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202201413075300
DOI 10.6846/TKU.2014.00312
論文名稱(中文) 故事型廣告效果之研究-以客委會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tudy of Ads. Effects on the Story-Form Advertising -The Case of Hakka Affairs Council.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資訊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2
學期 1
出版年 103
研究生(中文) 林士煉
研究生(英文) Shih-Lian Lin
學號 60004014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4-01-10
論文頁數 21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振家
委員 - 陳尚永
委員 - 施建州
關鍵字(中) 說故事
故事行銷
故事型廣告
客委會
關鍵字(英) Storytelling
Story-based marketing
Story-form advertising
Hakka Affairs Council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當廣告成為了推廣客家文化的媒介時,內容參雜了許多與客家有關的影像,其目的已經不只是宣傳、推廣的作用,而是為了讓不瞭解客家的族群或是已經熟悉客家的人們,能夠從中獲得客家文化更真實的感動,改變過去對客家文化的認識與瞭解。因此,客委會逐漸意識到這一點,開始以說故事的手法製作廣告,陸續在2009年製作播出《客家好親近》、2010年《客家好趣味》到2012年的《客家好愛你》,造成觀眾相當大的迴響,也讓客委會瞭解到,透過廣告來說故事,能夠強化消費者心目中對客家文化的品牌印象與好感度。

   本研究將以客委會在2009年所播出的《客家好親近》連環故事型廣告、2010年《客家好趣味》片段故事型廣告、2012年《客家好愛你》微電影廣告為研究案例,根據Fog、Budtz與Yakaboylu(2005)所提出的故事「典型四大元素」:訊息(message)、衝突(conflict)、人物(characters)、情節(plot),做為分析架構,探討在故事結構上,客委會如何運用這三部故事型廣告,透過故事行銷,成功推廣客家特色及文化,最後輔以問卷調查法的方式,調查消費者對於這三部故事型廣告的認知、態度、行為,在廣告效果上有無差異性,運用更完整的研究數據來分析故事行銷對於消費者的傳播效果。

   本研究針對三部不同類型的故事型廣告進行敘事分析,研究發現片段故事型廣告各篇主題鮮明且情節獨立,透過每篇故事中主角目標與故事主題的相互契合,閱聽眾在觀看的過程裡也能更容易瞭解故事核心;連環故事型廣告故事背景則是以兩個不同文化的家庭為架構出發,中間因為不同文化差異帶來各種有趣故事,也讓閱聽眾體會到故事整體呈現客家親情、家庭和樂、客家與閩南族群彼此相處融洽的氛圍;微電影廣告方面,則著重於祖孫兩人在文化上的衝突及差異,加深大眾對於廣告的印象,在文化衝突上並沒有提供太多線索,整篇影片以祖孫情串連故事核心。

   在閱聽眾的效果面上可以發現,三部不同類型的故事型廣告其注意程度,微電影廣告客家好愛你明顯優於其他兩部故事型廣告,且片段故事型廣告客家好趣味又優於連環故事型廣告客家好親近。在廣告態度上,微電影廣告客家好愛你會明顯優於其他兩部故事型廣告,且連環故事型廣告客家好親近又優於片段故事型廣告客家好趣味。在品牌態度上,微電影廣告客家好愛你明顯優於其他兩部故事型廣告,且片段故事型廣告客家好趣味又優於連環故事型廣告客家好親近。
英文摘要
When an advertisement becomes a media to promote Hakka culture, wherein a variety of images related with Hakka are included, the purpose is not only to play full of promotion or publicity, but also to make groups who have no idea about Hakka or individuals who have been familiar with Hakka to be touched by Hakka culture more physically and alter what they had any knowledge and how they interpreted Hakka culture. In view of this, with being alert to this part gradually, Hakka Affairs Council commenced to make advertisements by storytelling that “Close to Hakka” produced and played in 2009, “Funny Hakka” in 2010 and “I love you! Hakka” in 2012 one by one, creating echoes at a considerable degrees from the audience; through this, Hakka Affairs Council also understands that storytelling through advertisement is able to strengthen branding and favorability consumers keep mindful Hakka culture deeply.

