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303200916231400
DOI 10.6846/TKU.2009.00365
論文名稱(中文) 建築展覽的台灣經驗—「開東合西」(1985年)以來的案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Experiences on Architecture Exhibitions in Taiwan – Cases Study since 1985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建築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1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林芳怡
研究生(英文) Fang-Yi Lin
學號 69536018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1-14
論文頁數 38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吳光庭
委員 - 林靜娟
委員 - 宋立文
關鍵字(中) 展覽
建築展覽
策展人
再現
關鍵字(英) Exhibition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Curator
Represent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建築展覽是發表宣言或建立建築思潮與風格推演的平台與媒介,歷史上重要的建築展對當時與其後的建築發展經常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展覽透過作品發表、評論、出版、媒體等周邊活動與建築專業圈密切互動,進而產生影響,形成專業界間的競爭或合作關係;展覽就像是建築事件或知識生產的動能引擎,推動著建築圈不斷創新前行。

本論文研究探討的「建築展覽」案例主要針對台灣現(當)代建築之設計與創作藝術有關,核心議題為建築、都市等空間環境之範疇,表現形式手法不拘,但排除技術與商業展、教學或專案競圖成果展、國外引進之巡迴展等;並以1985年底台灣第一次舉辦的國際建築師聯展「開東合西—台北/東京建築師聯展」為研究之起始。本研究試圖為1985年以來的台灣建築展覽進行基礎資料之整理,歸納分析其發展歷程與趨勢轉變,並為台灣建築展覽的未來發展提出可能之建議。

收集台灣近25年相關專業雜誌之建築展覽報導內容,展訊新聞、展覽活動報導、策展內容自述、展覽評論與延伸活動(如座談會等)之記錄刊載等,更包括刊載展覽一手基礎資料的展覽圖錄、相關網站與參考書籍,做為文獻與案例之參閱來源。並以訪談方式針對重要展覽與事件的關鍵人物進行口述記錄,了解各別展覽計畫或事件之執行過程、部份緣由或企圖。

依研究範疇與方法蒐羅29件國內展覽案例,16件國外參展案例,總計45件。前者從「展覽企圖」與「策展意識」分為「建築個展」、「建築聯展」、「建築前輩回顧展」、「官方推動建築展」等四類進行討論;後者則依舉辦國家地點與時間,分類討論。最後再針對筆者曾參與操作之展覽案例,提出經驗回顧與檢討。

研究結論中整理出:一、台灣建築展覽與策展之演變過程與檢討,包括建築師自我角色認知與扮演的轉變、「策展」概念與「策展人」的興起、展覽議題與意識的轉變、展覽形式與手法的轉變、展演空間與機會的全面開拓、展覽衍生出版的多元化與蓬勃。二、建築獨立策展在台灣之展望,說明了台灣建築展覽命定必然的獨立策展、還有建築獨立策展的挑戰與展望。三、台灣未來建築展覽之策劃、推動、執行之建議,包括應鼓舞建築人對展覽的熱情、推動機制與相關支援系統,並需真實面對展覽是另一個專業,學習相關技術。四、對本論文後續研究之方向建議。
英文摘要
With architecture exhibitions often serving as a platform or a medium on which a declaration is made or which an architectural trend and style is built upon, important architecture exhibitions often bear a determining impact to the contemporary and future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s.  Exhibitions garner close-knit interactions with the professional architectural circles through a range of peripheral activities, such as work presentations, criticism, publications, media promotions, and the like to exert trend-setting influences and harbor competitions or collaborations among professionals. Exhibitions are essentially a dynamic locomotive that mark important architectural events and harbor collective knowledge that continues to steer the architectural circles to brace forward with innovation.

The thes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a central subject focusing on the realm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environment by focusing on selected examples of “architecture exhibitions” showcasing Taiwan’s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creative art, with variable expression techniques, but excluding technology and commercial exhibitions, educational or competition exhibitions, or travel exhibitions from abroad. The study also intends to broaches the subject by focusing on the “Taipei/Tokyo Architects Joint Exhibition – Exploring the East and Integrating the West”, a first-ever international architects’ joint exhibition held in Taiwan at the end of 1985.  The study attempts to analyze Taiwan’s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evolving trend by sorting and summarizing Taiwan’s rudimentary architectural exhibition data, and utilize the data derived to present probabl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architecture exhibitions. 

