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206200616294700
DOI 10.6846/TKU.2006.01045
論文名稱(中文) 兩岸統合問題探討—從邦聯模式分析
論文名稱(英文) The Unification Models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 the Analysis of Confederation Model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4
學期 2
出版年 95
研究生(中文) 賀復興
研究生(英文) Fu-Hsin Ho
學號 79324008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6-05-28
論文頁數 28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潘錫堂
委員 - 高孔廉
委員 - 蔡萬助
關鍵字(中) 統合模式
邦聯制
兩岸關係
一個中國
大陸政策。
關鍵字(英) Unification models
Confederation
Rel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Taiwan’s China polic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以「邦聯制」作為兩岸統合的問題探討,因為對於兩岸關係這個議題,大陸當局與台灣當局各有不同的立場與觀點,只有兩岸政府與人民願意誠懇面對現實,堅守和平、理性與共榮的原則,展開協商與對話,共謀適合兩岸未來的願景,才符合兩岸人民的最大利益。
基於此,本論文的研究目的為:一、問題意識:在中共堅持「一個中國」、「一國兩制」,台灣民眾又不願放棄主權與現有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哪一種統合模式最適合兩岸的現況與未來?二、從理論與實際面,初步分析各種統合模式對兩岸之優劣或可接受程度。三、探討兩岸採取邦聯制作為兩岸統合模式的適切性,並且提供建議。
本論文的研究結果認為:無論是提出邦聯制的國民黨或者其它政黨,以及強調「一個中國」、「一國兩制」的大陸當局,乃至美國等國家;比較各種統合模式,邦聯制是最有可能獲得兩岸各派人士共識的整合模式。雙方在政治議題上雖然頗多歧異,但仍有經濟、文化及民族性等共識,兩岸若同意啟動以「邦聯制」為主軸的「政治統合」,在心理上建構出「兩岸一家」的心理意識,逐步解決彼此之間的歧見與衝突,必能突破目前兩岸關係的僵局。
總之,兩岸若能共組「一個中國架構下的邦聯制」,則可契合兩岸均可接受的折衷平衡點;既符合中共主張的「堅持一個中國之促統一、反分裂」之立場,也能體現台灣要求的「當家獨立自主」的權利,堪稱締建雙贏新局。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lausibility of “confederation” as one of the unification model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As Chinese and Taiwanese authorities resist their proper stand-points and points of view regar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gime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greatest interest of people living in both side of the straight can only be achieved wherever negotiations and dialogues are proceeded on the basis of peace, ration and the belief of a common prosperity shared by the straights.
    The paper researches mainly on the following topics: firstly, which kind of unification model is the most adoptable to current circumstances and in the near future, assuming that Chinese government insists the policy of “one China” and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while Taiwanese people are not willing to change their current status and sovereignty.  Secondly, several models are analyzed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Thirdly, the model of a confederation is further discussed and commented for its plausibility and acceptability.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model of confederation is most possibly acceptable for experts and political parties between the straights.  Despite of disagreements in many political aspects, the people share similar economic, cultural and national situations.  It is, therefore, believed that the “political unification” based on “confederation” with the notion of “two lands one family” helps to resolve diversity and conflicts among the authorities.
    “Confederation à la cadre of one China,” being recognized the acceptable pivot by both people and governments of the countries obeys the principle of “the unification of one China against recession” and incarnates Taiwan’s request of “autonomous and self-dependant”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suggests the proposed cadre to be one of the most theoretically plausible and practical models in dealing with contemporary Chinese relationship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兩岸統合問題探討—從邦聯模式分析

