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301200915491900
DOI 10.6846/TKU.2009.00349
論文名稱(中文) 建構小五學生Google地球地圖學習情境:以活動理論為架構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Research on Constructing a Google Earth Map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5th Grade Students:Applying Activity Theory as a Framework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1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林志宜
研究生(英文) Chih-Yi Lin
學號 79574019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1-07
論文頁數 28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雅萍
委員 - 翁國盈
委員 - 李世忠
關鍵字(中) 活動理論
Google地球
地圖教學
行動研究
關鍵字(英) activity theory
Google Earth
map teaching
action research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發展以活動理論為架構之Google地球地圖課程,並探討該課程對國小學生地圖學習之影響,同時也探究課程實施時,所面臨的困難與因應。本研究之地圖教學係改編康軒版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第五冊中關於「空間方位知覺」與「坐標定位能力」之教材,並以研究者任教之台北縣某國民小學五年級四十八位學生為研究對象,自九十七年四月至六月,實施「Google地球的功能」、「臺灣地理位置」、「臺灣四周島嶼」、「認識經緯線」、「緯度與氣候的關係」和「方格坐標系統」等六個Google地球主題活動,進行為期三個月之行動研究。
    研究者透過自編之教學計畫與任務學習單,同時搭配協作教師訪談、學生訪談、省思札記,並配合「地圖學習動機量表」、「地圖概念測驗」、「地圖學習成效測驗」之量化數據,提供多方面的資料回饋與驗證,藉此分析Google地球地圖課程之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
一、Google地球地圖課程提供學生多樣的學習經驗,並提升學生地圖學習之動機。在Google地球地圖課程中,學生透過操作Google地球獲得擬真之學習經驗,並在任務學習單引導中增進思考與互動,充分發揮與同儕互助合作之學習精神。
二、從地圖成效測驗看來,Google地球地圖課程能正向影響學生對於「臺灣地理位置」與「臺灣四周島嶼」之空間方位知覺能力。另外,對於坐標定位能力,以「方格坐標的意義與定位」學習成效最令人滿意,「緯線功能」次之,而「經緯線的意義與定位」學習成效則較差。

三、對於教師進行地圖教學而言,活動理論能協助教師有系統地進行教學分析,並建立動態之教學情境。另外,利用Google地球作為學習資源,則可以改善傳統地圖教材之限制,提供虛擬逼真之影像與多樣的地圖資訊。
四、本研究在教學實施中所遭遇的困難,包括教師運用活動理論進行授課,需要較多的時間;學習問題之適宜性,將影響活動的運作;Google地球經緯線標示錯誤,造成學生錯誤學習的問題;以及Google地球未全面之中文化,造成學生學習障礙的問題。
本研究提出之建議:
一、對教學上的建議
(一)以自編教材實施Google地球教學,時間掌握將更有彈性。
(二)以活動理論進行授課,需留意任務內容之適宜性。
(三)在教室增設電腦學習資訊區域,讓學生持續累積地球空間之經驗。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擴大課程範圍至其他地理教學研究。
(二)延伸研究對象使研究更具代表性。
(三)以實驗法進行分析Google地球與教科書之學習成效差異。
(四)推廣活動理論教學至其他領域。
英文摘要
The thesis aims to develop the Google Earth Map Program by using activity theory framework and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the program on the map learning of pupils.  At the same time, the difficulties faced during the program and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are discussed.  The map teaching in the study is the teaching material refined from “the Perception of Spatial Orientation” and “the Coordinate Position Ability” in the Volume Five of Social Studies Textbook of Elementary School, Kang Hsuan version.  48 Grade Five students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where the researcher teaches were selected as the objects of this study.  Since April to June 2008, six theme activities regarding Google Earth including “the Function of Google Earth”, “the Geographic Location of Taiwan”, “Islands around Taiwan”, “Knowing the Longitude and Latitud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titude and Climate” and “the Grid Coordinate System” were carried out for three months as the action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with self-prepared teaching plan and task-based learning sheet, plus assistant teacher interview, student interview and reflective notes as well as the quantitative data of “the Map Learning Motivation Scale”, “Test on the Concept of Map” and “the Examination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Map Learning”, provided various feedbacks and verifications of information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Google Earth Map Program.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demonstrate:
I.	Google Earth Map Program supplies students with diversified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strengthens the students’ motive for map learning.  From the Google Earth Map Program, students obtain the virtual learning experiences by using Google Earth.  Their thinking and interactions are enhanced through the guidance of task-based learning sheet fully developing the learning spirit of cooperation among classmates.  
II.	According to the Examination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Map Learning, Google Earth Map Program positively affects students’ perception of spatial orientation toward “the Geographic Location of Taiwan” and “Islands around Taiwan”.  Moreover, for the coordinate position ability,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meaning and position of grid coordinate” is the most satisfactory, “the function of latitude” the secondary;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meaning and position of longitude and latitude” is the worst.  
