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206201414111200
DOI 10.6846/TKU.2014.00320
論文名稱(中文) 現階段兩岸經貿互動機制之研究:層次分析觀點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Current Cross-Strait Economic and Trade Interaction Mechanisms: A Levels-of-Analysis Perspectiv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2
學期 2
出版年 103
研究生(中文) 張志豪
研究生(英文) Chih-Hao Chang
學號 70127004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4-06-09
論文頁數 20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郭建中
指導教授 - 王國臣
委員 - 童振源
委員 - 張五岳
關鍵字(中) 兩岸經貿互動機制
新自由制度主義
國際建制論
層次分析理論
關鍵字(英) Cross-Strait Economic and Trade Interaction Mechanisms
Neo-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International regimes
Level-of-Analysi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一直以來,中國大陸在「一中原則」下,迴避與台灣透過多邊WTO機制互動或解決經貿爭議。2001至2008年兩岸僅能仰賴中國大陸對台灣的經貿戰略調整,或透過半官方的海基及海協或是非官方的民間組織等「中介組織」協調處理,兩岸不僅未能在多邊國際經貿結構下互動,也缺乏雙邊經貿互動機制。兩岸兩會在2008年重啟對話,前後簽訂了包括ECFA等21項協議及達成2項共識,形成新的經貿互動關係。但面對這個全球第一大出口國、第二大貿易國,台灣應該以何種戰略因應,運用哪些既有機制互動,才能確保雙邊經貿互動的穩定與保障,殊值探討。
本研究以新自由制度主義及國際建制論說明互動機制的特性。透過層次分析理論以「國際體系」、「兩岸體系」、「國家/政府」及「政黨/民間層次」等四個層次作為分析單元,探討現階段兩岸經貿互動機制的互動關係。藉由華茲(Kenneth N. Waltz)的層次分析理論建構模型基礎,發現兩岸經貿互動的關鍵因素在於國際體系及兩岸體系層次。兩岸在國際體系層次互動確實會因國際規範的制約,由上而下的影響第二層的兩岸體系層次,甚至兩者互動之後,也會進一步影響國家/政府層次及政黨/民間層次的作用程度。因此,若國際體系與兩岸體系結構的「制度」與「規範」仍未改善,台灣如果再度政黨輪替,近年來所建構的經貿互動機制很有可能在雙邊互信基礎不足情況下,新自由制度主義所強調的「合作」與「互賴」只是曇花一現,甚至在中國大陸的一個中國原則下回到原點。
英文摘要
Under its ‘One China’ principl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has avoided not only cooperation with Taiwan through multilateral WTO mechanisms but also the resolution of economic and trade frictions and disputes. Between 2001 and 2008, cross-strait relations had depended entirely on the PRC’s adjustments to its economic strategy towards Taiwan, as well as negotiations between the semiofficial Straits Exchange Foundation (SEF) and Association for 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ARATS). Under this framework, both Taiwan and China were unable to interact under multilateral economic and trade frameworks and bilateral interaction mechanisms. Since the resumption of cross-strait talks in 2008, the two sides signed a total of 21 agreements, including the cross-strait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 in addition to reaching two consensuses which developed a new type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hip. However, faced with the rising of the PRC, the world’s largest exporting country and the second-largest trading nation, it is important to look at the strategies and mechanisms Taiwan should use to ensure cross-strait stability and security. 
Based on neo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regime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clarify the features of different mechanisms for interaction. It does so by looking from four current different levels-of-analysis: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cross-strait institutions, nations and governments, as well as the party and the public. The study finds that through Kenneth N. Waltz’s levels-of-analysis model-based theory, the key factors of trade interaction between PRC and Taiwan can be referred to as international and cross-strait institutions. More specifically, the cross-strait  interaction is influenced by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by cross-strait institutions as well. Furthermore, it finds that the function degree of nations and governments as well as the party and the public is also impacted. As a result, if institutionalism and scale of international and cross-strait institutions are not improved at the same time that Taiwan goes through another change in government, it becomes highly possible that neoliberal ideas of mutual trust, cooperation and interdependency may fail as the PRC returns to its arguments under the ‘one China’ principl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名詞界定...............................................................................................5
第三節	研究理論與研究方法.........................................................................1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9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22
第二章 兩岸經貿互動機制的理論分析..................................................25
第一節	 新自由制度主義的特性..................................................................25
第二節	 國際建制的內涵與運用..................................................................38
第三節	 層次分析的內涵與運用..................................................................49
第三章 兩岸經貿交流的現況與現存困境..............................................57
第一節	 中國大陸與台灣經貿關係與交流現況........................................57