目次

第一章 緖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基本概念的界定	          3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5
第四節 分析架構之建立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六節 文獻回顧	                   9
第二章 統合理論與模式之探討 	18
第一節 統合理論的基本概念	         18
第二節 統合理論的之學派與主張	25
第三節 統合模式之分類	         46
第三章 兩岸關係的歷史回顧	         71
第一節 臺灣的大陸政策	         71
第二節 大陸的臺灣政策	         99
第三節 兩岸統合的認知與歧見         116
第四章 海峽兩岸統合模式發展方向     124   
第一節 兩岸經貿統合的方法           124
第二節 兩岸政治統合的方法           156
第五章 邦聯制作為兩岸統合模式選項之評估 173
第一節 邦聯制主張的內涵             173
第二節 邦聯制作為兩岸統合模式的評估 190
第三節 當前兩岸關係的發展           198
第六章 結論                         219
第一節 歐洲統合經驗對兩岸的啟示     219
第二節 研究展望                     224
參考書目                            237

附錄

一、一九七二年二月中(共)與美國簽定「上海公報」全文	252
二、一九七八年中(共)美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	256
三、一九七九年台灣關係法                               257
四、一九八二年八月中(共)美簽定之「八一七公報」全文	268
五、鄧小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270
六、江澤民: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江八點)	273
七、李總統登輝先生:「塑造中國統一的新形勢」(李六條)	275
八、陳總統五二○就職演說:有關兩岸關係談話內容	277
九、陳總統針對中共當局所謂的「一國兩制」提出看法	279
十、陳總統新書《世紀首航-政黨輪替五百天的沈思》	280

圖目次

圖2~2 民眾認知大陸當局對我敵意                        29
圖2~3 政治結合的光譜                                  47
圖3~1 民眾對統一、獨立或維持現狀的看法-折線圖        98
圖3~2 民眾對統一、獨立或維持現狀的看法-區域圖        99
圖3~3 民眾對大陸當局提出「一國兩制」模式解決兩岸問題的看法                                                    110
圖4~1 兩岸經濟統合的階段與時程                       143
圖5~1 國統綱領進程圖                                 179
圖6~1 民眾對兩岸交流開放速度的看法                   228

表目次

表1~1 政治系統理論                                     8
表3~1 陳水扁政府去中國化爭議事件                      86
表3~2 「一邊一國」相關民意調查                        89
表3~3 陳水扁主政期間有關大陸政策重要談話              94
表3~4 陳水扁主政期間中共對臺政策重要談話             112
表4~1 區域經貿統合區塊一覽表                         126
表4~2 東亞各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概況                   129
表4~3 中國大陸加入WTO市場開放承諾                 135
表5~1 國內外邦聯制主要倡議者一覽表                   173
表5~2 歷史上實施「邦聯」國家一覽表                   181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份
一、兩岸政府文獻
1. 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中國台灣問題,幹部讀本,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年。
2. 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一個中國原則與台灣問題,北京:2000年2月。
3.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大陸事務部,大陸情勢雙週報,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
4. 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中國國民黨政策綱領草案「邦聯」
說帖,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2001年。
5.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台海兩岸關係說明書,1994年7月。
6.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海峽兩岸關係白皮書,1994年。
7.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關於中共「一個中國」策略之初步分析, 1996年12月。
8.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大陸工作參考資料合訂本,第1冊、第2冊,1996年。
9.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跨越歷史的鴻溝:兩岸交流十年的回顧與前瞻,1997年。
10.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中華民國政府對「九七」香港情勢的立場與政策說帖,1997年6月。
11.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新政府大陸政策重要文件,1998年。