    This study used cycle story-based advertisement titled “Close to Hakka” which was played in 2009, story-based advertisement clips titled “Funny Hakka” played in 2010 and micro-film advertisement titled “I love you! Hakka” in 2012 as the cases. Indicated by “typical four elements” proposed by Fog, Budtz and Yakaboylu (2005): message, conflict, characters and plot are concepts in the study and discussions in the structure of story and how does Hakka Affairs Council deploy these three advertisements and story-based marketing to create promotional success of Hakka specialty and culture, at last, with survey through questionnaires to give rise to cognition, attitude, behavior consumers identify these three advertisements, searching if any difference behind the effects these advertisements might create, and more complete data or figures were used to analyze any spreading effect story-based marketing causes onto consumers.

    This study had a narrative analysis on these three story-based advertisements in varied types where questionnaire was consolidated in the analysis of dimension of effect such advertisements might create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audience; indicated form the findings, among those story-based advertisement clips titled “Funny Hakka”, each has a clear theme with independent plot. Through match between character’s goal and story topic in each of them, the audience also can catch more pictures of core during watching; in the cycle story-based advertisement titled “Close to Hakka”, the background was a framework of two families standing up in different culture and every kind of funny story was brought by such difference one by one, which also urges the audience grasp atmosphere hidden among Hakka family, harmonious family, Hakka and Taiwanese people getting along with each other. For micro-film advertisements, they emphasize “fun” created through cultural conflict and difference occurred to grandparents and grandsons, which strengthens people’s image for the advertisements; it did not give many glues regarding to such cultural conflicts, but, created predictable effects on difference to the public both sides raise from language and food, which connected all successfully.  The entire film connected core in the story between grandparents and grandsons. 

