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302201615514200
DOI 10.6846/TKU.2016.00331
論文名稱(中文) 醫療院所參與保險詐欺之動機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Motivation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Participation on Medicare Fraud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保險學系保險經營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Insuranc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4
學期 1
出版年 105
研究生(中文) 劉佳芬
研究生(英文) Chia-Fen Liu
學號 70156009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6-01-11
論文頁數 8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曾妙慧(123871@mail.tku.edu.tw)
委員 - 呂慧芬
委員 - 郝充仁
關鍵字(中) 醫療保險
地區型醫療院所
醫療霸權
白領犯罪
集團式詐欺
保險詐欺
關鍵字(英) Medicare Insurance
Regional Medical Institutions
Medical Hegemony
White-Collar Crime
Syndicated Fraud
Insurance Fraud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商業醫療保險詐欺,由於理賠金額小、但重覆性高,以致於對保險公司而言,常以一種蠶食的方法形成保險公司財務巨大的損失。此外也因風險轉嫁,以致於醫療保險商品費用不斷提升,凡此均對我國之醫療保險市場形成扭曲與傷害其健全的發展。
 在醫療保險詐欺當中醫療院所及醫事從業人員,又扮演了絕對關鍵的角色。本研究以醫療保險詐欺形成的動機與誘因為研究目的,並以醫療院所為研究標的,透過社會交換理論來解釋其參與醫療保險詐欺之動機與獲得的有形與無形酬報,經由訪談法得到第一手資料,並得出研究成果有兩項:
1.營運考量迫使地區型院所參與保險詐欺
2.醫療霸權的持續與詐欺行為的助長
本研究並提出相關建議有六點:
1.理賠端需與醫護人員建立互信關係
    2.理賠端需要加強醫療專業新知
3.司法機關應強化相關之宣導
4.核保與理賠應注意事項
5.保險公司之防制
6.主管機關監督管理
英文摘要
The claim amounts for commercial health insurance fraud are low, therefore the offence is highly repetitive. This becomes a method that nibbles away at the insurance company causing huge financial losses. Additionally, the risks are shifted resulting in the rising costs of medical insurance. The above activities distort the medical insurance market in Taiwan and haveadverse effects on robust development.
Medical institutions and medical practitioners play a key role in medicare frau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motivation and incentives to medicare fraud with medical institutions as the subject of the study. Through the social exchange theory, the motives and incentives for participating in medicare fraud resulting in tangible or intangible rewards are explained. Primary data is obtained through interviews. Two research outcomes are drawn from this study:
1.Operational considerations force regional institutions    into participating in insurance fraud.
Continued medical hegemonyencourages fraud
This study proposes six recommendations:
1.Insurance claim handler needs to establish a trusting relationship with the medical staff
2.The insurance claim handler needs to strengthen their knowledge on medicine
3.The relevant judicial authorities should strengthen related propaganda
4.Underwriters and claims precautions
5.Insurance Company Preventions
6.Regulatory authoriti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研究範圍	        5
第三節名詞定義	        5
第四節研究工具與研究方法	7
第五節研究流程	9
第二章文獻回顧與理論整理	12
第一節醫療霸權與醫療保險詐欺	12
第二節醫療保險商品與保險理賠程序詐欺	17
第三節醫療保險詐欺之手法與特徵	20
第三章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	24
第一節研究架構	24
第二節深入訪談法(In-depth Interview)	24
第三節訪談實施與步驟	25
第四章研究分析	30
第一節醫療保險詐欺進行模式	30
第二節醫療院所參與醫療保險詐欺之動機	35
第三節醫療保險詐欺層出不窮之原因	42
第四節醫療院所參與醫療保險詐欺之徵兆	47
第五章研究成果與研究相關建議	52
第一節研究成果	52
第二節研究相關建議	54
參考文獻	57
附錄	61

圖目錄
圖1-1 研究程序圖	11
圖2-1 保險商品理賠程序圖	20
圖3-1 研究架構	24
圖3-2 訪談處理步驟圖	29
圖4-1 醫療院所與患者詐領健保關係圖	38

表目錄
表3-1 半開放式訪談對象資料一覽表	26
表4-1 案件型式之醫療詐欺行為	32
表4-2 案件類型之醫療詐欺行為	34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專書、期刊、論文
Peter,M.B.,孫非等譯,1998,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台北:桂冠。
Ritzer, G.,馬康莊、陳信木譯,1995,社會學理論,台北:麥田。
