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208201114011700
DOI 10.6846/TKU.2011.00391
論文名稱(中文) 北京與華府的後金融危機關係
論文名稱(英文) China-U.S. Relations After The Great Recess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2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陳奕儒
研究生(英文) Yi-Ru Chen
學號 69733027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6-17
論文頁數 19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林中斌
委員 - 曾復生
委員 - 李大中
關鍵字(中) 中美關係
金融危機
經濟大衰退
關鍵字(英) China-U.S. relations
the Great Recession
the financial crisi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2007年3月美國次級房貸危機與2008年9月雷曼兄弟宣告破產,導致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大衰退」(2007年12月至2009年6月)。2011年危機仍在延續,例如歐債及美債。美國雖然已脫離經濟大衰退,卻受創嚴重而經濟仍嚴峻。同時,金融危機亦衝擊中國,但影響較小。中國甚至在這段時間取得多項經濟新突破。華府與北京一消一長之際,使得金融危機成為中美關係新的轉捩點。本研究即探討金融危機對美國、中國、中美關係的影響。
本研究以2007年迄今為時間主軸。研究主體為美國與中國,其中以官方為主。首先,探討中美在金融危機期間的國內對策。其後,以雙邊、區域、全球為分析層次,從共識與合作、分歧與衝突觀點檢視中美關係。最後歸納政治、經濟等層面的影響。故本研究共計八章。第一章為緒論、第八章為結論外,前半部為第二至四章,探討北京與華府在金融危機期間國內與雙邊受到的衝擊、對策、實效;後半部為第五至七章,探討金融危機後迄今北京與華府在雙邊、區域、全球的關係。
本研究結論為金融危機使華府與北京實力此消彼長,但卻催化中美全面、具體合作並積極協調分歧。美國實力減弱卻不致跌落谷底;中國實力增強卻不致一柱擎天。在雙邊關係上,北京與華府深諳合作符合雙方最大利益並積極處理分歧。在區域關係上,北京主導權增加而華府影響力長期將遞減;雙方在亞太分歧增加卻不致決裂。在全球關係上,華府一向鼓勵而北京轉為積極參與國際建制。綜上所述,北京對美運用「鬥而不破」原則更臻嫻熟靈活;華府亦逐漸調整對華政策。最後,台灣已非中美關係棘手問題,北京與華府不會因小失大。台灣須夕惕若厲、先為不可勝。
英文摘要
The U.S.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in March 2007 and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September 2008, which led to the worst Great Recession since the Great Depression in 1930’s. The crises still affect global economy, including the European sovereign debt crisis and the U.S. national debt crisis. Although the U.S. has got rid of the Great Recession, its economy recovery remains slowly. In the meanwhile, the financial crisis had less impact on China, which passed through the crisis easily. On the contrary, China has gained several economic breakthroughs after the crisis. The financial crisis has been an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which may have result in the U.S. decline and China growth (the power transition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effec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to the U.S., China, and China-U.S. relations.
The time range of this study began from 2007 to 2011. The U.S. and China were the main research target countries. At first, the study compared the government policy for the crisis in the U.S. and in China respectively. Second, the study discussed China-U.S. relations from bilateral, regional, and global perspectives. In addition, through the concept of cooperation and difference. Finally, the study generalized the effect of politics and economy to China-U.S. relations. As a result, this study has 8 chapters. Chapter 1 is an introduction of this thesis and chapter 8 is the conclusion. Chapters 2-4 are about the impact, resolution, and effect of the U.S. and China dur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Chapters 5-7 are about the bilateral, regional, global relations of the U.S. and China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is the financial crisis probably led the U.S. decline and China growth; however, that promoted the comprehensive and practical China-U.S. cooperation and positively coordinated differences. The U.S. has declined but still the most powerful country; China has been growing but still a developing country. On the bilateral relations, the U.S. and China know cooperation is the best way for both common interests. Moreover, they positively coordinate their disagreements. On the regional perspective, the influence of China has increased but the U.S. will decrease. Despite their disagreements in Asia-Pacific has raised, both sides will