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301201118312000
DOI 10.6846/TKU.2011.00394
論文名稱(中文) 當代社會與動物的關係:以實驗動物和動物咬人之新聞隱喻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Animals: Exemplified By The News Metaphors of Laboratory Animals and Animal Biting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1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閻中莉
研究生(英文) Chung-Li Yen
學號 69505016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0-12-24
論文頁數 9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紀慧君(098302@mail.tku.edu.tw)
委員 - 魏玓(tiwei@mail.nctu.edu.tw)
委員 - 許傳陽(093663@mail.tku.edu.tw)
關鍵字(中) 隱喻
實驗動物
野生動物
巨大生物存鏈
社會建構
關鍵字(英) metaphor
laboratory animal experiment
wild animal
the Great Chain of Being
social construc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關心的是後現代社會建構動物真實的問題,以實驗動物新聞與野生動物咬人議題為案例,探討其當代社會建構的動物意象影響著我們如何對待動物的方式與想像自身的方式。本研究從語言(隱喻)及社會文化之進路切入分析。

    首先,透過Kövecses(2002)解釋Lakoff和Turner(1989)之巨大生物存鏈隱喻模式分析以比較策略,檢視從實驗動物新聞用以詮釋動物的隱喻中強調什麼面向,忽略哪些面向?反映什麼意涵?分析顯示,實驗動物的隱喻系統意涵物化人類,其背後的文化背景為當代社會以政府輔助生物科技產業開發新藥之經濟利潤為目的。

    同樣以巨大生物存鏈隱喻模式分析野生動物咬人論述的隱喻,咬人的野生動物是年紀約十八歲,是民眾送養並且忘恩負義的犯罪者,這種集體意識底下的罪惡,也就是將人們身上的罪惡和獸性,投射到動物身上,折射回我們規範自身的行為框架。特別是將鱷魚比喻為犯罪的成年人,凸顯出從動物隱喻負面他者的規訓功能。實則,當代社會建構的動物真實關乎我們如何使用動物的目的,也是關於我們如何看待自身的關係。
英文摘要
This thesis concerns about the established animal issues in post modern society. We use subjects based on laboratory animal experiment and a person has bitten by a wild animal to search for established animal images and its influences the ways animals should be treated and towards people themselves. 
First of all, we started with the study of Kövecses(2002) and his explanation on the Great Chain of Being model presented by Lakoff and Turner(1989). We took a comparative tactic to examine the kind of metaphor applied in laboratory animal news discourse, and to find out how these metaphors manifest a discourse system of emphasis, negligence, and embedded connotation. 
Analysis showed the metaphoric system of laboratory animal experiments its meaning of humanization. The hidden background behind this culture was that modern society relied on government assistance in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in order to develop new drugs for the purposes of economic profit. We still use a metaphor to analyze the issue of people biting by wild animals based on the Great Chain of Being model. The crime is a kind of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that means the people’s crime and animalism which reflects to the animal itself. 
In summary, the established reality of animal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relates to the purposes of how animals’should be utilized, and how to people should view themselv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4
第三節	論文架構.........................................7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理論基礎...............................8
第一節	人類與動物關係的轉變.............................8
壹、 前現代...............................................8
貳、 理想主義興起時代....................................13
參、 工業化現代社會......................................17
 
第二節  後現代社會呈現的動物意象........................19
壹、 醫學框架包裹的實驗動物論述......................20
貳、 社會建構的自然:動物園及媒體呈現的符號真實......22
   
  第三節	後現代社會與動物他者的意識型態..................25
    壹、	動物的罪與罰:道德社會的實踐....................25
    貳、	性與性別的自我建構..............................27

  第四節	隱喻............................................27
    壹、 隱喻傳統至當代觀點:語藝批評的隱喻觀點與運作方式27
    貳、	新發展:從體驗哲學的概念隱喻理論到研究問題意識..29
    參、	二領域的隱喻理論回顧............................32
    肆、	動物隱喻的文獻回溯..............................35


第三章	研究策略........................................46
  第一節	研究問題........................................46
    壹、 實驗動物呈現的隱喻?............................47
    貳、「斷臂事件」呈現的隱喻?.........................47
    參、 統整實驗動物和「斷臂事件」隱喻框架..............47

