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201201112331600
DOI 10.6846/TKU.2011.00365
論文名稱(中文) 中國溫州區域經濟模式之分析:以產業集群理論焦點
論文名稱(英文) The analysis of regional economic model in Wenzhou,China : To focus on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cluster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1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蔡岳群
研究生(英文) Yueh-Chun Tsai
學號 69728015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1-03
論文頁數 10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家麟
委員 - 李志強
委員 - 董立文
關鍵字(中) 溫州
區域經濟
產業集群
關鍵字(英) Wenzhou
regional economic
industrial cluster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由於各區域間的人口、資源等經濟發展要素的分佈極不均衡,不言而喻的造成了區域發展的差異,區域之間在自然、人文和經濟各個方面都表現出各自的獨特性,因而因為不同區域的特殊性,於是便有了不同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

本文選取溫州作為區域經濟模式之研究對象,是因為溫州的經濟發展,特別是產業成長和變動,具有一定的典範性和借鑒意義。由於歷史上交通比較閉塞,區位條件較差,國家投資又不足,自然資源也無明顯的優勢,改革開放以前,溫州的經濟發展非常緩慢,是浙江省經濟發展較為落後的地區之一。但是,改革開放後,隨著溫州人,建立了「小商品、大市場」,具有明顯區域特色的以輕工業為主的產業集群,溫州的經濟便蓬勃發展。

溫州以其當地特有的產業集群、地區文化與經營特色,發展出溫州地區獨特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產業集群發展已成為溫州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因而探討產業集群理論在溫州產業集群的應用與實踐,變為本研究寫作的出發點。透過具代表性之個案分析來加以驗證產業集群理論後,得到以下結論:產業集群稍具規模後,隨著經濟效應上的選擇或是供需力量之間影響,集群會吸引更多廠商或企業的進駐,而形成一條更加完善的產業鏈。產業集群的蓬勃發展,會產生強大的集群效應,從而帶動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

對於產業集群理論的驗證,筆者將研究溫州產業集群之心得歸納於以下四點: 
一、高度專業化分工
二、技術水準、產品品質和創新能力的提升
三、有效整合資源,取得低成本優勢
四、提升區域品牌效應,增強產業整體競爭力

 分析三個產業集群個案之後,得出在產業集群理論的驗證上,三個產業集群產生幾乎相同的集群效應。但是根據分析所蒐集到的資料,仍有部分相異之處,也可作為後續研究方向之建議。研究發現之相異處為以下三點:
一、分工體系細密度不同 
二、領頭企業或產業內知名品牌數量不同
三、政府扶植力度不同
英文摘要
As a result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reas are not average, so the development are different. Therefore, regions show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inctive qualitie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the regions have their own type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choose Wenzhou to be the object for research, 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aspecially they have standard to be the model on the growth of industry.  
In the past, there are not developed traffic, the area condition is bad, investment insufficiency from their country, and don't have enough superiority on natural resource.
Before opening the policy, the developement of economic in Wenzhou is very slowly. Even became the one of the backward areas in Zhejiang. After that, they created "Small commodity, Big market", Wenzhou became the most important area of the light industry. And promote the economic unceasingly. 
Wenzhou is unique cluster of local, regional culture and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unique region in Wenzhou mod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y cluster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Wenzhou power, which in Wenzhou of industrial cluster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become the starting point of writing this study. Through the case study of a representative to be verified after the industrial cluster theory,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industrial clusters with a bit of scale, as the economic effect on choices or between the forces of supply and demand, the cluster will attract more companies or enterprises presence, and form a more perfect industrial cha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the cluster will have a strong effect, thus boos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entire region. Verification for the industry cluster theory, I will study the experience of Wenzhou industrial clusters summarized in the following four points: 
1) The highly specialized division of labor 
2) Technical standards, product quality and increase innovation capability 
3)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to obtain low cost 
4) To enhance regional brand, and enhance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y 
     After three case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obtained in the verific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 theory, the three industrial clusters have almost the same cluster effect. But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data collected, there are still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but also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The differences found at the following three points: 
1) The division of labor of different compactness 
2) The leading brand within the enterprise or industry, the number of different 
3) The government efforts to support differen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3
第三節 研究方法....................................................8
第四節 研究範圍、限制及架構.......................................10
第五節 研究流程與章節安排.........................................13