第二節	 兩岸經貿互動機制的演進與發展.................................................68
第三節	 現階段經貿互動面臨之問題與困境............................................78
第四章 現階段兩岸經貿互動機制-層次分析......................................83
第一節	國際體系層次之因素分析..............................................................87
第二節	兩岸體系層次之因素分析............................................................112
第三節	國家/政府層次之因素分析..........................................................124
第四節	政黨/民間層次之因素分析..........................................................130
第五節	小結.................................................................................................138
第五章 兩岸經貿互動的競爭與合作....................................................140
第一節	在國際體系層次的互動...............................................................142
第二節	在兩岸體系層次的互動...............................................................155
第三節	在國家/政府層次的互動..............................................................168
第四節	在政黨/民間層次的互動..............................................................174
第五節	小結.................................................................................................180
第六章 結論..............................................................................................186
第一節 研究發現.........................................................................................186
第二節 研究建議..........................................................................................189
參考文獻.....................................................................................................192
中文部份........................................................................................................192
英文部份........................................................................................................206


圖目次
圖1-1:層次分析架構圖...........................................................................................17
圖2-2-1:制度主義對建制形成的看法.....................................................................48
圖2-3-1:華茲的層次分析概念...............................................................................54
圖2-3-2:結構與單元互動之層次分析模型............................................................55
圖3-1-1:核准臺商對中國大陸投資統計─行業別................................................62
圖3-1-2:兩岸經貿互動大事紀...............................................................................68
圖5-1-1:華茲的層次分析概念.............................................................................143
圖5-1-2:結構與單元互動之層次分析概念..........................................................144
圖5-1-3:結構制約單元的分析概念.....................................................................146
圖5-1-4:單元決定結構的分析概念......................................................................148
圖5-1-5:互動產生新平衡的分析概念.................................................................149
圖5-1-6:國際體系層次互動架構圖.....................................................................150
圖5-2-1:結構與單元互動之層次分析模型..........................................................157
圖5-2-2:ECFA機制分析模型..............................................................................158
圖5-2-3:兩岸體系層次互動架構圖.....................................................................162
圖5-3-1:國家/政府層次互動架構圖....................................................................172
圖5-4-1:台商當前面臨的問題與挑戰.................................................................176
圖5-4-2:政黨/民間層次互動架構圖....................................................................178
表目次
表2-1-1:制度論研究之演進時期............................................................................27
表2-2-1:相關學者對於國際建制的定義................................................................42
表2-2-2:各學派對國際建制研究的論點................................................................44
表2-3-1:國際關係理論中層次分析的分類與特質................................................51
表3-1-1:中國大陸出進口統計...............................................................................58
表3-1-2:兩岸進出口貿易統計表............................................................................60
表3-1-3:台商赴中國大陸投資統計.......................................................................61
表3-1-4:陸資來台投資概況...................................................................................63
表3-1-5:兩岸貿易占外貿比重...............................................................................65
表3-2-1:兩岸經貿互動機制的意涵與作用程度....................................................73
表3-3-1:兩岸21 項協議與WTO規範重疊一覽表..............................................82
表4-1:本研究分析層次與主要制度行為者...........................................................86
表4-1-1:1995 年至 2011 年 10 月台灣與中國大陸參與爭端解決之統計........97
表4-1-2:1995年至2011 年兩岸在WTO爭端解決機制互動案例.....................97
表4-1-3:APEC對亞太區域經濟整合之具體承諾:1993-2007..........................103
表4-1-4:兩岸在APEC經濟領袖會議互動重點:2008-2013............................105