III.	For teachers adopting map teaching, action research assists them in systematical teaching analysis and establishes dynamic teaching environment.  Besides, Google Earth as the learning resource improves the limit of traditional map material and provides virtual and realistic images as well as a variety of map information.
IV.	The difficulties the researcher met when teaching students to implement the program contain teachers taking more time to lecture when using action theory; the suitability of learning questions affects the process of action; the mark error of Google Earth’s longitude and latitude causes students to absorb incorrect knowledge; incomplete Chinese environment of Google Earth hinders student learning.
The study recommends: 
I.	For teaching 
(1) With self-prepared teaching materials for Google Earth teaching, time control will be more flexible. 
(2) To lecture by activity theory, the suitability of the subject of tasks should be cared.
(3) Create an information area for computer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for students to accumulate experience in Earth space.
II.	For future study 
(1) Widen the scope of program to other studies on geographic teaching.
(2) Extend the objects of study making the study more typical.
(3) Experimentally analyze the difference of learning effectiveness between Google Earth and textbooks.  
(4) Promote activity theory teaching to other field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誌謝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V
目錄 ‥‥‥‥‥‥‥‥‥‥‥‥‥‥‥‥‥‥‥‥‥‥‥‥‥‥‥‥‥‥‥‥‥‥VI
圖次 ‥‥‥‥‥‥‥‥‥‥‥‥‥‥‥‥‥‥‥‥‥‥‥‥‥‥‥‥‥‥‥‥‥‥X
表次  ‥‥‥‥‥‥‥‥‥‥‥‥‥‥‥‥‥‥‥‥‥‥‥‥‥‥‥‥‥‥‥‥‥X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四節 名詞解釋‥‥‥‥‥‥‥‥‥‥‥‥‥‥‥‥‥‥‥‥‥‥‥‥‥‥‥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空間能力‥‥‥‥‥‥‥‥‥‥‥‥‥‥‥‥‥‥‥‥‥‥‥‥‥‥10
第二節  地圖教學‥‥‥‥‥‥‥‥‥‥‥‥‥‥‥‥‥‥‥‥‥‥‥‥‥‥14
第三節  Google地球‥‥‥‥‥‥‥‥‥‥‥‥‥‥‥‥‥‥‥‥‥‥‥‥‥24
第四節  建構主義‥‥‥‥‥‥‥‥‥‥‥‥‥‥‥‥‥‥‥‥‥‥‥‥‥‥32
第五節  活動理論‥‥‥‥‥‥‥‥‥‥‥‥‥‥‥‥‥‥‥‥‥‥‥‥‥‥37
第六節  學習動機‥‥‥‥‥‥‥‥‥‥‥‥‥‥‥‥‥‥‥‥‥‥‥‥‥‥49
第三章  研究設計‥‥‥‥‥‥‥‥‥‥‥‥‥‥‥‥‥‥‥‥‥‥‥‥‥‥‥‥56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56
第二節  研究場域‥‥‥‥‥‥‥‥‥‥‥‥‥‥‥‥‥‥‥‥‥‥‥‥‥‥61
第三節  研究工具‥‥‥‥‥‥‥‥‥‥‥‥‥‥‥‥‥‥‥‥‥‥‥‥‥‥65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84
 
第四章  行動研究教學計畫‥‥‥‥‥‥‥‥‥‥‥‥‥‥‥‥‥‥‥‥‥‥‥‥88
