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206201605220200
DOI 10.6846/TKU.2016.00306
論文名稱(中文) 鍾肇政「自傳體小說」的成長敘述—以《八角塔下》、《濁流三部曲》、《青春行》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Narration Of Growing UP Stories In Zhau — Zheng Zhong's Autobiographical Stories:A Case Studies Of 《Under The Tower Of Eight Angular》,《Three Consecutire Stories Of War Generations》And 《A Journey of Youth》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4
學期 2
出版年 105
研究生(中文) 賴亭伊
研究生(英文) Ting-I Lai
學號 60201005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6-05-25
論文頁數 21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雙英
委員 - 胡衍南
委員 - 侯如綺
關鍵字(中) 鍾肇政
自傳性
成長
八角塔下
濁流三部曲
青春行
關鍵字(英) Zhong-ZhouZheng
Autobiographical
rite of passage
Under the Tower of Eight Angular
three consecutive stories of War Generation
A Journey of Youth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鍾肇政為台灣作家卓越的代表,是戰後台灣文學的領導者,創辦《文友通訊》、主編《台灣文藝》與《民眾日報》並編輯叢書與全集,為台灣文學注入一股清流,而有台灣文學之母的美稱。作者將自身的歷程藉由文筆投射在作品中,這個過程中必定會有所體悟和省思,成長為人生的必經之路,也是對往事的追憶。本文將就成長的角度切入,以鍾肇政三部自傳性的作品為研究對象,藉以找出不同階段中鍾氏的轉變並加以比較析論。 

    經筆者發現,鍾肇政不僅以純樸寫實的筆鋒將自我歷程帶入這三部作品之中,尤其讓我們看見了鍾肇政的成長。以小說人物年紀而言,《八角塔下》、《濁流三部曲》、《青春行》分別代表了徬徨迷惘的中學生、歷經戰爭與自我重建的青年,到走出傷痕並實踐自我的社會人士。這三部小說,不僅見證了鍾肇政成長的軌跡,也顯現了社會脈動與個人關係的交互影響,交織出時代的動向與個人感召的動人圖景。鍾肇政的寫作,不僅是對社會時代的探索,而且也是從創作過程中挖掘出各種人性,他以作品與讀者對話的同時也緬懷與修復自我過往的情感。
英文摘要
Zhau—Zheng Zhong an outstanding reprehensive of writers in Taiwan. He established Jiaoyoutongxun, Taiwanese Literature, and Mingzhongribao , and has been a chief editor of many important book collections, infusing fresh and innovative writing qualities/genres into Taiwan literature. With his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he has earned himself the title of “Mother of Taiwan literature.”   
    In his writing, Zhong has reflected his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s, about which there must be some realization of and reflection about life. These understandings themselves are not only recollections of one’s past but in turn also help one to mature and pave the journey of life. For this reason, this paper aims to look into Zhau—Zheng Zhong three autobiographical works from a bildungsroman perspective to identify possible transitions in Zhong’s stories.
  After I found that Chung began not only with the simple stroke of realistic self-journey into work among these three, and also let us see the growth of the Chung Chao-cheng. In terms of the older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Under the Octagonal Tower", "turbidite Trilogy", "youth line" representing the Lost Wandering school students, people familiar with fresh ways of the world community, to practice self-dream of youth. Three novels, not only witnessed the growth trajectory Chung Chao-cheng, also showed a pulse of social interaction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terwoven with the personal appeal era trend of moving picture. Chung began writing, not only to explore the social era, but also dig out all kinds of human nature from the creative process, while he works dialogue with readers and also the memory of past feelings of self-repair.
  The study found that Zhau—Zheng Zhong reflects his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s in the three novels, Under the Tower of Eight Angular, Social Life of the War Generation, and The Journey of Youth, and in particular, that of his growing up. In terms of the age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protagonist in this series of novels, Lu Zhi Lung, we witness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character transforming from a naïve, fresh-faced high school student to a world weary, war-torn young adult, and finally to an adult who overcomes weariness to fulfill his dreams. 
    These three novels not only capture the trajectory of his growing up, they also reveal the social realm he lives in and the intricat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in this world. Zhau—Zheng Zhong's writing explores relevant social issues as well as humanity. He converses with readers through his writing, which in turn allows him to reminisce on his past with great affec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 研究動機 1
二、 研究目的 4
第二節 、成長小說的介紹 5
一、 成長小說 5
二、 研究範疇 11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研究方法 14
一、 文獻回顧 14
二、 研究步驟 28

第二章 、鍾肇政的成長過程及創作意識	30
第一節 、鍾肇政的生平與交遊 30
一、 生平 30
二、 交遊 32
第二節 、創作的題材與主題	51
第三節 、鍾肇政的小說觀點	55

