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207202110522900
DOI 10.6846/TKU.2021.00251
論文名稱(中文) 羅智成詩中的現代主義——以《寶寶之書》、《黑色鑲金》為中心
論文名稱(英文) The Modernism in Lo Chih-cheng’s poetry—focusing on from Letters to My Darling and Blackness Embroidered with Gold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9
學期 2
出版年 110
研究生(中文) 黃千芮
研究生(英文) Connie Huang
學號 70801001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21-06-22
論文頁數 14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趙衛民(091971@mail.tku.edu.tw)
委員 - 何金蘭(hkl50115@mail.tku.edu.tw)
委員 - 楊宗翰(148529@mail.tku.edu.tw)
關鍵字(中) 羅智成
現代主義
孤獨
疏離
關鍵字(英) Lo Chih-cheng
modernism
solitude
alien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羅智成詩作中的文字姿態,與現代主義倡導的「發揮主體性」有其相似性,詩人詩中的自我凝視,放置於個人潛意識裡,再向外拓展至與世界之間的關係,孤獨也頻繁現身於羅智成的字句中。
《寶寶之書》、《黑色鑲金》兩部作品皆加注音、皆為短詩集,並都以100首作結,延續著親密的氛圍。筆者欲集中研讀這兩本詩集,透過文本的評析整理,同時藉羅智成的訪談與詩集中的序、跋、後記等,細品其詩作,追溯影響詩人之現代主義學說,並研究詩集的外在書封、內在文本的符號表徵。《寶寶之書》始於長大、終站於兒童樂園親吻新娘,代表童年的結束,兒童樂園是成年與過往交會的時刻,《黑色鑲金》開啟秘密供奉的黑金美學,經歷詩滅元年,終結在獻祭神祇。《寶寶之書》口吻親暱的向理想讀者傾訴夢境、童話般的場景,到《黑色鑲金》更加直視自身以及文明的毀滅與進程,即使兩者都有「她」的加入仍未削減孤獨的濃度。
現代主義對內心世界的描繪及異化,與羅智成一直以來嘗試的方向不謀而合,本文企圖從外在可見的符號至文字的內涵符碼,一窺現代主義對詩人的影響,深入羅智成趨黑的美學風景。
英文摘要
The texture of the words in Lo Chih-cheng's poetry is similar to the spirit of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subjectivity" advocated by modernism. In Lo’s poems, the poet gazes himself subconsciously and then expands himself outward to build a relationship with the world. Solitude can frequently be found in his words as well.
from Letters to My Darling and Blackness Embroidered with Gold are both short poetry collections of 100 poems annotated with Chinese phonetic symbols. In terms of the tone in poems, the intimate atmosphere of from Letters to My Darling is extended in Blackness Embroidered with Gold. In this thesis, I would like to focus on these two poetry collections, analyzing and organizing the texts, and meanwhile using Lo's interviews and the prefaces and epilogues in the collections to examine Lo’s poems in details, trace the theories that influenced him, and study the symbolic representations of the front covers and the text of the two poetry collections. 
from Letters to My Darling begins with growing up and ends with kissing the bride. The amusement park becomes an intersection of the adulthood and the childhood, marking the end of one’s youth. Blackness Embroidered with Gold presents the esthetics of the secret offering of black gold, which goes through the start of poetry destruction and ends in sacrificing to the gods. In from Letters to My Darling, Lo speaks to his ideal readers with an intimate tone of voice, describing some dreamlike and fairy-tale scenes. On the other hand, Lo looks more directly at himself and the destruction and progress of civilization in Blackness Embroidered with Gold. Even though "she" is present in both books, those feminine figures still do not diminish the intensity of solitude. Modernism depicts one’s inner world and alienates oneself as well, which coincides with the direction that Lo has been trying to take all the time.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take a glimpse into the influence of modernism on the poet and the esthetic context of his poetry through those visible symbols of the front covers to the connotative symbols of the word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相關文獻回顧	5
