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207201919563400
DOI 10.6846/TKU.2019.00286
論文名稱(中文) 發展圖形組織策略結合複句句型數位教材輔助國中閱讀障礙學生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n Action Research on Developing an E-Learning Material about Graphic Organizers Combined with Complex Sentences to Support Students with Reading Disabilitie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E-Learning Executive Master's Program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7
學期 2
出版年 108
研究生(中文) 陳舒雁
研究生(英文) Shu-Yen Chen
學號 70674012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9-06-14
論文頁數 16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瓊穗
委員 - 胡心慈
委員 - 林怡君
關鍵字(中) 圖形組織
複句
數位教材
閱讀理解
關鍵字(英) Graphic Organizers
Complex Sentences
E-Learning Material
Reading Comprehens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閱讀障礙學生普遍有文意統整及後設認知困難,鑒於文獻研究及在教育現場的觀察,以「因果」、「轉折」及「選擇」三種複句句型為例,運用多媒體內容呈現與互動練習模式,設計發展一套結合複句概念及視覺圖形組織策略之數位教材,輔助學生理解文意。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以ADDIE系統化流程進行數位教材的開發,探討雛型教材發展、初版教材實施、修正版教材實施等三階段的行動、評鑑及省思的歷程。研究過程中以專家審核表、學生學習滿意度調查、自編文意理解測驗、學生及觀課教師訪談、教師札記及學生學習評量單等,進行研究資料蒐集與分析。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經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所發展之數位教材,獲得內容專家及學生的正向評價。
二、本教材發展重視個別差異原則,提供語音說明、線上辭典、思考提示來輔助閱讀理解,並以情境動畫及互動設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三、運用複句概念及鷹架式圖形組織策略能輔助學生理解文意,搭配電腦繪圖則可以獲致較佳的構圖成效。
四、在有限的研究時間內,四位國中閱讀障礙受試學生文意理解測驗後測成績和前測相較,僅呈持平或微幅提升的現象。
根據上述結果,提出對教材發展、教學實踐及未來研究的相關建議,希冀能作為教學者與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英文摘要
Students with reading disabilities generally have difficulties in term of context integration and metacognition. In view of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the observations from the education scene, a set of E-learning material with multimedia and interactive practice mode, combined with complex sentence concepts and visual graphic organization strategies to assist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context, was developed by using three complex sentence patterns including "causative", "adversative" and "selective". 
The action research method was adopted in this study by using ADDIE Model (Analysis, Design,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Evaluation) to develop digital teaching materials. Three stages of actions were taken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totype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irst edition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vised version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together with the process of action, evaluation, and reflection.
In the course of the research, the research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with the expert review forms, the student learning satisfaction surveys, the self-developed comprehension tests, the interviews with 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s who observed the classes, the notes of teacher, and the sheets of student learning assessment. 
The main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Firstly, the E-learning materials developed through the systematic teaching design pattern evaluated by content experts and students were with positive feedback.
Secondly, in order to support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material paid attention to the principl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by providing voice prompt, online dictionary, and thinking tips. Also, the use of animation and interactive design improved the learning interest of the students.
Thirdly, the use of complex sentence concepts and scaffolding graphics organization strategy helped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context, also the better composition results could be achieved if computer graphics are used.
Lastly, within a limited research period, the results of literary comprehension test showed only flat or slightly improvement from fou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reading disability between the pretest and the posttest.