表4-2-1:經濟整合依整合程度深淺分為5種主要型態.......................................114
表4-4-1:2010-2013 兩岸政黨/民間互動機制一覽表..........................................135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1.	Bruce Russett & Harvey Starr 著,張明澍譯,《國際政治》(World Politics:The Menu for Choice),台北:五南,1995年。
2.	Judith Goldstein; Robert Keohane著,劉東國、于軍譯,《觀念與外交政策—信念、制度與政治變遷》,上海:世紀,2001年。
3.	Kenneth N. Waltz 著,胡祖慶譯,《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臺北:五南,1997年。
4.	Robert Keohane and Joseph Nye 著,門洪華譯,《權力與相互依賴》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5.	Robert Keohane著,蘇長和、信強、何曜譯,《霸權之後—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合作與紛爭》(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上海:世紀,2001年5月。
6.	Williams,M 原著,張漢林等譯,《國際組織與第三世界》,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
7.	王杰,《國際機制論》,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
8.	王逸舟,《西方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9.	王躍生,《新制度主義》,台北:揚智文化公司,2000年。
10.	王躍生,《新制度主義》,台北:揚智出版社,1997年。
11.	刑悅、詹奕嘉,《國際關係:理論、歷史與現實》,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初版,2008年。
12.	宋鎮照,《發展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2000年。
13.	李少軍,《國際政治學概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4.	周志懷,《論海峽兩岸經貿關係的制度化安排》,北京《臺灣研究》,第58期,2002 年第2期,2002年。
15.	周育仁,《政治與經濟之關係─台灣經驗與其理論意涵》,台北:五南,1993年。
16.	周琪,《意識形態與美國外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7.	林祖嘉、譚瑾瑜,《開創新猷 後ECFA時代 臺灣經濟的機會與挑戰》,遠東白皮書系列,2011年。
18.	邱垂正,《兩岸和平三角建構》,台北:秀威資訊,2008年4月。
19.	俞寬賜,《國際法新論》,台北:啟英文化,2002年。
20.	洪德欽,《WTO法律與政策專題研究》,學林文化,2002年3月。
21.	徐永明、黃紀主編,《政治分析的層次》,台北:韋伯出版社,2001年。
22.	徐斯勤,〈新自由主義與新自由制度主義〉,包宗和編,《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2011年。
23.	高長,《大陸政策與兩岸經貿》,台北:五南,2012年。
24.	高長,《大陸經改與兩岸經貿關係》,台北:五南,2002年。
25.	張亞中,《歐洲統合: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的互動》,台北:揚智文化,1998 年。
26.	張亞中主編,陳欣之等合著,《國際關係總論》,台北:揚智文化,第2版,2007年11月。
27.	梁守德、洪銀嫻,《國際政治學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2000年。
28.	章念馳,「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的必要性與困難」,章念馳編,《上下探索:2002年的東亞所》,上海:東亞所,2002年。
29.	陳欣之,「新自由制度主義、社會建構主義及英國學派」,張亞中主編,《國際關係總論》「第二版」,台北:楊智文化,2007年。
30.	陳欣之著,「國際關係理論:對現實主義的質疑」,張亞中編,《國際關係總論》,台北:揚智文化,2003年。
31.	童振源,《東亞經濟整合與台灣的戰略》,台北:政治大學出版社,初版2009年5月。
32.	童振源、曹小衡主編,《兩岸經貿關係的機遇與挑戰》,台北:新銳文創,2013年4月。
33.	童振源著,《台灣經濟關鍵下一步-兩岸經濟整合的趨勢與挑戰》,台北:博碩文化,2014年1月。
34.	黃嘉樹、劉杰,《兩岸談判研究》,北京:九州,2003年。
35.	葉至誠,《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揚智文化,2000年。
36.	劉富本,《國際關係》,台北:五南,四版,1999年。
37.	羅伯特‧基歐漢,蘇長和譯,《霸權之後—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合作与紛爭》,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1年。
38.	羅伯特‧基歐漢、約瑟夫‧奈,門洪華譯,《權力與相互依賴》,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39.	羅昌發,《國際貿易法:世界貿易組織下之法律新秩序》,元照出版,1999年7月。
40.	蘇起、童振源主編,《兩岸關係的機遇與挑戰》,台北:五南,2013年9月。
 
(二) 期刊著作
1.	「APEC亞太經合會,兩岸關係突破性進展」,《台灣光華雜誌》,2013年11月。
2.	「兩岸「經合會」應受國會監督並比照國際慣例」,台灣智庫,《兩岸協議系列評析2》,2010年12月23日。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國參與大湄公河區域經濟合作國家報告》,北京:中國外交部,2008年。
4.	王正毅,「構建一個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知識框架」,《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2009 年第2 期。
5.	王建源(福建省泉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法官),「兩岸授權民間團體的協議行為研究」,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臺灣研究集刊》,2005年第2期,總第88期。
6.	王泰銓、徐文耀,「WTO對國際經貿體系及兩岸的影響」,《台商張老師刊物》,第34期,2001年2月。
7.	王泰銓、劉家華,「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之形式架構與實質內容」,《月旦法學雜誌》,第169期,2009年6月。
8.	王啟明,「國際建制與霸權體系的維繫:以產品生命週期理論分析」,《亞太研究通訊》第8期,2010 年7月。
9.	王逸舟,「國際關係與國內體制──評『民主和平論』」,《歐洲》,1995 年,第6 期。
10.	王毅,「亞洲區域合作與中日關係」,《外交學院學報》(北京),第80期,2005年2月。
11.	王震宇,「從國際經濟法及ECFA 架構論新時代兩岸經貿關係發展」,《法政學報》,第23 期,2010 年12 月。
12.	江啟臣,「坎昆會議下的WTO 角色:主要國際關係理論的詮釋」,《政治科學論叢》,第23期,2005年。
13.	何振生,「APEC的未來」,《APEC發展的回顧與展望》,第35卷第9期,2012年9月。
14.	余莓莓,「連宋登陸對兩岸政黨互動的衝擊與影響」,《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5卷第3期,2009年。
15.	吳榮義,《台灣/中國經貿關係的回顧與展望—未來台灣經貿該何去何從》,台北:台灣智庫,2009年。
16.	吳榮義、江啟臣,「WTO架構下的國際貿易與台灣的因應策略」,《國家政策季刊》,2003年。
17.	宋學文,「全球化與全球治理之互動關係:人文與社會科學對話之模型分析」,《理論與政策》,第17卷第3期,2004年1月。
18.	宋學文,「全球化與全球治理對我國公共政策研究之影響:並兼論此影響在兩岸關係研究之意涵」,《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4期,2001年4月。
19.	宋學文,「層次分析對國際關係研究的重要性及模型建構」,《問題與研究》,第47卷第4期,2008年12月。
20.	宋學文、楊昊,「整合理論研究之趨勢與應用:東南亞區域安全的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28期,2006年6月。
21.	宋麗潔,「論兩岸四項協議之定性」,《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1期,總第157期,2009年2月。
22.	李文志、蕭文軒,「大湄公河流域爭霸戰:大湄公河經濟合作的推展及其戰略意涵」,《台灣東南亞學刊》,2005年。
23.	李毓峰,「論「兩岸治理」機制之建構:結構、路徑和制度化」,《全球政治評論》,第三十八期,2012年。
24.	杜巧霞,「推動ECFA的經濟思維」,《經濟前瞻》,第127期,2010年1月5日。
25.	周子欽,「多邊貿易體系、茂物目標與環境商品清單:APEC 2013的貿易政治」,《全球政治評論》,第四十四期,2013年。
