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207202000012900
DOI 10.6846/TKU.2020.00295
論文名稱(中文) 大學生具親職化經驗、知覺父母親密關係對愛情觀之影響
論文名稱(英文) The influences of parental experience and perceived parents’ intimacy on love attitude in college student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8
學期 2
出版年 109
研究生(中文) 莊惠馨
研究生(英文) Hui-Hsin Chuang
學號 60669012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20-06-29
論文頁數 10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宋鴻燕
委員 - 李旻陽
委員 - 林怡君
關鍵字(中) 大學生
親職化
知覺父母親密關係
愛情觀
關鍵字(英) college students
parentification
perceived parents’ intimacy
love attitude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具親職化經驗、知覺父母親密關係對愛情觀之影響,研究參與者為310位大學生,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所使用的量表包括「親職化量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量表」和「愛情觀量表」,將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結果主要發現如下:參與者背景因素中,性別、年級、戀愛經驗在親職化皆無顯著差異,不同出生序之大學生親職化程度有顯著差異,老大與中間子女比老么與獨生子女具有較多功能性照顧。不同父母婚姻與家庭狀態之大學生在親職化程度有顯著差異,與父母同住、父母離婚和父親過世的大學生,在「功能性照顧」顯著高於父母分居且有婚姻關係的大學生。親職化與知覺父母親密關係之相關分析呈現顯著負相關,也就是說,愈具有親職化的大學生,知覺父母親密關係越低,特別是在「不公平性」與「親密程度」及「和諧程度」。大學生具高不公平性親職化者在追逐遊戲愛情觀具有顯著差異,大學生在親職化的「不公平性」愈高,愛情觀的追逐遊戲傾向愈高。根據以上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對實務上及未來研究方向建議,針對親職化的大學生需要的諮商輔導策略。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influences of parental experience and perceived parents’ intimacy on love attitude in college students. The sample was consisted of 310 college students. The data collection was conducted through a package of questionnaires by using such research tools as Filial Responsibility Scale-Adult (edition), the Perceived Parents Intimacy Scale and the Love Attitudes Scale.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adopt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s,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One-way ANOVA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analyses, the conclusion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Among the background factors of participan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 grade, and love experience in parentification.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rms of birth order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parentification.  The first-born and middle children outperformed the youngest children and the only children in terms of instrumental caregiving.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rms of parental marital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parentification. The students whose parents were in the marital status of parents lived together, divorced and fathers passed away outperformed than the students whose parents were in the marital status with parent separated in terms of instrumental caregiving.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arentification and perceived parents’ intimacy. That is, the more parentification, the lower perceived parents’ intimacy, specifically in terms of "unfairness" to "degree of intimacy" and "degree of harmony".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rms of high unfairness parentification with chasing game of love attitudes. The more unfairness parentification, the higher chasing game of love attitudes. According to the abovementioned findings, some suggestions were made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and implication of the strategies for counseling in college students who have high degree of parentifica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親職化之相關研究 6
第二節 知覺父母親密關係之相關研究	15
第三節 大學生愛情觀之相關研究	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2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2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26
第五節 量表修訂	28
第六節 實施程序	32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方法	3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4
第一節 樣本分布情形 34
第二節 大學生親職化、知覺父母親密關係與愛情觀之現況分析 37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學生在親職化程度上的差異情形	48
第四節 親職化與知覺父母親密關係之相關分析	65
第五節 大學生親職化程度在愛情觀之差異情形	68
第六節 大學生知覺父母親密關係在愛情觀之差異情形 7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2
參考文獻	75
附件一 預試問卷	80
附件二 量表修訂	86
附件三 正式問卷	96
附件四 量表授權同意書 102

