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302200909435900
DOI 10.6846/TKU.2009.00354
論文名稱(中文) 我國「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之策略管理與績效評估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n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Development Plan for World Class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Centers for Excellence” in Taiwa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管理科學研究所博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Scienc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1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何卓飛
研究生(英文) Jow-Fei Ho
學號 889560016
學位類別 博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1-10
論文頁數 26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紘炬
委員 - 歐陽良裕
委員 - 黃志文
委員 - 楊國賜
委員 - 陳淼勝
委員 - 林進財
委員 - 顏錫銘
關鍵字(中) 策略管理
國際一流大學
頂尖研究中心
資料包絡分析法
績效評估
關鍵字(英) Strategy Management
World Class Universities
Top research centers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performance evalu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訪談、專家座談、檔案檔分析及資料包絡分析法(DEA)績效評估模式等研究方法,探討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其策略規劃執行控制及績效之概況與優劣,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供教育部與執行本計畫之大學參考。
  經由本研究獲致下列結論與建議:
  研究結論:
  我國推動「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以下簡稱卓越計畫),即在追求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卓越化及提昇國家之競爭力,希冀能在全球化體系中佔有優勢之地位。然而在實施策略上,不免要受到目前高等教育市場競爭機制走向之影響。從策略管理觀點來看,對於學校負最大責任的個人-校長或主管對組織之管理、學校所擬完成之使命、學校所面臨之機會與競爭、內部的優勢與劣勢、所擬定之願景與目標、所定政策之良寙等關鍵因素,在執行過程中,是計畫得否成功之要素。
  因此,本研究建議為:
一、充裕持續的計畫支持型經費,應考慮教育政策的經濟法則。
二、配合卓越計畫之推動,當大學走向市場化與競爭性機制,應重視新公共管理之原則。
三、應設定國際一流大學與頂尖研究中心的目標發展序位與分工體制。
四、避免大學過度倚賴政府補助,應建立大學自我獨立成長與永續發展之機制。
 五、卓越計畫宜再加強人文與科技的融合與均衡性對待。
六、可注重國際間的評比與競爭,但不可失去國內大學自我存在的特性。
七、推動卓越計畫,應強化績效考評所忽略的教育精神資本,如教職員生之核心能力、價值觀、道德感、使命感。
八、頂尖大學研究人才之培育,應以大學教學卓越為基礎,易事半功倍。
九、執行卓越計畫時,各校應凝聚整體共識,強化組織內部執行運作,以健全
教育發展為首要目標。
十、卓越計畫要能具成效,策略規劃、策略執行管理及策略控制各環節均相當重要,應以系統模式思考永續發展。
英文摘要
“The Development Plan for World Class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Centers for Excellence in Taiwan “was reviewed and the evaluation of its execution was performed in this research. The methods to carry out this study are questionnaires, seminars, conferences, data analysis, and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etc.,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 the author will propose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upgrade higher education and promote competitiveness of Taiwan, the MOE in Taiwan initiated “The Development Plan for World Class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Centers for Excellence in Taiwan “. However, this plan’s strategy of execution will be influenced by the competition mechanism of the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marke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when it comes to following issues, the deans of universities play the most critical role.
1.organization management
2.organization missions
3.opportunities and competition those universities face
4.strength and weakness within those universities 
5.vision and goals to achieve
6.quality of polici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were made to conclude this research:
1.Under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economic principles in higher education policies, supporting the plan with sufficient and consistent funding is essential.
2.Along with the performance of this plan,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should be emphasized when those universities move toward market involvement and competition is formed among them.
3.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Taiwan needs to set up a guideline for developing international first class universities and top rated research centers.
4.In order to prevent universities from relying on government subsidization excessivel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hould build up a mechanism to make universities grow up.
5.The plan needs to emphasize the balance of humanity and technology.
6.To emphasiz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without losing the university’s own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7.To perform the plan of excellence and to emphasize the bases of education such as the core ability of faculty and staff. Also, the sense of the mission, the morals and the value system.
8.To develop the research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of top rate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universities’ teaching excellence.
9.When executing this plan, universities should consolidate their consensus, strengthen the operation and execution within their government and set the development of complete education as priority.
