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201200922472800
DOI 10.6846/TKU.2009.01267
論文名稱(中文) 引導式閱讀策略融入網路讀書會於提升國小五年級閱讀素養成效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Effects of Guided Reading Strategy into the Online Reading Club on Reading Literacy for the 5th Grader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1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郭玥妦
研究生(英文) Yu-Feng Kuo
學號 79574013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1-07
論文頁數 16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慶帆
委員 - 施如齡
委員 - 張瓊穗
關鍵字(中) 閱讀策略
網路讀書會
閱讀動機
閱讀行為
閱讀理解能力
實驗法
關鍵字(英) reading satrategy
online reading club
reading motivation
reading behavior
reading comprehension
experiment method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實施課後引導式閱讀策略融入網路讀書會教學對五年級學生的閱讀動機、閱讀行為及閱讀理解能力表現之成效。研究對象為臺北縣某國小五年級兩個班級學生,研究設計採等組前後測準實驗研究,將參與研究的兩個班級隨機分派一班為「實驗組」33位學生、另一班為「控制組」33位學生。資料處理主要以共變數分析來了解實驗組與控制組前、後測差異之顯著性。 
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就閱讀動機的表現而言,實驗組經引導式閱讀策略融入網路讀書會輔助,在後測立即表現的平均分數上有比前測提升,但經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實驗組與控制組之比較是不顯著的。
二、就閱讀行為的表現而言,經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有無課後引導式閱讀策略融入網路讀書會輔助對「後測行為」表現有顯著影響。
三、就閱讀理解能力的表現而言,經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實驗組在「後測閱讀理解測驗成績」有顯著影響。且實驗組在文章結構策略類型題目答對率由74.06%提升到80.60%;摘要策略類型題目的答對率由60.60%提升到79.55%;推論策略類型題目的答對率由46.62%
提升到68.67%。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Guided Reading Strategy into the online reading club on reading motivation, reading behavior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for the 5th Graders.A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was used in this study. The fifth-grade students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were experimental objects, including 33 students of an experiment group and 33 students of a control group.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was used to detec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were:
     In the aspect of reading motiva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u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s auxiliary after the guidance online reading club, before measured displays immediately in the average score has the ratio to measure the promotion. 
     The result of the independent one-way analysis of covariance showed that reading behavior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reading behavior performanc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 the "post-test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sts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It
  from 74.06% promotes in article structure strategy type topic responding rate to 80.60%; The abstract strategy type topic responds rate from 60.60% promotes to 79.55%; The inference strategy type topic responds rate from 46.62% promotes to 68.67%.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目錄………………………………………………………………………………………Ⅲ
表目錄……………………………………………………………………………………Ⅴ
圖目錄……………………………………………………………………………………Ⅶ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假設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閱讀理解與策略	8
第二節	閱讀的教與學	13
第三節	閱讀的內容與評量	43
第四節   網路讀書會的探討	5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5
第一節   研究對象	66
第二節   研究設計	6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72
第四節   資料收集	9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92
第四章 引導式閱讀策略融入網路讀書會發展與設計	93
第一節   教學策略設計	93
第二節   Moodle平台說明	99
第五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105
第一節   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動機」分析與討論	105
第二節   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行為」分析與討論	107
第三節   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分析與討論	109
第四節	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素養綜合討論	11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21