第一節  課程設計說明‥‥‥‥‥‥‥‥‥‥‥‥‥‥‥‥‥‥‥‥‥‥‥‥88
第二節  地圖教學計畫‥‥‥‥‥‥‥‥‥‥‥‥‥‥‥‥‥‥‥‥‥‥‥‥112
第五章  教學實施歷程與討論‥‥‥‥‥‥‥‥‥‥‥‥‥‥‥‥‥‥‥‥‥‥‥127
第一節  學生基本地圖認知‥‥‥‥‥‥‥‥‥‥‥‥‥‥‥‥‥‥‥‥‥‥127
第二節  運用活動理論之情形‥‥‥‥‥‥‥‥‥‥‥‥‥‥‥‥‥‥‥‥‥131
第三節  使用Google地球之情形‥‥‥‥‥‥‥‥‥‥‥‥‥‥‥‥‥‥‥‥161
第四節  學生對地圖課程學習動機之改變‥‥‥‥‥‥‥‥‥‥‥‥‥‥‥‥180
第五節  學生地圖學習成效‥‥‥‥‥‥‥‥‥‥‥‥‥‥‥‥‥‥‥‥‥‥18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200
第一節  結論‥‥‥‥‥‥‥‥‥‥‥‥‥‥‥‥‥‥‥‥‥‥‥‥‥‥‥‥200
第二節  建議‥‥‥‥‥‥‥‥‥‥‥‥‥‥‥‥‥‥‥‥‥‥‥‥‥‥‥‥209
參考文獻‥‥‥‥‥‥‥‥‥‥‥‥‥‥‥‥‥‥‥‥‥‥‥‥‥‥‥‥‥‥‥‥211
中文部分‥‥‥‥‥‥‥‥‥‥‥‥‥‥‥‥‥‥‥‥‥‥‥‥‥‥‥‥‥‥211
英文部分‥‥‥‥‥‥‥‥‥‥‥‥‥‥‥‥‥‥‥‥‥‥‥‥‥‥‥‥‥‥215
附錄‥‥‥‥‥‥‥‥‥‥‥‥‥‥‥‥‥‥‥‥‥‥‥‥‥‥‥‥‥‥‥‥‥‥219
附錄一  學校方格坐標地圖‥‥‥‥‥‥‥‥‥‥‥‥‥‥‥‥‥‥‥‥‥‥219
附錄二  第一階段之活動一「Google地球功能」學習單‥‥‥‥‥‥‥‥‥‥220
附錄三  第一階段之活動二「臺灣的地理環境」學習單‥‥‥‥‥‥‥‥‥‥221
附錄四  第一階段之活動三「臺灣四周海域與島嶼」學習單‥‥‥‥‥‥‥‥222
附錄五  第一階段之活動四「認識經緯線」學習單‥‥‥‥‥‥‥‥‥‥‥‥223
附錄六  第一階段之活動五「緯度與氣候的關係」學習單‥‥‥‥‥‥‥‥‥226
 
附錄七  第一階段之活動六「方格坐標系統」學習單‥‥‥‥‥‥‥‥‥‥‥230
附錄八  第一階段之活動六「繪製學校方格坐標地圖」學習單‥‥‥‥‥‥‥231
附錄九  第二階段之活動一「Google地球功能」學習單‥‥‥‥‥‥‥‥‥‥232
附錄十  第二階段之活動二「臺灣的地理位置」學習單‥‥‥‥‥‥‥‥‥‥233
附錄十一  第二階段之活動三「臺灣四周島嶼分布」學習單‥‥‥‥‥‥‥‥234
附錄十二  第二階段之活動四「認識經緯線」學習單‥‥‥‥‥‥‥‥‥‥‥235
附錄十三  第二階段之活動五「緯度與氣候的關係」學習單‥‥‥‥‥‥‥‥236
附錄十四  第二階段之活動六「方格坐標系統」學習單‥‥‥‥‥‥‥‥‥‥237
附錄十五  第二階段之活動六「繪製學校方格坐標地圖」學習單‥‥‥‥‥‥238
附錄十六  第一階段之活動一「Google地球的功能」學習單資料‥‥‥‥‥‥239
附錄十七  第一階段之活動二「臺灣地理位置」學習單資料‥‥‥‥‥‥‥‥240
附錄十八  第一階段之活動三「臺灣四周島嶼分布」學習單資料‥‥‥‥‥‥241
附錄十九  第一階段之活動四「認識經緯線」學習單資料‥‥‥‥‥‥‥‥‥242
附錄二十  第一階段之活動五「緯度與氣候的關係」學習單資料‥‥‥‥‥‥243
附錄二十一  第一階段之活動六「方格坐標系統」學習單資料‥‥‥‥‥‥‥247
附錄二十二  第一階段之活動六「繪製學校方格坐標地圖」學習單資料‥‥‥248
附錄二十三  第二階段之活動一「Google地球功能」學習單資料‥‥‥‥‥‥249
附錄二十四  第二階段之活動二「臺灣的地理位置」學習單資料‥‥‥‥‥‥250
附錄二十五  第二階段之活動三「臺灣四周島嶼分布」學習單資料‥‥‥‥‥251
附錄二十六  第二階段之活動四「認識經緯線」學習單資料‥‥‥‥‥‥‥‥252
附錄二十七  第二階段之活動五「緯度與氣候的關係」學習單資料‥‥‥‥‥253
附錄二十八  第二階段之活動六「方格坐標系統」學習單資料‥‥‥‥‥‥‥254
附錄二十九  第一階段之活動六「繪製學校方格坐標地圖」學習單資料‥‥‥255
附錄三十  電腦教室使用規範‥‥‥‥‥‥‥‥‥‥‥‥‥‥‥‥‥‥‥‥‥256
附錄三十一  班級規範‥‥‥‥‥‥‥‥‥‥‥‥‥‥‥‥‥‥‥‥‥‥‥‥257
附錄三十二  臺灣島嶼位置分布圖‥‥‥‥‥‥‥‥‥‥‥‥‥‥‥‥‥‥‥258
 
附錄三十三  第二階段Google地球地圖活動課程之教學計畫 ‥‥‥‥‥‥‥259
附錄三十四  國小學生地圖學習動機量表‥‥‥‥‥‥‥‥‥‥‥‥‥‥‥‥271
附錄三十五  國小學生地圖概念測驗‥‥‥‥‥‥‥‥‥‥‥‥‥‥‥‥‥‥274
附錄三十六  國小學生地圖成效測驗‥‥‥‥‥‥‥‥‥‥‥‥‥‥‥‥‥‥277
附錄三十七  教室觀察紀錄表‥‥‥‥‥‥‥‥‥‥‥‥‥‥‥‥‥‥‥‥‥280
附錄三十八  教師省思札記表‥‥‥‥‥‥‥‥‥‥‥‥‥‥‥‥‥‥‥‥‥281
附錄三十九  接受地圖活動課程之學生半結構式訪談大綱‥‥‥‥‥‥‥‥‥282
附錄四十  課程實施後協同教師半結構式訪談大綱‥‥‥‥‥‥‥‥‥‥‥‥283

圖次
圖1-1-1 地球儀老舊破損‥‥‥‥‥‥‥‥‥‥‥‥‥‥‥‥‥‥‥‥‥‥‥‥‥‥2
圖1-1-2 掛圖老舊破損‥‥‥‥‥‥‥‥‥‥‥‥‥‥‥‥‥‥‥‥‥‥‥‥‥‥‥2