The sources of the study’s archival review and illustrated examples include gathering the contents of architecture exhibitions from pertinent architectural magazines, exhibition press releases, exhibition activity coverage, curatorial concepts, exhibition critics and documentation on extended activities (such as seminars and the like), and further encompassing exhibition catalogs offering a firsthand information on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relevant architectural websites and reference publications.  The study further adopts the interviews to gather oral documental from key figures familiar with important exhibitions and events in a bid to decipher the origin, intention or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each exhibition project or event.

With the defined research parameters and methodology, a total of 45 examples have been gathered, comprising of 29 local exhibition examples and 16 offshore exhibition examples.  Among them, the discussion for the former has been made in four groups – “the individual exhibitions”, “the joint exhibitions”, “the retroactively exhibition of renowned architects”, and “government-sponsored architecture exhibitions”, focusing on “exhibition intention” and “exhibition curatorial strategy”; while the discussion for the latter has been made as grouped by country venues and time. Lastly, the personal experience reflection and overview is then presented based on the exhibition examples that the author herself has participated in and organized for.

The study then summarizes the study findings with a conclusion as follows,
I.	The evolving process and an overview of Taiwan’s architecture exhibitions and exhibition organization encompas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rchitects’ role awareness and role-play; the emergence of the exhibition “curation” concept and curators, the transformation of exhibition themes and awarenes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xhibition format and techniques, the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of the exhibition spaces and chances, the diversification and emergence of exhibition-spawned publishing.
II.	The outlook for Taiwan’s independent curatorial execution of architecture exhibitions that explains the ultimate fate of the independent curators for Taiwan’s architecture exhibitions, and the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of independent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curators.
III.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planning, promotion and execution of Taiwan’s future architecture exhibitions, which include to encourage the architects’ enthusiasm for participating in exhibitions, and the viable promotional mechanism and pertinent support systems, and also to confront the fact that exhibition holds different knowledge and techniques for architects to learn.
IV.	Lastly, the thesis recommends a focus for subsequent studi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研究緣起與目的………………………………..001
1-1  研究緣起...................................002
1-1-1選擇「建築展覽」為研究範疇之原由
1-1-2選擇探討建築展覽之台灣經驗的原由

1-2  研究範圍定義……………………………………..006
1-2-1定義本文所謂之「建築展覽」
1-2-2定義本文之探討時間範圍

1-3  研究方向與預期成果………………………………..010
1-3-1為台灣建築展覽研究整理基礎資料
1-3-2為台灣建築展覽之演變進行分析歸納
1-3-3為台灣建築展覽之未來發展提出可能之建議

第二章:文獻回顧與研究方法……………………………..012
2-1  1985年以後之台灣建築展覽文獻收集與歷史回顧…013
2-1-1台灣近25年建築展覽之相關專業雜誌報導
2-1-2台灣近25年建築展覽之相關圖錄出版品
2-1-3其他參考書集與資源
2-1-4相關人物訪談計畫

2-2  案例收集與歸納分類…………………………..021
2-2-1案例收集,確立研究對象
2-2-2分析歸納與案例分類

2-3  討論議題………………………………………..032
2-3-1 關鍵字詞的討論
2-3-2 建築策展與藝術策展之差異
2-3-3 展覽與再現、策展與展覽執行之討論
2-3-4 建築展覽與知識生產
2-3-5 台灣案例與重要國外展覽之經驗對照

第三章:台灣國內展出案例研究與討論……………..038
3-1  建築個展…………………………………………..039
3-1-1 1989年李祖原之「原相建築--李祖原建築展」
3-1-2 2006年洪育成之「邁向新紀元--考工記十年展」
3-1-3 關於建築師個展的經驗討論

3-2  建築聯展…………………………………………..050
3-2-1 1985「開東合西—台北/東京建築師聯展」 
3-2-2 1995「大炁四方—95’建築藝術暨空間設計展覽會」
3-2-3 1998「1998空間設計展」
3-2-4 2002「黏菌城市」
3-2-5 2004「城市謠言—華人建築2004」
3-2-6 2006「我們可以這樣生活」
3-2-7 關於建築聯展的經驗討論

3-3  建築前輩回顧展…………………….………….…089
3-3-1 2006「久違了,王大閎先生」
3-3-2 2006「王昭藩回顧展」與2007「陳其寬回顧展」
3-3-3 2007「淡而有味,與漢寶德的對話」
3-3-4 2008「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展」
3-3-5 關於建築前輩回顧展的經驗檢討

3-4  官方推動之建築展………………………….…….111
3-4-1 2001新校園運動階段成果展
3-4-2 2003宜蘭厝巡迴展
3-4-3 2004台灣建築展
3-4-4 2004台灣地貌運動特展
3-4-5 2006「台灣建築摩登化的故事」
3-4-6 關於官方推動建築展的經驗檢討