    As seen in the effects caused to the audience, for degrees the audience paid attention to these three story-based advertisements in different types, the advertisement expressed by micro-film, “I love you! Hakka”,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e other two ones clearly and story-based advertisement clips, “Funny Hakka”, performed better than cycle story-based advertisement, “Close to Hakka”. For attitudes expressed through advertisement, micro-film one, “I love you! Hakka”,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e other two ones clearly and cycle story-based advertisement, “Close to Hakka” performed better than story-based advertisement clips, “Funny Hakka”.  For attitudes of branding, micro-film one micro-film one, “I love you! Hakka”,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e other two ones clearly and story-based advertisement clips, “Funny Hakka”, performed better than cycle story-based advertisement, “Close to Hakka”.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意識	         6
第三節	研究流程	                 8

第貳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說故事與故事行銷之概念	 9
第二節	廣告影片分類之相關文獻	20
第三節	廣告認知之相關理論	        29
第四節	廣告態度之相關理論	        35
第五節	購買意願之相關理論	        39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44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4
第二節	個案選取	                50
第三節	研究概念與問卷設計	        51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資料分析方法	55

第肆章  研究分析	                58
第一節	片段故事型廣告之敘事分析	58
第二節	連環故事型廣告之敘事分析	80
第三節	微電影廣告之敘事分析        107
第四節	敘述性統計分析	        131
第五節	信度與效度檢驗分析	        144
第六節	客家關聯性之答題差異性分析	146
第七節	敘事結構在各構面之差異性分析	151
第八節	不同類型的故事型廣告在各構面之差異性分析	173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7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75
第二節	研究結論	190
第三節	研究建議與限制	192

參考文獻	195
附錄	203


表目錄
表1-1-1  2004-2013年客家廣告清單	  1
表2-2-1  廣告的定義	         22
表2-2-2  廣告影片的比較	         24
表2-2-3  微電影廣告優缺點	         26
表2-3-1  中央路徑與周邊路徑	         30
表2-4-1  品牌態度與購買決策的相關性	 37
表2-5-1  購買意願的定義	         39
表2-5-2  廣告層級向度與廣告效果之衡量範圍	43
表3-1-1  原型與故事要旨	                45
表3-2-1  客家好趣味廣告分類表	        50
表3-2-2  客家好親近廣告分類表	        51
表3-2-3  客家好愛你廣告分類表	        51
表3-3-1  研究變數與操作型定義	        53
表3-3-2  各構面之衡量問項	                54
表3-3-3  問卷設計表	                54
表4-1-1  「好客篇」故事情節發展結構	58
表4-1-2  「美食篇」故事情節發展結構	61
表4-1-3  「音樂篇」故事情節發展結構	63
表4-1-4  「紙傘篇」故事情節發展結構	66
表4-1-5  「硬頸篇」故事情節發展結構	68
表4-1-6  「語言篇」故事情節發展結構	70
表4-1-7  「擂茶篇」故事情節發展結構	73
表4-1-8  「藍衫篇」故事情節發展結構	75
表4-1-9  片段故事型廣告客家好趣味之故事發展結構整理	77
表4-2-1  「序曲篇」故事情節發展結構	80
表4-2-2  「出遊篇」故事情節發展結構	83
表4-2-3  「拜訪篇」故事情節發展結構	85
表4-2-4  「招待篇」故事情節發展結構	88
表4-2-5  「娛樂篇」故事情節發展結構	90
表4-2-6  「求婚篇」故事情節發展結構	93
表4-2-7  「結婚篇」故事情節發展結構	95