  第二節	研究分析步驟....................................47
    壹、 找尋關鍵隱喻的五個分析步驟......................47
    貳、	評估、整理與分析隱喻的方法......................48

  第三節  研究案例.......................................51
    壹、 實驗動物範疇定義與選樣標準......................51
    貳、「斷臂事件」案例.................................52


第四章	動物新聞的隱喻分析..............................53
  第一節	動物新聞的報導結構和社會背景分析................53
  第二節	實驗動物的隱喻..................................57
    壹、 實驗動物如標準化的物材..........................57
    貳、 動物實驗如實驗人體..............................59

  第三節 斷臂事件的隱喻分析..............................68
    壹、斷臂事件呈現孩子的比喻...........................68
    貳、斷臂事件如同發生犯罪事件.........................71


第五章	結論............................................78
   第一節 研究結論.......................................78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81


圖目錄
  圖2-1 擬人化的方式.....................................41
  圖2-2 動物擬人隱喻與社會的接合.........................42
  圖2-3 化人主義的隱喻方式...............................44
  圖4-1 實驗動物隱喻與資本主義接合圖.....................63
  圖4-2 實驗動物圖片.....................................66


表目錄
  表4-1 壽山動物園的鱷魚咬斷張博宇手臂的新聞隱喻表列.....72
  表4-2 鱷魚如罪犯的隱喻.................................77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刁筱華譯(2000)。《疾病的隱喻》,台北:大田。(原書Sontag, S. [1997, 1978]. Illenss as metaphor; and, AIDS and its metaphors.)

王慰祖(2008年11月16日)。〈兩岸首例 跨海臍帶血救治白血病
童〉,《聯合報》。上網日期:2009 年 11 月1 日,取自 
http://www.udngroup.com/2c/index.jsp

王黎文(2004年12月31日)。〈《醫藥新知》腦梗塞 血癌老藥救命!〉,《中國時報》。上網日期:2009 年 11 月1 日,取 
自http://tol.chinatimes.com/CT_NS/ctsearch.aspx

王惠蘭(2002)。《動物保護團體行銷傳播整合程度之分析-以台中市世界聯合保護動物協會與中華民國動物福利環保協進會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包喬晉(2007年4月14日)。〈一錯十年 牠其實是河口鱷〉,《聯合報》。上網日期:2009 年 11 月1 日,取自  
http://www.udngroup.com/2c/index.jsp

包喬晉、林秀美(2007年11月6日)。〈「祝喬遷快樂」〉,《聯合報》。上網日期:2009 年 11 月1 日,取自
http://www.udngroup.com/2c/index.jsp

包喬晉、藍凱誠、林秀美(2007年4月12日)。〈壽山動物又闖禍!
巨鱷咬斷人臂 砰兩槍搶回〉,《聯合報》。上網日期:2009 年 11 月1 日,取自http://www.udngroup.com/2c/index.jsp

台北訊(1986 年 1月 22 日)。〈畜物業的貴族.管理上的孤  
兒〉,《聯合報》。 上網日期:2008 年6月12日,取自
http://www.udngroup.com/2c/index.jsp

本報訊(2007年4月13日)。〈鱷魚皮堅韌 如防彈衣〉,《聯合報》。上網日期: 2009 年 11 月1 日,取自
http://www.udngroup.com/2c/index.jsp

〈生技研發大突破!可調控基因轉殖變色大鼠 紅綠變變變〉。(2010 年10月20日)。上網日期:2010 年10月25日,取自國家實驗研究院網站 http://www.narl.org.tw/tw/news/news.php?news_id=683

石佩瑾(2007)。《漢語十二生肖中動物詞語連鎖隱喻之研究》。靜宜大學英國語文學系語言組碩士論文。

吳咨諭(2005)。《自然的內在價值 --- 與人類中心論不能相容 
嗎?》。 東吳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淑玲、王紀青( 2009年 1月 14日)。〈生技寵兒蘭嶼豬 成變臉
主角〉,《聯合報》。上網日期:2008 年 6 月12日,取自
http://www.udngroup.com/2c/index.jsp

吳淑玲、王紀青(2009年1月14日)。〈近月第二起 組長張博宇為一周未進食的鱷魚治病 手肘從關節下五公分處被咬斷 未來復健
至少要一年〉,《聯合報》。上網日期:2009 年 11 月1 日,取自http://www.udngroup.com/2c/index.jsp

