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207201518101900
DOI 10.6846/TKU.2015.00305
論文名稱(中文) 參與韓戰反共義士的政治文化之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Understanding the participating Anti-Communist Martyrs Political Culture in the Korean War —A Case Study of Lot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3
學期 2
出版年 104
研究生(中文) 江馥君
研究生(英文) FU-CHUN CHIANG
學號 60027017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5-06-19
論文頁數 16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家麟
委員 - 張五岳
委員 - 潘錫堂
關鍵字(中) 反共義士
政治文化
關鍵字(英) anti-communist martyrs
political cultur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文以參予韓戰的反共義士為主題,利用多個個案的口述訪談及根據Gabriel A. Almond的《公民文化》一書為基礎,對於反共義士的政治文化做一個深入的分析探討。

本研究大致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屬於歷史層面,以研究反共義士參與韓戰的原因及為何選擇來台做一個探討;第二部分為研究反共義士的政治行為取向,並且以政治參予度、政治消息傳播及參加政黨行為這三大項做為主軸;第三部分則探討反共義士的政治認同,其內容為反共義士的國家認同和意識型態的認同進行探討。

本研究的目的希望能透過反共義士的個案與Gabriel A. Almond的理論相互印證,不僅僅結合歷史學和政治學,並且透過文獻資料的輔佐,找出反共義士的政治文化。
英文摘要
The focus of the study is on a group of anti-communist martyrs in the Korean War. By personally talking to various interviewees and using the book “The Civic Culture: Political Attitude and Democracy in Five Nations” written by Gabriel A. Almond as a reference, the researcher analyzed the perspectives of anti-communist martyrs in political culture.

The research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from the historical aspect, exploring the reasons why anti-communist martyrs participated in the Korean War and why they chose to relocate inTaiwan; the second part is to look at their political behavior and to focus on three main points—political participation, spread of political information, and participation of political parties; the third part is to discuss their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such as national identify and ideology identify.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hopes to use the case study of anti-communist martyrs to confirm the theory of Gabriel A. Almond. It not only combines the field of history and political science, but also includes related bibliography to discover anti-communist martyrs’ political cultur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5
第三節 研究設計	8
第二章 參與韓戰的反共義士來台的歷史起因	17
第一節 投身於韓戰的原因	17
第二節 選擇來台的因素	24
第三章 反共義士抵台後對於兩岸政權的期待	35
第一節 對於台灣政權的期待與落空	35
第二節 對於中共的心境態度轉變	41
第四章 反共義士的政治行為	47
第一節 反共義士的治政參與度	47
第二節 反共義士的政治消息傳播	54
第三節 反共義士的參加政黨行為	57
小結	62
第五章 反共義士的政治認同	65
第一節 反共義士的國家認同	65
第二節 反共義士對意識形態的認同	70
小結	79
第六章 結論	8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81
第二節 研究意義	88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發展	89
參考書目	91
附件─  反共義士口述訪談題目	103
附件二之一  反共義士訪談(編號001)	107
附件二之一  反共義士訪談(編號002)	113
附件二之三  反共義士訪談(編號003)	118
附件二之四  反共義士訪談(編號004)	124
附件二之五  反共義士訪談(編號005)	130
附件二之六  反共義士訪談(編號006)	135
附件二之七  反共義士訪談(編號007)	141
附件二之八  反共義士訪談(編號008)	147
附件二之九  反共義士訪談(編號009)	152
               
表目錄
表 1政治文化的類型	9
表 2政治參與程度表	13
表 3中國志願軍韓戰參與人數	23
表 4忠義山莊歷年投開票所投票率	48
表 5全國歷年投票率	49
表 6反共義士的政治參與統計表	53
表 7反共義士的政治傳播統計表	55
表 8參加政黨及政黨會議的統計調查表	58
表 9台灣民眾參與志願服務工作的類型	60
表 10反共義士參加政黨行為統計表	61
表 11反共義士國家認同訪談統計表	69
表 12忠義山莊投開票所的第10任總統(副總統)選舉 
   候選人得票數據表	72
表 13集會遊行發生數統計	73
表 14本省人和外省人的國家認同及其變化	77
表 15反共義士意識形態認同訪談統計表	78
表 16政治文化的類型	82
表 17反共義士國家認同訪談統計表	85