第三節、研究方法	9
第二章、現代主義思潮	12
第一節、西方現代主義	12
第二節、西方現代主義的補充與反彈	26
第三節、台灣現代主義詩發展	33
第四節、60-70年代影響羅智成的詩學	44
第五節、羅智成創作的起點	51
第三章、童年的跨境:《寶寶之書》	61
第一節、由外看《寶寶之書》符號的指涉	61
第二節、由內看《寶寶之書》符號的指涉	65
第三節、結語	100
第四章、黑金神話:《黑色鑲金》	103
第一節、由外看《黑色鑲金》符號的指涉	103
第二節、由內看《黑色鑲金》符號的指涉	107
第三節、結語	133
第五章、結論:直視森黑的心靈	136
參考書目	140
參考文獻
中文專書
方莘:《膜拜》(台北:現代文學出版社,1963年2月)。
王寧:《超越後現代主義——王寧文化學術批評文選之4》(台北:洪葉文化,2003年9月)。
石計生:《探索藝術的精神——班雅明、盧卡奇與楊牧》(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17年12月)。
朱光潛:《談美》(台北:開明出版社,2018年,11月)。
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臺北市:揚智文化,2009年3月)。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揚智,2002年2月)。
林燿德:《一九四九以後》(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81年12月)。
紀弦:《新詩論集》(高雄:大業書店,1956年10月)。
胡品清:《現代文學散論》(台北:傳記文學社印行,1971年5月)。
翁文嫻:《創作的契機》(台北:唐山出版社,1998年5月)。
張雙英:《二十世紀台灣新詩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8月)。
梁宗岱:《詩與真》(台北:台灣商務,2002年10月)。
陳永國:《理性的逃逸:解構主義與人文精神》(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4年3月)。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新北:聯經出版,2011年10月)。
陳芳明:《現代主義及其不滿》(台北:聯經出版,2013年9月)。
楊小濱:《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與文化批評》(台北:麥田出版,2010年7月)。
楊宗翰:《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2年6月)。
楊宗翰:《破格:臺灣現代詩評論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7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98年2月)。
葉泥:《里爾克及其作品》(高雄:大業書店,1969年9月)。
趙滋蕃:《文學與美學》(台北:道聲出版社,1978年10月)。
趙衛民:《新詩啟蒙》(台北:里仁書局,2011年2月)。
趙衛民:《德勒茲的生命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19年8月)。
戴孟宗:《現代色彩學——色彩理論、感知與運用》(新北:全華圖書,2011年6月)。
羅智成:《畫冊》(台北:鬼雨書院,1975年4月)。
羅智成:《光之書》(台北:龍田出版社,1979年2月)。
羅智成:《傾斜之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10月)。
羅智成:《M湖書簡》(台北:少數出版工作室,1989年8月)。
羅智成:《M湖書簡:羅智成旅美札記與攝影》(台北:正中書局,2002年11月)。
羅智成:《寶寶之書》(台北:少數出版社,1989年8月)。
羅智成:《寶寶之書》(台北:聯合文學,2018年4月)。
羅智成:《黑色鑲金》(台北:聯合文學,1999年2月)。
羅智成:《黑色鑲金》(台北:聯合文學,2012年6月)。
羅智成:《光之書》(台北:天下遠見,2000年5月)。
羅智成:《透明鳥》(台北:聯合文學,2012年4月)。
羅智成:《泥炭紀》(台北:聯合文學,2018年6月)。
羅智成:《地球之島》(台北:聯合文學,2020年12月)。
羅智成:《荒涼糖果店》(台北:聯合文學,2020年11月)。

翻譯專書
王任光編著:《西洋中古史》(台北:國立編譯館出版,1979年8月)。
弗雷德里克・R・卡爾(Frederick R. Karl)著,陳永國/傅景川譯:《現代與現代主義——藝術家的主權1885-1925》(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2月)。
朱利安(Françios Jullien)著,卓立、林志明譯:《間距與之間:論中國與歐洲思想之間的哲學策略》(台北:五南,2013年9月)。
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著,秀陶選、譯:《最好的里爾克》(新北:目色文化,2019年7月)。
彼得・蓋伊(Peter Gay)著,梁永安譯:《現代主義:異端的誘惑——從波特萊爾到貝克特及其他》(新北:立緒文化,2009年12月)。
阿蘭・瓦尼埃(Alain Vanier)著,懷宇譯:《精神分析學導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
侯篤生(Hans Egon Holthusen)著,李魁賢譯:《里爾克傳》(台北:田園出版社有限公司,1969年3月)。
紀德(André Paul Guillaume Gide)著,佚名譯:《紀德隨想札記——地糧之卷》(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2月)。
胡戈・佛里德里希(Hugo Friedrich)著,李双志譯:《現代詩歌的結構——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中期的抒情詩》(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10年8月)。
