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202201112450000
DOI 10.6846/TKU.2011.01186
論文名稱(中文) 陶瓷產業群聚興衰之定素分析-以鶯歌與北投陶瓷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Cluster Effect for Cermaic Industry:Comparing Study between Tingge and Beitou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1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謝祐湘
研究生(英文) YU-HSIANG HSIEH
學號 69764036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1-14
論文頁數 20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恆鈞
指導教授 - 曾冠球
委員 - 林水波
委員 - 陳志瑋
關鍵字(中) 產業群聚
制度厚實
區位商數
MAXQDA
關鍵字(英) industrial clusters
institutional thickness
location quotient
MAXQDA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北投與鶯歌的陶瓷產業為例,探討兩地產業發展之差異以及群聚的關鍵要素。在陶瓷產業的發展歷程中,北投與鶯歌都曾經是台灣陶瓷業發展的重鎮,時至今日,鶯歌陶瓷業仍然蓬勃發展而北投陶瓷業卻已經沒落,因此引發筆者探究兩地產業發展之差異。
Michael E. Porter在《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一書中,將群聚的發展視為一地區或是國家競爭力與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本研究則以群聚理論為基礎發展出產業群聚之分析架構,包含環境系落變遷、關鍵行動者角色、社會資本、產業創新與產業群聚發展等五個面向,探討影響陶瓷產業群聚之關鍵要素。
本文以區位商數法計算北投與鶯歌陶瓷產業的群聚現象,並採用質性研究途徑,透過文獻分析與深度訪談的方式,以了解兩地業者對於陶瓷業群聚發展的看法。此外,運用MAXQDA質化軟體來分析出產業群聚之關鍵要素。
研究結果顯示,北投與鶯歌陶瓷業發展之主要差異在於,產業群聚發展中的政府角色、非正式組織的成立與知識的傳遞及交換。此外,產業中政府扮演的角色以及社會資本形成所產生力量則是產業群聚的關鍵要素。因此,研究發現強化產業群聚的發展中政府角色固然重要,而社會資本所形成的網絡關係對於鶯歌陶瓷產業群聚之發展亦有其關鍵的作用,可見得在制度厚實理論中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皆是產業群聚發展的主要力量。
英文摘要
The thesis takes the ceramic industry in Yingge and Beitou as the subject of analysis and explores their difference i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the key factor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Beitou and Yingge are two major towns that specializ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eramic industry. However, while Yingge ceramics is still thriving today, Beitou has already declined. The author aims to study the difference i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etween Beitou and Yingge.
In the book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Michael Porter identified industrial clusters as a major source of regional and glob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cluster theory and has developed an analytic framework for industrial clusters, which includes five aspects,they are: environment context, the role of key actors, social capital,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
In implementing the research, the location quotient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clustered phenomenon in Beitou and Yingge. The author wants to understand the concep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eramic industry cluster of the two towns by conducting documentary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major participants. Moreover, the thesis has applied the MAXQDA qualitative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key factor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The results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eramic industry in Beitou and Yingge are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inform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transfer and exchange of knowledge in 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 The role of government and the formation of social capital are mainly the key factors of the industrial clusters. The government is undeniably important, but the formation of network relationships by social capital can also play a vital role in the cluster development of the ceramic industry. In the institutional thickness theory, this shows that formal and informal institutions are evidently a major for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cluster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流程	3