余席文、宋紹庭、王象詮,2006,「公司犯罪-從訊碟案分析我國內線交易法制」,http://web.nchu.edu.tw/~hftsai/downloads/portfolio/port4-1.doc,搜尋日期:2015 年12月11日。
呂廣盛、林進田,2006,「從流程管理論個人傷害保險道德危險之防阻」,壽險季刊,139:頁1-25。
宋林飛,2003,社會學理論,台北:五南。
李美華等譯, 1998,社會科學研究,台北:時英。
周愫嫻,2002,「白領犯罪的界定與爭議」,犯罪學期刊,9:頁1-32。
孟維德,2008,白領犯罪,台北:五南。
孟維德、郭憬融、李讓,2009,「醫療犯罪之實證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40卷1期:頁33-60。
林宏銘,2013,「標籤理論、羞恥感與再整合」,http://police.digitaler.net/pdf/regulation/reg058.pdf,搜尋日期:2015年 11 月30 日。
林怡欣、唐文慧,2006,「醫療爭議誰之過?懲罰醫師或懲罰病人」,2006 年社會學會年會暨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發表會,台中:東海大學社會科學院。
林國明,2007,「國家與醫療專業權力:台灣醫療保險體系費用支付制度的社會學分析」,台灣社會學研究,1期:頁47-136。
林莉婷,2004,女性白領犯罪之研究-以公司犯罪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林華卿,2008,以地院裁判結果探討我國全民健保之醫療詐欺行為,國立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柯政昌,2013,台灣健保詐欺量刑標準之實證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科技法律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袁方(編),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陳向明,2007,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黃惠玲,2007,白領犯罪人之中立化技巧,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黃瑞琴,1997,質的研究教育方法,台北:心理。
廖偉翔,2015,「醫界真正需要的是社會科學,公醫時代」,http://pubmedtw.blogspot.tw/2012/07/blog-post_2.html,搜尋日期:2016年1月21日。
劉仲冬,1997,「影響健康及疾病的社會因子」,Hope 醫望雜誌,22期:頁121-122。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文輝,2002,社會學,台北:三民。
鄭宏彬,2014,集團保險詐欺犯罪之研究,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謝立功,2003,保險詐欺的控制機制,憲政(評)092-119號,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鍾麗環,2003,民眾對白領犯罪與傳統犯罪嚴重性認知之比較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羅戊軒,2009,台灣地區醫療犯罪與偵查實務研究,國立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二、外文專書期刊
Blau, P. M., 1964,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 NY: Wiley.
Elliot, G. M., 1984, The Discourse of Medicine, NJ: Ablex. 
Francis, C.D., 1990, Research Methods. California: Brooks/Cole Pub. 
Friedrichs, D. O., 2004,Trusted Criminals: White Collar Crim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Belmont, CA: Wadsworth/Thomson. 
Geis, G., and R. F.Meier,1977,White-Collar Crime, NY: Free Press.
Glaser, W. A., 1991, Health Insurance in Practi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Homans, G. C., 1958, Social Behavior as Exchange.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597-606.
Maurer, T. J., H. R.,Pierce,L. M., Shore, 2002, Perceived Beneficiary of Employee Development Activity: A Three-Dimensional Social Exchange Model,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7: 432-444.
Ross. E. A., 1907, Sin and Society: An Analysis of Latter Day Iniquity. NY: Harper & Row.
Rupp, D. E., &R., Cropanzano, 2002.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Social ExchangeRelationshops in Predicting Workplace outcomes from Multifoci Organizational Justic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89: 925-946.
Simon, D. R., and F. E. Hagan,1999,White-Collar Deviance.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Sparrow, M. K., 1998, Fraud Control in the Health Care Industry: Assessing the State of the Art, 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 1-12.
Sutherland, E. H., 1947, Principles of Criminology,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Tekleab, A. G., R.,Takeuchi, and M. S., Taylor, 2005. Extending the Chain of Relationships among Organizational Justice, Social Exchange and Employee Reactions: The Role of Contract Violation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8(1): 146–157.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