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207200713305400
DOI 10.6846/TKU.2007.00328
論文名稱(中文) 應用 WebQuest 在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領域學生學習動機與成效之研究:以歌仔戲欣賞教學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tudy o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Applying WebQuest In Art and Humanity Domain in Junior High School: Based on the Case of Taiwanese Opera Appreciation Instruct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2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吳品萱
研究生(英文) Pin-Hsuan Wu
學號 79410015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6-26
論文頁數 22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雅萍
委員 - 徐新逸
委員 - 林佳蓉
關鍵字(中) WebQuest
歌仔戲
學習動機
學習成效
關鍵字(英) WebQuest
Taiwanese Opera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Effectivenes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中學學生參與以WebQuest所設計的歌仔戲欣賞教學課程,在學習歷程中之學習狀況,並探討WebQuest的設計對學生之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的影響。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並分兩階段實施。第一階段,研究者對十個九年級班級學生實施教學,為期六週,每班計六節課,主要目的在依照第一階段實施結果對課程內容設計做必要之修正。在對課程內容完成修正後,研究者進行第二階段之教學,對象為一個八年級班級學生,為期七週,共計九節課。研究過程中透過觀察、訪談、及文件蒐集等方式,再輔以量化的資料佐證,以進行資料的分析與討論。主要研究結果有以下發現:

一、在學習動機方面,大多數的學生對WebQuest的學習方式有正向的看法,覺得這樣的方式很創新、比傳統講授方式有趣,學生並感覺有挑戰性、且任務完成後很有成就感,學生們也因這樣的學習方式有具體的努力目標與方向而感到喜歡,以上均對於學生學習動機的提升有顯著的幫助。
二、在學習成效方面,學生覺得這樣自己動手查資料及小組合作,對學習內容印象較深刻、不易忘記。另外,WebQuest的學習方式,能有效提升學生原本認知程度較差、或較抽象之概念的學習成效;但至於學生原本認知程度就不錯、或較具體的學習項目,對其學習成效的提升較沒有明顯的幫助。
三、在學習歷程中,大多數學生均能認真參與WebQuest任務式的合作學習方式,學習活動結束後,也表現出高度想再次嘗試的意願,僅少數學生表示覺得這樣的學習方式很麻煩、不想再次接觸。而「課堂討論時間不足」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遭遇最大的困難,學生幾乎都還需利用課餘時間做小組討論方能順利完成任務,然國中生因課業壓力較大、課餘時間有限,學生常花費不少時間在協調小組聚會的時間與地點。

    最後本研究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提供未來教學或研究之參考。
英文摘要
This research inquires into not only the learning condition in the process; but also the impact on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effectiveness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by the implementation of WebQuest based on the curriculum instruction of Taiwanese opera appreciation.

This study adopts action research which is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of implementation. During the first stage, the researcher carries out teaching to ten ninth-grade classrooms for six weeks, and for each class six hour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age is to make modification with course designs as required. After the curriculum content is done with revising, the researcher carries on the teaching of second stage. The objects are eighth-grade students which proceeded with the research up to nine section lessons for seven weeks. With methods in the research like observation, interview, and documentation, with substantial evidence of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At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most of the students hold positive attitude WebQuest learning method. They think it’s very creative, more interesting than traditional lectures and more challenging. Soon as the mission is accomplished, they also build up a sense of achievement. Hence, because of this kind of learning methods, with concrete targets and directions for students to work on. The above item has prominent effect to promot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e. 
2.In the aspects of learning effectiveness, the students think collecting data and group work make them have deeper impression about the course contents. Besides, WebQuest learning method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learning effect of those who are in lower level of cognition, or of abstract ideas; but as for those who are in high level of cognition, or for those concrete learning items, it’s not shown that the WebQuest learning methods help to promote learning efficacy.