圖1-1-3 出版商附贈地圖圖幅過小‥‥‥‥‥‥‥‥‥‥‥‥‥‥‥‥‥‥‥‥‥‥2
圖1-1-4 Google地球‥‥‥‥‥‥‥‥‥‥‥‥‥‥‥‥‥‥‥‥‥‥‥‥‥‥‥‥3
圖2-2-1 地圖傳播模式圖‥‥‥‥‥‥‥‥‥‥‥‥‥‥‥‥‥‥‥‥‥‥‥‥‥‥16
圖2-3-1 導覽羅盤‥‥‥‥‥‥‥‥‥‥‥‥‥‥‥‥‥‥‥‥‥‥‥‥‥‥‥‥‥28
圖2-3-2 地軸傾斜‥‥‥‥‥‥‥‥‥‥‥‥‥‥‥‥‥‥‥‥‥‥‥‥‥‥‥‥‥28
圖2-3-3 飛翔搜尋功能‥‥‥‥‥‥‥‥‥‥‥‥‥‥‥‥‥‥‥‥‥‥‥‥‥‥‥28
圖2-3-4 任教國小之影像圖‥‥‥‥‥‥‥‥‥‥‥‥‥‥‥‥‥‥‥‥‥‥‥‥‥28
圖2-3-5 格線功能‥‥‥‥‥‥‥‥‥‥‥‥‥‥‥‥‥‥‥‥‥‥‥‥‥‥‥‥‥29
圖2-3-6 圖層功能‥‥‥‥‥‥‥‥‥‥‥‥‥‥‥‥‥‥‥‥‥‥‥‥‥‥‥‥‥29
圖2-3-7 淡水天氣狀況‥‥‥‥‥‥‥‥‥‥‥‥‥‥‥‥‥‥‥‥‥‥‥‥‥‥‥29
圖2-3-8 尺規功能‥‥‥‥‥‥‥‥‥‥‥‥‥‥‥‥‥‥‥‥‥‥‥‥‥‥‥‥‥29
圖2-3-9 虛擬地球之經緯線‥‥‥‥‥‥‥‥‥‥‥‥‥‥‥‥‥‥‥‥‥‥‥‥‥30
圖2-5-1 活動系統圖‥‥‥‥‥‥‥‥‥‥‥‥‥‥‥‥‥‥‥‥‥‥‥‥‥‥‥‥40
圖2-5-2 活動系統基本結構‥‥‥‥‥‥‥‥‥‥‥‥‥‥‥‥‥‥‥‥‥‥‥‥‥40
圖2-5-3 活動系統連結關係‥‥‥‥‥‥‥‥‥‥‥‥‥‥‥‥‥‥‥‥‥‥‥‥‥41
圖2-5-4 活動系統轉換過程‥‥‥‥‥‥‥‥‥‥‥‥‥‥‥‥‥‥‥‥‥‥‥‥‥41
圖2-5-5 目標導向關係圖‥‥‥‥‥‥‥‥‥‥‥‥‥‥‥‥‥‥‥‥‥‥‥‥‥‥42
圖2-5-6 社群辯證環境圖‥‥‥‥‥‥‥‥‥‥‥‥‥‥‥‥‥‥‥‥‥‥‥‥‥‥42
圖2-5-7 工具的媒介作用圖‥‥‥‥‥‥‥‥‥‥‥‥‥‥‥‥‥‥‥‥‥‥‥‥‥43
圖2-5-8 規則的媒介作用圖‥‥‥‥‥‥‥‥‥‥‥‥‥‥‥‥‥‥‥‥‥‥‥‥‥43
圖2-5-9 工作分配的媒介作用圖‥‥‥‥‥‥‥‥‥‥‥‥‥‥‥‥‥‥‥‥‥‥‥44
圖2-5-10 活動架構圖‥‥‥‥‥‥‥‥‥‥‥‥‥‥‥‥‥‥‥‥‥‥‥‥‥‥‥47
圖2-6-1 動機內化歷程‥‥‥‥‥‥‥‥‥‥‥‥‥‥‥‥‥‥‥‥‥‥‥‥‥‥‥50
圖2-6-2 地圖學習活動系統之動機內化過程‥‥‥‥‥‥‥‥‥‥‥‥‥‥‥‥‥‥52
圖3-1-1 研究流程圖‥‥‥‥‥‥‥‥‥‥‥‥‥‥‥‥‥‥‥‥‥‥‥‥‥‥‥‥60
圖3-2-1 電腦教室之地圖學習社群分布位置圖‥‥‥‥‥‥‥‥‥‥‥‥‥‥‥‥‥62
圖4-1-1 依「Jonassen活動設計六步驟」進行「地圖學習情境之活動分析」關係圖‥89
圖4-1-2 地圖學習活動系統圖‥‥‥‥‥‥‥‥‥‥‥‥‥‥‥‥‥‥‥‥‥‥‥‥95圖4-1-3 藉由「學習問題」聯繫學習者、工具與學習目標‥‥‥‥‥‥‥‥‥‥‥‥110
圖4-1-4 利用「Google地球」串連學生、學習社群與學習目標三者之動態情況‥‥‥110
圖4-1-5 施行「班級規範」與「討論方式」維繫學生、規則及學習社群之互動行為‥111
圖4-1-6 使用「工作分配」連結學習社群、工作分配與學習目標‥‥‥‥‥‥‥‥‥111
圖4-2-1 地圖學習活動教案格式分析圖 ‥‥‥‥‥‥‥‥‥‥‥‥‥‥‥‥‥‥‥113
圖4-2-2 「Google地球地圖活動課程之教學計畫」發展流程圖 ‥‥‥‥‥‥‥‥‥114
圖5-2-1 第一階段任務學習單之優缺點說明圖 ‥‥‥‥‥‥‥‥‥‥‥‥‥‥‥‥156
圖5-2-2 第二階段任務學習單之優缺點說明圖 ‥‥‥‥‥‥‥‥‥‥‥‥‥‥‥‥156
圖5-3-1 綠島蘭嶼為英文名稱 ‥‥‥‥‥‥‥‥‥‥‥‥‥‥‥‥‥‥‥‥‥‥‥166
圖5-3-2 Google地球經緯線標示錯誤圖 ‥‥‥‥‥‥‥‥‥‥‥‥‥‥‥‥‥‥‥173
圖5-3-3 學校經緯坐標位置圖 ‥‥‥‥‥‥‥‥‥‥‥‥‥‥‥‥‥‥‥‥‥‥‥175
圖5-4-1 第一階段學生之學習動機前、後測分數差異情形 ‥‥‥‥‥‥‥‥‥‥‥183
圖5-4-2 第二階段學生之學習動機前、後測分數差異情形 ‥‥‥‥‥‥‥‥‥‥‥187
圖5-5-1 臺灣地理位置圖 ‥‥‥‥‥‥‥‥‥‥‥‥‥‥‥‥‥‥‥‥‥‥‥‥‥190
圖5-5-2 本初子午線 ‥‥‥‥‥‥‥‥‥‥‥‥‥‥‥‥‥‥‥‥‥‥‥‥‥‥‥192
圖5-5-3 學校經緯坐標圖 ‥‥‥‥‥‥‥‥‥‥‥‥‥‥‥‥‥‥‥‥‥‥‥‥‥194
圖5-5-4 學生所繪製學校方格坐標地圖 ‥‥‥‥‥‥‥‥‥‥‥‥‥‥‥‥‥‥‥194
圖5-5-5 虛擬地球儀過度傾斜圖 ‥‥‥‥‥‥‥‥‥‥‥‥‥‥‥‥‥‥‥‥‥‥198

表次
表2-2-1 兒童用圖能力評量標準‥‥‥‥‥‥‥‥‥‥‥‥‥‥‥‥‥‥‥‥‥‥‥18
表2-2-2 廣義地圖的說明‥‥‥‥‥‥‥‥‥‥‥‥‥‥‥‥‥‥‥‥‥‥‥‥‥‥20
表2-2-3 任教學校五年級社會教科書之地圖教材分析表‥‥‥‥‥‥‥‥‥‥‥‥‥21
表2-3-1 傳統地圖與Google地球的差異比較表‥‥‥‥‥‥‥‥‥‥‥‥‥‥‥‥‥26
表2-3-2 本研究地圖學習內容與Google地球功能分析表‥‥‥‥‥‥‥‥‥‥‥‥‥27
表2-5-1 建構主義與活動理論的比較‥‥‥‥‥‥‥‥‥‥‥‥‥‥‥‥‥‥‥‥‥45