第四節	名詞界定	6
第五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7
第二章	產業群聚理論	22
第一節	鑽石模型理論與探討	23
第二節	產業群聚理論	29
第三節	產業群聚之政府角色	35
第四節	產業群聚之社會資本	37
第五節	產業群聚之分析	45
第三章	鶯歌、北投陶瓷產業發展與變遷	54
第一節	鶯歌陶瓷產業	54
第二節	北投陶瓷產業	76
第三節	探討個案之比較	87
第四章	研究設計	90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設計	90
第二節	訪談題綱與訪談對象	92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方法	94
第五章	陶瓷產業群聚興衰之定素分析	104
第一節	陶瓷產業區位商數	104
第二節	訪談資料分析	105
第三節	MAXQDA分析結果	123
第四節	差異比較分析	130
第六章	結論	136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36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40

參考文獻	143
附錄一 受訪者A 訪談稿	150
附錄二 受訪者B 訪談稿	155
附錄三 受訪者C 訪談稿	162
附錄四 受訪者D 訪談稿	167
附錄五 受訪者E 訪談稿	173
附錄六 受訪者F 訪談稿	179
附錄七 受訪者G 訪談稿	183
附錄八 受訪者H 訪談稿	188
附錄九 受訪者I 訪談稿	193
附錄十 受訪者J 訪談稿	200

表次
表2-1 鑽石模型的特質	27
表2-2 產業群聚理論之定義	32
表2-3 社會資本之定義	38
表2-4 社會資本之要素	40
表3-1 鶯歌陶瓷先行期重要事記	56
表3-2 鶯歌陶瓷初始期重要事記	58
表3-3 日治時期鶯歌鎮工廠數	61
表3-4 鶯歌鎮歷年產業人口數量統計表	64
表3-5 鶯歌陶瓷發展期與成熟期重要事記	64
表3-6 鶯歌陶瓷轉型期重要事記(1990-迄今)	72
表3-7 鶯歌陶瓷再發展期重要事記(2006以後)	75
表3-8 北投陶瓷產業重要事記	86
表4-1 訪談題綱	93
表4-2 訪談對象	94
表4-3 台北縣市各行政區陶瓷產業場所單位數	102
表4-4 台北縣市陶瓷產業單位場所總數	102
表4-5 台北縣市各行政區各行業總單位場所數	103
表4-6 台北縣市各行業單位場所總數	103
表5-1 陶瓷產業區位商數值	105
表5-2 鶯歌與北投MAXQDA譯碼次數表	126
表5-3 北投、鶯歌陶瓷產業的發展差異分析表	134

圖次
圖1-1 研究標的空間圖1	4
圖1-2 研究標的空間圖2	4
圖1-3 研究流程圖	5
圖2-1 鑽石體系圖	24
圖2-2 產業群聚理論發展脈絡	31
圖2-3 產業群聚中的社會資本	44
圖2-4 群聚生命週期	50
圖2-5 群聚績效金字塔	51
圖2-6 群聚架構圖	53
圖3-1 鶯歌鎮行政區域圖	54
圖3-2北投行政區域圖	77
圖4-1 MAXQDA四個主要視窗	95
圖4-2 MAXQDA文本列表	96
圖4-3 MAXQDA代碼列表	96
圖4-4 MAXQDA文本編碼	97
圖4-5 MAXQDA譯碼線條圖	97
圖4-6 MAXQDA文本描繪圖	98
圖4-7 MAXQDA譯碼矩陣圖	98
圖4-8 MAXQDA譯碼次數圖	99
圖4-9 MAXQDA譯碼關係圖	99
圖4-10 MAXQDA譯碼關係次數圖	100
圖4-11 MAXQDA文本對照圖	100
圖4-12 MAXQDA之實施步驟	101
圖5-1北投區MAXQDA譯碼矩陣圖	124
圖5-2北投區MAXQDA譯碼次數圖	124
圖5-3鶯歌區MAXQDA譯碼矩陣圖	124
圖5-4鶯歌區MAXQDA譯碼次數圖	125
圖5-5北投區MAXQDA譯碼關係圖	127
圖5-6北投區MAXQDA譯碼關係次數圖	127
圖5-7鶯歌區MAXQDA譯碼關係圖	128
圖5-8鶯歌區MAXQDA譯碼關係圖	129
圖5-9北投區MAXQDA文本對照圖	130
圖5-10鶯歌區MAXQDA文本對照圖	130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一、專書
文建會(2009)。《創意台灣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行動計畫98¬ 102 年》。台北市:文建會。
文建會(2004)。《文化白皮書》。台北市:文建會。
主計處(1951—1987)。《台北縣統計要覽》1—36期,台北縣政府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2003)。《台閩地區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第三卷。
吳定(2003)。《公共政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徐文琴、周義雄(1993)。《鶯歌陶瓷史》。台北市: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陳信雄(2003)。《陶瓷台灣》。台北市:晨星。
陳上新(2007)。《台灣陶瓷的領航員:北投陶瓷發展史》。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
張奕華、許正妹(2010)。《質化資料分析》。心理出版社。
Porter(1990);李明軒、邱如美譯,1996,《國家競爭優勢(上、下) 》。台北:天下遠見出版。
Porter(1998);李明軒、邱如美譯,2001,《競爭論(上、下) 》。台北:天下遠見出版。
Starr Cecie ,Taggart Ralph (1989);丁澤民等編譯,2002,《生物學》。台北:藝軒
張美惠(2000),F. Fukuyama 著,《跨越斷層:人性與社會秩序重建》。台北:時報。
江明修(2003)。《從政府與第三部門之二元互動析探我國社會資本之現況與發展策略》。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羅於陵、廖盈琪、蔡旻樺、梁家榮(2003)。《台灣產業集群發展及創新能力分析第一輯 產業集群演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
行政院主計處(2006)。〈台閩地區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第三卷。
二、期刊
王振寰(2003)。〈知識經濟時代的社會資本〉。《科學發展》,第362期,頁52-56。
林政逸、辛晚教(2007)。〈創新、能力與文化產業群聚的演化-台北市音樂產業個案研究〉。《地理學報》,第50期,頁23-43。
陳協勝、張儀民(2010)。〈地理鄰近性對創新活動影響模型之研究-以台灣螺絲廠商為例〉。《地理學報》,第58期,頁89-114。
莊秀玲(2009)。〈鶯歌陶瓷產業創意之路-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北縣文化》第103期,頁40-44。
馬有成(1999)。〈文化、產業與生活—鶯歌鎮〉。《北縣文化》62:20-28。
馬有成(1998)。〈一鄉一特色、一鄉一產業〉。《台灣風物》第48卷,第4期,頁119-142。
陳柔遠(2007)。〈專題報導〉,《博物館簡訊》,第 42期。
游德二(2004)。〈陶瓷產業透視〉,《工業雜誌》,92.6。
