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306201612133500
DOI 10.6846/TKU.2016.00336
論文名稱(中文) 戒嚴時期教科書中的「共匪」形象之敘事分析
論文名稱(英文) Narrative Analysis on the Image of ‘Communist Bandit’ in the SchoolTextbooks during Taiwan’s Martial Law Period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4
學期 2
出版年 105
研究生(中文) 林献凱
研究生(英文) Hsien-Kai Lin
學號 60375004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6-06-22
論文頁數 18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麗華
委員 - 方志華
委員 - 張月霞
關鍵字(中) 戒嚴時期
教科書
共匪
匪諜
大陸同胞
反共義士
敘事分析
關鍵字(英) The Martial Law Period
Textbook
Communist Bandit
Communist Bandit Spy
Compatriots on the Mainland
Anti-Communist Martyrs
Narrative Analysi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擬探討台灣戒嚴時期教科書裡面呈現的「共匪」形象,來分析戒嚴時期教科書裡面呈現的「共匪」形象建構出怎樣的世界觀。「共匪」世界觀建構深深影響了台灣好幾個世代的人,可說是民國八O年代以前台灣人共同的歷史記憶,目前尚未有相關研究,因此研究者認為這個議題極具研究價值。

本研究文獻探討首先由探討「教育」、「反教育」與「非教育」著手,其次探討本研究的時空背景戒嚴時期,最後探討本研究分析共匪形象採用的觀點「文化霸權」、「國家機器」與「政治社會化」理論。透過敘事分析研究法拆解共匪的形象構成要素後,透過上述三個理論分析對兒童可能的影響為何,並探討這樣的內容建構出怎樣的「共匪」世界觀。

本研究藉由敘事分析法的「情節」、「角色塑造」與「場景」逐一分析討論本研究的研究主題「戒嚴時期教科書中的共匪」,研究結果如下:

情節部分「共匪把人當牛馬」描寫了在共匪來到後大陸人民普遍生活變差的景象,讓兒童以最能切身感受的方式理解共匪的壞。「可憐的匪區兒童」透過課文陳述以兒童眼光來看共匪的惡行,藉由共匪統治下兒童的遭遇讓兒童能更加感同身受共匪的壞。「反攻大陸去」則是戒嚴時期教科書的中心思想,灌輸兒童家鄉在大陸而不是在台灣可能導致兒童對家鄉認同產生混淆。

角色塑造部分「殺人不眨眼的共匪」透過生動的殺人情景描述不只直接的呈現了共匪的壞,更讓共匪與道德淪喪的形象緊密結合,過於詳細的殺人場景描寫恐對兒童造成不良影響。「擁戴國軍的大陸同胞」描寫了因為共匪的統治下大陸人民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因此大陸人民迫切渴望國軍盡快班師回朝,教科書中大陸同胞的死亡幾乎都是要呼應本情節的緣故。「起義來歸的反共義士」描寫了受不了共匪殘暴不仁的統治大陸同胞紛紛逃離,並扮演親身經歷共匪邪惡的見證者。「無孔不入的匪諜」是共匪的爪牙,藉由課本塑造出來的機智兒童扮演舉發匪諜的角色,傳達潛伏的匪諜終將都被舉發的意象。

場景部分「天堂與地獄」透過兩種形式的「天堂與地獄」描寫來呈現共匪的壞,一種是「大陸在共匪來之前是天堂,共匪來之後是地獄」的意象傳達,另一種是「三民主義自由地區對比共產主義淪陷匪區」的生活差異描寫,來加強自由地區台灣的好與淪陷匪區共匪政權的壞。

對於本議題後續的研究,本研究已經完成在台灣戒嚴時期「蔣匪」眼中的「共匪」形象部分,期待有研究者進行「共匪」眼中的「蔣匪」形象部分,透過「蔣匪」與「共匪」雙方對於對方的觀點以補充本研究不足之處。
英文摘要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how the image of ‘communist bandit’is presented in the schooltextbooks during Taiwan’s Martial Law Period and how the worldview is constructed by the presentation of ‘communist bandit’in the schooltextbooks during Taiwan’s Martial Law Period.  The presentation of ‘communist bandit’ in the schooltextbooks during Taiwan’s Martial Law Period deeply influence generations in Taiwan ,almost can be said to be one of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Taiwanese people before 1980s`.Before this study ,there is no such study about this subject,so I think this subject is really valuable to research.

