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206201410554700
DOI 10.6846/TKU.2014.00317
論文名稱(中文) 砂拉越留臺同學會對砂華社會發展的影響(1964-2010)
論文名稱(英文) Effect of Sarawak Taiwan Graduates’ Association on Overseas Chinese Society in Sarawak.(1964-2010)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歷史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Histor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2
學期 2
出版年 103
研究生(中文) 李威明
研究生(英文) Wei-Ming Li
學號 69903024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4-06-06
論文頁數 25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建淳
委員 - 周宗賢
委員 - 楊昊
關鍵字(中) 僑教政策
砂拉越留臺同學會
獨立中學
留臺網絡
關鍵字(英)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Policy
Sarawak Taiwan Graduates’ Association
Chinese Independent Secondary School
Taiwan Alumni network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至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左右勢力的對立,導致馬中往來長年的斷絕,本研究以砂拉越留臺同學會為主題,探究砂拉越留臺同學會自1963年成立至2010年以來,砂拉越留臺社群的發展過程當中,對於砂拉越華人社會的影響,由於各種客觀因素的限制,在探索其影響力方面,主要以華文教育、文化組織及對外關係等層面,作為本研究主要分析的重點。此外,自1990年以後臺海兩岸政局的演變,解嚴及對外開放,使得原先兩地對外政策及政商交流走向了一個多變的局面,自馬國當局全面開放國人往來中馬兩地後,兩地交流逐頻繁,前往大陸就學也逐年增加,面對亞洲時局的快速變化,砂拉越留臺同學會對自我的定位及應對的態度,亦是本文討論的重點之一。砂拉越留臺同學會成立至今已近50年之餘,三代留臺人及留臺家庭的形成,說明現今留臺同學會成員各年齡層的建構,而各層成員在面對留臺同學會事務及參與度等事務,也因各異的客觀因素,形成各自不同的態度,砂拉越留臺同學會除面對外在的快速變化外,內部留臺同學會成員的參與等,衍生出若干頗具前瞻性的未來取向與歸趨,也是當今留臺同學會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此亦本文研究的重要目的。
英文摘要
In this study, the Sarawak Taiwanese Graduates' Association , students will explore Sarawak leaving Taiwan, the development of Sarawak remain among Taiwanese community, the impact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Sarawak from 1963 to 2010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due to various objective factors, In exploring its influence, mainly to Chinese education, culture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external relations, as the main focus of analysis in this study. 
 In addition, since 1990 the evolution of cross-strait political situation, martial law and the outside world, so that both the original and the foreign policy of a government-business exchanges towards changing the situation, since the full liberalization of the Malaysian authorities in Malaysia between two people, the two exchange by frequent attendance to the mainland also increased year by year, in the face of rapidly changing political situation in Asia, Taiwan students