26.	林秋妙,「兩岸簽訂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之國際法上定位與國會監督之研究」,《法學新論》,第16期,2009年11月。
27.	林祖嘉、譚瑾瑜,「2014兩岸經貿關係展望」,2014年1月號。
28.	洪丁福,「複合式互賴-國際關係理論典範之變遷」,《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 14 期,2005 年 6 月。
29.	秦亞青,「現代國際關係理論的沿革」,《教學與研究》,2004年。
30.	秦亞青,「層次分析法與國際關係研究」,《歐洲》,第16 卷第3 期,1998年6 月。
31.	袁鶴齡,「兩岸在APEC的互動與展望」,《亞太和平月刊》第5卷第10期,2013年10月23日。
32.	馬勃,「對當代西方主流國際關係理論的辯證唯物主義評析」,《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 ( 哲社版 ) ,2006 年,第4 期。
33.	馬勃,「對當代西方主流國際關係理論的辯證唯物主義評析」,《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 (哲社版),2006 年,第4期。
34.	高明秋,「兩岸協議在中國大陸法制之研究」,《立法院法制局專題研究報告》,編號660,2009年8月。
35.	高珮珊,「國際建制在美中貿易談判中扮演之角色:以WTO為例」,《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五卷第二期,2012年,頁166。
36.	張登及主編、劉復國等著,《東亞區域競合與兩岸國際參與創新》,台北:財團法人二十一世紀基金會,2013年6月。
37.	陳華昇,「中國大陸強化東協外交之戰略意涵:習近平與李克強出訪東南亞之評析」,《展望與探索月刊》,2013年11月。
38.	陳德昇,「2013年博鰲論壇與兩岸經貿政策意涵」,《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通訊》,2013年8月。
39.	童振源,「ECFA的爭議與成效」,《國家發展研究》,第11卷第1期,2011年12月,頁99。
40.	童振源,「兩岸經濟合作機制與可行性評估」,《中共研究》,第37卷第5期,2003年5月25日。
41.	黃偉峰,「從歐美經驗論立法院在兩岸經貿協商之監督角色」,《臺灣民主季刊》第六卷,第一期 ,2009年3月。
42.	黃偉峰,「論「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對「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的組織運作之衝擊」,《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二十三卷第四期,2011年12月。
43.	黃朝琴,「兩岸產業結構與競爭力之分析-兼論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對台灣經濟之影響」,《立法院法制局專題研究報告》,2009年8月。
44.	黃暖婷,「論APEC與WTO和自由貿易協定的互動」,《臺灣經濟研究月刊》,36卷7期,2013年7月。
45.	黃輝榮,「兩岸合作開發能源相關問題之研析」,《立法院法制局專題研究報告》,2008年11月。
46.	楊春,「香港與大陸經濟一體化:CEPA對兩岸經貿作的啟示」,《經濟地理》,第25卷第1期,2005年1月。
47.	葉華容、詹淑櫻,「中國大陸對外貿易所面臨的挑戰」,《東亞經貿投資研究季刊》,第五十四期,2011年12月。
48.	葉衛平,「亞洲論壇與亞洲區域經濟合作」,《當代亞太》(北京),第77期,2001年10月。
49.	廖舜右,「WTO架構下兩岸經貿合作的可行性」,《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2卷第1期,2009年1月。
50.	趙文衡,「APEC與兩岸的合作與競爭」,收錄於李瓊莉、徐遵慈編,2001年。
51.	趙文衡,「兩岸於WTO中互動對兩岸關係之影響:與APEC比較」,《理論與政策》,第16卷第3期,2002年9月。
52.	劉國深,「試論和平背景發展下的兩岸共同治理」,《台灣研究集刊》,第4期,2009年。
53.	蔡宏明,「入會後兩岸貿易爭議與爭端解決之探討」,《經濟情勢暨評論》第9 卷,第1 期,2003年6 月。
54.	蔡宏明,「兩岸入會三年之互動」,《工業雜誌》,2005年4月4日。
55.	蔡宏明,「兩岸經貿新機制的重要性與挑戰」,《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通訊》,第9期,2004年3月1日。
56.	蔡宏明,「博鰲論壇後 產業合作為兩岸經貿重點」,《台灣財經評論》,第235期2013年6月18日。
57.	鄧岱賢,「兩岸簽署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之研究」,《中華戰略學刊》,97卷3期,2008年9月。
58.	鄭瑞耀,「國際關係「新自由制度主義」之評析」,《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12期,1997年12月。
59.	盧業中,「論國際關係理論之新自由制度主義」,《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2期,2002年。
60.	蕭全政,「參與亞太經濟合作會議對兩岸關係的意義」,《政治科學論叢》,第6期,1995年。
61.	蕭麗卿,「兩岸經濟合作之主要問題、模式與前景」,《立法院法制局專題研究報告》,2008年9月。
62.	戴肇洋,「兩岸經濟關係的往昔、現今與未來之研究」,《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49卷第3期,台灣銀行,2013年3月20日。
63.	謝瑞明,「兩岸經貿關係發展之研究」,《中華行政學報》,第九期,2011年12月1日。
64.	韓秀麗,「論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定中的爭端解決機制問題」,《月旦財經法雜誌》,第 21 期,2010 年 6 月,頁 43-57。
65.	顏慧欣,「兩岸洽簽經貿協定之WTO適法性分析」,《展望與探索月刊》, 2008年8月。
66.	顏慶章,《WTO 論述文集-台灣國際化之機會與挑戰》,台北:作者自刊,2005年。
67.	魏艾,「ECFA與未來兩岸經貿互動關係」,《海峽評論》,第235期,2010年7月1日。
68.	魏艾,「第九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觀察」,兩岸和平研究基金會,《亞太和平月刊》,第5卷第11期,2013年11月20日。
69.	魏艾,「經濟全球化下兩岸經貿關係的戰略選擇」,《海峽評論》,第217期,2009年1月1日。
70.	譚瑾瑜,「博鰲亞洲論壇2012年會觀察」,《亞太和平月刊》,第4卷第5期,2012年5月10日。
71.	龐建國,「ECFA後兩岸產業合作展望─政治經濟學的分析」,《國家發展研究》,第十一卷第一期,2011年12月。
72.	蘇毓淞,「日本-新加坡自由貿易協定介紹」,《亞太經濟合作評論》,2001年。
73.	鐘京佑,「全球化與公民社會的治理」,《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21卷第1期,2004年。

(三) 研討會論文
1.	王鶴松,「我國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現況檢討:以亞洲開發銀行(ADB)為例」,2012年6月6日。
2.	石之瑜,「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認識論的個人主義』對國際關係分析層次省思」,國際關係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2003年6月21日。
3.	吳玲君,「台灣在APEC中現有的角色及未來的調整」,發表於「東亞區域發展論壇」,2001年9月21日。
4.	吳瑟致,「中國大陸經濟崛起與台灣因應策略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舉辦「第十三屆新生代論文發表會」,2005年4月30日。
5.	李誠、胡勝正、陳添枝、曾巨威、劉碧珍,「凝聚共識 開創新局」台北論壇政策建言書,經濟篇,2012 年 3 月 25 日。
6.	卓忠宏,「歐盟外部經濟治理 歐洲聯盟與南方共同市場互動模式分析」,歐盟經濟治理研討會,2012年9月20日。
7.	明居正,「兩岸間如何發展和平穩定的互動機制」,展望跨世紀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政治學會,1999年10月16日。
8.	洪財隆,「關於區域經濟整合的三點迷思」,台灣國家經濟發展研討會-世界經濟局勢對台灣經濟的啟示與挑戰,2012年5月27日。
9.	洪財隆,「中國經濟現況評析」,民進黨「Open Studio」系列座談,2012年9月25日。
10.	孫岩,「關於加入WTO後兩岸經貿關係中建立經濟合作機制的探討」,加入WTO後兩岸經貿關係新形勢學術研討會論文,2002年。
11.	張冠華,「關於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架構的內涵探討」,發表於兩岸經貿合作與交流研討會,國立台北大學亞洲研究中心,2009年1月。
12.	郭建中,「台灣經濟戰略架構 應用WTO/FTA擴展經濟發展空間」,經濟部國際貿易局,2003年。
13.	郭建中,「WTO 架構下兩岸建立經貿關係的國際經貿機制、經濟基礎及可能互動的模式」,展望2003 年兩岸政經發展研討會,2002年12月1日。
14.	陳其林,「經濟發展與結構提升-入世後兩岸經貿的互動關係」,《WTO 架構下的兩岸經貿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遠景基金會,2002年。
15.	陳昌宏、于惠如,「糖衣毒藥或是經濟維他命?ECFA對兩岸關係與台灣經濟的影響」,第二屆「台灣研究新跨越」學術研討會,2011年。