3.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most students all can earnestly participate in the mission type of WebQuest cooperative learning. When the learning activity is over, most students show that they are highly interested in trying again; only few students considered this kind of learning method troublesome, and don't want to use it again. And “lack of class discussion” is the biggest difficulty student suffered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Most of the students make use of the time after school to accomplish he mission. They spend much time on coordinating the time and place while they have much pressure from schoolwork and limited time. 

Finally the suggestions are mad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as a reference for future instruction or research.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Ⅲ
目次  Ⅴ
表次  Ⅸ
圖次  Ⅺ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6
一、	研究範圍  6
二、	研究限制  6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7
一、	WebQuest教學  7
二、	歌仔戲  7
三、	學習動機  8
四、	學習成效  8
五、	學習狀況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WebQuest 教學  9
一、	WebQuest 教學相關學習理論  9
二、	WebQuest 起源與內涵  16
三、	WebQuest 教學的結構  17
四、	WebQuest 的特點  19
五、	WebQuest 任務的分類  21
六、	撰寫WebQuest的五項原則  23
七、	WebQuest的相關研究  24
八、	小結  31
第二節	歌仔戲欣賞教學之內涵  32
一、	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  32
二、	歌仔戲在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中之內涵  34
三、	小結  36
第三節	學習動機  38
一、	學習動機的定義  38
二、	學習動機的基本要素  38
三、	提升學習動機的教學模式(ARCS) 42
四、	小結  4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7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設計  48
第三節	研究者之背景與角色  49
一、	研究者之背景  49
二、	研究者之角色  49
第四節	研究場所與研究對象  50
一、	研究場所簡介  50
二、	研究對象簡介  51
第五節	研究工具  54
一、	歌仔戲欣賞單元教學設計  54
二、	輔助教學網站  60
三、	歌仔戲欣賞學習動機量表  73
四、	歌仔戲基本認知測驗  77
五、	歌仔戲欣賞學習成效測驗  80
六、	教師教學觀察紀錄日誌  83
七、	WebQuest教學學後問卷(半結構式訪談) 83
第六節	資料蒐集的方法與分析  85
一、	質性資料的整理  85
二、	資料蒐集的方法  86
三、	資料分析  87
第七節	研究時程  89

第四章	教學實施歷程與討論  91
第一節	第一階段歌仔戲欣賞課程教學  91
一、	第一階段學生在課程實施前的學習動機  91
二、	第一階段學生在課程實施前的基本認知程度  94
三、	第一階段學生學習狀況  96
四、	從後測成績看第一階段學生學習動機的改變  102
五、	從後測成績看第一階段學生的學習成效  104
第二節	第二階段歌仔戲欣賞課程教學  107
一、	第二階段學生在課程實施前的學習動機  107
二、	第二階段學生在課程實施前的基本認知程度  109
三、	第二階段學生學習狀況  110
四、	從後測成績看第二階段學生學習動機的改變  129
五、	從後測成績看第二階段學生的學習成效  132
第三節	從訪談看兩階段學生之學習動機及學習狀況  135
一、	網頁內容及教學活動設計  135
二、	小組合作學習活動  147
三、	個人因素  158
四、	小結  16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67
一、	從學生學習動機看WebQuest教學模式  167
二、	從學生學習成效看WebQuest教學模式  169
三、	從學生學習狀況看WebQuest教學模式  170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72
一、	對教學上的建議  172
二、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173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份  174
二、	西文部份  181


附錄

附錄一   九年一貫課程十大基本能力與第四階段學習者分段能力指標對照表  186
附錄二   WebQuest任務分類與九年一貫十大基本能力及第四階段學習者分段能力對照表  188
附錄三   歌仔戲欣賞WebQuest教學設計教案 (一)  194
附錄四   歌仔戲欣賞WebQuest教學設計教案 (二)  199