李之義譯(2006)。《漢字的故事》,台北:貓頭鷹出版社。(原書 Lindqvist, C. [1989]. China: Empire of Living symbols. New York: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Inc)

李宏(2007 年2 月27 日)。〈商代甲骨文與動物〉,《新華網河南考古頻道》。上網日期:2008 年9 月25 日,取自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ha.xinhuanet.com/fuwu/kaogu/2007-02/27/content_9368125.htm


李宗祐(2001 年11 月2 日)。〈抗血栓新藥,不讓血白流〉,《中國時報》。上網日期:2009 年 11 月21 日,取自  http://tol.chinatimes.com/CT_NS/ctsearch.aspx

李宗祐(2006 年11 月10 日)。〈《科技新知》你的皮膚幾歲 多光子顯微鏡知道 國科會研發 可同時診斷皮膚癌〉,《中國時 
報》。上網日期:2009 年 11 月21 日,取自
http://tol.chinatimes.com/CT_NS/ctsearch.aspx

李宗祐(2006年11月10日)。〈《科技新知》你的皮膚幾歲 多光子
顯微鏡知道 國科會研發 可同時診斷皮膚癌〉,《中國時報》。上網日期:2009 年 11 月1 日,取自
http://tol.chinatimes.com/CT_NS/ctsearch.aspx

李翰(2010年2月6日)。〈學界用斑馬魚 測試美白效力〉,《中國
時報》。上網日期:2010 年 5 月10 日,取自
http://tol.chinatimes.com/CT_NS/ctsearch.aspx

李菁豪、周昭平、楊桂華(2007 年4 月12 日)。〈病鱷發飆咬斷人臂「把手拿回來 我還要」〉,《蘋果日報》。上網日期:
2009 年9 月3日,取自http://tw.nextmedia.com/

李菁豪、周昭平、楊桂華(2007年4 月12 日)。〈鱷魚咬斷人手臂及搶救過程〉,《蘋果日報》。上網日期:2009 年9 月3日,取自http://tw.nextmedia.com/

周世箴(2006)。〈譯註〉,《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頁17。台北:聯經。(原書Levis-Strauss, Claude, [1962]. The Savage Mind (La Pensée Sauvag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周昭平;魏斌(2007年4月14日)。〈不死鱷張口嚇人 轉身「面壁思過」〉,《蘋果日報》。上網日期:2010 年 5 月10 日,取自http://tw.nextmedia.com/

周宗禎、謝玲玉(2007年4月12日)。〈養鱷專家: 戳尾、打鼻頭 鱷嘴就會開〉,《聯合報》。上網日期:2009 年 11 月1 日,取自http://www.udngroup.com/2c/index.jsp

周宗禎、謝玲玉(2007年4月12日)。〈養鱷專家: 戳尾、打鼻頭 鱷嘴就會開 〉,《聯合報》。上網日期:2009 年 11 月1 日,取自http://www.udngroup.com/2c/index.jsp

孟祥森、錢永祥譯。(1996),《動物解放》。臺北:關懷生命協會。(原書Peter, S. [1976] Animal Liberat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季良玉(1996年 10月 17 日)。〈果子狸等保育類野生動物 開放人工飼養〉,《中國時報》。上網日期:2008 年 6月12日,取自http://udndata.com/ndapp/Story2007

林佳瑩(2009年8月22日)。〈馬救他一命!馬心膜補他心臟的洞〉,《聯合報》。上網日期:2009 年 1 月1 日,取自http://www.udngroup.com/2c/index.jsp

林淑宜(2008)。《動物隱喻詞「雞」的認知語意研究》。靜宜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孟美 (2005)。《中文動植物譬喻衍生詞初探》。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宏濤譯(2008)。《啟蒙的辯證》,台北:城邦。(Adorno W. T.& Horkheimer M.原書[1972]. Dialectics of Enlightenment. New York: Continuum.)

