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306201621455700
DOI 10.6846/TKU.2016.00340
論文名稱(中文) 行動廣告形式對使用者接受度與廣告價值之影響–以Instagram官方廣告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Impact of Mobile Advertising Format on User’s Acceptance and Advertising Value–A case study of Instagram advertising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4
學期 2
出版年 105
研究生(中文) 葉子華
研究生(英文) Tzu-Hua Yeh
學號 60205029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6-06-06
論文頁數 13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玉鈴
委員 - 湯允一
委員 - 陳怡妃
關鍵字(中) 行動廣告
科技接受模式
廣告價值
Instagram
關鍵字(英) Mobile Advertising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dvertising Value
Instagram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隨者智慧型手機的普遍化與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下,行動廣告形式也依不同平台有所變化,而這種新的廣告形式,稱之為原生廣告。而Instagram為時下年輕人熱門使用的社群平台之一,過去有研究指出使用者使用Instagram原因在於,沒有過度商業資訊以及介面簡潔,隨者Instagram引入廣告機制後,使用者對此種廣告形式的接受度與廣告價值為何,成為本研究探討的重點。 

    本研究以科技接受模式與廣告價值理論為基礎,以問卷調查法蒐集384份問卷及內容分析194項案例進行分析,結合兩種研究方法,一方面瞭解使用者對於廣告形式的接受度與廣告價值外,另一方面以內容分析法瞭解Instagram廣告現況。

    研究結果發現:(1)知覺有用性與知覺易用性為行動廣告形式的重要因素。(2)影片廣告價值最高,較不易干擾使用者。(3)目前Intsgram廣告現況顯示,大部份業者僅將現有平面或影像廣告直接應用,且廣告中產品僅表現產品具象功能,未來需強化在行動廣告中,讓產品融入情境且設計具有故事性的廣告內容,以達到最佳廣告成效。
英文摘要
With the popularity of Smartphone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media, mobile advertising also depends on a different platforms, which is called “Native Advertising”. On the other hand, Instagram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used social media amongst teenagers. Some previous studies show that the reason why these users use Instagram is because it did not have much commercial information and the interface is simple. The introduction of Instagram as a new advertising mechanism has many advantages that are worthy for us to consider. Therefore, the study aims to explore and analyze user’s acceptance towards Instagram advertising and its advertising value differences.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echnology Acceptance of Model and Advertising Value. The study uses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understand user’s acceptance and advertising value. It also uses content analysis to understand current Instagram advertising situations. There are a total of 384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that were retrieved and 194 cases were collected. 
    The results shows: 1.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perceived ease of use are the necessary factors for forms of advertising. 2.Video advertisement is the highest rate of advertising as research shows that users are not easily being bothered by it. 3.Present Instagram advertising reveals that most of the dealers use only currently available advertisement with specified function. In future, the dealers will need to improve their storytelling skills and make the advertised product blend with the situation to maximize advertising effec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4
第三節 研究流程6