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th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ractice and future research were proposed, which could be used as the reference for educators and other researcher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4
第四節 研究的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閱讀障礙學生與閱讀理解教學策略 7
第二節 圖形組織策略的意涵與應用 18
第三節 中文複句句型與教學 26
第四節 數位教材與多媒體教學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1
第一節 研究設計 41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4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4
第四節 實施程序 46
第五節 教材規劃 48
第六節 資料分析 51
第四章 研究歷程與結果 53
第一節 雛型數位教材發展 53
第二節 初版數位教材實施與修正 70
第三節 修正版數位教材實施與評鑑 81
第四節 行動方案歷程探討 9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14
參考文獻 117
中文部分 117
英文部分 124
附錄 127
附錄一 家長同意書 127
附錄二 雛型教材腳本審核修正表 128
附錄三 數位教材使用回饋調查 130
附錄四 數位教材使用滿意度調查 131
附錄五 訪談大綱 133
附錄六 學生學習行為觀察紀錄表 134
附錄七 受試學生學習行為觀察紀錄統計表 135
附錄八 數位教材教學流程簡案 136
附錄九 修正版數位教材學習單示例 139
附錄十 修正版數位教材評量單示例 141
附錄十一 修正版數位教材設計原則與示例 145
附錄十二 自編文意理解測驗 153

表次
表2-1-1 閱讀文章的理解策略 15
表2-2-1 圖形組織策略運用於國中閱讀困難學生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22
表2-3-1 漢文語文學者對複句邏輯語意的分類一覽表 27
表2-3-2 關聯詞語和複句種類分類表 27
表2-3-3 複句句型選用分析表 32
表2-3-4 複句教學參考句型 32
表2-4-1 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對閱讀困難學生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37
表3-2-1 研究團隊成員 43
表3-6-1 研究資料編碼表 51
表4-1-1 研究對象閱讀能力分析表 54
表4-1-2 資訊科技資源分析表 57
表4-1-3 數位教材學習目標 59
表4-1-4 數位教材教學實施規劃表 61
表4-1-5 數位教材教學評量設計表 61
表4-1-6 雛型教材專家審核意見 67
表4-2-1 初版數位教材學習評量結果一覽表 74
表4-2-2 初版數位教材使用回饋調查結果 75
表4-2-3 第一組受試學生文意理解測驗評量結果 77
表4-3-1 修正版數位教材學習評量結果一覽表 87
表4-3-2 修正版數位教材使用滿意度調查結果 88
表4-3-3 第二組受試學生文意理解測驗前測評量結果 91
表4-3-4 第二組受試學生文意理解測驗後測評量結果 91
表4-3-5 第二組受試學生文意理解前後測評量結果比較 93
表4-4-1 雛型數位教材發展階段問題解決分析表 98
表4-4-2 初版數位教材實施階段問題解決分析表 100
表4-4-3 修正版數位教材實施階段問題解決分析表 101

圖次
圖2-1-1 閱讀架構 7
圖2-1-2 閱讀成分分析 9
圖2-4-1 多媒體學習認知模式 35
圖3-1-1 系統化教學設計 42
圖3-4-1 研究流程 47
圖4-1-1 數位教材架構圖 59
圖4-1-2 雛型數位教材示例 63
圖4-1-3 多層次學習單題例 64
圖4-1-4 網路課程圖例 66
圖4-2-1 第一組受試學生個別文意理解測驗結果直方圖 77
圖4-3-1 第二組受試學生文意圖形組織作品 84
圖4-3-2 第二組受試學生個別文意理解測驗結果直方圖 91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丁儀馨(2012)。不同多媒體教材組合模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習障礙兒童閱讀理解及認知負荷成效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364efa
文須琢(2007)。國中國文科語體範文之複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2sccth
王佩蘭(2005)。構圖策略對國小高年級簡易英語故事重寫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zxyt83
王怡文(2010)。國小五年級國語文關聯詞語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7ey5c5
王婉茹(2017)。探討電腦化概念構圖在閱讀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教學之啟示。雲嘉特教期刊,(25),54-60。
王詩妮(2012)。多媒體註解輔助低閱讀能力學生在線上閱讀理解表現之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zxk9sd
王瓊珠(1992)。國小六年級閱讀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閱讀認知能力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瓊珠(2004)。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臺北市:心理。
王瓊珠、洪儷瑜、張郁雯、陳秀芬(2008)。一到九年級學生國字識字量發展。教育心理學報,39(4),555-568。doi:10.6251/BEP.20071026
田麗珠、邱垂昌、廖錦文(2018)。結合多媒體與概念圖教材設計對認知學習效果之研究:以認知負荷為中介變項。數位學習科技期刊,10(1),95-126。doi:10.3966/2071260X2018011001004
白麗娜(2001)。國小低年級國語教材句型教學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s7je74
朱經明(1997)。特殊教育與電腦科技。臺北市:五南。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臺北市:商鼎文化。
吳幸純(2009)。國小高年級國語教科書句型修辭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v9qx5q
吳靜芳(2009)。九年一貫第二階段國語課本連接成分的研究──以南一、康軒、翰林版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rs5f97 
李育翠(2009)。看漫畫寫作教學對學習障礙兒童關聯詞造句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k6a898
李欣蓉(譯)(2005)。圖像化學習―在不同課程領域使用圖像組織(原作者:Karen Bromley, Linda Irwin-De Vitis & Marcia Modlo)。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9)
沈小玫(2015)。多媒體融入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提升國小閱讀理解障礙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3qvp74