表4-2-8  「家規篇」故事情節發展結構	98
表4-2-9  「婆媳篇」故事情節發展結構	100
表4-2-10 「新生篇」故事情節發展結構	102
表4-2-11  連環故事型廣告客家好親近之故事發展結構整理	105
表4-3-1  「愛?礙?篇」故事情節發展結構	107
表4-3-2  「PK篇」故事情節發展結構	        110
表4-3-3  「討好篇」故事情節發展結構	        112
表4-3-4  「開口篇」故事情節發展結構	        115
表4-3-5  「動物嘛ㄟ通篇」故事情節發展結構	117
表4-3-6  「以歌傳情篇」故事情節發展結構	120
表4-3-7  「心意篇」故事情節發展結構	        123
表4-3-8  「告別篇」故事情節發展結構	        125
表4-3-9  微電影廣告客家好愛你之故事發展結構整理	128
表4-4-1  人口統計變項	                131
表4-4-2  網路使用行為變項	                132
表4-4-3  客家好趣味廣告效果之描述性統計分析	133
表4-4-4  客家好趣味內容回想之統計分析	        134
表4-4-5  客家好親近廣告效果之描述性統計分析	135
表4-4-6  客家好親近內容回想之統計分析	        136
表4-4-7  客家好愛你廣告效果之描述性統計分析	136
表4-4-8  客家好愛你內容回想之統計分析	        138
表4-4-9  客家好趣味敘事結構之描述性統計分析	138
表4-4-10 客家好親近敘事結構之描述性統計分析	140
表4-4-11 客家好愛你敘事結構之描述性統計分析	142
表4-5-1  三部故事型廣告效果整體構面之信度分析	144
表4-5-2  客家好趣味廣告效果整體構面之信度分析	144
表4-5-3  客家好親近廣告效果整體構面之信度分析	145
表4-5-4  客家好愛你廣告效果整體構面之信度分析	145
表4-6-1  客家好趣味中客家人之效果差異 	146
表4-6-2  客家好親近中客家人之效果差異	        147
表4-6-3  客家好愛你中客家人之效果差異	        147
表4-6-4  客家好趣味中說客語之效果差異	        148
表4-6-5  客家好親近中說客語之效果差異	        148
表4-6-6  客家好愛你中說客語之效果差異	        149
表4-6-7  客家好趣味中朋友或親戚客家人之效果差異	149
表4-6-8  客家好親近中朋友或親戚客家人之效果差異	150
表4-6-9  客家好愛你中朋友或親戚客家人之效果差異	150
表4-7-1  客家好趣味劇情之效果差異	        151
表4-7-2  客家好親近劇情之效果差異	        153
表4-7-3  客家好愛你劇情之效果差異	        154
表4-7-4  客家好趣味開場之效果差異	        156
表4-7-5  客家好親近開場之效果差異	        157
表4-7-6  客家好愛你開場之效果差異	        158
表4-7-7  客家好趣味結局之效果差異	        160
表4-7-8  客家好親近結局之效果差異	        161
表4-7-9  客家好愛你結局之效果差異	        163
表4-7-10 客家好趣味角色之效果差異	        164
表4-7-11 客家好親近角色之效果差異	        165
表4-7-12 客家好愛你角色之效果差異	        166
表4-7-13 客家好趣味衝突之效果差異	        167
表4-7-14 客家好親近衝突之效果差異	        169
表4-7-15 客家好愛你衝突之效果差異	        170
表4-7-16 客家好趣味之訊息寓意	        172
表4-7-17 客家好親近之訊息寓意	        172
表4-7-18 客家好愛你之訊息寓意	        172
表4-8-1  不同類型的故事型廣告之效果差異	        173
表5-1-1  片段故事型廣告客家好趣味之童話故事模式整理	184
表5-1-2  連環故事型廣告客家好親近之童話故事模式整理	185
表5-1-3  微電影廣告客家好愛你之童話故事模式整理	        186


圖目錄
圖1-3-1  研究流程	                 8
圖2-1-1  敘事傳播的主要元素	        11
圖2-2-1  廣告的劇情/演講象限	28
圖2-3-1  廣告層級效果模式	        34
圖2-5-1  EKB模式	                41
圖3-1-1  童話故事模式	        48
圖3-1-2  童話情節模式	        49
圖3-1-3  本研究故事情節發展結構	49
圖3-3-1  本研究概念圖	        52
圖4-1-1  「好客篇」的童話故事模式關係圖	60
圖4-1-2  「美食篇」的童話故事模式關係圖	62
圖4-1-3  「音樂篇」的童話故事模式關係圖	65
圖4-1-4  「紙傘篇」的童話故事模式關係圖	67
圖4-1-5  「硬頸篇」的童話故事模式關係圖	69
圖4-1-6  「語言篇」的童話故事模式關係圖	72
圖4-1-7  「擂茶篇」的童話故事模式關係圖	74
圖4-1-8  「藍衫篇」的童話故事模式關係圖	76
圖4-2-1  「序曲篇」的童話故事模式關係圖	82
圖4-2-2  「出遊篇」的童話故事模式關係圖	84
圖4-2-3  「拜訪篇」的童話故事模式關係圖	87
圖4-2-4  「招待篇」的童話故事模式關係圖	89
圖4-2-5  「娛樂篇」的童話故事模式關係圖	92