附錄五   WebQuest教學之小組任務工作分配表  204
附錄六   WebQuest網頁專家評鑑問卷表  205
附錄七   學習單(一) 歌仔戲的發展與形式  207
附錄八   學習單(二) 歌仔戲的角色  210
附錄九   學習單(三) 歌仔戲的文武場樂器及曲調  212
附錄十   學習單(四) 歌仔戲的表演藝術家  214
附錄十ㄧ WebQuest學習任務成果評量表  216
附錄十二 WebQuest合作學習歷程自評評量表  217
附錄十三 WebQuest合作學習歷程互評評量表  218
附錄十四 歌仔戲欣賞學習動機量表  219
附錄十五 歌仔戲欣賞基本認知測驗  221
附錄十六 歌仔戲欣賞學習成效測驗  222
附錄十七 WebQuest半結構式訪談問卷  224
附錄十八 小組討論紀錄表  225
附錄十九 研究工具「學習動機量表」同意書  226


表次

表 1-1  學生對歌仔戲課程之興趣調查結果  02
表 2-1  WebQuest模組要素  19
表 2-2  WebQuest的探究學習模式  20
表 2-3  WebQuest的任務分類  22
表 2-4  WebQuest 的相關研究  24
表 2-5  九年一貫十大基本能力與第四階段分段能力指標對照表  33
表 3-1 「歌仔戲欣賞學習動機量表」後測與「歌仔戲欣賞學習成效測驗」之得分分組表  52
表 3-2 「歌仔戲欣賞WebQuest教學」單元教案兩階段各節教學重點表  55
表 3-3  兩階段每週主題討論題綱內容  57
表 3-4  歌仔戲欣賞WebQuest探索活動評量工具分析表  72
表 3-5  動機量表各分量及其涵義  74
表 3-6  動機量表各分量表題目  75
表 3-7  歌仔戲欣賞學習動機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  76
表 3-8  試題的鑑別指數與優劣之評鑑  77
表 3-9  「歌仔戲基本認知測驗」試題難易度和鑑別度分析表  79
表 3-10 「歌仔戲基本認知測驗」正式測驗卷內容與學習單主題分配表  79
表 3-11 「歌仔戲欣賞學習成效測驗」試題難易度和鑑別度分析表  81
表 3-12 「歌仔戲欣賞學習成效測驗」正式測驗卷命題與認知層次雙向細目表 82
表 3-13 「半結構式訪談大綱」編製結構表  84
表 3-14 質性資料分類說明表  85
表 3-15 資料蒐集的方法  86
表 3-16 研究時程  90
表 4-1  第一階段學生歌仔戲欣賞學習動機量表前測分數  93
表 4-2  第一階段學生歌仔戲基本認知測驗前測結果  94
表 4-3  第一階段學生歌仔戲欣賞學習動機量表前後測分數之比較   102
表 4-4  第一階段學生歌仔戲學習成效測驗後測結果  104
表 4-5  第一階段學生課程進行前後對各學習主題項目的認知程度改變情形  105
表 4-6  第二階段學生歌仔戲欣賞學習動機量表前測分數  108
表 4-7  第二階段學生歌仔戲基本認知測驗前測結果  109
表 4-8  第二階段學生合作學習自評結果  119
表 4-9  第二階段學生合作學習互評結果  120
表 4-10 合作學習評量與任務成果評量成績對照表  122
表 4-11 第二階段學生小組宣傳海報評量分數  125
表 4-12 第二階段學生歌仔戲欣賞學習動機量表前後測分數之比較  130
表 4-13 第二階段學生歌仔戲學習成效測驗後測結果  132
表 4-14 第二階段學生課程進行前後對各學習主題項目的認知程度改變情形  133
表 4-15 「『簡介』網頁內容是否可以引起你的興趣?」答案統計  138
表 4-16 「你覺得『過程』網頁的引導清楚嗎?」答案統計  139
表 4-17 「『資源』是否可以順利找到需要的資料?」答案統計  142
表 4-18 「『任務』的設計是否可以引起你的興趣?」答案統計  144
表 4-19 「對『任務』式的學習方式會感到不適應嗎?」答案統計  147
表 4-20 「小組工作分配的時候是否遭遇困難或爭執?」答案統計  150
表 4-21 「討論問題要決定出共同的答案或結論時是否遭遇困難或爭執?」答案統計  152
表 4-22 「製作出最後專刊的時候是否遭遇困難或爭執?」答案統計  154
表 4-23 「創作出宣傳海報的時候是否遭遇困難或爭執?」答案統計  156
表 4-24 「你覺得你的小組合作學習的情形如何?」答案統計  158
表 4-25 「你回家後還會再上網找資料、花時間在學習單或任務上嗎?」答案統計  160
表 4-26 「你覺得這樣的學習方式跟以往課堂聽講授的學習方式比較起來,你喜歡哪一種?」答案統計  163
表 4-27 「你覺得自己的整體表現如何?」答案統計  165


圖次

圖 2-1  WebQuest 的特點  21
圖 2-2  WebQuest 相關學習理論、WebQuest的任務、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目標及九年一貫十大基本能力之內涵關係圖  37
圖 2-3  學習和行為之歸因特點與成功與否之趨向示意圖  41
圖 2-4  Keller 的動機、表現和教學影響的模式  43
圖 2-5  ARCS 提升動機四個要素及其策略、與學習動機基本要素  45
圖 3-1  研究架構圖  47
圖 3-2  研究流程圖  48
圖 3-3  電腦教室內小組位置圖  51
圖 3-4  WebQuest的設計流程圖  60
圖 3-5  WebQuest教學網站首頁頁面  61
圖 3-6  WebQuest 教學網站「簡介」頁面  62
圖 3-7  WebQuest 教學網站「任務」頁面  63
圖 3-8  WebQuest 教學網站「過程」頁面  64
圖 3-9  WebQuest 教學網站「資源」頁面  65
圖 3-10 WebQuest 教學網站「評量」頁面  66
圖 3-11 WebQuest 教學網站「結論」頁面  67
圖 3-12 WebQuest 教學網站「討論區」頁面  68
圖 3-13 WebQuest 教學網站「影音櫃」頁面  69
圖 3-14 WebQuest 教學網站「相簿集」頁面  70
圖 3-15 WebQuest 教學網站「資料櫃」頁面  71
圖 4-1  第一階段學生討論題綱發表內容節錄(一)  97
圖 4-2  第一階段學生討論題綱發表內容節錄(二)  97
圖 4-3  918第二組951213課堂─繪製海報  99
圖 4-4  918第二組951220課堂─繪製海報  99
