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108201903095300
DOI 10.6846/TKU.2019.00266
論文名稱(中文) 袁枚詩論的形成及其文學活動
論文名稱(英文) The Formation of Yuan Mei's Poetry Theory and his Literary Activitie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博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7
學期 2
出版年 108
研究生(中文) 羅藝靈
研究生(英文) YI-LING LUO
學號 899010135
學位類別 博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9-06-17
論文頁數 17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雙英(? ?130640@mail.tku.edu.tw)
委員 - 陳慶煌(052344@mail.tku.edu.tw)
委員 - 曾守正(tsj@nccu.edu.tw)
委員 - 周德良(107460@mail.tku.edu.tw)
委員 - 普義南(123000@mail.tku.edu.tw)
關鍵字(中) 詩緣情
性靈與性情
湖樓詩會
士商相合與性靈說
關鍵字(英) Emotions-Expressing Poetry
Sentimentality and Spirituality
Lakeside Meetings
Convergence of the Intellectuals and Traders
Spirituality Theor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清初大興文字獄、廣開密告之風,影響所及,士人不是逃於吟風弄月, 就是研究考據之學,連寫詩也多作學人之詩。袁枚提出以性情和和性靈為主的詩學,即是在此一背景下所形成的產物。此論一出,大受中下階層士人的歡迎,並形成人數眾多的流派。而袁枚則毫無疑問的成為性靈派的宗主,一代文學的巨匠。

 第一章緒論,筆者提出首先提出研究動機和選題釋義,其次在文獻評述及研究方法上,第一步先對文獻進行評述,第二步研究方法中則採用布赫厄迪的場域概念,並從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象徵資本加 以討論,第三步論文架構,則將本論文的章節作一簡要的敘述,以期讓本論文的讀者能簡單的掌握筆者寫作的重點所在。 

  第二章袁枚詩論產生的時代一康、雍、乾時代的政治,則透過康、雍、 乾時代重要的文字獄,如:順治十四年丁酉闡科場案、康熙二年莊廷瓏 《明史案》、雍正四年的查嗣庭案、雍正六年的呂留良案、乾隆二十年 胡中藻詩案,說明清廷透過文字獄對士人進行思想控制,及對當代學風 的影響。而其後《四庫全書》的編纂乃藉編纂之名而禁毀圖書,清廷透 過「揚漢抑宋」的手段及對「程朱理學」的推崇,作為治國理念的支持。 
  
  第三章士商相混及性靈說的產生,主要就袁枚性靈說的前趨,王守仁、李夢陽、康海、王世貞、公安三袁及譚元春,到袁枚集其大成。這些性靈 派的先驅,不僅和商人深交,有的亦以商人為業,可以說性靈說是以性情為核心,在士商交流下所形成的文學理論。 
  
  第四章袁枚的生平,則透過對袁枚生平的梳理,初步建立袁枚家族及求 學應試的經歷,從三十三歲前由庶吉士外放與七載縣令,到三十三歲後 安居隨園的致仕生活,袁枚透過一造三改建立其文人園林。隨園不僅是 其生活起居之所,亦成為袁枚致仕後主要的生計來源。 

  第五章袁枚的性靈說,則先從「詩言志」、「詩緣情」,中國詩歌的兩大綱領說起,從陸機〈文賦〉「詩緣情而綺靡」到十八世紀袁枚的性靈派。 袁枚在不涉及政治的禁忌下為乾嘉文學注入了新鮮的活力。此章中,特別說明了「性情」與「性靈」的觀念,及袁枚性靈說的主要內容。 
 
  第六章隨園勝景、書倉、及造訪者,全章分二節,第一節以隨園勝景和書 倉為寫作內容,從隨園十三處著名景點到藏書三十萬冊的書倉,足見袁枚愛書成痴,第二節造訪隨園的人們,隨園雖是私人園林,卻拆掉圍牆, 供民眾參觀,具有公共園林的意涵,這使得隨園成為南京最著名的園林。 
第七章南京-以隨園為中心所形成的文化圈,隨園之名大盛後,與袁枚往 來的藝文人士眾多,形成一規模龐大的詩畫圈,其次隨園文化交流圈具有巨大的影響,特別是揚州的馬曰琯和馬曰璐、江春、程晉芳;而蘇州婁 關蔣氏、沈德潛、吳中七子,以及杭州的隨園女弟子和湖樓詩會,都是重要的文化活動,值得探討。 

