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208201511524000
DOI 10.6846/TKU.2015.00310
論文名稱(中文) 大學生人格特質對磨課師課程網站使用行為影響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Effect of Personality on College Students’ Behaviors at Moocs Website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3
學期 2
出版年 104
研究生(中文) 鍾昀珊
研究生(英文) Yun-Shan Chung
學號 60173012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5-05-29
論文頁數 11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沈俊毅
委員 - 趙貞怡
委員 - 李世忠
關鍵字(中) 磨課師課程網站
人格特質
使用性評估
介面偏好
關鍵字(英) Moocs
Personality Trait
Usability
Interface design preferenc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MOOCs網站是磨課師課程網站平台之統稱,能提供教學者與學習者突破時間與空間限制的學習活動平台。而介面的設計,必須兼顧使用性與偏好,雖然使用性與偏好以及人格無直接相關關係,但卻影響使用者對網站的印象與接受程度。人格的重要性在先前研究結果發現不同人格特質者,學習行為上是有差異的。
因此,對不同人格特質的學習者來說,磨課師課程網站設計是否能達到最有效的學習且有效的學習環境,在不同人格特質的背景下值得去探討。本研究目的:1.探討不同人格特質使用者於磨課師課程網站中在使用性上之差異2.探討不同人格特質使用者於磨課師課程網站中在網站介面偏好上之差異。因此,以磨課師課程網站做為研究工具,並且使用NEO-PI量表調查。採用問卷調查法與訪談訪雙管齊下進行資料蒐集。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私立大學之大學生共41名,使用多國語言的Coursera開放式課程網站做為測試平台,並使用性評估方法、使用者任務清單、滿意度問卷以及訪談作為試後資料分析之依據。首先讓使用者填寫人格特質問卷進行分類,再讓使用者根據任務清單進行任務操作,最後研究者根據使用者的操作過程與使用後的問卷填寫進行分析。
     根據本研究之結果,結論如下:
1.和善型特質者偏好介面藍色系文字色彩。
2.外向型特質者偏好網站介面呈現的(Icon)按鈕,認為此類型的物件對於操作回答問題有助於辨識是否以選擇作答,具有確的功用。
3.嚴謹自律型與外向型特質者皆認為重要功能之按鈕或連結使用凸顯的色
  彩有助於使用者辨識。
4.聰穎開放型與外向型特質者偏好下拉式選單的設計,認為該設計有助介
  面之排版。
5.嚴謹自律型與和善型特質者偏好文字型按鈕,認為文字型按鈕搭配有顏
  色的方框,除了可以突顯視覺效果外亦作為重點強調或連結提示,並可
  用來區隔各選項的關係。
6.和善型特質者偏好整體介面的平衡與一致性。
英文摘要
MOOCs is referred to the class of curriculum website platform to provide educators and learners to break through time and space limitations of learning activities platform. The interface design should be able to cover both usability and design preferences. Although the usability and interface design preferences both have no direct correlation to personality of designer, they have an influence on the impression and acceptability of users to the website. 
The importance of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has been found in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that for different personality traits, on the aspects of learning are differential. Therefore, the design of Moocs websites is worthy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design can reach the most efficient ways and better learning environment on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of different personal traits.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when users operate Moocs websites.
There were 41 students from private University. They use multi-lingual of Moocs websites at research tools, also with usability test, user task list,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s methods to make their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 we can make conclusions:
1. People who are warm and kind prefer the interface in   
   color blue.
2. People who are outgoing prefer the interface with 
   icons. They think this buttons certainly can help to 
   answer questions.
3. People who are self-disciplined and outgoing all agree 
   on using bright color 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t 
   functions is helpful to recognize. a
4. People who is open-minded and outgoing prefer pull-
   down menus. They think is helps how the interface 
   organized. 
5. People who are self-disciplined and people who are   
   warm and kind prefer the buttons with words on them. 
   They think if those buttons go with the color frames, 
   they can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r the reminder of 
   linking a website; also it can mark off different 
   choices.