圖 4-5  918第二組951227課堂討論一  99
圖 4-6  918第二組951227課堂討論二  100
圖 4-7  918第一組951227課堂討論  100
圖 4-8  918第四組951227課堂討論  100
圖 4-9  918第五組951227課堂討論  100
圖 4-10 第一階段學生動機前後測差異情形  103
圖 4-11 第一階段學生前、後測各主題項目答對情形  106
圖 4-12 第二階段學生討論題綱發表內容節錄(一) 111
圖 4-13 第二階段學生討論題綱發表內容節錄(二) 111
圖 4-14 討論版公告:「可以觀摩的參考範例」  112
圖 4-15 討論版公告:「專刊該怎麼做」  113
圖 4-16 討論版公告:「宣傳活動說明」  113
圖 4-17 842第一組960326課堂  114
圖 4-18 842第二組960414課堂討論  115
圖 4-19 842第一、二組960414課堂討論  115
圖 4-20 842第一組960409課堂討論  116
圖 4-21 842第六組960414課堂討論  116
圖 4-22 842第四組960409課堂討論  117
圖 4-23 第五組網頁討論區內容剪輯  127
圖 4-24 第四組網頁討論區內容剪輯  128
圖 4-25 第二階段學生動機前後測差異情形  131
圖 4-26 第二階段學生前、後測各主題項目答對情形  13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WebQuest的特徵(2005)。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6年8月6日,取自:http://web.hku.hk/~jwilam/PCEd_FT_2003_IT/webquest_concept.htm
WebQuest的特點(2005)。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6年8月6日,取自:http://web.hku.hk/~jwilam/PCEd_FT_2003_IT/webquest_concept.htm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圖書。
全港中小學探索網站大賽,(2006)。香港:香港中文大學資訊科技教育促進中心。2007年3月3日,取自:http://caite.fed.cuhk.edu.hk/wq_competition/
朱則剛(1996)。建構主義知識論對教學與教學研究的意義。教育研究雙月刊,49,39-45。
朱晉杰(2005)。運用WEBQUEST模式融入問題導向學習之行動研究—以高一「能量與生活」課程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1)。福爾摩沙之美─臺灣的傳統音樂(編號:1009005495)。臺北市,簡上仁編。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2000)。福爾摩沙之美─臺灣傳統戲劇風華(編號:026169890057)。臺中市:林茂賢編。
吳立萍、董逸華、蔡亞倫(2006)。臺灣民間戲曲特輯─戲曲人生。臺北市,慈濟傳播文化志業基金會。
吳佳玲(2005)。「表演藝術」課程對學生鑑賞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吳孟修(1997)。經由STS探究實驗設計開發學生之創造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清山、林天佑(1998)。合作學習。教育資料與研究,13,75。
吳靜吉、程炳林(1992a)。國民小學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績之相關研究。政大學報,66,122-149。
吳靜吉、程炳林(1992b)。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修訂。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39,59-78。
呂小翠(2005)。WebQuest學習活動之個案研究:以國小五年級社會學習領域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
呂小翠(2005)。網頁主題探索(WebQuest)Easy Go。國教天地,160,56-61。
呂松林(2003)。國民中學鄉土藝術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雲林縣水林國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李世忠(1989)。學習環境及人機互動系統之設計。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26(4),357-363。
李振賢(2002)。應用WebQuest理論於網路教學其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國中生物為例。南臺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縣。
李世明(2003)。基於網絡的WebQuest教學模式。呼蘭師專學報,19(2),41-43。
沈中偉(2005)。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第二版)。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汪秀花(2004)。WebQuest 任務設計檢核表之研發與實施。南臺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縣。
谷瑞勉譯(1999)。Laura E. Berk與Adam Winsler(1995)原著。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Scaffolding children's learning : Vygotsk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周淑卿(主編)(2005)。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手冊(第二冊)。臺北縣,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易諳峙(2005)。資訊融入國小面積教學之策略設計與實作─以國小四年級為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林奇賢、沈滄鉉(2000)。網路主題探索式課程與應用環境的設計。亞太成人教育,1,1-23。