第四章:參與國際展出之台灣建築展覽…………………..140
4-1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141
4-1-1 2000台灣館:「生命城市」
4-1-2 2002台灣館:「2050願景台灣—下一個出口」
4-1-3 2004台灣館:「建築繁殖計畫」 
4-1-4 2006台灣館:「樂園重返」
4-1-5 2008台灣館:「夜城」
4-1-6 2008綠園城堡區(Giardini)主題館:「幻域計畫」
4-1-7 2008軍火庫區(Arsenale)塔娜展館:「下代基因20」

4-2  鹿特丹雙年展台灣展覽……………………………..179
4-2-1 2005台灣展覽:「海洋台灣」
	
4-3  2007香港深圳雙城雙年展之台灣展覽……………….185
4-3-1 2007深圳展覽,「還沒好」
4-3-2 2007香港展覽,「超越慾望—台灣新地景、台灣新地方」

4-4  台灣建築參與國際展覽之執行經驗演變與討論……..198
4-4-1 國際對話能力
4-4-2 關於展覽主題與執行技術
4-4-3 「台灣館」的執行機制與困境
4-4-4 非威尼斯雙年展的多元經驗

第五章:實際操作經驗之檢討(個人經驗)……………...209
5-1  2004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210
5-1-1 展覽內容
5-1-2 經驗檢討

5-2  2006年「我們可以這樣生活」展…………………..215
5-2-1 展覽內容
5-2-2 經驗檢討

5-3  2007年MoCA「便利城市」展計畫案……………….225
5-3-1 展覽內容
5-3-2 經驗檢討

5-4  2007年香港雙年展台灣展覽……………………….234
5-4-1 展覽內容
5-4-2 經驗檢討

5-5  2008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提案計畫…………….239
5-5-1 展覽內容
5-5-2 經驗檢討

第六章:結論……………………………….…………….249
6-1  台灣建築展覽與策展之演變過程與檢討………..250
6-1-1 建築師自我角色認知與扮演的轉變
6-1-2 「策展」概念與「策展人」的興起
6-1-3 展覽議題與意識的轉變
6-1-4 展覽形式與手法的轉變
6-1-5 展演空間與機會的全面開拓
6-1-6 展覽衍生出版的多元化與蓬勃

6-2  建築獨立策展在台灣之展望…………………..…256
6-2-1 命定必然的獨立策展
6-2-2 建築獨立策展的挑戰
6-2-3 建築獨立策展的展望

6-3  台灣未來建築展覽之策劃、推動、執行之建議…..260
6-3-1鼓舞建築人對展覽的熱情
6-3-2 推動機制與相關支援系統
6-3-3 真實面對展覽是另一個專業

6-4  後續研究建議………………………………………..263

附錄目錄……………………………………………………..265

展覽案例篇…………………………………………………..266
「台灣國內建築展覽一覽表(1985~2008)」
「台灣國際參展之建築展覽一覽表」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徵件簡章……………………………..301
2002年「第八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徵選簡章
2004年「第九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徵選簡章
2006年「第十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徵選簡章
2008年「第十一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徵選簡章

個人參與建築展覽之相關經驗簡歷……………………………..309

2006年「我們可以這樣生活」建築展之問卷內容與統計結果..310
原始問卷樣張
問卷統計結果

參考文獻篇………………………………………………….…..312
參考書目
相關網站

訪談記錄篇…………………………………………………....315
2007/11/08阮慶岳訪談記錄
2007/12/05洪育成訪談記錄
2007/12/11李祖原訪談記錄
2007/12/14黃聲遠訪談記錄
2008/02/09王維仁訪談記錄
2008/03/10林盛豐訪談記錄
2008/03/10林洲民訪談記錄
2008/03/11楊逸詠訪談記錄
2008/03/13王嘉驥訪談記錄