表3-3-1 動機量表各分量及其涵義‥‥‥‥‥‥‥‥‥‥‥‥‥‥‥‥‥‥‥‥‥‥66
表3-3-2 學習動機之分量向度與試題分析表‥‥‥‥‥‥‥‥‥‥‥‥‥‥‥‥‥‥67
表3-3-3 「國小學生地圖學習動機量表」預試之信度分析‥‥‥‥‥‥‥‥‥‥‥‥69
表3-3-4 「國小學生地圖學習動機量表」預試後保留之題目‥‥‥‥‥‥‥‥‥‥‥69
表3-3-5 「國小地圖概念測驗」初稿之雙向細目表‥‥‥‥‥‥‥‥‥‥‥‥‥‥‥71
表3-3-6 鑑別力的評鑑標準‥‥‥‥‥‥‥‥‥‥‥‥‥‥‥‥‥‥‥‥‥‥‥‥‥72
表3-3-7 「國小地圖概念測驗」試題難易度和鑑別度分析表‥‥‥‥‥‥‥‥‥‥‥73
表3-3-8 「國小學生地圖概念測驗」信度分析‥‥‥‥‥‥‥‥‥‥‥‥‥‥‥‥‥74
表3-3-9 「國小地圖概念測驗」正式測驗卷之雙向細目表‥‥‥‥‥‥‥‥‥‥‥‥75
表3-3-10 「國小地圖學習成效測驗」初稿之雙向細目表‥‥‥‥‥‥‥‥‥‥‥‥‥77
表3-3-11 「國小地圖學習成效測驗」試題難易度和鑑別度分析表‥‥‥‥‥‥‥‥‥78
表3-3-12 「國小學生地圖學習成效測驗」信度分析‥‥‥‥‥‥‥‥‥‥‥‥‥‥‥79
表3-3-13 「國小地圖學習成效測驗」正式測驗卷之雙向細目表‥‥‥‥‥‥‥‥‥‥80
表3-3-14 「國小地圖學習成效測驗」正式測驗卷與地圖能力面向分析表‥‥‥‥‥‥81
表3-4-1 資料處理編碼對照表 ‥‥‥‥‥‥‥‥‥‥‥‥‥‥‥‥‥‥‥‥‥‥‥84
表3-4-2 研究目的及研究工具對照表 ‥‥‥‥‥‥‥‥‥‥‥‥‥‥‥‥‥‥‥‥85
表4-1-1 步驟一 地圖學習活動之目的—背景分析‥‥‥‥‥‥‥‥‥‥‥‥‥‥‥91
表4-1-2 步驟一 地圖學習活動之目的—動機分析‥‥‥‥‥‥‥‥‥‥‥‥‥‥‥91
表4-1-3 步驟一 地圖學習活動之目的—認知矛盾分析‥‥‥‥‥‥‥‥‥‥‥‥‥92
表4-1-4 步驟二 地圖學習活動之系統—目標與成果分析‥‥‥‥‥‥‥‥‥‥‥‥96
表4-1-5 步驟三 地圖學習活動之結構—Google地球的功能之學習行為結構表‥‥‥97
表4-1-6 步驟三 地圖學習活動之結構—臺灣地理位置之學習行為結構表‥‥‥‥‥98
表4-1-7 步驟三 地圖學習活動之結構—臺灣四周島嶼分布之學習行為結構表‥‥‥99
表4-1-8 步驟三 地圖學習活動之結構—認識經緯線之學習行為結構表 ‥‥‥‥‥100
表4-1-9 步驟三 地圖學習活動之結構—緯度與氣候的關係之學習行為結構表 ‥‥101
表4-1-10 步驟三 地圖學習活動之結構—方格坐標系統之學習行為結構表 ‥‥‥102
表4-1-11 步驟四 地圖學習活動之媒介作用—工具的媒介作用表 ‥‥‥‥‥‥‥103
表4-1-12 步驟四 地圖學習活動之媒介作用—規則的媒介作用表 ‥‥‥‥‥‥‥105
表4-1-13 步驟四 地圖學習活動之媒介作用—媒介者的角色 ‥‥‥‥‥‥‥‥‥105
表4-1-14 步驟五 地圖學習活動之內在與外在情境—內在情境分析表 ‥‥‥‥‥106
表4-1-15 步驟五 地圖學習活動之內在與外在情境—外在情境分析表 ‥‥‥‥‥108
表4-2-1 活動一之教學計畫‥‥‥‥‥‥‥‥‥‥‥‥‥‥‥‥‥‥‥‥‥‥‥‥115
表4-2-2 活動二之教學計畫‥‥‥‥‥‥‥‥‥‥‥‥‥‥‥‥‥‥‥‥‥‥‥‥117
表4-2-3 活動三之教學計畫‥‥‥‥‥‥‥‥‥‥‥‥‥‥‥‥‥‥‥‥‥‥‥‥119
表4-2-4 活動四之教學計畫‥‥‥‥‥‥‥‥‥‥‥‥‥‥‥‥‥‥‥‥‥‥‥‥121
表4-2-5 活動五之教學計畫‥‥‥‥‥‥‥‥‥‥‥‥‥‥‥‥‥‥‥‥‥‥‥‥123
表4-2-6 活動六之教學計畫‥‥‥‥‥‥‥‥‥‥‥‥‥‥‥‥‥‥‥‥‥‥‥‥125
表5-1-1 第一階段學生地圖概念測驗結果‥‥‥‥‥‥‥‥‥‥‥‥‥‥‥‥‥‥128
表5-1-2 第二階段學生地圖概念測驗結果‥‥‥‥‥‥‥‥‥‥‥‥‥‥‥‥‥‥129
表5-2-1 地圖活動之小組任務與組員工作表‥‥‥‥‥‥‥‥‥‥‥‥‥‥‥‥‥155
表5-4-1 第一階段學生地圖學習動機量表之前測分數‥‥‥‥‥‥‥‥‥‥‥‥‥181
表5-4-2 第一階段學生地圖學習動機量表前、後測分數之比較‥‥‥‥‥‥‥‥‥182
表5-4-3 第二階段學生地圖學習動機量表之前測分數‥‥‥‥‥‥‥‥‥‥‥‥‥184
表5-4-4 第二階段學生地圖學習動機量表前、後測分數之比較‥‥‥‥‥‥‥‥‥186
表5-5-1 第一階段學生地圖學習成效測驗結果‥‥‥‥‥‥‥‥‥‥‥‥‥‥‥‥189
表5-5-2 第二階段學生地圖學習成效測驗結果‥‥‥‥‥‥‥‥‥‥‥‥‥‥‥‥195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全世(200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施與評鑑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則剛(1994)。教育工學的發展與派點演化,臺北:師大書苑。
朱則剛(1996)。建構主義對教學設計的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26,3-12。
朱則剛(1996)。建構主義知識論對教學與教學研究的意義。教育研究雙月刊,49,39-45。