第貳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行動廣告7
第二節 科技接受模式16
第三節 廣告價值24
第參章 研究方法32
第一節 研究架構32
第二節 研究假設33
第三節 操作型定義34
第四節 研究設計36
第五節 內容分析38
第六節 資料分析與分析方法45
第肆章 資料分析47
第一節 內容分析47
第二節 研究樣本描述52
第三節 敘述性統計分析67
第四節 問卷信度檢測75
第五節 差異性分析77
第六節 因素分析81
第七節 相關分析86
第伍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109
第一節 研究假設驗證109
第二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112
第三節  研究貢獻115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116
參考文獻117
附錄一:量化研究問卷123
附錄二:內容分析編碼表132





圖目錄
圖 1-1臺灣智慧型裝置持有者經常使用的app類型2
圖 1-2最受歡迎的社群網站比率3
圖 1-3本研究架構6
圖 2-1 Instagram廣告標示14
圖 2-2 Instagram廣告形式15
圖 2-3 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17
圖 2-4廣告價值模型25
圖 3-1本研究之架構圖32
圖 4-1最終研究架構圖86



 
表目錄
表 2-1行動廣告相關名稱與定義8
表 2-2國內在行動廣告領域中應用科技接受模式的研究21
表 2-3國內在行動廣告領域中應用廣告價值理論的研究28
表 3-1本研究各構面之操作性定義35
表 3-2各構面之問項38
表 3-3廣告格式操作型定義39
表 3-4品牌名稱與促銷價格操作型定義41
表 3-5廣告類型操作型定義41
表 3-6廣告品類操作型定義41
表 3-7人物出現操作型定義42
表 3-8圖片為主與圖文並存之操作型定義43
表 3-9動畫操作型定義43
表 3-10編碼員相互同意度45
表 4-1廣告格式次數表48
表 4-2廣告內容次數表49
表 4-3樣本結構次數分配表53
表 4-4使用者經常使用的社群媒體次數分配表56
表 4-5使用Instagram時間次數分配表57
表 4-6一日累積平均時間次數分配表57
表 4-7分享貼文頻率次數分配表58
表 4-8 Instagram追蹤品牌類別次數分配表58
表 4-9是否點擊過Instagram上的廣告次數分配表59
表 4-10知道Instagram平台特性次數分配表	61
表 4-11經常使用Instagram平台特性次數分配表	64
表 4-12 Instagram平台使用情況整理表	66
表 4-13圖片式-接受度與廣告價值敘述統計分析表	68
表 4-14輪播式-接受度與廣告價值敘述統計分析表	70
表 4-15影片式-接受度與廣告價值敘述統計分析表	72
表 4-16三種廣告形式平均數高低整理74
表 4-17圖片式構面信度檢定75
表 4-18輪播式構面信度檢定76
表 4-19影片式構面信度檢定77
表 4-20圖片、輪播與影片式差異性分析78
表 4-21圖片、輪播與影片式差異式分析整理80
表 4-22 KMO值Bartlett’s球型檢定統計量81
表 4-23圖片式因素分析摘要表82
表 4-24輪播式因素分析摘要表83
表 4-25影片式因素分析摘要表84
表 4-26圖片式、輪播式與影片式因素分析整理表85
表 4-27皮爾森相關係數表87
表 4-28圖片式互動意願性與使用時間長短相關分析表87
表 4-29圖片式互動意願性與瞭解平台功能性相關分析表88
表 4-30圖片式互動意願性與平台功能使用頻率相關分析表90
表 4-31圖片式品牌認知與使用時間長短相關分析表91
表 4-32圖片式品牌認知與瞭解平台功能性相關分析表92
表 4-33圖片式品牌認知與平台功能使用頻率相關分析表93
表 4-34輪播式互動意願性與使用時間長短相關分析表94
表 4-35輪播式互動意願性與瞭解平台功能性相關分析表95
表 4-36輪播式互動意願性與平台功能使用頻率相關分析表96
表 4-37輪播式品牌認知與使用時間長短相關分析表97
表 4-38輪播式品牌認知與瞭解平台功能性相關分析表98
表 4-39輪播式品牌認知與平台功能使用頻率相關分析表99
表 4-40影片式互動意願性與使用時間長短相關分析表100
表 4-41影片式互動意願性與瞭解平台功能性相關分析表101
表 4-42影片式互動意願性與平台功能使用頻率相關分析表102
表 4-43影片式品牌認知與使用時間長短相關分析表103
表 4-44影片式品牌認知與瞭解平台功能性相關分析表104
表 4-45影片式品牌認知與平台功能使用頻率相關分析表105
表 4-46相關分析整理表108
表 5-1研究假設驗證111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ADM廣告雜誌(2015) 。行動市場呈現爆發性成長。 網址:http://adaround.blogspot.tw/2015/04/blog-post_7.html,上網日期:2016.1.4。
Facebook for business(2016a)。什麼是輪播格式?。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business/help/www/773889936018967,上網日期:2016.4.11
Facebook for business(2016b)。Instagram廣告刊登入門。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business/help/www/976240832426180/,上網日期:2016.4.11
Inside(2012)。網路廣告不可否認的未來—原生廣告。網址:http://www.inside.com.tw/2012/08/14/native-ads,上網日期:2016.6.7。
Inside(2015)。Instagram台灣用戶,18至34遂最活躍、女性多。網址:http://www.inside.com.tw/2015/10/27/instagrammer-nielsen-report-taiwan-user
,上網日期:2016.2.29。
Inside(2016)。世界各國最流行的app是什麼呢?。網址:http://www.inside.com.tw/2016/05/30/worldwide-messaging-apps,上網日期:2016.6.7
iThome(2015)。資策會調查:國內行動裝置用戶已超過1600萬。網址: http://www.ithome.com.tw/news/97479,上網日期,2016.1.4。
