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306201211140100
DOI 10.6846/TKU.2012.00464
論文名稱(中文) 中國和印度的經濟改革與成長模式之比較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a and India's economic reforms and growth model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0
學期 2
出版年 101
研究生(中文) 莊盛翔
研究生(英文) Sheng-Hsiang Chuang
學號 69828007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2-06-01
論文頁數 12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李志強(ckli@mail.tku.edu.tw)
委員 - 潘錫堂(panhsitang0613@hotmail.com)
委員 - 黃智聰(jthuang@nccu.edu.tw)
關鍵字(中) 發展中國家經濟
工業現代化
中國大陸經濟
印度經濟
關鍵字(英) economie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ndustrial modernization
China's economy
India's econom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印度這國家是一個與中國大陸一樣擁有古老歷史文明背景的大國,同時也是人口僅次於中國大陸的發展中大國,兩個國家都在經濟改革發展初期實施了現代工業化的政策,並也都走上了優先發展重工業之道路,只不過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尤其是90年代以來,印度逐漸走出了與中國大陸不同之經濟發展模式,其模式不同於其他發展中之國家但卻有著和中國大陸大同小異的地方,最重要的是,探究這兩個國家經濟發展模式之成果與瓶頸可以找出未來印度是否有趕上中國大陸之機會,並且也可以藉由借鑒兩國的經驗來對其他發展中國家之經濟改革發展模式有所啟示與延伸
英文摘要
India is the same with the Chinese mainland with an anci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civilization,but also one population after a large developing country of the Chinese mainland,both countries in the early stages of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reform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ization policy,and also goon the path of the priority development of heavy industry,but,since the mid-1980s,especially since the 1990s,India has gradually turned away from mainland China mod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its pattern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but it has a Chinesemainland or less the same place.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explore the results of these two countries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and the bottleneck can find out whether India has the opportunity to catch up with mainland China,and may also be able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two countries to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economic reform The mode of development has been the inspiration and extens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的的……………………………………………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8
第二章 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模式比較…………………………11
第一節  發展中國家經濟模式之特點………………………………11
第二節  發展中國家經濟模式之分析………………………………19
第三章 中印經濟改革之國家背景與內容………………………21
第一節  中國大陸國家背景…………………………………………21
第二節  印度國家背景………………………………………………28
第三節  中國大陸經濟改革內容……………………………………36
第四節  印度經濟改革內容…………………………………………42
第五節  中印改革之國家背景分析…………………………………57
第四章 中印經濟發展模式之成果與瓶頸………………………75
第一節  中國大陸模式成果…………………………………………75
第二節  印度模式成果………………………………………………79
第三節  中國大陸發展瓶頸…………………………………………85
第四節  印度發展瓶頸………………………………………………91
第五節  中印經濟之發展模式分析…………………………………95
第五章 中印比較的未來展望及對發展中國家經濟之啓示……105
第一節  中印比較之未來展望………………………………………105
第二節  對發展中國家的啟示………………………………………111
參考書目及文獻……………………………………………………118
圖目錄
圖1-1 論文研究架構…………………………………………………8
圖1-2 論文章節安排…………………………………………………10
表目錄
表2-1中國大陸與印度自2000年開始的平均人均收入之GDP:單位美元……………………………………………………………………18
表4-1中國大陸1979年到2012年之平均人均收入GDP:單位美元…75
表4-2印度1980年到2012年之平均人均收入GDP:單位美元……79
表4-3中國大陸與印度自2009年開始之進出口金額排名…………100
表5-1國家經濟每年成長率Global Insight 估測值………………105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一、中文專書著作
1.王宏彬,發展中國家經濟現代化模式比較及借鑒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2.王德華、吳揚,龍與象-2l世紀中印崛起的比較(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
3.布羅代爾著,顧良等譯,資本主義論叢(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7年)。
4.西瑞爾.伊.布萊克等,日本和俄國的現代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
5.任佳著,印度工業化進程中產業結構的演變-印度發展模式初探(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6.列寧,列寧全集第38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
7.吉伯特.羅茲曼,中國的現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8.吉伯特.艾蒂安,世紀競爭中國和印度(新華出版社內部發行,2000年)。
9.彼得.科斯洛夫斯基著,王彤譯資本主義的倫理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10.皮特.恩格戴奧著,李芳齡譯,龍與象-中印崛起改變世界經濟格局(東北:大連出版社,2009年)。
11.李雲霞,中印現代化制度比較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12.李天華,制度分析方法與兩個發展中大國的發展-中國和印度經濟發展比較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年)。
13.李德昌,印度經濟改革和發展趨勢(北京:世界經濟出版社,1994年)。
14.胡繩,中國共產學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
15.武克全主編,現代化擴展中的世界與中國(北京:學林出版社,1999年)。
16.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印度的發現(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56年)。