will stay in Sarawak self-positioning and coping attitude is one of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Sarawak leaving Taiwan Alumni Association has been established for almost 50 years apart, leaving three generations of family units and the remaining units are formed, indicating that today's students will remain a member of constructing sets of all ages, and a member of the layers in the face and left Taiwan Alumni Affairs participation and other matters, but also because different objective factors, the formation of their different attitudes, Sarawak leaving Taiwan Alumni Associ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external face of rapid change, the interior will remain a member of the students involved in Taiwan, etc., derived from a number of more forward-looking future orientation and fate, but also the realities of today's problems remain to be solved Taiwan Alumni Association, which is also an important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3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二節  研究回顧	5
一、砂拉越華人史的相關面向	5
二、近代僑務發展史的研究	6
第三節  題目要義的界定	8
一、「留臺人」的定義與時間斷限	8
二、砂拉越的研究範圍	9
第四節  史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第二章  留臺人的特質	13
第一節  戰後時局對華社的影響	15
一、砂拉越華人的政治傾向	15
二、臺灣對海外僑教的政策	26
第二節 本土民族主義的興起	43
一、「馬來人的馬來西亞」	43
二、對華文學歷的歧視	55
三、回國所受的挫折	67
第三節  堅忍不拔的特性	73
一、同舟共濟的精神	73
二、自立自強的態度	88
第三章  留臺人對當地的貢獻與臺灣的關係	97
第一節  戰後的馬來西亞與臺灣社會的發展	98
一、馬來西亞華社的變遷	98
二、戰後臺灣社會的發展	106
第二節  留臺人對當地的影響	115
一、對當地華文教育的幫助及努力	115
二、資助文化活動及當地研究與著作的出版	124
第三節  留臺人與臺灣關係的發展	140
一、與僑委會及教育部的發展	140
二、與臺灣經貿關係的發展	150
第四章  中國的開放及留臺人的定位	160
第一節  中國的開放及其影響	160
一、海峽兩岸政治局勢的發展	161
二、當地華社對中國的認知	170
第二節  留臺人自我的定位	181
一、留華的產生	181
二、當代留臺人的傾向及隱憂	191
第三節  個案分析	202
一、林國台	202
二、陳瑞麟	206
三、陳兆祥	209
第五章  結論	211
附錄一:砂拉越獨中留臺教師名單	217
附錄二:砂拉越獨中歷任留臺校董名單	226
附錄三:砂拉越三度田野調查訪察記錄	231
參考書目	239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中文專書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我走過的路(第一輯)》(臺北: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1991年5月)。
王棠,《僑務春秋》(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發行,1997年3月)。
王國璋,《馬來西亞的族群政黨政治(1955-1995)》(臺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6月)。
王逸舟、潭秀英主編,《中國外交60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9月)。
方金英,《東南亞「華人問題」的形成與發展: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案例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年10月)。
