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207201818124100
DOI 10.6846/TKU.2018.00331
論文名稱(中文) 蘇雪林的生命歷程及作品研究 ──以《綠天》與《棘心》為討論中心
論文名稱(英文) The ‘May Fourth’ Women Writer Su Xuelin and Her Autobiographie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6
學期 2
出版年 107
研究生(中文) 吳安琪
研究生(英文) Angela Goh
學號 60401501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8-06-14
論文頁數 8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林黛嫚
委員 - 林偉淑
委員 - 蔣興立
關鍵字(中) 蘇雪林
自傳書寫
母親原型
敘事模式
關鍵字(英) Su Xuelin
Autobiographical
Prototype
Narratolog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清末民初之際,中國社會因受到西方的影響而產生了重大的變革,這股顛覆傳統價值的力量進而促使新女性的現身。隨著女性意識的覺醒,文壇中形成了一個由蘇雪林、陳衡哲、廬隱、冰心、凌叔華、馮沅君、石評梅等人所組成的五四女作家群體,她們在各領域取得卓越的成就,是中國第一批接受現代教育的女性知識分子。本論文的宗旨即是要探討蘇雪林從傳統閨秀到成為五四女作家的知識啟蒙過程,其中採用了文本細讀的方式來分析《綠天》和《棘心》,並以《我的生活》及《浮生九四——雪林回憶錄》為輔助資料,為求能更完整地呈現蘇雪林早年的生命經驗及其人格特質。論文遵循由外而內的研究步驟:第二章著重於歷史文獻的解讀,筆者爬梳近代中國婦女運動發展之脈絡,進而探討五四女作家群對自我價值的追求;第三章及第四章則是文本的分析,筆者將1928年及1929年出版的《綠天》和《棘心》與1955年及1957年再版的增訂本做比較,從中探討蘇雪林改寫作品的意義,再借助原型理論建構文本中的女性主體意識;第五章則以敘事學理論探討蘇雪林自傳書寫的敘述視角及人物形塑。作為一本討論作家生命歷程的論著,本論文力求在客觀陳述上建立具史料依據的主觀見解,並企圖從近代中國的發展脈絡中釐清時代、作者、作品與讀者之間的關係,以補充蘇雪林研究上的成果。
英文摘要
My research concern with about Su Xuelin. The life of Su Xuelin as a new modern Chinese woman is a part of modern history. She careers as a writer and literary scholar is closely entwine with the latent history of religions in China. Therefore, an exploration of her life story may help us understand the role played by women's experience and gender perspectives in the modern Chinese formation of religion.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 Chapter 1 gives a brief of introduction to research purpose, research object, research overview and research methods. Chapter 2 discuss the feminist movement in modern China. In Chapter 3 and Chapter 4 we focus on Su Xuelin collections, especially her autobiographical Green Sky and The Bitter Heart. Chapter 5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rrative writing from Su Xuelin. At last, Chapter 6 lists out the major conclusions arrived in this work.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3
一、作者生平 3
二、研究文本 5
第三節 研究概況 7
一、期刊論文 7
二、學位論文 10
三、年表 11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 13
一、研究架構 13
二、研究方法 14
附錄一:蘇雪林生平年表 16
第二章 五四女作家的自我追尋 20
第一節 中國女性意識的萌芽 20
一、禮教束縛 20
二、明清才女 22
三、身體解放 24
第二節 新女性的價值追求 27
一、受教權利 27
二、婚戀自由 29
第三節 五四女作家精神 31
一、女作家群的崛起 31
二、女性寫作的特色 33
第四節 小結 35
第三章 《綠天》與《棘心》的改寫及其意義 36
第一節 《綠天》 37
一、情感的表現 38
二、精神的象徵 41
第二節 《棘心》 44
一、自我生命的覺醒 45
二、共產主義的蔓延 49
第三節 小結 55
第四章 蘇雪林作品中的宗教書寫及母親原型 56
第一節 宗教內觀 56
一、教會的特質 56
二、犧牲的意義 59
第二節 信仰皈依 61
一、生命的歸宿 61
二、母愛的慰藉 64
第三節 小結 66
第五章 蘇雪林作品中的敘事模式及特徵 67
第一節 敘述視角 67
第二節 人物形塑 72
第三節 小結 75
第六章 結論 76
參考文獻 77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

(清)藍鼎元:《女學》(光緒七年乾塘陳坤校刊本,藏於台大圖書館)。
(清)陸圻:《新婦譜》(《檀几叢書》本,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1. 蘇雪林作品

蘇雪林:《棘心》(上海:北新書局,1929年)。
蘇雪林:《綠天(增訂本)》(臺中:光啟出版社,1956年)。
蘇雪林:《棘心(增訂本)》(臺中:光啟出版社,1957年)。
蘇雪林:《我的生活》(臺北:文星書店,1967年)。
蘇雪林:《浮生九四——雪林回憶錄》(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
蘇雪林:《綠天》(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3年)。
蘇雪林:《蘇雪林自傳》(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
蘇雪林:《蘇雪林作品集‧日記卷(十五冊)》(臺南:成大出版組,1999年)。
蘇雪林:《蘇雪林作品集‧日記補遺》(臺南:成功大學,2010年)。