6. People who are warm and kind prefer the balance and 
   integrity of the interfac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謝誌……………………………………………………………………………………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v
目錄 …………………………………………………………………………………vi
表次  ………………………………………………………………………………vii
圖次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五節	研究貢獻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磨課師課程網站 …………………………………………………………9
第二節	人格特質  ………………………………………………………………20
第三節	使用性  …………………………………………………………………35
第四節	介面偏好  ………………………………………………………………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2
第二節	研究流程  ………………………………………………………………53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8
第五節	資料分析  ………………………………………………………………72
第四章	研究結果  …………………………………………………………………73
第一節	人格特質對磨課師課課程網站介面學習性分析………………………73
第二節	人格特質對磨課師課課程網站介面效率分析…………………………83
第三節	人格特質對磨課師課課程網站介面錯誤率分析………………………87
第四節	人格特質對磨課師課課程網站介面滿意度分析………………………91
第五節	人格特質對磨課師課課程網站介面偏好之分析………………………96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00
第一節	研究結論…………………………………………………………………100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2
參考文獻……………………………………………………………………………103
附錄…………………………………………………………………………………108


表次
表2-1-1 Udacity、Coursera與edX發展與功能…………………………………11
表2-1-2 Coursera現況……………………………………………………………13
表2-1-3 Udacity、Coursera、edX比較表 ………………………………………17
表2-2-1人格特質定義 ……………………………………………………………20
表2-2-3五大人格之意義與特徵 …………………………………………………27
表2-2-4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 ……………………………………………………30
表2-3-1 各學者使用效能特性 ……………………………………………………35
表2-3-2其他學者使用性之定義 …………………………………………………39
表2-4-1網頁設計原則     ………………………………………………………47
表2-4-2介面偏好相關研究   ……………………………………………………48
表3-3-1人格特質次數分配表   …………………………………………………55
表3-3-2其他基本資料次數分配   ………………………………………………56
表3-4-1使用性測試任務清單   …………………………………………………64
表3-4-2訪談大綱   ………………………………………………………………65
表3-4-3人格特質量表   …………………………………………………………66
表3-4-4介面滿意度     …………………………………………………………68
表3-4-5整體操作介面 ……………………………………………………………70
表3-4-6視覺傳達設計界面   ……………………………………………………70
表4-1-1容易學習的任務 …………………………………………………………74
表4-1-2不容易學習的任務 ………………………………………………………74
表4-1-3不容易學系性問題任務   ………………………………………………76
表4-2-1有效率的任務 ……………………………………………………………84
表4-2-2沒效率的任務 ……………………………………………………………84
表4-2-3效率性問題任務 …………………………………………………………85
表4-3-1 錯誤任務…………………………………………………………………87
表4-3-2 人格特質之任務操作錯誤列表…………………………………………88
表4-4-1 四類型人格特質的介面滿意度…………………………………………91
表4-4-2 整體操作介面滿意度……………………………………………………94