16.	曾華群,「ECFA 的創新實踐及國際意義」,司法部 2009 年度國家法治與法學理論研究重點課題“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研究”(09SFB100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17.	童振源,「兩岸政經互動」,國立政治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工作坊,2004年11月29日,頁23。
18.	童振源,「十八大後大陸政經情勢與對台政策分析」,「十八大後之大陸政經情勢分析」研討會,2013年1月16日。
19.	趙文志,「新政府的兩岸政策初探:層次分析的應用」,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第二屆年會暨「國際新情勢與兩岸新紀元:機會與挑戰」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中正大學大禮堂,2009年5月1日。
20.	劉德海,「台海兩岸關係發展之軌跡」,Taiwanese Journal of WTO Studies XXIII, 2012年,頁102。
21.	賴士葆,「研究發展/行銷互動與新產品發展績效相關之研究」,因應自由化國際化競爭策略學術論文討論會,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13期,1989年。
22.	戴肇洋,「 ECFA之下落實兩岸產業合作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台灣研究新跨越」學術研討會,2011年。
23.	魏艾,「經濟全球化下的兩岸經貿關係:問題與展望」,《WTO 架構下的兩岸經貿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遠景基金會,2002年。

(四)	學位論文
1.	包淳亮,《共黨國家二元領導體制之研究:蘇聯與中共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6月。
2.	林儀棣,《中國加入 WTO 進程與展務之研究-由 2004 年板對外貿易法觀察》,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3.	許源派,《中共對台商的制度規範與台商因應對策分析~~交易成本理論之運用》,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4.	陳昭仁,《GATT/WTO架構下之區域貿易協定-以GATT第24條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8月。
5.	黃志龍,《大陸香港CEPA對區域經濟整合的機遇與挑戰》,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1月。

 (五)  報刊及網路資料
1.	「2013年ABAC第4次大會暨APEC企業領袖高峰會」,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http://www.ctasc.org.tw/。
2.	「兩岸WTO首度交鋒較勁」,《中央日報》,2002 年10 月23 日,版2。
3.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Q&A」,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ost/13/6922。
4.	「兩岸簽署「投資權益保障協議」的必要性」,中央廣播電台。
5.	「專訪我國駐世界貿易組織(WTO)代表林大使義夫」,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WTO中心,http://taiwan10years.wtocenter.org.tw/ambassador.asp。
6.	「塑膠公會協調應訴 經部組團赴美諮商」,《經濟日報》,2002 年4 月2 日,版6。
7.	「經貿大辭典」,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WTO中心,http://www.wtocenter.org.tw/SmartKMS/www/Epaper/epaper/WTOepaper384.htm。
8.	Agreement Establishing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以下簡稱ADB Agreement),http://www.adb.org/Documents/Reports/Charter/chap01.asp。
9.	Elliott, Larry and Charlotte Denny. 2003. “EU Reneges on Pledge to Third World.” The Guardian, http://www.guardian.co.uk/wto/article/0,2763,1039683.00.htm (Sept. 11).
http://ekm92.trade.gov.tw/BOFT/web/report_detail.jsp?data_base_id=DB009&category_id=CAT541%20%20%20%20&report_id=11897。
http://news.rti.org.tw/taiwan_perspective_page.aspx?id=2406。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cbspub/secDetail.jsp?bookid=30666&secid=3070。
10.	中華民國國際貿易局,「有關中國大陸對我聚氯乙烯進行反傾銷調查之因應」,
11.	尹啟銘,「推動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之可能內容」,中華民國經濟部,2009 年4 月7 日,http://www.moea.gov.tw/~meco/otn/doc/ECFA_media.pdf。
12.	朱雲漢、林文程、童振源、楊開煌,「凝聚共識 開創新局」台北論壇政策建言書,兩岸篇,2012 年 3 月 25 日,http://www.taipeiforum.org.tw/。
13.	吳孟道,「未來兩岸金融合作事項推動之評析」,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
14.	李英明,「全球治理、認同多元與兩岸關係的新定位」,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IA/091/IA-R-091-038.htm。
15.	李英明,「全球治理、認同多元與兩岸關係的新定位」,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IA/091/IA-R-091-038.htm。
16.	范世平,「APEC馬習會,北京的思維路徑」,兩岸公評網,http://www.kpwan.com/news/viewNewsPost.do?id=874。
17.	曹逸雯,「入會10年國際研討會WTO秘書長拉米視訊發表演講」,華視新聞網:http://www.cts.com.tw/。
18.	梁國新,「自由貿易協定的發展與對我國之意義」,中華經濟研究院WTO中心,http://www.wtocenter.org.tw/SmartKMS/fileviewer?id=19301。
19.	盛九元,「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前提與前景」,《中國評論》, 2005 年,
20.	謝明瑞,「台灣黃金十年與中國大陸十二五規劃」,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1年,http://www.npf.org.tw/post/2/9276。
21.	蘭奇威,「大陸調查中鋼傾銷之分析」,《經濟日報》,2002 年3 月27 日,版2。
22.	蕭萬長,「兩岸共同市場、創造經濟雙贏」,中國時報,2001年3月26日。
23.	林則宏,「大陸似在營造氣氛,兩岸不無復談可能」,工商時報,2002年1月21日。
24.	林則宏,「錢其琛:願與台灣建立經濟合作機制」,工商時報,2002年1月25日。
25.	林淑玲、蔡慧貞、徐孝慈,「游揆:我擬派員赴大陸訪問」,中國時報,2002年2月2日。
26.	王銘義,「游揆促提兩岸『解凍』具體方案」,中國時報,2002年2月16日。
27.	丁萬鳴,「中共首次透過WTO機制與我接觸」,聯合報,2002年8月2日,版4。
28.	蔡宏明,「大陸東協自貿區之啟示」,中央日報,2002年11月19日,三版。
29.	林則宏,「入會週年 兩岸在WTO交手 場內和氣 場外各顯神通」,工商時報,2002年12月25日。
30.	林艾蓉、曾啟彰,「台灣在WTO質疑中國對外國銀行與保險業限制措施」,聯合新聞網,2005年9月14日,http://www.wtocenter.org.tw/SmartKMS/do/www/readDoc?document_id=73300&action=content。
31.	吳巨盟綜合報導,「WTO爭端解決機構(DSB)任命四名上訴機構法官」,取材自WTO新聞稿,2007年11月27日;路透社、紐約時報、金融時報、法新社、中央社等新聞,2007年11月19-27日,http://www.wtocenter.org.tw/SmartKMS/do/www/readDoc?document_id=89223。
32.	李淳、顏慧欣,「《WTO與企業》WTO架構下 陸資開放與投資保障的準備」,工商時報D2經濟教室,2008年6月1日。
33.	陳自創,「馬英九的兩岸「第三模式」」,經濟日報,第4版,2008年8月2日。
34.	聯合報,「尹啟銘:將與歐盟簽FTA」,第42版,2008年9月24日。
35.	台灣時報,「馬定調CECA兩岸經合架構」,2009年2月28日,第2版。
36.	黃維助,「陸資來台將正面表列控管」,自由時報,2009年4月23日,版A2。
37.	「東盟峰會流產」,《星島日報》,2009年4月25日,http://dailynews.sina.com/bg/news/usa/uslocal/singtao/20090425/0515183953.html。
