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302201920401200
DOI 10.6846/TKU.2019.00295
論文名稱(中文) 「基源問題研究法」可能性銓定
論文名稱(英文) The potentiality of "Fundamental-question Method"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7
學期 1
出版年 108
研究生(中文) 羅易
研究生(英文) Yi Lo
學號 60201028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9-01-11
論文頁數 11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周德良
委員 - 羅雅純
委員 - 蕭振邦
關鍵字(中) 基源問題研究法
主體性定位
體驗論
現象學
突現理論
《中庸》
關鍵字(英) Fundamental-Question Method
position of Subjectivity
Experientialism
Phenomenology
Emergence Theory
Zhongyoung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文主旨在研究勞思光的「基源問題研究法」(以下簡稱基源法)。主要是針對其「設準」的討論與重構,來展開一連串的申論。我們選用「現象學」與「突現理論」來嵌結、重構「設準」,再以「體驗論」突顯設準後的基源法在《中庸》的詮釋。換言之,我們以「現象學」、「突顯理論」作為方法(重構「設準」),以《中庸》作為「載體」--詮釋、實驗對象,來突現基源法的問題與特色,並突顯基源法的可能性銓定與補足。
  至於研究的動機,則是源於「主體性」一詞的迷思。在牟宗三以後,「主體性」成為研究華夏哲學最重要的核心議題,無論基於承接或者反省都是無法迴避的重要課題。而透過我的研究我認為:「主體性」會緊扣著突現者本身的意義,這意思是主體所處的各類意義--凡文化背景、意識形態、社會氛圍等等,都會造就「主體性」的差異。而這呈現的差異就在於:西方所言「主體性」是「個體」、「認識」的意義;而華夏哲學的「主體性」則是「群體普遍」、「體驗」的意義。所以「主體性」雖屬外來詞彙,卻不應當完全以西方的認識角度來詮釋。
  而「主體性」也與本文的研究主旨--基源法息息相關,理由很簡單:基源法是研究華夏哲學的方法,那「主體性」問題必然嵌結於其中。
  《中庸》這部作品是嵌結「基源法」與「可能性」二者的中介嵌結,我們稱之為「載體」。所以,本論文是一套「方法論」的研究,研究的對象是基源法而非《中庸》,這意謂著《中庸》對我們而言是一個便於理解、突現基源法各個問題的手段,這在此先說明之。
英文摘要
This thesis is to research  "Fundamental-question Method" of Sze-kwang Lao. (It abbreviates as Fundamental-Method.) It is focus on the discuss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postulate". We choose "Phenomenology" and "Emergence theory"to connect and reconstruct the "postulate". Then, we use "experientialism" to reflect the interpretation of "Zhongyoung",  which is from Fundamental Method of postulate.In other words,  "Phenomenology" and "Emergence theory" are used as a method (to reconstruct the "postulate") , and  "Zhongyoung" is used as “Forerunner” — interpretation or experimental object, which emerges ques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undamental Method.In this way, Zhongyoung is also reflect the possibilities and supplement of Fundamental Method. 
  As to the motivation of research, it's from the question of "Subjectivity".
After the period of Mou-Tsung San, "Subjectivity" becomes the most important core issue of Chinese philosophy. No matter it is based on succeeding or criticism, 
"Subjectivity" is an inevitable vital issue. Through this thesis, I consider that
"Subjectivity" which emergences its meaning would close to itself. This kinds of meaning, such as cultural background, ideology, social phenomenon, leads to the differences of "Subjectivity". In western, "Subjectivity" is "Individuality" and "Cognition"; however, in Chinese philosophy, "Subjectivity" is "Communal universality" and "Experience". Although "Subjectivity" is loanword, it can't be interpreted by western "Cognition".
  Besides, "Subjectivity" is related to "Fundamental-Method", which is the method of reserching Chinese philosophy.  Hence, the question of "Subjectivity" must connect in it.
  ”Zhongyoung” is the interedium connection between "Fundamental-Method" and "Potentiality", and we call it “Forerunner". Thus, this thesis is a series of "Methodology", and the subject is not “Zhongyoung”, but "Fundamental-Method". 
That is, “Zhongyoung” is the strategy to realize easily, and to emerge  "Fundamental- Method".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3
 第二節 研究範疇與文獻回顧.................7
  一、「主體性」的詮釋--當代一般學界對「主體性」的理解..11
  二、「基源問題研究法」的討論--勞思光「設準」的迷思...16
 第三節 研究方法......................21
  一、研究立場與態度....................22
  二、方法的意義與核心...................23
  三、研究方法與進程....................24

第二章 「設準」的準備--「突現理論」與「現象學」的配合..............................26

 第一節 「現象學」與「意向性」的「設準」..........27
  一、何謂「現象學」--「現象學」概述:「意向作用」與「現象還原」.............................29
  二、何謂「意向性」--「意向的功能」與「直觀」......31
  三、「意向性」觀念--「經驗意識」與「超越意識」.....35
 第二節 「突現理論」的「嵌結」與「軌約」..........41
  一、何謂「突現性」--何謂「突現」行為..........41
  二、「突現理論」特質與「突現性」的意義--創造性的詮釋..43
 第三節 「突現理論」與「意向性」的嵌結...........47