圖4-2-6  「求婚篇」的童話故事模式關係圖	94
圖4-2-7  「結婚篇」的童話故事模式關係圖	97
圖4-2-8  「家規篇」的童話故事模式關係圖	99
圖4-2-9  「婆媳篇」的童話故事模式關係圖	101
圖4-2-10 「新生篇」的童話故事模式關係圖	104
圖4-3-1  「愛?礙?篇」的童話故事模式關係圖	109
圖4-3-2  「PK篇」的童話故事模式關係圖	        111
圖4-3-3  「討好篇」的童話故事模式關係圖	114
圖4-3-4  「開口篇」的童話故事模式關係圖	116
圖4-3-5  「動物嘛ㄟ通篇」的童話故事模式關係圖	119
圖4-3-6  「以歌傳情篇」的童話故事模式關係圖	122
圖4-3-7  「心意篇」的童話故事模式關係圖	124
圖4-3-8  「告別篇」的童話故事模式關係圖	127
圖5-1-1  本研究整理連環故事型廣告客家好親近品牌態度發展模式	179
圖5-1-2  本研究整理微電影廣告客家好愛你品牌態度發展模式	        180
圖5-1-3  本研究整理片段故事型廣告客家好趣味衝突點發展模式	        181
圖5-1-4  本研究整理微電影廣告客家好愛你告別篇劇情如何說故事	18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王ㄧ芝(2009)。〈好品牌怎麼說故事〉,《遠見雜誌》,275:126-128。
2.江明如(2003)。《廣告之民事法律責任-以消費者保護法第二十二修及公平交易法第二十一條為研究核心》。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3.吳昭賢(2007)。《自我一致性、品牌態度與品牌忠誠度關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吳昭怡(2003)。〈給產品說一個故事〉,《天下雜誌》,286:160-162。
5.吳凱琳(2007)。〈說個好故事,更有說服力〉。《Cheers雜誌》,79:145-147。
6.吳信如譯(2005)。《故事,讓願景鮮活》。臺北市:商周出版。(原作者 Michael Loebbert,2003)。
7.吳芝儀(2005)。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研究所。
8.李天鐸(1993)。《電視與當代批評理論》。台北市:遠流。
9.李秀琴、王怡舜、黃木榮(2002)。〈網頁廣告態度模式之驗證─台灣中部地區學校之實證研究〉,《資訊管理展望》,4(1):79-92。
10.呂冠瑩(2006)。《廣告學 管理˙策略˙創意》。新北市:新文京開發。
11.杜婉婷(2006)。《廣告標題與圖像意義相符性之研究─以2000~2003時報廣告金像獎為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2.〈貝立德如何打造微電影虛實整合的成功?〉(2013)。《動腦雜誌》,17:43-48。
13.周志建(2012)。《故事的療癒力量》。台北市:心靈工坊。
14.林怡葶(2011)。《準銀髮族在不同恐懼程度下對健康食品廣告效果之影響—以訊息訴求、訊息正反性與自覺健康為干擾變項》。輔仁大學餐旅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5.林建瑋(2004)。《廣告代言人、事實訊息線索與知識結構對廣告訊息理解效果之影響》。嘉義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6.林陽助、李佳珂、李宜致、林卲祥、傅筱雯(2009)。〈廣告訴求、產品屬性及消費者自我監控程度對廣告效果之影響─以銀髮族產品為例〉。《澄清醫護管理雜誌》,5(4):9-22。
17.洪賢智(2001)。《廣告原理與實務》。台北市:五南圖書。
18.柳婷(2005)。《廣告與行銷》。台北市:五南圖書。
19.徐仁全(2012)。〈真實故事穿透力,跟列車一起奔跑〉。《30雜誌》,96:54-57。
20.郭奉元(2007)。《說故事行銷效果大》。新北市:三思堂。
21.郭美懿(2005)。〈行銷,就是說個好故事〉。《Career 就業情報》,351:92-95。
22.高辛勇(1987)。《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台北:聯經。
23.夏天然(2012.11.19)。〈以編劇手法為產品創造故事〉,《淡江時報》,2版。
24.陳怡如(2012)。〈微電影Micro Film導演葉天倫:跨平台播放,更加考驗說故事能力〉。《數位時代》,216:54-60。
25.陳智文譯(2004)。《說故事的力量:激勵、影響與說服的最佳工具》。台北:臉譜。(原書 Simmons, A. The story factor-inspiration, influence and persuasion through the art of storytelling)
26.陳美岑譯(2008)。《經研究證明,廣告會控制你的慾望》。臺北市:貓頭鷹。(原作者 Kilbourne, J.)
27.陳映竹(2012)。《微電影發展現況與趨勢分析》。(資策會產業評析)。台北市:資策會MIC。
28.陳怡如(2012)。〈有意思的故事,放到有穿透力的平台〉。《數位時代》,216:54-60。
29.陳芳毓(2007)。〈說故事的技巧-如何說個好故事?〉。《經理人月刊》,37:158-159。
30.陳尚永譯(2009)。《廣告學》。台北:華泰文化。(原書 Moriarty, S., Mitchell, N. & Well, W. D. Advertising: Principle & Practice.)
