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207201009054200
DOI 10.6846/TKU.2010.00345
論文名稱(中文) 救難與建築
論文名稱(英文) Rescue of Architectur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建築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2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殷正浩
研究生(英文) Cheng-Hao Yin
學號 69736038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0-06-23
論文頁數 10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珍誠
委員 - 施宣光
委員 - 宋立文
關鍵字(中) 水災
救援
林邊鄉
救難系統
關鍵字(英) Flood Disaster
Rescue
Lin-bian Township
Rescue System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2012的電影中預演了世界受到大水迫害的情形,八八水災對於台灣南部造成重大的傷害。人們對於水災救難的關注比起以往熱衷了許多,但是除了水災對人類生命安全所造成的重大傷害外,似乎有更多遺漏的細節值得我們注意。因此,本研究希望運用建築設計的專業,以更多元的角度去面對救難的問題,重新檢視救難與建築之間的關係,用簡單可取得的材料,設計緊急快速的建構方式,組構更多空間的可能性,以建築設計的手法幫助水災中與水災後對的民眾。

    在探討水災造成的問題時,本研究希望以較平實的態度去面對。首先,以緊急救難包為對象做細部的設計探討,依不同的使用需求、時間和地點,設計不同類型的緊急救難包,以符合各種情況下的救難需求。第一個系列的設計為全國救難系統的發展,是由上而下的思考如何增進救難效率,區分各個救援體系所需要進行的工作項目,以時間軸做為設計規畫的區分,災難發生後12小時、24小時、48小時、72小時皆有不同的救援需求,以不同的設計物件確保救援工作的準確性。第二個系列的設計著重在林邊鄉救難系統的設計-重點則放在自我救援上。換句話說,水災是一種大範圍的災害,每個地方的災情狀況都不容易掌握,在救難人員尚未抵達的時間內,災民如何能保存更多的個人資產;或是具有特殊能力的民眾,能挺身而出幫助其他災民解決受到的生命威脅。以林邊為基地,實地察訪林邊鄉的地景特色,從鄉民的訪談中了解水災來臨時,可能發生的問題,提出設計的解決之道。

    在設計操作之後,不管是由上而下的全國救難系統或是由下而上的林邊鄉救難系統,目的都是為了彌補目前救難過程的缺失。以建築的角度切入,林邊鄉救難系統存在更多可以發揮設計的可能性,本論文針對救難提供了多種設計可能的發展,再加上對材料的極限與構造的細部的修正,希望能產生更符合災區的救難建築形式。
英文摘要
The movie “2012” has rehearsed the situation of the world under the flood disaster while the August 8 Flood caused significant damage and casualties in southern Taiwan.  People in Taiwan seems to pay more attention than before on the flood rescue.  However, in addition to the significant casualty of human life caused by the flood, there are more missing details t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t is the hope of this study that we could use the expertise’s of architecture design in facing the rescue problem by review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cue and architecture, using easily available materials to design emergent and rapid construction method, construct the possibility of more space and help the people in and after flood disaster through the means of architecture design. 

    In exploring the problems caused by the flood, the study hopes to face them with pragmatic approach.  Firstly, it explored the detailed design with the emergency rescue package as subject in which it designed different type of emergency rescue package according to different demands, time and locations to meet the rescue demands from various situations.  The first series of design 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rescue system that the author gave bottom-up thinking on how to promote efficiency of rescue works.  The study divided the works needed for each rescue system with the timelines for the design and planning.  There are different rescue demands in 12 hours, 24 hours, 48 hours, and 72 hours after the disaster, so the study designed different objects for ensuring the precision of rescue works.  The second series emphasized on the design of rescue system in Lin-Bian Township in which the key point was self-rescue.  In other words, the flood disaster is a large-scale disaster that it is not easy for anyone to control the disaster situation in each place.  Before the arrival of rescue groups, the affected people should know how to protect their own life and their individual assets or the people who have special capabilities should stand up to help other people in fusing the threats to their life.  Based on Lin-Bian Township, the author had field trips in Lin-Bian to obser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 geographical landscape, understand the possible problems caused by the floods in the interviews with the local people and present the solutions in design. 
 