圖表索引…………………………………………………………………..
【圖目錄】
第一章:研究緣起與目的
圖1-1 Weissenhof Siedlung 住宅展。----003
圖1-2 紐約MoMA 的「國際樣式建築展」。----003
圖1-3 1996 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入口海報。----003
圖1-4 李祖原先生與「原相建築展」。----004
圖1-5 建築科系之畢業展覽。----007
圖1-6 伊東豐雄的「衍生的秩序」展覽。----007
圖1-7 「開東合西」聯展之折頁。----007
圖1-8 1989 年「原相建築:李祖原建築展」。----009
第二章:文獻回顧與研究方法
圖2-1 《雅砌》月刊封面。----013
圖2-2 《建築師》雜誌封面。----013
圖2-3 《建築Dialogue》封面。----013
圖2-4 楨文彥展覽圖錄。----015
圖2-5「大炁四方」展覽圖錄。----015
圖2-6《黏菌城市》展覽圖錄。----015
圖2-7《建築之心—陳其寬與東海建築》。----015
圖2-8《王大閎—永恆的建築詩人》。----015
圖2-9《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展》。----015
圖2-10 The Art of Architecture Exhibitions。----016
圖2-11 Gallery MA 出版的三冊《場の變樣》專書。----017
圖2-12 威尼斯雙年展大會出版之《 Un Secolo di Architettura alla Biennale e in Europa 》。
----017
圖2-13 準建築人手札(http://forgemind.net/xoops/modules/news/)網頁。----017
圖2-14 各類展覽之文宣折頁資料。----018
圖2-15 各類展覽之文宣折頁資料。----018
圖2-16 1985(開東合西之後)~2008 台灣建築展覽之時間分佈圖。----026
圖2-17 2002 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展場一景。----034
圖2-18 2002 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展場一景。----034
圖2-19 荷蘭建築協會Nai 展場一景。----035
圖2-20 2000 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荷蘭館。----036
圖2-21 台中TADA Center 一景。----037
第三章:台灣國內展出案例研究與討論
圖3-1 「原相建築—李祖原建築展」展場一景。----039
圖3-2 「原相建築—李祖原建築展」展場。----041
圖3-3 「原相建築—李祖原建築展」展場。----042
圖3-4 「原相建築—李祖原建築展」展場。----042
圖3-5 「原相建築—李祖原建築展」展場與開展邀請卡。----043
圖3-6 「原相建築—李祖原建築展」展場。----043
圖3-7 「邁向新紀元--考工記十年展」展場一景。----044
圖3-8 「邁向新紀元--考工記十年展」展場。----045
圖3-9 「邁向新紀元--考工記十年展」展場。----046
圖3-10 「邁向新紀元--考工記十年展」展場。----048
圖3-11 「開東合西—台北/東京建築師聯展」折頁。----050
圖3-12 「開東合西—台北/東京建築師聯展」折頁內容。----051
圖3-13 「開東合西—台北/東京建築師聯展」折頁內容放大(左)。----052
圖3-14 「開東合西—台北/東京建築師聯展」折頁內容放大(右)。----052
圖3-15 《建築師》雜誌1986 三月號刊載的三篇關於「開東合西」的評論文字。----054
圖3-16 「大炁四方—95’建築藝術暨空間設計展覽會」展場入口。----057
圖3-17「大炁四方—95’建築藝術暨空間設計展覽會」展場內容與場景。----057
圖3-18 「大炁四方—95’建築藝術暨空間設計展覽會」展場內容與場景。----058
圖3-19 「大炁四方—95’建築藝術暨空間設計展覽會」展場內容與場景。----060
圖3-20 「1998 空間設計展」展場與平面圖。----063
圖3-21 《室內雜誌》報導「1998 空間設計展」之專輯。----064
圖3-22 「1998 空間設計展」展場一景,曾成德作品。----064
圖3-23 「1998 空間設計展」展場與各別參展作品。----065
圖3-24 「1998 空間設計展」展場與各別參展作品。----066
圖3-25 「黏菌城市」展覽專輯封面。----068
圖3-26 「黏菌城市」展場,廖偉立作品。----069
圖3-27 「黏菌城市」展場,左上程紹正韜作品,其餘為謝英俊作品。----070
圖3-28 「城市謠言—華人建築展2004」展覽折頁。----072
圖3-29 「城市謠言—華人建築展2004」展場與張淑征作品。----073
圖3-30 「城市謠言—華人建築展2004」展場與各別參展作品。----074
圖3-31 「城市謠言—華人建築展2004」展場與各別參展作品。----075
圖3-32 「城市謠言—華人建築展2004」展場與各別參展作品。----077
圖3-33 「我們可以這樣生活」展場入口。----078
圖3-34 「我們可以這樣生活」展覽海報。----079
圖3-35 「我們可以這樣生活」展場與各別參展作品。----081
圖3-36 「我們可以這樣生活」展場與各別參展作品。----086
圖3-37 「久違了,王大閎先生」建築展展場一景。----089
圖3-38 「久違了,王大閎先生」建築展簡介與展場入口一景。----090
圖3-39 「久違了,王大閎先生」建築展展場與展出內容。----091
圖3-40 「久違了,王大閎先生」建築展簡介與展場。----092
圖3-41 「王昭藩教授之人生行板」展覽會場。----094
圖3-42 王昭藩教授。----095
圖3-43 「王昭藩教授之人生行板」展覽之陳設裝置。----095
圖3-44 「王昭藩教授之人生行板」展覽會場與活動。----096
圖3-45 「大度立心—陳其寬紀念展」展出內容。----097
圖3-46 「大度立心—陳其寬紀念展」展場。----098
圖3-47 「大度立心—陳其寬紀念展」展場與展出史料。----099
圖3-48 由東海大學建築系編輯之關於陳其寬教授的兩本專書。----100
圖3-49 「淡而有味—與漢寶德的對話」展場一景。----101