not break the relationship. On the global aspect, the U.S. always encourages China to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now China has turned more actively. In conclusion, China uses the principle of “struggle without breaking the relationship” to the U.S. that is more sophisticated. Besides, the U.S. also progressively adjusts the China policy. In the end, Taiwan issue has gradually not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topic in China-U.S. relations. The U.S. and China will put their common interests in the first place. Taiwan must do what Sun Tzu said “The good fighters of old first put themselves beyond the possibility of defeat, and then waited for an opportunity of defeating the enem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壹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文獻回顧	2
第三節、研究目的	8
第四節、研究途徑與方法	8
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六節、研究架構與邏輯流程	10
第貳章、背景	13
第一節、金融危機對全球的影響	13
第二節、金融危機對美國的影響	19
第三節、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22
第四節、金融危機對中美經濟的衝擊	23
第五節、小結	28
第參章、應變:華府與北京的對策	29
第一節、華府的對策	29
第二節、北京的對策	35
第三節、華府與北京的共同應對	39
第四節、小結	41
第肆章、實效	43
第一節、華府的實效	43
第二節、北京的實效	56
第三節、評估	70
第四節、小結	77
第伍章、雙邊	78
第一節、擴大合作	78
第二節、利益交鋒	90
第三節、權力消長	96
第四節、小結	98
第陸章、區域	99
第一節、北韓議題	101
第二節、南海爭議	101
第三節、權力消長	104
第四節、小結	113
第柒章、全球	114
第一節、國際金融體系改革	115
第二節、氣候變遷議題	119
第三節、權力消長	124
第四節、小結	128
第捌章、結論:研究心得	129
附錄一、北京與華府高層互訪	135
附錄二、北京與華府大事紀	143
附錄三、中美聯合聲明(2009年11月)	152
附錄四、中美聯合聲明(2011年1月)	167
參考書目	181

圖目錄
圖 1-1、「經濟大衰退」一詞使用頻率	7
圖 1-2、研究架構圖	11
圖 1-3、邏輯流程圖	12
圖 2-1、美國金融界「滅頂記」	15
圖 2-2、金融危機連鎖反應圖解	16
圖 2-3、全球金融危機衝擊之蔓延途徑	18
圖 2-4、美國經濟(GDP)成長率:2007-2009第二季	20
圖 2-5、美國失業率:2007年1月-2009年6月	21
圖 2-6、中國經濟(GDP)成長率:2007-2009第二季	22
圖 2-7、美中經濟(GDP)成長率:2007-2009第二季	23
圖 2-8、中國出口到美國總額/美國從中國進口總額:2007/01-2009/06	24
圖 2-9、中國從美國進口總額/美國出口到中國總額:2009/07-2011/04	25
圖 2-10、中國持有美債金額:2007/01-2009/06	26
圖 2-11、美元兌人民幣匯率走勢圖	28
圖 3-1、美國振興經濟方案內容	33
圖 3-2、人民幣4兆元經濟振興大餅重分配	35
圖 3-3、中國對外投資圖	38
圖 4-1、美國經濟(GDP)成長率:2009年第三季-2011年第一季(Q2)	44
圖 4-2、美國失業率:2009年7月-2011年5月(6月)	46
圖 4-3、美國國債:2007年1月-2011年5月(6/7月)	48
圖 4-4、美國政府預算大戰	52
圖 4-5、美國軍費支出為全球其他國家總和	53
圖 4-6、中國經濟(GDP)成長率:2009第三季-2011第一季(Q2)	56
圖 4-7、中國外匯存底:2007年1月-2011年3月(6月)	58
圖 4-8、美中經濟(GDP)成長率:2009第三季-2011第一季	70
圖 4-9、2030年中國GDP規模將是美國的兩倍?	74
圖 4-10、中國經濟規模2016年超越美國	74
圖 4-11、預估2025年全球最繁榮的25個都會區	75
圖 4-12、全球測驗能力	76
圖 4-13、中美科學論文出版比較	77
圖 5-1、中國出口到美國總額/美國從中國進口總額:2009/07-2011/04	86
圖 5-2、中國從美國進口總額/美國出口到中國總額:2009/07-2011/04	87
圖 5-3、美國非農業就業人口	89
圖 5-4、人民幣升值情況:2009/07/01-2011/6/17	93
圖 5-5、中美貿易差額	94
圖 5-6、美售台武器小檔案	95
圖 6-1、南海島鏈主權爭端	102
圖 6-2、中國未來的區域影響力	105
圖 6-3、中國與其他亞洲國家經濟互賴增加	106
圖 6-4、南新走廊示意圖	109
圖 6-5、泛亞高鐵路線和小檔案	110
圖 7-1、氣候變遷警訊	120
圖 7-2、全球主要國家在哥本哈根會議期間減碳承諾	122
圖 7-3、出口到中國	124

表目錄
表 2-1、金融危機重要事紀	17
表 3-1、美國金融紓困方案要點	32
表 3-2、美國眾議院金融監管法案重點	33
表 3-3、美國參議院金融改革法案要點	34
表 3-4、美國參議院金融改革法案要點	35
表 3-5、大陸振興經濟十大措施	36
表 3-6、北京應對金融危機相關措施	37
表 4-1、金融危機之後,中國經濟的突破	60
表 4-2、金融危機之後,中國科技的突破	64
表 4-3、金融危機之後,中國軟實力的突破	65
表 4-4、美中實力此消彼長	71
表 5-1、2009年與2011年兩份《中美聯合聲明》提及主題與次數之比較	79
表 5-2、北京與華府元首會晤	82
表 5-3、胡錦濤訪美時採購訂單	88
表 5-4、中國對美國軍售台灣的反應	95
表 6-1、中美在區域問題上的態度	100
表 6-2、中美與亞洲各大貿易夥伴	107
表 7-1、哥本哈根協定要點	123
表 7-2、中美與各主要國家貿易情形	125
表 7-3、中美對世界經濟成長貢獻率	126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一)、專書
1.	上海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政治研究中心編。《中國政治發展進程2009年》。北京:時事出版社,2009年。
2.	中央銀行編印。《全球金融危機專輯》。台北市:中央銀行,2009年。
3.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毛澤東選集》。第一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4.	王立著。《回眸中美關係演變的關鍵時刻》。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
5.	丘宏達著。《現代國際法》,修訂二版四刷。台北市:三民書局出版,2010年。
6.	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市:正中書局,1999年。
7.	余培林注譯。《新譯老子讀本》。台北市:三民書局,2008年。
8.	吳仁傑注譯。《新譯孫子讀本》。台北市:三民書局,2009年。