《片雲天共遠》編輯委員會,《片雲共天共遠:逢甲大學與馬來西亞僑教》(臺中:逢甲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古鴻廷、莊國土等著,《當代華商經貿網絡:臺商暨東南亞華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5年)。
丘正歐,《華僑問題研究》(臺北:國防研究院(與中國文化學院華僑研究所合作),1965年2月初版)。
田農,《森林裡的鬥爭:砂朥越共產組織研究》(香港:東西文化事業出版公司,1990年9月)。
田英成,《砂拉越華人社會史研究》(詩巫: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2011年10月)。
田英成,《砂朥越華族社會結構與形態》(吉隆坡:華社資料研究中心出版部,1991年7月)。
田紹熙,《一路走來:田紹熙回憶錄》(古晉:婆羅洲印務有限公司,2003年6月4日)。
朱鶴賓,《馬來亞反共戰鬥是怎樣勝利的》(臺北:海外出版社印行,1961年)。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著;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臺北:麥田出版,1997年)。
李一文,《人聯風雨二十年》(吉隆坡:輝煌出版社,出版時間未刊稿)。
李一平、莊國土主編,《冷戰以來的東南亞國際關係》(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2005年11月)。
李盈慧,《華僑政策與海外民族主義(1912-1949)》(臺北:國史館,1997年)。
李炯才,《追尋自己的國家─一個南洋華人的心路歷程》(臺北:遠流出版世界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7月初版)。
李敦嶠,《征戰時運有迷悟:首位砂朥越留臺生半世紀沐恩旅程》(出版項未刊稿)。
李振源、林家昌、黃紀鄰著,《沙勞越歷史回顧》(出版項未刊稿)。
李筱峰,《臺灣全志卷首─戰後臺灣變遷史史略》(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4年12月)。
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著;胡宗澤、趙力濤譯,《民族國家與暴力》(臺北:左岸文化,2005年12月二版)。
吳增基、吳鵬森、蘇振芬主編,《現代社會學(第四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林若雩,〈馬哈迪主政下的馬來西亞政經關係(1981-2000)〉《東南亞的變貌》(臺北: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畫,2000年10月)。
林若雩,《馬哈迪主政下的馬來西亞》(臺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2001年10月)。
林開忠,《建構中的“華人文化”族群屬性、國家與華教運動》(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1999年7月)。
林鐘雄,《臺灣經濟發展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9年11月)。
林煜堂,《黃慶昌傳》(古晉:黃佛德父子有限公司,2005年3月)。
林煜堂,《江河浪淘沙:砂拉越大時代兒女情懷》(古晉:林煜堂博士,2009年9月)。
周丹尼著,黃順柳譯,《砂朥越鄉鎮華人先驅》(古晉:譯者出版,1990年)。
房漢佳,《砂拉越拉讓江流域發展史》(詩巫:詩巫民眾會堂民族文化遺產委員會出版,1996年)。
房漢佳,《砂拉越巴南河流域發展史》(古晉:砂拉越人民聯合黨總部研究與資料中學,2001年)。
房漢佳,《文化與教育》(古晉:砂拉越留臺同學會古晉分會,1998年)。
若林正丈著、賴香吟譯,《蔣經國與李登輝》(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2月1日)。
段承璞主編,《臺灣戰後經濟(第3卷)》(臺北:人間出版社,1992年6月)。
郁漢良,《華僑教育發展史》﹝上冊﹞(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12月初版)。
范世平,《中國大陸僑務政策與工作體系之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2月)。
砂拉越留臺同學會詩巫省分會《歲月屐痕》(詩巫:砂拉越留臺同學會詩巫省分會,1999年11月20日)。
柯嘉遜,《馬來西亞華教奮鬥史》(吉隆坡:董教總教育中心,1999年)。
夏誠華,《民國以來的僑務與僑教研究(1912-2004)》(新竹:玄奘大學海外華人中心,2005年3月1日)。
風生,《坐看風起時》(詩巫:砂拉越留臺同學詩巫分會,2004年)。
馬燕冰、張學剛、駱永昆編著,《(列國志)馬來西亞》(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1月)。
拿督士里馬哈迪醫生原著,劉鑑詮譯,《馬來人之困境》(吉隆坡:世界書局有限公司,1981年)。