邢福義(2004)。現代漢語。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孟瑛如(2010)。看見特殊,看見潛能:特殊生教師家長貼心手冊。臺北市:心理。
孟瑛如、吳東光、陳虹君(2013)。國小資源班及普通班教師針對閱讀困難學生使用多媒體閱讀理解網路教材之現況。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9(2),127-156。
岳修平(譯)(1998)。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原作者:Gagne, E. D., Yekovich, C. W. & Yekovich, F. R.)。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7)
林立群(2013)。多媒體組合方式對學習成效與認知負荷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9nfpzr 
林建宏(2015)。城鄉差距與數位落差對國中生面對數位學習的認知負荷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市。
林清山(譯)(1997)。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原作者:Mayer, Richard E.)。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87)
林達森(2003)。概念圖的理論基礎與運用實務。花蓮師院學報(教育類),17,107-132。
林達森(2005)。不同導入訓練歷程之「概念構圖教學法」對國小階段生物能量概念學習與態度影響之實徵研究。高雄師大學報,19,105-122。
林綠芬(2004)。國小國語文複句中關聯詞語的教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5h8ec
林燕琪(2006)。心智圖法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彰化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my67ua
邱瓊慧(譯)(2015)。學習困難學生閱讀理解概論(原作者:Alison Boardman, Janette K. Klingner & Sharon Vaughn)。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15)
侯昭妃(2015)。廣告應用情境教學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複句句型教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柯華葳(1999)。閱讀能力的發展。載於曾進興(主編),語言病理學基礎第三卷(84-119頁)。臺北市:心理。
柯華葳(2010)。閱讀成分與閱讀發展。載於柯華葳(主編),中文閱讀障礙(25-42頁)。臺北市:心理。
柯華葳(2010)。閱讀理解教學。載於王瓊珠、陳淑麗(主編),突破閱讀困難-理念與實務(167-185頁)。臺北市:心理。
柯華葳、詹益綾(2007)。國民中學閱讀推理篩選測驗編製報告。測驗學刊,54(2),429-449。doi:10.7108/PT.200712.0429
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妤、游婷雅(2008)。台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PIRLS2006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專題研究計畫(NSC 96-MOE-S-008-002)。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洪瑞成(2008)。建立閱讀輔助科技工具箱內容架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2244w3
洪慎杏(2008)。現代漢語複句分類與關連詞語教學—以「而」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gfe9dj
洪榮照、賴芹如(2010)。概念構圖多媒體教學對國中低閱讀理解能力學生社會領域教學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學報,(2),71-97+99。doi:10.6684/JRSEAT.201010.2.71
洪儷瑜、王瓊珠、張郁雯、陳秀芬(2006)。識字量評估測驗。臺北: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洪儷瑜(2010)。閱讀困難學生的特質。載於王瓊珠、陳淑麗(主編),突破閱讀困難-理念與實務(3-26頁)。臺北市:心理。
洪儷瑜(2015)。臺北市第九期鑑定種子教師培訓資料。取自http://www.terc.tp.edu.tw/more.php?id=10161
洪儷瑜、王瓊珠(2010)。閱讀障礙概論。載於柯華葳(主編),中文閱讀障礙(1-24頁)。臺北市:心理。
洪儷瑜、劉淑貞、李珮瑜(2015)。國語文補救教學教戰手冊:解構語文精進教材(49頁)。臺北市:心理。
夏林清等(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原作者:Altrichter, H., Posch, P., & Somekh, B.)。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3)
孫易新(2013)。心智圖法。載於潘裕豐(主編),創造力關鍵思考技法。臺北市:華騰文化。
徐新逸、施郁芬譯(2003)。多媒體教學設計:數位學習與企業訓練(原作者:Lee, W. W. & Owens, D. L.)。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原著出版年:2000)
徐新逸、施郁芬(2004)。數位學習課程發展作業流程參考手冊-專業版。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發行。臺北市: 教育部。
張于忻(2010)。華語文數位教材之模組設計探討。中原華語文學報,5,179-198。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教育學刊,17,85-106。
張祐瑄、蘇宜芬(2014)。「國小句型理解測驗」之編製及其信、效度研究報告。測驗學刊,61(3),385-408。
張基成、林冠佑(2016)。從傳統數位學習到遊戲式數位學習-學習成效、心流體驗與認知負荷。科學教育學刊,24(3),221-248。doi:10.6173/CJSE.2016.2403.01
許雅珊(2011)。多媒體繪本融入故事結構教學對提昇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wna83m
郭小郡(2014)。國中閱讀障礙學生自我決策能力與閱讀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t9sjpc 
陳玉芸(2013)。國小三年級國語文關聯詞語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gs83n2
陳玉娟(2009)。心智圖教學法對國中身心障礙資源班學生繪圖學習與閱讀理解之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t4k5q4
陳沛嵐(2001)。文章中的因果架構對國小四、六年級學生閱讀表徵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8522pe
陳秀芬(2014)。教學反應模式在國中閱讀障礙鑑定系統之建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8yr6h5