10.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plan relies on the strategic planning, execution, management and substant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systematic thinking.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次

圖目次---	III
表目次---------------------------------------------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0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3
 第六節 論文結構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我國高等教育之現況與SWOT分析	15
 第二節 高等教育卓越化與國際一流大學	35
 第三節 高等教育策略管理之相關研究	73
 第四節 高等教育績效評估之模式	85
 第五節 文獻實務部分-「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	9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11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11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11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122
 第四節 實施時程	126
 第五節 資料處理	127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129
 第一節 訪談結果分析	129
 第二節 學校經營績效評估及比較	135
 第三節 計畫認同與支持之調查分析	15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94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194
 第二節 結論	201
 第三節 建議	204

參考文獻	213

附錄一	225
附錄二	239
附錄三	240
附錄四	252

 
圖目次
頁次
圖1-1 研究流程	9
圖2-1 96學年度大學校院類型分析	16
圖2-2 92-114年新生兒、國小新生、高中職畢業生及大學招生總數趨勢	18
圖2-3 87-96學年度一般/師範體系與技職體系學生數變化	18
圖2-4 87-96學年度公私立大學學生人數變化	19
圖2-5 87-96學年度專任師資結構變化	20
圖2-6 87-96學度年大學校院生師比之變動情形	20
圖2-7 87-96年高等教育經費成長情形	21
圖2-8 公私立大學單位學生教育經費	22
圖2-9 87-96年高等教育經費(含特別預算)成長情形	22
圖2-10 策略基本構面	75
圖2-11 考評作業流程	102
圖2-12 審議作業流程	103
圖2-13 卓越教學及頂尖研究成果統計	115
圖3-1 研究架構	117
圖4-1 績效評估模式圖	139
圖4-2 93至96年度獲計畫補助學校與未獲補助學校各年度之CCR效率值比較	144
圖4-3 93至96年度獲計畫補助學校與未獲補助學校各年度之BCC效率值比較	146
圖4-4  策略管理與執行成效政策面與執行面之關係圖	193
圖5-1 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發展策略模式	205

 
表目次
頁次

表2-1 87-96學年度大學校院數變化情形	16
表2-2 87-96學年度在學學生數	17
表2-3 我國研究型大學SWOT分析	29
表2-4 我國高等教育SWOT分析	30
表2-5 未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策略	34
表2-6 英格蘭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2006至2011年的主要策略	45
表2-7 亞洲排名前十名之日本大學相關教育及研究指標比較表	55
表2-8 韓國培育世界級大學預算編列情形	59
表2-9 國立台灣大學和各國/地區世界一流大學之特質	63
表2-10 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學術排行榜」之指標	66
表2-11 英國時報「世界大學排行榜」之指標	67
表2-12 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所作之世界大學網路排名	68
表2-13 科研論文評比構面、指標及權重表	70
表2-14 各辦理評鑑單位之評鑑內容大要	71
表2-15 高等教育機構排名的柏林原則	72
表2-16 國內外學者對策略的定義	74
表2-17 策略管理的功能構面	75
表2-18 DEA評估學校績效文獻摘要表	89
表2-19 5年500億大事紀	100
表2-20 「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第2梯次審議指標	104
表2-21 5年500億計畫第2梯次獲選各校補助金額	109
表2-22 5年500億計畫第2梯次獲選重點領域學校	109
表2-23 94-95年度獲得教育部補助之學校及費用一覽表	111
表2-24-1 教育部經費核撥原則	112
表2-24-2 教育部經費核撥情形	112
表2-25 國際化與國際合作成長率	116
表2-26 產學合作成果統計	116
表2-27 國立四所大學的世界大學評比排名情形	116
表3-1 訪談專家對象	118
表3-2 問卷調查樣本之個人背景變項概況	121
表3-3 提供本問卷修正意見之學者專家名單	123
表3-4 策略管理評估項目表	124
表3-5 調查問卷各構面之信度	126
表3-6 計畫時程表	127
表4-1 深度訪談彙總表	129
表4-2 學校經營績效之評估對象	136