唐耐心,《不確定的友情:臺灣、香港與美國,1945至1992》(汐止: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3月20日)。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Richard O'Gorman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文化,1999年)。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1945-1959)》(新加坡:新加坡南洋學會,1990年3月)。
戚嘉林,《臺灣史》(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8年4月)。
曹淑瑤,《國家建構與民族認同:馬來西亞華文大專院校之探討:1965-2005》(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
國防部政治組,《星馬分治的研究》(出版項未刊稿)。
黃耀明,《沙羅越風土誌》(沙羅越:黃耀明,1961年)。
黃建淳,《砂拉越華人史研究》(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月)。
黃生光、蔡增聰主編,《爭鳴集》(詩巫:砂拉越留臺同學會詩巫分會,2000年1月)。
黃偉雯,《砂拉越留臺同學會之研究》(詩巫:砂拉越留臺同學會,2002年11月10日)。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臺灣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0月)。
黃聲愛,《風雨華年》(出版項未刊稿)。
陳大為、鍾怡雯、胡金倫編,《馬華文學讀本Ⅱ:赤道回聲》(臺北:萬卷樓,2004年)。
陳大為,《最年輕的麒麟─馬華文學在台灣(1963-2012)》(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2年10月)。
陳偉之,《臺商在東南亞投資的種族暨經貿關係:以馬來西亞為例》(臺北:海華文教基金會,2002年)。
陳約翰(John M. Chin)著;梁元生譯,《砂撈越華人史》(臺北:正中書局印行,出版年不詳)。
陳衍德,《對抗、適應與融合─東南亞的民族主義與族際關係》(長沙:岳麓書社出版,2004年8月)。
陳正茂、林寶琮、林世宗編著,《新編臺灣史》(新北市: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2008年12月30日)。
陳嘉庚,《南僑回憶錄》(臺北:南洋印刷社,1946年)。
陳瑞麟,《雲煙─陳瑞麟詩文集》(詩巫:詩巫中華文藝社出版,2009年)。
陳瑞麟,《雲煙─陳瑞麟 八十抒懷》(作者自行出版,2011年7月)。
陳鴻瑜,《東南亞政治論衡》(一)(臺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6月)。
陳鴻瑜,《馬來西亞史》(臺北:蘭臺出版社,2012年4月)。
陳鴻圖,《臺灣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9月)。
莊國土,《華僑華人與中國的關係》(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莊國土,《當代華商網絡與華人移民:起源、興起與發展》(臺北:稻鄉出版社,2005年)。
曾廣順,《海外奮鬥的歷程》(臺北:海外出版社,1984年)。
曾慶輝,《金黃龍再興起 : 21世紀華人經濟活動之潛力》(臺北:海外華人硏究學會,1998年)。
敦馬哈迪著;張立德、張慶祿譯,《醫生當家:敦馬哈迪醫生回憶錄》(吉隆坡:海濱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
張希哲編著,《中華民國的僑生教育》(臺北:華僑協會總會,1991年5月初版)。
張貴興,《群象》(臺北:時報文化,1998年)。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略》(臺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增訂十二版)。
張錦忠,《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臺北:麥田出版,2003年)。
張淑雅,《韓戰救臺灣?解讀美國對台政策》(新北市:衛城出版,2011年10月)。
楊本禮,《看盡東南亞烽火‧繁華四十年─一個戰地旅遊記者的回憶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3月)。
楊建成,《華人與馬來亞之建國(1946-1956)》(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2年3月)。
楊建成,《馬來西亞華人的困境─西馬來西亞華巫政治關係之探討(1957-1978)》(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2月)。
蔡增聰,《歷史與鄉土》(詩巫:砂拉越留臺同學會詩巫分會,1998年)。
蔡宗祥,《美里省左翼運動史事》(美里:美里筆會出版,2011年3月29日)。
蔡存堆,《生活‧思想‧道路:蔡存堆回憶錄》(出版項未刊稿)。
劉子政,《砂拉越百年紀略》(出版項未標明,1956年)。
劉子政,《黃乃裳與新福州》(新加坡:新加坡南洋學會出版,1979年)。
劉子政,《砂拉越史事論叢》(出版項未標明,1987年)。