表目錄
表4-1-1 有效樣本基本資料一覽表 36
表4-2-1 親職化各分量分數的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37
表4-2-2 親職化量表各題平均得分之分布(平均數由高至低) 39
表4-2-3 知覺父母親密關係各分量表分數的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40
表4-2-4 知覺父母親密關係各題平均得分(按平均數高低排序) 41
表4-2-5 愛情觀量表各分量表分數的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43
表4-2-6 愛情觀各題平均得分(按平均數高低排序) 45
表4-3-1 不同性別大學生的親職化平均數、標準差 49
表4-3-2 不同性別大學生的親職化摘要表 50
表4-3-3 大學生親職化在不同年級的平均數、標準差 52
表4-3-4 大學生親職化在不同年級之差異摘要表	52
表4-3-5 大學生親職化在不同出生序的平均數、標準差 54
表4-3-6 大學生親職化在不同出生序之差異摘要表 54
表4-3-7 大學生親職化在不同出生序之差異摘要表事後比較 55
表4-3-8 大學生親職化在不同父母婚姻與家庭狀態的平均數、標準差	58
表4-3-9 大學生親職化在不同父母婚姻與家庭狀態之差異摘要表 59
表4-3-10大學生親職化在不同父母婚姻與家庭狀態之差異摘要表事後比較 59
表4-3-11大學生親職化在不同戀愛經驗的平均數、標準差	61
表4-3-12大學生親職化在不同戀愛經驗之差異摘要表 61
表4-3-13親職化在不同背景變項上之差異摘要表	63
表4-4-1親職化與知覺父母親密關係之積差相關分析摘要表(N=310)	66
表4-5-1大學生親職化程度(高、中、低)的平均數、標準差 68
表4-5-2大學生親職化程度在不同愛情觀之差異摘要表 69
表4-6-1大學生知覺父母親密關係程度(高、中、低)的平均數、標準差	70
表4-6-2 大學生知覺父母親密程度在不同愛情觀之差異摘要表 71
附表2-1 預試有效樣本人數分配表	86
附表2-2「親職化量表-功能性照顧分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88
附表2-3「親職化量表-情感性照顧分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88
附表2-4「親職化量表-不公平性分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89
附表2-5 親職化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係數摘要表	89
附表2-6「知覺父母親密關係量表親密程度分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90
附表2-7「知覺父母親密關係量表和諧程度分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91
附表2-8 知覺父母婚姻關係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係數摘要表	91
附表2-9 知覺父母婚姻關係量表之折半信度與內部一致性信度係數摘要表 92
附表2-10「愛情觀量表浪漫憧憬」項目分析摘要表 93
附表2-11「愛情觀量表追逐遊戲」項目分析摘要表 93
附表2-12「愛情觀量表現實條件」項目分析摘要表 94
附表2-13「愛情觀量表友伴照顧」項目分析摘要表 94
附表2-14「愛情觀量表犧牲付出」項目分析摘要表 95
附表2-15 愛情觀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係數摘要表 95

圖目錄
圖2-1-1 親職化評估之初步理論架構 13
圖2-3-1 愛情三元論 20
圖3-1-1 研究架構	23
圖3-6-1 研究流程	32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慶福、林幸台、張德榮(1996)。愛情關係發展與適應之評量工具編制。測驗年刊,43,227-240。

王郁茗、王慶福(2007)。大學生知覺其人際依附風格對愛情親密關係適應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8(4),397-415。
doi:10.6251/BEP.20070119

王慶福(2000)。當男孩愛上女孩:人際依附風格類型搭配、愛情關係與關係適應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8,177-201。

王慶福、王郁茗(2003)。性別、性別角色取向與愛情觀及愛情關係的分析研究。中山醫學雜誌,14卷1期,71-82。doi: 10.30096/CSMJ.200301.0009

石芳萌、吳麗娟、林世華(2010)。高中職學生親職化、自我分化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1卷,4期,823-846。

江文賢等(譯)(2013)。Bowen家庭系統理論之八大概念:一種思考個人與團體的新方式,53-58。台北市:台灣婚姻與家庭輔導學會。

李美枝、鐘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260-299。

李閏華(1993)。父母婚姻關係對子女婚姻態度影響之研究:以臺中市未婚在學學生為對象(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吳嘉瑜、張盛堂(2004)。叫”好孩子”太沉重!?幼年具親職化經驗之性罪犯的人際特色及處遇。中華團體心理治療,10(2),19-27。doi:10.30060/CGP.200406.0005

吳嘉瑜(2005)。”小大人”長大了-當親職化兒童成為治療者,輔導季刊,41(4),29-36。doi:10.29742/GQ.200512.0004

利翠珊、陳富美(2004)。配偶親職角色的支持與分工對夫妻恩情的影響。本土心理學,21,49-83。

林素妃(2003)。知覺父母親密關係、性別角色與親密關係滿意度之分析研究-以大學生情侶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邱羿翔(2013)。大學生自我分化與愛情觀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柯澍馨、王思萍、郭妙雪(2016)。成年子女知覺父母婚姻品質之研究。華岡農科學報,第38期,1-20。

柳杰欣、吳麗娟、林世華(2009)。適婚男女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依附關係與其婚姻態度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0卷,4期,641-662。

張沛綺(2013)。大學生親職化、孝道信念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莊宗運(2014)。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異性關係品質、衝突處理方式之相關研究(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莊瑞飛(2003)。原生家庭與其他重要他人經驗對女性婚姻恐懼者之影響研究:以客體關係理論分析詮釋(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