2. 蘇雪林研究相關專書

方維保:《蘇雪林:荊棘花冠》(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王偉勇:《蘇雪林及其同代作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成功大學,2015年)。
石楠:《另類才女蘇雪林》(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年)。
左志英:《一個真實的蘇雪林》(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年)。
左志英:《冰雪梅林——蘇雪林》(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2年)。
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慶祝蘇雪林教授九秩晉五華誕學術研討會論文暨詩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杜英賢:《海峽兩岸蘇雪林教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亞太綜合研究院,2000年)。
吳姍姍:《蘇雪林研究論集》(臺北:學生書局,2012年)。
沈暉:《蘇雪林年譜長編》(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7年)。
侯吉諒:《蘇雪林、盧隱、凌叔華、馮沅君:反封建的春雷細雨》(北京:海風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年)。
財團法人蘇雪林教授學術文化基金會:《側寫蘇雪林》(臺南:蘇雪林文化基金會,2009年)。
陳朝曙:《蘇雪林與她的徽商家族》(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陳昌明:《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51:蘇雪林》(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4年)。
黃忠慎:《古今文海騎鯨客:蘇雪林教授》(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範震威:《世紀才女:蘇雪林傳》(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3. 其他相關專書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婦女運動歷史研究室:《五四時期婦女問題文選》(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81年)。
方土人、羅婉華:《小說美學經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婦女運動歷史研究室:《中國婦女運動歷史資料(1840–1918)》(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1年)。
田英傑:《香港天主教掌故》(美國:密西根大學聖神研究中心,1983年)。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李又寧、張玉法:《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臺北:龍文出版社,1995年)。
佛斯特:《小說面面觀》(臺北:商周出版社,2009年)。
李怡:《問題與方法:民國文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6年)。
周錦:《中國新文學史》(臺北:長歌出版社,1977年)。
阿英:《現代十六家小品》(天津:天津古籍,1990年)。
侯建:《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74年)。
封德屏:《中華民國作家作品目錄》(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段懷清:《法蘭西之夢:中法大學與20世紀中國文學》(臺北:秀威出版社,2015年)。
桑兵:《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翁振盛:《敘事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年)。
夏秀:《原型理論與文學活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
盛英:《二十世紀中國女性文學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張雙英:《文學概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張衍芸:《春花秋葉:中國五四女作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陳碧月:《大陸女性婚戀小說:五四時起與新時期的女性意識書寫》(臺北:秀威科技出版社,2002年)。
張錯:《西洋文學術語手冊:文學詮釋舉隅》(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的起點:清末民初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漱渝、唐正傑:《魯迅與中國現代女作家:匕首與玫瑰》(河北:河北出版傳媒集團公司,2011年)。
張雙英:《現代西洋文學批評綜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3年)。
陳三井:《旅歐教育運動:民初融合世界學術的理想》(臺北:秀威資訊出版社,2013年)。
許紀霖:《中國知識分子十論(修訂版)》(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6年)。
賀玉波:《中國現代女作家》(上海:復興書局,1931年)。
黃人影:《當代中國女作家論》(上海:光華書局,1933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日譯註解版)》(高雄:春暉出版社2012年)。
趙聰:《五四文壇點滴》(臺北:地平線出版社,1974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臺北:麥田人文出版社,2003年)。
鄭玄:《禮記鄭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81年)。
蔡元培:《中國新文學大系導論集》(上海:上海書店,1982年)。
劉北成:《論歷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8年)。
劉詠聰:《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鄧翼群:《宮闈性女》(香港:明報出版社,2011年)。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香港:古文書局出版社)。
盧隱:《東京小品》(臺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戴華萱:《成長的迹線:臺灣五○年代小說家的成長書寫(1950–1969)》(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16年)。
謝冰瑩:《作家與作品》(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
羅光:《教廷與中國使節史》(臺中:光啟出版社,1961年)。
譚正璧:《中國女性文學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
顧蕙倩:《臺灣現代詩的浪漫特質》(臺北:秀威資訊出版社,2009年)。
顧衛民:《中國天主教歷史譯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高彥頤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鄧恩著、余三樂著,石蓉譯:《一代巨人:明末耶穌會士在中國的故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