    After the design operation, the purpose of both top-down national rescue system and bottom-up Lin-Bian Township rescue system focus on making up the defects and weakness.  Cutting from the angle of architecture, there are many possibilities for bring the design to full play in the Lin –Bian rescue system.  This study provides multi-designs for possible developments and gives detailed descriptions for the extremities and structure of materials.  It is hoped that the study could bring the birth of new forms of building for meeting the demands from the rescue works in future affected area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	1
(一) 八八水災的啟示	1
(二) 電影明天過後的啟示	2
(三) 貧民建築	3
二、研究目的	3
(一) 探討緊急狀況下的建築該如何設計	3
(二) 動態建築對救災的幫助	4
(三) 以電腦軟體模擬多功能的防災建築	5
(四) 建築支應性的探討	5
三、相關領域	6
(一) 何謂災害	6
(二) 台灣天然災害的類型	7
(三) 防災建築	8
(四) 建築支應性的探討	8 
四、研究流程	9
第二章 研究背景與相關文獻
一、相關救災建築師	10
(一) 謝英俊	10
(二) Rural Studio	11
(三) 坂茂(Shigeru Ban) 	12
二、相關建築類型討論	13
(一) Low-Tech建築	13
(二) 回收建築	14
(三) 可動式建築	15
(四) 微型建築	16
(五) 遊牧建築之探討	17
三、相關論文	18
(一) 拼裝建築 高紹軒	18
(二) 可動構造設計操作 江俊昇	18
(三) 包裝淡水 陳敏傑	18
四、相關書籍	19
(一) Design Like You Give a Dam 	21
(二) Mobile-the Art of Portable Architecture 	22
(三) Parasite Paradise 	22
(四) 其它相關書籍	22
第三章 緊急救難工具
一、緊急救難包設計	21
(一) 一般型救難背包	21
(二) 口袋型救難小包	22
(三) 汽車包	22
(四) 孩童包	23
二、救難包內容物介紹	24
第四章 全國救災系統
一、台灣救難單位	30
(一) 八八水災救災記錄	30
(二) 空中救難單位	32
(三) 國軍救難部隊	36
(四) 其它救難工具	38
二、救災系統	39
(一) 現有救災體系	39
(二) 現有救災體系的缺失	40
(三) 全國體系	41
(四) 地方體系	43
(五) 國軍體系	44
(六) 民防體系	45
三、特殊救難包設計	46
(一) 臨時移動包	47
(二) 水上求生包	49
(三) 熟食救難包	51
(四) 醫療救護包	53
(五) 水上便當包	55
(六) 水上物資包	56
(七) 臨食浴室包	57
(八) 臨時通道包	59
四、緊急救難車	61
(一) 設計概念	62
(二) 基地	62
(三) 使用說明	63
第五章 林邊救難系統
一、八八水災與林邊鄉	64
(一) 林邊鄉地景特色	64
(二) 八八水災發生始末	68
二、林邊鄉救難設計系列	74
(一) 林邊鄉災後地景特色	74
(二) 設計物品樹狀圖	79
(三) 救難魚塭	80
(四) 救難小船	82
(五) 救難公車亭	84
(六) 救難穀倉	86
(七) 救難車庫	88
(八) 通道系列	9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一、設計操作回顧	98
二、設計上的限制	100
三、後續研究與建議	101