9.	辛喬利、孫兆東著。《次貸風暴:撼動世界經濟的金融危機,剖析次貸風暴的前因後果》。台北市:梅霖文化,2008年。
10.	林中斌著。《偶爾言中──林中斌前瞻短評》。台北市:黎明文化出版,2008年。
11.	林中斌著。《劍與花的歲月—林中斌凡塵隨筆》。台北市:商訊文化出版,2009年。
12.	林中斌編著。《以智取勝:國防兩岸事務》。台北市:全球防衛雜誌社,2005年。
13.	金歌著。《2009金融風暴下的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14.	門洪華、任曉主編。《中國改變世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
15.	俞寬賜著。《國際法新論》。台北縣:啟英文化出版,2002年。
16.	姜皇池著。《國際公法導論》,二版。台北市:新學林出版,2008年。
17.	胡鞍鋼、鄢一龍著。《紅色中國綠色錢潮:十二五規劃的大翻轉》。台北市:天下雜誌出版,2010年。
18.	孫哲主編。《全球金融危機與中美關係變革》。北京:時事出版社,2010年。
19.	楊中美著。《中國即將發生政變:解析政變前夜的九大關鍵人物》。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2011年。
20.	趙紫陽著;鮑樸編。《國家的囚徒——趙紫陽的祕密錄音》。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2009年。
21.	鄭新立主編。《中國經濟分析與展望(2010-201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22.	鍾從定著。《國際談判學》。台北:鼎茂圖書出版,2008年。
(二)、專書譯著
1.	Andrew Ross Sorkin著;潘山卓譯。《大到不能倒:金融海嘯內幕真相始末》。台北市:經濟新潮出版社,2010年。
2.	Fareed Zakaria著;杜默譯。《後美國世界》。台北市:麥田出版,2008年。
3.	John Milligan-Whyte、戴敏著;邢愛芬譯。《奧巴馬執政後的中美關係—應對共同挑戰》。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2009年。
4.	Joseph E. Stiglitz著;姜雪影、朱家一譯。《失控的未來:揭開全球中產階級被掏空的真相》。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2010年。
5.	Martin Jacques著;李隆生、張逸安譯。《當中國統治世界》。台北市:聯經出版,2010年。
6.	Niall Ferguson著;杜默譯。《貨幣崛起:金融資本如何改變世界歷史及其未來之路》。台北市:麥田、城邦文化出版,2009年。
7.	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與國際經濟研究院(IIE)著;樂為良、黃裕美譯。《重估中國崛起:世界不能不知的中國強權》。台北市:聯經出版,2006年。
(三)、期刊
1.	馬玲。「穩定是政權的生命線」。《廣角鏡》(香港),第462期,2011年3月,頁22-23。
2.	《非凡新聞周刊》,2008年9月28日,頁26-27。
3.	「倫敦現場:G20高峰會直擊」。《商業周刊》,第1115期,2009年4月6日,頁69-71。
4.	林中斌。「台灣芬蘭化了嗎?」。《財訊》,2010年1月21日,頁66-67。
5.	溫家寶。「關於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的幾個問題」。《求是》(北京),2010年第7期,2010年4月1日,頁3-16。
6.	「政壇一瞥」。《廣角鏡》(香港),第462期,2011年3月,頁71。
7.	「從中共『兩會』報告看未來走勢」。《中共研究》,第45卷第三期,2011年3月,頁103-122。
8.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登高望遠 開啟中美合作夥伴關係新篇章」。《求是》,2011年第6期,2011年3月16日,頁45-47。
9.	王健君。「3萬億外儲如何『軟著陸』」。《瞭望》(北京),2011年4月25日,頁72-73。
10.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中國在相當長時間內仍將是發展中國家」。《求是》,2010年第18期,2011年9月16日,頁42-44。
(四)、研討會論文 

1.	王高成,「20國集團高峰會之成果與展望」,「外交部研究設計委員會第250次『國際現勢新聞研析座談』」會議。
2.	蘇宏達,「20國集團(G20)高峰會之成果與展望」,「外交部研究設計委員會第250次『國際現勢新聞研析座談』會議」。
(五)、學位論文
1.	林穎佑。《解放軍海軍現代化下的戰略》。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六)、官方資料
1.	「中美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n/pds/ziliao/1179/t627468.htm>(檢索日期:2009年12月9日)。
2.	「中國海關統計資訊網」。 <http://www.chinacustomsstat.com/aspx/1/Index.aspx> (檢索日期:2011年4月11日)。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利堅合眾國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n/pds/gjhdq/gj/bmz/1206_22/1207/t788163.htm>(檢索日期:2011年4月26日)。
4.	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http://www.pbc.gov.cn/publish/html/2011s09.htm> (檢索日期:2011年5月4日)。
5.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http://www.safe.gov.cn/model_safe/tjsj/tjsj_list.jsp?ct_name=%E4%B8????%B9%B4%E5%A4???%A8%E5?&id=5&ID=110400000000000000> (檢索日期:2011年4月10日)。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規劃司編。《中國外交:2009年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年。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規劃司編。《中國外交:2010年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年。
(七)、報紙
1.	李玉梅。「9.11事件後的國際形勢和中美關係」。《學習時報》,2002年10月15日。
2.	葉鵬飛。「不戰而主東亞 中國新戰略」。《聯合早報》(新加坡),2004年11月7日。
3.	「不動產市場泡沫化連鎖反應—美國金融界『滅頂記』」。《中國時報》,2008年9月24日,第A2版。
4.	林則宏。「大陸擴大投資 兩年內砸19兆元」。《經濟日報》,2008年11月10日,第A6版。
5.	「時人牙慧」。《聯合報》,2008年11月23日,第AA1版。
6.	陳澄和、廖玉玲編譯。「美振興案過關 歐巴馬明簽署」。《經濟日報》,2009年2月15日,第A5版。
7.	「領袖不同調 G-20恐成大拜拜」。《聯合報》。2009年3月31日,第AA1版。
8.	編譯朱小明。「爭金融發言 中共動作多」。《聯合報》,2009年3月31日,第A10 版。
9.	林安妮。「海嘯求生 胡錦濤提四急」。《經濟日報》,2009年4月2日,第A5 版。
10.	林安妮。「善用危機 中國搶發話權」。《經濟日報》,2009年4月2日,第A5 版。
11.	朱建陵。「G20發表談話 胡錦濤倡各國合作 反對保護主義」。《中國時報》,2009年4月4日,第A13版。
12.	劉煥彥。「大陸基建資金縮水 保八更難」。《經濟日報》,2009年4月14日,第A9版。