表4-5-1 介面美感偏好……………………………………………………………96
表4-5-2 視覺傳達設計界面………………………………………………………98
表4-5-3 圖文編排與設計…………………………………………………………98
表4-5-4 色彩表現…………………………………………………………………99





 
圖次
圖2-1-1數位網路平台多工介面互動性結構圖 …………………………………10
圖2-3-1 Nielson系統可接受度模型………………………………………………36
圖3-1-1研究架構圖 ………………………………………………………………52
圖3-2-1研究流程圖 ………………………………………………………………54
圖3-4-1網站首頁 …………………………………………………………………58
圖3-4-2註冊介面 …………………………………………………………………59
圖3-4-3搜尋課程並選取 …………………………………………………………59
圖3-4-4觀看課程簡介了解課程內容 ……………………………………………60
圖3-4-5選取第三周課程影片,並觀看 …………………………………………60
圖3-4-6進行課堂測驗 ……………………………………………………………61
圖3-4-7進行議題討論 ……………………………………………………………61
圖3-4-8完成當周課程後登出平台 ………………………………………………62
圖4-1-1任務平均點擊次數 ………………………………………………………75
圖4-1-2 四型人格的任務平均操作時間(任務3~6) ……………………………76
圖4-1-3 Coursera課程說明頁面-嚴謹自律型特質者 …………………………77
圖4-1-4 Coursera課程說明頁面-聰穎開放型特質者 …………………………77
圖4-1-5任務三-其他人格特質者  ………………………………………………78
圖4-1-6受試者操作任務四之示意 ………………………………………………79
圖4-1-7受試者操作任務四之示意 ………………………………………………79
圖4-1-8任務四之示意 ……………………………………………………………80
圖4-1-9受試者任五繳交之畫面   ………………………………………………80
圖4-1-10任務六討論區頁面  ……………………………………………………81
圖4-1-11新增議題頁面  …………………………………………………………82
圖4-1-12任務六新增議題頁面  …………………………………………………82
圖4-2-1四類型人格特質者任務平均操作時間…………………………………83
圖4-2-2四類型人格特質者任務平均點擊次數…………………………………83
圖4-3-1各任務發生錯誤人數……………………………………………………88
圖4-3-2受試者任務四操作畫面…………………………………………………89
圖4-3-3受試者任務五操作畫面…………………………………………………90
參考文獻
一、中文:
林筱芳、陳勇汀、陳志銘 (2010) 。通識教育開放式課程數位典藏建置之研究。大學圖書館,14(2),83-112。
資訊及科技教育司 (2012) 。迎接數位化學習時代─教育部規劃全面性的數位學習推動計畫。2014年9月18日,取自  
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088&Page=18104&wid=3ee9c9ee-f44e-44f0-a431-c300341d9f77&Index=1 
劉怡甫 (2013) 。與全球十萬人作同學:談MOOC現況及其發展。高等教育評鑑,42(3),41-44。 
李世忠、徐瑜璘 (2004) 。網路教學互動討論方法之介面設計與發展。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1(3),389-404。
陳東園 (2013) 。以網路特質經營數位學習(e-learning)平台策略的研究-以網路媒體互動性功能為例。空大人文學報,22,1-28。
陳美華、許銘珊 (2010)。以五大人格李論探討學生喜愛之教師人格特質。休
    閒暨觀光產業研究,5 (1),13-28。
吳佳玲 (2011)。南部技職院校大學生人格特質與網路禮儀素養之研究。遠東通
    識學報,5 (2),47-78。
沈其泰、黃敏萍、鄭伯壎(2004)。團隊共享心智模式與知識分享行為:成員性
    格特質與性格相似性的調節效果,管理學報,21,553-570。
林保良、張國雄 (2011)。五大人格特質與內在動機對消費者創新性使用意圖之
    影響--以臉書之開心農場為例。創造學刊,2 (2),5-24。
黃韞臻、林淑惠(2011)。大學生人格特質、休閒價值觀與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
    究。教育研究學報,45(2),113-135。
莊雅茹、楊乃潔、賴素純 (2012)。智慧型手機介面設計使用性差異之研究。管
    理與資訊學報,17,83-114。
謝建成、劉至逢 (2009)。大學圖書館網站使用性評估之探討。教學資料與圖書
    館學,47 (2),163-198。
王貴珠 (2013) 。 從多元文化談大學開放式課程之建構中央警察大學。
林素戎、賀彥中、蕭瑞國 (2011) 。人格特質之概念分析。經國學報,28,
    49-58.