第三章 、《八角塔下》 ——  苦悶的中學生活 64
第一節 、日治下的思維 64
一、 皇民化的洗腦	65
二、 階級制度甚嚴	67
三、 戰事實況的誤導 73
第二節 、校園中的生活 75
一、 同儕的認同 76
二、 日人的欺辱 78
三、 對性的啟蒙 79
四、 情慾的探求 81
第三節 、自我覺察與反思 83
一、 主動的學習	83
二、 對死亡的感觸	85
三、 反抗的意識	86
四、 尋根的意識	89
第四節 、小結	91

第四章 、《濁流三部曲》 —— 戰爭時期的摸索與體悟 94
第一節 、《濁流》:初入社會與情感探微 94
一、 初入社會的學習 95
二、 自卑與歉疚 101
三、 思想進路的轉變 109
四、 情感交織與糾葛 115
第二節 、《江山萬里》:軍旅生活和身分認同 121
一、 軍旅的生活 122
二、 厭世的思維 129
三、 人性的扭曲 135
四、 身分認同與自身調整 142
第三節 、《流雲》:戰後的傷痕與重新學習 150
一、 戰後的傷痕 151
二、 光復後的社會與學習 155
三、 自我解放與追尋 162
第四節 、小結 172
一、 《濁流三部曲》之間的關係 173
二、 《濁流三部曲》和《八角塔下》的關係 177

第五章 、《青春行》—— 戰後心靈的成長 183
第一節 、光復後的國校生活	183
第二節 、自我成長與昇華 186
第三節 、小結 193
一、 《青春行》與戰後成長	194
二、 三部作品的統整及之間的關係 195

第六章 、結論 200
參考文獻	202
參考文獻
一、專書
Brown Bear Books編輯部、譯者于倉和,《太平洋戰爭》,新北:風格司藝術創作坊,2011年。
Duane Schultz, Sydney Ellen Schultz著、車先蕙等譯,《人格理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E. Jerry Phares著、林淑梨等譯,《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公司,1994年。
白少帆等主編,《現代台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年。
古繼堂,《臺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石曉楓,《兩岸小說的少年家變》,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
何欣,《中國現代小說的主潮》,台北:遠景出版社,1979年。
何欣,《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台北:天視出版公司,1979年。
何欣,《當代臺灣作家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李喬,《台灣文學造型》,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2年。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2年。
吳濁流著、鍾肇政譯,《台灣連翹》,台北:草根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
吳濁流,《無花果》,台北:草根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
阿德勒著、劉泗譯,《超越自卑》,台北:百善書房,2001年。
余昭玟,《從鍾肇政到葉石濤:台灣小說家研究論文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3年。
東方白、鍾肇政合著; 張良澤編抄,《臺灣文學兩地書》,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芮渝萍,《美國成長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封德屏策畫、彭瑞金編選,《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鍾肇政》,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出版,2011年。
梁明雄,《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許俊雅,《台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台北:南天書局,1997年。
陳慧,《佛洛伊德與文壇》,廣州:花城出版社,1988年。
陸揚,《中西死亡美學》,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許靜文,《 臺灣青少年成長小說中的反成長 》台北:秀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月。
張子樟,《少年小說大家讀——啟蒙與成長的探索》,台北: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
陳萬益,《大河之歌:鍾肇政文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桃園:桃園縣文化局,2003 年。
傑達.馬特拉斯原著、李明譯,《社會不平等——社會階層化與流動》,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
彭炳進,《人際關係研究概論:人際關係的發展趨勢》,台北:馨園文教基金會,1998年。
黃秋芳,《鍾肇政的台灣塑像》,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公司,2000年。
彭瑞金,《鍾肇政文學評傳》,高雄:春暉出版社,2009年。
彭小妍主編,《跨文化情境:差異與動態融合——台灣現當代文學文化研究》,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13年。
楊韶剛,《尋找存在的真諦——羅洛‧梅的存在主義心理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年。
楊佳嫻,《台灣成長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事業公司,2004年。
葉石濤,《台灣鄉土作家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79年。
葉石濤,《走向台灣文學》,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0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
錢鴻鈞編 ; 黃玉燕譯,《吳濁流致鍾肇政書簡》,台北:九歌出版社,2000年。
錢鴻鈞,《戰後台灣文學之窗——鍾肇政六百萬字書簡研究》,台北:文英堂出版社,2002年。
賴一郎,《敘事學視角下的鍾肇政文學作品》,台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年。
錢鴻鈞,《鍾肇政大河小說論》,新北:遠景出版社,2013年。
鍾肇政,《魯冰花》,台北:明志出版社,1962年。
鍾肇政,《濁流三部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62年。
鍾肇政,《本省籍作家作品選集》,台北:文壇社,1965年。
鍾肇政,《青春行》,台北:遠景出版社,1974年。
鍾肇政,《八角塔下》,台北:草根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5年。
鍾肇政,《台灣人三部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年。
鍾理和、鍾肇政,《台灣文學兩鍾書》,台北:草根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鍾肇政,《鍾肇政全集》,桃園:桃園縣文化局,2002年。
鍾肇政,《歌德激情書》,台北:草根出版公司,2003年。
鍾肇政口述、莊華堂主編,《鍾肇政口述歷史:「戰後臺灣文學發展史」十二講》,台北:唐山,2008年。
鍾文榛,《孤獨與疏離:從台灣現代小說透視時代心靈的變遷》,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蘇建文等人著,《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
龔鵬程,《臺灣文學在臺灣》,台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

