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306201816123400
DOI 10.6846/TKU.2018.00341
論文名稱(中文) 〈馮燕傳〉與馮燕母題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Research of Féng Yān Biography and Its Literary Motif.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6
學期 2
出版年 107
研究生(中文) 林亞蘋
研究生(英文) Ya-Ping Lin
學號 70501002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8-05-18
論文頁數 15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麗卿(054549@mail.tku.edu.tw)
委員 - 林淑貞(sclining@dragon.nchu.edu.tw)
委員 - 陳秀美(amy036.chen@msa.hinet.net)
關鍵字(中) 唐傳奇
俠者形象
馮燕傳
馮燕母題
性別反省
關鍵字(英) Chuanqi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spirit of the chivalrous figures
Féng Yān Biography
the literary motif of Féng Yān Biography
the reflection of gender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唐傳奇的「俠義精神」是中晚唐士人在政局紊亂,法制力量逐漸崩解之際,士人藉由歌頌俠義之行以重建社會秩序的一種價值觀標準。其中〈馮燕傳〉的主角馮燕「殺不義,白不辜」的「義行」,犧牲了女性生命,捍衛了儒教綱常的正統,受人禮讚;以馮燕故事為母題持續發展的作品不斷延續,可見〈馮燕傳〉擁有社會共同認可的某種價值。然而細究文本中「情」、「義」、「法」的呈現,可看到作者想藉由傳奇創作重建社會秩序,卻也不難發現敘事中無法忽略的矛盾失序,〈馮燕傳〉舉凡人物的情欲、俠義精神、法律與道德等層面,歷來不乏學者討論。
    筆者選取單一作品〈馮燕傳〉為研究對象,從作品的寫作背景、士人創作的心態入手,進而深入討論文本中最引人爭議的「情」、「義」、「法」三大層面,嘗試解讀馮燕是否符合「俠義形象」,並歸納分析馮燕型故事所形成的「馮燕母題」,對於各代仿作的士人寫作心態與社會文化背景進行研討,提出「馮燕母題」得以歷代傳承的共同價值觀,並對文本中所呈現的中國兩性文化進行思考與檢視,作為本研究之核心價值。
    本文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目的與方法,提出前行研究與論文架構安排。第二章先從〈馮燕傳〉的形成背景談起,並藉由古俠者形象的展現,進一步檢視馮燕的俠者形象是否符合俠義精神,而可稱之為「古豪」。第三章試從情節與人物的表現切入,論析文本中各角色在「情」、「義」、「法」三面向中,作者企圖呼應的社會秩序,與違背情理常理的矛盾失序。第四章進行「馮燕母題」的研究,試提出各文本的比較分析,統整作者們在創作上的意識與自覺。第五章探討〈馮燕傳〉與各代文本在詮釋馮燕故事時所反映的價值觀,並試從〈馮燕傳〉中無聲的張嬰妻的女性立場思考,藉由分析唐代婦女受婚俗、教育、男性權威等層面影響之所處社會環境,探討兩性關係的權力結構,觀看唐代女性勇於面對自我情慾,檢視在馮燕母題的相關延續之中,應有的性別反思。第六章提出結論,統整〈馮燕傳〉在唐傳奇之特殊地位,從「情」、「義」、「法」三層論述中尋覓文本中秩序與失序的平衡點,並以馮燕類型故事的延伸與改寫,思考馮燕母題在中國文學史上代表的思想價值,並賦予時代遞嬗中應當改進的性別反省意義。
英文摘要
The spirit of the chivalrous figures in the Chuanqi of the Tang Dynasty is deemed to be a standard of the ethic morals to praise the justice by the literati. The literati hope they can rebuild the social norms by practicing these courageous acts in the chaotic period of time. The character Féng Yān in the Féng Yān Biography killed the unrighteous paramour and confessed his offense, which represents the standard of the Confucian ethic morals. In spite of the killing of the woman’s life, Féng Yān Biography is still highly praised and appreciated. Therefore, Féng Yān Biography has become a vital literary motif and has been rewritten time after time. Also, from the plot of story, we can find that the author tried to restore the society to full strength in accordance with three dimensions-- “affection”, “justice”, and “law”. Yet, there are still plenty of paradoxes and disorder in the story, and that’s the reason why Féng Yān Biography has been a topic of heated debate for scholars.