劉子政,《詩巫劫後追記》(詩巫:砂拉月華族文化協會,1996年10月)。
劉子政,《砂拉越史事論叢(第一輯)》(詩巫: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1999年10月)。
劉子政,《砂羅越五十年代史事探微》(未標明出版地: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贊助出版,1992 年6月)。
劉子政,《中國駐婆羅洲領事館史略(1913-1949)》(詩巫: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2000年11月)。
劉伯奎,《砂朥越古晉華文學校發展史略(1875年至1962年)》(古晉:劉伯奎,出版年限未刊稿)。
劉伯奎,《杏壇二十年》(新加坡:新加坡南洋學會出版,未標明出版年月)。
劉進慶著;王宏仁、林繼仁、李明俊譯,《臺灣戰後經濟(第2卷)》(臺北:人間出版社,1993年2月)。
華僑志編纂委員會,《華僑志總志》(臺北:華僑志編纂委員會,1978年1月增訂三版)。
華僑通訊社,《蔣總統經國先生對華僑言論輯要》(臺北:華僑通訊社,1983年10月)。
監察院編著,《我國海外僑教工作之研究與檢討專案調查研究報告》(臺北:監察院,2011年6月)。
蕭新煌編,《臺灣與東南亞:南向政策與越南新娘》(臺北: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2003年12月)。
蕭新煌、龔宜君著,《東南亞臺商與華人之商業網絡關係》(臺北: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劃,1998年)。
蕭依釗主編,《星洲日報:歷史寫在大馬的土地上》(馬來西亞:星洲日報,2008年5月)。
謝思,《巫統的爭鬥與領袖》(出版社未刊稿,1976年5月)。
謝詩堅,《巫統政治風暴:歷史片段回顧》(檳城:中央紙業有限公司,1999年7月)。
鄭良樹,《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第一分冊)》(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1998年)。
鄭良樹,《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第二分冊)》(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1999年)。
鄭良樹,《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第四分冊)》(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教師總會,2003年11月)。
鄭達,〈馬來西亞華人社團的新發展〉,收錄於《近30年來東亞華人社團的新變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11月)。
聶德寧等著,《全球化下中國與東南亞經貿關係的歷史、現狀及其趨勢》(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
Robert Cribb, Colin Brown原著;蔡百銓譯,《印尼當代史》(臺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10月)。

(二)期刊論文
王祥雲,〈馬來西亞獨中教育與族群融合之研究:以芙蓉中學為例〉(臺北: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000年1月)。
王賡武,〈黨國民主:三代海外華人的進與退〉《僑協雜誌》(臺北:華僑協會總會,2000年3月10日),121期,頁11。
杜惠卿,〈逢甲大學─散播技術到海外〉《海華雜誌》(臺北:海華雜誌社,1985年11月1日),1卷10期,頁27。
李登科,〈南向政策與務實外交〉刊於《問題與研究》33卷6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4年6月),頁3。
李紹盛,〈華僑學生對尼克森的一段回憶〉《中國一周》(臺北:中國一周社編輯委員會,1969年1月20日),978期,頁7。
林若雩,〈中華民國對東南亞之僑務政策〉,收錄於陳鴻瑜主編,《中華民國之僑務政策》(臺北: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2000年4月),頁49。
吳文武,〈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高中統一考試的研究(1975-2005)〉(臺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2006年6月)。
吳玉山,〈兩岸關係對臺灣經濟成長模式的影響〉刊於《問題與研究》34卷2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5年2月),頁9。
吳重禮、嚴淑芬,〈「戒急用忍」或「大膽西進」?我國對於大陸投資的影響因素評估〉刊於《問題與研究》38卷7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9年7月),頁44。
