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209201600235600
DOI 10.6846/TKU.2016.00322
論文名稱(中文) 《詩經》田獵詩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HUNTING POEM IN SHIJING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4
學期 2
出版年 105
研究生(中文) 廖于萱
研究生(英文) Yu-Hsuan Liao
學號 69801033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6-06-21
論文頁數 13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復山
共同指導教授 - 蔣秋華
委員 - 殷善培
委員 - 陳恆嵩
關鍵字(中) 詩經
田獵
尚武精神
關鍵字(英) Shi Jing
Hunting
military spirit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當中記錄了先民的生活樣貌。周代社會雖然以農業為主要的生產方式,狩獵卻未消失,它成為一種具有文化意義的活動。本論文研究《詩經》中的田獵詩,試圖勾勒出當時狩獵生活的面貌。
  本論文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詩經》田獵詩內容探究,從《詩經》中歸納出九首田獵詩,將之區分為描寫個體田獵活動的詩篇及描寫田獵壯觀場面的詩篇兩類,分別歸納歷代各家說法,探討其詩旨。
  第三章為《詩經》田獵詩與周代社會,探討周代田獵與經濟、軍事、祭祀、娛樂活動的關係,可以發現田獵活動在周代社會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第四章為《詩經》田獵詩與周代狩獵生活,歸納《詩經》田獵詩中的材料,將之分為狩獵的方式、狩獵所用的器具、狩獵所見的動物三部分論述。狩獵的方式共有網獵、射獵、赤手空拳、焚獵火田四種。狩獵所用的器具共有車輛、弓、矢、網、配件與裝飾五大類。狩獵所見的動物分為家畜與獵物兩類,家畜有犬與馬兩種;獵物又分成鳥類、獸類,鳥類共四種,獸類共九種。
  第五章為《詩經》田獵詩所呈現的思想精神,從《詩經》田獵詩中對男性的審美觀、《詩經》田獵詩中之尚武精神兩方面分析。可看出《詩經》時代對男性的欣賞是剛柔並濟的,男性不但須具有外顯陽剛的壯美、還要具備內在陰柔的優美。從人們對獵者個歌頌、熟悉射箭與駕車技能、尚武成為一種生活態度等方面來看,《詩經》田獵詩整體呈現崇尚勇武的精神。
  第六章為結論,總結《詩經》田獵詩展現的各種風貌。
英文摘要
Shijing is the primordial composition, as well as the earliest existing collection of classic Chinese poetry. It documents and supports, with references, ancient ancestral heritage in the livelihoo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Agriculture was the primary livelihood in the Zhou Dynasty, which is based on maintaining farmland and producing crops. Chronologically earlier, hunting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t was one manifestation of primeval daily sustenanc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To put it another way, hunting still existed in the Zhou Dynasty era and it did not disappear. Furthermore, hunting came to have profound historical, meaningfu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This thesis comprises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the introduction. Chapter Two is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hunting poetry from Shijing, and there are nine hunting poems which are generalized from it. Moreover, these hunting poems are distinguished into two categories. The characterization/depiction of individual hunting movement, as well as the spectacular landscapes hunted in, are discussed and summed up through the essence of poetry from Shijing throughout each dynasty in chronological order.
     Chapter Three probes into the hunting poetry of Shijing,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the Zhou Dynasty era. It critically scrutinizes the interconnection of economy, military affairs, ritual (known as a manifestation of ancestor worship), and the inhabitants’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in the Zhou Dynasty society.
In other words, the hunting events demonstrate and reveal crucial elements through the classic Chinese poetry of Shijing during the Zhou Dynasty.
     Chapter Four elaborates upon the sources of livelihood by hunting in the Zhou Dynasty era.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rucial components of the hunting poetry from Shijing, it is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the techniques of hunting, the hunting equipment usage, and the species of animals, domestic and wild. Efficient ways of hunting utilized four different techniques: traps made of netting, bows and arrows, bare fists, and torching farmland or hunting fields in order to capture animals. The implements for hunting are classified into five different categories; wagons or carriages, bows and arrows, netting, hunting accessories, and disguise. The species of animals hunted are distinguished into domestic and wildlife categories. The domestic animals refer to dogs and horses. The wildlife are categorized into four different species of birds and nine different species of land animals.