江映瑩(2006)。Google Earth 應用於中學地理教育之研究。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品萱(2007)。應用WebQuest在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領域學生學習動機與成效之研究:以歌仔戲欣賞教學為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靜吉、程炳林(1992)。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修訂。測驗年刊,39(1),59-78。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臺北:商鼎文化。
李輝(1993)。國中理化教師試行建構主義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亞梵(2002)。e世代的學校教育。教學科技與媒體,59,74-77。
吳貞祥(民65):圖形與空間。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出版。
林信全(2006)。空間能力與空間認知對三維空間搜尋系統的影響。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網路學習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淑靜(2001)。建構主義在國中地理教學之應用—以「認識臺灣地理篇」水文單元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傳傑(民92)。資訊融入教學與評量-以「地球運動」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靜怡(2003)。中學生空間認知能力之研究—以認知圖路網結構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范成棟、廖泫銘、林士哲(2006)。整合影像資料於Google Earth之應用。地圖,16,109-120。
洪志成等(譯)(2003)。教育研究法:規劃與評鑑。Jack R. Fraenkel,Noman E.Wallen著。臺北:麥格羅希爾。
胡其瑞(2007)。Google Earth活用術教學報導。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自http://www2.ndap.org.tw/newsletter/news/read_news.php?nid=1843。
翁國盈(1987)。地理教學的技能目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教育,13,43-54。
時玫君(2004)。高中GIS社團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福萬(2005)。遠程教育的空間觀—從人類學的觀點看。現代教育技術,15(2),25-28。
唐昇志(2002)。以活動理論為架構分析網路主題式學習活動。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夏林清等(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H.Altrichter,P.Posch,& B.Somekh著。臺北市:遠流。(原著為1993年版)。
張美玲(2000)。以專題為基礎之教學與學習對國小學生自然科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書局。
張靜嚳(1995)。何謂建構主義。建構與教學,3 ,1-4 。
張麗芬(1988)。兒童空間認知能力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生玉(1988)。心裡測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書局,頁196。
教育部(2001)。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資料來源http://teach.eje.edu.tw/9CC/discuss/discuss2.php。
許秀桃(2004)。網路電子地圖與傳統地圖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兒童空間認知影響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臺北:洪葉文化。