圖3-50 「淡而有味—與漢寶德的對話」展場一景。----102
圖3-51 「淡而有味—與漢寶德的對話」展場一景。----103
圖3-52「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展」展場一景。----104
圖3-53「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展」簡介。----105
圖3-54「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展」展場。----105
圖3-55「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展」展場。----106
圖3-56「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展」展場入口與展出內容。----107
圖3-57 「新校園運動階段成果展」展場一景。----111
圖3-58 「新校園運動階段成果展」展場入口與相關活動一景。----112
圖3-59 「新校園運動階段成果展」展場。----113
圖3-60 「為宜蘭的生活起厝—宜蘭厝巡迴展」之貨櫃車。----116
圖3-61 「宜蘭厝巡迴展」之貨櫃車與展出內容。----117
圖3-62 展覽貨櫃車之設計示意圖。----118
圖3-63 「宜蘭厝巡迴展」海報與部份展板。----119
圖3-64 「宜蘭厝巡迴展」漫畫式的展出圖面。----120
圖3-65 「宜蘭厝巡迴展」相關之出版,專業圖集與學習手冊。----121
圖3-66 「流轉中:台灣建築之美」展覽海報。----122
圖3-67 「流轉中:台灣建築之美」展覽台北展出場景。----123
圖3-68 「流轉中:台灣建築之美」展覽台北展出場景。----124
圖3-69 「流轉中:台灣建築之美」展覽高雄展出場景。----125
圖3-70 「台灣地貌改造運動特展」展場與活動場景。----128
圖3-71 「台灣地貌改造運動特展」展場。----129
圖3-72 「台灣地貌改造運動特展」展場。----132
圖3-73 「台灣建築摩登化的故事」展場。----133
圖3-74 「台灣建築摩登化的故事」展場入口與導覽手冊。----134
圖3-75 「台灣建築摩登化的故事」展場與展出模型。----135
圖3-76 「台灣建築摩登化的故事」展場與展出模型。----136
第四章:參與國際展出之台灣建築展覽
圖4-1 自1895 年開辦到2008 年的威尼斯雙年展海報與視覺Logo。----141
圖4-2 由左至右為1996、2002、2004、與2008 年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立招。----141
圖4-3 2000 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之戶外裝置。----142
圖4-4 「生命城市」展覽圖錄中的創作概念圖面。----143
圖4-5 「生命城市」展覽圖錄中的創作概念圖面。----144
圖4-6 「生命城市」展場室內與戶外裝置之概況,左下角為展覽圖錄之封面。----146
圖4-7 「生命城市」展覽折頁,包含創作概念圖面與展場設計平面圖。----147
圖4-8 2002 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之主展場裝置。----149
圖4-9 「2050 願景台灣─下一個出口」之主展場裝置與高架玻璃地坪。----150
圖4-10 「2050 願景台灣─下一個出口」展場平面圖。----150
圖4-11 「2050 願景台灣─下一個出口」之展場概況與展出內容,右上角為圖錄封面。
----151
圖4-12 「2050 願景台灣─下一個出口」展出新竹高鐵之壓克力模型。----152
圖4-13 2004 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之主展場裝置。----154
圖4-14 「繁殖計畫—從台灣台南到義大利威尼斯」在台南創作之場景。----155
圖4-15 「繁殖計畫—從台灣台南到義大利威尼斯」在威尼斯展出之場景。----156
圖4-16 「繁殖計畫—從台灣台南到義大利威尼斯」在台南組裝與打包裝櫃之情景。----157
圖4-17 「繁殖計畫—從台灣台南到義大利威尼斯」開幕當晚舉辦音樂活動。----158
圖4-18 2006 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之主展場裝置。----159
圖4-19 「樂園重返:台灣的微型城市」謝英俊建築師之展出場景。----160
圖4-20 「樂園重返:台灣的微型城市」黃聲遠建築師之展出場景。----161
圖4-21 「樂園重返:台灣的微型城市」主展場由阮慶岳與國外建築師合作之展出作品。
----162
圖4-22 2008 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之展場裝置一景。----164
圖4-23 「夜城」展場之各件裝置場景。----166
圖4-24 「夜城」展場平面配置圖。----168
圖4-25 「夜城」展覽之地坪在台灣預製。----168
圖4-26 「夜城」展場設計階段草案。----168
圖4-27 「夜城」展場的影像裝置與光影效果。----169
圖4-28 「夜城」展覽的圖錄與《黑暗論》的論述專書。----170
圖4-29 「2008 幻域計畫」在綠園城堡展出情況。----171
圖4-30 「2008 幻域計畫」的木構造創作作品在綠園城堡動線主軸上。----173
圖4-31 繁殖場團隊設計製作的果凍燈與坐椅。----174
圖4-32 「2008 幻域計畫」綠園城堡的平面配置圖。----174
圖4-33 「2008 幻域計畫」的木構造與果凍迷宮裝置。----175
圖4-34 「下代基因20」的主展場裝置,展出台北澳底大地建築國際博覽會之模型。----176
圖4-35 「下代基因20」的展場入口與各展間之裝置情形。----177
圖4-36 「下代基因20」的展場入口與主展間之模型。----178
圖4-37 2005 年鹿特丹建築雙年展之兩處展場場景。----179
圖4-38 2005 年鹿特丹建築雙年展「我們的海洋(Mare Nostrum)」之展場場景。----180
圖4-39 2005 年鹿特丹建築雙年展「海洋台灣」之展場場景。----181
圖4-40 「海洋台灣」之展出裝置。----183
圖4-41 「海洋台灣」之互動感應裝置。----184