第八章結論,則總結全文,簡要的說明本文的寫作目的並做一總結。
英文摘要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he wide prevalence of literary inquisitions and secretive informing had a severe impact on the intellectuals to such a degree that they either escaped to studies of Kaoju Xue (meaning “evidential scholarship") or exalting the moon or other landscapes. Even poems at the time were mostly written in the style of so-called Poetry of the Scholars. It is given this background that Yuan Mei proposed his poetry theory centered on sentimentality and spirituality. As soon as Yuan’s poetry theory was made public it was well received amongst the middle and lower classes, making it a mainstream school of poetry with a large following. Yuan Mei subsequently became a pioneering figure for the Spirituality School and a literature maestro of the era.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exposition on the choice of this research topic will first be outlined, then followed by literature review and methodology. After conducting review on literature, the thesis adopts Bourdieu’s concept of field for methodology with further discourse offered in relation to economic capital, cultural capital, social capital and symbolic capital. Next, regarding the thesis structure, a brief description will be attached to each chapter to inform readers of the key arguments. 
 
Chapter 2 The Political Background: The Era in Which Yuan Mei’s poetry theory was created was during the political reign of KangXi, YongZheng and QianLong emperors, as well as key literary inquisitions during this period, such as the 1657 imperial examination bribery scandal (Emperor ShunZhi), the 1663 Zhuang TingLong’s Ming dynasty history case (Emperor KangXi), the 1726 Cha SiTing case (Emperor YongZheng), the 1728 Lu LiuLiang case (Emperor YongZheng) and the 1755 Hu ZhongZao case (Emperor QianLong). This chapter will illuminate how the Qing imperial court conducted intellectual clampdowns on its literati through literary inquisitions, as well as its impact on the literary climate at the time. Later on, it was in the name of compiling The Siku Quanshu (the Complete Library in Four Sections) that a huge number of books were destroyed. The Qing dynasty adopted the Glorifying Han and Degrading Song measures and the approach of praising the Cheng–Zhu Confucianism to support its country governance. 
 
Chapter 3 The convergence of the intellectuals and traders and the rise of the Spirituality Theory: This 
chapter will primarily focus on the forerunners of the Spirituality Theory, i.e., Wang ShouRen, Li MengYang, Kang Hai, Wang ShiZhen, Three Yuan Brothers from GongAn and Tan YuanChun before Yuan Mei compiled and integrated the thoughts of the above forerunners. These forerunners of the Spirituality Theory were either business people themselves or in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business people, so one may say the Spirituality Theory is a literary theory based on sentimentality at its core and formed through interchanges between the intellectuals and business traders. 
 
Chapter 4 The Chronicles of Yuan Mei: This chapter presents the chronicles of Yuan Mei to outline Yuan’s background information including his family members, his educational and exam-taking progress, as well as his exile from the positions of Shujisji (a scholastic title meaning “All good men of virtues”) and his 7-year tenure as a county magistrate before age 33, plus his retirement in SueYuan since age 33. SueYuan was more than a residential space; it is a literati garden which he worked on with three renovations and later became Yuan’s main source of income during his retirement. 
 
Chapter 5 Yuan Mei’s Spirituality Theory: This chapter begins with the two major guiding principles of Chinese poetry, i.e., the purpose of poetry in expressing the author’s visions and emotions, hence the term, Visions-Expressing Poetry and Emotions-Expressing Poetry. It will start by referring to the concept that poetry is intended to express emotions with beautiful rhetoric as cited in Lu Ji’s treaties on Chinese poetry, Wen Fu (meaning “On Literature”), and goes on to expound Yuan Mei’s Spirituality theory in the 18th century. Without trespassing into the taboo subject of politics, Yuan Mei injected refreshing vitality into literature during the era of QianLong and JiaQing emperors. In particular, this chapter elucidates the concept of Sentimentality and Spirituality theories, alongside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Yuan Mei’s Spirituality theory. 
 
Chapter 6 Notable SueYuan Sights, Library, Visitors: This chapter comes in two sections. Section 1 consists of SueYuan’s 13 notable sights and a library collection of 300,000 books. The number of books is an indicator of Yuan Mei’s passion for books. Section 2 is about the visitors to SueYuan. As a private garden yet with its walls dismantled, SueYuan was open to the general public, hence carrying a profile as a public garden, and later became the most renowned garden in Nanjing. 
 
Chapter 7: SueYuan-centered cultural circle: As SueYuan became famous, the number of artists and intellectuals hanging out with Yuan Mei grew as well. A sizable circle of painters and poets was thus formed. As a result, SueYuan’s cultural circle gained great momentum in terms of influence. Notable influential figures include Ma YueGuan, Ma YueLu, JiangChun, Cheng JinFang from YangZhou; seven poets from WuZhong (i.e. SuZhou), Shen DeQian, the Jiang clan from SuZhou’s LuGuan, as well as female students from HangZhou’s SueYuan. Their gatherings along with the lakeside poetry meetings are all pivotal cultural events at the time, well worth further exploration.  
 