表4-3 投入項與產出項相關研究摘要表	138
表4-4 變數定義表	140
表4-5 敍述統計資料表	140
表4-6 相關係數分析表	140
表4-7 整體績效表	142
表4-8 93至96年度各校各年度之CCR效率值	143
表4-9 93至96年度各校各年度之BCC效率值	145
表4-10 整體績效對比分析結果表	147
表4-11 各大學基本資料	148
表4-12 頂尖大學96學年度投入產出項基本資料(含補助經費)	150
表4-13 12所頂尖大學經費補助前後績效評估表	150
表4-14 教育部推動本計畫之「策略規劃」構面之整體表現	151
表4-15 有受試學校不同職務者對教育部推動本計畫之「策略規劃」評價之差異分析	153
表4-16 獲補助學校不同職務者對學校在執行計畫之「策略規劃」評價之差異分析	155
表4-17 所有受試學校中不同屬性學校對教育部推動本計畫之「策略規劃」評價之差異分析	158
表4-18 獲補助學校中不同屬性學校對進行本校計畫之「策略規劃」評價之差異分析	159
表4-19 所有受試學校中有無受補助對教育部推動本計畫「策略規劃」評價之差異分析	161
表4-20 對教育部計畫政策面「策略執行管理」構面之整體表現	162
表4-20 對教育部計畫政策面「策略執行管理」構面之整體表現	163
表4-21 所有受試學校中不同職務者對教育部推動本計畫之「策略執行」評價之差異分析	165
表4-22 獲補助學校中不同職務者對執行本校計畫之「策略執行管理」評價之差異分析	170
表4-23 所有受試學校中不同屬性學校對教育部推動本計畫之「策略執行管理」評價之差異分析	171
表4-24 獲補助學校中不同屬性學校在執行本校計畫之「策略執行管理」評價之差異分析	175
表4-25 所有受試學校中有無受補助對教育部推動本計畫之「策略執行管理」評價之差異分析	176
表4-26 對教育部推動本計畫之「策略控制」構面之整體表現	179
表4-27 所有受試學校中不同職務者對教育部推動本計畫之「策略控制」評價之差異分析	180
表4-28 獲補助學校中不同職務者對學校執行面的「策略控制」評價之差異分析	181
表4-29 所有受試學校中不同屬性學校對教育部推動本計畫「策略控制」評價之差異分析	184
表4-30 獲補助學校中不同屬性學校對教育部推動本計畫之「策略控制」評價之差異分析	185
表4-30 獲補助學校中不同屬性學校對教育部推動本計畫之「策略控制」評價之差異分析	186
表4-31 所有受試學校中有無受補助對教育部推動本計畫之「策略控制」評價差異分析	188
表4-32 表以策略管理執行成效(政策面)預測策略規劃(執行面)	189
表4-33 以策略執行管理成效(政策)預測策略執行管理(執行)	190
表4-34 以策略管理執行成效(政策)預測策略控制(執行)	191
表4-35 以整體政策面之策略執行管理成效預測整體執行面之策略管理成效	191
表4-36 策略管理與執行成效政策面與執行面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192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一、期刊及研討會論文
丁學良(2001)。什麼是世界一流大學。高等教育研究,22(3),4-9。
丁學良(2004)。什麼是世界一流大學。北京市:北京大學。
史濟增(1973)。生產函數的理論發展。經濟論文,第1卷,頁231-267。
吳政達(2007)。人口減少時代的台灣高等教育政策分析。收錄於邁向頂尖大學策略聯盟於2007年9月5日辦理「我國高等教育論壇: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之會議論文集,未出版。
吳清山(2007)。內憂外患轉新機─我國高等教育現況之SWOT分析。收錄於邁向頂尖大學策略聯盟於2007年9月5日辦理「我國高等教育論壇: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之會議論文集,未出版。
吳清山、王令宜(2007)。我國大學教育改革的檢討與策進-1994~2007年。教育資料集刊高等教育,第35輯,頁1-28。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侯永琪(2007)。突破大學排名困境的新思維-德國高等教育發展中心學門排名。評鑑雙月刊,第9期,頁44~49,高等教育評鑑基金會。
侯永琪(2008)。大學學術評比發展與上海全球排名會議反思-如何建構世界一流大學。評鑑雙月刊,第11期,頁22-27,高等教育評鑑基金會。
徐遐生(2007)。我國高等教育現況之SWOT分析。收錄於邁向頂尖大學策略聯盟於2007年9月5日辦理「我國高等教育論壇: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之會議論文集,未出版。
張鳳蓮、江丕權(1994)。美國經驗: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條件。高等教育研究,第1期,頁97。
張鳳蓮、江丕權(1994)。從美國幾所名大學看世界一流大學的成因。臺海兩岸,秋季號,頁41-45。
陳伯璋(2007)。大學追求卓越與永續發展策略之省思。論文發表於廣東高等教育學會與台灣高等教育學會共同主辦:「第二屆兩岸高等教育論壇---高等教育質量、辦學模式及其發展戰略」學術研討會,2007年8月,頁165。
陳泰然(2002)。大學追求卓越的內在機制探討。二十一世紀大學的新挑戰與新展望學術研討會會議資料集,頁79-84。臺北:臺灣大學。
陳榮方(1999)。以資料包絡法評量我國大學校院之教育品質。高雄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第28期,頁227-238。
彭森明(2005)。成為一流國際大學:美國名校的啟示。收錄於「大學卓越政策之檢討與展望」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07-122。臺北: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湯堯(2005)。大禮物、新思維:從五年五百億談大學治理應有的積極作為。收錄於2005高等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2005年11月11日,頁66-75。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