游冉琪(2009)。〈地方行銷提升地方競爭力-鶯歌陶博館點土成金的故事〉。《研考雙月刊》第30卷,第5期,頁90-100。
曾盛杰、施進忠(2008)。〈產業群聚創新:台灣交趾陶群聚案例探討〉。《創業管理研究》,第三卷,第四期,頁25-37。
閻永祺、孔憲法、王鳳生(2009)。〈台灣南部區域群聚的產業發展與空間分佈之研究〉。《公共事務評論》,第10卷,第2期,頁109-142。
顏亮一、許肇源、林金城(2008)。〈文化產業與空間重構:塑造鶯歌陶瓷文化城〉。《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1期,頁41-69。
戴寶村(2002)。〈研究北投與北投研究:北投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北投社區文化生態論文專輯》,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頁249-257。
邊泰明、麻匡復(2005)。〈南港軟體園區產業群聚與制度厚實〉。《地理學報》,第40期,頁45-67。
陳恆鈞(2003)。〈士氣激勵之研究:社會資本觀點〉。《人事月刊》,第5卷,第37期,頁20-32。
蔡志良(2010)。〈桃園縣主要產業分析-以「區位商數法」及「移轉份額」判別〉。《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3卷,第5期,頁121-128。
馬群傑、陳金貴(2007)。〈臺南市地方文化產業發展課題分析研究:與臺北市、臺中市及高雄市的比較〉。《研考雙月刊》,第31卷,第6期,頁107-119。
三、學位論文
王柏媜(2008)。《鶯歌陶瓷產業的生產網絡: 價值獲取、權力關係及鑲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正文(2005)。《建構文化創意產業之行銷平台探討-以鶯歌陶瓷產業為例》。天主教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倩如(2004)。《中央與地方文化政策形塑下的產業空間變遷-鶯歌陶瓷老街個案》。銘傳大學媒體空間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幸芳(2003)。《鶯歌鎮陶瓷產業對都市空間發展型態變遷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惠琴(2007)。《台灣地區城鄉人口與就業之研究--經濟基礎分析法之應用》。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淑貞(2002)。《產業網絡、群聚現象與企業競爭力關係之研究-以兩岸製鞋業為例》。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郁琅(2009)。《文化政策對城鄉再發展影響之研究-以台北縣鶯歌鎮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市政暨環境規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姿儀(2008)。《商店街組織振興地方文化產業之運作機制研究-以鶯歌陶瓷老街商圈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茂傑(2008)。《鶯歌陶瓷產業網絡型態及研發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
馬有成(2004)。《地方產業到文化產業-戰後鶯歌鎮陶瓷產業文化的演進》。鶯歌製陶兩百年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許元國(2005)。《鶯歌陶瓷嘉年華會觀光行銷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世英(2004)。《以社會資本觀點探討知識流通對創新績效之影響─以科學園區廠商為實證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論文。
許書豪(2008)。《台灣數位出版產業之競爭策略研究》。世新大學圖文傳播暨數位出版學系碩士論文。
徐欣玉(2004)。《文化創意產業之空間群聚分析-以中山北路婚紗攝影業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地政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昱舟(2008)。地方政府與產業群聚之治理網絡關係-桃園縣招商政策與光電產業之案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陳志榮(2008)。產官學三螺旋互動對產業群聚影響之探討-以丹麥風力能源產業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傅茹璋 (2009)。《傳統產業轉型地方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博士論文。
傅茹璋(2009)。《傳統產業轉型地方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博士論文。
馮怡心(2004)。《群聚化策略帶動紡織業發展-以絲織專業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淑容(2003)。《地方發展調節與制度形式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姿蓉(2005)。《地方藝術節之行銷模式研究:以〈鶯歌陶瓷嘉年華〉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依珊(2010)。《台北市文化創意產業群聚現象之研究─兼論華山創意文化園區執行機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佳璋(1998)。《地方發展推動模式之研究-以台北縣鶯歌傳統產業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閻永祺(2004)。產業群聚與區域產業發展關係之研究─以南部區域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盧泰康(2004)。《清代鶯歌窯業》。鶯歌製陶兩百年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謝碧鳳(2006)。服務價值群聚之理論初探。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謝佩倩(2009)。產業群聚與經營策略之關聯性分析: 以婚紗攝影業為例。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謝依霖(2010)。花蓮縣富里鄉鄉村發展有機產業群聚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文燦(2006)。臺北內湖科技園區轉型與發展競爭優勢之研究-以波特鑽石理論探討該園區民生與資通電子產業為例。私立實踐大學管理學院企業創新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逸雅(2009)。社區營造與社會資本關係之探討-以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都市再生計畫案為例。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貳、英文部分
Amin, A. (1999). An institutionalist perspective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 23 (2), pp. 365-378.