This study starts from‘educative’,’non-educative’and‘mis-education’.
Second,this study analyze space-time background of this study‘Taiwan’s Martial Law Period’.Last this study analyze the point of view of‘cultural hegemony’,’state apparatus’and‘political socialization’.Use narrative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elements of the image of‘communist bandit’and analyze how these elements construct the worldview of‘communist bandit’by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se three theories.

  This study use ‘plot’,’character’and ‘setting’of narrative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subject of this study ‘communist bandit in the schooltextbooks during Taiwan’s Martial Law Period’.The analyze result of the study is as bellows:

  ‘Plot’:’Communist Bandit Enslave people’describe after communist bandit come compatriots on the mainland reduce the standard of living to make children realize the evil of communist bandit through daily life.’Poor Mainland children’through the eye of children to observe the evil of communist bandit and tell children to empathy how children will be treated under communist bandit‘s government.’Retake the mainland’is the central idea of the schooltextbooks during Taiwan’s Martial Law Period.It tells children their hometown is on mainland not Taiwan may confuse their hometown identity .

  ’Character’: ‘Murderous Communist Bandit‘ directly present the evil of communist bandit by vivid murder scene and combine communist bandit with the image of ‘moral bankruptcy’.Over-detailed description about murder scene may cause bad influence on children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The Republic of China Armed Forces Demands Allegiance of Compatriots on the Mainland’
describes how compatriots on the mainland desire the triumphant retur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rmed Forces when suffering under the rule of communist bandit government,almost all compatriots on the mainland death in textbook is because of this reason.’The Defecting Anti-Communist Martyrs’describes compatriots on the mainland can not stand the Reign of Terror of communist bandit government  trying to escape at all costs and play the witness role about the evil communist bandit.’ Communist Spy is Everywhere’subscribe communist spy is the minions of communist bandit.Smart children characters created by textbook is the whistleblower of communist spy that symbol all the communist spy will finally be caught.

  ‘Setting’:’Heaven and Hell’present two diffent type of hell to prove the evil of communist bandit.One of them is the image description of ‘Before communist bandit come the mainland is heaven ,after they come the mainland become hell’Another of them is ‘The life difference description between‘Freedom area of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and occupied communist bandit’s area of communism’to lay emphasis on the good of freedom area ‘Taiwan’ and the evil of occupied area ‘communist bandit’s government’.
 
  About follow-up research,this research has finished the‘communist bandit’in the viewpoint of‘Chiang Kai-Shek bandit ’during Taiwan’s Martial Law Period.
I wish there will be researcher to research the‘Chiang Kai-Shek bandit’in the viewpoint of‘communist bandit’.Through how‘Chiang Kai-Shek bandit’and‘communist bandit’see each other to improve the shortcomings of this research.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壹、研究目的	4
貳、待答問題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教育」、「反教育」與「非教育」	7
第二節 戒嚴時期的政治時空背景	13
壹、動員戡亂與戒嚴:叛徒、匪諜與白色恐怖	13
貳、反攻大陸解救大陸同胞:反共復國與法統延續	20
參、黨國體制與中國化教育:當個活活潑潑的好學生,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25
第三節 文化霸權、國家機器與政治社會化理論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51
第一節 說故事的研究法—敘事分析	51
第二節 「共匪」的名稱也是一綱多本	56
第三節 研究設計	62
壹、研究範圍與對象	62
貳、研究步驟	6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3
第一節 情節	74
壹、共匪把人當牛馬	74
貳、可憐的匪區兒童	83
參、反攻大陸去	94
肆、小結	107
第二節 角色塑造	108
壹、殺人不眨眼的共匪	108
貳、擁戴國軍的大陸同胞	121
參、起義來歸的反共義士	129
肆、無孔不入的匪諜	141
伍、小結	153
第三節 場景	154
壹、天堂與地獄	154
貳、小結	173
第四節 歸納與整理	174
第五章 結論與啟示	177
參  考  文  獻	182
中文文獻	182
英文文獻	187