陳明溥(2005)。數位教材品質評鑑之分析與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74,55-69。
陳明聰(2010)。閱讀的輔助科技。載於王瓊珠、陳淑麗(主編),突破閱讀困難-理念與實務(187-199頁)。臺北市:心理。
陳勁宏(2013)。以時間序列概念構圖為基礎之歷史遊戲式學習─以鄭成功收復台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5e623m
陳建立(2010)。國中生物教科書因果類複句分析與學生閱讀理解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q9ypgq
陳詩薇(2016)。心智圖教學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之學習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767bvr
陳麗安(2014)。國語文句型教學:AutoTutor 介入模式(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774jr5
程貴聯(2007)。圖像化概念構圖策略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vqdpj5 
黃于庭(2018)。可預測圖畫書教學對提升學習障礙學童複句句型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hh35s2
黃永和、莊淑琴(2004)。圖形組體—視覺化教學工具的探討與應用。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主編),深耕與創新:九年一貫課程之有效教學策略(363-392頁)。臺北市: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黃欣瑜(2017)。五年級資源班關聯詞教學模組之發展(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sha953
黃曼舒(2015)。運用思考地圖於國文科教學對提升國中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新竹市。
黃淑玲(2011)。以研究證據為基礎之多媒體學習理論:劍橋多媒體學習手冊之分析。課程研究,6(1),113-119。取自http://www.edubook.com.tw/OAtw/File/PDf/27145.pdf
黃鳳姿(2016)。重複閱讀教學結合多媒體文本對國小三年級識字困難學生閱讀流暢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hjq22v
黃瓊儀(2012)。台灣近十年閱讀障礙學童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成效之後設分析。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14),243-267。
楊小平(2011)。不同閱讀障礙亞型學習行為特徵之比較研究-以桃園縣國小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34x5pg
楊淑媛(2014)。說明文中的複句研究─以國語教科書課文與小六學童作品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z5vt9y 
廖長彥、張菀真、陳玉欣、辜玉旻、柯華葳、陳德懷(2016)。設計與評估電腦輔助邏輯句型課程對學生句子能力與動機之影響。數位學習科技期刊,8(4),1-26。doi:10.3966/2071260X2016100804001
劉蘭英、孫全洲(1990)。語法與修辭。臺北市:新學識文教。
蔡昀純(2012)。華語學齡兒童溝通及語言能力測驗:關聯詞分測驗之編製(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qq6ny5
蔡昌諭(2013)。多媒體電腦教學對閱讀障礙學生識字學習之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3f7s28
蔡清田(2011)。行動研究的理論與實踐。T&D飛訓,118。取自http://www.nacs.gov.tw/NcsiWebFileDocuments/4d27d7b2d1cb43df3519a948be3f4540.pdf
蔡麗萍(2005)。電腦化概念構圖應用在閱讀障礙學生閱讀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vjj9rv
蔣雅竹(2016)。多媒體應用說明文文章結構教學對國小閱讀困難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8m25c5 
鄭正權、賴瓊如(2012)。快速自製數位教材指導書:流程觀念導入x素材檔案優化x業界專案實作。臺北市:碁峯資訊。
鄭玉汶(2011)。概念構圖策略教學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之學習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高雄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zuz92w 
鄭圓鈴、許芳菊(2013)。有效閱讀:閱讀理解,如何學?怎麼教?。臺北市:親子天下。
鄭縈、曹逢甫(2012)。華語句法新論(下)。臺北市:正中書局。
錡寶香(1998)。國小學童語意與語法能力之研究。國教學報,10,165-196。
錡寶香(2001)。國小低閱讀成就學生的口語述說能力:語言層面的分析。特殊教育學報,15,129-175。doi:10.6768/JSE.200109.0129
錡寶香(2009)。兒童語言與溝通發展。臺北市:心理。
謝秀豔、賴阿福(2008)。電腦概念構圖軟體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學習成效—以環保概念為例。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50,1-20。 
謝進昌(2015)。有效的中文閱讀理解策略:國內實徵研究之最佳證據整合。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0(2),33-77。doi:10.6209/JORIES.2015.60(2).02
簡文偉(2004)。網路多媒體概念構圖學習系統之建置與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dbu5e7
顏春煌(2008)。數位教材的製作與實例。空大學訊,394,73-79。取自http://enews.open2u.com.tw/~noupd/book_up/5139/(394)073-079.pdf
顏春煌(2015)。數位學習:觀念、方法、實務、設計與實作(第三版)。臺北市:碁峯資訊。
顏晴榮(2006)。從學習論談數位教材設計的考量。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9(4),10-18。doi:10.6232/LTE.2006.39(4).3
羅文酉(2009)。看見自己的思考─以圖像組織提升國小三年級學生寫作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ggaw7a

二、英文文獻
Alanis, I., Jinkins, D.,Litke, B.,Paynter, S., Watts, J. & Wren, S. (2000). Cognitive foundations of learning to read: a framework. Retrieved from http://www.sedl.org/reading/framework/
Baxendell, B. W. (2003). Consistent, coherent, creative: The 3 C’s of graphic organizers.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5, 46-53. 