王亭涵(2013)。《行動通訊軟體中廣告價值與廣告效果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緒雯(2008)。《行動自我效能與行動廣告之研究》。大葉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義平、莊承展(2014)。《社交廣告衡量研究》。管理資訊計算3卷2期,P222-234。
余心馨(2007)。《多媒體行動廣告價值之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婉柔(2013)。《智慧型手機使用者對於QR Code軟體使用意願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宇泓(2015)。《社群網站採用因素與自我揭露研究:從臉書到Instagram》。世新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東方快線調查報告(2013)。競爭激烈的智慧型手機市場,哪個品牌最受愛戴?。網址:http://www.eolembrain.com.tw/Latest_View.aspx?SelectID=345,上網日期:2016.6.6
科技產業資訊室(2005)。韓國品牌崛起中。網址:http://iknow.stpi.narl.org.tw/post/Read.aspx?PostID=2929,上網日期:2016.6.7
奇摩3C科技(2015)。FB落伍了 現在美國青少年瘋的社群網站是…。網址: https://tw.tech.yahoo.com/news/fb落伍了-現在美國青少年瘋的社群網站是-115700833.html,上網日期:2016.1.4。
奇摩新聞(2015)。Instagram使用人數超越4億。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instagram使用人數超越4億-012002043.html,上網日期:2016.4.11。
張巧筠(2014)。《以整合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消費者對行動應用程式廣告之接受度》中國文化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數位時代(2013)。抓住生活甜蜜點,點點印營收破千萬(一)。網址: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27361,上網日期:2016.6.7
數位時代(2015)。FB的金雞母:Instagram行動廣告營收一年後突破20億美元。網址: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36876,上網日期:2016.4.11。
曾飛龍(2013)。《Instagram 成功的要素:使用者的視角》。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信樺(2009)。《行動簡訊廣告使用者接受度之研究》。大葉大學研究所碩士論。
朱芳儀(2011)。《行動情境感知採用意圖之探討-以城市行銷APP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侑螢(2014)。《智慧型手機攝影濾鏡App 「Instagram」使用與滿足研究》。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淑美、陳怡芳(2015)。《習慣對社群網站持續使用之影響研究–以Facebook為例》。修平學報第三十期,PP.63-90。
林東清(2013)。資訊管理-e 化企業的競爭力(五版)。台北市:智勝文化。
林慧婓(2012)。《客製化與互動性之行動廣告對說服效果之影響》。中華傳播學會2012年會論文。
動腦brain(2015)。各國服飾品牌大舉侵台網路品牌斬頭露腳。網址:http://www.brain.com.tw/news/articlecontent?sort=&ID=21735。上網日期:2016.6.7
梁純宜(2010)。《系列廣告訊息表現形式與結構之研究》。世新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宜潔(2012)。《行動廣告態度之研究-以「行動新聞APP廣告」為例》。元智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榮泰生(2009)。SPSS與研究方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潘榮棋(2014)。《以TRA與TAM理論探討智慧型手機使用族群運用社群軟體的意圖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皇甫澤恩(2014)。《從參考團體與信任觀點探討消費者使用行動銀行意願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翊秦(2015)。《探討品牌依附及習慣對行動購物使用意圖之影響》。中山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非妃(2015)。《探究影響消費者對社群APP 持續意圖之因素-以Instagram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純妤(2008)。《整合信任、內容與科技接受模式探討行動廣告接受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晏崇(2013)。《行動廣告對使用意圖的影響》。國立宜蘭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5)。2015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 網址: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150901e.pdf,上網日期,2016.1.4。
邱曉寧(2013)。《行動廣告之廣告內容、廣告價值與互動性對點擊意願之影響》世新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昱諺(2015)。《行動廣告發送形式對互動性感知與廣告價值之影響─以台灣App使用為例》。南臺科技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如(2015)。《探討社群媒體對智慧型手機遊戲行銷之影響因素》。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芃婷、謝欣蓓(2013)。《行動寬頻趨勢下之個人化行動廣告設計要素評選》。電子商務學報15(1),57-88。