13.	劉煥彥。「經濟救市方案 成美商大補丸」。《經濟日報》,2009年5月4日,第A9版。
14.	黃文正。「Fed:最糟情況已過 低率確保復甦」。《中國時報》,2009年8月14日,第A20版。
15.	林克倫。「第三季經濟成長 大陸可望保八」。《中國時報》,2009年8月22日,第A16版。
16.	黃琮淵。「金融海嘯一波波,一次比一次震撼!」。《中國時報》,2009年9月6日,第A5版。
17.	潘勛。「20歲以下美國人 失業率創新高」。《中國時報》,2009年9月6日,第A2版。
18.	編譯鄭寺音。「金融危機重創 美仍是超強一哥」。《自由時報》,2009年9月16日,第A14版。
19.	傅依傑。「金融海嘯以來最樂觀評估 柏南克:美經濟衰退結束」。《聯合報》,2009年9月17日,第AA2版。
20.	黃淑容。「中國增持美債 兩度突破8千億美元」。《中國時報》,2009年9月18日,第A17版。
21.	蔡鵑如。「美國債台高築 逼近12.1兆上限」。《中國時報》,2009年9月18日,第A2版。
22.	蔡鵑如。「美國債台高築 逼近12.1兆上限」。《中國時報》,2009年9月18日,第A2版。
23.	編譯陳成良。「中提2020年減碳 美態度保留」。《自由時報》,2009年9月23日,第A10版。
24.	李道成。「經濟茁壯 外匯存底全球第一」。《中國時報》,2009年9月24日,第A13版。
25.	編譯羅彥傑。「G8變G20 新興大國崛起 國際政治邁入新紀元」。《自由時報》,2009年9月26日,第A18版。
26.	蕭麗君。「G20取代G8 新興國家抬頭」。《工商時報》,2009年9月26日,第A4版。
27.	「時人時語」。《中國時報》。2009年10月7日,第A2版。
28.	「工程費近50億 建新鴨綠江大橋 中國埋單」。《聯合報》。2009年10月11日,第A14版。
29.	鍾玉玨。「美預算赤字一.四兆 創新高」。《中國時報》,2009年10月18日,第A2版。
30.	楊芬瑩。「湘江最長枯期 300萬人缺水」。《中國時報》,2009年10月20日,第A17版。
31.	朱建陵。「胡歐熱線 處理暖化 中美擁有共同利益」。《中國時報》,2009年10月22日,第A17版。
32.	「長江下游水位 創20年新低」。《聯合報》,2009年10月25日,第A10版。
33.	編譯田思怡。「擺脫經濟衰退 美第三季經濟正成長3.5% 」。《聯合報》,2009年10月30日,第A1版。
34.	諶悠文。「美GDP成長3.5% 可望走出衰退」。《中國時報》,2009年10月30日,第A2版。
35.	傅依傑。「1500萬人沒工作 美失業率破10% 26年來最高」。《聯合報》,2009年11月7日,第A1版。
36.	張宗智。「歐巴馬訪中 不碰台灣地位問題」。《聯合報》,2009年11月8日,第A16版。
37.	林琮盛。「逾半世紀罕見暴雪 華北動彈不得」。《聯合報》,2009年11月13日,第A19版。
38.	編譯王麗娟。「美、中壓力下 減碳大逆轉 印度也點頭」。《聯合報》,2009年12月3日,第A18版。
39.	林中斌。「氣候峰會遽轉樂觀」。《聯合報》,2009年12月4日,第A4版。
40.	「世界主要國家減碳承諾」。《中國時報》。2009年12月7日,第A3版。
41.	「氣候峰會 救地球關鍵14天」。《自由時報》,2009年12月8日,第A8版。
42.	Martin Wolf著,吳國卿編譯。「中國操縱匯率 全球不安」。《經濟日報》,2009年12月10日,第A8版。
43.	馬丁沃夫。「中國操縱匯率 全球不安」。《經濟日報》,2009年12月10日,第A8版。
44.	馮復華。「哥本哈根會議 中美外交爭吵」。《工商時報》,2009年12月10日,第A7版。
45.	劉聖芬。「減排利富國 中國怒轟歐美」。《工商時報》,2009年12月10日,第A3版。
46.	劉純佑。「美眾院通金融監管法案」。《工商時報》,2009年12月13日,第A4版。
47.	江靜玲。「千億美元抗暖化 美允撒大錢」。《中國時報》,2009年12月19日,第A3版。
48.	楊明暐。「美中領袖密會 催生峰會協議」。《中國時報》,2009年12月19日,第A3版。
49.	「『哥本哈根協定』要點」。《自由時報》,2009年12月20日,第A16版。
50.	陳筑君。「群眾事件多 社科院:民怨太深」。《中國時報》,2009年12月22日,第A15版。
51.	林琮盛、汪莉絹。「華北暴雪 60年罕見」。《聯合報》,2010年1月5日,第A1版。
52.	劉屏。「為胡錦濤鋪路 楊潔篪會見希拉蕊」。《中國時報》,2010年1月7日,第A18版。
53.	李文輝。「暴雪物價漲 意外催生通膨早到」。《中國時報》,2010年1月9日,第A15版。
54.	白德華。「全年達1.2兆美元 超越德國 官方公告 出口躍升第一」。《中國時報》,2010年1月11日,第A12版。
55.	「中投資美 首度超越美投資中」。《聯合報》,2010年1月20日,第A11版。
56.	劉屏。「胡錦濤:人權事業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中國時報》,2010年1月21日,第A2版。
57.	賴錦宏。「去年中共經濟數據」。《聯合報》,2010年1月22日,第A15版。
58.	賴錦宏。「大陸保八成功 去年GDP增8.7%」。《聯合報》,2010年1月22日,第A1版。
59.	亓樂義。「中國鑽飾消費 全球第2大」。《中國時報》,2010年1月25日,第A13版。
60.	呂昭隆。「老美算盤打得精 永遠不吃虧」。《中國時報》,2010年1月31日,第A4版。
61.	黃文正。「削減赤字 歐巴馬大砍政府開支」。《中國時報》,2010年2月1日,第A2版。
62.	劉屏。「經濟回春難救失業 選民轉向」。《中國時報》,2010年2月2日,第A3版。
63.	黃文正。「美向富人、大企業增稅 難補赤字」。《中國時報》,2010年2月3日,第A2版。
64.	編譯莊蕙嘉。「美赤字1.56兆美元 影響國力」。《聯合報》,2010年2月3日,第A14版。
65.	王銘義、劉屏。「大陸軍方:中美暫停軍事互訪 立場不變」。《中國時報》,2010年2月26日,第A17版。
66.	亓樂義。「中美軍事交流 鬥而不破」。《中國時報》,2010年2月26日,第A17版。
67.	陳文和。「美國債攀高 徵加值稅聲聲催」。《中國時報》,2010年3月8日,第A2版。
68.	汪莉絹、李春。「中國黃金儲備1054噸 世界第五」。《聯合報》,2010年3月10日,第A10版。
69.	林中斌。「崛起經濟 規模空前 課本失靈」。《聯合報》,2010年3月10日,第A4版。
70.	王嘉源。「中印正式加入《哥本哈根協定》」。《中國時報》,2010年3月11日,第A2版。
71.	王銘義。「以屈原詩明志 溫誓言再戰三年」。《中國時報》,2010年3月15日,第A15版。
72.	編譯范振光。「中國連三月減持美國債券」。《中國時報》,2010年3月17日,第A13版。
73.	謝璦竹。「2012金融末日?22.4兆垃圾債 恐爆倒閉潮」。《聯合報》,2010年3月17日,第A13版。
74.	李文輝。「天災南北夾擊 華北沙塵西南旱」。《中國時報》,2010年3月21日,第A13版。
75.	連雋偉。「旱區災民奉茶 溫家寶不忍喝」。《中國時報》,2010年3月22日,第A13版。
76.	林琮盛。「大陸西南旱災 糧價聲聲漲」。《聯合報》,2010年3月24日,第A11版。
77.	陳澄和編譯。「超越美國 中國綠色投資 全球No.1」。《聯合晚報》,2010年3月25日,第B6版。
78.	鄭惠元。「黃果樹瀑布 買水撐場面」。《聯合報》,2010年3月29日,第A12版。
79.	諶悠文。「美多州債台高築 恐步希臘後塵」。《中國時報》,2010年4月1日,第A2版。
80.	潘勛。「美3月就業增 歐巴馬:走出谷底」。《中國時報》,2010年4月4日,第A2版。
81.	林海、紀麗君。「中共首季GDP增11.9% 經濟恐過熱」。《聯合報》,2010年4月16日,第A20版。
82.	編譯盧永山。「CDO」。《自由時報》,2010年4月19日,第A8版。
83.	李道成。「全球之最 北京車展今登場」。《中國時報》,2010年4月23日,第A19版。
84.	楊芬瑩。「權力擴增,中國成世銀第3大股東」。《中國時報》,2010年4月27日,第A13版。
85.	編譯田思怡。「世銀改革 中國躍居第三大股東」。《聯合報》,2010年4月27日,第A13版。
86.	編譯田思怡。「每增10萬認股金 就增一票 中國可聯合他國 影響決策」。《聯合報》,2010年4月27日,第A13版。