Bromley, K., Irwin-DeVitis, L., & Modlo, M. (1995). Graphic organizers: Visual strategies for active learning.  New York : Scholastic Professional Books.
Bromley, K., Irwin-DeVitis, L., & Modlo, M. (1999). 50 Graphic Organizers for Reading,Writing & More. New York : Scholastic Professional Books
Brown, R. (1998). Transactional instruction of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in the elementary grades. In D. M. Schunk & R. J. Zimmerman (Eds.), Self-regulated leaming: From teaching to self-reflective practice (pp. 42-55).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Chall, J. S. (1996). Learning to read: The great debate. New York, NY: McGraw-Hill. 
Chang, K., Sung, Y. & Chen, I. (2002). The effect of concept mapping to enhance text comprehension and summarization. The Joum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71(1), 5-23. 
Crawford, D.B., & Carnine, D. (2000). 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textbooks in eight-grade U.S. history: Does conceptual organization help? Education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23(4), 387-422.
Ecalle, J., Bouchafa, H., Potocki, A. & Magnan, A. (2013). Comprehension of written sentences as a core component of children’s reading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eading, 36(2), 117-131.
Egan, M. (1999). Reflections of effective use of graphic organizers. Journal of Adolescent & Adult Literacy, 42(8), 641-646.
Evans, E.D., Goodchild, F., Fleet, J., Pressley, M. & Zajchowski, R.(1989). The challenges of classroom strategy instruction.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9(3), 301-342.
Graesser, A. C., Singer, M. & Trabasso, T. (1994). Constructing inferences during narrative text comprehens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3), 371. 
Hannafin, M. J. & Wang, F. (2005). Design-base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enhanc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53(4), 5-23.
Heacox, D. (2012). Differentiating instruction in the regular classroom . Minneapolis: Free Spirit Publishing Inc.
Lerner (2000).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ories, Diagno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8th ed.).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Co.
Mayer, R. E. (2005). Cognitive theory of multimedia learning: In: R. E. Mayer (Hrsg.),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ultimedia learning (pp. 31-48). Cambridge, M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eister, C. & Rosenshine, B. (1997). Cognitive strategy instruction in reading. In D. A. Hayes & S. A. Stahl  (Eds.), Instructional models in reading  (pp. 85–106).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Misanchuk, E. & Schwier, R. (1993). Interactive multimedia instruc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Nell K. Duke & P. David Pearson (2002). Effective practices for develop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In Alan E. Farstrup & S. Jay Samuels (Eds.), What Research Has to Say About Reading Instruction(3rd). Newark, D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Inc.
Paul, van den Broek & Kremer, K. (2000).The mind in action: What it means to comprehend during reading. In  Taylor, Barbara M., Graves, Michael F., Paul, van den Broek, (Eds.), Reading for Meaning: Fostering Comprehension in the Middle Grades. Language and Literacy Series. New York : Teachers College Press
Pence & Justice (2008). Language development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New Jersey : Pearson Education.
Praveen S. D & Premalatha R. (2013). Using graphic organizers to improve reading comprehension skills for the middle school ESL Students .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6(2), 155-170.
Sencibaugh, J. M. (2007). Meta-analysi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terventions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Strategies and implications. Reading Improvement, 44, 6-22. 
Singer, M., & O’Connell, G. (2003). Robust inference processes in expository text comprehension. European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15(4), 607-631.
Spear-Swerling, L. & Sternberg R. J. (1994). The road not taken: An integrative theoretical model of reading disability.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7(2), 91-103.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