二、期刊論文
石曉楓,〈當代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的回顧與前瞻〉《漢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2006年4月),頁237-256。
石曉楓,〈少女成長紀事--當代臺灣女性成長小說書寫主題之研究〉,《中國學術年刊》第28期(2006年9月),頁153-180。
何欣,〈評鍾肇政的《濁流三部曲》〉,《中外文學》第8卷11期(1980年4月),頁82-96。
何冠驥:〈浪漫的反烏托邦式的「成長小說」--論張賢亮的《綠化樹》與《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外文學》第20卷6期(1991年11月),頁26-50。
呂正惠,〈社會與個人——現代中國的成長小說〉,《幼獅文藝》第492期(1994年12月),頁19-20。
杜偉瑛,〈從鍾肇政小說「卑南平原」談卑南族與其遺址搶救、古文化〉,《淡水牛津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3期(2000年8月),頁91-172。
李喬,〈戰後臺灣小說的文化批評〉,《國文天地》第16卷5期(2000年10月),頁26-33。
谷裕,〈試論諾瓦利斯小說的宗教特徵〉,《外國文學評論》第2期(2001年),頁119-125。
余惠蓮,〈鍾肇政作品所代表的時代意義以及對臺灣社會的影響--以「濁流三部曲」為探討範圍〉,《台灣文學評論》第4卷第1期(2004年1月),頁35-48。
李石勇,〈成長的力量—兼論《八角塔下》的主題,《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1月),頁16-21。
李晶菁,〈女性成長小說:文類、性別、主體之對話〉,《研究與動態》第10期(2004年4月),頁59-69。
邱子寧,〈啟蒙與成長-台灣青少年小說界義及其發展〉,《兒童文學學刊》第16期(2006年11月),頁87-125。
花 村,〈細讀鍾肇政的「八角塔下」〉,《書評書目》第95期(1981年3月),頁86-91。林德政,〈霧社抗日精神的延續--評介鍾肇政著<川中島>〉,《文訊》第19期(1985年8月),頁92-97。
洪醒夫,〈從日據時代活過來的:鍾肇政訪問談〉,《書評書目》第28期(2001年8月),頁204-221。
袁瓊瓊,〈我看成長小說〉,《幼獅文藝》第83卷10期(1996年10月),頁72。
陳長房,〈西方成長/教育小說的模式與演變〉,《幼獅文藝》第492期(1994年12月),頁5-16。
梁寒衣主講、張麗莉紀錄整理,〈成長小說中的啟蒙主題〉,《幼獅文藝》第84卷5期(1997年 5月),頁58-60。
莊紫蓉,〈探索者 奉獻者──鍾肇政專訪〉,《台灣文藝》第163—164期(1998年8月),頁58-68。
許建崑:〈成長的苦澀與瑰麗--曹文軒為孩子刻畫的文學世界〉,《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3 期(2002年7月),頁87-106。
張良澤,〈一九七○年代的鍾老大—煎熬與希望的中年時代〉,《聯合文學》第230期(2003年12月),頁147-151。
許俊雅,〈憶昔紅顏少年時—鍾肇政的《八角塔下》〉,《台灣文學評論》,第3卷4期(2003年10月),頁93-100。
陳碧月,〈台灣『青春成長小說』所呈現的生命經驗與關懷意識〉《第四屆「生命關懷」教育學術研討會會後論文集》(桃園:萬能科技大學,2006年2月),頁350-373。
陳怡秀,〈論「成長小說」的興起並略敘其流變〉,《博學》第6期(2007年7月),頁13-36。
陳潔儀,〈論鍾曉陽〈喚真真〉的成長故事與香港集體記憶的關係〉,《淡江中文學報》第22期(2010年6月), 頁155-186。
張以昕,〈生前的悲劇與死後的超越--李昂《看得見的鬼》的女性成長書寫〉,《台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21期(2012年1月),頁161-165、167-201。
壹闡提,〈女性的追尋──鍾肇政的女性塑像研究〉,《台灣文藝》第75期(1982年2月),頁251-282。
彭瑞金,〈追尋.迷惘與再生──戰後的吳濁流到鍾肇政〉,《台灣文藝》第83期(1983年7月),頁42-48。
彭瑞金,〈傳燈者—鍾肇政〉,《聯合文學》第18期(1986年4月),頁104-119。
彭瑞金,〈鍾肇政與<白翎鷥之歌>〉,《臺灣文藝》第9期(1995年6月),頁34-37。
馮品佳,〈華美成長小說〉,《幼獅文藝》第83卷6期(1996年6月),頁85-93。
黃慧鳳,〈被殖民者的自傳—論鍾肇政《濁流三部曲》,《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6期(2012年9月),頁119-134。
葉石濤,〈鍾肇政論—流雲,流雲,你流向何處?〉,《台灣鄉土作家論集》,(臺北:遠景出版社,1979年),頁141-156。
詹宏志、黃春秀,〈時代社會再現的正圖—談鍾肇政的《濁流三部曲》〉,《台灣文藝》第75期(1982年2月),頁235-249。
楊 照,〈歷史大河中的悲情──論臺灣的「大河小說」〉,《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10月),頁96。
楊照,〈「啟蒙的驚怵與傷痕」—當代台灣成長小說中的悲劇傾向〉,《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頁198-211。
鄭清文,〈探索台灣人的原型,生活誠實的再現〉,《新地》第2卷第2期(1991年5月),頁6-14。
廖咸浩,〈非西方成長(小說)的試煉:在反叛與扎根之間〉,《幼獅文藝》第558期(2000年6月),頁64-71。
歐宗智,〈塑造臺灣女性勇敢熱情的形象--談鍾肇政三部曲小說中的銀妹與奔妹〉,《明道文藝》第309期(2001年12月),頁137-143。
歐宗智,〈絕望的愛戀及其象徵意義—以吳濁流、鍾肇政、東方白日據時代背景小說為例〉,《國文天地》18卷5期(2002年10月),頁53-62。
錢鴻鈞,〈鍾肇政內心深處的文學魂──向強權統治的周旋與鬥爭〉,《戰後臺灣文學之窗 : 鍾肇政六百萬字書簡研究》(台北:文英堂,2002年),頁331-349。
鍾鐵民,〈台灣文學的領袖—鍾肇政〉,《客家雜誌》第16期(1991年5月),頁39-47。