第三章 「基源問題研究法」的迷思--「基源問題」與「設準」始末..............................50

 第一節 「基源問題」的理解與「設準」的提問.........52
 第二節 對「設準」的誤會與釐清...............55
  一、詮釋的意義--「設準」具備合理性嗎?.........57
  二、對「設準」的誤會--關於「設準」定位的討論......60
 第三節 「設準」的再詮釋--「設準」的「意向性」......63
  一、「設準」的作用....................64
  二、「基源提問」的演繹--「設準」的意向、突現與嵌結...66

第四章 「基源問題研究法」的可能性--《中庸》組
成要素與意義的嵌結......................72

 第一節 基源法面對《中庸》的迷思..............72
  一、道家思想的支解與形上學的「透化」...........74
  二、迷思的支解與嵌結的可能性...............76
 第二節 《中庸》「外延意義」與「內涵意義」的嵌結......78
  一、《中庸》的「認識」--「外延意義」的「認識」.....78
  二、《中庸》基源法的「內涵意義」.............81
 第三節 「誠」與「義理」--《中庸》「內涵意義」的嵌結...84
  一、「誠」的命題--「經驗事實」「條件」的懸置與義理的定位..............................85
  二、「誠」的體驗--「主體性」與天道之間的嵌結......87
  三、「誠」的嵌結--基源法對《中庸》「內涵意義」的嵌結與
「主體性」的定位.......................89

第五章 結論.........................96
引用文獻...........................99

附錄.............................101
參考文獻
引用文獻:

一、專書(依姓名筆劃為序):

1.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2015年10月)。
2.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15年8月)。
3.杜維明著、段德智譯,《中庸:論儒學的宗教性》(北京:三聯書店, 2013年)。
4.沈清松,《現代哲學論衡》(台北:黎明文化,1985年8月)。
5.吳怡,《中庸誠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1993年10月)。
6.林安梧,《儒學革命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11月)。
7.袁保新,《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台北:臺灣學生 書局,2008年10月)。
8.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台北:東大圖書,三版,2016年6月)。
9.畢普塞維克著;廖仁義譯,《胡賽爾與現象學》(台北:桂冠圖書出版 
公司,1986年)。
10.陳槃,《大學中庸今釋》(台北:正中書局,1954年4月)。
11.勞思光,《思想方法五講》(香港:中文大學出版,2000年)。
12.勞思光,《哲學問題源流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
13.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書局,2014年)。
14.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二)》(台北:三民書局,2014年)。
15.勞思光,《大學中庸譯註新編》(香港:中文大學,2014年)。
16.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台北:鵝湖,2007年10月)。
17.劉創馥,《黑格爾新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12 
月)。
18.潘德榮,《詮釋學導論》(台北:五南圖書,1999年8月)。
19.蕭振邦,《深層自然主義:《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鵝湖 
   出版社,2009年10月)。
  
二、期刊論文(依出版時間為序):

1.李瑞全,〈康德論意志〉,《鵝湖月刊》第89期(台北:鵝湖出版社,1982年11月)。
2.楊祖漢,〈勞思光《中國哲學史》的檢討〉,《鵝湖月刊》第198期(台北:鵝湖出版,1991年12月)。
3.高柏園,〈論勞思光先生之基源問題研究法〉,《鵝湖學誌》第12期(台北:鵝湖出版,1994年)。
4.葉海煙,〈所謂『基源問題』--勞著《中國哲學史》的一項商議〉,《東吳哲學傳習錄,1994年5月》。
5.涂紀亮,〈胡賽爾的意向性理論〉,收於倪梁康等《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第一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年)。
7.倪梁康,〈現象學的意向分析與主體自識、互識和共識之可能〉,收於倪梁康等《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第一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年)。
8.金起賢,〈勞思光先生對先秦儒學史研究之方法論評述〉,《鵝湖月刊》第244期(台北:鵝湖出版,1995年10月)。
9.吳汝鈞,〈純粹力動現象學與超越現象學〉,《鵝湖學誌》第33期(台北:鵝湖出版,2004年)。
10.吳豐維,〈何謂主體性?一個實踐哲學的考察〉,《思想》第4期(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年)。
11.蕭振邦,〈《中庸》思想的環境倫理涵意探究〉,《鵝湖月刊》第415期(新北: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2010年1月)。
12.袁保新,〈中國哲學的特質在於主體性嗎──試論儒學在後代語境中的自我定位〉,《鵝湖學誌》第51期(台北:鵝湖出版,2013年)。

三、學位論文(依時間為序):

1.袁保新,《老子形上思想之詮釋與重建》(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
2.沈士勛,《當代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考察:以「基源問題研究法」為中心》(嘉義:南華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6月)。
3.盧忠男,《胡塞爾的「互為主體性」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