李海碩、周 倩 (2013) 。臺灣開放式課程發展歷、特色與影響之初探: 以交
    通大學開放式課程為例。大學圖書館大學圖書館,17(1),22-42。
林正源、黃德祥(2011)。國中學生思考風格人格特質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教
    育科學期刊,10(1),55-80。
蔡秋華 (2007)。網頁美感相關因素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4。
林宇祥 (2009) 。人格特質、學習風對數位成效的影響─以知識創造 SECI 
    模式為干擾變數。淡江大學。台北市。
林盈伶 (2006) 。人格特質、學習型態對學習成效之影響。朝陽科技大學企
    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麥孟生 (2000)。個人心理類型、自我效能及態度對電腦學習成效之影響。國
    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彭耀政(2001)。網際網路中多媒體技術應用於海洋環境教育基本架構之研 
    究。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勝泰 (2001) 。人格特質對工作績效影響之探討─以某運輸服務業之T公司
    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李雯娣 (2000) 。 國小兒童性格特質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屏東縣。
任翌瑜 (2011)。大學生人格特質、自主學習對於網路學習成效之影響。銘傳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朱美慧(2000)。我國大專學生個人特性、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沉迷關係之研
    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陳銘正 (2011)。自我導向學習、人格特質、創造力與工作績效關聯性之研究-
    以中華電信公司的業務經理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
    論文,高雄縣。
紀佳妮 (2009)。技能領域數位學習教材使用效能評鑑量表建構之研究。淡江大
    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
陳佳琪(2008)。數位圖書館資源支援問題解決學習模式研究:以台灣百年數位
    圖書館為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2008。(2008/6/18之前
    仍未結案)
黃靜純(2003)。旅遊網站介面設計與使用性之研究─以「易遊網」為例。國
    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周雨陵 (2008) 。使用者人格氣質類型對個化首頁介面性與美感偏好間關係之
    探討─以iGoogle 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家綺(2009)。由多語網站使用性評估論跨文化之介面設計。淡江大學教育科
    技碩士論文。新北市。
張卜文 (2013) 。數位悅趣式學習系統介面設計的美感對不同先備知識學習者
    的學習態度與基礎物理學習成效間之影響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碩士論
    文。新北市。
黃絜如、王禎瑩、陳浩然、郭政忠、盧詩韻 (2009),網路遊戲社群與介面研
    究:以Facebook「開心農場」遊戲為例。 ICDC’09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Content, Chungli, Taiwan, .
葉昌平 (2007)。高齡者中文網頁介面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研
    究所碩士論文。雲林縣。
王秀美、李長燦 (2011) 。五大人格特質量表中文版之信效度研究。美和科技
    大學。屏東縣。
黃文明 (2013)。從人格特質與臉書使用型為探討學習成效─以雲林縣某國小
     六年級生為例。高苑科技大學。高雄市。
朱浩平 (2014)。MOOCs網站使用性評估之研究─眼動資料探討。淡江大學教育
    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古雅薇、張佳蕙 (2013) 。教育雲端平台─MOOC發展動態。MIC.研究報告。
     2014年9月18日,取自http://mic.iii.org.tw/aisp/reports/reportdetail_register.asp?docid=3026&rtype=freereport
Jerry M. Burger 著 ; 林宗鴻譯 (1998)。人格心理學,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
     限公司,台北。
張春興、林清山(1993)。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 (1986) 。心理學,東華書局,台北。
魏澤群 (2005)。使用者最大─從優使性(Usability)出發的網站設計原則。網
    奕資訊科技有限公司,台北市。
葉光輝譯 (2005) 。性格心理學:理論與研究 (原作者:L. A. Pervin,D. 
     Cervone, & O.P.John)。台北:雙葉書廊。
楊文金、黃克雄(2000)。個人建構論基本理念。民國103年9月20日,取自:  
     http://scied.gise.ntnu.edu.tw/sta/www/rgt/pctintroduction.htm
楊國樞 (1999)。〈中國人之基本性格像渡、結構及效應的系統性研究〉。國科會
    特約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6-2143-H002-026)。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MBALib (2014) 。雷蒙德‧卡特爾。2014年9月25日。取自
http://wiki.mbalib.com/zh-tw/%E9%9B%B7%E8%92%99%E5%BE%B7%C2%B7%E5%8D%A1%E7%89%B9%E5%B0%94
謝修璟(2011)。以文化使用性觀點評析客家文化網頁介面設計。行政院客家委
    員會。執行期間:2011.03.02-2011.11.30) (B01)。

 
二、英文:
Sandars, J. & Langlois, M. (2005). E-learning and the educator in primary care:   
    Responding to the challenge. Education for Primary Care, 16, 129-133.