38.	「社評:海峽論壇 兩岸民間交流新平台」,中國評論新聞網,2009年5月17日,http://hk.crntt.com/doc/1009/6/9/6/100969639.html?coluid=5&kindid=110&docid=100969639。
39.	施舜耘,「兩岸資通訊產業標準合作現況」,WTO電子報174期,2009年8月7日,http://www.wtocenter.org.tw/SmartKMS/www/Epaper/wtoepaper/article174.htm
40.	中國時報,「MOU閃電簽署互稱台灣大陸」,2009年11月17日,第A1版。
41.	「我國參與亞銀之現況與挑戰」,中央銀行網站公告,2010年1月18日,http://newtaiwanese.org.tw/news1/news.php?Sn=250。
42.	蔡宏明,「ECFA終止條款與FTA的商榷」,旺報,2010年3月9日,A17版。
43.	陳信宏,「ECFA與台灣產業發展新模式」,2010年6月17日鼎新研討會,http://www.dsc.com.tw/event/WB001635/1S/WB001647/WB00164702-1.htm。
44.	呂志翔、林淑媛,「ECFA 必須通報WTO檢驗」,中央社,2010年7月5日,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007050012-1.aspx。
45.	周文,「ECFA開啟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與經濟一體化新格局」,兩岸公評網,2010年09月號論壇,http://www.kpwan.com/。
46.	蔡宏明,「兩岸經貿互動趨向制度化--後ECFA時期兩岸經貿情勢展望」,兩岸公評網,2010年9月號論壇主題,http://www.kpwan.com/。
47.	葉慧心、陳雅蘭,「蔡宏圖:我爭取參與FTAAP談判」,經濟日報,2010年11月3日,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5950139.shtml。
48.	劉性仁,「專論:ECFA後續談判之契機與挑戰」,中國評論新聞網,2011年3月20日,http://hk.crntt.com/doc/1016/0/8/5/101608500_2.html?coluid=137&kindid=4930&docid=101608500&mdate=0320003246。
49.	「2011 大陸台商白皮書」,國立臺北大學亞洲研究中心,2011年4月。
50.	吳孟道,「未來兩岸金融合作事項推動之評析」,財團法人國家研究政策基金會,2011年5月4日,http://www.npf.org.tw/post/3/9122。
51.	林恕輝,「ECFA排除WTO機制不利台」,自由時報,2011年6月12日,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500033。
52.	「簽ECFA 捨WTO 台灣因小失大」,今日新聞網,玉山週報2011年7月號,http://mag.nownews.com/article.php?mag=9-54-6486#ixzz2zDRooKUF。
53.	「自由貿易協定下經濟合作條款之研究」,WTO點子報第277期,2011年9月2日,http://web.wtocenter.org.tw/。
54.	姜博瑄,「自由貿易協定下經濟合作條款之研究」,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WTO中心,WTO電子報第277期,2011年9月2日,http://www.wtocenter.org.tw/SmartKMS/do/www/readDoc?document_id=116653。
55.	「海基會成立21週年之回顧與展望」,新華澳報,2012年3月12日,http://www.waou.com.mo/detail.asp?id=60304。
56.	「兩岸政黨互動的三角關係怎能構建?」,今日導報,2012年5月2日。http://www.herald-today.com/content.php?sn=4610。
57.	「蕭萬長:兩岸建互動經貿機制」,旺報,2012年8月7日,http://www.want-daily.com/portal.php?mod=view&aid=37032。
58.	「18大報告 對台創造性模糊」,中央社,2012年11月8日,http://www.cna.com.tw/topic/newstopic/360-44/201211080045-1.aspx。
59.	「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全文要點)」,中國評論新聞網,2012年11月9日,http://hk.crntt.com/doc/1022/9/7/7/102297778_8.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2297778&mdate=1109103500。
60.	「中國大陸台商升級轉型及其在台灣經濟發展中的角色探討」,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2012年12月,http://www.moea.gov.tw/Mns/cord/content/ContentLink.aspx?menu_id=8767。
61.	「嚴峻:2012年兩岸交流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拓展」,中國台灣網,2013年1月10日,http://big5.taiwan.cn/plzhx/zhjzhl/zhjlw/。
62.	「社評-台商是兩岸和平繁榮的功臣」,旺報,2013年2月23日,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4/112013022300495.html。
63.	高照芬,「亞銀總裁 日人出線機率高」,中央社,2013年3月4日。
64.	「習近平會見蕭萬長一行 提促進兩岸合作四點希望」,中國新聞網,2013年4月8日,http://dailynews.sina.com/bg/tw/twpolitics/chinanews/20130408/04304426093.html。
65.	「彭淮南赴亞銀年會 交代「匯率盯緊一點」」,蘋果日報,2013年5月2日,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inance/20130502/34990109/。
66.	蘇怡文,「2012年亞洲開發銀行援助金額再創歷史新高」,中華經濟研究院,2013年5月6日,http://www.wtocenter.org.tw/SmartKMS/do/www/readDoc?document_id=130049。
67.	蘇怡文報導,「2012年亞洲開發銀行援助金額再創歷史新高」,取材自亞洲開發銀行,2013年5月6日,中華經濟研究院網站,http://www.wtocenter.org.tw/SmartKMS/do/www/readDoc?document_id=130049。
68.	朱雲漢,「全球多邊貿易談判停滯 不利台灣」,中國時報,2013年5月24日,http://ecocite.pixnet.net/blog/post/28564369。
69.	「兩岸協議簽訂 依法送立院處理」,中央社,2013年6月21日,http://www.cna.com.tw/news/aIPL/201306210455-1.aspx。
70.	曹逸雯,「TiSA展開談判 經濟部:歡迎並支持WTO會員共同參與」,今日新聞網,2013年6月29日,http://www.nownews.com/n/2013/06/29/229451。
71.	「推動經貿談判不能「自我感覺良好」」,工商時報社論,2013年7月4日,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06/122013070400341.html。
72.	陳洛薇,「蕭萬長赴APEC二次蕭習會聚焦經貿」,2013年9月1日,聯合報,http://wto.cnfi.org.tw/all-module22.php?id=277&t_type=s。
73.	「葉克冬:順應需求展新作為」,澳門日報,2013年9月23日,http://mpaper.org/Story.aspx?ID=469559。
74.	「從峇里島看全球區域自由貿易」,新華網,2013年10月7日,http://mingcycle.taiwantrade.com.tw/CH/bizsearchdetail/7277980/C?keyword0=%E6%9D%9C%E5%93%88%20%E5%9B%9E%E5%90%88%20%E8%AB%87%E5%88%A4。
75.	「台灣參與APEC的效益應最大化」,經濟日報社論,2013年10月8日。
76.	林金源,「拒絕中國大陸,如何走向世界?」,中國時報言論新聞,2013年10月11日,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3101100328.html。
77.	蔡宏明,「兩岸企業家峰會推動兩岸產業合作」,台灣財經評論電子報第244期,2013年10月18日,http://twbusiness.nat.gov.tw/epaperArticle.do?id=239697922。
78.	杜巧霞,「美國債務上限危機動搖美國在亞太經濟整合的領導形象?」,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2013年11月7日,http://www.wtocenter.org.tw/SmartKMS/do/www/readDoc?document_id=134178。
79.	陳孟君,「中國大陸外(台)商投資保護制度之探討」,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WTO中心,WTO電子報,2013年11月21日,http://www.wtocenter.org.tw/SmartKMS/do/www/readDoc?document_id=134640。
80.	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國際經貿規範動態分析月報」,2013年12月。
81.	黃巧雯,「WTO部長會議 聚焦3議題」,中央社,2013年12月3日,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312030004-1.aspx。