87.	編譯田思怡。「開發中國家 聲音增加 平等發言? 美日歐還是強!」。《聯合報》,2010年4月27日,第A13版。
88.	黃文正。「美國第一季GDP年增率3.2%」。《中國時報》,2010年5月1日,第A17版。
89.	朱建陵。「CPI漲幅攀新高 大陸通膨蠢動」。《中國時報》,2010年5月12日,第A13版。
90.	賴錦宏。「中斷兩年後…中美重啟人權對話」。《聯合報》,2010年5月14日,第A19版。
91.	王銘義。「南方10省市洪澇 800萬人受災」。《中國時報》,2010年5月17日,第A13版。
92.	編譯夏嘉玲、陳家齊。「歐巴馬再下一城 參院通過金改案」。《聯合報》,2010年5月22日,第A22版。
93.	汪莉絹。「基尼係數>0.5 貧富差距大 陸恐引發動亂」。《聯合報》,2010年5月22日,第A21版。
94.	「首次跨越可怕門檻 美國債衝破13兆」。《聯合報》,2010年5月28日,第A21版。
95.	楊芬瑩。「全球五百大 中石油首度稱霸」。《中國時報》,2010年5月31日,第A12版。
96.	「全球超級電腦 大陸奪亞軍」。《中國時報》,2010年6月2日,第A13版。
97.	鄒秀明。「世界科技百強 中國比亞迪奪冠」。《聯合報》,2010年6月3日,第AA2版。
98.	陳文和。「NASA警告 強烈太陽磁暴2013來襲」。《中國時報》,2010年6月16日,第A15版。
99.	編譯簡國帆。「美准電影期貨 最快下月押注」。《聯合報》,2010年6月16日,第A18版。
100.	「人行宣布彈性匯改 人民幣將緩步升值」。《聯合報》,2010年6月20日,第A1版。
101.	賴錦宏。「洪水圍城 湖南暴雨 頻率創300年紀錄」。《聯合報》,2010年6月22日,第A13版。
102.	林上祚。「亞太區超歐趕美 中有47萬百萬富豪 全球第4」。《中國時報》,2010年6月24日,第A15版。
103.	「G20會外會 歐巴馬邀訪 胡錦濤說OK」。《聯合報》,2010年6月28日,第A12版。
104.	亓樂義。「大陸對美表態:南海是核心利益」。《中國時報》,2010年7月5日,第A13版。
105.	編譯林翠儀。「日媒驚爆 中國嗆美:南海是領土核心利益」。《自由時報》,2010年7月5日,第A12版。
106.	編譯羅倩宜。「美失業率9.5% 被披假象」。《自由時報》,2010年7月5日,第A14版。
107.	王銘義。「打房打投機 大陸GDP增幅下滑」。《中國時報》,2010年7月16日,第A21版。
108.	李志德。「第2季經濟回落 溫:調控結果」。《聯合報》,2010年7月17日,第A19版。
109.	編譯劉千郁。「美參院60票:39票通過金改 專家唱衰難治本」。《自由時報》,2010年7月17日,第A14版。
110.	李道成。「超越韓國 大陸成全球造船霸主」。《中國時報》,2010年7月20日,第A13版。
111.	編譯魏國金。「南海議題 希拉蕊公開挑戰中國」。《自由時報》,2010年7月24日,第A16版。
112.	羅培菁。「09年外資流入額 中躍居全球第2」。《中國時報》,2010年7月25日,第A10版。
113.	朱建陵。「長江黃河 洪汛告急 溫家寶親察防災」。《中國時報》,2010年7月26日,第A13版。
114.	楊芬瑩。「南海主權 中駁斥美多邊協商論」。《中國時報》,2010年7月26日,第A13版。
115.	「美國要在南海問題上挑戰中國」。《中國時報》。2010年7月27日,第A13版。
116.	劉永祥、編譯陳世欽。「南海問題惹毛中國 美淡化爭議」。《聯合報》,2010年7月31日,第A19版。
117.	劉永祥、編譯陳世欽。「南海問題惹毛中國 美淡化爭議」。《聯合報》,2010年7月31日,第A19版。
118.	劉永祥、編譯陳世欽。「南海問題惹毛中國 美淡化爭議」。《聯合報》,2010年7月31日,第A19版。
119.	編譯劉千郁。「美第二季GDP成長減緩 只達2.4%」。《自由時報》,2010年7月31日,第A18版。
120.	「災民逾億 胡溫下令全力抗洪」。《中國時報》,2010年8月3日,第A15版。
121.	編譯朱小明。「突破星馬緊箍咒 西南絲路大復活」。《聯合報》,2010年8月4日,第A11版。
122.	林琮盛。「南寧—新加坡 南新走廊連結南向經貿」。《聯合報》,2010年8月11日,第A11版。
123.	編譯張沛元。「10年來最大改革 五角大廈瘦身 美國防部大砍高官」。《自由時報》,2010年8月11日,第A10版。
124.	李文輝。「大陸CPI 創21個月新高」。《中國時報》,2010年8月12日,第A19版。
125.	「專家:中國貧富差距已達最高峰」。《旺報》,2010年8月14日,第A10版。
126.	陳世昌、編譯田思怡。「GDP超越日本 中國成為世界第2大經濟體」。《聯合報》,2010年8月17日,第A1版。
127.	尹德瀚、黃菁菁。「中對南海強勢 美日憂心」。《中國時報》,2010年8月19日,第A2版。
128.	編譯夏嘉玲。「中越柬寮泰緬 將合建鐵路網」。《聯合報》,2010年8月20日,第A25版。
129.	編譯羅倩宜。「美八月失業率 小幅攀升」。《自由時報》,2010年9月4日,第A14版。
130.	劉屏。「美官員今赴京 喬軍事再匯談」。《中國時報》,2010年9月5日,第A13版。
131.	編譯劉千郁。「美救失業 本週宣布振興方案」。《自由時報》,2010年9月5日,第A12版。
132.	編譯劉千郁。「桑默斯訪中 人民幣匯率端上桌」。《自由時報》,2010年9月5日,第A12版。
133.	張慧英、林上祚。「中國崛起 擴展經貿才是王道」。《中國時報》,2010年9月7日,第A2版。
134.	編譯田思怡。「歐巴馬談經濟 『復甦慢得痛苦』」。《聯合報》,2010年9月12日,第A13版。
135.	編譯盧永山。「換取讓出投票權 德要求美 放棄IMF否決權」。《自由時報》,2010年9月16日,第A8版。
136.	「六校闖進200大 中國首度超過日本」。《聯合報》,2010年9月17日,第AA4版。
137.	編譯盧永山。「馬斯金:貧富差距擴大 中國經濟首要挑戰」。《自由時報》,2010年9月20日,第A5版。
138.	編譯盧永山。「NBER:美經濟衰退 去年六月已結束」。《自由時報》,2010年9月21日,第A12版。
139.	王嘉源。「NBER:美經濟衰退 去年6月結束」。《中國時報》,2010年9月22日,第A15版。
140.	林博文。「蓋茨要整頓『國防巨獸』」。《中國時報》,2010年9月22日,第A19版。
141.	傅依傑等。「歐溫會 談人民幣 也談朝鮮問題」。《聯合報》,2010年9月22日,第A4版。
142.	李道成。「上海 躍居全球第一大貨櫃港」。《中國時報》,2010年9月24日,第A20版。
143.	王良芬。「人民幣匯率 歐溫高來高去」。《中國時報》,2010年9月25日,第A4版。
144.	劉永祥、編譯田思怡。「美拉攏東協 聯合聲明倡南海自由航行」。《聯合報》,2010年9月26日,第A13版。
145.	「美國在南海只會增加麻煩?」。《中國時報》。2010年9月28日,第A13版。
146.	劉屏。「處理南海爭端 美提冷靜外交」。《中國時報》,2010年9月30日,第A19版。
147.	編譯劉千郁。「2010會計年度 美預算赤字 縮減為1.29兆美元」。《自由時報》,2010年10月17日,第A16版。
148.	劉永祥、汪莉絹。「王毅會美高層 關切對台軍售」。《聯合報》,2010年10月23日,第A21版。
149.	編譯盧永山。「蓋納會王岐山 未公布細節」。《自由時報》,2010年10月25日,第A9版。
150.	編譯盧永山。「美Q3經濟成長率 略高上季」。《自由時報》,2010年10月30日,第A14版。
151.	楊芬瑩。「希拉蕊會戴秉國 再促中日對話」。《中國時報》,2010年10月31日,第A17版。
152.	林琮盛。「大陸物價飆漲 民眾怨氣沖天」。《聯合報》,2010年11月2日,第A11版。
153.	湯斌。「對外投資金額 去年全球第五 雙邊投資保護 陸簽130國」。《中國時報》,2010年11月2日,第A13版。
154.	蔡鵑如。「狂印6千億 印美鈔救經濟」。《中國時報》,2010年11月5日,第A1版。
155.	「中國成IMF老三 超德英法」。《聯合報》。2010年11月7日,第A13版。
156.	陳筑君。「僅次美日 中躍升IMF第3大國」。《中國時報》,2010年11月7日,第A10版。
157.	陳穎芃。「省下4兆美元降赤字 美提案大砍支出」。《工商時報》,2010年11月12日,第A8版。
158.	劉永祥、編譯田思怡。「G20談貨幣 歐胡辯白有志一同」。《聯合報》,2010年11月12日,第A25版。