林琦妙、李壽菊、李宗玉、朱介國(2001)。中西戲劇欣賞。臺北市,文京圖書。
林進材(2000)。教學理論與方法。臺北市,五南圖書。
林劭珍(2003)。運用ARCS 動機模式於生活科技教學。教師之友,44(4),104-111。
邱廣興(2003)。探究教學在資訊融入自然學習領域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施貴善(2004)。探究式教學對理化學習環境及學生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柳棟譯(2002)。Dodge, B. J.(2001)原著。FOCUS*-撰寫Webquest的五項原則。2007年4月6日,取自:http://www.being.org.cn/webquest/focus.htm
洪瑾琪(2002)。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之網頁式鑑賞課程與教學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徐維辰(2005)。WebQuest在健康與體育領域的應用。竹師體育,3,33-36。
秦衛東(2001)。WebQuests:因特網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2006年3月1日,取自http://www.being.org.cn/WebQuest/nr.htm
翁培津(2002)。鷹架學習輔導在網路學習之應用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
高臺茜(2004)。網頁小組討論之小老師鷹架輔助對小組互動品質的促進效果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8,92-103。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0)。藝術欣賞課程教師手冊(編號:006329890151)。臺北市,熊宜中編。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4)。第一屆全國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學設計得獎作品專輯(編號:1009304772)。臺北市,蕭炳欽編。
國教專業社群網-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基本理念,(無日期)。臺北市:教育部。2006年9月9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fields/2003/artHuman-source.php
張志全(2004)。網路教學設計動機之探究。國教天地,155,24-34。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出版。
張原禎(2004)。添加網路教育味:WebQuest。2007年3月10日,取自http://140.111.66.152/train/files/200412070836551208WQ.pdf。
張偉杰、余鑑、林弘昌(2006)。利用WebQuest 教學活動提升創造思考能力。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9(5),65-75。
張清濱(2000)。探究教學法。師友月刊,395,45-49。
張靜儀(1995)。一位優秀國小自然科教師的教學個案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學報,8,137-166。
張靜嚳(1995a)。何謂建構主義?。建構與教學,3。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曹宇君(2006)。「WebQuest主題探索」寫作教學活動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寫作學習成效與學習動機之影響。佛光大學教育資訊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梁曉勁(2002)。PowerPoint以外的資訊科技教學─WebQuest簡介。中文教育,2,55-60。
莊道明(1999)。資訊素養融入大專院校課程之檢討─一個多元文化教育觀點的思考。教育資料與研究,20,19-23。
許育彰(1998)。科學家探究問題的邏輯結構與機制運作。科學教育月刊,210,2-11。
許瑞文(2004)。應用WebQuest在網路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地震教學為例。興仁國小教師進修專輯,11,80-86。
許繼德(2002)。網路輔助教學對不同認知風格的國小學童在英語學習動機與成就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
陳年興(2003)。網路教學課程設計與班及經營。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29(1),5-14。
陳宛非(主編)(2005)。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手冊(第一冊)。臺南市,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柏年(2005)。網頁主題探索策略提昇國小高年級學生資訊素養之行動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陳珊(2002)。WebQuest︰一種新穎的語言學習活動形式。外語電化教學,85,43-46。
陳美玉(1998)。教師專業-教學法的省思與突破。高雄市:麗文出版。