圖目錄
圖 1政黨認同圖	14
圖 2本研究流程圖	15
圖 3反共義士血書照片	27
圖 4首批反共義士歸國照片	36
圖 5中美防禦條約正本	39
圖 7台灣民眾歷年參加政黨團體折線圖	59
圖 8 反共義士政治行為表現金字塔圖	63
圖 9臺灣民眾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布 (1992~2014.06)67
圖 10教育部長希望恢復唱國歌,請問你的看法是?............. 69
圖 11 請問你對孫中山的評價	69
圖 12臺灣民眾統獨立場趨勢分布 (1994~2014.12)	75
圖 13歷年公民教科書所帶有的意識形態	76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專書

于勁,1992,《厄運》,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編輯委員會,1988,《韓戰反共義士歸國紀實》,台北,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
反共義士奮鬥史編纂委員會,1955,《反共義士奮鬥史》,台北,反共義士就業輔導處。
王友琴,2004,《文革受難者》,香港,香港開放出版社。
王東原,1992,《王東原退思錄》,台北,正中書局。
王鼎鈞,2005,《關山奪路》,台北,爾雅出版社。
朱言明,1998年,《中山思想大陸變革建設與兩岸關係》,台北,金台灣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江炳倫,1983,《政治文化研究導論》,台北,中正書局。
江海東,1955,《一萬四千個證人》,臺北,軍友報 。
余瑋、吳志菲著,2010,《我們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戰爭親歷者人生傳奇實錄》,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李松林,1993,《蔣介石的台灣時代》,台北,風雲時代出版。 
李銳,1996,《大躍進親歷記》,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沈志華,2003,《朝鮮戰爭: 俄國檔案館的解密文件》,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沈滔,1954,《從魔掌到自由: 首批歸國六十三反共義士所述的故事》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卓伊,1954,<停戰談判第一年>,《韓境停戰談判始末》,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周琇環,2006 , 《戰後外交史料彙編-韓戰與反共義士篇(二)》,台北,國史館。
周琇環,2006,《戰後外交史料彙編-韓戰與反共義士篇(一)》,台北,國史館。
周湘華,2008,《遺忘的危機: 第一次台海危機的真相》,台北,秀威資訊。
周陽山,1997。<政黨與政黨體系>,《政治學新論:西方學理與中華經驗》,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
季思聰譯,哈金,2005,《戰廢品》,台北,時報出版。
林添貴譯,布魯斯.康明思(Bruce Cumings),《朝鮮戰爭:你以為已經遺忘,其實從不曾了解的一段歷史》,台北,左岸文化。
林博文,2009,《1949石破天驚的一年》,台北,時報出版。
林嘉誠,1989,《政治心理形成與政治參與行為》,台北,台灣商務。
金日成,1980,《金日成著作集(7)》,平壤,朝鮮外文出版社。
俄丘耶夫,1992,《同莫洛托夫的140次談話》,北京,新華出版社。
姜廷玉主編,2010,《解讀抗美援朝戰爭》,北京,解放軍出版社出版。
孫文,1924,《民權主義》,廣州,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編輯。
孫梁編譯,1995,伯納特M艾倫著,《戈登在中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徐百齊譯,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2000,《社約論》,台北,台灣商務。
逄先知、李捷,2000,《毛澤東與抗美援朝》,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高文俊,2000 ,《韓戰憶往—浴血餘生話人權》,台北,生智出版。
高奇琦,2014,《國外政黨與公民社會的關係:以歐美和東亞為例》,台北,敦知學術出版。
啟之,2013,《故事不是歷史;文革的實記與書寫》,台北,要有光出版。
國防大學《戰史簡編》編寫組,2003,《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史簡編》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社
張明澍譯,Gabriel A.Almond and Sidney Verba,1996,《公民文化》,台北,五南出版。
張理京譯,費正清,2003,《美國與中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張逸安譯,黃仁宇,2001,《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台北。聯經出版社。
張澤石,1995,《戰俘手記》,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
張澤石、高延賽,2012,《孤島--抗美援朝志願軍戰俘在台灣》,北京,金城出版社。
梁文傑,2009,<郭冠英與族群平等法>,《族群平等與言論自由(思想12)》,台北,聯經出版社。
梁秉祥主編,1990,《抗美援朝戰爭畫卷》,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
梁肅戎,1995,《梁肅戎回憶錄》,台北,天下文化。
陳永發,2001,《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台北,聯經出版社。
陳紀瀅,1955,〈巨濟島漢賊不兩立〉(上),《反共義士奮鬥史》,台北,反共義士就業輔導處。