黃榮村(2007)。我國高等教育的任務與願景。收錄於邁向頂尖大學策略聯盟於2007年9月5日辦理「我國高等教育論壇: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之會議論文集,未出版。
黃慕萱(2008)。世界大學科研論文質量評比的運用與限制。收錄於評鑑雙月刊第11期,頁28-30,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評鑑中心基金會。
楊瑩(2005)。在追求卓越發展下,台海兩岸高等教育政策之檢視。教育政策論壇,第8卷第1期,頁43-64。
劉念才(2005)。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的現狀與未來。收錄於「大學評鑑、進退場機制與提昇國際競爭力」學術研討會手冊。臺北縣: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劉振天(2007)。中國大陸的高等教育:發展、品質與評估。收錄於大學評鑑與提升大學教學品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縣:淡江大學學習與教學中心。
戴曉霞(2007)。台灣追求學術卓越的內憂與外患。收錄於邁向頂尖大學策略聯盟於2007年9月5日辦理「我國高等教育論壇: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之會議論文集,未出版。

二、書本、雜誌及各類報告
日本之高等教育與促進學術卓越。高教簡訊第117期。2000年11月21日。
日本的高等教育現況。高教簡訊第142期。2003年1月5日。
王保進(1997)。大學教育評鑑之內涵分析。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161-217。臺北市:五南。
王保進(1997)。策略規劃在高等教育品質保證上應用之研究。收錄於黃政傑(主編),大學的決策與管理,頁31-51。臺北市:漢文書局。
王瑞琦(2008)。中國發展世界一流大學策略。教育部2008年11月舉辦大陸學歷採認與大陸學生來臺就學研討座談會專題報告。
伍忠賢(2002)。企業併購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新陸書局。
池進通譯(Michael Goold & J. J. Quinn著)(1994)。策略控制-企業長程規劃的里程碑-。臺北市:超越企管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行政院(2003)。高等教育宏觀規劃報告書。2003年4月,未出版。
行政院(2008)。行政院施政報告。2008年9月,未出版。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7)。新十大建設-頂尖大學及研究中心期中檢討會議紀錄。2007年11月,未出版。
吳明清(2001)。教育向前跑-開放社會的教育改革。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臺北市:臉譜。
林秋萍(1999)。大學校長遴選產生對大學經營績效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長庚大學(2007)。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書。
侯永琪(2007)。全球與各國大學排名研究。2007年12月,臺北市:高等教育。
高強、黃旭男、Sueyoshi(2003),管理績效評估:資料包絡分析法。臺北市:華泰。
國立中山大學(2007)。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書。
國立中央大學(2007)。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書。
國立中興大學(2007)。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書。
國立交通大學(2007)。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書。
國立成功大學(2007)。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書。
國立政治大學(2007)。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書。
國立清華大學(2007)。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書。
國立陽明大學(2007)。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書。
國立臺灣大學(2007)。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書。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2007)。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書。
張力允(1999)。我國公私立大學校院經營績效之比較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1)。大學教育的現況與前瞻。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臺北市:教育部,未出版。
教育部(2005)。教育部施政報告。臺北市:教育部,未出版。
教育部(2006)。教育部施政報告。臺北市:教育部,未出版。
教育部(2007)。教育部施政報告。臺北市:教育部,未出版。
教育部(2008)。教育部施政報告,臺北市:教育部,未出版。
教育部高教司(2007)。「私立學校法」修正草案說明報告。2007年4月,未出版。
教育部高教司(2007)。新十大建設計畫-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執行績效報告。未出版。
教育部高教司(2007)。臺灣高等教育未來十年之發展藍圖與目標簡報。2007年4月,未出版。