圖目錄
圖1-1-1八八水災後的林邊地區	1
圖1-1-2電影明天過後的宣傳海報	2
圖1-1-3位於西亞薩比拉巴德的難民營	3
圖1-2-1 Future Systems所設計的139避難所	4
圖1-3-1台灣歷史上重大的水災災害 	7
圖2-1-1四川羌族楊柳村協力造屋	10
圖2-1-2坂茂建築師所設計位於非洲盧安達的避難所	11
圖2-1-3坂茂建築師所設計的紙教堂	11
圖2-2-1 Andreas Strauss將鐵皮屋加以改造	13
圖2-2-2日本愛知博覽會主場館	14
圖2-2-3日本愛知博覽會煤氣館	14
圖2-2-4由Theo Jansen所設計可移動的構造一	15
圖2-2-5由Theo Jansen所設計可移動的構造二	15
圖2-2-6 Prototipo Bubble由MMAS團隊所設計	16
圖2-2-7由Valeska Peschke所設計的微型建築物	16
圖2-4-1 The Architecture for Humanity Office PhoneRrang 競圖比賽 	19
圖3-1-1一般類型救難包	22
圖3-1-2口袋型救難小包	22
圖3-1-3汽車包	23
圖3-1-4孩童包	23
圖4-1-1台灣救難單位關係圖	30
圖4-1-2超級種馬CH-53E 	33
圖4-1-3海鷗直升機S70-C  	33
圖4-1-4空中救難隊UH-1H 	34
圖4-1-5輸直升機B234	34
圖4-1-6海豚機AS365	35
圖4-1-7 CH-47SD直升機	35
圖4-1-8 EC25直升機	35
圖4-1-9國軍救援部隊	36
圖4-1-10醫護兵	36
圖4-1-11戰鬥工兵	37
圖4-1-12通訊兵	37
圖4-1-13 M3浮橋車	38
圖4-1-14無人飛行載具	38
圖4-2-1全國體系架構圖	41
圖4-2-2全國體系流程圖	42
圖4-2-3國軍體系架構圖	44
圖4-3-1臨時移動包平面圖	47
圖4-3-2臨時移動包示意圖	47
圖4-3-3臨時移動包展開圖	48
圖4-3-4臨時移動包展開圖	48
圖4-3-5臨時移動包展開圖	48
圖4-3-6水上求生包平面圖	49
圖4-3-7水上求生包示意圖	49
圖4-3-8水上求生包 	50
圖4-3-9水上求生包	50
圖4-3-10水上求生包	50
圖4-3-11熟食救難包示意圖	51
圖4-3-12熟食救難包 水煮系列使用圖	51
圖4-3-13熟食救難包 火烤系列使用圖	52
圖4-3-14熟食救難包使用示意圖	52
圖4-3-15醫療救護包概念圖	53
圖4-3-16醫療救護包示意圖	53
圖4-3-17醫療救護包	54
圖4-3-18醫療救護包內含物品圖	54
圖4-3-19水上便當包細部解說圖	55
圖4-3-20水上便當包組裝圖	55
圖4-3-21水上物資包細部解說圖	56
圖4-3-22水上物資包打開圖	56
圖4-3-23臨時浴室包平面圖	57
圖4-3-24臨時浴室包示意圖	57
圖4-3-25臨時浴室包組裝解說圖	58
圖4-3-26臨時通道包展開示意圖	59
圖4-3-27臨時通道包使用示意圖	59
圖4-3-28臨時通道包使用示意圖	60
圖4-3-29臨時通道包示意圖	60
圖4-4-1林邊交流道 	61
圖4-4-2緊急救難車示意圖	62
圖4-4-3各類型特殊救難包	62
圖4-4-4緊急救難車使用說明圖	63
圖5-1-1林邊鄉行政區人口數量圖	64
圖5-1-2林邊鄉主要公共設施位置圖	65
圖5-1-3八八水災林邊堤防潰堤照片	68
圖5-1-4林邊堤防照片	68
圖5-1-5八八水災後林邊高原	69
圖5-1-6八八水災林邊堤防潰堤位置圖	70
圖5-1-7八八水災林邊鄉災民照片	71
圖5-1-8八八水災林邊鄉受災記錄	72
圖5-1-9災難發生72小時內事件圖	72
圖5-1-10災難發生72小時後事件圖	73
圖5-1-11八八水災林邊鄉受災照	73
圖5-2-1水災與地震差別示意圖	74
圖5-2-2林邊鄉光林村鳥瞰圖	74
圖5-2-3林邊鄉光林村淹水狀態模擬圖	75
圖5-2-4林邊鄉魚塭分佈圖	75
圖5-2-5林邊鄉鴿舍分佈圖	76