The author chose the Féng Yān Biography as the topic, discussing the three dimensions -- “affection”, “justice”, and “law”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e work and the attitude of the writer. Also, the author tried to check whether Féng Yān fit the image of the spirit of the chivalrous figures. Besides, the formation of the literary motif and the attitude of the literati in different dynasties were dissected to further examine the value passed down through distinct dynasties. Lastly, the issue of genders was also discussed and was used as the core value in the research.


In this thesis, chapter one first introduced the motivation, the aim, and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proposed the frame of the pre-research and thesis. Chapter two first deals with the backgrounds of the story and further examines whether Féng Yān fits into the spirit of the chivalrous figures. As for chapter three, the author elaborates on the characters in the three dimensions-- “affection”, “justice”, and “law”, and connects them with the social order and the paradoxes that are against the ethic morals. In chapter four, an analysis is conducte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story with an eye to summarizing these writers’ consciousness and self-awareness. The values adopted to interpret the story in different dynasties and the feminine perspectives are listed in the chapter five; by analyzing women in the Tang Dynasty influenced by the marriage, educa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gender authority, the author tries to discuss the how women confront their sexuality and further examines the reflection of genders based on the literary motif. In chapter six comes the conclusion, which integrates the analyses of “affection”, “justice”, and “law” in the story. Besides, the author takes the values involved in the Féng Yān Biography into account, trying to point out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literatur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目次	IV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	3
第三節、前行研究	6
一、〈馮燕傳〉形成背景與主題意識的相關研究	6
二、馮燕的俠者形象的相關研究	7
三、〈馮燕傳〉文本中「情」、「義」、「法」的相關研究	9
四、「馮燕母題」的相關研究	10
五、〈馮燕傳〉性別反省的相關研究	13
第四節、研究方法與本文結構安排	15
一、研究方法	16
二、結構安排	17
第二章、〈馮燕傳〉的形成背景與俠者形象	19
第一節、唐傳奇〈馮燕傳〉的形成背景	19
一、外部背景	20
(一)藩鎮作亂	20
(二)宦官與朋黨林立	22
(三)經濟蓬勃發展	24
(四)宗教文化影響	25
二、內部背景	27
(一)沈亞之的寫作風格與儒家思想	28
(二)小說的口傳過程與士人的史傳意識	30
第二節、馮燕的俠者形象	31
一、唐代以前的俠者形象	31
二、唐代的俠者形象	35
三、檢視馮燕的俠者形象	37
(一)古今視角的不同	38
(二)「殺不義」:「義」的認定與行「義」的動機	39
(三)「白不辜」:犧牲生命的「義」	41
(四)後代對馮燕俠者形象的潤飾	42
第三節、小結	42
第三章、〈馮燕傳〉中「情」、「義」、「法」的秩序與失序	44
第一節、「情」的秩序與失序	44
一、「情」的秩序:張嬰夫妻的婚姻關係	44
二、「情」的失序:張嬰妻與馮燕的婚外情	47
三、「情」失序之因	48
(一)不滿足的情慾	48
(二)男性的感情觀	49
第二節、「義」的秩序與失序	51
一、「義」的秩序:殺不義,白不辜	51
二、「義」的失序:張嬰妻殞命	53
三、「義」失序之因	54
(一)輕視人命	55
(二)充滿算計的「義」	56
第三節、「法」的秩序與失序	57
一、「法」的秩序:合法的表現	58
二、「法」的失序:逃脫的罪刑	59
(一)馮燕的犯罪與自首	59
(二)張嬰妻與馮燕共同的犯罪	60
(三)張嬰的代罪	61
(四)賈耽以官贖馮燕罪	62
(五)媒介犯姦的犯罪	63
三、「法」的失序之因	64
(一)「無訟」的政教理想	64
(二)皇權影響司法	64
(三)人民不信任法律	65
(四)辦案技術的侷限	65
第四節、小結	66
第四章、馮燕母題的研究	67
第一節、以〈馮燕傳〉直接改寫的文本	69
一、〈馮燕傳〉與直接改寫的文本的比較	69
(一)馮燕的出身與行事:馮燕形象	70
(二)馮燕與張嬰妻的初見與傳情:張嬰妻形象	71
(三)馮燕與張嬰妻的偷情:張嬰形象	72
(四)馮燕殺張嬰妻:馮燕的義行	72
(五)張嬰被判死與馮燕自首:馮燕的義行	73
(六)馮燕獲赦:作者贊語	74
二、直接改寫的文本的寫作背景	75