陳美如(1999,12月)。多元文化合作探究式教學的實際-九年一貫課程文化學習與國際理解的思考。新世紀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新世紀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高雄師範大學。
陳國棟(2004)。高級中學主題式探究學習於網際網路實施之設計與應用。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毓凱(2004)。「問題本位學習」教學模式對國中二年級學生自我導向科學學習傾向與科學學習動機之影響。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麗春(2004)。應用網際網路輔助數學解題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彭森明(1996)。主動性學習的理念與施教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1,20-24。
彭銘君(2004)。遊戲情境中思考風格對設計創造力的影響。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曾永義(1997)。臺灣傳統戲曲。臺北市,東華書局。
曾明勤(2002)。應用網際網路輔助建構式鷹架教學之研究──以「研究方法」課程為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曾振富(2000)。用網路科技協助國小學童製作專題作業之研究。輯於楊宜瑾(主編),第四屆全球華人教育資訊科技大會會議論文集--新千年代的教與學第一卷(48-255頁),新加坡。
黃旭鈞(1995)。從動機理論看今日國小教學現況及改進之道。教育資料文摘,35(1),154-162。
黃明信(2002)。國小網路專題式教學模式之設計。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縣。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圖書。
黃素貞(2004)。木琴輔助國小學童音樂學習動機與成就之行動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雅萍(2007)。鷹架理論在WebQuest教學策略的應用與分析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55,46-57。
黃瑋苹(2003)。以多元智慧分組合作學習對網路專題學習成果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縣。
黃麗卿(2004)。乘著藝術的翅膀讓心飛翔─藝術方案教學之行動研究。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學實務,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楡峰(2004)。網路教材編寫的典範WebQuest。師友月刊,442,78-80。
楊振嘉(2000)。鷹架理論在國小酸鹼化學網站的應用研究。靜宜大學應用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楊接期(2003)。激發動機的網路個人學習平臺之研究與系統建置。國科會科學教育處資訊教育學門專題研究計畫成果討論會(編號:NSC912520-S-008-001),未出版。
楊馥菱(1997)。楊麗花及其歌仔戲藝術之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楊馥菱(1999)。臺灣歌仔戲。臺北市,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溫明麗(1996,6月)。理性、詮釋與多元文化教育:辯證性對話。教育改革-從傳統到後現代。1996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
劉世雄(2002)。探討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課程設計。生活科技教育,35(6),24-31。
劉信亨(2004)。鷹架理論在國民小學三年級水墨畫教學的應用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
劉砡君(2004)。國小六年級生音樂欣賞後設認知歷程之分析研究。臺南師範學院音樂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
蔡美華譯(2003)。Geoffrey E. Mills(2000)原著。行動研究法。臺北市,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鄭夙珍(2002)。小組探究教學結合網路學習成效初探。教育研究資訊,10(5),111-136。
鄭政富(2004)。高級中學主題式探究學習於網際網路實施之設計與應用。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鄭施穎(2006)。WebQuest在國小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設計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鄭惠蘭(2004)。運用WebQuest網路教學模式進行主題探究實驗活動之行動研究~以國一生物教學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學科WebQuest探索網站,(無日期)。香港:佛教茂峰法師紀念中學。2007年4月6日,取自:http://webquest.bmf.edu.hk/webquest/Index.htm
賴美鈴(主編)(1999)。國民中學音樂科教師手冊(第二冊)。臺南市,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戴慧、張曉如(2003)。網絡探究性學習及其網站的設計與開發。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3(1),27-30。