Yucel, A. S. (2006). E-learning approach in teacher training [Electronic version].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7(4). 123-131.
Daniel,J. (2012). Making sense of MOOCs: Musings in a maze of myth, paradox and 
possibility.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edia in Education, 1-20. 
http://jime.open.ac.uk/article/2012-18/pdf
Li Yuan & Stephen Powell(2013) .MOOCs and Open Education: Implic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Fiona M Hollands & Devayani Tirthali(2014). MOOCs: Expectations and 
    RealityFull Report. Centerfor Benefit-Cost Studies of Education,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
Guilford, J.P. (1959) . “Personality. McGraw Hill. Otter. J., Social learn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Prentice-Hall., New York.
The Study of Personality by the Intuitive Method: An Experiment in Teaching from 
the Locomotive God.”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24 (1929): 14-
27.
David, V. and Stanley, B.S., (1989). “Personality and Job Performance: Evidence of 
Incremental Validity. Personal Psychology, “Vol.42, pp25-36.
Rogers, Carl R. (1961). On Becoming a Person: a Therapist’s View of Psychotherapy.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McCrae, R. R., P. T. J. Costa, & C. M. Busch (1986). Evaluating Comprehensiveness 
   in Personality Systems: The California Q-Set and the Five-Factor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54(2): 430-446.
Goldberg, L.R., (1993). The Structure of Phenotypic Personality Trait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8(1): 26-34.
BSI/ISO 9241-11 (1998). Ergonomic Requirements for Office Work with Visual 
Display Terminals (VDTs)─ Part11: Guidance on Usability. 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e.
Butt, S., Phillips, J.G.(2008). Personality and self reported mobile phone us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4, 346-360. 
Maslow, A.H.(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Shackel, B. (1991). Usability - context framework definition design and evaluation. 
    Journal Interacting with Computers, 21(5-6).
Nielsen, j. (1993). Usability engineering. Boston: AP Professional.
Quesenbery, W. (2004, 2). Balancing the 5Es Usability. Cutter IT Journal, 17(2).
Shneiderman, B., & Plaisant, C. (2005). Design the user interface :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5 ed.).
ISO/IEC 9126-1:2001(E): Software Engineering - Product Quality – Part 1: Quality 
    Model, ISO/IEC Std., 2001.
Oztekin, A., Kong, Z. J., & Uysal, O. (2010). UseLearn: A novel checklist and   
    us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 for eLearning systems by criticality metric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 40(4), 455-469.
Preece, J. (1993). A Guide to Usability: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Addison 
    Wesley, the Open University.
Preece, J., Rogers, Y., Sharp, H. (2002), Interaction Design: Beyond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New York: Wiley
Mandel, T. (1997). The Elements of User Interface Design, John Wiley & Sons,Inc., 
    pp. 12-272.
Lynch, P.J., Horton, S. (1999). Web style guide: Basic design principles for reating 
    web sites.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Ben Hunt (2008), Web 2.0 Design Guide. Web design from scratch.
Donald Norman, (1998), “The Invisible Computer : why good products can fail, the 
    personal computer is so complex, and information appliances are the solution”, 
    MIT Press.
Costa, P. T., Jr., & McCrae, R. R. (1985). The NEO Personality lnventory 
    manual Odessa, FL: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Lewis R. Goldberg (1993).The Structure of Phenotypic Personality Traits. 
    January American Psycholgist. 
Rogers, Carl R.On Becoming a Person: a Therapist’s View of Psychotherapy.
Hom, J. (1998). The usability method toolbox. Retrieval January2, 2010, from 
http://jthom.best.vwh.net/usability 
Battleson, B., Booth, A., Weintrop, J. (2001). Usability testing of an academic 
library web site: A case study. The Journal of Academice Librarianship, 27(3), 
188-198.
Redesigning www.w3.org/WAI: A Tale of Two Sites. S.L. Henry, C. Haas. Usability 
    Professionals' Association (UPA) 2006 Conference Proceedings, June 2006.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