31.莊幸諺(2011)。《教育大學師資培育生理解電視廣告與教學設計能力之研究》。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2.張鴻(2012)。〈微電影行銷觸動你心〉。《貿易TRADE MAGAZINE》,252:34-37。
33.張文瑜(2003)。《廣告行為-當下廣告的非成文規定、原則與文化在臺灣的務實應用》。臺北市:文化大學出版部。
34.張美惠譯(2005)。《行銷人是大騙子!》。台北:商智文化。(原著者:Godin,S.)。
35.彭杏珠(2009)。〈如何成為說故事達人,六招讓你溝通無往不利〉。《遠見雜誌》。275:104-107。
36.彭杏珠(2009)。〈說故事,就能說出CASH〉。《遠見雜誌》,275:96-102。
37.黃盟祺、洪雅慧、周巧絃(2012)。〈關鍵字廣告效果之研究─搜尋產品類型、認知需求與知覺風險之影響〉。《傳播與管理研究》,11(2):39-77。
38.黃俊嘉(2000)。《網路廣告互動功能對廣告效果影響之研究—以標題式廣告為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企業管理學程碩士論文。
39.黃俊英(2004)。《行銷學原理》。台北市:華泰文化。
40.黃光玉(2006)。〈說故事打造品牌:一個分析的架構〉。《廣告學研究》,26:1-26。
41.黃純燦(2006)。《行銷,從說故事開始》。新北市:一言堂出版社。
42.黃盈裕(2001)。《顧客價值的方法目的鏈結模式之研究--以童裝之消費經驗為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43.黃振家(2013)。〈微電影大行銷〉,黃振家(編)《中華民國廣告年鑑2012-2013》,頁16-19。台北市:廣告代理商業同業公會。
44.黃振家(2013)。〈微電影廣告、片段故事型廣告與連環故事型廣告之效果比較研究-以客委會廣告為例〉,黃振家(編)《中華民國廣告年鑑2012-2013》,頁41-48。台北市:廣告代理商業同業公會。
45.黃振家(2013)。〈政府如何說故事進行文化行銷 – 以客委會微電影廣告為例〉,「第五屆傳播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台灣,宜蘭。
46.楊照(2010)。《故事效應-創意與創價》。台北市:九歌出版社。
47.榮泰生(1996)。《廣告策略》。台北市:五南。
48.鄭巽尹(2003)。《知識結構、涉入度與消費者理解程度關係之研究》。嘉義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9.鄭致弘(2004)。《敘事理論在廣告設計領域之應用與探討─以商業廣告影片為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所碩士論文。
50.鄭宜庭(2012)。《網路廣告價值模式之建構與驗證-類社會臨場感理論之應用》。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1.趙碧蓮(2012)。《品牌形象及知覺價值對購買意願影響之研究-以桂格健康食品為例》。南台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2.廖世德譯(2001)。《故事、知識、權力》。台北:心靈工坊。(原作者 Michael White & David Epston)
53.劉渼(2008)。〈創意說故事後敘事模式的教學應用研究〉。《臺北大學中文學報》,4:1-34。
54.劉嶸(2009)。〈成功廣告的定義是?〉。《動腦雜誌》,398:91-95。
55.劉中薇(2010)。《說故事了沒?:打動人心、實現夢想的關鍵能力》。台北市:圓神。
56.蔡琰(200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台北市:三民書局。
57.蔡琰、臧國仁(2013)。〈大眾傳播研究之敘事取向 - 另一後設理論思路之提議〉。《中華傳播學刊》。23:159-193。
58.樊志育(1984)。《廣告效果研究》。三民書局:台北。
59.賴俊達譯(2009)。《人生,要活對故事》。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原作者 Jim Loehr)
60.蕭婕妤(2012)。《玩遊戲的魅力:互動敘事廣告研究》。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61.蕭羽鈞(2013)。《體驗行銷、品牌形象與消費者購買意願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2.戴育旻(2005)。《從廣告價值觀點檢視網路廣告中的強迫性感受對廣告效果之影響》。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63.謝憲章(2001)。《廣告管理實務》。新北市:新文京開發出版份有限公司。
64.羅原廷(2010)。《客家廣告中的俗民生活再現與操作-以客家文化節慶廣告為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65.嚴幸美(2006)。〈故事中的魔法實現了嗎?從故事行銷談消費者化妝意涵〉。《中華傳播學刊》,10:3-36。
 
二、英文部分
1.Aaker, D. A. (1996). Building strong brand.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2.Arjun, C. (1999). Does brand loyalty mediate brand equity outcomes? Journal of Marketing, 7(2), 136-146.