二、專書
1.  王麗萍,聯邦制與世界秩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2.  方柏華,國際關係格局-理論與現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6月)。
3.  丘宏達,現代國際法(台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1995年3月)。
石之瑜,創意的兩岸關係(台北:揚智出版社,1997年5月)。
4.  包宗和、吳玉山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9月)。
5.  包宗和,台海兩岸互動的理論與政策面向(1950-1989)(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9月)。
6.  包宗和,後冷戰時期國家發展的見證與評析(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5月)。
7.  呂亞力,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2月)。
8.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5版)(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1月)。
9.  李英明,中共研究方法論(台北:揚智出版社,民國1988年3月)。
10. 李英明,全球化時代下的台灣和兩岸關係(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12月)。
11. 李家泉,一國兩制與台灣前途(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1年2月)。
12. 李家泉,兩岸雙贏之路-試論『一國兩制』的台灣模式(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1年3月)。
13. 余紀忠,五十年來的理念與實踐-一個報人為歷史存證(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9年2月)。
14. 余紀忠,提筆為時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2年2月)。
15.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出版,1990年5月)。
16. 林庭瑤譯,Nash, Kate,全球化、政治與權力(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年7月)。
17. 吳玉山,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從前蘇聯看台灣與大陸間的關係(台北:正中書局,1997年4月)。
18. 吳新興,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年3月)。
19. 胡元梓、薛曉源,全球化與中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2月)。
20. 胡廷泓譯,Lodge, George C.,全球化的管理:相互依存時代全球化趨勢(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1998年9月)。
21. 胡為真,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4月)。
22. 俞可平主編,全球化時代的社會主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2月)。
23. 高朗,「從整合理論探索兩岸整合的條件與困境」,包宗和、吳玉山主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4月)。
24. 黃昭元主編,兩國論與台灣國家定位(台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5月)。
25. 郭華倫,「中共問題研究方法」,中共問題論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76年6月) 。
26. 華力進,政治學(台北:經世出版社,1987年1月)。
27. 連戰,連戰的主張:新藍圖新動力(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1月)。
28. 陳勁,歐洲聯盟之整合與體制運作(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4月)。
29. 張五岳,分裂國家互動模式與統一政策之比較研究(台北:,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92年8月)。
30. 張亞中,兩岸主權論(台北:揚智出版社,1998年11月)。
31. 張亞中,兩岸統合論(台北:揚智出版社,2000年8月)。
32. 張亞中,歐洲統合: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的互動(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10月)。
33. 張亞中,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出版社,2000年4月)。
34. 張金鑑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行政學(第七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1月)。
35. 楊開煌,縱論兩岸尋雙贏(台北:歷史智庫,1996年2月)。
36. 楊開煌,崢嶸-兩岸關係之鬥爭與對策(台北:海峽學術出版  社,2001年10月)。
37. 熊玠,余遜達、張鐵軍譯,無政府狀態與世界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
38. 劉明,國際干預與國家主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39. 閻學通,美國霸權與中國安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
40. 蔡政文,國際關係理論發展及其評估(台北:三民書局,1989年8月)。
41. 鄭海麟,台灣主權的重新詮釋(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0 年2月)。
42. 鄭海麟,兩岸和平統一的思維與模式(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1年12月)。
43. 魏鏞,社會科學的性質及發展趨勢(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3月)。
44. 羅志淵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政治學(第三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1月)。