陳鴻瑜譯 羅森邦(Walter.A.Rosenbaum),1984,《政治文化》,台北,桂冠圖書出版。
陶文釗編,2003,《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一卷(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彭大年,2015,《塵封的作戰計畫-國光計畫口述歷史》,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史政處。
程幹遠,2013,《親歷韓戰》,香港,明鏡出版社。
馮客、郭文襄、盧蜀萍、陳山, 2012,《毛澤東的大饑荒:1958-1962年的中國浩劫史》,台北,印刻文學。
黃天才,2010,《我在38度線的回憶》,台北,印刻出版。
黃惠雯、董琬芬、梁文蓁、林兆衛譯 Benjamin Crabtree William L.Miller,2002,《質性方法與研究》,台北,韋伯文化出版。
趙干城、鮑世奮譯,Shafer, Robert Jones著,1996,《史學方法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齊德學,2011,《你不了解的抗美援朝戰爭》,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 
齊德學主編,2014,《抗美援朝戰爭史》,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 軍事科學出版社。
劉青峰,1996,《文化大革命;史實與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劉勝驥,2011,《方法論I方法之建立》,台北,巨流圖書出版。
羅平漢,2003,《人民公社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期刊
王甫昌,2005,<由「中國省籍」到「台灣族群」: 戶口普查籍別類屬轉變之分析 >,《台灣社會學》。台灣,第九期,頁 59-117。
王豐撰,趙英魁口述,2010,<戰俘營青春>,《看歷史》。成都,2010年4月刊。
朱言明,1999年7月,<歷來對待戰俘之作法或手段>,《興大人文社會學報》。桃園,第七期,頁 129-149。
吳乃德,1999年7月,<家庭社會化和意識型態: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世代差異>,《台灣社會學研究》。台灣,第三期,頁53-85。
吳由美,2006,<台灣國家認同的發展與反思>,《國家認同之文化論述》。台灣國際研究學會。
宋銀桂,2010,<關於抗美援朝戰爭的再思考>,《湘潭大學學報》。湖南。第34卷第4期。
杜平,2001,<憶志願軍優待戰俘和瓦解敵軍工作的成功經驗>,《軍事歷史》。北京。第1期。
沈志華,2013年5月30日,<中朝關係的歷史脈絡及特徵>,《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簡報》。北京,第八十二期,頁 1-4。
周琇環,2010,<韓戰期間志願遣俘原則之議定>,《國史館館刊》。台北,第24期。 
周琇環,2011,<接運韓戰反共義士來臺之研究(1950-1954)>,《國史館館刊》。台北,第28期。
孟昭庚,2010,<人間地獄般的侵朝美軍戰俘營>,《文史春秋》。北京,第12期。
姚嘉文,1975,<一八六比一的差異──高普考還要論省籍嗎?>,《臺灣政論》。台北,第二期,頁 14-21。
胡志偉,2005,<1949之後悲壯慘烈的反共游擊戰爭>,《黃 花 崗 雜誌》。紐約 ,2005 年 第 4 期。
徐火炎,1991,<政黨認同與投票抉擇:台灣地區選民的政黨印象、偏好與黨派投票行為之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台灣,第4卷,第1期,頁1-57。
徐宗懋、聞達,2005,<志願軍一萬多戰俘自願選擇去臺灣始末>,《文史博覽》。湖南,第九期。 
張淑雅,<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簽訂:一九五0年代中美結盟過程之探討>,《歐美研究》。台北,第二十四卷第二期。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集刊。1994年6月。頁51-64。
張淑雅,1993年6月,<安理會停火案:美國應付第一次台海危機策略之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北,第二十二期下卌。頁412-414。
莊淑媚、洪永泰,2011,〈特定政黨不認同:台灣地區民意調查中關於政黨認同的新測量工具〉,《選舉研究》。台北,第18期。頁1-29。
陳義彥,1990 ,<一九八八年美國總統大選選民抉擇之影響因素>,《美國月刊》。台北,第五期,頁35-54。
陳義彥、陳陸輝,2003,〈模稜兩可的態度還是不確定的未來:台灣民眾統獨觀的解析〉,《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四十六卷第五期,頁1-20。 
陳鴻瑜,1985,<三民主義與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台北,第2期。
黃克武,2000,<一二三自由日: 從一個節日的演變看當代臺灣反共神話的興衰>,《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文集》。台北,國史館。
趙彥寧,2014,〈餘命治理下的生死界閾照顧倫理:以老年就養榮民為研究案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劉正山,2009,<2008年總統大選競選期間政黨支持者選擇性接觸媒體傾向的分析 >,《選舉研究》。台北,第十六卷第二期。頁51-70。
蔡育軒、陳怡君、王業立,2007,<社區發展協會、選舉動員與地方政治>,《東吳政治學報》。台北,第二十五卷第四期。頁 93-135。
鄭南榕,1988,<人權是爭取來的!>,《自由時代》。台灣,第225期。
蘇蘅、羅文輝,2008,<有線電視和網際網路對報紙讀者的影響>,《台灣社會變遷 1985-2005:台灣社會變遷調查計畫第十一次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