(一)司空圖:馮燕歌	76
(二)曾布:水調七遍	77
三、直接改寫的文本形式分析	78
(一)司空圖:馮燕歌	79
(二)曾布:水調七遍	79
第二節、與〈馮燕傳〉情節類似的文本	81
一、〈馮燕傳〉與情節類似的文本的比較	81
二、情節類似的文本的寫作成因	83
(一)宋:張其賢〈向中令徙義〉,出於《洛陽搢紳舊聞記》	83
(二)明:陸容,京城少年殺所私校尉妻,出於《菽園雜記》	84
(三)明:〈淫婦情可誅,俠士當心宥〉,出於《三刻拍案驚奇》第九回	86
(四)明:〈鐵念三激怒誅淫婦〉,出於《歡喜冤家》第八回	87
(五)明:陶訓殺元氏,出於《詳情公案》	88
(六)清:樂鈞〈香囊婦〉,出於《耳食錄》	90
(七)清:俞樾.某甲農家子私屠婦,出於《右台仙館筆記》	91
三、文本思想背景的承衍性	92
第三節、小結	94
第五章、〈馮燕傳〉與馮燕母題的價值體現與性別反省	96
第一節、〈馮燕傳〉與馮燕母題體現的價值觀	96
一、捍衛男權主義的儒家傳統	96
(一)三綱五常的內涵	96
(二)儒家的禮教觀	99
二、重申女性的從屬與卑微	101
(一)女性的地位	102
(二)禁忌的情慾	103
第二節、馮燕傳與馮燕母題的性別反省	105
一、男權社會的性別表現	105
(一)男性:權力與控制	106
1.母系社會的顛覆與女禍史觀	106
2.儒家思想的推波與政府法令的控制	109
3.男性掌握女性身體的主導權	112
(二)女性:順從與貞節	114
1.婦德的規範	115
2.女性教科書的出現	118
3.社會重視貞節觀	121
二、文本的性別侷限與反省	125
第三節、小結	128
第六章、結論	130
參考文獻	134
附錄一、沈亞之〈馮燕傳〉原文	143
附錄二、〈馮燕傳〉與直接改寫的文本的比較表	144
附錄三、〈馮燕傳〉與情節類似的文本的比較表	150
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成書年代排序)

李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胡應麟:《少室山房書叢》,台北:世界書局,1963 年4月。
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二,收入《百部叢書集成》之四十六,台北:藝文
印書館,1966年。
韓嬰:《韓詩外傳》,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楊仲良編:《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11月。
王照圓:《列女傳補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12月。
張潮:《幽夢影》,台北:西南書局,1973年1月。
荀悅:《前漢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 年12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74年。
董仲舒:《春秋繁露》,台北:中華書局,1975年2月。
樂鈞:《耳食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4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7月。
劉昫:《舊唐書》,台北:國泰文化事業,1977年1月。
班固:《漢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78年。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9月。
馮浩:《玉谿生詩集箋注》,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8月。
鄭玄:《禮記鄭注》,台北:學海出版社,1981年9月。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清聖祖御製:《全唐詩》,台北:宏業書局,1982年9月。
梁啟雄:《荀子簡釋》,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9月。
范曄:《後漢書》,台北:中華書局,1984年4月。
陸容:《菽園雜記》卷三,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5月。
錢穆:《莊子纂箋》,台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85年11月。
屈萬里:《尚書集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3月。
李善注:《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86年7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高明註譯:《大戴禮記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5月。
葛天民、吳沛泉彙編:《詳情公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程頤:《易程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10月。
王溥:《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夢覺道人、西湖浪子輯:《三刻拍案驚奇》,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
張其賢:《洛陽搢紳舊聞記》卷三,收入《百部叢書集成》之二十九,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清聖祖敕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
劉義慶著,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
陳立:《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張敬:《列女傳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7月。
西湖漁隱主人編《歡喜冤家》上冊,收錄於陳慶浩、王秋桂主編:《思無邪滙寶》第拾冊,台北:台灣大英百科,1995年7月。
朱熹:《四書集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4月。
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6月。
杜牧著,陳允吉校點:《杜牧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12月。
陳俊民校訂:《朱子文集》,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0年。