三、期刊論文
1. 王俊南,「兩岸統合歧見之探討:理論與實踐」,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7卷,第12期,2001年12月。
2. 宋學文、黎寶文,「全球化與中共的民族主義:一國兩制的機會與限制」,中國大陸研究(台北), 44第卷,第7期,2001年7月。
3. 宋學文,「全球化與全球治理對我國公共政策研究之影響:並兼論對兩岸關係研究之意涵」,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4卷,第4期,2001年4月。
4. 宋學文,「新政府在大陸政策之挑戰與契機」,中國事務季刊(台北),第1期,2000年。
5. 朱景鵬,「區域主義、區域整合與兩岸整合問題之探討」,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2卷,第8期,1999年8 月。
6. 吳新興,「整合理論及其對中國問題解決的應用」,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4卷,第2期,1995年2 月。
7. 吳新興,「整合理論:一些概念性的分析」,中國事務季刊(台北)第5期,2001年7月。
8. 沈玄池,「從邦聯制談兩岸問題之解決」,政策月刊(台北),第62期,2000年9 月。
9. 李瓊莉,「經濟安全概念在亞太地區的發展」,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8卷,第2期,1999年2月。
10. 李銘義,「兩岸政治對談之美國因素」,中國事務季刊(台北),第6期,2001年10月。
11. 李銘義,「兩岸政治互動過程之歷史途徑分析」,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8卷,第4期,2002年4月。
12 冷溶,「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構想的來龍去脈」,瞭望月刊海外版(台北),第16期,1992年7月。
13.  周繼祥,「邦聯構想平議」,立法院院聞(台北),第30卷,第1期。
14. 邱淑美,「兩岸為關係與歐盟經驗(下)」,新世紀智庫論壇季刊(台北),第13期,2001年3月。
15. 林正義,「布希政府台海兩岸政策初探」,中國事務季刊(台北),第7期,2002年1月。
16. 柳金財,「論九○年代以來中華民國政府關於一個中國論述內涵的持續與變遷」,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7卷,第4期,2001年4月。
17. 宦國蒼,「北京調整對台政策」,香港九十年代(香港),1985年6月。
18. 翁松燃,「統合模式初探」,新世紀智庫論壇(台北),第13期,2001年3月。 
19. 陳頎,「小布希政府的中國政策與兩岸關係」,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7卷,第9期,2001年9月。
20. 陳毓鈞,「邦聯制似可作為一中政策」,政策月刊(台北),第62期,2000年9月。
21. 陳翁平,「邦聯  一個值得試煉的中國統一方案:其理念與實踐」,大漢學報(宜蘭),第16期,2001年3月。
22. 黃鴻博,「一個中國定義與兩岸關係之辯證發展探討」,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8卷,第6期,2002年6月。
23. 張惠鈴,「兩岸政治談判的困境與未來」,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6卷,第7期,2000年7月。
24. 張惠玲,「從香港模式觀察一國兩制實踐之矛盾與困境」,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8卷,第3期,2002年3月。
25. 張亞中,「兩岸統合與第三主體的建立」,中國事務季刊(台北),第5期,2001年7月。 
26. 張亞中,「對一個中國架構下的邦聯的思考」,政策月刊(台北),第62期,2000年9月。
27. 張亞中,「兩岸未來之認同與統合:歐盟模式的思考」,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8卷,第10期,1999年10月。
28. 張洋培,「國家主權論與歐洲統合」,新世紀智庫論壇季刊(台北),第13期,2001年3月。
29. 楊永明,「民主主權:政治理論中主權概念之演變與主權理論新取向」,政治科學論叢(台北),第7期,1996年5月。
30. 廖顯謨,「大中華邦聯: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妥協」,朝陽學報(台南),第6期,2000年3月。
31. 潘錫堂,「從邦聯制意涵-論一個中國架構下邦聯制的可行性」,政策月刊(台北),第62期,2000年9月。
32. 趙先運,「中共一國兩制理論體系的拆解與超越」,理論與政策(台北),第6卷,第1期,1991年10月。
33. 劉慶祥,「一個中國的完整敘述-從中共對主權的看法分析」,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6卷,第11期,2000年11月。
34. 劉虹,「聽其言、觀其行的特殊意涵」,中國評論(香港),第2期,2000年。
35. 盧瑞鍾,「從邦聯制談兩岸問題」,政策月刊(台北),第62期,2000年9月。
36. 謝敏傑,「唯一選項或民主選擇-台北、北京、華府關於兩岸關係前景的爭議」,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4卷,第9期,2001年9月。
37. 魏鏞,「胎動中的歷史」,歷史月刊(台北),第2卷,第3期,2002年9月。
38. 戴東清,「一個中國內外有別對台灣之適用性的探討」,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4卷,第6期,2001年6月。
39. 顏建發,「兩岸統合的前景」,遠景季刊(台北),第2卷,第4期,2001年10月。
40. 嚴家其,「一國兩制和中國統一的途徑」,紅旗(北京),第6期,1985年。
41. 立法院法制局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問題專案小組編 ,兩岸共組「邦聯」之可行性評析(台北:2001年1月)。
42. 立法院法制局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問題專案小組編 ,中共官方反對「邦聯」統一模式之評析(台北:2001年3月)。
43. 陳荷夫,一國兩制的理論思考(廣東: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情報研究所編,一國兩制之論點彙編1979-1986年上冊,1987年6月)。
44. 魏鏞,兩岸關係互動及整合模式之比較分析專案研究報告(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研究,2002年6月)。
45. 丁樹範,「美中台三角關係中的美國角色-走在兩岸間的鋼索」,三軍大學,跨世紀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究會(台北:1999年12月)。
46. 包宗和,「台海兩岸互動模式之演變1949~1988」,收錄於中國政治學會舉辦,政治革新與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1988年1月20日)。