學位論文
王珮蓉,2013,《製作英雄:反共義士在台灣的形象塑造》,南投,國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江文孝,2005,《政治疏離感對民眾政治參與的影響》,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吳佳翰,2008,《高雄市國小教師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吳國偉,2008,《中共文革集體暴力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歷史所。
李蕙怡,2008,《電視與報紙選舉新聞偏差現象之研究-以2008 年總統大選為例》,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沈幸儀,2008,《一萬四千個證人:韓戰時期「反共義士」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
沈延諭,2005,《族群政治:台灣客家族群的政治文化與投票行為》,台中,東海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
林秀麗,1996,《戰後台灣的政治小說與政治文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閱南,1995,《台灣地區解嚴前後政治文化變遷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
倪孟安,2005,《「反共義士」之研究--以投台中共飛行員為中》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國正,2008,《反共、恐共、恐國一一韓戰來臺志願軍戰俘問題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芬蘭,2012,《「抗美援朝」來台士兵陳長安的個案研究》,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陳敏華,2008《我國國民中學公民類科教科書國家認同內涵之演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隋杜卿,1986,《台灣地區大學生政治文化類型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碩士論文。
楊晨光,2013,《台海熱戰,1949-1965—未完成的國共內戰》,桃園,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賜香,1992,《我國中小學教科書政治文化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明浩,2005,《不同省籍民眾國家認同的持續與變遷》,台北,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蔡貴如,2007,《語言與政治立場:臺灣電視新聞之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
蔣洪勇,2005,《戰俘問題與朝鮮停戰》,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駱翠英,1988,《政治文化對政治發展影響之研究 :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之個案分析》,台北,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忠憲,2011,《政治文化、政治認同與政治行為-2008年總統大選民調研究》,台中,東海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