洪淑倫,〈馬來西亞留台僑生之教育歷程「僑生」身分對其在台生命經驗之影響〉(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論文,2009年7月)。
高崇雲,〈我國僑民教育政策的回顧與前瞻〉,收錄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主編,《華僑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1998年6月2-3日)。
陳鴻瑜,〈馬來西亞的「向東學習」政策〉《問題與研究》22卷1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3年10月),頁75。
陳鴻瑜,〈臺商在東南亞之投資活動及其文化效應〉刊於《問題與研究》32卷1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3年10月),頁18-21。
黃文斌,〈馬來西亞華人與海峽兩岸的關係:從留臺聯總及留華同學會為例案觀察〉刊於《孫中山與海外華文論文集》(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2010年 5月),頁153。
葉川睿,〈中國國民黨海外黨務發展(1950-1962)〉(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6月)。
榮幼娥,〈政黨輪替後的海外僑教政策(2000-2010)〉(臺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7月),頁81。
劉偉鵬,〈馬來西亞新總理:拉薩克〉《問題與研究》10卷1期(臺北:國際關係研究所,1970年10月10日),頁82。
羅石圃,〈大馬與中共建交十周年的檢討〉《問題與研究》23卷12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4年9月10日),頁57-65。
魏佳卉主編,《Watch Taiwan 觀‧臺灣》第15期(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2年10月)。
	




(三)紀念特刊
大同行有限公司,〈大同行有限公司簡報〉(出版項未刊稿:1989年6月15日)。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今日華僑(1980-1981)》(臺北:華僑通訊社,1980年10月)。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創新‧務實‧開拓中華民國與華僑》(臺北:僑務委員會,1992年)。
北婆三邦同學會,《北風》第八期(臺北:英屬婆羅洲華僑同學會,1962年5月)。
古晉中華第一中學,《古晉中華第一中學響起‧想起二零一二年畢業特刊》(古晉:古晉中華第一中學,2012)。
古晉中華第三中學,《古晉中華第三中學‧第四十四屆高中文商科‧第十五屆汽修科‧第五十二屆初中畢業特刊》(古晉:古晉中華第三中學,2011)。
古晉中華第三中學,《古晉中華第三中學2012年畢業特刊》(古晉:古晉中華第三中學,2012)。
古晉中華第四中學,《古晉中華第四中學二零零九年度校刊》(古晉:古晉中華第四中學,2009)。
古晉中華第四中學,《古晉中華第四中學高中第二十一屆初中第四十九屆校刊》(古晉:古晉中華第四中學,2011)。
公民中學,《公民中學創校45周年紀念特刊》(詩巫:公民中學,2005)。
全國行動理事會報告書,《五一三悲劇》(吉隆坡:全國行動理事會,1969年10月9日)。
李振源,《華商歲月:古晉中華工商總會120周年會史》(古晉:古晉中華工商總會,2010年6月15日)。
美里留臺同學會,《美里留臺同學會十五週年紀念特刊》(美里:美里留臺同學會,出版年限未刊稿)。
美里留臺同學會,《美里留臺同學會廿週年紀念特刊》(美里:美里留臺同學會,1984)。
美里培民中學,《2012年美里培民中學第四十二、四十八屆初高中畢業特刊》(美里:美里培民中學,2012)。
美里廉律中學,《二零零六年度美里廉律中學創校四十周年校刊暨第卅五屆高中畢業班特輯》(美里:美里廉律中學,2006)。
則鳴編,《馬來西亞計劃英婆意見剪輯》(出版項未刊稿)。
洪松堅,《前進!馬中關係:馬哈迪醫生中國之行》(吉隆坡:天地圖書有限公司,出版時間未刊稿)。
砂朥越旅臺同學會,《砂朥越青年》第五期(臺北:砂朥越旅臺同學會,1966年11月)。
砂朥越旅臺同學會,《砂朥越青年》第六期(臺北:砂朥越旅臺同學會,1967年7月)。
砂羅越旅臺同學會,《砂羅越青年》第十期(臺北:砂羅越旅臺同學會,1971年9月)。
砂羅越旅臺同學會,《砂羅越青年十週年紀念特刊》(臺北:砂羅越旅臺同學會出版,1973年6月),第十一期。
砂羅越旅臺同學會,《砂羅越青年》(臺北:砂羅越旅臺同學會出版,1974年6月),第十二期。
砂朥越旅臺同學會,《砂朥越旅臺同學會二十週年紀念特刊》(臺北:學刊社國展印刷企業有限公司,1983年3月15日)。
砂朥越旅臺同學會,《十分之一世紀:砂朥越旅臺同學會卅週年紀念特刊》(臺北:砂朥越旅臺同學會,1993年4月)。
砂朥越統一合作社,〈砂朥越統一合作社章程〉,出版項未刊稿。
砂朥越統一合作社,〈砂朥越統一合作社第一次(1980)社員大會紀錄〉,1980年1月15日。
砂朥越統一合作社,〈砂朥越統一合作社第四次(1983年度)社員大會紀錄〉,1984年3月25日。
砂朥越統一合作社,〈砂朥越統一合作社社員報告書〉,1986年8月6日。