(二)期刊論文

史墨卿、鮑霦:〈「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之四:蘇雪林卷1〉,《文訊》第37期(1988年8月),頁265–268。
史墨卿、鮑霦:〈「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之四:蘇雪林卷2〉,《文訊》第38期(1988年10月),頁293–298。
史墨卿、鮑霦:〈「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之四:蘇雪林卷3〉,《文訊》第39期(1988年12月),頁252–259。
李大釗:〈現代的女權運動〉,《婦女評論》第25期(1922年1月18),頁205–218。
李素娟:〈蘇雪林研究資料目錄〉,《全國新書資訊月刊‧作家與作品》第16期(2000年4月),頁36–48。
林耀堂、梁潔芬:〈蘇雪林與魯迅:宗教文化與政治文化相遇〉,《哲學與文化》第511期(2016年12月),頁141–156。
胡適:〈美國的婦人〉,《新青年》第5卷第3號(1918年9月15日)。
姚霏:〈五四時期的《新婦女》雜誌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0期(2012年12月),頁29–68。
孫瑞珍:〈蘇雪林生平年表(節選)〉,《臺灣研究集刊》第2期(1986年),頁86–90。
馬森:〈最後的一位五四女作家〉,《文訊》第168期(1999年10月),頁6–7。
唐亦男、沈暉:〈蘇雪林傳〉,《國史館館刊》第28期(2000年6月),頁205–218。
康正果:〈重新認識明清才女〉,《中外文學》第22卷第6期(1993年11月),頁121–131。
張鳴:〈男人的不纏足運動1895–1898〉,《二十一世紀》第46期(1996年4月),頁60–69。
陳碧月:〈蘇雪林「棘心」——徘徊在新舊衝突的杜醒秋〉,《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第12期(1998年12月),頁547–554。
廖冰凌:〈悲壯審美與內在人格的整合——試論蘇雪林前期作品中的男性角色(上)〉,《國文天地》第18卷第8期(2003年1月),頁64–69。
廖冰凌:〈悲壯審美與內在人格的整合——試論蘇雪林前期作品中的男性角色(下)〉,《國文天地》第18卷第9期(2003年2月),頁79–84。
蔡玫姿:〈域外文化的想像與詮釋——蘇雪林學術研究方法探源〉,《成大中文學報》第18期(2007年10月),頁143–175。
鄭玲:〈試論蘇雪林小說中的天主教意識〉,《中國文化月刊》第245期(2000年8月),頁110–119。	
謝妤姍:〈陸圻《新婦譜》評析〉,《中國文化月刊》第279期(2004年),頁88–107。
羅久蓉:〈近代中國女性自傳書寫中的愛情、婚姻與政治〉,《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5期(2007年12月),頁77–140。
蘇偉貞:〈地方感與無地方性:南洋大學時期的蘇雪林——兼論其佚文〈觀音禪院〉〉,《成大中文學報》第48期(2015年3月),頁93–119。
蘇雪林:〈母親〉,《宇宙風》第13期(1939年),頁45–46。
魏愛蓮著,劉裘蒂譯:〈十七世紀中國才女的書信世界〉,《中外文學》第22卷第6期(1993年11月),頁55–81。

(三)學位論文

1. 台灣地區

余建昌:《從母親到母神:論聖母的神聖與崇拜》(臺北: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杜弘毅:《五四時期女作家——蘇雪林與冰心散文主題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張君慧:《蘇雪林散文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張素姮:《蘇雪林散文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陳雅琳:《藍鼎元〈女學〉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陳韻妃:《滿地殘紅綠滿枝——蘇雪林及其散文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論文,2013年)。
許詠淩:《「生命的星期六」:蘇雪林老年書寫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2. 大陸地區

王娜:《蘇雪林民國二十三年日記研究》(武漢:武漢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劉明星:《孤寂的天使,蒼白的救贖——論蘇雪林作品的行知衝突》(長沙: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毛錦花:《背負舊傳統的文學新人——淺析蘇雪林創作思想的矛盾》(廣州:華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王菡文:《苏雪林文学创作与徽州文化精神》(蕪湖:安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李南:《論蘇雪林的散文創作》(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阮小慧:《蘇雪林的文學思想研究》(漳州:閩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李彩素:《皈而有所捨‧依而有所取——論基督教對蘇雪林的影響及其接受的獨特性》(重慶:西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凌霞:《蘇雪林文學道路述評》(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孫慶鶴:《蘇雪林論》(上海: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田一穎:《論蘇雪林的文化品格》(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許梓祎:《論蘇雪林的文學創作及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郭瀏:《傳統與宗教間的「五四人」——蘇雪林》(蘇州:蘇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解層:《論蘇雪林作品中的女性情結》(天津:天津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樂小龍:《文化碰撞視域中的蘇雪林研究》(武漢:中南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蔣煒瑋:《為了不被忘卻——論蘇雪林的文學批評與文學創作》(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四)網站資料

中央通訊社網站,http://www.cna.com.tw/(檢索日期:2017.10.15)。
李大釗紀念館網站,http://cpc.people.com.cn/BIG5/69112/71148/index.html(檢索日期:2017.11.27)。
每日頭條網站,https://kknews.cc/zh-tw/(檢索日期:2017.10.15)。
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網站,http://www.fjac.fju.edu.tw/(檢索日期:2017.11.15)。
《蘋果日報》網站,https://tw.appledaily.com/(檢索日期:2017.11.27)。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