報紙
人民日報,1950年10月28日,<不能坐視美帝擴大侵略!本報讀者紛紛來信主張實行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很多讀者並表示志願赴朝參加反侵略戰爭>。
新生報,1951年07月3日,<投誠義士嚮往祖國>。
中央日報,1951年12月9日,<不願返匪區戰俘,應不列入換額內>。
中華日報,1951年12月9日,<韓境和談換俘問題,葉外長昨發表意見>。
聯合報,1951年12月12日,<決心回到祖國 站在反共前線 反攻大陸剿滅共匪>
聯合報,1952年1月21日<韓匪俘萬二人簽血書寧死不返匪區>
台北春節聯合刊,1952年01月27日,<韓巨濟島共俘八十五名聯名上書萬耀煌,願為祖國效命>。
中華日報,1952年02月12日,<七千共俘上書聯軍請求送回自由中國表明誓死反共抗俄決心>。
中央日報,1952年3月15日<巨濟島多數戰俘要回自由中國>。
聯合報,1953年9月1日,<濟州島上中韓籍反共義士 上血書表明決心 反對交印軍看管 千餘印軍定今登陸仁川港>。
聯合報,1953年09月07日,<遵總統指示保證與聯軍合作 爭取自由返台灣 韓境反共義士函自由新聞界 歡迎赴居留地點作公正採訪>。
聯合報,1953年09月20日,<台省人民團體 歡迎反共義士來台>。
台灣民聲日報,1953年10月12日,<反共義士返回祖國,政府自必善為安置>。
正氣中華報,1954年12月04日,<中美共同安全條約 昨在華府正式簽字>。
台灣民聲日報,1962年10月18日<大陸常鬧饑荒各地人民草根果腹>。
聯合報,1976年04月16日<欺騙青年 利用青年 迫害青年 傷天害理的「文化大革命」>。
聯合報,1994年11月30日,<呂秀蓮:民進黨很尊重外省人 指「中國豬、外省豬」是黨內邊緣人說的 願代道歉>。
聯合報,1998年07月15日<連戰泡沫紅茶店喝熱咖啡,陪馬英九與北市里長餐敘,對廖程案不表意見>。
中國時報,1998年12月16日,<縣政成果展 提前歌宋: 趕在宋省長卸任前辦理 以紀念省府對縣政建設貢獻>。
中國時報,2000年1月3日,<連戰:政黨停止營利: 國民黨黨產交付信託 國大宜回歸憲法非常設機構>。
聯合報,2001年03月09日,<高雄公園出現告示牌疑因台灣論風波而起>。
中央日報,2004年01月04日,<撕裂族群不可承受之重。恐嚇電話立委嘆民主荒謬>。
聯合報,2004年03月24日,<聞扁挨槍毆辱老榮民 「我錯了」 罵他「外省豬」 打他兩耳光 事後自知理虧 設宴道歉 老先生原諒他>。
聯合報,2007年12月12日,<談蔣介石與陳水扁的民調名次>。
聯合報,2009年03月14日,<「台巴子」、「我是高級外省人」… 硬被套頭上!郭冠英:我不是范蘭欽>。
中國時報,2009年03月25日,<馬譴責郭冠英 劉揆催生族群平等法>。
自由時報,2012年10月28日,<6.5萬同志大遊行 藝人、學者上街力挺>。
聯合報,2014年03月31日,<行動網路 幾全掛點>。
中國時報,2014年03月31日,<採國際通用估算法 警政署:遊行人數約11.6萬>。
蘋果日報,2014年04月28日,<5萬人怒躺忠孝西路 馬宣布 核四全面停工>。
中央社,2014年11月08日,<郝龍斌籲榮民用選票捍衛中華民國>。
自由時報,2014年11月11日,<羅淑蕾︰里長們喊連若輸 寧可切腹>。
自由時報,2015年02月17日,<反黑箱歷史課綱,民團︰教部別當中國宣傳部>。