林靜伶(2000)。〈台灣競選廣告中戰爭比喻之論辨特質〉,《語藝批評:理論與實踐》,頁323-336。台北:五南。

林倖妃、吳明杰、陳俊雄(2003 年12 月18 日)。〈P4實驗室染煞 緊急關閉 衛署下令防疫 P3暫停病毒培養 並將擬定生物安全操作規範〉,《中國時報》。上網日期:2009 年 11 月21 日,取自
http://tol.chinatimes.com/CT_NS/ctsearch.aspx

林秀麗(2007年4月19日)。〈建築、氣候太掃性 沒種 壽山動物園普遍不孕〉,《中國時報》。上網日期:2010 年 5 月10 日,取自http://tol.chinatimes.com/CT_NS/ctsearch.aspx

林秀麗(2007年4月12日)。〈警員陳福一 難忘的執勤經驗 第一次用槍 「凶嫌」竟是鱷魚〉,《中國時報》。上網日期:2010 年 5 月10 日,取自http://tol.chinatimes.com/CT_NS/ctsearch.aspx

林秀美、徐如宜(2007年4月1日)。〈女友:約會 就是一起看動物〉,《聯合報》。上網日期:2010 年 5 月10 日,取自http://www.udngroup.com/2c/index.jsp

林順良(2007年4月14日)。〈闖禍鱷魚 海產店老闆送的 10年前 動物園的人不敢抓 牆壁穿洞引鱷進鐵籠〉,《聯合報》。上網日期:2008 年 12 月12 日,取自http://www.udngroup.com/2c/index.jsp

林秀美(2007年4月14日)。〈鱷夢一場 張博宇不願回想〉,《聯合報》。上網日期:2008 年 12 月12 日,取自http://www.udngroup.com/2c/index.jsp

林秀姿 (2006年8年7日)。〈防虐貓事件重演 網友串組反虐聯盟 促修法重罰〉,《自由電子報》。上網日期:2007年11月20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aug/7/today-life2.htm

林詩淳(2001 年2 月20 日)。〈基本學力測驗考慮加考國三下課程〉,《中國時報》。上網日期:2001 年 2 月21 日,取自http://tol.chinatimes.com/CT_NS/ctsearch.aspx

施靜茹(2009年3月21日)。〈生技寵兒蘭嶼豬 成變臉主角〉,《聯合報》。上網日期:2009 年 11 月1 日,取自http://www.udngroup.com/2c/index.jsp

洪凌譯(1998)。〈安全的訛詐〉,《象徵交換與死亡》,台北:譯林出版社。(原書Baudrillard, Jean [1981]. Symbolic Exchange and Death. Sage Publications Ltd (December 7, 1993) 。

韋麗文(2008年11月13日)。〈巴金森氏症幹細胞療法 1年後人體實驗〉,《聯合報》。上網日期:2009 年 11 月1 日,取自http://www.udngroup.com/2c/index.jsp

唐君毅(1978)。〈西方近代形上學之發展〉,《哲學概論(上)》,頁304-322。台灣學生書局。

夏念慈(2001 年11 月30 日)。〈香椿萃取物強力抗肺癌,高雄醫學大學研究發現即將臨床實驗〉,《中國時報》。上網日期:2009 年 11 月21 日,取自http://tol.chinatimes.com/CT_NS/ctsearch.aspx

孫桂里(2009)。《國台語動物固定語式》:語義歧視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如宜(2010年2月6日)。〈美白產品膨風?斑馬魚驗證〉,《聯合報》。上網日期:2010 年 11 月1 日,取自http://www.udngroup.com/2c/index.jsp

張正莉、魏忻忻(2002年7月25日)。〈米糠萃取液 傳可抗癌台大名譽教授董大成又有新發現 但逕自食用無療效〉,《聯合報》。上網日期:2009 年 11 月1 日,取自http://www.udngroup.com/2c/index.jsp

張玉佩(1999 年6 月)。〈當認同與到隱喻:談隱喻在認同塑造的運作〉,「1999 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台北縣深坑。

張翠芬(2010年5月3日)。〈研發長壽藥上市 路還很長〉,《中國時報》。上網日期:2010年 5 月25 日, 取自http://tol.chinatimes.com/CT_NS/ctsearch.aspx

張舒婷(2008年7月15日)。〈復健十五個月 返壽山動物園 面對「鱷勢力」 張博宇仍怕怕〉,《中國時報》。上網日期:2010 年 5 月10 日,取自http://tol.chinatimes.com/CT_NS/ctsearch.aspx

