§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306201921502200
DOI 10.6846/TKU.2019.00307
論文名稱(中文) 明鄭臺灣漢詩離散經驗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Diasporic Experience in Taiwanese Classical Poem during Ming-Zheng Dynas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博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7
學期 2
出版年 108
研究生(中文) 劉兆恩
研究生(英文) Chao-En Liu
學號 802010016
學位類別 博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9-05-28
論文頁數 19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顏崑陽
委員 - 呂正惠
委員 - 江寶釵
委員 - 黃美娥
委員 - 普義南
關鍵字(中) 明鄭
離散
漢詩
遺民
關鍵字(英) Ming-Zheng
diaspora
Classical Poem
loyalist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文試圖討論的問題旨在從明鄭臺灣文人詩作中,討論這群創作者們作為一個具有離散經驗的主體,他們將如何面對與看待臺灣這個處處與中原經驗迥異之邊陲地帶的各種風景。我們認為,明鄭臺灣漢詩的離散經驗,並不僅限於中國傳統亂離詩所涵攝的那種逃亡心境,更有其他與異地文化接觸而產生的各種心緒。由此,我們需要跳脫中國亂離詩的視野,並借用「離散」此一概念來描述明鄭時期的漢詩。在本文中,我們將明鄭時期臺灣遺民詩作中的離散經驗分成四大類型:(一)、流離他方的無奈;(二)、民族文化的連結與確認;(三)、故鄉母土的追戀;(四)、異地的交涉此四種類型來加以討論。而為了回應上述問題,我們試圖從明中葉以降到明鄭時期中國對臺灣的觀感調整,以及明鄭決議來臺的歷史事件開始說起,並從中解讀明鄭遺民離散經驗的種種心靈、文化、社會活動。由於本文係以明鄭臺灣漢詩為主要研究對象,並從中討論當時文人的離散經驗,因此更可以發現他們的認同面向極為複雜,並且還可能互相衝突。這種不一致性固然來自於交錯縱橫的歷史、民族、地理因素,但也有主體的心態轉變。從他鄉到故鄉,離散者終將轉過身來投入接納地的懷抱,而這正是海島臺灣的移民/遺民接納史。我們認為,唯有藉由離散論述的視野來討論這些詩作,方能撥開過往「遺民論」的既定印象,還給明鄭遺民更加豐富的形象。
英文摘要
The problem that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discuss is to discuss the creators as a subject with diasporic experience from the Ming Dynasty Taiwanese literati poetry, how they will face and view the various landscapes of Taiwan and the Central Plains experience. We believe that the diasporic experience of Ming Zheng's Chinese poetry in Taiwan is not limited to the escaped moo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oetry, but also has various emotions arising from contact with different cultures. Therefore, we need to break away from the vision of Chinese poetry and use the concept of " diaspora " to describe Chinese poetry in the Ming and Zheng Dynasties.In this article, we divide the diasporic experiences in the poems of Taiwan's remnants of the Ming and Zheng Dynasties into four types: (1) the helplessness of others, (2) the connection and confirm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3) the pursuit of the hometown of the hometown. Love; (4), the exchange of these four types of different types to discuss. In order to respond to the above problems, we tried to reduce the perception of Taiwan from the Ming Dynasty to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historical events that Ming Zheng decided to come to Taiwan, and interpret the various souls, cultures, and experiences of the discrete experience of the Ming and Ming dynasties. social activity. Because this thesis focuses on Ming Zheng Taiwanese Chinese poetry and discusses the discrete experience of the literati at that time, it is even more obvious that their identification faces are extremely complex and may also conflict with each other. This kind of inconsistency comes from the historical, ethnic, and geographical factors of the intertwined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but also the mentality of the main body. From his hometown to his hometown, the dispersers will eventually turn around and embrace the embrace of the land, which is the history of immigration/survival acceptance of the island Taiwan. We believe that only by discussing these poems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discrete discourse can we unveil the established impression of the past "the theory of the benevolent people" and giv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 richer imag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緒言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和目的	3