月刊
《明報月刊》,1992年3月號,香港,明報月刊出版社,P.98頁。

影片
李曉峰、戴寶春,2005年09月10日《台灣史望春風》第二集。中華電視公司教學事業處製作。

網站
無國界記者組織公佈「2015年全球新聞自由指數」http://rsf.org/index2014/en-asia.php
台灣地區民眾的政治參與(二:參加政治團體) 作者:洪永泰http://www.ios.sinica.edu.tw/TSCpedia/index.php/台灣地區民眾的政治參與(二:參加政治團體)
民眾社會參與情形 民眾社會參與情形」民意調查執行單位: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全國公信力民意調查股份有 限公司」辦理http://archive.rdec.gov.tw/public/Data/28299495271.pdf
今日新聞,2011年01月22日,<世界自由日慶祝大會 馬英九:願兩岸更多互動交流> http://www.nownews.com/2011/01/22/301-2684065.htm
台灣智庫2013民情調查(系列三)記者會
http://www.taiwanthinktank.org/page/chinese_attachment_1/2664/130626_131.htm.html
訪問主題:歷任總統調查。訪問時間:96 年 9 月 27 日至 28 日晚間 18:30 –22:00  TBVS民意調查中心。http://home.tvbs.com.tw/static/FILE_DB/PCH/200709/even-20071005181202.pdf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 Geneva Convention Prisoners of War 1929紅十字會官方網站
https://www.icrc.org/applic/ihl/ihl.nsf/INTRO/305?opendocument
壹週刊網路版-韓戰戰俘變成性病名醫「反共義士」張一夫的離奇人生2015年01月23日http://www.nextmag.com.tw/breaking-news/people/20150123/13670534

英文文獻
專書
Almond, Gabriel A. and Sidney Verba (eds), 1980, The Civic Culture Revisited. Boston: Little, Brown.
Callum A. MacDonald,1989.「『Heroes Behind Barbed Wire』 —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and the POW Issue in the Korean War」. The Korean war in History.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ND. 
Campbell et al, 1960 The American Voter, Unabridged edi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ampbell, Angus, Robert Kahn.1952 How People Elect a President.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Cappella, J. N. & Jamieson, K. H. 1997. Spiral of Cynic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wns, Anthony. 1957.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Y: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Giovanni Sartori.1976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rry S. Truman, 1956, Memoirs: Years of Trial and Hope, Vol. II, 
Hermes, Walter G. 1992, United States Army in the Korean War: Truce Tent and Fighting Front. Washington, D.C.: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United States Army.
John A. McReynolds, no date, Final Report of the Neutral Nations Repatriation Commission, in OCMH. Hq, U.S. Army, Pacific, Military History Office, The Handling of Prisoners of War During the Korean Conflict.
K S Thimayya, 1981, Experiment in Neutrality. New Delhi,Vision Books.
Karl Marx, Joseph O'Malley, 1977, Critique of Hegel's 'Philosophy Of Right, CUP Archive
Lester W. Milbrath, Madan Lal Goe, 1977,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how and why do people get involved in politics? Rand McNally College Pub. Co.
Malkasian, Carter, 2001, The Korean War: Essential Histories. Osprey Publishing. 
Rosemary Foot, 1990, A Substitute for Victory: The Politics of Peace-making at the Korean ArmisticeTalks.

期刊
Andrew Walder,2003-3,Yang Su.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the Countryside. 《The China Quarterly》,第173期:頁74-99
 G. Bingham Powell. 1986,"American Voter Turnout in Comparitive Perspective."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Noelle-Neumann, E. 1974,The spiral of silence: a theory of public opin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4, 43-51
Pinkleton, Bruce E., Erica Weintraub Austin, & Kristine K. J. Fortman. 1998. Relationship of Media Use and Political Disaffection to Political Efficacy and Voting Behavior.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and Electronic Media ,42(1): 34-59
U.S. Army Operations Research Office. 1953. Psychological Warfare and Other Factors Affecting the Surrender of North Korean and Chinese Forces. Washington, PP:81.

論文
Dr. Michael McDonald. March 25, 2013  2012 General Election Turnout Rates.George Mason University.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