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206201414265200
DOI 10.6846/TKU.2014.00321
論文名稱(中文) 資訊融入國中九年級國文修辭學習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某都會型國中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An action research of incorpo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Chinese rhetoric instruction in the nine grade-with an example of urban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ci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E-Learning Executive Master's Program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2
學期 2
出版年 103
研究生(中文) 張秋雯
研究生(英文) Chiv-Wen Chang
學號 70074020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4-05-23
論文頁數 12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何俐安(lianho@mail.tku.edu.tw)
委員 - 趙貞怡(jenyichao@gmail.com)
委員 - 吳純萍(cpwu303@mail.tku.edu.tw)
關鍵字(中) 資訊融入
修辭教學
行動研究
關鍵字(英) incorpo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inese rhetoric instruction
action research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為國中國文修辭教學方法的行動研究。因應資訊融入國文學習的概念,本研究運用資訊融入國中國文對聯修辭學習,對九年級國文課程實施二週的行動研究,嘗試在國中國文科修辭課程結合資訊融入的學習方法,發展相關課程教案、表單以供日後相關老師與研究作為參考。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適當的資訊融入教材設計可以改變學習動機。
二、短期的資訊融入國文課程對學習動機的影響不明顯。
三、學生喜歡利用遊戲的方式進行複習。
四、資訊融入促使學生可以主動強化複習。
五、學生利用資訊融入的反覆練習特性提高了作答速度。
本研究進一步對於研究結果進行討論與應用建議,希望本研究結果能提供相關研究投入與國文修辭教育教學應用實務之參考。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was an action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approaches of the Chinese rhetoric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Under the multi-learning framework, this study conducted a two-week action research in whic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as incorporated in the i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rhetoric for the ninth graders. For this action research, lesson plans and worksheets established were archived, and the main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Learning motivation of students was changed wh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as appropriately incorporated in teaching materials.
2.	A short-term combination of lessons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d minor effect on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of students.
3.	For lesson reviews, students preferred those with games.
4.	The us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lesson reviews invoked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and thus enhanced the effect of such reviews.
5.	Students improved the speed of answering through repeated practices that were realiz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se above and other results of the action research were discussed in detail in the text where suggestions to implications of relevant teaching approaches were also provided. All these are in the hope to serve as the bases to both future researches and teaching practices on the i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rhetoric.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修辭教學	9
第二節 電腦數位教材輔助國文教學	18
第三節 學習動機與成就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6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6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場域	38
第三節 教學設計	40
第四節 研究流程	43
第五節 蒐集方法與工具	45
第六節 資料處理	4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9
第一節 學生接受本教學後的學習成果	49
第二節 運用資訊融入國中九年級國文對聯修辭學習之教學實施歷程與困難解決	77
第三節 教師運用資訊融入國中九年級國文對聯修辭學習之教學後的教學專業成長	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8
第一節 結論	88
第二節 建議	91
參考文獻		94
附件一  辭格的探究、運用原則及方法與舉例	102
附件二  教學設計教案	111
附件三  教師教學札記	118
附件四  訪談大綱	119
附件五  研究同意說明	120
附件六 學生修辭創作單	121
附件七 學習成就測驗	122

表目錄
表2-1-4 辭格的探究、運用原則及方法	14
表2-2-1 國文科課程對應十大基本能力	21
表3-2-1 本研究實施班級的性別人數分配	38
表3-3-1 對聯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	41
表3-5-1 本研究問題與研究工具對照表	47
表4-1-1 課程與研究工具使用	49
表4-1-1 資訊融入教材在學習過程中感覺困難的情形	50
表4-1-2 資訊融入教材喜惡的原因	51
表4-1-3 學生透過資訊融入是否更積極參與複習	52
表4-1-4 學生使用對對碰喜惡的原因	53
表4-1-5 運用資訊融入九年級國文修辭(對聯的作法及種類),學生接受後的喜好情形	54
表4-1-6 訪談學生資訊融入國文修辭對聯的作法及種類的喜好情形	55
表4-1-7 資訊融入使學生喜歡上國文課的情形	57
表4-1-8 資訊融入學生上國文課喜惡的原因	57
表4-1-9 資訊融入使學生更清楚明白對聯種類的情形	60
表4-1-10 學生對於資訊融入更清楚明白對聯種類喜惡的原因	60
表4-1-11 資訊融入使學生更清楚明白對聯用法及定義的情形	61