表圖次
表 3-1 Bruner 敘事的十大特徵 52
表 3-2 Chatman (1978 )的敘事分析架構 )的敘事分析架構 53
表 3-3 本敘事 分析 研究 採用的 課文列表 63 -68
表 3-4 研究流程 72
表 3-5 1974 年國民小學語教指引第 9冊〈待反攻的號角響〉天堂與地獄對比 172
表 3-6 戒嚴時期「共匪」故事情節、角色與場景總整理表 174
表 3-7 戒嚴時期重大歷史事件與教科書課文對照表 175
圖 4-1 〈愛國的老農夫〉插圖比較 75
圖 4-2 〈沒有太陽的地方〉插圖 77
圖 4-3 〈米海〉插圖 79
圖 4-4 俄國共產黨形象插圖 81
圖 4-5 〈送衣服給同學 〉插圖比較 84
圖 4-6 〈可憐的匪區兒童〉照片 89
圖 4-7 俄軍擅將接收日器撥交共匪照片 90
圖 4-8 〈捐錢買飛機〉與〈兩個的小孩子〉插圖對照 90
圖 4-9 反攻大陸意象插圖 96
圖 4-10 〈反攻復國〉大陸風景照片 97
圖 4-11 1968 年版〈待反攻的號角響〉三軍插圖 102
圖 4-12 1972 年版〈待反攻的號角響〉三軍照片 102
圖 4-13 〈英勇的國軍〉〈光復歌〉〈三軍頌〉武器裝備形象插圖105
圖 4-14 〈愛國的老農夫 〉槍斃場景 〉槍斃場景 插圖比較 109
圖 4-15 〈共匪太殘忍了〉槍斃場景插圖 〈共匪太殘忍了〉槍斃場景插圖 109
圖 4-16 〈好人也被害死〉與〈我立志打倒共匪光復大陸〉刺殺場景插圖 11 1
圖 4-17 〈工人的襯衫〉斬首場景與共匪形象插圖 111
圖 4-18 〈萬惡的共匪〉溺死場景插圖 11 2
圖 4-19 〈李明失蹤了〉插圖比較 11 3
圖 4-20 〈報國的機會到了〉同歸於盡場景插圖 114
圖 4-21 戒嚴時期教科書出現的胖共匪插圖 115
圖 4-22 象徵國軍的游擊隊長插圖 123
圖 4-23 大陸同胞支持蔣總統情節插圖 12 7
圖 4-24 〈天堂與地獄 (四)〉楊大偉逃亡過程插圖 13 2
圖 4-25 〈投奔自由的義士〉李義士形象插圖比較 〈13 3
圖 4-26 戒嚴時期教學指引中出現的反共義士照片 13 3
圖 4-27 韓戰軍人反共義士相關插圖 13 5
圖 4-28 〈捕諜歌〉與〈肅諜歌〉144
圖 4-29 〈志華檢舉匪諜(機智)〉與〈怎樣做到保密防諜〉匪諜形象插圖 146
圖 4-30 保密防諜對話場景插圖 14 7
圖 4-31 戒嚴時期美術課本匪諜相關內容 148
圖 4-32 共匪奴役大陸同胞形象插圖 155
圖 4-33 共匪透過人民公社奴役大陸同胞插圖 156
圖 4-34 〈共匪把人當牛馬〉實際照片 156
圖 4-35 〈天堂變成地獄〉意象插圖 157
圖 4-36 人民公社意象插圖 158
圖 4-37 〈好人活不了〉與也被害死民大會意象插圖159
圖 4-38 〈天堂與地獄〉(一)自由區淪陷匪「食」的對比意象插圖 162
圖 4-39 〈把共匪趕走〉「食」的對比意象插圖 163
圖 4-40 〈快樂的農家〉豐衣足食意象插圖 164
圖 4-41 〈豐衣足食的生活〉自由地區與淪陷匪「食」對比意象照片 164
圖 4-42 〈天堂與地獄〉(二)自由區淪陷匪「衣」的對比意象插圖 166
圖 4-43 〈天堂與地獄〉(二)「衣」的意象在其他課文呈現情形圖 167
圖 4-44 〈豐衣足食的生活〉自由地區與淪陷匪「衣」對比意象照片 167
圖 4-45 〈天堂與地獄〉(三)自由區淪陷匪「住」的對比意象插圖 170
圖 4-46 〈天堂與地獄〉(四)淪陷匪區「行」的意象插圖 〈171
圖 4-47 〈懷念大陸同胞大陸同胞試圖逃出生天意象插圖171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Althusser, L.(1971)。Lénine et la philosophie(列寧和哲學)(杜章智譯)。台北:遠流
Arendt, H.(1982)。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極權主義)(蔡英文譯)。台北:聯經。
Max, W.(1996)。支配的類型(康樂譯)。台北:遠流。
Propp, V. Y.(1928)。Morphology of the Folk Tale(故事型態學)(賈放譯)。北京:中華書局。
Smelser, N. J.(1991)。社會學(陳光中、秦文力、周愫嫻譯)。台北:桂冠。
中共黨政軍機關企業學術機構團體旗歌及人員職銜統一稱謂實施要點,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81)陸法字第五二七二號函 C.F.R. (1992年11月19日)。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1958)。中華民國四十七年度工作會議總決議。台北: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
中華民國教育宗旨及其實施方針 (1929)。
王珮蓉(2014)。製作英雄:反共義士在台灣的形象塑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歷史學系,南投。
台灣省戒嚴令 (1949年5月19日)。
全面真軍(2016)。 您所不知道的白色恐怖時代:「抓匪諜,賺大錢」的產業鏈。取自 http://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1623998
刑法一百條 (1935年1月1日)。
朱桂(1978年12月19日)。南海血書,中央日報。 
吳明隆(2000)。班級經營與教學新趨勢。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呂芳上(2005)。政治轉型的挑戰:近代中國黨國體制的發展與省思。「日本名古屋中國現代史研究會年會」發表之論文,日本名古屋。  
戒嚴法 (1949年1月14日)。
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 (2006)。
李文政 (1997)。 兒童的政治社會化。國教世紀, 176,頁 19-26。 
李俊廷(2011)。跨世代的家庭政治社會化與政治態度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屏東。
李筱峰(2000)。 臺灣戒嚴時期政治案件的類型。取自 http://www.jimlee.org.tw/history_detail.php?articleSN=8716
李筱峰(2009)。 兩蔣威權統治時期「愛國歌曲」內容析論 。取自 http://www.jimlee.org.tw/history_detail.php?articleSN=8725
李錦旭 (1991)。 一九八0年代英美教育社會學的發展趨勢 兩份教育社會學期刊的分析比較。現代教育, 6(2),頁 3-14。 
李鴻禧(1999)。違憲審查論。台北市:元照出版。
杜唐華(2010)。國小國語教科書政治社會化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教育處教師在職進修區域人文社會學系,新竹。