程頤、程顥:《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張素貞校注:《韓非子》,台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3月。
蔣一葵:《堯山堂外紀》,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呂不韋著,陳奇猷校注:《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胡震亨編:《唐音統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沈亞之著,肖占鵬、李勃洋校注:《沈下賢集校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俞樾:《右台仙館筆記》,山東:齊魯書社,2004年1月。
李東陽等撰,申時行等重修:《大明會典》,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
王雲五編:《史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3月。
曹雪芹:《紅樓夢》,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16年9月。


二、專書(依作者筆畫排序)

王立:《偉大的同情—俠文學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2月。
王齊:《中國古代的游俠》,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12月。
王夢鷗:《唐人小說校釋》,台北:中正書局,1983年3月。
中野孝次著,李永熾譯:《清貧思想》,台北:張老師出版社,1995年5月。
伊佩霞著,胡志宏譯:《內闈—宋代的婚姻和婦女生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西蒙‧波娃著,陶鐵柱譯:《第二性》,台北:貓頭鷹出版社,1999年10月。
西羅多德著,王以鑄譯:《西羅多德歷史:希臘波斯戰爭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10月。
吳志達:《中國文言小說史》,山東:齊魯書社,1994年9月。
李新燦:《女性主義觀照下的他者世界:中國古代小說中的女性問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
何滿子:《中國愛情與兩性關係—中國小說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1月。
林安悟:《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台北:讀冊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7月。
林幸謙:《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重讀張愛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7月。
林保淳:《俠與中國文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4月。
林保淳:《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10月。
金耀基:《中國社會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2年。
亞倫‧強森著,成令方等譯:《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台北:群學出版,2008年3月。
胡萬川:《小說戲曲研究》第五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2月。
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
埃利斯著,陳維正、周邦憲等譯:《性心理學》,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年7月。
恩格斯.馬克思:《馬克思全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65年。
特雷.伊格爾頓:《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 
月。
張洎:《賈氏談錄》,合肥:黃山書社,1991年。
崔奉源:《中國古典短篇俠義小說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12月。
崔真娥:《幻想、性別、文化—韓國學者眼中的中國古典小說》,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8月。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1月。
郭齊勇:《儒學與儒學史新論》,台北:學生書局,2002年10月。
費正清:《美國與中國》,台北:遠足文化事業,2003年11月。
黃岩柏:《中國公案小說史》,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七世紀至十九世紀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6月。
楊昌年:《唐傳奇名篇析評》,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9月。
楊鶴皋:《宋元明清法律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
寧宗一:《中國小說學通論》,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劉瑛:《唐代傳奇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8月。
劉若愚:《中國的俠》,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9月。
劉開榮:《唐代小說研究》,台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5月。
劉達臨:《性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
劉慧英:《走出男權傳統的藩籬:文學中男權意識的批判》,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年4月。
魯迅:《中國小說史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1990年10月,頁 59。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3月。
