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109201514102100
DOI 10.6846/TKU.2015.00285
論文名稱(中文) 探討兩岸以促進健康為導向的生命文化之旅─以銀髮族參與福建沿海城鎮尋根者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Researching for Promoting Bilateral Health as a Goal of Life Culture Trip ─ Take the Elderlies’ Looking for the Bloodline Roots of Fujian Coastal Towns as an Exampl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3
學期 2
出版年 104
研究生(中文) 黃伯舟
研究生(英文) Po-Chou Huang
學號 60227011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5-06-22
論文頁數 7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李志強
委員 - 吳漢
委員 - 潘錫堂
關鍵字(中) 生命文化
生命智慧
文化訴求
文化創作
關鍵字(英) life culture
life wisdom
accountable culture
cultural cre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研究目的是探討生命文化對身、心、靈與社會活動的意義及價值。銀髮族的生命文化尋根是開啟生命智慧、生命關懷以及實踐生命意義的具體活動;又因尋根活動中需涉及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與互動,所以也開啟了人際關係關係的建立,故生命文化尋根是銀髮族建立自信、關懷與人際互動的具體活動項目之一。
    金、廈兩側雖在國共分裂時形成軍事上的對峙關係,然不論在文化面上抑或是生態上,卻皆屬於同一體系的閩南共同體。雖有舊時代的恩怨情仇,然而銀髮族們卻於年老退休後總想要回老家去走一走、看一看甚或有落葉歸根的想法;還有原先老祖宗時就來臺灣的臺灣漢民,居於血濃於水的情誼,對祖居地亦有一份深刻的好奇心,故金廈閩鄉的返鄉之旅遂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與非凡意義。在銀髮族的尋根之旅中,「文化訴求」是其旅程中比較看重的一環,而宗教、宗祠尤需考慮在內,休閒、健康與環境安全亦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環節。
    靜態的文化創作(例如:詩、詞、曲、歌謠等韻文)或文史學詮釋充分地融入於銀髮族的生命文化中皆有助於激起其更大的成就感,且更能激發其生命光輝、生命價值與生命意義,尚且還有助於適度用腦以防止老化症等諸多相關不良症狀,因此在尋根旅遊之際亦納入銀髮族生命教育的核心價值。
    兩岸互動日趨頻繁,只要啟動一次旅遊就可建立一種人脈關係,於是銀髮族在社會互動上跨出了一大步,有互動性的朋友網絡也較易達成心靈慰藉及身心健康,可見在實踐面上是環環相扣的連帶關係。由以上分析可得:銀髮族最重要的生命教育是社會互動,其理念是建立在生命實踐上,而其手段及策略可在兩岸尋根活動中達成,可見基於血濃於水的兩岸情誼,確實可增進銀髮族的健康。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how the life culture effects on the meaning and value in which health, psycology,soul and social activities exist. The elderlies' looking for the bloodline roots of life culture is to open life wisdom, life care, as well as, to put into concrete life practice. However, the activities of looking for the bloodline roots of life culture involve interactivities. For the long run, it can thus open and establish the human relationship. The trips of looking for the bloodline roots of life culture can help the elderlies establish confidence, care and interactivities, and so on.
    Kinmen and Xiemen confronting to each other in the wartime period, nevertheless, culturally and ecologically, both belong to unit systom of Mingnan community. Though both grudged each other in the wartime, the elderlies will feel like going back to the native land in retirement. However, those Taiwanese whose ancestors belong to Han ethnic group coming from Mainland China are eager to come back native land, basing on common blooding origin, to look around their ancestors' residental place,curiously. The trips of Kinmen, Xiemen and Mingnan countries have their own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meaning,specially and supernormally. Among looking for bloodline roots of elderlies' cultural trips most is "accountable culture" , nevertheless, religions and ancestor' temples involving in the trips, as well as, leisures, health and environment concerning in these as well.
    Quiescent creations, such as: Chinese poem, literary term, melody, song, and so on, or comments on historical literature, all which merge in life culture can help the elderlies attain greater achievements. Therefore, cultural creations let them make the elderlies easier to enlight a glorious, valuable and meaningful life. Moreover, moderate thinking can prevent the elderlies from related aging symptoms, hence, as well as adopting the core value of life education takes into consideration during designing out a trip of looking for bloodline root.