薛雅惠(1999)。國小學童地理知識獲得方法之初探。社會科教育研究,4,115-133。
謝佩君(2004)。職前教師進行資訊科技融入專題導向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簡茂發(1993)。測驗的編製。測驗統計年刊,1,13-32。
蘇美菁(2005)。WebQuest教學策略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高層次思考與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二、西文部分

Balkcom, S. (1992). Cooperative learning. Retrieved August 20, 2006,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ed.gov/pubs/OR/ConsumerGuides/cooplear.html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Bloom, B. S.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 Handbook 1: Cognitive Domin.
Debra, J. P. (1992). The negotiation of meaning and the transfer of responsibility for learning through teacher scaffolding and student self-scaffolding of instruction,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Dissertation.
Dodge, B. J. (1995). Some thoughts about WebQuest. Retrieved August 10, 2006,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ebquest.sdsu.edu/about_webquests.html
Dodge, B. J. (2001a). Five rules for writing a great WebQuest. Learning &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28(8),6-9.
Dodge, B. J. (2001b). A Rubric for Evaluating WebQuests. Retrieved March 31, 2007,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ebquest.sdsu.edu/webquestrubric.html
Dodge, B. J. (2002a). A Taxonomy of WebQuest Tasks. Retrieved August 31, 2006,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ebquest.sdsu.edu/taskonomy.html
Dodge, B. J. (2002b). The WebQuest Design Process. Retrieved September 20, 2006,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ebquest.sdsu.edu/designsteps/index.html
Dodge, B. J. (2004) . WebQuest Design Patterns. Retrieved September 06, 2006,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ebquest.sdsu.edu/designpatterns/COMP/webquest.htm
Dodge, B. J. WebQuest Team (2001). Completing Your WebQuest Template. Retrieved September 08, 2006,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macomb.k12.mi.us/wq/wqdmain.htm
Domjan, M. (1998). The principles of learning and behavior (4t h ed.). Boston :Brooks /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Driscoll, M. P. (1994). Psychology of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 MA: Allyn & Bacon.
Dutt-Doner, K., Wilmer, M., Stevens, C. & Hartmann, L. (2000). Actively engaging learners in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Computers in the Schools, 16(3-4), 151-166.
Ebel, R.L. (1972). Essentials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2nd ed. Prentice-Hall, Inc., Englewood Cliffs, N.J.
Edwards, D. C. (1999). Motivation& emotion, evolutionary, physiological ,cognitive and social influences.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Ford, M. E. (1992). Motivating humans: Goals emotions, and Personal agency beliefs. Newbury Park, C. A.: Sage Publications.