魯迅:《唐宋傳奇集》,山東:齊魯書社,1997年。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蔡方鹿:《朱熹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
蔡守湘選注:《唐人小說選注》,台北:里仁出版社,2002年6月。
蔡獻榮:〈中國多妻制度的起源〉,《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香出版社,1999年8月。
鄭春元:《俠客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11月。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年12月。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台北:大安出版社,2003年5月。
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香出版社,1999年5月。
蘇力:《法律與文學—以中國傳統戲劇為材料》,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9月。
龔鵬程:《大俠──俠的精神文化史論》,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07年7月。

三、論文(依成書年代排序)

林志達:《唐人俠義小說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86年5月。
熊嘉瑜:《唐傳奇女性傳記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0年。
劉風:《《歡喜冤家》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5月。
康婉玲:《唐代俠義文學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6月。
詹麗莉:《唐傳奇女性宿命觀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6月。
吳淑玲:《從唐傳奇看唐代婦女愛情觀》,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林淑慧:《從「性別文化」看《金瓶梅》中的「情」與「義」》,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李世進:《沈亞之的生平與創作》,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1月。
楊艷娟:《明代女性貞節觀研究—明代通俗小說管窺》,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4月。
蔣興燕:《明代白話公案小說研究》,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4月。
汪卷:《試論唐人沈亞之的傳奇小說》,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5月。
王碩慧:《從性別政治論《金瓶梅》淫婦的生存》,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6年6月。
黃穎秀:《唐傳奇中女性形象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王穎:《俞樾及其《右台仙館筆記》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
易慶和:《虛實之間—唐代游俠之社會活動與形象書寫》,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6月。
郭永勤:《唐小說中的法律問題研究》,西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6月。
趙秀麗:《「禮」與「情」:明代女性在困厄之際的抉擇》,華中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4月。
李敏:《司空圖詩歌研究》,貴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5月。
黃麗娟:《朱子的道德世界—存天理、去人欲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8年6月。
武全全:《沈亞之研究》,瀋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3月。
張新安:《沈亞之及其傳奇研究》,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3月。
高秋如:《《太平廣記》中唐代俠義故事研究》,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6月。
孫琳:《《唐律疏議》與唐代婦女研究》,魯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6月。
戴小珏:《陸容《淑園雜記》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5月。
郭小苗:《《歡喜冤家》中的性倫理思想探微》,江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6月。
黃偉廷:《唐宋姦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史學所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6月。
鍾淑卿:《唐傳奇俠者形象探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學位論文,2011年1月。
王岳瑋:《融匯儒道禪思想的司空圖《詩品》及其詩論》,遼寧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4月。
湯琳:《宋代女性倫理研究》,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4月。
蔡殷竹:《唐人小說中所反映的家庭與家庭意識》,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6月。
廖婉君:《唐代殺人罪研究—以六殺為中心的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8月。
陳美君:《中國早期婦女地位演變之研究—以《列女傳》、《女誡》、《女史箴》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6月。