圖4-42 《海洋台灣》專書封面。----184
圖4-43 2005 年「深圳建築雙年展」黃聲遠建築師作品。----186
圖4-44 「深圳建築雙年展」展出場地為華僑城OCT 創意園區。----186
圖4-45 2007「深圳建築雙年展」台灣團隊之展出海報。----187
圖4-46 2007「深圳建築雙年展」台灣團隊之展出場景。----189
圖4-47 2007「香港建築雙年展」台灣團隊之展出場景。----191
圖4-48 2007「香港建築雙年展」展場中庭與入口裝置。----193
圖4-49 「台灣新地方」之展出場景與裝置。----195
圖4-50 「台灣新地景」之展出場景與裝置。----196
圖4-51 2007「香港建築雙年展」開幕典禮一景與系列座談活動。----197
圖4-52 2006 威尼斯雙年展以城市為主題。----198
圖4-53 2000 年與2004 年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之展出內容。----201
圖4-54 2004 年與2006 年威尼斯雙年展丹麥館之展出內容。----201
圖4-55 2008 年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之展出內容。----202
圖4-56 2008 年威尼斯雙年展波蘭館(左)與巴西館(右)之展出內容。----202
圖4-57 2005 年陳其南與威尼斯藝術家協會會長與秘書長會面。----203
圖4-58 2004 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與2006 年之比利時館,展場均有主題說明文字。
----205
圖4-59 台灣建築師出席2007 香港建築雙年展。----207
第五章:實際操作經驗之檢討(個人經驗)
圖5-1 2004 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之宣傳海報與佈展現場。----211
圖5-2 繁殖場團隊在普里奇歐尼宮的佈展過程。----213
圖5-3 繁殖場團隊在普里奇歐尼宮的佈展過程。----214
圖5-4 繁殖場團隊在威尼斯自行採買打理餐食。----214
圖5-5 2004 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之卸展運送情景。----214
圖5-6 「我們可以這樣生活」展之展場設計修正過程。----217
圖5-7 「我們可以這樣生活」展之簡介DM。----217
圖5-8 「我們可以這樣生活」展之入場門票為杯墊造型。----218
圖5-9 「我們可以這樣生活」展平面設計發展與定案過程。----218
圖5-10 「我們可以這樣生活」展木作施工過程。----219
圖5-11 「我們可以這樣生活」展中廖偉立展間之燈光效果測試。----219
圖5-12 「我們可以這樣生活」展,參展建築師們進場協助佈展。----220
圖5-13 「我們可以這樣生活」展,參展建築師們進場協助佈展。----220
圖5-14 「我們可以這樣生活」展,邱文傑展間透明膠簾的吊掛過程。----221
圖5-15 「我們可以這樣生活」展,展品就定位與細節調整。----221
圖5-16 「我們可以這樣生活」展,觀眾意見調查問卷。----223
圖5-17 台北當代藝術館之展場平面圖。----228
圖5-18 2007 香港建築雙年展之台灣參展團隊開會討論展場設計。----235
圖5-19 2007 香港建築雙年展之台灣參展團隊佈展過程。----236
圖5-20 台灣參展團隊主辦座談之邀請文件。----237
圖5-21 台灣參展團隊主辦「超越慾望」座談之活動狀況。----238
圖5-22 「福爾摩沙任務!」提案中的展場配置與透視。----242
圖5-23 「福爾摩沙任務!」提案依普里奇歐尼宮的四個展覽空間配置展出作品。----243
圖5-24 「福爾摩沙任務!」提案展場透視示意圖。----244
圖5-25 「福爾摩沙任務!」提案在普里奇歐尼宮戶外的裝置示意。----244
【表目錄】
第二章:文獻回顧與研究方法
表2-1 論文研究訪談計畫簡表。----018
表2-2 1985~2008 國內建築展覽一覽簡表。----021
表2-3 台灣國際參展之建築展覽一覽簡表。----024
表2-4 本論文研究中做為「台灣國內建築展覽」之討論案例。----028
表2-5 本論文研究中做為「台灣參與國際建築展覽」之討論案例。----030
表2-6 本論文研究中做為「建築展覽個人實際參與經驗檢討」之案例。----031
表2-7 本論文研究討論案例分類數量表。----031
第三章:台灣國內展出案例研究與討論
表3-1「我們可以這樣生活」展覽標題與文案。----083
表3-2「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展」系列演講。----108
表3-3 宜蘭厝巡迴展首展演講系列。----119
表3-4「台灣建築之美」專題論述主題與受訪者名單。----126
表3-5「台灣建築之美」建築與文化講座。----126
表3-6「台灣地貌改造運動展覽」系列講座之講題與講師。----130
第五章:實際操作經驗之檢討(個人經驗)
表5-1「便利城市」展覽之邀展藝術家與空間配置草案表。----229
表5-2 當代藝術館MoCA 提供之「便利城市」展覽參考預算表。----232
表5-3「福爾摩沙任務!」展覽作品、作者與展覽架構表。----241
表5-4 「福爾摩沙任務!」展覽專案計畫流程進度表。----244
表5-5 「福爾摩沙任務!」展覽專案工作組織架構表。----245
表5-6 「福爾摩沙任務!」展覽專案預算總表。----246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王俊雄
2008	〈是新,也是建築—展覽及及所創造的〉誠品講堂第31期課程講義內容。
王維仁
2008  《再織城市Refabricating City》初版,香港: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大會。
王維仁、黃瑞茂、吳光庭、廖偉立等
2008	〈2007深圳香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特輯〉《建築師》399:87-105。
王增榮
1986  〈傳統與現代〉《建築師》135 :58-59。
王嘉驥
2004  〈獨立策展路迢迢〉《藝術家》352 :239-241。
2004  〈亞洲概念與亞洲想像─作為思考「亞洲策展人」的讀書札記〉《當代藝家之言》(台北當代藝術館館刊)12/2004: 75-83