陳采穗(1998)。虛擬實境在加強空間能力學習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哲彰(2006)。電子地圖融入國小四年級社會科地圖教學之應用。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俊源(2007)。Google Earth融入國小五年級社會領域地理教學之應用初探。教學科技與媒體,80,90-108。
陳慧芳、石慶得、聞祝達(2002)。國小地圖教材與學童用圖能力分析。市師社教學報,1,73-93。
陳慧芳(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地圖使用能力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康鳳梅(2001)。機械製圖交線與展開提昇學生空間能力之研究。第十六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313-322。
賀忠儒(2002)。地圖學通論。臺北:國立編譯館。
黃昌誠(1999)。師生合作的活動教學法—配合統整課程的教學法。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習教育研究,7,31-43。
黃婉婷(2007)。地理課程標準地圖知能指標研究。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未出版。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彭筱婷(2004)。地圖教材表徵世界觀教育之功能分析:以國小四至六年級社會教科書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錫如主編(2004)。辭海。臺北縣:六統貿易有限公司。
潘世尊(1999)。根本建構主義及其教學意含。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7,203-216。
潘世尊(200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心理。312-315。
廖葆禎(2003)。網路數位地圖的使用與教育。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俊祥(2000)。機械製圖科學生空間能力與立體圖成就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陽鍾玲(1984)。學童空間概念的發展。地理學研究,8,129-148。
蔡清田(1998)。從行動研究論教學實習課程與教師專業成長。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專業成長—理想與實際(177-201頁)。臺北:師大書苑。
鄧天德、陳源在、徐榮崇(1986),國小學生地圖應用能力之調查與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7,14-34。
賴進貴(1987)。我國地圖教育發展之探討研究。地圖,8,85-96。
賴進貴(1999)。中小學生地圖認知之研究。地圖,10,49-58。
戴文雄(1988),因應產業電腦化電腦製圖所需能力項目之研究。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創刊,99-106。
鐘聖校(1999)。自然與科技課程教材教法。臺北:五南。
蘇國章(2005)。電子地圖運用於社會領域地圖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空間認知之影響。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5,183-216。
蘇國章(2004)。電子地圖運用於社會領域地圖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空間認知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英文部分
Anthamatten, Peter J. and Susy S. Ziegler(2006).Teaching Geography with 3-D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 Journal of Geography. 105: 231-237.
Balacheff, N. (1991). Treatment of refutation: Aspects of the complexity of 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mathematics learning. In E. von Glasersfeld.(Ed.), Radical constructivism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pp.89-110).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Battersby, S. E., Golledge, R. G.& Marsh, R. G.(2006).Incidental Learning of Geospatial Concepts Across Grade Levels: Map Overlay.Journal of Geography,105(4),139-146.