159.	蔡鵑如。「美削減赤字 目標10年3.8兆美元」。《中國時報》,2010年11月12日,第A18版。
160.	亓樂義。「超級電腦尬速 大陸超越美國」。《中國時報》,2010年11月16日,第A13版。
161.	亓樂義。「直通印度洋 大陸興建中緬高鐵」。《中國時報》,2010年11月24日,第A17版。
162.	陳思豪。「樣樣漲 受不了 上千學生砸食堂」。《聯合報》,2010年11月26日,第A15版。
163.	編譯盧永山。「美國金融危機過後 華爾街奢侈風復燃」。《自由時報》,2010年11月29日,第C3版。
164.	「中國財富總值 僅次美日」。《聯合報》,2010年11月30日,第A12版。
165.	林琮盛。「刷新全球 京滬高鐵試車 時速飆486.1公里」。《聯合報》,2010年12月4日,第A1版。
166.	黃文正。「美國各州債台高築 拉警報」。《中國時報》,2010年12月6日,第A8版。
167.	亓樂義。「物價和房價 陸民最關心話題」。《中國時報》,2010年12月10日,第A22版。
168.	李道成。「大陸物價高 逾七成民眾不滿」。《中國時報》,2010年12月16日,第A19版。
169.	編譯管淑平。「2011年全球十大政治風險 美中角力 2011年最大政治風險」。《自由時報》,2010年12月23日,第A13版。
170.	「樂清近千村民集結 近失控邊緣」。《聯合報》,2011年1月2日,第A12版。
171.	連雋偉。「中國東協 自貿區周年 貿易投資破紀錄」。《中國時報》,2011年1月3日,第A13版。
172.	編譯張佑生。「美國債破14兆 不修法恐破產」。《聯合報》,2011年1月5日,第A13版。
173.	編譯郭恬君。「去年天災近30萬人死 經損千億美元」。《中國時報》,2011年1月5日,第A11版。
174.	「增強匯率彈性 人民幣將升值」。《中國時報》,2011年1月7日,第A18版。
175.	王良芬。「胡錦濤18日訪美 北韓問題是焦點」。《中國時報》,2011年1月8日,第A16版。
176.	湯明暐。「12年來首次 美大刪國防預算」。《中國時報》,2011年1月8日,第A14版。
177.	亓樂義。「美中戰略互信 先看美台軍售」。《中國時報》,2011年1月11日,第A13版。
178.	編譯羅倩宜。「創下世界紀錄 中國外匯存底 2.85兆美元」。《自由時報》,2011年1月12日,第A12版。
179.	編譯張佑生。「胡錦濤國是訪問 美最高規格迎賓」。《聯合報》,2011年1月19日,第A4版。
180.	楊芬瑩。「中美將簽450億美元採購合約」。《中國時報》,2011年1月20日,第A2版。
181.	「胡採購1.3兆 創23.5萬工作」。《聯合報》。2011年1月20日,第A2版。
182.	劉屏。「歐胡會 美重申台灣關係法」。《中國時報》,2011年1月21日,第A1版。
183.	陳思豪。「糧價拉警報 北京連92天 一滴水不降」。《聯合報》,2011年1月25日,第A3版。
184.	羅培菁。「遊客青睞度 中國擠下西班牙」。《中國時報》,2011年1月28日,第A17版。
185.	編譯羅倩宜。「美失業率9% 新增就業人口 低於預期」。《自由時報》,2011年2月5日,第A8版。
186.	李宇欣。「北方災情嚴重 中共換人抗旱」。《聯合報》,2011年2月14日,第A13版。
187.	尹德瀚。「美預算赤字1.65兆 創歷史新高」。《中國時報》,2011年2月15日,第A11版。
188.	黃菁菁。「中國GDP超越日 躍進全球第二」。《中國時報》,2011年2月15日,第A11版。
189.	楊芬瑩。「旱象+低溫 米麥減產價飆漲」。《中國時報》,2011年2月15日,第A13版。
190.	編譯羅彥傑。「美史上最大減支 聯邦政府3月恐關門」。《自由時報》,2011年2月20日,第A12版。
191.	連雋偉。「吳敬璉:貨幣超發推升通膨」。《中國時報》,2011年3月21日,第A13版。
192.	劉永祥。「今午最後期限 美聯邦政府瀕臨關閉」。《聯合報》,2011年4月9日,第A1版。
193.	尹德瀚。「大限前達協議 美政府不打烊」。《中國時報》,2011年4月10日,第A10版。
194.	陳文和。「全球軍費創新高 美中蟬聯霸主」。《中國時報》,2011年4月12日,第A11版。
195.	「美國預算赤字」。《聯合報》,2011年4月15日,第A20版。
196.	編譯張沛元。「削國防預算 蓋茨憂危及軍力」。《自由時報》,2011年4月15日,第A15版。
197.	編譯陳成良。「12年砍4兆美元 歐巴馬減赤計畫出爐」。《自由時報》,2011年4月15日,第A15版。
198.	編譯劉千郁。「是『禍』不是福 中國高外匯存底 是通膨包袱」。《自由時報》,2011年4月17日,第A4版。
199.	劉永祥、編譯于倩若。「史上第一次 美債信展望調負向」。《聯合報》,2011年4月20日,第A5版。
200.	編譯田思怡。「IMF數據顯示:大陸經濟2016超過美國」。《聯合報》,2011年4月27日,第A1版。
201.	編譯羅倩宜。「2003年以來 中外匯存底 匯損2711億美元」。《自由時報》,2011年5月6日,第A3版。
202.	林中斌。「美國重返東亞?」。《聯合報》,2011年5月12日,第A4版。
203.	曹郁芬。「美中對話落幕 美中擬設亞太新諮商機制」。《自由時報》,2011年5月12日,第A12版。
204.	劉屏。「戰略經濟對話落幕 中美亞太事務磋商 首度建立機制」。《中國時報》,2011年5月12日,第A13版。
205.	諶悠文。「舉債逼近上限 美政府恐停擺」。《中國時報》,2011年5月18日,第A12版。
206.	編譯羅倩宜。「美首季GDP成長1.8% 低於預期」。《自由時報》,2011年5月27日,第A10版。
207.	編譯陳成良。「中國華中大旱 全球糧價蠢動」。《自由時報》,2011年6月1日,第A13版。
208.	編譯劉千郁。「美眾院否決舉債上限升至16.7兆美元」。《自由時報》,2011年6月2日,第A12版。
209.	林建甫。「大陸通膨根源在貨幣」。《旺報》,2011年6月7日,第C7版。
210.	編譯盧永山、劉千郁。「美債危機 惠譽警告降評等」。《自由時報》,2011年6月10日,第A7版。
211.	陳秀玲。「南方暴雨12省市8百萬人受災」。《旺報》,2011年6月20日,第A3版。
212.	「長江水位 全線暴漲」。《中國時報》,2011年6月21日,第A13版。
213.	編譯羅彥傑。「美10年3戰爭 軍費逾百兆 奪25萬人命」。《自由時報》,2011年6月30日,第A14版。
(八)、網路資料
1.	「G20元首高峰會專題報導:關於G20」。《商業周刊網站》,<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feature/G-20/about.php>(檢索日期:2009年4月27日)。
2.	「中美關係」。《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6-03/21/content_4325921.htm>(檢索日期:2011年5月11日)。
3.	「雙語詞彙」。《中央銀行全球資訊網》,<http://www.siteba.net/site/3/15759/www.cbc.gov.tw>(檢索日期:2011年8月3日)。
4.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中國外匯儲備—2011年」,<http://www.safe.gov.cn/model_safe/tjsj/tjsj_detail.jsp?ID=110400000000000000,22&id=5>(檢索日期:2011年7月30日)。
5.	謝明瑞。「再談外匯存底」。《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評論》,2004年1月7日,<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FM/093/FM-C-093-008.htm>(檢索日期:2011年8月4日)。
6.	楊少強。「金融海嘯:雷曼兄弟破產啟示錄」。《商業周刊》第1087期,2008年9月22日,<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34382&p=9>(檢索日期:2010年11月14日)。
7.	吳國卿編譯。「美國金融紓困案要點分析」。《經濟日報》,2008年10月6日,<http://money.udn.com/html/rpt/rpt100788.html>(檢索日期:2010年3月22日)。