     Chapter Five analyzes the ideological consciousness in hunting poetry from Shijing, which is presented in one part by masculine aesthetic conception and in another part by the encouraging of military spirit from. To put it in perspective, the admiration of qualities have transformed into masculinity during the chronical of Shijing, which is to couple strength and gentleness individually in manhood. The qualities of manhood are not only to have the build of masculinity but also to possess the elegance of femininity in their characters. People idolized and worshipped their favorite hunters, who were skilled and acquainted with archery, as well as capable of driving wagons or carriages. The perspective of valiance has become a standard and attitude in lif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alor and the encouraging of military spirit are well demonstrated throughout the hunting poetry from Shijing in general.
     Chapter Six is the conclusion and it summarizes a variety of essential features and aspects which are reflected in hunting poetry from Shijing.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詩經》田獵詩研究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4
第三節 研究回顧與步驟…………………………………………………………7

第二章 《詩經》田獵詩內容探究………………………………………21
第一節 描寫個體田獵活動的詩篇……………………………………………22
第二節 描寫田獵壯觀場面的詩篇……………………………………………47

第三章 《詩經》田獵詩與周代社會………………………………………55
第一節  田獵與經濟活動的關係………………………………………………55
第二節  田獵與軍事活動的關係………………………………………………63
第三節  田獵與祭祀活動的關係………………………………………………69
第四節  田獵與娛樂活動的關係………………………………………………72

第四章 《詩經》田獵詩與周代狩獵生活………………………………75
第一節 狩獵的方式……………………………………………………………75
第二節 狩獵所用的器具………………………………………………………79
第三節 狩獵所見的動物……………………………………………………100

第五章 《詩經》田獵詩所呈現的思想精神………………………113
第一節 《詩經》田獵詩中對男性的審美觀………………………………113
第二節 《詩經》田獵詩中之尚武精神………………………………………119

第六章 結論……………………………………………………………………129

參考書目…………………………………………………………………………131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	專 書
(一)	古 籍
(依著作時代先後排列,同一著作時代則以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左丘明傳,杜  預注,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十三經注疏》(六)
題孔安國傳,孔穎達疏,廖名春、陳 明整理:《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十三經注疏》(二)
毛  亨傳,鄭  玄箋、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十      三經注疏》(二)
許  慎撰,段玉裁注:《圈點說文解字注》,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2年
劉  熙:《釋名》,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鄭  玄注,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十三經注疏》(三)
鄭  玄注,賈公彥疏:《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十三經注疏》(四)
鄭  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十三經注疏》(五)
王  弼、韓康伯注,孔穎達疏,盧光明、李 申整理:《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十三經注疏》(一)
郭  璞注,邢  昺疏:《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十三經注疏》(八)
歐陽修:《毛詩本義》,清道光十四年瀛塘別墅刊本
蘇 轍:《詩集傳》,《詩經要籍集成》(第四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王 質:《詩總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朱  熹:《詩集傳》,臺北:學海出版社,2001年
朱 熹:《朱子語類》,《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朱 熹:《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月刊社,1984年
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
輔 廣:《詩童子問》,《詩經要籍集成》(第八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嚴  粲:《詩緝》,臺北:廣文書局,1986年
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朱謀㙔:《詩故》,《詩經要籍集成》(第十四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姚際恆:《詩經通論》,臺北:廣文書局,2012年
戴 震:《杲溪詩經補注》,《戴震全集》(第二冊),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2年
方玉潤撰,李先耕點校:《詩經原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王念孫:《廣雅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牟 庭:《詩切》,濟南:齊魯書社,1983年