教育部高教司(2008)。高等教育簡介-2008、2009。臺北市。
教育部會計處(2007)。87至96年高等教育經費統計資料。
教育部駐日文化組(2007)。日本之高等教育與促進學術卓越。2007年12月傳真報告。
教育部駐日文化組(2007)。日本卓越計畫執行成效。2007年12月傳真報告。
淡江大學高教中心(2005)。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的挑戰與回應。臺北市:高等教育。
郭振雄(2000)。多重生產程式之績效評估:我國大學院校效率衡量。國立臺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正芬譯(Wallace Stettinius、D. Robley Wood,Jr.、Jacqueline L. Doyle、 John L. Colley, Jr.著)(2005)。策略規劃與執行手冊,頁5。臺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陶愛珠(1999)。我國創見世界一流大學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傅遠智(2007)。評估我國大學校院之發展策略:以資料包絡法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組碩士論文,未出版。
湯堯(2005)。大學學問大:改善高等教育的27計。臺北市:天下遠見。
湯堯(2005)。籌資募款與大學發展。載於陳伯璋、蓋浙生(主編),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臺北市:高等教育。
黃義中(2002)。校務基金績效評估:以某大學個案為例。逢甲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營杉譯(Charles W. L. Hill & Gareth R. Jones著)(1999)。策略管理。臺北市:華泰。
黃營杉譯(Fred R. David著)(1999)。策略管理。臺北市:新陸。
楊振富譯(Derek Bok著)(2004)。大學何價-高等教育商業化。臺北市:天下遠見。
楊淑惠(2003)。運用資料包絡分析法於電子化採購績效評估系統之研究-以紡織成衣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組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錦洲(2004)。策略創造優勢。臺北市:中國生產力中心。
葉至誠(2002)。高等教育發展的策略與願景。臺北市:揚智。
葉俊麟(2006)。世界頂尖大學學術成就的決定因素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國際經濟所碩士論文。
廖詩雁(2004)。台灣地區大學機構經營效率與決定因素之研究-DEA與Malmquist。國立臺北大學合作經濟學系碩士論文。
劉雅芳(2003)。台灣地區私立技術學院經營效率之評估。世新大學經濟系碩士論文。
鄭淑芳(1998)。國立大學校院相對效率之研究-使用資料包絡分析法。臺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駐法國臺北代表處文化組(2007)。法國大學提高國際競爭力方案。2007年12月傳真報告。
駐芝加哥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2007)。高等教育評比新構想。2007年11月,摘譯自經濟學生11月17-23日。
駐英國臺北代表處文化組(2007)。英國如何提升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2007年12月傳真報告。
駐德國臺北代表處文化組(2007)。德國提升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之措施-創新卓越計畫(Excellence initiative)。2007年12月4日傳真報告。
駐韓國臺北代表部文化組(2007)。韓國培育世界水準之研究中心大學課題方案。2007年12月4日傳真報告。
蕭明瑞(2006)。扣件產業的策略管理及績效衡量架構之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仁基(1997)。我國綜合大學效率差異之衡量---資料包絡分析的應用。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曉霞(1996)。現代與後現代:第一期及第二期教育改革諮詢委員會報告書之比較研究。摘自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教育改革-從傳統到後現代,頁167-203。臺北市:師大書苑。
戴曉霞(2006)。世界一流大學之卓越與創新。臺北市:高等教育。
邁向頂尖大學策略聯盟(2007)。我國高等教育論壇: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臺北市,未出版。
蘇錦麗譯(Altabch, P. G.., Berdahl, R.O., & Gumport, P. J. Eds. 著)(2003)。21世紀美國高等教育-社會、政治、經濟的挑戰(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 Social ,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llenges)。頁83-97。臺北市:高等教育。
顧志遠(1987)。有關非營利機關效率評估及預算再分配之整體規劃模式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網路網站
日本產經新聞(2007)。日本28所大學計63件研究獲選全球卓越研究計畫(COE PROGRAM)補助案。產經新聞,2007年6月15日,每日新聞,6月16日刊登。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8)。中華民國臺灣97年至145年人口推計報告。2008年9月,頁11-12、18,錄自http://www.cepd.gov.tw/m1.