四、報刊
1. 聯合報(台北)
2. 中國時報(台北)
3. 中央日報(台北)
4. 蘋果日報(台北)
5. 自由時報(台北)
6. 台灣日報(台北)
7. 台灣新生報(台北)
8. 大公報(香港)
9. 文匯報(香港)
10. 解放軍報(北京)

五、學位論文
1. 孫仁燮,台海兩岸統一政策之比較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12月)。
2. 聶米忠,中共對台武力(高壓)政策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3. 李銘義,兩岸政治互動之研究,1995-2000(高雄: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6月)。
4. 陳泰山,二十一世紀兩岸統一模式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5. 朱鳳芝,兩岸政治整合之研究  邦聯模式之探討(台北: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2002年6月)。
6. 童慧玲,臺海兩岸統合關係研究—以歐洲聯盟經驗為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2004年6月)。


貳、外文部分
一、專書
1. Cho,Linda and Ramon,H.Myers.,2000.The Divided China Problem; Conflict Avoidance and Resolution(Stanford University Hover Institution).
2. Daugherty, James E. & Pfaltzgraff. Jr.,Robert L.,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Y.: Harper & Row Publishers. 2 ed.,1981).
3. Deutsch,Karl W.,Nationalism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1953).
4. Deutsch, Karl W., Political Community and the North Atlantic Area(N.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7). 
5. Deutsch,Karl W.,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el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1968). 
6. Elazar,Daniel J.,Exploring Federalism (Tuscaloosa: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1987).
7. Frankel, Joseph,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Theory and the Behavior of Stat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
8. Frederick, Lister, K.,The European Union: the United Nations and the Revival of Confederal Governance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1996,Preface). 
9. George, Stephen,Politics and Policies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10. Haas, Ernst B., Beyond the Nation-State: Func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 
11. Haas, Ernst B.,The Uniting of Europ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8). 
12. Harrison, Reginald J.,Europe in Question: Theory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N.Y.: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74).
13. Held, David, Anthony G. McGrew, David Goldblatt, Jonathan Perraton.January 1999.Global Transformations:
Politics,Economics andCulture(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4. Henderson, Gregory, Richard Ned Lebow, John G. Stoessinger.1974.Divided Nations in a Divided World(New York: David McKay Company,Inc).
15. Hinsley, F. H.1996. Sovereignty(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16. Krasner, Stephen D.,Sovereignty, Organized Hypocrisy  
(Princeton,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9). 
17. Linberg, Leon N.,Europe’s Would-Be Polity: Patterns of Change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Englewood: Prentice-Hall, 1970). 
18. Linberg, Leon N., Regional Integr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1971). 
19. Linberg, Leon N.,The Political Dynamics of European Economic Integra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20. March, J. and Olson, J.,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s: The Organizational Basics of Politics (New York: Free Press, 1989).
21. McCormick, John, The European Union: Politics and Policies (Boulder: Westview Press,1996). 
22.Mitrany, David, A Working Peace System: An Argument for the Functional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Chicago: Quadrangle Books.1966). 
23. Nye, Joseph S.,Peace in Parts: Integration and Conflict in Regional Organization (Lanham: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87). 
24. Wallace, Helen, Wallace, William and Webb, Carol e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New York, John Willy & Sons,1983). 
25. Waltz, Kenneth N.,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Massachusetts: Addison-Wesley,1979). 