第一節   結論	121
第二節   建議	123
參考文獻	125
中文部份	…………………………………………………………………………125
西文部份	…………………………………………………………………………130
附錄	134
  附錄一「國小學童閱讀動機量表」、「國小學童閱讀行為調查表」預試量表 …134
   附錄二「國小學童閱讀動機量表」、「國小學童閱讀行為調查表」正試量表 …141
   附錄三 閱讀理解測驗甲(前測)  ………………………………………………147
附錄四 閱讀理解測驗乙(後測)  ………………………………………………155
表目錄
表2-1-1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閱讀相關能力指標分析	8
表2-1-2  九年一貫綱要閱讀相關能力指標重點整理	10
表2-1-3  教學歷程模式之比較	15
表2-1-4  閱讀歷程前、中、後之策略	19
表2-1-5  閱讀策略與方法	23
表2-1-6  閱讀策略的意涵及相關之實證研究	28
表2-2-1  故事地圖(story map)	44
表2-2-2  故事結構文法規則摘要表	46
表2-2-3  閱讀水準表	47
表2-2-4  國內現行與閱讀有關的測驗	50
表2-3-1  讀書會的定義	51
表2-3-2  讀書會的功能及目的(本研究整理)	52
表2-3-3 「班級讀書會」和「兒童讀書會」的差異(本研究整理)	54
表2-3-4  網路讀書會的特色及看法(本研究整理)	54
表2-4-1  網路讀書會案例(本研究整理)	59
表2-4-2  網路讀書會功能與型式之分析整理(本研究整理)	63
表3-1-1  五年A班閱讀理解測驗(甲)成績敘述統計表	66
表3-1-2  五年B班閱讀理解測驗(甲)成績敘述統計表	66
表3-1-3  五年C班閱讀理解測驗(甲)成績敘述統計表	66
表3-1-4  五年D班閱讀理解測驗(甲)成績敘述統計表	66
表3-1-5  正式研究樣本人數	67
表3-3-1  閱讀動機的構念	72
表3-3-2 「國小學童閱讀動機量表」預試量表項目與總和相關分析結果(項目總和統計量)	74
表3-3-3 「國小學童閱讀動機量表」預試量表因素分析結果	78
表3-3-4  分量信度指標值的判別準則	79
表3-3-5 「國小學童閱讀動機量表」預試量表Cronbach's α分析結果	79
表3-3-6 「閱讀行為調查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82
表3-3-7  KMO指標值的判斷準則	84
表3-3-8 「閱讀行為調查表」轉軸後的成份矩陣(a)	85
表3-3-9 「閱讀行為調查表」預試量表Cronbach's α分析結果	86
表3-3-10「國小學童閱讀行為調查表」預試量表因素分析結果	87
表3-4-1  施測程序表(本研究編制)	91
表4-1-1  本研究之閱讀認知歷程的主要閱讀教學策略與方法	93
表4-1-2  本研究閱讀材料ㄧ覽表	96
表4-1-3  課堂教學大綱	96
表4-2-1  傳統教學平台與Moodle比較 	100
表4-2-2  實驗組-引導式閱讀策略融入網路讀書會中各歷程閱讀策略方法及教學事件對照表	101
表4-2-3 Moodle引導式閱讀策略融入網路讀書會之進行方式及歷程活動實施情形一覽表	102
表5-1-1	各組在前测的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閱讀動機)	106
表5-1-2 「實驗組」與「控制組」後测分數之共變數分析表(閱讀動機)	106
表5-1-3 「實驗組」與「控制組」前測、後測描述性統計表(閱讀動機)	107
表5-2-1  各組在前测的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閱讀行為)	108
表5-2-2 「實驗組」與「控制組」後测分數之共變數分析表(閱讀行為)	108
表5-2-3 「實驗組」與「控制組」前測、後測描述性統計表(閱讀行為)	109
表5-3-1  各組在前测的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閱讀理解能力)	110
表5-3-2 「實驗組」與「控制組」後测分數之共變數分析表(閱讀理解能力)	110
表5-3-3 「實驗組」與「控制組」前測、後測描述性統計表(閱讀理解能力)	111
表5-4-1  閱讀動機兩組之前、後測平均數比較及差異表	114
表5-4-2  閱讀行為兩組之前、後測平均數比較及差異表	117
表5-4-3  閱讀理解能力兩組之前、後測各閱讀策略類別答對率比較及差異表	118
表6-1-1  本研究之研究假設結論彙整一覽表	121
圖目錄
圖2-1-1 閱讀理解成分分析圖示	19
圖3-1-1 本研究實驗流程圖	65
圖3-2-1 本研究流程圖	68
圖3-2-2 各變項間之關係圖	69
圖4-2-1 Moodle的功能模組	99
圖4-2-2 引導式閱讀策略融入網路讀書會登入系統之畫面	102
圖4-2-3 共讀活動介紹	102
圖4-2-4 票選最想閱讀童話主題	102
圖4-2-5 票選主題統計	103
圖4-2-6 預測、閱讀、有效提問相關活動	103
圖4-2-7 釐清故事相關活動	103
圖4-2-8 問題解決與自我檢討	104
圖4-2-9 學習回饋問卷	104
圖5-4-1 實驗組前、後测中位數直方圖(閱讀動機)	112
圖5-4-2 控制組前、後測中位數直方圖(閱讀動機)	112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木榮、董宜俐 (2006)。國小六年級學童中文閱讀理解測驗編製研究。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金雅(2001)。多向度詞彙評量與教學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方隆彰(1999)。共創學習樂趣的天堂-淺談讀書會與教學的關係。教師天地,100,66-67。
田耐青、洪明州(1998)。電腦中介溝通與合作學習。台北師院學報,11(6)1-22。
宋曜廷、劉佩雲、簡馨瑩(2003)。國小學童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相關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1(6),135-158。
朱則剛(2000)。教育傳播與科技。台北:師大書苑。
李素足(1998)。台中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動機的探討。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蕙芳(1997)。不要小看閱讀活動。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5(1),頁16-17期。
吳明隆(2005)。SPSS統計應用與學習實務。台北:知城。
吳金花(1997)。國民小學閱讀障礙學生閱讀錯誤類型分析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武典、張正芬(1984)。國語文能力測驗之編製及其相關研究。測驗年刊,31,37-52。
官美媛(1999)。國小學生摘取文章大意策略之教學研究-以五年級說明文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琴(2005)。兒童讀書會DIY。台北: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
林寶貴、錡寶香(2002)。中文閱讀理解測驗指導手冊。教育部。
俞名芳(2003)。班級讀書會理念融入本國語文教學實施型態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周台傑(1992)。國民小學國語文成就測驗編製報告。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0,77-90。
邱上真、洪碧霞(1997)。國語文低成就學生閱讀表現之追蹤研究(I):國民小學國語文低成就學童篩選工具系列發展之研究(II):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6-2413-H-017-002-F5。
邱天助(1995)。臺灣地區讀書會的現況與未來發展。社教雙月刊,68,6-15。