82.	翟思嘉,「海貿會擬來台設辦事機構」,中央社,2013年12月3日,http://www.cna.com.tw/news/afe/201312030439-1.aspx。
83.	鄭崇生,「WTO突破 陸學者:中將得利」,中央社,2013年12月7日,https://tw.money.yahoo.com/news_article/adbf/d_a_131207_1_45jhr。
84.	翟思嘉,「經合5會 大陸提六個繼續」,中央社,2013年12月10日。http://www.cna.com.tw/news/aipl/201312100389-1.aspx。
85.	「中國大陸已成世貿規則積極參與者和制定者」,中國網財經中心,2013年12月11日。http://mingcycle.taiwantrade.com.tw/CH/bizsearchdetail/7347397/C?keyword0=%E6%9D%9C%E5%93%88%20%E5%9B%9E%E5%90%88%20%E8%AB%87%E5%88%A4。
86.	「中國大陸已成世貿規則積極參與者和制定者」,中國網財經中心,2013年12月11日,http://vatino.taiwantrade.com.tw/CH/bizsearchdetail/7347397/C。
87.	王鼎鈞,「WTO峇里套案過關 江宜樺:續拚ITA、TiSA談判」,今日新聞網,2013年12月12日,http://www.nownews.com/n/2013/12/12/1051316。
88.	「WTO第9屆部長會議成果評析」,WTO及RTA電子報第390期,2013年12月13日,http://www.wtocenter.org.tw/SmartKMS/www/Epaper/wtoepaper/article390-2.htm。
89.	「商務部:中國年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4萬億美元」,中國經濟網,2014年1月16日,http://big5.ce.cn/gate/big5/intl.ce.cn/specials/zxxx/201401/16/t20140116_2137747.shtml。
90.	「蔡英文:兩岸官方接觸 須建立在「三個堅持」之上」,小英教育基金會,2014年2月14日。http://www.thinkingtaiwan.org/。
91.	邱國強,「協議問題 鄭立中:先擱置爭議」,中央社,2014年2月20日,http://www.cna.com.tw/news/acn/201402200299-1.aspx。
92.	胡美慧,「總統出席東亞和平與安全國際研討會」,大成報,2014年02月26日,http://n.yam.com/greatnews/politics/20140226/20140226133648.html。
93.	「兩岸協商機制須全面調整」,中國時報社評,2014年02月27日,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27001106-260310。
94.	林淑媛,「美官員:台參與APEC有模式」,中央社,2014年3月6日,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403060201-1.aspx。
95.	陳柏廷,「拚經濟 陸委會籲快通過服貿」,中時電子報,2014年3月17日,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40317005098-260407。
96.	「WTO裁決稀土案中國敗訴」,北京商報,2014年3月27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3/27/c_126321600.htm。
97.	「為合作型兩岸自由貿易區開路」,經濟日報社論,2014年4月14日,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8610855.shtml。
98.	林定、周信佑,「世界經濟形勢與兩岸經貿合作」,中央日報,2014年5月8日,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40508/12379168.html。

(六) 網站
1.	中國大陸商務部,http://www.mofcom.gov.cn/
2.	中國大陸海關總署,http://www.customs.gov.cn/
3.	中國大陸統計局, http://www.stats.gov.cn/
4.	中國商務部網站,http://big5.mofcom.gov.cn/
5.	中國期刊網,http://cnki.csis.com.tw/
6.	中華民國經濟部國貿局網站, http://www.moeaboft.gov.tw
7.	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http://www.mac.gov.tw/
8.	中華民國財政部關稅總局,http://web.customs.gov.tw/
9.	中華民國外交部官方網站,http://www.roc-taiwan.org/
10.	中華經濟研究院,http://www.cier.edu.tw/
11.	世界貿易組織WTO網站, http://www.wto.org/
12.	台商經貿網, http://www.chinabiz.org.tw/newest/chinapolicy.asp
13.	兩岸經貿網,http://www.seftb.org/
14.	全球台商服務網,http://twbusiness.nat.gov.tw/asp/industry3.asp/
15.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http://www.sef.org.tw/
16.	海基會經貿網, http://www.seftb.org/mhypage.exe?HYPAGE=/index.asp
17.	WTO官方網站,http://www.wto.org/
18.	APEC官方網站,http://www.apec.org/
19.	財團法人小英教育基金會網站,http://www.iing.tw/
20.	新華網,〈國際先驅報導〉,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xinhuanet.com/herald/index.htm
21.	聯合知識庫,http://udndata.com/
22.	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main.html/
23.	中央社,http://www.cna.com.tw/
24.	中國國民黨網站,http://www.kmt.org.tw/。
          
二、英文部分
1.	Baldwin, David,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The Contemporary Debate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2.	Barbara Koremenos et al. eds., In the Rational Design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3.	Benson, Brett V. and Emerson M. S. Niou,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Peace: A Game-Theoretic Analysis,”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No.7(2007)
4.	Bohanes ,J. and F. Garza, “Going beyond Stereotypes: Participation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WTO Dispute Settlement,” Trade, Law and Development, Vol. 4, No. 1 (2012)
5.	Brown,Chris,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oundmills: Macmillian Press, 1997)
6.	Buzan,Barry,People, the State and Fear: An Agenda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Boulder: Lynne Reinner Publishers, 1991)
7.	Cavanagh,John,Daphne Wysham and Marcos Arruda, “Beyond Bretton Woods:Alternatives to the Global Economic Order” (Boulder, Colo.:Pluto Press,1994).
8.	Colin Robson,Real World Research:A Resource for Social Scientists and Practitioner~Researchers(Oxford:Blackwell.1999)
9.	Dickie, Mure, “Taiwan and China Move Closer to Official Talks,” Financial Times, November 25, 2002
10.	Donald Puchala and Raymond Hopkins, “International Regimes: Lessons From Inductive Analysi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36, No.2 (Spring 1982)
11.	Feld,Werner J. and Robert S. Jordan with Leon Hurwitz,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 Comparative Approach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 1988)