二、論文及期刊
1.  Deutsch, Karl W., et al,“Political Community and the North Atlantic Area.,”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Community: An Anthology (New York: Anchor Books,1966). 
2.  Grieco, Joseph M.,“Anarchy and the Limits of Cooperation: A Realist Critique of the Newest Liberal Insitutionalism,”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2, No. 3 (Summer 1988),pp.485-507.  
3. Haas, Ernst B. & Schmitter, Philippe C.,“Economics and Differential Patterns of Political Integration: Projections about Unity in Latin America,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Community: An Anthology (New York: Anchor Books,1966). 
4.  Hoffmann, Stanley,“Obstinate or Obsolete? The Fate of the Nation-State and the Case of Western Europe,”Daedalus, Vol. 95, No. 2,1966 ,pp.862-915. 
5.  Hoffmann, Stanley,“Reflections on the Nation-State in Western Europe Today,”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 Vol. 21, 1982, pp.21-37. 
6.  Keohane, Robert & Hoffmann, Stanley,“Conclusions: Community Politics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Willaim Wallace ed., The Dynamics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London: Printer,1990),p.287. 
7.  Linberg, Leon N.,“Political Institution as a Multidimensional Phenomenon Requir ing Multivariate suremen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24(4), 1970, pp.649-731. 
8.  Marks, Gary, Liesbet Hooghe & Kermit Blank, “European Integration from the 1980s: State-Centric v. Multi-Level Governance, ”in 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 Vol. 34, No. 3 (September 1996),pp.341-378. 
9.  Marks, Gary, “Structural Policy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 ” in Alberta M. Sbragia, ed., Europolitics: Institutions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New European Community (Washington. D. 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2),pp.191-224. 
10. Mitrany, David,“The Functional Approach to World Organization, ”in C. A. Cosgrove and K. J. Twitchett ed., The New International Actors: The UN and the EEC (London: Macmillan, 1970).p.65-75. 
11. Mitrany, David,“ The Functional Approach to World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xxiv, No.2, 1948,p.358-361. 
12. Mitrany, David, “The Prospect of Integration: Federal or Functional?”in A. Groom & P. Taylor, eds., Functionalism: 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New York: Crane, Russak, 1975),pp.53-78. 
13. Moravcsik, Andrew,“ Liberal Intergovernmentalism and Integration: A Rejoiner, ”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 Vol. 31, No. 4 (December 1995),pp.611~628. 
18. Nye, Joseph S.,“Patterns and Catalysts in Regional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19(4),1965, pp.870-874. 
19. Nye, Joseph S., “Comparing Common Markets: A Revised Neo-Functionalist Model,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24(4) , 1970,pp.796-835. 
20. Pentland, Charles, “Functionalism and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Integration, ”in A. J. R. Groom & Paul Taylor ed., Functionalism: 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Y.: Crane, Russak & Company, Inc.,1975),p.12. 
21. Pierson, Paul, “The Path to European Integration-A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t Analysis, ” in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Vol. 29, No. 2 (April 1996),pp. 123-163. 
22. Puchala, Donald J.,“Domestic Politics and Regional Harmonization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World Politics, 27(July 1975),pp.496-520.
23. Schmitter, Philippe C., “ Three Neo-Functional Hypotheses about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23(4), 1969, pp.161-166. 
24. Schmitter, Philippe C.,“A Revised Theory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24(4),1970, pp.836-868. 
25. Taylor, P.,“Functionalism: The Approach of David Mitrany, ”in A.J. R. Groom & Paul Taylor ed., Frameworks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London: Printer, 1990), pp.135.
26. Tsebelis, G., Nested Games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pp.18-51. 
27. Wallace,W.,“Government without Statehood:The Unstable Equilibrium,” in H. Wallace and W. Wallace eds.,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3rd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pp.440-441 .

參、網站部分

1.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http://www.mac.gov.tw/
2.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http://www.cepd.gov.tw/
3.  財政部網站 http://www.mof.gov.tw/
4.  經濟部網站 http://www.moea.gov.tw/
5.  關稅總局網站,http://wwweng.dgoc.gov.tw
6.  海基會:http://www.sef.org.tw/
7.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
8.  台灣綜合研究院:http://www.tri.org.tw/
9.  政大國關中心 http://iir.nccu.edu.tw/
10. 聯合知識庫:http://udndata.com/
11.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12. 中共研究:http://www.lib.fhk.edu.tw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