圖5-2-6林邊鄉巴士站	76
圖5-2-7林邊國小	77
圖5-2-8林邊平原	77
圖5-2-9莫拉克風災時斷裂的甲仙橋	78
圖5-2-10設計物品樹狀圖	79
圖5-2-11零件細部圖	80
圖5-2-12零件細部圖	80
圖5-2-13救難魚塭使用圖	81
圖5-2-14救難魚塭使用圖	81
圖5-2-15救難魚塭使用圖	81
圖5-2-16救難小船平面圖	82
圖5-2-17救難小船完全展開透視圖	82
圖5-2-18救難小船展開圖	83
圖5-2-19救難工車亭平面圖	84
圖5-2-20救難工車亭透視圖	84
圖5-2-21救難公車亭使用說明	85
圖5-2-22救難公車亭使用說明	85
圖5-2-23救難公車亭透視圖	85
圖5-2-24古亭畚	86
圖5-2-25救難穀倉細部說明圖	86
圖5-2-26救難穀倉使用圖	87
圖5-2-27救難穀倉使用圖	87
圖5-2-28救難穀倉使用圖	87
圖5-2-29汽車泡水照片	88
圖5-2-30救難車庫平面圖	88
圖5-2-31救難車庫解說圖	88
圖5-2-32救難車庫使用圖	89
圖5-2-33救難車庫使用圖	89
圖5-2-34救難車庫使用圖	89
圖5-2-35救援梯平面圖	90
圖5-2-36救援梯使用示意圖	90
圖5-2-37救援梯使用圖	91
圖5-2-38救援梯使用圖	91
圖5-2-39救援梯使用圖	91
圖5-2-40繩索橋使用示意圖	92
圖5-2-41繩索橋使用圖	92
圖5-2-42繩索橋使用圖	93
圖5-2-43繩索橋使用圖	93
圖5-2-44繩索橋細部透視圖	93
圖5-2-45空中橋解說圖	94
圖5-2-46空中橋使用示意圖	94
圖5-2-47空中橋使用圖	95
圖5-2-48空中橋使用圖	95
圖5-2-49空中橋透視圖	95
圖5-2-50水上橋解說圖	96
圖5-2-51水上橋使用示意圖	96
圖5-2-52水上橋使用圖	97
圖5-2-53水上橋使用圖	97
圖5-2-54水上橋使用圖	97
表目錄
表1-3-1二十世紀全球十大災難造成的傷亡統計	6
表1-4-1研究流程表	9
表3-2-1救難包內容物介紹	24
表4-1-1八八水災發生記錄 	31
表4-1-2各直升機種類比較表	32
表4-3-1設計物品與時間關係表	46
表5-1-1林邊鄉主要公共設施統計表	66
表5-1-2屏東縣99年2月林邊鄉人口統計表	62
表5-2-1莫拉克風災高屏地區受損橋梁	78
表5-2-2設計物品以尺寸分類表	79
參考文獻
碩士論文
高邵軒
2008,《拼裝建築》,碩士論文,淡江建築研究所。
陳敏傑
2007,《包裝淡水》,碩士論文,淡江建築研究所。
江俊昇
2005,《可動構造設計操作–以動畫技術做為設計工具的新實驗》,碩士論文,淡江建築研究所。

中文書目
Gilles Louis Rene Deleuze 
2003,《游牧思想︰吉爾‧德勒茲 菲力克斯‧瓜塔里讀本》,陳永國譯,大陸;吉林人民出版社。

英文書目
Kate Stohr, and Cameron Sinclair
2006《Design Like You Give a Damn: Architectural Responses to Humanitarian Crises》,Metropolis Books,Melbourne。
Jennifer Allen 
2003《Parasite Paradise: A Manifesto for Temporary Architecture and Flexible Urbanism》,NAi Publishers,Rotterdam。
Jennifer Siegal
2002《Mobile: the Art of Portable Architecture》,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New York。

技術參考書目
江家福
2008,《Vray你的Rhino》,台南市;曲面實業有限公司。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