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201201219211000
DOI 10.6846/TKU.2012.00424
論文名稱(中文) 從成語看時間觀
論文名稱(英文) Exploring Time Perspective from Chinese Idiom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未來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Futures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0
學期 1
出版年 101
研究生(中文) 陳馨平
研究生(英文) Xin-Pin Chen
學號 69870006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12-29
論文頁數 10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紀舜傑(jishunji@mail.tku.edu.tw)
委員 - 張正修(dzs@mail.knu.edu.tw)
委員 - 陳瑞貴(wilhelm2020@gmail.com)
關鍵字(中) 時間
時間觀
成語
關鍵字(英) Time
Time perspective
Chinese Idiom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時間看不到、摸不到卻可以感覺到它的存在,然而時間卻是與人們生活最密切關係的事情。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在對話的過程中,使用成語,而這些成語,有些與時間有相關性。因此,本研究整理不同哲學家、不同宗教的時間觀,最後分析Philip Zimbardo與John Boyd提出的六種時間觀;並藉由教育部成語典網路版中所收錄的時間成語,進行時間成語與時間觀的探究,希望透過歸納分析,將成語中的時間觀做一個解釋。
英文摘要
We can’t see and can’t touch Time, but we can feel it exist. However time is the closest thing in our life. In our daily life, we use Chinese Idioms in conversation very often. And some of these Chinese Idioms relate with time.
     So this research integrate different philosophers’ and different religions’ Time perspective, finally analyze six Time Perspectives which was proposed by Philip Zimbardo and John Boyd. 
This research use time idioms of Dictionary of Chinese Idioms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R.O.C to research on time idioms and time perspective, hope by using Induction Approach to explain tim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Idiom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Ⅰ
表目錄....................................................Ⅲ
圖目錄....................................................Ⅳ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問題............................................3
第四節 研究設計............................................4
第二章 相關文獻探討........................................9
第一節 時間成語的界說......................................9
第二節 認識時間...........................................16
第三章 時間的思潮.........................................24
第一節 從不同的觀點看時間.................................24
第二節 古希臘羅馬哲學-Aristotle與Plato的時間觀............25
第三節 近代物理-Newton絕對時間觀與Einsten相對時間觀.......29
第四節 宗教神學中的時間...................................31
第五節 小結...............................................42
第四章 透視時間與經驗現象.................................46
第一節 時間的屬性問題─想像及知覺概念.....................46
第二節 時間的迷離與矛盾─時間之矢.........................49
第三節 時間的循環─過去、現在與未來.......................54
第四節 小結...............................................61
第五章 時間成語中對「時間」的詮釋.........................62
第一節 時間成語的典源分類.................................62
第二節 時間成語的變化分類.................................71
第三節 時間成語的語意內容分類.............................77
第四節 時間成語中的時間面向...............................81
第五節 小結...............................................93
第六章 結論...............................................96
參考文獻.................................................101

表目錄
表一 時間類型分辨表	19
表二 成語組歸類表	64
表三 時間成語典源分類比率表	69
表四 時間成語之變化形式歸類表	72
表五 時間成語之變化形式比率表	76
表六 時間成語語義內容歸類表	78
表七 時間成語語意內容比率表	79
表八 六種時間觀分類表	82
表九 時間成語與六種時間觀比率表	83

圖目錄
圖一 研究流程圖	8
圖二 時間透視模型	48
圖三 主觀時間測驗圖	56
圖四 時間成語典源分類圓餅圖	70
圖五 時間成語之變化形式圓餅圖	77
圖六 時間成語語義內容圓餅圖	80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書目
王文科、王智弘。2009年。《教育研究法-十三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Peter Coveney,Roger Highfield著(江濤、向守平合譯)。1993年9月。《時間之箭─揭開時間最大奧秘之科學旅程》(The arrow of time)。台北。藝文印書館。

Babbie Earl著(李美華譯)。1998年。《社會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台北。時英。 

Albert Einstein(1916)著(李精益譯)。2005年3月。《相對論入門:狹義和廣義相對論》(Relativity:The Special and General Theory)。台北。台灣商務。

汪天文。2008年。《時間理解論》。北京。人民出版社。

汪祖華。1975年。《時間的征服第十版》。台北。大眾時代出版。

汪精靈。1998年。《有效的時間活用術》。台北。超越企業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何淑貞。2006年9月。〈成語是言語的珠璣〉。《中國語文》。第99卷第3期。頁4-7。

易存國。2002年02月。〈中國審美文化中的時間觀念〉。《古今藝文》。第28卷第2期。頁49-55。

林睿琳、鄭友超。2007年12月。〈應用美的形式原理融入成語之視覺意象的創作〉。《朝陽人文社會學刊》第五卷第二期。頁95-118。

林政華。1983年6月。〈詩經成語研究〉。《台北師專學報》。第10期。台北。頁105-132。

Edmund R. Richmond著(金澤等譯)。1995年4月。〈關於時間的象徵表示〉。《20 世紀西方宗教人類學文選-下冊》。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竺家寧。1999年。《漢語詞彙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Carl Gustav Jung著(吳康等譯)。1999年10月。《心理類型》(Psychological Types)。台北。桂冠。

Blaise C.著2000(范昱峰譯)。2003年。《尋找時間的起點》(Time Lord)。台北。時報出版。

徐復觀。1987年4月。《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St. Augustinus(354-430 B.C.)著(徐玉芹)。1998年。《奧古斯丁懺悔錄》(Confessiones)。台北。志文出版。