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
1997	 《細膩的現代主義-楨文彥建築作品展》初版,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吳光庭
1986  〈概念化語言的實踐〉《建築師》135 :56-57。
2004  〈第九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特輯--觀察與評論,面對威尼斯的鏡子〉《建築師》   		  359 :116-119。
吳光庭、王俊雄、林芳怡
2008  《超越慾望—台灣新地方台灣新地景》展覽圖錄,台北: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
林芳怡
2002  〈水都上的建築嘉年華會--第八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建築Dialogue》62 :112-117。
2004  〈第九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專輯〉《藝術家》353 :180-225。
2008  〈城市再織—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建築Dialogue》122 :74-77。
林芳怡、王嘉驥、陳恥德等
2004  〈第九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特輯〉《建築師》359 :81-119。
林芳怡、鍾尚怡等
2000  〈第七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現場報導專輯〉《建築師》308:117-167。
林洲民等
2005  《海洋台灣Ocean of Taiwan-from No where to Now here》初版,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金光裕(策劃)
2004  《流轉中:台灣建築之美--文建會2004台灣建築展》初版,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東海大學建築系編
2003	《建築之心—陳其寬與東海建築》初版,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東海大學建築研究中心編
2007  《游藝化境—懷念陳其寬教授》初版,台中:東海大學建築研究中心。
建築Dialogue編輯部
2002	《Vision Taiwan--2050願景台灣--下一個出口》初版,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4  〈台灣地貌改造運動特展專輯〉《建築Dialogue》87 :16-51。
2006  〈第十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專輯〉《建築Dialogue》107 :20-73。
2006  〈第十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專輯II〉《建築Dialogue》108 :18-67。
徐明松、王俊雄
2008 《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初版,台北: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徐明松、王俊雄等
2006  〈久違了,王大閎先生!特輯〉《建築師》382:75-136。
2008  〈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展專輯〉《建築師》406:79-123。
徐明松編著
2007《王大閎:永恆的建築詩人》初版,台北: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室內雜誌編輯部
1998 〈1998空間設計展全程追蹤報導〉68: 77-146。
程紹正韜、廖偉立、謝英俊、阮慶岳
2003  《現代建築的本體思考--黏菌城市》初版,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黃茜芳
2008  〈逼視的眼神—2007深港城市/建築雙年展〉《建築Dialogue》121 :90-95。
2008  〈台灣建築團隊在深圳發聲〉《建築Dialogue》121 :96-99。
黃健敏、張基義等
2006   〈第十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專輯I)〉《建築Dialogue》107 :18-111。
黃健敏、倪再沁等
2006   〈第十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專輯II)〉《建築Dialogue》108 :12-59。
楊逸詠
1986  〈開東合西〉《建築師》135 :52-55。
國立台灣美術館策劃編輯
2000  《生命城市》初版,台中:國立台灣美術。
2004  《Taiwan: The Interbreeding Field--繁殖計畫--從台灣台南到義大利威尼斯》初版,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
2008 《夜城—第十一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初版,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
潘石屹等
2002  《長城腳下的公社》初版,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傅朝卿
2006 《台灣建築摩登化的故事—走過一個半世紀的台灣近現代建築脈絡特展》導覽手冊,		初版,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劉克峰、林芳怡等
2000  〈第十一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專輯〉《建築師》408:75-95。
顏忠賢等
1995 《空間前衛美學創作事件》1995.09.15出版,台鳳股份有限公司發行。