aspx?sNo=0000455。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2007)。2007世界大學科研論文質量評比。取自:http://ranking.heeact.edu.tw/zh-tw/2007/Page/Methodology。
高文兵(2006)。學術卓越與一流大學。收錄於2006年9月《中國高等教育》。詳見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
xinhuanet.com/edu/2006-09/22/content 5123873.htm
國立教育資料館(2005)。高等教育。2005年11月21日,取自 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6。
教育部(2005)。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內容說明。2005年11月21日,錄自 http://epaper.edu.tw/highedu/high.html。
教育部(2005)。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背景及94年度辦理情形說明。2005年11月21日,錄自http://www.edu.tw/EDU_WEB/Web/publicFun/
dynamic_default.php?UNITID=290&CATEGORYID=880&TYPE=2
教育部(2008)。87至96學年度高等教育資料統計數據。教育部統計處,2008年8月,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index.aspx。
教育部高教司(2005)。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審核結果。高教簡訊,171。2005年11月21日,取自 http://www.news.high.edu.tw/monthly171
/content02.htm。
許榮富(2005)。2030年歐盟願景及其對台灣科研藍圖之衝擊與反思。錄自國科會國際合作簡訊網http://stn.nsc.gov.tw/view_detao;asp?doc_uid+0940402002&kind_no=A01。
黃怡婷(2006)。卓越大學之我見。錄自http://ctl.scu.edu.tw/epaper_200601
/download/ar2.pdf。
駐加拿大代表處文化組(2007)。加拿大提升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協助重點大學發展之方案或計畫。2007.12傳真報告。收錄於(1)加拿大卓越聯盟網站:http://www.nec.gc.ca/about_e.htm(2)加拿大卓越聯盟網站:http://www.chairs.gc.ca/web/home_e.asp。
駐華盛頓代表處文化組(2007)。美國競爭力計畫。2007年12月,錄自http://www.bioon.com/biology/class18/173524.shtml。
駐華盛頓代表處文化組(2007)。站在風暴上。2007年12月,錄自http://.nap.edu。
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文化組(2008)。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對大學排名提異議。錄自2007年12月,教育部電子報287期: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windows.aspx?windows_sn=835。
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文化組(2007)。前進世界百大,澳洲推動高教卓越補助計畫。錄自2007年10月,教育部電子報276期: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windows.aspx?windows_sn=554。
駐韓國臺北代表部文化組(2008)。韓國發表培育世界大學(WCU)方案。錄自2008年6月,教育部電子報313期:http://epaper.edu.tw/e9617_
epaper /windows. aspt?windows_s7=1497。
  
英文部分
Adams, C. F., & Mecca, T. V. (1990). Strategic planning as a basis for restructuring school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25929)
Aguillo, I. F., Ortega, J. L. & Fernadez, M. (2007). Webometrics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Introduction, methodology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he 3rd Meeting IREG Meeting, Shanghai.
Akan, O., Allen, R., Helms, M., & Spralls III, S. (2006). Critical tactics for implementing Porter’s generic strategies.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27(2), 43-53.
Altbach, P. G. (2003).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number 33, pp.5-8. Retrieved Feb. 22, 2005 from http://www.bc.edu/bc_org/avp/soe/cihe/newsletter/News33/
text003.htm
Banker, R. D., A. Charnes, and W. W. Cooper, (1984). Some Models for Estimating Technical and Scale Inefficiencie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anagement Science, 30, 1078-1092.
Beeby, C. E. (1966).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ok, D. (2003). Universities in the Marketplace.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Jersey.
Bowlin, W. F. (1987). Evaluating the Efficiency of US Air Force Real-Property Maintenance Activities.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38(2), 127-135. 