Aristotle(384-332 B.C.)著(徐開來譯)。2002年。《亞里士多德˙物理學˙論生成和消滅》(Phusike Akroasis/Peri Geneseos Kai Phthoras)台北。慧明文化。

夏春祥。1999年3月。〈論時間-人文及社會研究過程之探討〉。《思與言》第37卷第1期。頁29-72。
Bell Wendell著2003年(陳國華等譯)。2004年。《未來學導論:歷史與知識》(Foundations of Futures Studies: History, Purposes, and knowledge)。台北。學富。 

孫雲平。2009年7月。〈前期海德格的時間觀〉。《揭諦》。第17期。頁47-82。

陳向明。2003年。《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圖書

陳嘉映。2001年。《存在與時間讀本》。北京。三聯書店。

Martin Heidegger.著1927年(陳嘉映、王慶節合譯)。1987年。《存在與時間》。台北。久大。

Martin Heidegger.著1927年(陳嘉映、王慶節合譯)。1990年。《存在與時間》。北京。三聯書店。

陳新。2007年3月。〈漢語成語典故的語源本義與文化色彩與情感價值〉。《國文天地》。第22卷第10期。頁76-80。

Samuel A.Goudsmit、Robert Claiborne著,1973(陳溢年、陳秀女譯)。1973年。《時間》(TIME)。台北。時代-生活叢書。

Carl Gustav Jung著,(馮川、蘇克譯)。1987年11月。〈分析心理學的基本假設〉(Basic Postulates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心理學與文學》。北京。三聯書店。

黃國鉅。2006年7月。〈康德第一批判中的時間觀能否回答奧古斯丁的疑問〉《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16期。頁1-30。

黃以勒。2007年。〈時間節奏的社會建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喬辛‧迪‧波沙達、愛倫‧辛格(張國儀譯)。2006年4月。《先別
急著吃棉花糖》。台北。方智出版社。

Robert Levine.1997(馮克芸、黃田芳、陳玲瓏譯)。1997年。《時間地圖》(A Geography of Time)。台北。台灣商務。

楊國樞 等。1980年。《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中。東華書局出版。

楊如雪。2010年3月。〈成語的語法特色〉。《國文天地》。第25卷第10期。頁18-28。

聞一多。1948年。《聞一多全集》。第1 集。上海。開明書店。

鄭振偉。2001年12月。〈道家與原始思維〉《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頁113-140。

鄭立華。2011年7月。〈時間觀與跨文化交際〉《輔仁外語學報》。第8期。頁33-48。

蔡依恬。2006年。〈上下古今,承前啟後:探究不同語言裡,對「時間」的思考方式〉。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Jean Louis、Servan Schrelber著(儲湘君譯)。1993年。《時間的藝術》。台北。授學出版。

劉天發。1985年12月。〈成語面面觀〉。《中國語文》。第57卷第6期。頁40-49。

劉文英。2005年。《中國古代的時空觀念 修訂版》。天津。南開大學出版。

劉美芸。2009年。〈數詞成語的形式結構語文化意涵〉。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劉自誠。2008年。〈未來學時間概念之哲學思考〉。淡江大學未來所碩士班論文。

劉政憲。2009年。〈時間感在設計創作上的運用〉。嶺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叔新。2005年10月。《漢語描寫詞匯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謝青龍。2007年5月。〈從存有的時間化到時間的存有化─從海德格爾的存有論探討亞里士多德與愛因斯坦的時間觀〉。《通識教育與跨域研究》。第1卷第2期。頁53-47。

關永中。1997年。《神話與時間》。台北。中山學術文化。

二、	外文書目
B. Berelson.(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New York :Free Press.

Hassard, J(1990). Introduction:The Sociological Study of Time, in J. Hassard(ed.)The Sociology of Time, 1-18,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Inayatullah, Sohail.(1993). Faming the shape and time of the future: From who am I ? to when am I? Futures 25, No. 3 April, 235-253.

Nuttin, J., &Lens, W.(1985).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and motiv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method. NJ :Leuven University Press.

Zimbardo, P. G., & Boyd, J. N. (2008). The time paradox: The new psychology of time. New York: Free Press
		
三、	其他
吳清基。2011年。教育部成語典部長序。檢索日期2011年9月21日。http://dict.idioms.moe.edu.tw/cgi-bin/cydic/gsweb.cgi?ccd=SVF8i9&o=e0&sec=sec8&init=1&active=editor

海枯石爛。2011年。教育部成語典。檢索日期2011年9月25日。http://dict.idioms.moe.edu.tw/cgi-bin/cydic/gsweb.cgi?ccd=eVJ_i.&o=e0&sec=sec1&op=v&view=0-1&fmt=11

教育部國家語文資料庫成語典網路版。http://dict.idioms.moe.edu.tw/cydic/

陳潔。2003年12月。佛教時間觀試析—兼與基督教比較 。檢索日期2011年9月27日。http://www.confucius2000.com/poetry/fksjgsxyjdjbj.htm

陳鼎亮。2010年3月。〈基督徒的時間觀〉《福音時報─基督教資訊》(Gospel times)。檢索日期2011年10月2日。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sl=auto&tl=zh-TW&js=n&prev=_t&hl=zh-TW&ie=UTF-8&layout=2&eotf=1&u=http%3A%2F%2Fwww.gospeltimes.cn%2Fnews%2F2010_03_31%2F13554.htm

Philip Zimbardo。時間透視模型(time perspective model)。2008年10月。檢索日期:2011年5月10日。GoogleTalks上傳。http ://www.youtube.com/watch?v=1LDwdyIxRy0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