第三節	前行研究回顧	7
一	以離散觀點分析中國古典文學之相關研究	8
二	明鄭時期臺灣漢詩之相關研究	12
三	前行研究成果反思	15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7
第二章	從亂離到離散的論述轉向	25
第一節	離散視域的界定與反思	25
第二節	漢詩的亂離書寫	33
第三節	從亂離到離散論述的轉向	38
第三章	遺民、離散者與時空處境	45
第一節	故國前塵的往日追憶	45
第二節	南方異域的首次接合	48
第三節	海東孤島的夷荒想像	52
第四節	位居邊緣的離散國主——鄭經	60
一	遺民身分的繼承	60
二	孤獨的海上國主	64
第五節	流離海東的文獻初祖	68
一	充滿創傷的流離經驗	68
二	意外漂流的南明太僕	70
三	離散之後	73
第四章	艱辛避海外——流離他方的無奈	76
第一節	星散者與離散感	76
第二節	遺民與亡國傷痕	78
第三節	坐困愁城孤島中	84
一	歸返的障礙	84
二	離散者交遊	89
第四節	陷入困窮的身與心	96
一	離散者窮愁	96
二	窮中的自我書寫	101
第五章	群胡亂宇宙——民族文化的連結與確認	107
第一節	海島中原	107
第二節	儒學與遺民意識	111
第三節	民族主義式的抗爭話語	117
第四節	《東壁樓集》中的書寫借鑑與文化追索	122
第六章	黑齒草塗成——在地風土的交涉	128
第一節	斯土與斯民	128
第二節	離散的殖民者	134
第三節	夷夏之別	141
第四節	差異與匱缺	145
第七章	望月家千里——根歸何處的游移	153
第一節	邊界之外的家園	153
第二節	鄉關之念	154
第三節	離散與生根	158
第四節	新家園的指認	165
第五節	避秦之喻	171
第八章	結論	175
參考文獻	180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古代典籍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4年9月初版。
〔漢〕劉安撰、〔漢〕高誘注,《淮南子》,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初版。
〔漢〕鄭玄,《禮記鄭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81年9月再版。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史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2月初版。
〔漢〕劉向,《說苑》,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晉〕陶潛撰,〔清〕陶澍注,《陶靖節全集注十卷》,臺北:世界書局,1956年初版。
〔晉〕葛洪,《神仙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初版。
〔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初版。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左傳正義》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10月初版。
〔晉〕郭象撰,《南華真經注》,收錄於嚴靈峯編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一),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5月。
〔梁〕劉勰撰、〔清〕黃叔琳注,《文心雕龍》,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4月初版。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2003年3月初版。
〔唐〕顏真卿,《顏魯公集》,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初版。
〔唐〕杜甫撰、〔清〕楊倫注,《杜詩鏡銓》,臺北:文津出版社,1970年8月初版。
〔唐〕房喬,《晉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1年初版。
〔唐〕李商隱著、〔清〕馮浩箋注,《玉谿生詩集箋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8月。
〔宋〕范成大,《吳郡志》,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初版。
〔宋〕蘇軾撰,張志烈等校注,《蘇軾全集校注》,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初版。
〔元〕胡一桂:《詩集傳附錄纂疏》,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11月初版。
〔明〕楊英,《從征實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11月初版。
〔明〕沈有容,《閩海贈言》,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10月初版。
〔明〕王夫之,《讀通鑑論(宋論合刊)》,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2月初版。
〔明〕胡廣等撰,《論語集註大全》,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初版。
〔明〕朱之瑜,《朱舜水全集》,北京:新華書店,1991年8月初版。
〔明〕王忠孝,《惠安王忠孝公全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12月初版。
〔明〕盧若騰,《島噫詩》,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5月初版。
〔明〕張煌言,《張蒼水先生全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5月初版。
〔明〕董應舉,《崇相集》,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0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夏琳,《閩海紀要》,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4月初版。
〔清〕朱景英,《海東札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5月初版。
〔清〕阮旻錫,《海上見聞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8月初版。