第二章 理論探討...................................................15
第一節 區域經濟學的發展...........................................15
第二節 區域經濟理論探討...........................................22

第三章 溫州產業集群現象...........................................35
第一節 溫州市基本資料與概況.......................................35
第二節 溫州產業集群發展...........................................42
第三節 溫州產業集群效應...........................................50

第四章 溫州產業集群及其效應個案研究...............................61
第一節 溫州製鞋產業集群...........................................62
第二節 溫州低壓電器產業集群.......................................69
第三節 溫州打火機產業集群.........................................80
第四節 小節:個案研究發現 ........................................85
    
第五章 結論.......................................................91
第一節 理論驗證與研究發現.........................................91
第二節 後續研究與建議.............................................95

參考資料..........................................................96

表目錄
表 2-1 區域經濟理論三大派系分類表.................................24
表 3-1 2001-2009年溫州市生產總值..................................38
表 3-2 2000-2006年浙江主要城市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40
表 3-3 1978-2009溫州國民經濟三項產業結構變化......................42
表 3-4 1978-2009年溫州市分階段GDP、投資、消費和居民收入增長情況...48
表 3-5 溫州27家國家級特色產業基地概況..........................49-50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架構...................................................11
圖 2-1 假想的區域經濟梯度圖.......................................35
圖 3-1 溫州行政區域圖.............................................36
圖 3-2 溫州製造業集群產業基地與重點專業鎮區分布...................51
圖 3-3 溫州市GDP歷年增長情況......................................55
圖 3-4 溫州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情況.................................55
圖 3-5 產業集群平均成本下降.......................................56
圖 4-1 溫州皮鞋產業集群的空間分布.................................66
圖 4-2 產品生命週期個階段創新策略圖...............................68
圖 4-3 溫州柳市低壓電器集群產業結構...............................76
圖 4-4 溫州打火機產業專業化分工體系...............................85
圖 4-5 鞋業產業集群效應架構圖.....................................91
圖 4-6 低壓電器產業集群效應架構圖.................................92
圖 4-7 打火機產業集群效應架構圖...................................93
參考文獻
(一) 中文專書
1.方立明、奚以清,《互動管理與區域發展-溫州模式研究的幾個問題》,北京:三聯書店,2010年。
2.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原理》,臺北:洪葉出版公司,1992年2月。
3.王曉娟,《知識網絡與企業競爭優勢:浙江產業集群的經驗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年。
4.史晉川、金祥榮等著,《制度變遷與經濟發展:溫州模式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年。
5.吳傳清主編,《馬克思主義區域經濟理論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年。
6.李思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面面觀》,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1996 年11月。
7.洪維強,《大陸區域經濟發展概論》,臺北:鼎茂出版社,2004年。
8.茶洪旺,《區域經濟管理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9.袁恩楨主編,《溫州模式與富裕之路》,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10.馬力宏,《博弈與互補-浙江政府與市場關係30年》,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
11.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中譯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12.國家統計局溫州調查隊編,《溫州統計年鑑2010》,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13.張元智、馬鳴蕭,《西部地區工業走產業集群道路的幾個問題(上)》,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年。
14.張仁壽,李紅,《溫州模式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15.張俊傑主編,《浙商模式》,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年。
16.張苗熒,《文化、企業制度與交易成本-溫州模式的新視角》,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
17.張苗熒,《溫商轉型升級研究》,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年。
18.章志誠主編,《溫州市志》,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19.陸大遺,《中國區域開發的理論與實踐》,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年。
20.陳平,《成就與夢想-溫州民企創業文化思考》,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年。
21.陳秀山,《中國區域經濟問題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22.陳秀山主編,《中國區域經濟問題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3月。
23.郭華倫,《中共問題論集》,臺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71年10月。
24.麥克.波特,《國家競爭優勢》,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年。
25.麥克.波特,《競爭策略-產業環境及競爭者分析》,臺北:天下遠見出版社,1998年。
26.黃健康,《產業集群論》,江蘇: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27.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3月。
28.董希望編,《溫州模式的歷史命運》,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
29.欒貴勤,《區域經濟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