陳寬裕、王正華(2011)。論文統計分析實務:SPSS與AMOS的運用。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月雪(2011)。《行動商務之廣告訊息對消費者廣告價值之影響》。國立東華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馨儀(2012)。《智慧型手機使用者對於QR Code軟體使用意願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Brackett, L.K. and Carr, B.N. (2001), Cyberspace advertising vs. other media: Consumer vs. mature student attitude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41(5), 23-32. 
Benefit(2015) .About benefit comestic.(available online at http://careers-us.benefitcosmetics.com/careers/aboutus)上網日期:2016.6.8
Davis, F. D., Bagozzi, R. P. & Warshaw, P. R. (1989).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35). pp.982–1003.
Ducoffe, H. R. (1995). How Consumers Assess the Value of Advertising. Journal of Current Issues and Research in Advertising, 17 (1) , 1995, 1-18.
Davis, F.D. and Venkatesh, V.(1996).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Potential Measurement Biases in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hree Experim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Vol. 45, pp. 19-45, 1996.
Ducoffe, H. R. (1996). Advertising value and advertising on the web. Journal of adverstising research, September, October.
Facchetti, A., Rangone, A., Renga, F. M., & Savoldelli, A. (2005). Mobile marketing: An analysis of key success factors and the European value cha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6, 65-80. 
Haggirian, P., Madlberger, M. Y Tanuskova, A. (2005). Increasing Advertising Value of Mobile Marketing- An Empirical Study of Antecedents. Proceedings of the 38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3-6 enero, Hawai.
Joe Pulizzi.(2015).Native Advertising  is not Content Marketing[on Content Marketing Institute.(available online at http://contentmarketinginstitute.com/2015/08/native-advertising-content-marketing/)上網日期:2016.4.9
Liang, T. P., & Yeh, Y. H. (2010). Effect of use contexts on the continuous use of mobile services: The case of mobile games. Personal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 15(2), 187-196. 
Mobile Marketing Association(2013). MMA Glossary, Retrieved January 20, 2013, from http://www.mmaglobal.com/wiki/mobile-advertising.
Manic,Marius.(2015).The Rise of native advertising. Bulletin of the Transilvania University of Brasov. Economic Sciences. Series V,8.1,53-58.
Mitch Joel,(2013).We Need a Better Definition of "Native Advertising[ 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blog.(available online at https://hbr.org/2013/02/we-need-a-better-definition-of/)上網日期:2016.4.9
Tahtinen, J. (2006). Mobile advertising or mobile marketing. a need for a new concept. In: FeBR 2005 - Frontiers of e-Business Research 2005,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eBRF 2005 pp.152-164.
Szajna, B. (1996).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he revis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Management Science, 42(1), 85-92.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