8.	譚晶晶、孫奕。「王岐山:共同應對金融危機是中美面臨的最緊迫任務」。《新華網》,2008年12月4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12/04/content_10455360.htm>(檢索日期:2011年5月5日)。
9.	「中國的發展和中美關係」。《人民網》,2009年9月13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10042583.html>(檢索日期:2010年5月30日)。
10.	「胡錦濤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開幕式上的講話(全文)」。《新華網》,2009年9月23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9/23/content_12098887.htm>(檢索日期:2010年5月30日)。
11.	劉曉霞。「林中斌:中共18大時習近平接班 歐胡會是美中力量分水嶺」。《兩岸網》,2009年11月27日,<http://news.cnyes.com/stock/dspnewsS.asp?fi=NEWSBASE20091127WEB2112&vi=33824&date=20091127&time=21:20:21&pagetype=index15&subtype=home&cls=index15_totalnews>(檢索日期:2009年11月28日)。
12.	「溫家寶總理接受新華社獨家專訪」。《新華網》,2009年12月27日,<http://www.news.cn/xhwzb20091227_wz.htm>(檢索日期:2009年12月31日)。
13.	「未售台F16C/D 不傷兩岸關係」,《蘋果日報》,2010年1月31日,<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271278/IssueID/20100131>(檢索日期:2011年5月4日)。
14.	「美售台2千億武器」。《蘋果日報》,2010年1月31日,<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271263/IssueID/20100131>(檢索日期:2011年4月1日)。
15.	中央銀行編印。《全球金融危機專輯(增訂版)》。2010年3月,<http://www.cbc.gov.tw/content.asp?mp=1&CuItem=36396>(檢索日期:2011年2月23日)。
16.	「金融危機後的中美實力」。《新華網》(北京),2010年12月27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observation/2010-12/27/c_12919991.htm>(檢索日期:2011年6月3日)。
17.	楊明娟。「新聞辭典:國是訪問 State visit」。《中央廣播電臺新聞網》,2011年1月14日,<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276470>(檢索日期:2011年5月29日)。
18.	「2年8次『歐胡會』 中美元首頻密接觸史無前例」。《新浪全球新聞網》,2011年1月18日,<http://dailynews.sina.com/bg/news/usa/usnews/chinesedaily/20110118/23042172494.html>(檢索日期:2011年5月14日)。
19.	李書良、潘羿菁。「送歐巴馬大禮…胡錦濤 砸600億美元採購」。《工商時報》,2011年1月22日,<http://money.chinatimes.com/news/news-content.aspx?id=20110122000007&cid=1208>(檢索日期:2011年5月12日)。
20.	相藍欣。「中美關係如何穩定?」。《聯合早報網》,2011年2月24日,<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sino_us/pages8/sino_us110224.shtml>(檢索日期:2011年5月11日)。
21.	曾復生。「美國因應『中國崛起』趨向細緻靈活」。《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分析》,2011年3月4日,<http://www.npf.org.tw/post/3/8844>(檢索日期:2011年5月4日)。
22.	「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國網》(北京),2011年3月15日,<http://big5.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15/content_19612372_3.htm>(檢索日期:2011年8月12日)。
23.	「溫家寶總理答中外記者問」。《人民日報》(北京),2011年3月15日,頁1-2,<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1-03/15/nbs.D110000renmrb_02.htm>(檢索日期:2011年8月7日)。
24.	「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國網》(北京),2011年3月16日,<http://big5.china.com.cn/policy/txt/2011-03/16/content_22150608_3.htm>(檢索日期:2011年8月12日)。
25.	「泛亞高鐵中線動工 昆明↔星國僅10小時」。《蘋果日報》,2011年4月25日,<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3341677/IssueID/20110425>(檢索日期:2011年5月4日)。
26.	陳怡慈。「陸央行:外匯存底用途 別動歪腦筋」。《聯合新聞網》,2011年7月27日,<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3/6487949.shtml>(檢索日期:2011年8月3日)。
27.	田俊榮。「不追求大規模的外匯儲備」。《人民日報》(北京),2011年7月29日,頁10,<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1-07/29/nbs.D110000renmrb_10.htm>(檢索日期:2011年7月29日)。
28.	「周小川首次公開評論美國債務問題」。《華爾街日報中文網》。2011年8月4日,<http://chinese.wsj.com/big5/20110804/bch093651.asp?source=Billingual>(檢索日期:2011年8月6日)。
二、英文書目
(一)、專書
1.	Bush, George W. Decision Points. New York: Crown Publishers, 2010.
2.	C. Fred Bergsten, Charles Freeman, Nicholas R. Lardy, and Derek J. Mitchell. China’s Ris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Washington, DC: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Press, 2008.
3.	Kissinger, Henry A. On China. New York: The Penguin Press, 2011.
(二)、期刊
1.	“Another Way China May Beat the U.S.” Time, April 11, 2011, p.13.
2.	“Dependence on China the Indispensable Economy?” The Economist, October 30-November 5, 2010, pp.73-74.
3.	 “Now No.2, Could China Become No.1?” Time, February 28, 2011, p.9.