(二) 中文論文
1.印劍英,《溫州百貨業經營策略之個案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5年。
2.卓銀永,《上海浦東產業佈局與城市發展》,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3.金東來,《基於創新網路的地方產業集群升級研究以溫州產業集群為例》,南昌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4.許雪香,《中國大陸鄉鎮企業發展之研究-溫州模式探討》,政治大學東亞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
5.曾筱薇,《台商高科技產業群聚現象之研究:以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為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5年。
6.鄭恩仁,《高科技產業群聚共生現象》,臺北: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三) 中文期刊
1.尹永長,〈解析溫州經濟模式〉,《商場現代化》,2006年5月,第468期,頁153,。
2.尤振來、李春娟,〈產業集群的分類研究綜述及評價〉,《統計與決策》,2008年,第255期,頁161-163。
3.王俊、劉東,〈擺脫代工企業創新困境的社會網絡分析-基於溫州打火機的案例研究〉,《商業經濟與管理》,2010年5月,第223期,頁55-70。
4.王緝慈,〈中國新工業區的形成〉,《地理譯報》,1994年,第13卷第4期,頁2。
5.王緝慈,〈產業集群概念理解的若干誤區評析〉,《地域研究與開發》,2006年,第25卷第2期,頁8。
6.付新爽,〈產業集群效應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科教文匯》,2007年,第11期,頁141-142。
7.任曉,〈原生式內生型產業集群的形成及其變遷-以溫州柳市低壓電器企業集群為例〉,《社會科學研究》,2008年5月,頁52-58。
8.安樹偉,〈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三十年〉,《學術界雙月刊》,卷第132期,2008年5月,頁263。
9.朱祖平,〈產業集群競爭優勢的理性思考及其政策研究〉,「政府與企業法制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2006年10月,頁1-8。
10.朱康對,〈小農家文化與溫州農村家庭經濟〉,《浙江社會科學》,1997年,第5期,頁73-76。
11.朱靜芬,〈溫州柳市企業集群模式評介〉,《上海經濟》,2004年,第6期,頁12-13。
12.何金鈴,〈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工業技術經濟》,2007年2月,第26卷第2期,頁10-11。
13.吳向鵬,〈產業集群理論及其進展〉,《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頁51-54。
14.吳志強,〈淺談溫州中國鞋都產業園區建設〉,《經濟師》,2009年,第9期,頁118-119。
15.李利群、袁湧波,〈產業集群結構演進的路線分析-以溫州柳市低壓電器集群為例〉,《生產力研究》,2007年,第26期,頁111-114。
16.週一泯,〈溫州打火機產業技術、品牌升級與產權制度創新〉,《經濟論壇》,2008年,第15期,頁31-33。
17.周京,〈溫州集群經濟發展之路〉,《經濟論壇》,2005年2月,頁28-30。
18.姜晟、胡丹婷,〈集群內企業競爭力指標體系建構與評價-以溫州打火機產業集群為例〉,《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09年3月,第26卷第2期,頁289-295。
19.胡敏,〈基於溫州打火機企業集群發展的民企競爭力提升研究〉,《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7年1月,第7卷第1期,頁43-37。
20.胡敏、徐明華,〈企業集群的競爭力提升與技術創新、知識產權保護-基於對溫州打火機企業集群發展的研究〉,《軟科學》,2007年,第21卷第1期,頁109-112。
21.唐海燕、程新章,〈企業升級的路徑選擇-以溫州打火機企業為例〉,《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第12期,頁67-69。
22.夏曾玉,〈區域品牌建設探討-溫州案例研究〉,《中國工業經濟》,2003年,第10期,頁46。
23.徐克銀、鄭吉昌,〈區域分工的效率與成本-浙江區域性特色經濟優劣分析〉,《現代管理科學》,2005年,第2期,頁20-22。
24.徐峮,〈中國產業集群的發展研究〉,《Business China》,2009年,第3期,頁178-179。
25.祝孔海,〈區域經濟增長的制度研究-以溫州為例〉,《河北學刊》,2008年5月,第28卷第3期,頁137-141。
26.張文律,〈區域品牌的成長機理與路徑分析-以溫州為例的研究〉,《西安石油大學學報》,2009年12月,第19卷,第2期,頁43-47。
27.張占倉,〈中國產業集群研究及進展〉,《地域研究與發展》,2006年10月,第25卷第5期,頁41-47。
