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207201811340600
DOI 10.6846/TKU.2018.00328
論文名稱(中文) 中共國家安全體系建構之研究:美中關係的歷史取徑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tudy o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Security System Construction Take History of Sino-U.s Relation as Approach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6
學期 2
出版年 107
研究生(中文) 邱聖惠
研究生(英文) Sheng-Hui Chiu
學號 70527032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8-06-17
論文頁數 9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李志強
共同指導教授 - 蔡青蓉
委員 - 劉瀚宇
委員 - 劉孟俊
關鍵字(中) 國家安全
美中關係
現實主義
反恐
總體國家安全觀
關鍵字(英) national security
U.S.-China relations
realism
anti-terrorism
the concept of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從透過國際關係和國家安全體制建構的理論面和實務面,藉由歷史和制度取向的經驗分析,理解下述二項之間的關聯性:1.中國國家安全體系的內涵,及其歷史沿革的實際變化項目;2.美中關係在二次大戰之後的變化趨勢,特別是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重構,包含冷戰與後冷戰時期、美國新帝國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的國際競爭策略導致的後果,以及恐怖主義對美中關係的競合影響。
研究者採用文獻與次級資料蒐集與分析方法,從中理解美中關係對中國國家安全體系建構的影響。研究發現:1. 美中關係導引中共國家安全概念和體系建立的轉變;2. 但中共在維持國家安全的認知上,國家武裝力量等同於管理機關、解放軍加上警察力量、情治力量的全民動員,這和西方國家在維持國家安全幾乎都是定位於外患的「外部威脅」有著相當大的差異;3. 美中關係的本質在於現實主義的安全與權力,權力平衡主導著美中關係發展方向,在911 事件後,中共利用美國對「反恐」及「核擴散」等國家核心利益的急迫性,乘勢獲取重大利益,但受到相對獲利思維的影響,美中共同利益的合作愈顯不易,也導致分歧利益逐漸浮現;4. 習近平上任後,即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政策,帶領中共成為「中國夢」、「強軍夢」之路邁進,奪取原先美國在亞洲地區的主導權,進而向國際強權邁進。為了加強周邊國家對北京當局的信賴,中方加入許多東亞的國際組織,帶頭領導解決國際性的紛爭,中國的行為充分表現出區域強權崛起的新勢力。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 system from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of build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national security systems.This study believes that the changing trend of U.S.-China relations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especially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der, will affect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 system.The researcher used literature and secondary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US-China rela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 system. Research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he U.S.-China relationship guid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 and system establishment.
2.	China’s awareness of maintaining national security is equivalent to the mobilization of the state organs,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the police force, and the power of the ruling. This is almost the same as the “external threat” of Western countries that maintains national security. 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3.	The essence of the U.S.-China relationship lies in the security and power of realism. The balance of power dominates the direction of U.S.-China relations.After the Sept. 11 attack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used the urgency of the United States' core interests such as "counter-terrorism" and "nuclear proliferation" to gain major benefits.
4.	After taking office, Xi Jinping took the policy of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and le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 become a “Chinese dream” and “strong military dream”.China’s actions have fully demonstrated the emergence of new forces for the emergence of regional power.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	13
第四節 章節安排與研究限制	17
第二章 中國安全威脅與國家安全制度	18
第一節 國家安全概念的演變	18
第二節 中國國家安全的內外威脅	20
第三節 中國國家安全體系的制度建構	31
第四節 本章小結	43
第三章 美中關係的發展	45
第一節 從戰略合作時期到建設性關係時期	46
第二節 從全面交往時期到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	56
第三節 後911時期:美中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新」競合關係	65
第四節 本章小結	73
第四章中國國家安全體系變革:美中國際關係(含共同打擊恐怖主義)的影響	76
第一節 後冷戰時期(戰後到1970年代)	77
第二節 新自由主義拓展時期(1980-2000年代)	81
第三節 解除管制時期到後911時期(2000年代迄今)	85
第四節 本章小結	9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2
第一節 研究發現	92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95
參考文獻	97
圖目錄
圖1- 1研究架構圖	14
圖1- 2本計劃之研究步驟	16
圖2- 1中共總體國家安全觀架構	33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中共國防預算參見:「2012-2020年中國的國防預支」,中共國務院網站,2012年12 月29 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2/29/content_5546076.htm〉(20117年10月3日)。
毛思迪(Steven W. Mosher)著,李威儀譯,中國新霸權(台北:立緒文化,2001 年6 月),頁135。
王慶榮(2008)中共和諧世界戰略對美中關係影響之研究。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班碩士論文。頁15。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著,林添貴譯,大棋盤,頁54。
石之瑜,中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書局,民83 年2 月),頁4。
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9 月),頁436。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 (台北:五南出版社,1997年),頁154-158。
俞新天,「和諧世界與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國際問題研究(北京),2007 年第1 期,2007 年1 月,頁11。
約瑟夫奈伊,吳家恆、方祖芳譯,柔性權力 (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頁70。
約翰‧米爾斯海默(J. J. Mearsheimer)著,王義桅、唐小松譯,大國政治的悲劇(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3 年),頁39。
美國國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 USA)著,蕭光霈譯,2016 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報告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台北:國防部,民105 年5 月),頁65。
胡鞍鋼,中國大戰略,頁106。
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文化,1999 年2 月),頁333。
張登及,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頁11。
張馨文(2005)政治民主化與台灣國民年金的制度選擇:歷史制度論觀點。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生智文化,2004 年6 月),頁233。
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頁4-23。
陳一新主編,國際新形勢與美中台關係(台北:遠景基金會,民103 年2 月),頁12。
焦世新,「軟均勢論及其實質」,頁63。
趙全勝,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台北:月旦出版社,1999 年),頁52-65。
劉建平,「國際戰略與中國外交」,當代中國史研究(北京),第13 卷第1 期,2006 年1 月,頁13;王慶榮(2008)中共和諧世界戰略對美中關係影響之研究。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班碩士論文。頁17。
二、英文文獻
Arnold Wolfers, Discord and Collaboration: Essays o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62), p. 3.
David L. Shills,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 (New York: MacMillan, 1968), p. 40.
Dennis C. Blair & Carla A. Hills,U.S.-China Relations :An Affirmative Agenda, A Responsible Course (Washington,D.C: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April 2007)p.xi.
Hall, P. and R. C. R. Taylor (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XLIV: 936-957
Hall, P. and R. C. R. Taylor (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XLIV: 936-957
Joseph S. Nye, 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p. 26; pp. 33-34.
Klause Knorr, “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Scope and Structure of the Field,” in Frank N. Trager and Philip S. Kronenberg, (eds.), National Security and American Society: Theory, Process, and Policy (Lawrence: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73), pp. 7-14.
Peter Katzenstein, “Introduction: Alternative Perspectives on National Security,” in Peter Katzenstein, (ed.), The Culture of National Security: Norms and Identity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 1-26.
Richard L. Armitage & Joseph S. Nye, The U.S.-Japan Alliance:Getting Asia Right Through 2020(Washington,D.C.: CSIS, February 2007),p.4.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