汪宏倫、鄭祖邦、朱元鴻、黃金麟、姚人多、藍適齊等人(2014)。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台北:聯經出版社。
沈幸儀(2008)。一萬四千個證人:韓戰時期「反共義士」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台北。
沈清松(2002)。哲學概論。台北:五南。
周志宏 (2005)。 教育文化人權入憲之研究。法政學報, 十九,頁 81-140。 
周俊宇(2008)。塑造黨國之民--中華民國國定節日的歷史考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台北。
周琇環 (2011)。 接運韓戰反共義士來臺之研究(1950-1954)。國史國館史館刊, 第二十八期,頁 115-154。 
易君博(1984)。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
林山田(1995)。五十年來的台灣法制 : (1945-1995)。台北:林山田。
林玉体(1993)。臺灣教育面貌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林佩欣(2012)。圖解台灣史。台北:五南出版社。
林果顯(2001)。「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台北。
林柏州 (2012)。 蔣中正在台時期國慶大典。中正歷史學刊, 十五,頁 163-212。 
林濁水 (1979)。 拙劣的越南寓言-剖析「南海血書」的真相。八十年代, 1(1),頁 45-49。 
邱國禎(1998)。 檢舉匪諜運動下的冤案。 台灣白色恐怖檔案。取自 http://www.southnews.com.tw/Myword/08/myword_08_00.htm
邱鐘義 (2013)。 松田康博主講 :「蔣中正與臺灣─反攻大陸政策的轉變」紀實。國史研究通訊,頁 78-82。 
洪泉湖(2005)。台灣的多元文化。台北:五南圖書。
孫文(1924a)。建國大綱。
孫文(1924b)。組織國民政府案之說明。台北:中山學術資料庫。
孫效智 (2014)。 生命教育的倫理學基礎。教育資料集刊, 二十六,頁 27-57。 
孫陵(1949)。音樂課本。台北:大中書局。
徐宗懋(2007)。20世紀台灣精選版:民主篇-閱讀台灣。高雄:珠江流域方志。
起義來歸匪軍處理原則 (1964)。
高仲恆(2011)。國家、市場與音樂──戒嚴時期台灣愛國歌曲的流變(1949-1987)(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台北。
動員戡亂完成憲政實施綱要 (1947年7月19日)。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1948年5月10日)。
張世瑛(2000)。太原五百完人 : 一段國共戰爭歷史的想像與塑造。台北:國史館。
張淑娟(2011)。教育哲學。台北:考用出版社。
張淑雅 (2001)。 台海危機與美國對「反共大陸」政策的轉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36,頁 231-290。 
張肇烜(2007)。 中國強 布袋戲 國民黨。取自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16164
教育方針草案 § 1-3 (1927)。
統一對朱毛共匪及有關名稱要點 (1957年9月26日)。
許毓峰(2004)。解嚴前後國小社會科教科書中的臺灣圖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台北。
陳采憶(2009)。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國家認同內涵之分析以歷史教材為焦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中。
陳信英(2002)。青少年單親經驗中的悲傷與復原:生命故事敘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
陳秋燕(1994)。北高兩市國中生之政治認知與態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
陳義彥、陳陸輝 (2004)。 台灣大學生政治定向的持續與變遷。東吳政治學報, 十八,頁 1-39。 
陳翠蓮 (2008)。 二二八事件。新活水, 16,頁 82-88。 
陳翠蓮、黃麗芬 (2005)。 政治社會化與政治認同之變遷─ 以「外獨會」為例。法政學報, 十九,頁 1-40。 
傅月庵(2006)。天上大風-生涯餓蠹魚筆記。台北:遠流。
傅曉芬(2002)。台灣地區國小學童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家庭與學童的政治學習(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台北。
曾世杰(2013)。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領域綱要內容之前導研究總計畫期末報告  台北: 教育部。
曾薰慧 (2000)。 書寫「異己」 —五O年代白色恐怖時期 「匪諜」之象徵分析。淡江人文社會學刊, 五,頁 125-160。 
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 (1950年6月13日), 。
楊吉原(2015)。軍事統帥權之研究-以戒嚴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桃園。
楊聰榮 (1994)。 中國化與本土化--台灣族群認同運動及其教育上的影響。Education Journal, 21(2)。 
溫琇斐、陳麗華 (2013)。 小學社會教科書中的非洲與非洲人圖像。教科書研究, 6(1),頁 125-137。 
詹棟樑(1997)。教育倫理學導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廖湘怡(2011)。皮德思(R. S. Peters)教育思想中的教師圖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
管仁健(2016)。 戒嚴時代小學國語課本裡的「共匪」形象初探(管仁健)。 你不知道的台灣。取自 http://mypaper.pchome.com.tw/kuan0416/post/1358807295
劉存善(1988)。太原五百完人調查報告(第六十冊)。中國山西:文史月刊雜誌編輯部。
劉阿榮 (2005)。 我們共同的命運-族群、記憶與國家認同。社會學的新視野。 
潘玲娟(2005)。電視暴力研究—理論與現象之解讀。台北:秀威資訊。
蔡佩娥(2009)。由國中小教科書看戒嚴時期台灣之國族建構—以國語文科和社會類科為分析中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台北。