表4-1-12 資訊融入對聯用法及定義學生喜惡的原因	62
表4-1-13 資訊融入提升學生對對聯認知的情形	63
表4-1-14 資訊融入對聯認知學生喜惡的原因	64
表4-1-15 資訊融入使學生確實學會對聯用法的情形	65
表4-1-16 資訊融入確實學會對聯用法學生的喜惡的原因	66
表4-1-17 安置測驗及總結測驗分數比較	68
表4-1-18 學生退步因素	69
表4-1-19 學生進步因素	70

圖目錄
圖3-1-1 研究架構圖	37
圖3-1-1 研究架構圖	37
圖3-4-1 研究實施程序流程圖	44
圖4-1-1 資訊融入教材在學習過程中感覺困難的情形	50
圖4-1-3 運用資訊融入九年級國文修辭(對聯的作法及種類),學生接受後的喜好情形	55
圖4-1-3 資訊融入使學生喜歡上國文課的情形	57
圖4-1-4 資訊融入使學生更清楚明白對聯種類的情形	60
圖4-1-5 資訊融入使學生更清楚明白對聯用法及定義的情形	62
圖4-1-6 資訊融入提升學生對對聯認知的情形	64
圖4-1-7 訊融入使學生確實學會對聯用法的情形	66
圖4-1-8 進步分數與人數	68
圖4-1-9 退步分數與人數	69
圖4-1-3 修辭創作學習單 (修創S12-20140115)	72
圖4-1-4 修辭創作學習單 (修創S14-20140115)	72
圖4-1-5 修辭創作學習單 (修創S 30-20144115)	73
圖4-1-6 修辭創作學習單 (修創S 10-20140115)	73
圖4-1-7 修辭創作學習單 (修創S 02-20144015)	74
圖4-1-8 修辭創作學習單 (修創S 33-20140115)	74
圖4-2-1 課堂紀錄表 (課紀-S40-20140109)	78
圖4-2-2 課堂紀錄表 (課紀-S02-20140109)	78
圖4-2-3 課堂紀錄表 (課紀-S41-20140109)	78
圖4-2-4 課堂紀錄表 (課紀-S39-20140109)	79
圖4-2-5 課堂紀錄表 (課紀-S03-20140109)	79
圖4-2-6 教師在課堂中協助解決電腦操作情形	79
圖4-2-7 課堂紀錄表 (課紀-S29-20140109)	80
圖4-2-8 課堂紀錄表 (課紀-S14-20140109)	80
圖4-2-9 課堂紀錄表 (課紀-S05-20140109)	80
圖4-2-10 課堂紀錄表 (課紀-S41-20140109)	81
圖4-2-11 課堂紀錄表 (課紀-S26-20140109)	81
圖4-2-12 放大題目	81
圖4-2-13 課堂紀錄表 (課紀-S40-20140109)	82
圖4-2-14 學生違規情形	83
圖4-3-1  教師走動指導,學生使用自主學習	86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份
王明通(1989)。國小國語科修辭教學之研究。國民小學教師分科研習國語科教材教法研習資料。三月。227—228。台中:台中師範學院。
毛國楠〈1998〉。如何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有效學習的方法。吳清山主編。台北:教育部。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雜誌。(80),23—31。
王永裕(2003)。雲林縣國中、小學生成就目標導向、認知投入、考試焦慮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以數學領域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方德信(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透過網路在職進修動機與學習成效。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世英(2005)。國民小學學童媒體使用行為之研究 : 教師媒體素養教育反思。國立教育資料館。
吳靜吉和程炳林(1992)。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修訂。測驗年刊,(39),59—78。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商鼎文化。
何榮桂和韓善民(1997)。我國中小學資訊教育的推展策略、問題與展望。社教雙月刊,13—14。
何榮桂、王緒溢、徐蕙君(1998)。網際網路教學活動設計。資訊與教育雜誌,39—47。
何三本(2001)。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 臺北: 五南。
何榮桂和顏永進(2001)。資訊融入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學。教師天地,(112),71—75。
何榮桂(2002)。臺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雜誌,22—48。
吳聲毅(2004)。數位教材製作。台北:金禾資訊。
余民寧(2006)。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3),11—24。
何榮桂、林瑞龍、周昆逸(2012)。教育雲的規劃與設計。教育研究月刊,(216),5—17。
何榮桂(2012)。台灣教育科技的回顧與展望。台灣教育雙月刊,(674),44—46。
邱志忠(2002)。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之教學策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芳如(2003)。國小一年級國語科教科書修辭格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山(1990)。教育心理學。臺北:遠流。
林建平(1995)。如何激發兒童的內在學習動機。初等教育學刊,(4),211—224。
林筱汶(2005)。淺談評量調整的策略與實施原則。師說,(189),25─26。
紀怡如(2006)。修辭教學碩士論文初探。國文天地21(12),32—36。
侯玫如、程炳林、于富雲(2004)。國中生多重目標導向與其自我調整學習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35(3),221—248。
施淑慎、曾瓊慧、蔡雅如(2007)。國小學童之成就目標、動機與情感中介歷程以及學業成就間路徑模式之檢驗。測驗學刊,54(1),31—57。
徐芹庭(1984)。修辭學發微。臺北:臺灣中華。
陳龍安(1988)。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心理。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郭生玉(1996)。心理與教育測驗。新北:精華。
陳英豪和吳裕益(1996)。測驗與評量。高雄:復文。
張國恩(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72),2─     9。
張霄亭(1999)。教學媒體。臺北:五南。
陳弘昌(1999)。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第一學習階段)暫行綱要。民國八十九年三月三十日公布。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Retrieved July 10,2001 from WWW:http//masterplan.educities.edu.tw/conference/total.shtml。
教育部(2001)。「我國中小學國語文基本學力指標系統規劃研究」完整版。教育部委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嘉成(2002)。成就目標、行動控制取向與數學能力知覺的中介效果對國中生數學學習行為組型之關係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5(下冊),629─656。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5)。教育部國民教育社群網。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張春榮(2005a)。國中國文修辭教學。臺北:萬卷樓。
張春榮(2005b)。修辭教學的誤區。國語日報9月5日。
張文菁(2006)。電腦多媒體輔助教學對國小學童學習動機、學習成就與學習保留之影響。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望道(1989)。修辭學發凡。台北:文史哲。
黃維樑(1984)。中文語法修辭論集。台北:時報文化。
黃慶萱(1999)。修辭學。臺北:三民。
程炳林和林清山(2001)。中學生自我調整學習量表之建構及其信、效度研究。測驗年刊,48(1),1—41。
彭富源(2001)。資訊融入教學與實務運用。新北市教育季刊,53。
程炳林(2002)。大學生學習工作、動機問題與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33(2),79—102。