Amin, A., & Thrift, N. (1994). "Living in the global", in Globalization, Institution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Europe Ed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min, A., & Thrift, N. (1992). Neo-Marshallian nodes in global network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 16 (4), pp. 571-587.
Aziz, K. A., & Norhashim, M. (2008). Cluster-Based Policy Making : Assessing Performance and Sustaining Competitiveness. Review of Policy Research , 25 (4), pp. 349–375.
Cai, W. (2010). Analysis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ogistics industry in the developed East Coast Area in China.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 45 (2), pp. 331-350.
Carroll, M. C., Reid, N., & Smith, B. W. (2008). Location quotients versus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 identifying potential cluster regions.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 42 (2), pp. 449-464.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 94 (supplement), pp. 95-120.
Dahmen, E. (1952).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wedish Industry,1919-1939. Richard D. Irwin,Homewood, IL.
Government, S. D. (2002). Understanding Cluster Analysis. Retrieved 11 3, 2010, from http://www.sandag.cog.ca.us/rta/transfer/cluster_analysis.pdf
Hildebrand, G., & Mace, A. (1950). The Employment Multiplier in an Expanding Industrial Market: Los Angles County, 1940-1947.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 32, pp. 241-49.
Hodgetts, R. (1993). Porter's diamond framework in a Mexican context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 33 (2), pp. 41-54.
Klosterman, R. E. (1990). Community and Analysis Planning Techniques. Row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Savage, Maryland.
Lazzeretti, L., Boix, R., & Capone, F. (2009). Why Do Creative Industries Cluster ? An Analysis of the Determinants of Clustering of Creative Industrie. Paper to be presented at the Summer Conference 2009 on CBS-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
Martin, R., & Sunley, P. (2003). Deconstructing clusters: chaotic concept or policy panacea? .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 3 (1), pp. 1-53.
Mytelka, L., & Farinelli, F. (2000, September). Local Clusters, Innovation System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ness. Prepared for the meeting on Local Productive Clusters and Innovation Systems in Brazil: new industrial and technological policies for their development, Rio de Janiero.
OECD. (2000,June). Local partnership, cluster and SME globalization.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for Ministers responsible for SMEs and Industry Ministers Bologna.
Porter, M. E. (2000). Location, competi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ocal clusters in a global economy.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 14, pp. 15-34.
Putnam, D. R. (1995). Bowling Alone: America'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 Journal of Democracy , 6, pp. 65-78.
Putnam, D. R. (1993a).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 New Jersey.
Putnam, D. R. (1993b). The Prosperous Community: Social Capital and Public Life. American Prospect , 13, pp. 35-42.
Smith, R. V. (2003). Industry cluster analysis:Inspiring a common strategy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 Central Pennsylvania Workforce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Report, June, Lewisburg, PA.
Weber, A. (1965). Theory of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