蔡琰(200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蔡漢勳、黃能揚(2011)。 【台灣歷史隧道】1949-12-8《保衛大台灣》成為國府遷台第一號禁歌。取自 http://pnn.pts.org.tw/main/2011/12/08/%E3%80%90%E5%8F%B0%E7%81%A3%E6%AD%B7%E5%8F%B2%E9%9A%A7%E9%81%93%E3%80%91%E9%81%B7%E5%8F%B0%E7%AC%AC%E4%B8%80%E7%A6%81%E6%AD%8C%E3%80%8A%E4%BF%9D%E8%A1%9B%E5%A4%A7%E5%8F%B0%E7%81%A3%E3%80%8B/
蔡璧煌(1994)。學校與學生政治社會化 高中職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教育社會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師大書苑。
蔣介石(1931a)。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三十七 別錄)。台北: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
蔣介石(1931b)。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三十 書告)。台北: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
蔣介石(1932)。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十 演講)。台北: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
蔣介石(1933a)。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三十七 別錄)。台北: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
蔣介石(1933b)。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三十七 別錄)。台北: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
蔣介石(1933c)。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七 專著)。台北: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
蔣介石(1934)。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十二 演講)。台北: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
蔣介石(1935)。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七 專著)。台北: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
蔣介石(1949)。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二十三 演講)。台北: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
蔣介石(1950a)。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三十二 書告)。台北: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
蔣介石(1950b)。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二十三 演講)。台北: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
蔣介石(1951a)。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二十四 演講)。台北: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
蔣介石(1951b)。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二十四 演講)。台北: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
蔣介石(1951c)。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二十四 演講)。台北: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
蔣介石(1952)。本團成立訓詞。台北: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
蔣介石(1956)。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三十三 書告)。台北: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
蔣介石(1960)。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三十三 書告)。台北: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
蔣介石(1964)。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二十八 演講)。台北: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
蔣介石(1965)。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三十五 文錄)。台北: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
蔣介石(1966a)。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三十四 書告)。台北: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
蔣介石(1966b)。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三十五 文錄)。台北: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
蔣介石(1967)。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三十四 書告)。台北: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