Billy, C. Y. (1988). The computer as an instructional aid and problem solving tool: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two instructional methods for teaching spatial skills to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Oregon. 
Bloomer, S. C., & Moore, C. W. (1977). Body, memory, and architectur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Cobb, P., T. Wood, & E. Yackel (1991).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Second Grade Mathematics.In E. von Glasersfeld (ed.), Radical Constructivism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pp. 57-176). Dordrecht: Kluwer. 
Cohen, M. M.(1983). Combining techniques to enhance protection against high sustained Accelerative forces. Aviation, Space,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54, 338-342.
Confrey.J. (1990). What constructivism implies for teaching. In Davis. R.B., Maher. C.A, & Noddings. N. (Eds.). Constructivist views o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Monograph 4, pp.107-122). Reston, VA: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Connell, J.P. & Ryan, R.M. (1984). A theory and assessment of children’s self-regulation within the academic domain. Unpublished manuscript,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Rochester, NY.
Dent, Borden D.(1998). Cartography: Thematic Map Design. 5. th. ed. Dubuque, IA. Wm. C. Brown Publishers.
De Vos, G.A. (1986) Insight and symbol: Dimensions of analysis in psychoanalytic anthropology. The Journal of Psychoanalytic Anthropology, 9(3), 199-233.
Driscoll, M. (2005). Psychology of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 (3rd ed.).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Ebel, R.L. (1972). Essentials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2nd ed. Prentice-Hall, Inc., Englewood Cliffs, N.J.Gronlund, N. E. (1976).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Teaching. ( 3rd ed.). New York:Macmillan.
Elliot, J. (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Milton Keynes, UK: Open University.
Engestr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