砂羅越留臺同學會,《砂羅越留臺同學總會成立十五週年紀念特刊》(砂羅越留臺同學會,1979年)。
砂羅越留臺同學會,《留臺之聲》(古晉:第一、二省留臺同學會,1980年12月)。
砂羅越留臺同學會,〈留臺會訊〉,1989年10月。
砂羅越留臺同學會,《砂羅越留臺同學總會成立20週年紀念特刊》(詩巫:砂羅越留台同學會,1984年11月17日)。
砂羅越留臺同學會,
砂羅越留臺同學會,《砂羅越留臺同學總會成立21週年紀念特刊》(美里:美里留臺同學會主辦,1985年11月1、2日)。
砂羅越留臺同學會,《砂羅越留臺同學會總會成立廿二週年紀念特刊》(古晉:第一二省留臺同學會,1986年11月15日)。
砂朥越留臺同學,《砂朥越留臺同學總會成立廿三週年紀念特刊》(民都魯:民都魯留臺同學會,1987年11月14日)。
砂羅越留臺同學會,《砂羅越留臺同學會創會卅週年紀念特刊》(詩巫:砂羅越留臺同學會,1995年6月)。
砂拉越留臺同學會,《砂拉越留臺同學會35週年紀念特刊》(詩巫:砂拉越留臺同學會,1999年11月)。
砂拉越留臺同學會,《第38屆砂拉越留臺同學會文華之夜紀念特刊》(詩巫:砂拉越留臺同學會,2003年6月)。
砂拉越留臺同學會,《砂留臺同學會三十九週年暨泗分會卅週年紀念特刊》(詩巫:砂拉越留臺同學會,2004年6月)。
砂拉越留臺同學會,《砂拉越留臺同學會暨詩巫省分會創會四十週年雙慶》(詩巫:砂拉越留臺同學會,2005年6月)。
砂拉越留臺同學會,《砂留臺同學會41週年紀念特刊》(詩巫:砂拉越留臺同學會,2006年6月)。
砂拉越留台同學會,《砂拉越留臺同學會創會44周年紀念特刊暨泗里街省分會35周年》(出版地未刊稿,2008年10月3-4日)。
砂拉越留臺同學會,《砂拉越留臺同學會暨詩巫省分會創會卌五週年雙慶》(詩巫:砂拉越留臺同學會,2009年)。
砂拉越留臺同學會,《砂拉越留臺同學會暨詩巫省分會創會四十五週年紀念特刊》(詩巫:砂拉越留臺同學會,2010年1月)。
砂拉越留臺同學會,《深耕教育之路、傳承文化香火:慶祝創會46周年紀念‘文華之夜’》(出版項未刊稿,2010年12月04日)。
砂拉越留臺同學會,《砂拉越留臺同學會47週年文華之夜特輯》(古晉:砂拉越留臺同學會,2011年12月3日)。
砂拉越留臺同學會,《砂拉越留臺同學會通訊錄2010》(古晉:砂拉越留臺同學會,2010)。
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文協十年: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創會十週年紀念特輯1990-2000》(詩巫: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2001年9月30日)。
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第五屆砂拉越華族文化研討會‧會刊2009》(詩巫: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2009年4月19日)。
砂朥越華族文化研討會籌委會編,《第二屆砂拉越華族文化研討會總結報告》(詩巫:砂朥越華族文化研討會籌委會,1993年6月12日)。
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第五屆砂拉越華族文化研討會‧會刊2009》(詩巫: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2009年4月19日)。
砂華總,《第26屆全國華人文化節特輯》(詩巫:砂華總,2009年)。
砂拉越古晉三馬拉漢華人社團總會青年團,《砂拉越古晉三馬拉漢華人社團總會青年團第十四屆(2009-2011)資訊錄》(古晉:砂拉越古晉三馬拉漢華人社團總會青年團,2011年)。
馬來西亞留臺校友會聯合總會,《馬來西亞留臺校友會聯合總會2003年文華節活動暨各屬會活動簡輯》(八打靈:留臺聯總,2003年)。
著者未刊稿,《慶祝大馬來西亞聯邦建國紀念特刊:馬來西亞萬歲》(出版項未刊稿)。
著者未刊稿,《獨中今昔》(馬來西亞: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出版,出版年未刊稿)。
著者未刊稿,《馬中歷史展新頁》(吉隆坡:東風貿易公司,出版時間未刊稿)。
董教總編印,《再看1996年教育法令》(加影:董教總,1997年8月)。
黃生光主編,《留華成長在風雨中》(詩巫:馬來西亞留華同學會,2007年4月)。
黃乃裳中學,《黃乃裳中學2008校刊》(詩巫:黃乃裳中學,2008)。
詩巫黃乃裳中學,《黃乃裳中學2011年校刊》(詩巫:黃乃裳中學,2011年)。
詩巫公教中學,《詩巫公教中學2012校刊》(詩巫:詩巫公教中學,2012)。
詩巫公民中學,《公民中學創校45周年紀念特刊》(詩巫:公民中學,2005)。
楊日燕、熊美鵑編,《新里程:詩巫華團會訊第8期》(詩巫:詩巫省華人社團聯合會資訊與研究組,2007年8月)。
僑務委員會,《中華民國100年僑務統計年報》(臺北:僑務委員會,2012年9月第一版)。
熊美鵑編,《新里程:詩巫華團會訊第10期》(詩巫:詩巫省華人社團聯合會資訊與研究組,2010年3月)。
魏碧峯,《馬來西亞建國紀念特刊》(新加坡:春秋廣告公司,出版項未刊稿)。



(四)英文資料
Shome, Anthony S.K., Malay Political Leadership(New York:Routledge Curzon, 2002).