蔣介石(1968)。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三十四 書告)。台北: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
蔣介石(1969)。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三十四 書告)。台北: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
蔣宋美齡(1990)。蔣夫人宋美齡女士言論選集(第二、演講冊)。台北: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
盧姮倩(2013)。 五百完人被刪!梁文傑:別讓假故事編入國教課本
穆中杰 (2012)。 民國法統的發展軌跡及其對台灣地區的影響。一國兩制研究, 第三期,頁 87-95。 
戴育賢 (1994)。 大眾媒體與真實建構─一次現象社會學的探討。新聞學研究, 四十八,頁 169-192。 
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 (1971)。
藍順德、王立心 (2005)。 國際教科書研究資源的發展兼論國立編譯館所藏教育資源。教育資料與研究, 67,頁 23-26。 
懲治叛亂條例 (1949年5月24日)。
譚光鼎 (2000)。 國家霸權與政治社會化之探討--以「認識臺灣」課程為例。教育研究集刊, 45,頁 113。 
蘇彥華(2014)。我國高中公民教育之學習活動對政治社會化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台中。
蘇瑞鏘 (2008)。 從雷震案看戒嚴時期政治案件的法律處置對人權的侵害。國史館學術集刊, 第十五期,頁 113-156。 
龔尤倩 (2013)。 冷戰下的移民與難民-以台灣為例 。文化研究 , 17,頁 225-231。 
英文文獻
Almond, G.、Powell, B.(1978)。Comparative Politics: System, Process and Policy。Boston:Little Brownand Company。
Althusser, L.(1970)。Writings on Psychoanalysi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Bruner, J.(1987)。Two modes of thoughts. In Actual minds, possible world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hatman, S.(1980)。Story and discourse: 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Crawford, K. (2003)。 The role and purpose of textbook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storical Learn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3(2),5-11。 
Dawson, R. E.、Prewitt, K.(1969)。Political socialization。Boston:Little Brown。
Dennis, J. (1968)。 Major Problems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Research。Midwest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85-114。 
Easton, D.、Dennis, J.(1969)。Children in Political System: Origins of PoliticalLegitimacy。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
Fisher, W. R. (2009)。 Clarifying the narrative paradigm。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 55,55-58。 
Gramsci, A.(1971)。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Cambridge ElectricBooks Co。
Hess, R. D.、Torney-Purta, J. V. (1970)。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attitudes in children。Political Socialization,68-84。 
Hyman, H. H.(1959)。Political socialization : 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of Political Behavior。:Glencoe ILL:The Free Press。
Jaros, D.(1973)。Socialization to Politics。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
Pellicani, L.(1981)。Gramsci: An alternative communism?。:Lean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
Peters, R. S.(1968)。Ethics and education。Australia:George Allen & Unwin Ltd。
Pinar, W.、Bowers, C. (1992)。 Politics  of  Curriculum:  Origins, Controversies,  and  Significance  of  Critical  Perspectives。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18,163-190。 
Pye, L.(1959)。Political  Modernization  and  Reserch on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Rossmiller, R. A. (1992)。 Textbooks: What's at stake?。Focus in Change, 6,2-18。 
Rybacki, K.、Rybacki, D.(1991)。Communication criticism: Approaches and genres。:Belmont, CL:Wadsworth。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