黃慶萱(2002)。修辭學。臺北:三民。
黃麗貞(2004)。實用修辭學。臺北:國家。
黃信銘(2004)。資訊科技融入國中國文教學新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萬永富等編(1989)。小學生語文手冊。上海:漢語大辭典。
董季棠(1992)。修辭析論。臺北:文史哲。
蔡俊男(2000)。高雄市國小教師運用資訊設施教學意願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蔡宗陽(2004)。應用修辭學。臺北:萬卷樓。
劉政宏(2009)。對學習行為最有影響力的動機成分?雙核心動機模式之初探。教育心理學報,41(2),361—384。
劉政宏、黃博聖、蘇嘉鈴、陳學志、吳有城(2010)。「國中小學習動機量表」之編製及其信、效度研究。測驗學刊,57(3),371—402。
簡茂發(1987)。心理測驗與統計方法。臺北:心理。
韓進之(1991)。大陸關於兒童、青少年個性傾向性發展的研究。台北:遠流。
饒見維(2000)。如何培養教師之課程設計能力以因應九年一貫課程。教育資料與研究,(34),1—3。
2013年9月25日取自:雄老師的家。http://mail.lsps.tp.edu.tw/~gsyan/works/flash/。
2013年9月25日取自:妙趣的漢字。http://www.chiculture.net/0608/html/index.html。中國文化研究院。

       
貳、 英文部分
Atkinson, J. W. (1964). An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 Princeton, NJ: Van Nostrand.
Bandura, A. (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37, 122-147.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Crandall, V. C. (1963). Reinforcement effects of adult actions and nonreactions on children’s achievement expectations. Children development, 34, 335-354
Dweck, C. S.,&Elliott, E. S. (1983). Achievement motivation. In P. H. Mussen (Series Ed.) & E. M. Heatherington (Vol.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4): Soci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4th ed.) (643-691).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Dias,L.B.(1999)Integrating technology:some things you should know. Learning& Leading with Technology,27(3),10—13,21.
Dweck,C.S.(1986).Motivational processes affecting learn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41,1040—1048.
Ertmer,P,A.,Addison,P.,Lane,M,Ross,E. & Woods,D.(1999)Examining teachers’beliefs about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the elementary classroom.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32(1),10—13,21.
Elliot,A.J., & Church,M.(1997).A hierarchical model of approach and avoidance achievement motivate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2,218—232.
Gordon, W. I., Lindner, R. W., & Harris, B. R. (1996). A factor analytic study of the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ventor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02-334)
Jacobson, R. R., & Harris, S. M. (2008). Does the type of campus influence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s measured by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 (MSLQ). Education, 128, 412-431.
Lewin,K(1946). Action Research and Minority Problem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202—203.
McClelland, D. C., Atkinson, J.W., Clark, R. A., & Lowell, E. L. (1953). The achievement motive.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McCollum, D. L., & Kajs, L. T. (2009).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administrators’efficacy and goal orientations.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32(3),29-46.
Matthews, P. H. (2008). Achievement motiv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From the classroom to the tutoring table.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41, 611-626.
Nicholls,J.(1984). Achievement motivateon: Conceptions of ability,subjective experience,task choice,and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Review,91,328—346.
Pintrich,P.R.(1989).The dynamic interplay of student motivation and cognition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 In C. Ames & M. L. Maehr(Eds.) Advances in motivateon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enhancing environments(Vo1.6, 117—160).Greenwich,CT:JAIPress.
Pintrich, P. R., Smith, D. A. F., Garcia, T., & McKeachie, W. J. (1991). A manual for the use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 (MSLQ). MI: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to Improve Postseconda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Sprague,D. & Dede,C.(1999)If I teach this way ,am I doing my job? Constructivism in the classroom. 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27(1),6—9,16—17.
Wigfield, A., & Eccles, J. S. (2000). Expectancy-value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 68-81.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