郝懿行撰,趙立綱、陳乃華點校:《詩問》,《郝懿行集》(第一冊),濟南:齊魯書社,2010年
郝懿行撰,吳慶峰、張金霞、叢培卿、王其和點校:《爾雅義疏》,《郝懿行集》(第四冊),濟南:齊魯書社,2010年
劉 沅:《詩經恆解》,《槐軒全書》(第二冊),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陳  奐:《詩毛氏傳疏》,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崔 述撰,顧頡剛編訂:《讀風偶識》,《崔東壁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馮登府撰,房瑞麗校注:《三家詩遺說》,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
吳懋清:《毛詩復古錄》,臺北:廣文書局,1982年
(二)現代專著
(依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同姓則以第二字筆畫順序排列)
于俊德、于祖培:《先周歷史文化新探》,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5年
中國農業科學院南京農學院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編:《中國農學史初稿上冊》,北      京:科學出版社,1984年
王邦雄等編:《中國哲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王柏鐺:《農詩篇篇》,雲林:神農廣播雜誌社,2012年
王祥齡:《中國古代崇祖敬天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王連龍:《逸周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王貴民:《中國禮俗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王靜芝:《詩經通釋》,臺北:輔仁大學文學院,1985年
白川靜著,杜正勝譯:《詩經的世界》,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11年
朱守亮:《詩經評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朱孟庭:《詩經與音樂》,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江雅茹:《詩經飲食品類研究》,臺中:印書小舖,2010年
任慧峰:《先秦軍禮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呂恢文:《詩經國風今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
余冠英:《詩經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余培林:《詩經正詁》,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
杜正勝:《周代城邦》,臺北:聯經文化事業公司,1979年
宋鎮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  山:《詩經的文化精神》,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李辰冬:《詩經研究》,臺北:水牛出版社,2002年
李定凱:《詩經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李炳海:《部族文化與先秦文學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李  湘:《詩經名物意象探析》,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年
李儒泉:《詩經名物新解》,長沙:岳麓書社,2000年
季旭昇:《詩經吉禮研究:對人的肯定與祝福》,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林慶彰主編:《詩經研究論集》(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邱靜子:《詩經蟲魚意象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
岡元鳳纂輯,王承略點校:《毛詩品物圖考》,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2年
胡  淼:《詩經的科學解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洪湛侯:《詩經學史》,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姚小鷗:《詩經三頌與先秦禮樂文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
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高本漢著,董同龢譯:《高本漢詩經注釋》,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
高 亨:《詩經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高明乾、佟玉華、劉 坤:《詩經動物釋詁》,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袁俊杰:《兩周射禮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年
袁 梅:《詩經譯注》,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
馬輝洪、寇淑慧:《中國香港、臺灣地區詩經研究文獻目錄1950-2010》,北京:學      苑出版社,2012年
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
陳子展、杜月村:《詩經導讀》,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
陳子展撰述,范祥雍、杜月村校閱:《詩經直解》,臺北:書林出版公司,1992年
陳介白:《詩經選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
陳溫菊:《詩經器物考釋》,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
郭沫若:《青銅時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勞  榦:《古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臺北:聯經文化事業公司,2006年
程俊英:《詩經譯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程俊英:《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揚之水:《詩經名物新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北京:三聯書店,1983年
張西堂:《詩經六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
張建軍:《詩經與周文化考論》,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張廣志:《西周史與西周文明》,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年