曹振峰(1998)。《虎文化(上)》。台北:英文漢聲。

梁玉玲譯(1994)。《女人、火與危險事物》,台北:桂冠。(原書Lakoff, G. [1987].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許綺玲譯(1999)。〈攝影小史〉,《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原書Benjamin, Walter [1931]. A Little History of Photograph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許峻彬(2001年4月1日)。〈腸病毒71型疫苗開發 初步見成果〉,《聯合報》。上網日期:2009 年 11 月1 日,取自http://www.udngroup.com/2c/index.jsp

郭先盛(2002年1月8日)。〈開發新藥量產化 產學合作〉,《聯合報》。上網日期:2009 年 11 月1 日,取自
http://www.udngroup.com/2c/index.jsp

陳慧雯譯(1998)。《完美的和諧:動物與人的親密關係》,台北:天下文化。(原書Caras, Roger A. [1996]. A Perfect Harmony: The Intertwining Lives of Animals and Humans through History.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陳建憲譯(1990)。《中國文化象徵詞典》,湖南文藝出版社。(原書Eberhard, W. [1986].Dictionary of Chinese Symbols: Hidden Symbols in Chinese Life and Thought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86; reprint,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89.)

陳玉雲譯(2003)。〈鏡子與視窗:人類與動物關係的社會文化研究〉,《中外文學》,(2)32: 41-71。(原文Mirrors and Windows: Sociocultural Studies of Human-Animal Relationships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Vol.28 (1999) 201-224)

陳景輝(2008年3月14日)。〈「德里達論「動物」。「故我在的動物」。上網日期:2008 年1月27 日,取自獨立媒體網頁
http://www.inmediahk.net/node/310130

陳宜君(2007年5月28日)。〈冬眠人體實驗 年底初登場〉,《聯合報》。上網日期:2009 年 11 月1 日,取自http://www.udngroup.com/2c/index.jsp

陳梅英(2002)。《駭客新聞的隱喻分析》。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蕙蕙(2008年9月7日)。〈車禍》十大死因第五位 每天11人死亡〉,《元氣周報》。上網日期:2009 年 11 月1 日,取自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147572

國防部防空司令部譯(1951 年 12月31日)。〈生物戰常識問答(四)〉,《聯合報》。上網日期:2008 年6月12日,取自
http://udndata.com/ndapp/Searchdec2007/

彭慧明(2001年10月11日)。〈蘇格蘭觀察 生技業 時間壓力更甚技術競爭〉,《聯合報》。上網日期:2009 年 11 月1 日,取自
http://www.udngroup.com/2c/index.jsp

游梓翔、吳韻儀譯(1998)。《人類傳播史》,台北:遠流。(原書Schramm, W. [1988]. The Story of Human Communication. New York: Harper& Row.)

馮惠宜、實習記者劉靜宜(2004年8月4日)。〈本土首株胚幹細胞 誕生了 我國生物醫學工程前進一大步 預計下月中建立資料庫〉,《中國時報》。上網日期:2009 年 11 月1 日,取自
http://tol.chinatimes.com/CT_NS/ctsearch.aspx

黃俊彥(2007)。《死亡的社會建構-剖析安寧照顧論述建構之死亡意象與社會文化意涵》。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瑞琪(2002)。《現代與後現代》,頁5-12。臺北:巨流出版社。

黃傳德(2003 年8 月8 日)。〈《性福老爸》糖尿病 也是陽痿共犯〉,《中國時報》。上網日期:2009 年 11 月21 日,取自
http://tol.chinatimes.com/CT_NS/ctsearch.aspx

黃天如(2008年6月12日)。〈治療藥物 3到5年後上市〉,《中國時報》。上網日期:2009 年 12 月 31日,取自http://tol.chinatimes.com/CT_NS/ctsearch.aspx

黃天如(2009年11月1日)。〈減敏法效果佳 惟療程較長〉,《中國時報》。上網日期:2010 年 5 月10 日,取自http://tol.chinatimes.com/CT_NS/ctsearch.aspx

甯應斌(2004)。《身體政治與媒體批判》,頁148-152。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楊淑芬(2007年12月14日)。〈成大研發 奈米顯影劑 診斷更清楚〉,《中國時報》。上網日期:2010 年 5 月10 日,取自
http://tol.chinatimes.com/CT_NS/ctsearch.aspx

楊正敏(2001年4月9日)。〈活體影像系統〉,《聯合報》。上網日期:2009 年 11 月1 日, 取自http://tol.chinatimes.com/CT_NS/ctsearch.aspx