夏爾・皮埃爾・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著,杜國清譯:《惡之華》(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1年12月)
夏爾・皮埃爾・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著,郭宏安等譯:《巴黎的憂鬱》(新北:新雨出版社,2018年3月)。
夏爾・皮埃爾・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著,郭宏安等譯:《巴黎的憂鬱》(新北:新雨出版社,2018年3月)。
茱莉亞・克莉斯蒂娃(Julia Kristeva)著,納瓦蘿訪談,吳錫德譯:《思考之危境》(臺北:麥田,2005年10月)
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著,周願同改寫:《青鳥》(臺北市:台灣東方,2020年12月)。
喬治・塞巴格著,楊玉平譯:《超現實主義》(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
覃子豪譯:《法蘭西詩選・第一集》(高雄:大業書局,1958年3月)。
奧克塔維奧・帕斯(Octavio Paz)著,趙振江譯:《批評的激情——奧・帕斯談創作》(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
雷諾・博格(Ronald Bogue)著,李育霖譯:《德勒茲論文學》(台北:麥田出版,2006年6月)。
邁克爾・萊文森(M. Levenson)著,田智譯:《現代主義》(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

學位論文
宋螢昇:《出入人生──詩與現實的磨合:以簡政珍、羅智成、陳克華為中心》(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李泓泊:《羅智成詩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李逢銘:《試析羅智成、蘇紹連詩對一九七○年代現代詩論戰的迴響》(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洪崇德:《論「黑暗時期」前羅智成詩作的理想性及其實現》(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
張馨云:《羅智成夢意象運用之探究——以「夢中三書」為考察範圍》(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許凱超:《以《地球之島》、《透明鳥》為中心論羅智成現代詩》(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陳義芝:《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析論》(高雄:國立高師大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湯惠蘭:《何其芳與一九五○年代台灣現代抒情詩》(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黃琬瑜:《夢想的文明:羅智成新詩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
鄒政翰:《創作的內與外:論羅智成詩文中的歷史題材》(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龔偉健:《羅智成詩的空間研究》(台北: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17年)。

期刊、雜誌
田運良:〈詩密室的黑與亮、囚與逃——羅智成詩的空間意象〉,《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37期(2017年3月),頁103-126。
李癸雲:〈不存在的戀人——以陳黎、楊澤、羅智成詩為例〉,《台灣文學學報》第4期(2003年8月)。
林巾力:〈追求詩的純粹性:從楊熾昌到紀弦〉,《中外文學》第39卷第4期(2010年12月)。
洛夫、羅門、方莘、渡也、羅智成、瘂弦:〈西方文學與中國現代詩〉,《中外文學》第10卷第1期(1981年6月)。
翁文嫻:〈論台灣新一代詩人的變形模式〉,《中山人文學報》第13期(2001年10月)。
翁文嫻:〈浪漫與現代主義詩內「陰暗面」的份量——兼論雨果、徐志摩、波特萊爾〉,《成大中文學報》第43期(2013年12月)。
翁文嫻:〈自法國哲學家朱利安「間距」觀念追探——也斯在中國詩學上打開的「間距」效果〉,《臺大中文學報》第63期(2018年12月)。
張清志:〈在夢中書房遙望天涯海角——簡媜VS.羅智成〉,《聯合文學》210期18卷第6期(2002年4月)。
許悔之:〈占領一座電台——評羅智成的《寶寶之書》〉,《聯合文學》第6卷3期(1990年1月)。
曾琮琇:〈從自轉到公轉——論羅智成《黑色鑲金》中的後設美學〉,《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1期(2010年10月)。
楊宗翰:〈中化「現代」——紀弦、現代詩與現代性〉,《中外文學》第30卷第1期(2001年6月),頁 65-83。
楊宗翰:〈羅智成——教皇歸來  王者再臨〉,《聯合文學》第338期(2012年12月),頁38-41。
劉紀蕙:〈超現實的視覺翻譯:重探台灣現代詩「橫的移植」〉,《中外文學》第24卷第8期(1996年1月)。

網路資料
汪正翔:〈用詩對抗時間,用詩告別現代世界──羅智成《夢中書房》〉,引自博客來OKAPI網站(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3922),2015年8月20日發表。(2021年5月3日。)
劉曉頤:〈心有所愛,不忍讓世界傾敗:羅智成與他的詩〉,引自OPENBOOK網站(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20075),2018年8月20日發表。(2020年5月30日。)
劉曉頤:〈眾所畏懼的孤獨,其實是迷人的——專訪詩人羅智成〉,引自風傳媒網站(https://www.storm.mg/article/2578575?page=3),2020年5月9日發表。(2021年6月28日。)
蔡源林:〈古埃及宗教〉,引自全國宗教資訊網:(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575),(2021年6月28。)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