張鶴泉:《周代祭祀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裘錫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楊任之:《詩經今譯今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
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2007年
楊  寬:《西周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鄒昌林:《中國古禮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裴溥言:《先民的歌唱──詩經》,北京:中國三環出版社,1992年
裴普賢:《詩經評註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
裴普賢、糜文開:《詩經欣賞與研究》(一)~(四),臺北:三民書局,1987年
裴普賢:《詩經研讀指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聞一多著,呂明濤箋注:《聞一多詩經講義稿箋注》,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9      年
聞一多:《詩經通義》,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6年
聞一多:《風詩類鈔》,《聞一多全集(四)》,北京:三聯書店,1982年
潘秀玲:《詩經存古史考辨──詩經與史記所載史事之比較》,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年
潘富俊著,呂勝由攝影:《詩經植物圖鑑》,臺北: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2010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0年
鄭建忠:《詩經中有關戰爭與戍役詩篇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鮑 昌:《風詩名篇新解》,鄭州:中州書畫社,1982年
謝無量:《詩學指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藍菊蓀:《詩經國風今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
顧 濤:《中國的射禮》,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二、論 文
(一)	學位論文
   (依出版年先後順序排列,同年度則以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黃慶聲:《殷代田獵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75年碩士論文
沈銀河:《殷代卜辭中所見田獵方法考》,臺南: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1993      年碩士論文
陸景琳:《詩經服飾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9年碩士論文
李欣玲:《從詩經探析周代農業社會》,嘉義:中正大學中文所,2002年碩士論文
萬金蓮:《詩經農事技術研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文所,2002年碩士論      文
張惟捷:《商代甲骨田獵刻辭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文所,2003年碩士論文
(二)	期刊論文
   (依出版年先後順序排列,同年度則以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陳  槃:〈古社會田狩與祭祀之關係重定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36本上冊,1965年12月
徐香閣:〈田獵鑄智勇──周南兔置與齊風還之比較探索〉,《錦州師院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 》,1984年第3期
劉興林:〈論商代漁業性質〉,《古今農業》,1989年第1期
孟世凱:〈殷商時代田獵活動的性質與作用〉,《歷史研究》,1990年第4期 
劉興林:〈殷商以田獵治軍說質疑〉,《殷都學刊》,1997年第1期
陳洪波:〈吹盡狂沙始到金──試析先秦兩漢田獵題材的審美意蘊〉,《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7年第6期
袁  靖:〈論中國新石器時代居民獲取肉食資源的方式〉,《考古學報》,1999年第1      期
陳元勝:〈論國風田獵小賦〉,《學術研究》,1999年第9期
黃琳斌:〈論詩經中的狩獵詩〉,《黔東南民族師專學報》,2000年第2期
陳雙新:〈也論商王田獵的意義〉,《殷都學刊》,2002年第3期
劉貴華:〈先秦狩獵詩論〉,《瀋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6期
殷光熹:〈詩經中的田獵詩〉,《楚雄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盧采婕,傅榮珂:〈甲骨文所反映殷商社會制度之探究〉,《嘉義大學通識學報》,第2期,2004年12月
張  穎:〈詩經田獵題材中男性美的體現-兼論美善在其中的特殊狀態〉,《大連民      族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
孫雍長:〈從甲骨文看殷周時代的田獵文化〉,《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年第1期
陳鵬程:〈詩經田獵詩的文化內涵及其對後世文學的影響〉,《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 》,2008年第1期
張影舒,魏耕原:〈探文明嬗變之痕──論詩經幾首田獵詩〉,《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年第2期
牛煒征:〈詩經中的獵人形象〉,《安徽文學》,2008年第7期
李  蓉、岳春梅、李  丹:〈從詩經看先秦尚武風俗〉,《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      學) 》,2009年第1期
朱明英:〈詩經中田獵詩的特點及其文化內涵〉,《青年文學家》,2009年第14期
陳朝鮮:〈詩經中的狩獵文化研究〉,《農業考古》,2010年第1期
韓高年:〈詩經與先秦休閑習俗〉,《民俗研究》,2010年第4期
趙逵夫:〈情人眼中看英雄──讀鄭風大叔于田〉,《古典文學知識》,2011年第6期
關惠文:〈論詩經中秦風與齊風尚武精神的異同及成因〉,《科技信息》,2012年第1   期
馬  楠:〈解讀詩經中的體育意象〉,《芒種》,第414期,2012年8月
陳鵬程:〈周人田獵文化與詩經中的田獵詩〉,《新余學院學報》,第17卷第5期,2012年10月
張樂平:〈詩經狩獵詩中周代田獵禮儀風俗的體現〉,《學理論》,2013年第8期
聶 琦:〈從大叔于田看春秋貴族體育田獵活動的探析〉,《青春歲月》,2013年第15期
延娟芹:〈石鼓文與田獵文學的發展〉,《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
陳德宇:〈國風與田獵〉,《中學語文》,2014年第6期
張 榮:〈詩經中的獵人形象及其文學底蘊〉,《宜春學院學報》,2016年第2期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