4.	“Wall Street bounces back.” Newsweek, April 18, 2011.
5.	Abkowitz, Alyssa. “China Buys the World.” Fortune, October 26, 2009, pp.60-61.
6.	Altman, Roger C. “Globalization in Retreat.” Foreign Affairs, July/August, 2009, pp.2-7.
7.	Chowdhury, Neel. “The China Effect.” Time, April 25, 2011, pp.43-47.
8.	Crowley, Michael and Newton-Small, Jay. “Ryan’s Hope.” Time, April 18, 2011, p.32-35.
9.	Crowley, Michael. “The Sacred Cows.” Time, December 13, 2010, pp.28-31.
10.	Ferguson, Niall. “Dr. K’s Rx for China.” Newsweek, May 23 & 30, 2011, pp.34-36.
11.	Fingar, Thomas. “What Hu Jintao Wants To Know.” Foreign Policy, January/February 2011, pp.42-43.
12.	Foroohar, Rana and Liu, Melinda. “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  Newsweek, March 22, 2010, p.25-28.
13.	Foroohar, Rana. Newsweek, November 8, 2010, p.21.
14.	Gregory, Sean. “A Tale of 600 Cities.” Time, May 2, 2011, p.20.
15.	Kaplan, Robert D. “The Geography of Chinese Power.” Foreign Affairs, May/June 2010, pp.22-41.
16.	Karabell, Zachary. “Should You Put Your Savings in a Chinese Bank Account?” Time, April 11, 2011, p.55.
17.	Mallaby, Sebastian. “You Are What You Owe Why power built on debt is no power at all.” Time, May 9, 2011, pp.24-27.
18.	Newsweek, January 31, 2011, p.14.
19.	Paul, Annie Murphy. “The Roar of the Tiger Mom.” Time, January 31, 2011, pp.24-27.
20.	Schell, Orville. “Why China and the U.S. will only get closer.” Newsweek, Special Edition, Issues 2010, p.38.
21.	Thompson, Mark. “How to Save A Trillion Dollars.” Time, April 25, 2011, pp.20-25.
22.	Zoellick, Robert B. ‘Multiple Reserve Currencies.’” Newsweek, January 31, 2011, p.52.
(三)、報紙
1.	Andrews, Edmund L. “Broader Group of 20 to replace the elite G-7.”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September 26-27, 2009, pp.1&4.
2.	Barboza, David. “China trade now a 2-way street to U.S.”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April 9-10, 2011, p.13.
3.	Bennett, John T. “China Language Softened In Final Version of QDR.” Defense News, February 8, 2010, p.8.
4.	Bottelier, Pieter. “Chinese myths.”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March 20-21, 2010, p.6.
5.	Hauser, Christine. “April employment data brighten outlook for U.S. economy.”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May 7-8, 2011, p.12&15.
6.	Hauser, Christine. “Slow growth in jobs trims hopes for U.S. revival.”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July 9-10, 2011, p.1.
7.	Minnick, Wendell. “Think-Tank Reports Calls on U.S. to Engage, Not Challenge, China.” Defense News, September 28, 2009, p.28.
8.	Ott, Marvin. “Asia’s clouded horizon.”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September 29, 2010, p.8.
9.	Rampell, Catherine. “The U.S. chemistry major is tending bar --- and could be stuck ther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May 20, 2011, p.17.
10.	Wines, Michael and Sanger, David E. “U.S.-China relations increasingly strained.”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December 7, 2010, p.1&3.
(四)、官方資料
1.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http://www.federalreserve.gov/datadownload/Chart.aspx?rel=H10&series=40a15acb120950674894978e4f74def9&lastObs=&from=01/01/2007&to=03/31/2011&filetype=csv&label=include&layout=seriescolumn&pp=Download> (Accessed April 4, 2011).
2.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BEA),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http://www.bea.gov/national/txt/dpga.txt> (Accessed February 18, 2011).
3.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Labor. <http://data.bls.gov/pdq/SurveyOutputServlet> (Accessed December 10, 2010).
4.	Bureau of the Public Debt, U.S.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The Daily History of the Debt Results.” <http://www.treasurydirect.gov/NP/NPGateway> (Accessed July 11, 2011).
5.	The White House. “Fact Sheet: Creating a 21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rchitecture.” September 24, 2009, <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fact-sheet-creating-a-21st-century-international-economic-architecture> (Accessed: June 6, 2011).
6.	U.S. Census Bureau. <http://www.census.gov/foreign-trade/statistics/historical/exhibit_history.prn> (Accessed April 12, 2011).
7.	U.S.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Major Foreign Holders of Treasury Securities Holdings 1.” <http://www.treasury.gov/resource-center/data-chart-center/tic/Documents/mfh.txt> (Accessed March 30, 2011).
8.	U.S.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http://www.treasury.gov/resource-center/data-chart-center/tic/Documents/mfh.txt>, <http://www.treasury.gov/resource-center/data-chart-center/tic/Documents/mfhhis01.txt> (Accessed April 2, 2011).
(五)、網路資料
1.	“Trading Economics.”  <http://www.tradingeconomics.com/Economics/GDP-Growth.aspx?Symbol=CNY> (Accessed March 8, 2011).
2.	Goldstein, Jacob. “The U.S. Owes China $1.2 Trillion.” National Public Radio (NPR), March 1, 2011. <http://www.npr.org/blogs/money/2011/03/01/134159785/the-u-s-owes-china-1-2-trillion?sc=fb&cc=fp> (Accessed March 30, 2011).
3.	Greenspan, Alan. “The Fed Didn't Cause the Housing Bubbl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March 11, 2009. <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23672965066989281.html?mod=article-outset-box> (Accessed November 1, 2010).
4.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WEO): Sustaining the Recovery. 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09. <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09/02/> (Accessed: July 16, 2011).
5.	Larson, Christina. “China and the U.S.: The Indispensable Axis.” Time, March 10, 2010. <http://www.time.com/time/specials/packages/article/0,28804,1971133_1971110_1971106,00.html> (Accessed March 16, 2010).
6.	Mullen, Adm. Mike. “JCS Speech.” Joint Chiefs of Staff Official, August 26, 2010. <http://www.jcs.mil/speech.aspx?ID=1445> (Accessed July 12, 2011).
7.	Muradian, Vago. “Adm. Mike Mullen.” Defense News, July 10, 2011. <http://www.defensenews.com/story.php?i=7058688&c=FEA&s=INT> (Accessed July 12, 2011).
8.	Payack, Paul J. J. “Top Words of 2011, yes 2011.” The Global Language Monitor, December 6, 2010. <http://www.languagemonitor.com/top-words/top-words-of-2011-yes-2011/> (Accessed December 31, 2010).
9.	Rampell, Catherine. “‘Great Recession’: A Brief Etymology.”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11, 2009. <http://economix.blogs.nytimes.com/2009/03/11/great-recession-a-brief-etymology/> (Accessed February 21, 2011).
10.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Statistics database.” <http://stat.wto.org/CountryProfile/WSDBCountryPFHome.aspx?Language=E> (Accessed: May 22, 2011).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