    Bilateral Chinese activities are growing forward, and each trip can thus enlight another relationship, thus making the elderlies go a big step in the future social interactions. Some interactive friendnets are able to make them easier for spiritual solace, howeve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s well, facing practically mutual relationships. From analysis above, the elderlies' most important life education is social interaction whose main reason establishes in life practice. However, the methods and tactics can attain this goal in the native-cultual trips. Basing on bilateral blooding relationships, actually can thus enhance the elderlies' health thoroughl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一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生命文化對身心靈與社會活動的涵蘊	7
    第二節 銀髮族的生命教育	7
第三節 銀髮族的金廈文化巡禮	8
    第四節 銀髮族的漳州文化巡禮	12
    第五節 銀髮族的泉州文化巡禮	14
    第六節 銀髮族的媽祖文化巡禮	17
    第七節 銀髮族的樂齡學習	21
第三章 研究策略與應用	39
    第一節 深度訪談法	39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40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43
    第四節 研究嚴謹度與倫理考量	4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0
    第一節 訪談實作過程	50
    第二節 結果分析與討論	6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0
參考文獻	72
附錄	74

表  目  錄
表3-1 研究參與者基本背景資料與來源	43
表3-2 研究參與者不同形式訪談情形	44
表3-3 事件與命名	46
表3-4 命名與初層主題	47
表4-1 事件與命名	61


圖  目  錄
圖1 傳統與洋化的混搭是金門的特殊文化地景	9
圖2 金門水頭聚落的閩南式風格	10
圖3 家廟是凝聚親族共識與認同的地方	11
圖4 浯江書院朱子祠	11
圖5 朱熹生平事蹟	12
圖6 漳州孔廟與龍溪師範學院附設小學	14
圖7 泉州市是中國最早對外通商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	14
圖8 泉州大開元寺正門口及其內的東西雙塔之一	15
圖9 李叔同紀念館內陳設弘一大師生前的行跡與字跡	15
圖10 福建漳州市威鎮閣;漳州市中心的薌城區文昌古城牆	28
圖11 福建泉州市區	28
圖12 福建漳州孔廟內的龍溪書院;漳州市中心的薌城區	29
圖13 泉州大開元寺內的弘一大師紀念館;泉州大開元寺內宋代寶塔	30
圖14 泉州文廟;天后宮;威遠樓;大開元寺門口	30
圖15 福建泉州市區北側;泉州市區南側	31
圖16 廈門鼓浪嶼小島的原先駐地大使館;教會音樂學苑;菽莊庭園;標
     榜臺灣小吃的攤位;沙灘遠眺廈門	32
圖17 福州市火車站附近的市區	33
圖18 福州閩江口;閩江公園	34
圖19 三坊七巷南後街牌坊;街廓房舍仿明清建築	35
圖20 三坊七巷內民居巷弄;江南的白牆屋舍搭配明清街廓建築	35
圖21 三坊七巷內有衣錦還鄉官吏的衣錦坊;嚴復翰墨館	36
圖22 林則徐紀念館內的林則徐督導查禁鴉片煙的蠟像栩栩如生	36
圖23 林覺民故居;林覺民夫妻的臥室	36
圖24 林覺民的《與妻絕別書》	37
圖25 林則徐紀念館外牆;林則徐與清道光皇帝議事的示意塑像	37
圖26 林覺民的肖像立於大門內側;內院小型花園中亦有夫妻倆雕像	38
圖27 台北孔廟訪談人員合影	53
圖28 漳州文化訪問團及當地專業人士	61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06)。〈內政統計年報〉。
方寶川、方寶璋(1998)。《閩臺文化志》。深圳:中華商務聯合印刷有限公司。
王念蔣(2009)。《社區與居家照顧種類介紹》。高雄市:麗文文化。
王政彥(2009)。《健康終老、幸福家園》。高雄市:麗文文化。
王淑芬(2011)。《社會研究法》。臺北市:新保成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9)。〈老人健康促進計畫(2009-2012) 〉。臺北:行政院衛生署。
吳炳輝(2007)。《台灣史蹟編目要覽》。臺中市:白象文化。
李淳(2013)。〈上緊發條 亞太區域貿易自由化加速前進〉12月刊,
沙依仁(1996)。《高齡學》。臺北市:五南。
林昱秀、陳錫琦 (2009)。〈大學生接觸死亡經驗之研究〉。2009 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31-53。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
林洋港。《台灣區姓氏堂號考》。
林焜熿(1988)。《金門志》。臺北市:臺灣大通書局。
林瑤棋(2007)。《請問貴姓?--溯源舊台灣》。臺北市:大康出版社。
邱天助(2007)。《社會老年學》。高雄市:基礎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施鴻志(2001)。《環境規劃》(都市叢書NO.13)。臺北市:建都文化事業公司。
孫本初(2010)。《新公共管理》(第三版)。臺北市:一品文化出版社。
張家麟(2013)。〈當前中共宗教政策的轉化:把孔子請回來〉12月刊,
陳支平(2004)。《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陳秀美(2010)。《掬一把生命活水》。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陳榮捷(1990)。《朱熹》。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
陳錫琦(2010)。〈某大學學生的生命態度研究〉。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31-53。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
陳錫琦(2012)。〈十二年國教生命教育課程概觀與反思〉。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
曾迺碩(1988)。《臺北市志卷四社會志宗教篇》。臺北市:臺北市政府。
焦紅輝(2008)。《源與緣:閩臺民間風俗比照》。福州市:海風出版社。
黃伯舟 (2014)。《蹤旅樹》。臺北市:育達文化出版公司。
黃富順、林麗惠、吳淑娟(2010)。〈全國老年生活幸福感調查研究報告〉。新竹市:玄奘大學成人教育及人力發展學系。
黃富順、楊國德(2011)。《高齡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楊天石(2002)。《朱熹》。香港:中華書局。
楊旭淵(2005)。《姓氏趣譚》。臺中市:捷太出版社。
楊國德(2008a)。《高齡教育的生物學基礎》。臺北市:五南。
楊國德(2008b)。〈國際高齡教育的重要組織與期刊〉。臺北市:五南。
葉肅科(2000)。《社會老年學理論與福利政策應用》。東吳社會學報,9,77-122。
鄔倉萍主編(1999)。《社會老年學》。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劉子民(1995)。《漳州過台灣》。臺北市:前景出版社。
劉易齋(2009)。《看見生命文化》。臺北市:全威圖書有限公司
劉樹勛(1993)。《閩學源流》。福州市:福建教育出版社。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文輝(2008)。《社會老人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鄭欽仁(1996)。《中國政治制度與政治史》。臺北縣:稻禾出版社。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