3.Boller, Gregory W., and Jerry Olson (1991), “Experiencing Ad Meaning: Crucial Aspects of Narrative/Drama Processing”. in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8.Rebecca H. Holman and Michael R. Solomon, eds., Ann Arbor.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172–175.
4.Bennett,Rebekah& SharynR. Rundle-Thiele (2000).Attitudinal brand loyalty-personality triat or brand specific? Australia New Zeal & Marketing Educators Conference, Griffith University, Gold Coast, Queensland.
5.Bruner, G..C.& Kumar, A . (2000). Web commercials and advertising hierarchy-of-effect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6.Blackwell, R. D., Miniard, P. W., & Engel, J. F. (2006). Consumer Behavior. (10th ed.)California: South-Western college.
7.Cohen, A., Stotland, E., & Wolfe, D. (1955).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need for cognition.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 291-294.
8.Cacioppo, J. T., & Petty, R. E. (1982). The need of cogni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2(1), 116-131.
9.Chang,Chingching (2009),“Repetition Variation Strategies for Narrative Advertising, ”Journal of Advertising,38(1), 51-65.
10.Deighton, John, Daniel Romer, and Josh McQueen (1989),“Using Drama to Persuad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6 (3), 335-343.
11.Engel, J. F., Blackwell, R. D. and Miniard, P. W. (1993). Consumer Behavior (7th Ed.), Chicago:Dryden Press.
12.Escalas, J. E. (1998). Advertising narratives: What are they and how do they work? In B. Stern (Ed.), Representing consumers: Voices, views, and visions ,New York: Routledge Press, 267-289.
13.Escalas, J. E. (2004a), “Narrative Processing: Building Consumer Connections to Brands,”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14 (1/2), 168-180.
14.Festinger, L. (1957)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5.Fishbein M. & I. Ajzen.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16.Gardner, M. P. (1985). Does attitude toward the ad affect brand attitude under a brand evaluation set?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2(2), 192-198.
17.Ghosh, B. K. (1990). Equipment investment decision analysis in cellular manufacturing.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10(7), 5-20.
18.Graeff, Timothy R. and Jerry C. Olson (1994), “Consumer Inference as Part of Product Comprehension,” in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21, 201-207.
19.Garretson, Judith A. and Scot Burton (1998), “Alcoholic Beverage Sales Promotion: An Initi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ole of Warning Messages and Brand Characters Among Consumers Over and Under the Legal Drinking Age,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rketing, 17(1), 35-47.
20.Hanlon, Patrick (2006). The code of a brand community. Advertising Age, 77(28), 16-17.
21.Krech, D., & Crutchfield, R. (1948). Theory and problems of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Mc Graw-Hill.
22.Kotler, P. (2000). Marketing Management.10th Edition. N.J: Prentice Hall.
23.Klaus Fog, Christian Budtz and Baris Yakaboylu (2005). Storytelling:Branding in practice. Spring Berlin Heidelberg New York. 31-32、42、48-52、54-55.
24.Lavidge, R. J. and Steiner, G. (1961). A Model for Predictive Measurements of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marketing, 25(6), 59-62.
25.Levin, I. P., & Gaeth, G. J. (1988). How consumers are affected by the framing of attribute information before and after consuming the product.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5(3), 374-378.
26.Moore, D. L. and J. W. Hutchinson (1983), “The Effects of Ad Affect on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0 (1), 526-531.