林秀娟(2001)。閱讀討論教學對國小學童閱讀動機、閱讀態度和閱讀行為之影響。臺南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寶貴、楊慧敏、許秀英(1995)。中華國語文能力測驗之編製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中心,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2期,頁1-24。
林玟慧(1995)。閱讀理解策略對國中閱讀障礙學生閱讀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建平(1995)。如何激發學童的內在學習動機。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刊,第四期,211-224頁。
林建平(1994)。整合學習策略與動機的訓練方案對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兒童的輔導效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周玉婷(2007)。不同閱讀策略應用於網路資源教學對於高年級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 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
胥彥華(1989)。學習策略對國小六年級學生閱讀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永崇(1995)。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胡永崇(1999)。閱讀障礙兒童的閱讀歷程,類型與追蹤研究-國語文低成就學生後設認知能力發展之研究(Ⅱ)。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87-2413-H-153-001-F18。
柯華葳(1999)。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指導手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洪碧霞、邱上真、林素微、葉千綺(1998)。國小中低年級國語文成就測驗題庫建立之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5,1-18。
施頂清(1999)。自我發問策略與合作學習(小組討論)對國中生國文閱讀理解的效果比較考驗。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志賢(1998)。相互教學法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國語科閱讀理解、後設認知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蓮雲(1994)。臺北市國小學童課外讀物及運用學校圖書館之質的探討。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5:121-150。
梁榮源(1998)。閱讀指導:目的、策略、過程。收錄於鄭雅麗主編《閱讀指導:研究與應用》p1-27。新加坡:萊佛士書刊。
陳永德(1985)。文章閱讀歷程之探討 : 高層知識架構的影響。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李綢(1992)。認知發展與輔導。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怡華(2001)。國小學生家庭環境、閱讀動機與國語科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玟里(2003)。合作學習閱讀理解策略對高職學生閱讀成就與閱讀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淑絹(1995)。「指導-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增進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實徵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櫻代(1999)。概念構圖策略促進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佳哲(2001):讀書會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頁31-39。
曾陳密桃(1990)。國民中小學生的後設認知及其與閱讀理解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秀霜(2001)。中文年級認字量表。台北市,心理。
黃瑋苓(2004)。普通學生與閱讀障礙學生之單位詞、識字、詞彙和閱讀理解能力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 12 期, 31-54 頁。
黃嶸生(2002)。整合式閱讀理解策略輔助系統對國小學童閱讀能力和策略運用的效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莉珍(2003)。故事構圖策略與摘要策略對增進國小六年級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解之比較研究。私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雅萍(2000)。摘要策略對網路化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振成(1998)。發展讀書會.建立書香世界。終生學習雙月刊,14,41-43。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元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楊淑純(2004)。國小六年級實施文學閱讀與討論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楊曉雯(1996)。高中生閱讀行為研究:以台北市立建國高及中學學生為例。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碩士論文。
趙鏡中(1999)。「閱讀教學的新型態-班級讀書會的經營」民國以來國民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
蔡麗萍(2005)。電腦化概念構圖應用在閱讀障礙學生閱讀教學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劉佩雲、簡馨瑩、宋曜廷(2003)。國小兒童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測驗學刊,51(1),41-71。
藍慧君(1991)。學習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閱讀不同結構文章之閱讀理解與理解策略的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所,特殊教育中心,特殊教育研究學刊,8,175-202。
魏靜雯(2004)。心智繪圖與摘要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與摘要能力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TESEC國教專業社群網(2008)。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2008年3月23日,取自     http://teach.eje.edu.tw/9CC/fields/2003/language-source.php
西文部份
Armbruster, B.B.(1986).Schema theory and the design of content-area textbooks. Educational Psychological,21(4),253-267.
Alexander, J.E., &Heathington,B.S.(1988).Assessing and correcting classroom readfing
    problems.Glenview,Illinois:Scott,Foresman and Company.