〔清〕吳梅村,《吳梅村詩集箋注》,香港:廣智書局,1959年3月初版。
〔清〕查繼佐,《魯春秋》,臺北:臺灣銀行,1961年10月初版。
〔清〕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11月初版。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7月初版。
〔清〕張廷玉等編:《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91年5月初版。
〔清〕陳國仕輯錄,《豐州集稿》,南安:南安縣志編纂委員會,1992年10月初版。
〔清〕江日昇,《臺灣外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8月初版。
川口長孺,《臺灣鄭氏紀事》,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8月初版。
〔清〕黃宗羲,《賜姓始末》,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8月初版。
〔清〕施琅,《靖海紀事》,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8月初版。
〔清〕趙翼著、李學穎等點校,《甌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4月初版。
〔清〕高拱乾,《臺灣府志》,南投:國史館,2002年11月初版。
〔清〕愛新覺羅・玄燁,《聖祖仁皇帝御制文集》卷二十二,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05年5月初版。
〔清〕徐鼒撰、〔清〕徐承禮補遺,《小腆紀傳》,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9月初版。
二	近人專著(依出版時間排序)
謝國楨,《南明史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12月初版。
黃典權,《鄭延平開府臺灣人物志》,臺南:海東山房,1958年2月初版。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詩學》,臺北:幼獅文化出版社,1979年1月再版。
李正治,《神州血淚行》,臺北:故鄉出版社,1982年9月初版。
顏崑陽,《古典詩文論叢》,臺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10月再版。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初版。
連橫,《臺灣詩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3月初版。
連橫編,《臺灣詩薈》,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3月初版。
徐宗懋,《臺灣人論》,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2月初版。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閩海贈言、陳第年譜》,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5月初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鄭成功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8月初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鄭氏關係文書》,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8月初版。
余培林,《詩經正詁》,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10月初版。
潘英,《臺灣平埔族史》,臺北:南天書局,1996年6月初版。
王先謙編,《東華錄選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6月初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徐闇公先生年譜》,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12月初版。
Stuart Hall、陳光興著、唐維敏譯,《文化研究:霍爾訪談錄》,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8月初版。
龔顯宗編,《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臺南縣:臺南縣文化局,1998年12月初版。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初版。
陳昭瑛,《臺灣詩選注》,臺北:正中書局,1999年8月初版。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臺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6月初版。
羅鋼、劉象愚主編,《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9月初版。
國立編譯館主編,《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初版。
劉獻廷等編,《清代筆記叢刊》,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初版。
龔鵬程,《文化符號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2月再版。
胡芝瑩,《霍爾》,臺北:生智文化事業公司,2001年8月初版。
潘朝陽,《明清臺灣儒學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10月初版。
廖美玉,《中古詩人夜未眠》,臺南:宏大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
江寶釵,《臺灣古典詩面面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2年3月初版。
哈伯瑪斯著、曹衛東譯,《後民族格局:哈伯瑪斯政治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社局,2002年7月初版。
詹海雲,《全祖望《鮚埼亭集》校注》,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年12月初版。
施懿琳等編,《全臺詩》第一冊,臺南市:臺灣文學館,2004年2月初版。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臺灣史料集成——明清臺灣檔案彙編》,臺北:遠流出版社,2004年3月初版。
Bart Moore-Gilbert著、彭淮棟譯,《後殖民理論》,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12月初版。
宇文所安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12月初版。