27.MacKenzie, S. B., Lutz, R. J. and Belch, G. E. (1986). The role of attitude toward thead as a mediator of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A test of competing explana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3(2), 130-143.
28.Mick G. D. (1992), “Levels of Subjective Comprehension in Advertising Processingand Their relations to Ad Perceptions, Attitude, and Memory,”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8, 411-423.
29.Mehta, A.(2000). Advertising attitudes and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ch, 40(3), 67-72.
30.Petty, Richard, John Cacioppo and K. Schumann(1983), “Central and Peripheral Routes to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Involvement”.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0, 135-146.
31.Pennington, N., & Hastie, R. (1986). Evidence evaluation in complex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2), 242-258.
32.Percy, L. and Rossiter, J. R. (1992),”A Model of Brand Awareness and Brand Attitude Advertising Strategies”. Psychology & Marketing, 9, 263-274.
33.Reynolds, F.D., and Wells, W.D.(1977). Consumer Behavior. New York: Mc Graw-Hill Book Co.
34.Scultz, D. E., Martin, D. and Brown, W. P. (1984). Strategic Advertising Campaigns. Chicago:Crain Books, Division of Crain Crain Communications.
35.Schank, R. C. (1999). Dynamic memory revisited.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6.Schindler, R. M., & Holbrook, M.B. (2003). Nostalgia for early experiences as a determinant of consumer preferences. Psychology & Marketing, 20, 275-302.
37.Sun, Li (2012). McClatchy - Tribune Business News. McClatchy - Tribune Information Services. Washington.
38.White, M. (1991).Deconstruction and therapy. Dulwich Centre Newsletter, 3, 21-40.
39.Weick, K. E. (1995). Sensemaking in organizations. Thousand Oaks, CA: Sage.
40.Woodside, A.G., Sood, S. and Miller, K.E. (2008). When Consumers and Brands Talk: Storytelling Theory and Research in Psychology and Marketing. Psychology & Marketing, 25(2), 97–145.
41.Wells, W. (1989). Lectures and dramas. In P. Cafferata & A. M. Tybout (Eds.),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responses to advertising. Lexington, MA: Lexington Books, 13–20.
42.Zeithaml, Valarie A. (1988),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ce, Quality, and Value: A Means-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52, 2-22. 

三、網站部分
1.好客ING客家影音網路平台。〈客家影片分享〉。上網日期:2013年7月9日,取自http://broadcasting.hakka.gov.tw/files/173-1000-6-1.php
2.朱育達(2013)。〈微電癮〉。上網日期:2013年6月24日,取自http://www.microfilm.com.tw/about/
3.李全興(2012.08.06)。〈「內容行銷」新趨勢 –漫談微電影〉。上網日期:2013年6月24日,取自http://www.inside.com.tw/2012/08/06/about_microfilm
4.李全興(2013.06.10)。〈微電影比賽學問大,懂得社群擴散力量大〉。上網日期:2013年6月24日,取自 http://www.micromovie.org.tw/?p=1398
5.客家委員會(2012.02.16)。〈本會簡介〉。上網日期:2013年6月24日,取自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126452&ctNode=2016&mp=2013&ps=
6.溫慕垚(2013.03.11)。〈還能用微電影行銷嗎?〉。上網日期:2013年6月25日,取自 http://www.brain.com.tw/Famous/FamousContent.aspx?ID=1065
7.楊至靜(2013)。〈微電癮〉。上網日期:2013年8月11日,取自http://www.brain.com.tw/News/RealNewsContent.aspx?ID=18739
8.維基百科(2013)。〈Transmedia storytelling〉。上網日期:2013年8月11日,取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ransmedia_storytelling
9.劉紀綱(2012.05.21) 。〈不可不知的品牌行銷新趨勢「微電影」〉。上網日期:2013年7月1日,取自http://tw.marketing.campaign.yahoo.net/emarketing/contentF4.php?main=A01&sub=B02&tri&literary=503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