Baker,L., & Wigfield,A.(1999).Dimensions of children’s motivation for reading and their relations to reading activity and reading.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34,452-477.
Baker,A.(1994).Self-efficacy. In V.S. Ramachaundran (Ed.), Encyclopedia of human behavior(Vol.4,71-81).New York:Academic Press.
Bandura, A. (1977).Self-efficacy:Toward an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84,191-215.
Brown, A. L., & Day, J. D.(1983). Macrorules for summarizing texts: The development of experties. Journal of Verbal Lea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22, 1-4.
Chall, J.(1991). Raeding development in adults . Annals of Dyslexia, 37, 240-251.
Csikszentmihalyi(1978).Intrinsic rewards and emergent motivation.In Lepper & D.Green(Eds.),The Hidden costs of reaward:New perspectives on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motivation,205-216.
Dole, J. A., Duffy, G. G., Roehler, L. R., & Pearson, P. D. (1991). Moving from the old to the new: research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1, 239-264.
Gangn’e, E. D.(1985).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165-198.
Gunning, T. G.(1996). Creating reading instruction for all children. Boston, MA:Allyn& Bacon.
Hansen, J.(1981). The effects of inference training and practice on young children’s comprehension.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16, 391-417.
Johnson, M, Kress, K.,& Pikulski, J. (1987). Informal reading inventories. Newark, DE:
King, A.,(1989), Effects of self-questioning training on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on of lectures. Contemporary Education on psychology, 14, 366-381.
Richek, M., Caldwell, J., Jennings, J., & Lerner, J. (1996). Reading problems:Assessment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Geer,C.H.(1992).The eff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different ability student’ perceptions of the science classroom envioronment.Ann Arbor,Mich:UMI.
Guthrie, J.T.(1991).Reading interests.The Reading Teacher,34,984-986.
Guthrie,J.T.,&Wigfield,A.(2000).Engagement and motivation in reading.In M.L.Kamil,P. B. Mosenthal, P. D. Pearson,& R.Barr(Eds),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Vol.3,403-422),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
Gunning, T.G. Boston(1996), MA:Allyn & Bacon,Creating reading instruction for all children.(p.216).
Hatt,F.(1976).What Does the Reader Want?The Reading Process: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and Description.Lonon:Clive Bingley.
Mandler,J.M,.&Johnson,N.S.(1977).Rememberance of things parsed:Story structure and recall.Cognitive Psychology,9,111-151.
Markman, E.(1979). Realizing that you do not understand: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s awareness of inconsistencies. Child Development, 50, 643-655.
Mastropieri, M. A., Scruggs, T. E. (1997). Best practices in promot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1976 to 1996.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18, 197-213.
Mayer, R. E. (1996).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making sense out of expository text: The SOI model for guiding three cognitive processes in knowledge construc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8, 357-371.
Mcneil, J.D.(1984).Reading comprehension:New directions for classroom practice.
Palincsar, A. S., &Brow, A. L.(1984).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 - forstering 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activities.Congition and  Instrnction,1(2),117-175.
Paris, S., & Paris, A. H. (2001). Classroom applications of research o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6, 89-101.
Pearson ,P.D.&John ,D.D.(1978).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Pressley, M. ,Johnson, C. J., Symons, S., McGoldric, J. A., & Kurita, J. A. (1989). Strategies that improve children’s memory and comprehension of text.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0, 3-32.
Purves Alan,C.,& Richard, B.(1976).Literature and the reader:Reserch in response to literature,readinreading interests, and the teaching of literature.Illionis:University of Illionis.
Rumelhart,D.E.(1975).Notes on a schema for stories.In D.G..Bobrow&A.Collins(Eds),
    Reprentation and understanding:Studies in cognitive science(pp.211-236).New York,NY:Academic Press.
Stein,N.L.,&Glenn,C.G(1979).An analysis of story comprehens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In R.O.Freedle(Ed),New directions in discourse processing.(pp.53-120)Norwood,N.J.:Ablex.
Thorndyke,P.W.(1977).Cognitive structures in comprehension and memory of narrative discourse.Cognitive Psychology,9,77-110.
Torgesen, J. (1998). Catch them before they fall. American Educator, 22(1&2), 32-41.
Wong, B. Y. L.(1985). Self-questioning instructional research:A review.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5, 227-268.
Wiggins, G. (1990). The case for authentic assessment. ERIC Clearinghouse on Tests,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Institutes for Research.
Wigfield,A., & Guthrie,J.T.(1995).Dimensions of children’s motivations for reading:An initial study.Athens,GA:National Reading Research Center.
Wigfield,A., & Guthrie,J.T.(1997).Relations of children’s motivation for reading to the amount and breadth of their read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89,420-432.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