17.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獨立及其其後1946-1949(新德里,1949年)。
18.陳峰君,印度社會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19.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20.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1.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22.俞新天,機會與限制—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條件比較(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
23.徐滇慶、李瑞,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24.紐曼著,朱若柔譯,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的取向(台北:揚智文化,2000年)。
25.張靜,遲發展效果與中國的現代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26.張琢,中國現代化的坎坷歷程和中長期預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27.張蘊岭,亞洲現代化透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28.桑賈亞.巴魯著,黃少卿譯,印度崛起的戰略影響(成都:中信出版社,2008年)。
29.童星,發展社會學與中國現代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30.孫十海,印度的發展及其對外戰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31.孫培鈞、華碧雲主編,印度國情與綜合國力(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1年)。
32.潘松著,我們向印度學什麼-印度超一流企業的崛起與啟示(上海: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年)。
33.錢乘旦、楊豫等,世界現代化進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34.謝立中、孫立平,二十世紀西方現代化理論文選(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35.戴維.史密斯著,丁德良譯,龍象之爭-中國、印度與世界新秩序(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年)。
36.龔松柏,中印經濟轉型與發展模式比較(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年)。
二、中文期刊報紙
1.文富德,印度崛起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南亞研究季刊,2008年)。
2.阿蘭.圖雷納,現代性與文化特殊性第7卷(國際社會科學雜誌,1990年)。
3.中國國家統計局,國際經濟和社會統提要1989(上海:中國統計出版社,1990年)。
4.中國國家統計局,200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人民日報,2003年)。
5.印度政府,經濟調查1993-1994(今日印度,1995年)。
6.印度政府,經濟調查2001-2002(今日印度,2003年)。
7.印度政府,賈.尼赫魯講話集第2卷(新德里,1949-1953年)。
8.李雲霞,中印經濟發展的優勢比較(當代經濟研究第9期,2005年)。
9.李斌,中印經濟比較研究的思考(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4期,2007年)。
10.迪潘克.納亞爾,印度的經濟發展與政治民主(南亞研究季刊,2001年)。
11.黃亞生,中國能向印度學什麼(北方經濟,2006年)。
12.黃亞生,印度崛起對中國的經驗與教訓(中國市場,2010年)。
13.楊文武,印度證劵市場(南亞研究季刊,2000年)。
14.陳繼東,印度的資本積累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南亞研究季刊,2000年)。
15.陳峰君,論東亞經濟民族主義(國際政治研究,1998年)。
16.熊華源,周恩來在亞非會議上(經濟日報,1985年)。
17.慕海平,對東亞發展模式的分析:含義與啟示(東南亞研究,1993年)。
英文部分
一、英文專書著作
1.Barry Bosworth and Susan M.Collins,Accounting for Growth Comparing China and India,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8,Vo1.22,No.1
2.Gaurav Dart and Martin Ravallion,Is India's Economic Growth Leaving the Poor Behind?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2,Vo1.16,No.3
3.Montek S.Ahluwalia,Economic Reforms in India Since 1991,Has Gradualism Worked?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2,Vo1.16,No.3
4.Shilpi,Forbad,Umali-Deininger Dina,Market Facilities and Agricultural Marketing Evidence from Tamil Nadu India,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8,Vo1.39,No.3
5.Tirthankar Roy,Economic History and Modern India:Redefining the Link,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2,Vo1.16,No.3
二、英文期刊報紙
1.Arvind Virmnani,Potential Growth Stars of the 21 st Century India China and the Asian Century,Chintan Occasional Paper,October,1999
2.A.M.Khusro,Returns to Scale in Indian Agriculture,In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4
3.Basu Kaushik,India's emerging economy,Cambridge Mass,MIT Press,2004
4.Chand Cyan,The financial system of India,New York:Routledge,2000
5.Davies Paul,New business in India,Singapore:Hackensack NJ,World Scientific,2008
6.Government of India,Economic Survery(2001—2002),New Delhi,2002
7.India: The assurance of domestic demand,Asia Economics Flash June 3,2010,Goldman Sachs Global Economics,Commodities and Strategy Research,at https://360.gs.com
8.Krueger Anne O,Economic policy reforms and the India economy,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2
9.Lewis & John,Quiet Crisis in India,Brookings Institution,1962
Mammen Thampy,India's economic prospects,Singapore:World Scientific,1999
10.Rajadhyaksha Niranjan,The rise of India,Singapore:John Wiley&Sons Asia,2007
11.Rao T.Divakara,Tax burden in Indian economy.New Delh:Criterion Publication,1984
12.Sfiez Lawrence,Banking reform in India and China,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4
13.Sandy Gordon,India’s Rise to Power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Martin’s Press,1995
14.Tara Services Limited,Statistical Outline of India 2001-2002,Bombay House,2002,11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