戴維‧賈里、朱莉婭‧賈里著,周業謙等譯,《社會學辭典》,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5年1月初版。
潘朝陽,《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5年6月初版。
P.L. Berger、T. Luckmann著、鄒理民譯,《知識社會學:社會實體的建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5年8月初版。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中國古典詮釋學例說》,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11月初版。
劉昭仁,《海東文獻初祖沈光文》,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6年5月初版。
林鎮山,《離散・家國・敘述:當代臺灣小說論述》,臺北:前衛出版社,2006年7月初版。
Kathryn Woodward編、林文琪譯,《認同與差異》,臺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出版公司,2006年10月初版。
司徒琳著、李榮慶等譯,《南明史:1644~1662》,上海:上海書店,2007年1月初版。
張暉,《詩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3月初版。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7年10月再版。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10月初版。
Virinder S. Kalra, Raminder Kaur, John Hutnyk著,陳以新譯,《離散與混雜》,臺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1月初版。
余美玲,《日治時期臺灣遺民詩的多重視野》,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2月初版。
范銘如著,《眾裏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8月初版。
朱水涌、周英雄編,《閩南文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初版。
王偉勇,《詩詞越界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9月初版。
趙稀方,《後殖民理論》,北京:北京大學,2009年10月初版。
哈金,《在他鄉寫作》,臺北:聯經出版社,2010年1月初版。
班納迪克‧安德森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5月二版。
丁世傑等,《雙國族.想像.離散.認同:從電影文本再現移民社會》,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10年10月初版。
Chris Barker著,羅世宏主譯,《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10年12月二版。
葛兆光,《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3月初版。
陳昭瑛,《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10月初版。
李有成,《他者》,臺北:允晨文化公司,2012年5月初版。
郭秋顯選注,《徐孚遠・王忠孝集》,臺南:臺灣文學館,2012年12月初版。
吳毓琪,《離散與落地生根——明鄭時期臺灣漢文學的發展面貌》,臺南:臺灣文學館,2012年11月初版。
沈光文著、龔顯宗選注,《沈光文集》,臺南:臺灣文學館,2012年12月初版。
張溪南,《明鄭王朝在臺南》,臺南:臺南市文化局,2013年3月初版。
李有成,《離散》,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2013年8月初版。
顧敏耀,《海國詩志:清領時期古典詩中的社會與文化》,臺南:臺灣文學館,2013年8月初版。
龔顯宗選注,《鄭經集》,臺南:臺灣文學館,2013年11月初版。
Terry Eagleton著,黃煜文譯,《如何閱讀文學》,臺北:商周出版社,2014年1月初版。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眾文圖書公司,2014年6月初版。
陳光興,《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4年7月二版。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社,2014年12月二版。
侯如綺,《雙鄉之間:臺灣外省小說家的離散與敘事(1950-1987)》,臺北:聯經出版社,2014年6月初版。
李漁叔,《三臺詩傳》,高雄:學海出版社,2015年10月初版。
顏崑陽,《反思批判與轉向——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之路》,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2016年4月初版。
柯慶明,《柯慶明論文學》,臺北:麥田出版社,2016年7月初版。
高嘉謙,《遺民、疆界與現代性: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臺北:聯經出版社,2016年9月初版。
康培德,《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原住民》,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6年9月初版。
史書美,《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臺北:聯經出版社,2017年6月初版。
鄧津華著,楊雅婷譯,《臺灣的想像地理:中國殖民旅遊書寫與圖像(1683-189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8年1月初版。
李有成,《和解:文學研究的省思》,臺北:書林出版社,2018年4月初版。
史書美等編,《臺灣理論關鍵詞》,臺北:聯經出版社,2019年3月初版。
三	期刊論文
黃典權,〈夢蝶園主李茂春〉,《臺南文化》第二卷第1期,1952年1月。
楊雲萍,〈鄭經進征大陸的始末〉,《臺灣省博物館科學年刊》第4期,1961年12月。
楊雲萍,〈鄭經入臺灣嗣位始末考〉,《臺灣風物》第十五卷第3期,1965年8月。
金成前,〈鄭經與明鄭〉,《臺灣文獻》二十三卷第3期,1972年9月。
林鎮國,〈華夷之辨〉,《鵝湖月刊》第9期,1976年3月。
柯慶明,〈從「亭」、「臺」、「樓」、「閣」說起——論一種另類的遊觀美學與生命省察〉,《臺大中文學報》第11期,1995年5月。
紀大偉,〈帶餓思潑辣——《荒人手記》的酷兒閱讀〉,《中外文學》第279期,1995年8月。
李有成,〈理論旅行與文學史〉,《中外文學》第二十五卷第3期,1996年8月。
龔顯宗,〈從《臺灣外記》看三鄭的海國英雄形象〉,《歷史月刊》第135期,1999年4月。
葉高樹,〈三藩之亂期間鄭經在東南沿海的軍事活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7期,1999年6月。