三、學位論文
王偉音,《鍾肇政與吳錦發成長小說研究:以《八角塔下》、《春秋茶室》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朱宥勳,《戰後中文小說的「日本化」風格:鍾肇政、陳千武、郭松棻、陳映真、施明正》,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吳欣怡,《敘史傳統與家國圖像︰以呂赫若、鍾肇政、李喬為中心》,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吳淑梅,《鍾肇政《綠色大地》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11年。
吳鳳琳,《鍾肇政中、短篇小說女性形象析論》,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林明孝,《鍾肇政長篇自傳性小說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周介玲,《台灣作家的文學獻身之道──李榮春之藝術家成長小說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洪正吉,《鍾肇政長篇小說鍾的女性人物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語文教育學系教學碩士論文,2005年。
高雅音,《從戒嚴到後戒嚴——台灣反成長小說新論》,國立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13年。
陳瑤華,《王文興與七等生的成長小說比較》,國立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郭秀理,《論鍾肇政的《魯冰花研究》》,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碩士論文,2001年。
徐惠玲,《臺灣現代小說中的淡水校園成長書寫:以鍾肇政《八角塔下》、蔡素芬《橄欖樹》為研究對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8年。
陳保華,《二十世紀晚期台灣成長小說研究》,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張謙繼,《鍾肇政《台灣人三部曲》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1995年。
連培妏,《九0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許君如,《一九六○年代台灣學院派本省籍女作家成長小說研究——以陳若曦、歐陽子、施叔青、李昂為例》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9年。
陳彥蓉,《台灣成長小說對教育制度的反思與批判─以《拒絕聯考的小子》、《危險心靈》、《摩鐵路之城》為例》,國立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13年。
黃靖雅,《鍾肇政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1993年。
曾盛甲,《鍾肇政小說鄉土情懷之研究——以《大壩》與《大圳》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4年。
黃淑瑮,《台灣日治時期成長小說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2008年。
黃暐烜,《鍾肇政濁流三部曲中所描述戰爭期世代的社會生活(1943-1946),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楊明慧,《台灣文學薪傳的一個案例——由吳濁流到鍾肇政、李喬》,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董砡娟,《鍾肇政小說中反殖民意識之研究——以《台灣人三部曲》、《怒濤》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熊開慧,《少年詩化成長小說研究——以保羅科爾賀〈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與曹文軒《根鳥》為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
鄭雅文,《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劉奕利,《臺灣客籍作家長篇小說中女性人物研究——以吳濁流、鍾理和、鍾肇政、李喬所描寫日治時期女性為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鍾美玉,《鍾肇政小說《望春風》》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