12.	Gilpin,Robert,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13.	Gilpin, Rober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
14.	Gowa,Joanne, " Allies,Adversarie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
15.	Haas,Peter M., “Epistemic Communities and the Dynamics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 in Volker Ritterberger ed., Regime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6.	Hass,Ernst B., “Words Can Hurt You; or, Who Said What to Whom About Regimes,” in International Regimes, Stephen D. Krasner ed.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17.	Haggard,Stephan and Beth A. Simmons,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1, No. 3 (Summer 1987)
18.	Hanggi,Heiner, “Interregionalism as a multifaceted phenomenon,” in Heiner Hanggi, Ralf Roloff and Jurgen Ruland(eds.), Interreg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ondon: Routledge Publishing, 2006)
19.	Hseik-wen Soong(宋學文), “The Implications of Cross-Level-Analysis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載於徐永明、黃紀主編,政治分析的層次(台北:韋伯出版社,2001 年)
20.	Keohane, Robert O. and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Boston: Little,Brown, 1977)
21.	Keohane, Robert O., 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22.	Keohane, Robert O.,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Two Approaches,” in Robert O. Keohane e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Colorado: Westview Press,1989)
23.	Keohane, Robert, “International Liberalism Reconsidered,” in The Economic Limits to Modern Politics, John Dunn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24.	Keohane, Robert O. & Lisa Martin, “The Promise of Institutionalist Theory,” 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 20, No. 1 (1995)
25.	Keohane,Robert O., “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 Towards a European-American Research Program”, in Volker Rittberger, (ed.), Regime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5)
26.	Krasner, Stephen D., "Overview," in Stephen D. Krasner, ed., International Regimes (Ithaca: 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27.	Krasner, Stephen D., “Structural Causes and Regimes Consequence:Regimes as Intervening Variables,” in Stephen D. Krasner ed., International Regimes(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28.	Krasner, Stephan D., "Structural Causes and Regime Consequence: Regimes as Intervening Variables," in International Regime, Stephan D. Krasner ed. (Ithaca: Cornell, 1988)
29.	Little ,Richard, “International Regimes,” in John Baylis and Steve Smith eds.,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30.	Mearsheimer,John J., “The False Promise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9, No. 3 (Winter 1995)
31.	Nye,Joseph S., Jr. and Robert O. Keohane,"Power and Interdependent: 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1977.
32.	Pease, Kelly-Kate 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J: Prentice Hall, 2002)
33.	Pease, Kelly-Kate 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J: Prentice Hall, 2nded, 2003)
34.	Powell, Robert, “Absolute and Relative Gain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85, No.4 (1991)
35.	Ruggie,John Gerard, "Multilateralism:The Anatomy of an Institution, " International Organiza-ton,Vol. 46, No.3 (Summer 1992)
36.	Singer,John D., “International Conflict: Three Levels of Analysis,” World Politics, Vol. 12, No. 3(1960)and “The Level-of-analysis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orld Politics, Vol. 14, No. 1(1961)
37.	Stein,Arthur A.“Coordination and Collaboration: Regimes in an Anarchic Worl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36, No.2,(1982)
38.	Stokke,Olav Schram, “The Interplay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 Putting Effectiveness Theory to Work,” FNI Report 14 (2001)
39.	Waltz, Kenneth N., Man, the state, and War: A Theoretical Analysi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40.	Waltz, Kenneth 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New York: McGraw-Hill, 1979)
41.	Waltz, Kenneth N., Man, “the State and War: A Theoretical Analy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1)
42.	Yarbrough, Beth V. and Rober M.Yarbrough,"Cooperation in the Liberalization of Internation Trade: After Hegrmony,Wha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 Vol.41, No.1(Winter 1987)
43.	Young, Oran R., “Regime Dynamics: the Rise and Fall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36, No. 2 (Spring 1982)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