顏崑陽,〈論唐代「集體意識詩用」的社會文化行為現象——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東華人文學報》第1期,1999年7月。
李祖基,〈陳第、沈有容與〈東番記〉〉,《歷史月刊》第162期,2001年7月。
龔顯宗,〈從《東壁樓集》看鄭經與臺灣〉,《歷史月刊》第173期,2002年6月。
楊惠南,〈明鄭時期台灣「名士佛教」的特質分析〉,《臺灣文獻》第五十三卷第3期,2002年9月。
林俊宏,〈南明盧若騰詩歌風格研析〉,《臺灣文獻》第五十四卷第3期,2003年9月。
李瑄,〈清初五十年間明遺民群體之嬗變〉,《漢學研究》第二十三卷第1期,2005年6月。
袁美麗,〈論清初遺民詞創作的主題傾向〉,《徐州教育學院學報》第二十一卷第2期,2006年6月。
陳國球,〈評鄭毓瑜著《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中國文哲研究期刊》第31期,2007年9月。
蔡明叡,〈從和談看鄭經時期與清政府的互動〉,《新北大史學》第5期,2007年10月。
周婉窈,〈山在瑤波碧浪中——總論明人的臺灣認識〉,《臺大歷史學報》第40期,2007年12月。
曾品滄,〈物競與人擇——荷治與明鄭時期臺灣農業的發展與環境改造〉,《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4期,2007年12月。
王玉輝,〈沈光文寓臺詩歌風格的轉變〉,《屏中學報》第15期,2007年12月。
賴錫三,〈〈桃花源記並詩〉的神話、心理學詮釋——陶淵明的道家式「樂園」新探〉,《中國文哲研究期刊》第32期,2008年3月。
曾玉惠,〈鄭經詩歌作品中女性形象分析〉,《崑山科技大學學報》第5期,2008年3月。
陳芷凡,〈從東番到Formosa——試探〈東番記〉、〈福爾摩沙報告〉中的性別書寫〉,《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6期,2008年4月。
張鴻愷,〈從《東壁樓集》及《延平二王遺集》看鄭經其人及明鄭王朝〉,《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第7期,2008年6月。
蔡明叡,〈三藩之亂前的和談——以鄭經時期清方的思考為中心〉,《新北大史學》第6期,2008年10月。
王璦玲,〈亂離與歸屬——清初文人劇作家之意識變遷與跨界想像〉,《文與哲》第14期,2009年6月。
蔡佳琳,〈朱舜水(1600-1682)的抉擇與遺民心境的轉變〉,《史耘》第13期,2009年6月。
李文才,〈亂世流離——兩晉南北朝的時代特色〉,《歷史月刊》第260期,2009年9月。
阮筱琪,〈論鄭經《東壁樓集》的孤獨感〉,《有鳳初鳴年刊》第5期,2009年10月。
沈惠如,〈試論明傳奇《千鍾祿》的離散書寫〉,《戲曲學報》第7期,2010年6月。
黃美玲,〈誰才是臺灣「文學」初祖——沈光文V.S.盧若騰之詩〉,《聯大學報》第七卷第2期,2010年12月。
顏崑陽,〈中國古代原生性「源流文學史觀」詮釋模型之重構初論〉,《政大中文學報》第15期,2011年6月。
王淑蕙,〈從《蓉洲詩文稿選輯・東寧政事集》論季麒光宦臺始末及與沈光文之交遊〉,《臺灣古典文學研究集刊》第5號,2011年6月。
蘇奕瑋,〈明鄭臺灣遺民詩人的時間感知〉,《雲科漢學學刊》第11期,2011年6月。
王美秀,〈主體錯置、區隔他者、復國隱喻——論盧思道〈聽蟬鳴篇〉中的離散論述〉,《國文學報》第五十期,2011年12月。
黃錦樹,〈作為離散敘述的抒情傳統——讀王德威《現代抒情傳統四論》〉,《中外文學》第41卷第22期,2012年9月。
陳榮強,〈華語語系研究:海外華人與離散華人研究之反思〉《中國現代文學》第22期,2012年12月。
高嘉謙,〈南溟、離散、地方感:楊雲史與使節漢詩〉,《成大中文學報》第42期,2013年9月。
翁佳音,〈史實與詩:明末清初流寓文人沈光文的虛與實〉,《文史臺灣學報》第7期,2013年12月。
李知灝,〈李漁叔《三臺詩傳》中臺灣「遺民」詩史的形塑〉,《文史臺灣學報》第7期,2013年12月。
唐立宗,〈渡海東來忽幾秋:明清之際渡臺文士的見聞與際遇〉,《臺灣文獻》第六十五卷第2期,2014年6月。
林秀珍,〈沈光文詩文集中建構的臺灣圖像〉,《正修通識教育學報》第11期,2014年6月。
洪靜芳,〈明鄭時期臺灣遺民詩中的陶淵明隱逸文化——以沈光文、徐孚遠、鄭經為例〉,《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18期,2015年7月。
施懿琳,〈流離中的追尋:從《韋齋詩存》看勞思光的文化意識與離散書寫〉,《哲學與文化》第四十二卷第11期,2015年11月。
蔡建鑫,〈再論後遺民〉,《臺灣文學研究雧刊》第19期,2016年2月。
林津羽,〈離散、帝國與嗣王:論鄭經《東壁樓集》的文化意蘊〉,《淡江中文學報》第37期,2017年12月。
四	專書論文
顏崑陽,〈論「典範模習」在文學史建構上的「漣漪效用」與「鍊接效用」〉,收錄於輔大中文系編《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臺北:學生書局,2002年7月初版。
廖咸浩,〈華人海洋與臺灣:海盜、另類現代性、「後中國」動能〉,收錄於陳瑞麟等著:《知識臺灣:臺灣理論的可能性》,臺北:麥田,2016年6月初版。
五	學位論文
林煜真,《沈光文及其文學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學位論文,1998年。
宋景愛,《明末清初遺民詩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
廖淑慧,《清初唐宋詩之爭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3年。
宋孔弘,《張煌言詩「亂離書寫」義蘊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郭秋顯,《海外幾社三子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武思庭,《女性的亂離書寫—以清代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戰役為考察範圍》,南投:國立暨南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顏伶真,《沈光文之懷鄉詩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阮筱琪,《鄭經《東壁樓集》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陳佳凌,《鄭經《東壁樓集》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王福棟,《論唐代戰爭詩》,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邵玉明,《臺灣「贌社」制度下原住民的社會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黃騰德,《鄭經詩歌研究——以《東壁樓集》為探討重點》,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夏寧,《康熙帝戰爭詩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蘇奕瑋,《明鄭時期臺灣遺民詩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碩士班學位論文,2011年6月。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