綜合報導(2007年4月13日)。〈中兩槍無傷 不死鱷傳奇 園方烏龍河口鱷誤為尼羅鱷〉,《蘋果日報》。上網日期:2010 年 5 月10 日,取自http://tw.nextmedia.com/

〈臺北動物園園史〉(無日期)。上網日期:2008 年 7月5 日,取自臺北市動物園網站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20208&ctNode=1429

趙祥憲(2007年4月13日)。〈危險動作 讓機械手臂來吧〉,《聯合報》。上網日期:2010 年 5 月10 日, 取自http://www.udngroup.com/2c/index.jsp

劉鐵虎(2002 年5 月4 日)。〈毛髮角質 豐胸新點子 不會引起免疫系統排斥 美醫師申請專利〉,《中國時報》。上網日期:2009 年 11 月21 日,取自http://tol.chinatimes.com/CT_NS/ctsearch.aspx

劉惠媛譯(2002)。《影像的閱讀》,台北:遠流。(原書Berger, J. [1980]. About Looking. New York : Vintage International.)

劉珈廷(2004)。《動物保護法立法前後公私協力關係之研究-以棄犬問題處理之個案分析》。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編譯孫永慶(2006年11月 1日)。〈首個人工肝臟 英培養出來了〉,《聯合報》。上網日期:2009 年 11 月1 日,取自http://www.udngroup.com/2c/index.jsp

蔣建智(2001)。《兒童故事中的隱喻框架和概念整合:哲學與認知的關係》。中正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

蔡清標(2004年5月25日)。〈《時論廣場》臨床試驗 不是洪水猛獸〉,《中國時報》。上網日期:2009 年 12 月31日,取自http://tol.chinatimes.com/CT_NS/ctsearch.aspx

蔡仁榮(2007年4月13日)。〈《咱的社會》意外 總在意料之外〉,《中國時報》。上網日期:2010 年 5 月10 日,取自http://tol.chinatimes.com/CT_NS/ctsearch.aspx

蔡惠萍(2007年4月16日)。〈鱷魚撕開的真相〉,《聯合報》。上網日期:2009 年 11 月1 日, 取自http://www.udngroup.com/2c/index.jsp

鄭玉菁譯(2005)。《攝影學批判導讀》,台北:韋伯文化。(原書, Wells, L. et al. [1997] . Photograph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New York: Routledge)

鄧育仁、孫式文(2002)。〈隱喻框架:台灣政治新聞裡的路途隱喻〉,《新聞學研究》,67: 87-112。

鄧育仁(2009)。〈由童話到隱喻裡的哲學〉,蘇以文、畢永峨(主編),《語言與認知》,頁35-54。台北:臺大出版中心。

賴盈滿譯(2006)。《我們人類》,台北:左岸。(原書 Fernandez-Armesto, Felip (Eds.) [2004]. So You Think You’re Human? C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錢永祥、澎淮棟、陳真譯(2002)。《動物權與動物福利小百科》。台北:桂冠。(原書Bekoff, M. & Meaney, A. (Eds.) [1998]. Encyclopedia of Animal Rights and Animal Welfare. CT: Greenwood Press.)

聯合報(2007年4月12日)。〈人與事 張博宇 動物的張爸爸〉,《聯合報》。上網日期:2010 年 5 月10 日, 取自http://www.udngroup.com/2c/index.jsp

謝梅芬(2007年4月12日)。〈小檔案 尼羅鱷超兇猛 羚羊一口吞〉,《聯合報》。 上網日期:2010 年 5 月10 日,取自http://www.udngroup.com/2c/index.jsp

謝玲玉、周宗禎、林順良(2007年4月13日)。〈沒彈孔 沒見血 咬人鱷生猛依舊〉,《聯合報》。上網日期:2007 年 11 月1 日,取自http://www.udngroup.com/2c/index.jsp

瞿海源、王振寰(2003)。《社會學與台灣社會》,頁63,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藍凱誠、熊迺祺(2007年4月12日)。〈警員說 怪怪的 第一次開槍 竟是對鱷魚…〉,《聯合報》。上網日期:2007 年 11 月1 日,取自http://www.udngroup.com/2c/index.jsp

魏忻忻、楊正敏(2002年3月5日)。〈台大研發氣喘DNA疫苗 動物實驗完成 最快年底申請人體試驗〉,《聯合報》。上網日期:2009 年 11 月1 日,取自http://www.udngroup.com/2c/index.jsp