Annual Report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Sarawak(Kuching:Education Department Sarawak,1966).
Andaya, Barbara Watson Andaya and Leonard Y., A Malaysia History of Second Edition(North America: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1).
Brooke,Margaret Lady B., My life in Sarawak(New York:Philosophical Library,1948).
Cheah Boon Kheng, Malaysia:The Making of a Nation(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Asian Studies, 2002).
E.W WoodHead, Report Upon Financing of Education And Condition of Service In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In Sarawak. 
Francis Farrihgton Bould, Sarawak Administration Report For 1929.
Gabriel Tan, Japanese Occupation Sarawak 1941-1945(Kuching:Penerbitan Sehati Sdn Bhd,2009).
Hon-Kah Fo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During The White Rajahs' Times in Sarawak and its Role in Modernization of Sarawak, (Washingto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U.S.A,2005).
Indira Ramanathan, China and the Ethnic Chinese in Malaysia and Indonesia, 1949-1992(India:Sangam Books Limited,1994).
Ju-K'ang T'ien, The Chinese of Sarawak(Kuching:Research&Resource Centre Committee SUPP Headquarters,1997 ).
John Beville Archer, Sarawak Administration Report For 1938(Kuching:Sarawak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39).
Julitta Lim Shau Hua, PhD., Pussy's In The Well:Japanese Occupation Of  Sarawak 1941-1945(Kuching:Research and Resource Centre SUPP Headquarters, 2005).
Kris Jitab with James Ritchie, Sarawak Awakens:Taib Mahmud's Politics of Development(Malaysia:Pelanduk Publications,1992).
Lee Kam and Tan Chee-Beng, The Chinese in Malaysia(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Naimah S. Talib, The Sarawak Administrative Service under the Brooke Rajahs and British  Colonial Rule(Kuala Lumpur: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R.S. Milne and Diane K. Mauzy, Malaysian Politics under Mahathir(London and New York: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1999).
Souvenir Programme, Rumah Malaysia(Sibu:出版項未刊,1983).
S.J.Curtis,Education in Britain Since 1900(second edition)(London:University Tutorial Press,1950).
Sylvia of Sarawak, The Three White Rajas By Her Highness The Renee Of Sarawak(Kota Kinabalu:Natural History Publications,2004).
Yuan Bingling , A Study of the Kongsis of West Borneo(1776-1884)(Netherlands:Leiden University,2000). 

(五)報刊資料
《宏觀報周刊》(臺北)
《砂州日報》(砂拉越)
《馬來西亞日報》(馬來西亞)
《星洲日報》(馬來西亞)
《淡江時報》(臺北)
《國際時報》(馬來西亞)
《聯合日報》(馬來西亞)
《詩華日報》(詩巫)





(六)網絡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stgakch/?fref=ts(砂勞越留臺同學會古晉分會)
https://www.facebook.com/MiriTaiwanGraduates(美里留臺同學會)
https://www.facebook.com/liutai.sarikei?fref=ts(泗留臺)。
http://big5.taiwan.cn/gate/big5/www.taiwan.cn/twrwk/twdq/rw/zj/200708/t20070828_445494.htm(馬華作家李永平介紹)
http://maps.lidicity.com/index.html(世界各國地圖:列國版圖)

(七)田野調查記錄
    本研究自2011-2013年經歷三次的田野調查,筆者依照地方性、歷史性、人物性等方向從事口述歷史的紀錄,相關的田野調查記錄,詳參閱附錄三。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