28.崔海潮,〈集群經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新選擇〉,《延安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頁65。
29.張曉全,〈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係分析〉,《新西部》,2008年第16期,頁43-44。
30.盛世豪,〈從產業集群視角看溫州模式〉,《浙江社會科學》,2004年3月,第2期,頁31-35,。
31.陸大遺,《中國區域開發的理論與實踐》,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年,頁27。
32.陳柳欽,〈產業集群與產業競爭力仁〉,《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頁53。
33.陳瑞恩,〈產業集群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研究〉,《產業經濟》,2010年,第187期,頁68。
34.費孝通,〈溫州行〉,《嚎望》,1986年,第20期,頁38。
35.黃先海、陳曉靜,〈國際性專業化產業區目標模式及現實差距-基於溫州打火機產業區的分析〉,《商業經濟與管理》,2005年2月,第160期,頁43-47。
36.馮凱,〈溫州鞋集群優勢分析與營銷策略研究〉,《集團經濟研究》,2007年11月,第248期,頁210-211。
37.楊保軍,〈溫州打火機企業集群運行機制研究〉,《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3年,第2期,頁18-21。
38.楊龍志,〈溫州中國鞋都發展戰略分析與對策〉,《上海經濟研究》,2001年5月,第6期,頁71-75。
39.葉志斌,〈溫州鞋業集群快速發展的動力機制〉,《產業經濟》,2007年,第3期,頁94-96。
40.管福泉、吳偉光,〈溫州柳市低壓電器產業集群競爭優勢分析〉,《企業經濟》,2004年,第288期,頁123-125。
41.蓋文啟、朱華晟,〈產業的柔性集聚及其區域競爭力〉,《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1年,第10期,頁25-30。
42.劉霞,〈溫州鞋業集群成長驅動演變研究〉,《皮革科學與工程》,2009年8月,第19卷第4期,頁68-73。
43.錢平凡,〈我國產業集群的發展狀況〉《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3年,頁27。
44.韓國光,〈產業集聚能有效推動經濟發展〉,《經濟師》,2009年第4期,頁272。
45.魏守華、王緝慈、趙雅沁,〈產業集群:新型區域發展理論〉,《經濟經緯》,2002年,第2期,頁23。
46.魏守華、石碧華,〈論企業集群的競爭優勢〉,《中國工業經濟》,2002年,第1期,頁59-65。

(四) 英文專書
1.Edgar M. Hoover , An 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Economics. 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66.
2.Marshall  A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Eight Edition.London:Macmillan,1920.
3.Marshall  A.,The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Possibilities for Prosperity .London:Macmillan,1890
4.Weber, Alfred Theory of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9.
(五) 英文期刊 
1.Michael  E.Porter,“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Harvard Business,Vol98,1998,pp77-91.
2.Paul Krugman,“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politicalEconomy,Vol.99,No.3,Jun/1991,pp.483-499.

(六) 網站資料
1.中國區域科學協會:http://www.rsac.org.cn/
2.中國溫州:http://www.wenzhou.gov.cn/
3.中國鞋都:http://www.shoeschina.net/
4.柳市網:http://www.liushi.com.cn/index.shtml
5.產業集群頻道-長三角網:http://www.yrdnet.com/jiqun/jiqun.aspx
6.溫州市政府門戶網站:http://xxgk.wenzhou.gov.cn/
7.溫州市統計局:http://www.wzstats.gov.cn/index.asp
8.溫州國際投資促進網:http://www.wz-fdi.com/index.asp
9.溫州電氣網:http://wz.cnelc.com/
10.溫州鞋機網:http://www.wzxieji.com/cn/index/index.asp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