Foster,M.(1989).It's cooking now:a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he speech events in an urban community college.Language in society. 18,1-29.
Gary Vrinten (2002). A WebQuest for GPA 90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s. Retrieved September 08, 2006,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scs.sk.ca/edf/info/gpa9/Internet%20WebQuest.htm
Hanson, H. (2000). Beyond read and recall: An introduction to Web-based learning using WebQuests. Retrieved August 22, 2006,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athene.riv.csu.edu.au/%7Ekhanson/webquests.htm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1).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on, competition, and individualiz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Jolene Oswald (2003). A WebQuest for Music Education Students. Retrieved September 08, 2006,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personal.psu.edu/faculty/j/x/jxz8/Student_Webquests/Oswald/WebFiles/home.html
Keller, J. M. (1983). 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 In C. E. Reigeluth. (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An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 (p. 383-434).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Keller, J. M. (1987). The systematic process of motivational design. Performance & Instruction Journal, 26(9), 1-7.
Kelly, R. (2000). Working with WebQuests: Making the Web accessible to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2 (6), 4-13.
Lipscomb, G. (2003). "I guess it was pretty fun": Using WebQuests in the middle school classroom. The Clearing House, 76(3), 152-155.
March, T. (1998). WebQuest for Learning: Why WebQuest? Retrieved August 22, 2006,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ozline.com/webquests/intro.html
March, T. (2004). The learning power of WebQuest.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1(4), 42-47.
Marcy P. Dricoll (2005). Psychology of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 (3nd ed.). New York: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Meece, J. L., Blumenfeld, P. C., & Hoyle, R. H. (1988). Students’ goal orientations and cognitive engagement in classroom activities. Journal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0, 514-523.
Milson, A. J. & Downey, P. (2001). WebQuest: Using internet resources for cooperative inquiry. Social Education, 65(3), 144-146.
Nolen, S.B. (1988). Reasons for studying: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and study strategie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5, 269-287.
Noll, V. H., Scannell, D. P., & Craig, R. C. (1979).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4th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Pintrich, P. R., & Degroot, E. V. (1990). Motivational and self –regulated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1), 33-40.
Pintrich, P. R., Smith, D. A. F., Garcia, T., & McKeachie, W. J.(1989). A manual for the use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 (MSLQ). Mich: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to Improve Postseconda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NCRIPTAL), school of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Michigan.
Pintrich, P. R., Smith, D. A. F., Garcia, T., & McKeachie, W. J.(1993).Reliability and predictive validity of the motivatedstrategies for learningquestionnaile.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53, 801-813
Pokay, P., & Blumenfeld, P. (1990). Predicting achievement early and late in the semester: the role of motivation and use of learning strategi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41-50.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College of Education EdWeb (1999). Lesson template for WebQuest. Retrieved September 06, 2006,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edweb.sdsu.edu/webquest/templates/lesson-template1.htm
Schunk, D. H. (1989).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Schunk, D. H., & Zimmerman, B. J. (Eds.). (1994). Self-regulation of learningand performance. Hillsdale, NJ: Erlbaum.
Slavin, R. E. (1990).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8,71-82.
Small, R. (2000). Motivation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Teacher Librarian,27(5), 29-31.
Wallace, P. M., &Goldstein, J. H. (1997). An introduction topsycjology .Chicago: Brown&Benchmark.
WebQuest Portal. The WebQuest Page at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Retrieved August 01, 2006,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ebquest.sdsu.edu/webquest.html
Weiner, B. (1979). A theory of motivation for some classroom experienc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1, 3-25.
Weiner, B. (1985). 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emo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92, 548-573.
Weiner, B. (1986). 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motivation and emotion.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Weiner, B. (1992). Human motivation: Metaphors, theories, and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
Young, D. L. & Wilson, B. G. (2002). WebQuest for reflection and conceptual change: Variations on a popular model for guided inquiry. Retrieved August 20, 2006,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carbon.cudenver.edu/~bwilson/WebQuest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