La Biennale di Venezia
1996  6th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Sensing the Future--the Architect as Seismograph. Venice: Electa.
2000  7th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Less Asthetics More Ethics (I). Venice: Marsilio.
2000  7th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Less Asthetics More Ethics (II-Pavilions). Venice: Marsilio.
2002  8th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next (I). Venice: Marsilio.
2002  8th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next (II-Pavilions). Venice: Marsilio.
2004  9th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Metamorph (Trajectories). Venice: Marsilio.
2004  9th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Metamorph (Focus). Venice: Marsilio.
2004  9th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Metamorph (Vectors). Venice: Marsilio.
2006  10th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Cities. Architecture and Society (vol. I). Venice: Marsilio.
2006  10th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Cities. Architecture and Society (vol. II). Venice: Marsilio.
2006  Un Secolo di Architettura alla Biennale e in Europa. Venice: Marsilio.
Kristin Feireiss (Edit)
2001   The Art of Architecture Exhibitions, NAi Publishers, Rotterdam, 
GALLERY‧MA
1995  《場の變樣,GALLERY‧MA 1985-1995》,Tokyo: TOTO
2001  《場の變樣2,GALLERY‧MA 1996-2000》,Tokyo: TOTO 
2005  《場の變樣3,GALLERY‧MA 2001-2005》,Tokyo: TOTO 

相關網站
台北市立美術館網站 http://www.tfam.museum/03_Exhibitions/Default.aspx 
台北當代藝術館網站 http://www.mocataipei.org.tw/_chinese/3_exhibition/0_overview.asp 
國立台灣美術館網站 http://www.tmoa.gov.tw/b/b01.php?types=1&m1=0 
國立歷史博物館網站 http://www.nmh.gov.tw/zh-tw/Exhibition/List.aspx?Para=2||&unkey=22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官方網站 http://www.labiennale.org/en/architecture/ 
鹿特丹雙年展網站 http://www.iabr.nl/ 
香港深圳雙年展網站 http://www.hkszbiennale.asia/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http://forgemind.net/xoops/modules/news/
大元建築設計事務所網站http://www.artech-inc.com/html/news/news_tw.htm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