莊慧美(2008)。親職化角色經驗之大學生的人際特色及團體處遇初探。輔導季刊,44(4),21-27。

陳彥竹(2014)大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情緒調節與愛情關係衝突反應方式之相關研究(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陳婉琪(2014)都是為了孩子?父母離婚負面影響之重新評估。臺灣社會學刊,第54期,31-73。

陳詩潔、吳麗娟(2008)。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自我感受與愛情關係品質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0(1),153-178。

陳慧珊、吳麗娟(2013)。大學生親職化現象、個體化程度與身心健康指標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5卷,1期,103-120。doi:10.6251/BEP.20130121

陳秉華、郭崇信、陳金燕、黃光國、曹惟純、葉光輝、余安邦、李佩怡、趙文滔、 許維素(2017)。多元文化諮商在臺灣,305-309。心理出版社:台北市。

黃宗堅、周玉慧(2009)。大學生親子三角關係類型與親密關係適應之研究。中華心理學刊,51(2),197-213。
doi:10.6129/CJP.2009.5102.04

黃宗堅、李佳儒、張勻銘(2010)。代間關係中親職化經驗之發展與自我轉化:以成年初期女性為例,本土心理學,(33),59-106。doi:10.6254/2010.33.59

劉惠琴(2005)。親子關係中“多元個體化”歷程的內涵與測量。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8(4)。55-92。doi:10.30074/CJMH.200512.0003

歐陽儀、吳麗娟(2012)。父母自我分化對青少年子女身心健康影響模式探討。教育心理學報,43卷(3),576-590。

歐陽儀、吳麗娟(2014)。父母自我分化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過程中自我分化代間傳遞與親子三角關係的角色初探。輔導季刊,50卷(2),65-73。

鄭羽芯(2006)。大學生人際依附風格、情緒表達方式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鄭淑君、郭麗安(2008)。夫妻婚姻滿意度與其獨生子/女三角關係運作之分析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0(2),199-220。doi:10.6251/BEP.20080304

英文文獻
Baggett,E., Shaffer,A., & Muetzelfeld, H. (2015). Father-daughter parentification and young adul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mong college women.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36 (6), 760-783. 

Bell, L.G. (2001). Triangulation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in the U.S. and Japan. Family Process, 40, 173-187.

Bourassa, K. (2010). Compulsive caregiving: Emotional parentification in childhood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romantic relational in late adolescence and early adulthood. ResearchGate, Retrieved from: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65613531

Bowen, M. (1978). Family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 Northvale, NJ: Jason Aronson.

Broszormenyi-Nagy, I., & Spark, G. M. (1973). Invisible loyalties: Reciprocity in intergenerational family therapy. Hagerstown, MD: Harper & Row.

Brotherton, W. D. (1989). The assessment of parental triangulation of child.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Burnett, G., Jones, R.A., Bliwise, N. G., & Thomson Ross, L. (2006). Family unpredictability, parental alcoholis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arentifica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34, 181-189.
doi: 10.1080/01926180600550437

Byng-Hall, J. (2002). Relieving parentified children’s burden in families with insecure attachment patterns. Family Process, 41 (3), 375-388.

DiCaccavo, A. (2006). Working with parentification: Implications for clients and counselling psychologists.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79 (3), 469-478.

Erikson, E. H. (1968). Identity:Youth and crisis.New York:Norton Company. 

Jurkovic, Gregory J., Ph. D. (1997). Lost childhoods: The plight of parentified child. Talor&Francis.

Kerr, M.E., & Bowen, M. (1988). Family evaluation. N.Y: Norton&Company.

Lee, J. A. (1977). A typology of styles of lov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ry Bulletin, 3, 173-182.

Hooper, L. M. (2007). The application of attachment theory and family systems theory to the phenomena of parentification. The Family Journal, (15), 217. doi:10.1177/1066480707301290

Minuchin, S., Montalvo, B., Guerney, B. G., Rosman, B., & Schumer, F. (1967). Families of the slums. NewYork: Basic Books. 

Rubin, Z. (1970). Measurement of romantic lo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6, 265-273.

Schier, K., Herke, M., Nickel, R., Egle, T. U., & Hardt, J. (2015). Long-term sequelae of emotional parentification:A cross validation study using sequences of regressions. Jounal of Family Studies, 24, 1307–1321. doi:10.1007/s10826-014-9938-z

Sternberg, R. J. (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93, 135-199.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