Chalos, P., & Cherian, J. (1995). An Application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to Public Sector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Accountability.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14, pp.143-160.
Charnes, A. and Cooper, W. W., & Rhodes, E. (1978).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Vol. 2, No. 3, pp. 429-444. 1978.
Cooper, W.W., L.M. Seiford, & K. Tone (2000).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A Comprehensive Text Models, Applications References and DEA-Solver Software.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ing Co.
D’Amico, J. J. (1988). Strategic planning for educational reform and improvement.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97 462)
David Woodhouse. (2007)。Models of Accountability. 收錄於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基金會2007年6月主辦之「2007高等教育績效責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未出版。
Farrell, M.J. (1957). 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A, General, Vol. 120, Part 3, 253-281.
Fitz-Gibbon, C. T. (1990).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 BERA dialogue. Clevedon. Avon: Multilingual Matters.
Flynn, N. (1997).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Hill, W. L. and G. R. Jones (1992). Strategic Management: An Integrated Approach.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p.7, Ch.2.
Hood, C. (1991). A public management for all seasons. Public Administration, 69, 3-19.
Inkeles, A & Sirowy, L.(1984). Convergent and Divergent Trends. In Inkeles, A & Sirowy, L.(eds.), National Educational System in Current Issues and Research in Macrosociology. London:E. J. Brill. 
Jain, Subhash C. (1990). Marketing Planning and Strategy. Cincinati, Ohio: South-Western Publishing Co.
Jarratt, T. (1985). Report of the steering committee for efficiency studies in university. London: Committee of Vice- Chancellors and Principals.
Johnes, J. & Johnes, G. (1995). Research Funding and Performance in U. K. University Department Economics. A Frontier Analysis.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14 (3): 301-314.
Kaneko, M. (2001). Market and Higher education in Jap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Trends of Marketiz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pril 7-8, Shanghai China.
Kerr, C. (2001). The Use of the Universi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hoon, K. A., Shukor, R. A., Hassan, O., Saleh, M. Z., Hamzah, A., & Ismail, A. R. H.(2005). Hallmark of a world-class university.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39(4), p.765-768, Retrieved December 1, 2006, from ProQuest Educational Journals database.
Kirjavainen., T., & Loikkanen, H. A. (1998). Efficiency differences of finnish senior secondary schools: An application of DEA and Tobit analysis.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17(4), 377-394.
Marginson, S. (1999). The enterprise universit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ustralian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Education, 29 November-2 Demcember 2000, Melbourne.
Miller, C. C. & Cardinal, L. B., (1994). Strategic Planning and Firm Performance: a Synthesis of More than Two Decades of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7 (6): 1649-1665.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1991(Washington D.C.:NSF,Division of  Science  Resource Studies, 1991)
Niland, J. (2000). The challenge of building world class universities in the Asian region. Retrieved Dec. 15, 2006, from http://www.onlineopinion.
com.au/view.asp?article=997
Ray, S. C .(1991). Resource-use Efficiency in Public School: a Study of Connecticut Data. Management Science, Vol.37, No.12, 1620-1628.
Roll, Y., Golany, B., & Seroussy, D. (1989).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maintenance units in the Israel Air Force.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43(2), 136-142.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2004).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Ranking Methodology. Retrieved February 20, 2005, from http://ed.sjtu.edu.cn/rank/2004/Methodology.htm
Slaughter, S. & Leslie, L.(1997). Academic capitalism: politics, policies,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Baltimor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Tone, K. (1993).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in Japan). Tokyo:JUSE Press,Ltd publisher.
Tseng K-J, Ho J-F, Liu Y-J. (2008). A Study on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Major International Airports in the World. Journal of Modelling in Management, vol.3.no.1.2008, 71-81.
Webster N. (1985). Websters new twentieth century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New York Collins World, 2nd ed., 1734.
Weifang, M. (2004). Adress regarding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37(6), 8-20, Retrieved Dec. 1, 2006, from ProQuest Educational Journals database.
Whitty, G. (1997). Marketization, the state, and the re-formation of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In Halsey, A. H., etc. (Eds.) Education, Culture, Economy, Socie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Yoon, K. (2001). Higher Education in Korea: Changes and Reac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Trends of Marketiz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pril 7-8, Shanghai, China.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