魏忻忻(2006年8月29日)。〈人工血管曙光 接上牛血管 狗活得好好牛狗異種移植成功 血管內膜長出狗細胞 若通過人體試驗 冠狀動脈硬化、心肌梗塞患者將受惠〉,《聯合報》。上網日期:2009 年 11 月1 日,取自http://www.udngroup.com/2c/index.jsp

魏忻忻(2001年4月6日)。〈及早偵測狂牛症 有方法了〉,《聯合報》。上網日期:2009 年 11 月1 日,取自http://www.udngroup.com/2c/index.jsp

魏忻忻(2010年4月9日)。〈紅參 抗癌新希望 〉,《聯合報》。上網日期:2009 年 11 月1 日,取自http://www.udngroup.com/2c/index.jsp

魏忻忻(2001年8月9日)。〈動物實驗 腸病毒疫苗研發有成〉,《聯合報》。上網日期:2009 年 11 月1 日,取自http://www.udngroup.com/2c/index.jsp

譚中興(2007年4月13日)。〈熱門話題大家談 這鱷魚 該不該原諒〉,《聯合報》。上網日期:2009 年 11 月1 日,取自
http://www.udngroup.com/2c/index.jsp


英文書目

Birke, L(2003). Who—or What—are the Rats (and Mice) in the Laboratory. Society & Animals (11):3 Koninklijke Brill NV, Leiden, 2003

Butler, J.(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P.1-25. London: Routledge

Donna Haraway, "Situated Knowledge: The Science Question in Feminism and the Privilege of Partial Perspective," in Simians, Cyborgs, and Women: The Reinvention of Nature (New York, Routledge 1991), pp.183-201.

Haraway D.J. (1991) Simians, Cyborgs, and Women: The Reinvention of Nature, New York: Routledge.

Dastjerdi V. H. & Talebinejad R.M. (2005). 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Animal Metaphors: When Owls Are Not Wise! [Electronic version]. Metaphor and Symbol,20(2), 133–150.

Goatly, Andrew. 2007. Washing the brain: Metaphor and hiddenideology.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Horowitz A. 2007. Anthropomorphism. In M. Bekoff, ed., Encyclopedia of  Human-Animal Relationships, pp 60-66,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Westport, CT

Kim, J. Y. & Yang, S-U. (2008). Effects of government public relations on international news coverage.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34(1),51-53.

Kövecses, Z. (2002). Metaphor: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koff, G., & Turner, M. (1989).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wrence, E.A. (1993). The sacred bee, the filthy pig, and the bat out of hell: Animal symbolism as cognitive biophilia. In S.R. Kellert & E.O. Wilson (Eds.), The biophilia hypothesis. Washington: Island Press.

Lawrence, E.A. (1994). Conflicting Ideologies: Views of Animal Rights Advocates and their Opponents. Society & Animals (2):2, 175-190 http://www.societyandanimalsforum.org/sa/sa2.2/sa2-2.html

Lakoff, G. & M. Johnson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koff, G. (1993).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In A. Ortony (Ed.), Metaphor and thought (2nd ed., pp.202-25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koff, G. & Turner, M.(1989).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Martsa, S. (2003, September). Conceptual mappings in the ethnobiological categorizations of animal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 Metaphor, Categorization and Abstraction Conference, Paris.

Martsa, Sándor (2003). Conceptual mappings in the ethnobiological categorization of animals.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Ong, Hean-Tatt(1993). Chinese animal symbolisms. Malaysia: Pelanduk Publications. 

Russell W. Belk(1996). Metaphoric Relationship with Pets. Society and Animals, 4 (2), p.121-146.

Ritvo, Harriet, 1987, The Animal Estate: The English and Other Creatures in the Victorian Ag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Van Dijk, T.(1997). ‘Discourse as Interaction in Society.Iin T.eun van Dijk (Eed.),   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 (pp. 1-37). London: Sage.

Wheatley, B. P., 1999: The sacred monkeys of Bali. 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 Waveland Press, Illinois.

Wheatley, B. P., 1999: The sacred monkeys of Bali. 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 Waveland Press, Illinois.

Wickler, W. (1972). The biology of the Ten Commandments . D. Smith trans. New York: McGraw-Hill.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