賴思穎:《樂鈞小說集《耳食錄》研究》,贛南師範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6月。
王玲:《中國禮文化之探討—兼論左傳人牲人殉問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專班碩士論文,2013年1月。
朱江:《俞樾《右台仙館筆記》研究》,閩南師範大學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6月。
翁廷云《《型世言》之編寫及寓意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6月。
程妤琪:《三面亞當—從「人夫」、「人子」、「人父」論唐傳奇中男性形象的漸層性》,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7月。
吳喬智:《司馬翎武俠小說與儒家思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學位論文,2014年6月。
廖珮芸:《中晚唐傳奇研究:世變與現實的再現》,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8月。
任煒華:《中國古代女子教材研究—以《列女傳》、《女論語》和《閨範》為例》,曲阜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6月。
林子芸:《唐傳奇女性形象塑造的性別反省》,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6月。

四、期刊(依成文年代排序)

陳慶浩:〈一部佚失了四百多年的短篇小說集《型世言》的發現和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二卷第四期,1992年12月。
徐玉珍:〈唐人「公案小說」寫作模式分析〉,《輔大中研所學刊》第九期,1999年9月。
李祥俊:〈綱常與中國傳統政治〉,《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報)第二期,總第164期,2001年。
馬現誠:〈司空圖試論及其詩歌的佛禪內蘊〉,《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第一期,2002年。
王立:〈雖受誘惑,義不容情—馮燕母題的深層亞文化倫理結構〉,《陰山學刊》第十五卷第二期,2002年4月。
盧建榮:〈慾望之河—唐代情、義邊界的建構和逾越〉,《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公義篇》,2003年9月。
林幸謙:《女性主體的祭奠—張愛玲女性主體批評二》,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張勁松:〈從〈馮燕傳〉看唐代俠義精神的異化與淪落〉,《貴州文史叢刊》第三期,2004年。
劉風:〈慾望與道德的反思—論明代白話短篇小說《歡喜冤家》〉,《明清小說研究》第一期,2004年。
馮遠理:〈游俠馮燕和國王巨吉斯〉,《社會科學論壇》,2004年2月。
秦曉梅:〈晚清時期山東婦女的禮教觀念分析—以地方志所載《列女傳》為對象〉,《山東省農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二十卷第五期,2004年5月。
王立、郝明:〈唐代文學中的馬意象〉,《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三期,2004年9月。
康韻梅:〈敘事與抒情—唐宋文言小說中的詩文互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04年11月。
宋德熹:〈「俠以武犯禁」乎?—唐代文史中俠者形象的碰撞〉,《東亞傳統教育與法制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王丹:〈父權文化與女性形象及當代女性解放〉,《遼東學院學報》第七卷第六期,2005年11月。
張瑞:〈略論宋代婦女的社會地位〉,《廣西教育學院學報》第五期,2006年。
楊果、鐵愛花:〈從唐宋性越軌法律看女性人身權益的演變〉,《中國史研究》第一期,2006年。
高桂惠:〈世道與末技:《型世言》的演述語境與大眾化文化〉,《政大中文學報》第六期,2006年12月。
黃美鈴:〈〈馮燕傳〉、〈馮燕歌〉、〈水調七遍〉對馮燕的謳歌—男性中心層級分明的道德體系呈現〉,《漢學研究》第二十四卷第二期,2006年12月。
汪聚應:〈唐代任俠風氣與豪俠小說創作〉,《天水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十七卷第三期,2007年5月。
洪慈勵:〈《太平廣記》所反映之唐代門第觀念及士風之初論〉,《問學集》十五期,2008年4月。
王傳滿:〈中國古代婦女地位的歷史變遷〉,《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總第五十九期第五期,2008年9月。
李俊標:〈曾布《水調歌頭》大曲述略〉,《中國韻文學刊》第二十二卷第三期,2008年9月。
傅正玲:〈女性愛情與婦德的辯證關係—從唐宋傳奇的對比談起〉,《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四期,2008年12月。
王瑞英:〈儒家禮教與婦女地位的邊緣化〉,《社會科學家》第十期,總第150期,2009年10月。
熊鳴琴、張其凡:〈曾布「奸臣論」辨析—立足於北宋中後期黨爭的考察〉,《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三十一卷第6期,2009年11月。
呂肖奐:〈宋代南豐曾氏家族第三代詩詞創作析論〉,《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三十二卷,2010年1月。
張勁松:〈從馮燕到向中令—由游俠而士紳的「忠義」之路〉,《東岳論叢》第三十一卷第一期,2010年1月。
張勁松:〈文化合模的想像與規訓—馮燕故事在宋代的敘述與傳播〉,《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三十卷第一期,2012年1月。
徐公喜、萬紅:〈宋明理學「三綱五常」向「四德五倫」結構性轉變〉,《上饒師範學院學報》第三十二卷第五期,2012年10月。
顏崑陽:〈中國古典小說名著的文化原料性、不定式文本再製與多元價值兌現〉,《東華漢學》第十九期,2014年6月。
賴芳伶:〈唐傳奇〈馮燕傳〉的愛慾與罪罰—一個女性觀點的閱讀嘗試〉,淡江大學中文系主辦2014年女性文學與文化學術研討會,2014年10月。
羅珮瑄:〈中唐傳奇與士人心靈—一個文體的文化史詮釋〉,《東華漢學》第二十期,2014年12月。
吳華眉、楊愛東:〈女性身體的異化〉,《廣西社會科學》第六期,總第240期,2015年。
陳美:〈論中國歷代兩性文化〉,《藝見學刊》第九期,2015年4月。
錢世亮:〈〈馮燕傳〉、〈馮燕歌〉、〈水調七遍〉之馮燕犯罪心理分析〉,《問學》第十九期,2015年6月。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