Chapter 8 Conclusions: To draw to a close, this chapter gives a brief outline of the objectives and conclusions of this thesi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選題釋義…………………………………………………… 1
一、研究動機………………………………………………………………………1
二、選題釋義………………………………………………………………………5

第二節  文獻評述及研究方法………………………………………………… .8
一、文獻評述…………………………………………………………………… 8
二、研究方法……………………………………………………………………17
三、論文架構…………………………………………………………………  20

第二章  康、雍、乾時代的政治……………………………………………  .23

第一節  文字獄…………………………………………………………………. 23
第二節  圖書的編輯…………………………………………………………….37

第三章  士商相混與性靈說的產生…………………………………………….41

第一節  方麟傳-棄舉業而經商的典型………………………………………….41
第二節  李夢陽和康海-夫商與士異術而同心…………………………………42
第三節  王世貞-由格調轉向性靈………………………………………………43
第四節  公安三袁的獨抒胸臆和譚元春的幽情簞緒………………………… 45
第五節  集大成者袁枚………………………………………………………… 47


第四章  袁枚的生平………………………………………………………………49

第一節  顯赫的先祖及式微的父祖……………………………………………  49
第二節  求學與應試……………………………………………………………  55
第三節  庶吉士外放與七載縣令(三十三歲前的入仕)………………………  .66
第四節  安居隨園(三十三歲以後的致仕生活)………………………………  70
一、文人園林…………………………………………………………………… 70
二、一造三改………………………………………………………………… …75
三、生計來源………………………………………………………………… …83
(一) 收受田租……………………………………………………………………83
(二) 販賣書籍……………………………………………………………………84
(三) 著作及鬻文…………………………………………………………………86
(四) 教授學生……………………………………………………………………86

第五章  袁枚的性靈說…………………………………………………………87
第一節  詩言志與詩緣情………………………………………………………87
第二節  性情與性靈……………………………………………………………95
第三節  袁枚性靈說的主要內涵和特色………………………………………101

第六章  隨園勝景、書倉、及造訪者……………………………………… 108
第一節  隨園勝景及書倉………………………………………………….…108
第二節  造訪隨園的人們…………………………………………………… 109

第七章  南京—以隨園中心所形成的文化圈……………………………… 112
第一節  隨園書畫圈的主要成員…………………………………………… 112
第二節  隨園文化交流圈的影響…………………………………………… 118
一、揚州………………………………………………………………………118

(一) 小玲瓏山館主人馬曰琯及馬曰璐………………………………………121
(二) 康山主人江春……………………………………………………………125
(三) 程晉芳……………………………………………………………………127
二、蘇州………………………………………………………………………133

(一) 婁關蔣氏………………………………………………………… ………133
(二) 沈德潛和吳中七子………………………………………………… ……134

三、杭州……………………………………………………………………… 137

(一)第一次湖樓詩會……………………………………………………………137
(二)第二次湖樓詩會……………………………………………………………142
(三)十三女弟子湖樓請業圖……………………………………………………144

第八章  結論……………………………………………………………………146
參考書目…………………………………………………………………………147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傳統文獻

沈垚;《落帆樓文集》收入吳興叢書(吳興劉氏堂刊本,1918)。
毛傳、鄭箋、孔穎達疏《毛詩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
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社,1983)
(梁)蕭統編:《文選》(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
(南朝)鍾嶸著 成林、程章燦注釋黃志明、鄭采芸校閱:《新譯詩品》(台北,三民書局印行,2008)。
黃叔琳等:《增訂文心雕龍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王世貞:《弇州四部稿》(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
王世貞:《弇州續稿》(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
(明)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敘小修詩),《袁宏道集箋校上、中、下》(上
海:上海世界書局古籍出版社,1981)。
(明)鍾惺撰:《隱秀軒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明)錢澄之《田間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40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
(清)方孝標:《鈍齋詩選》卷五,唐根生、李永生點校(合肥:黃山書社,1996年)。

(清)龔自珍:《龔自珍全集》第一輯,王佩錚校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清)方孝標:《鈍齋詩選》卷5(合肥:黃山書社,1996年)。
(清)圖海等修:《清實錄》第3冊《世祖章皇帝實錄》卷一百三十二,順治十七年正月辛巳版。
(清)蔣良騏:《東華錄》卷八,鮑思陶、西原點校(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無名氏:《研堂見聞雜記》,《明清史料叢書八種》第6冊,(北京:jk京圖書館出版,2005年)。
唐孫華:《東江詩鈔》卷九,《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187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曹一士:《四焉齋文集》卷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乾隆刻本(濟南:齊魯書社,1996),集部275冊。
(清)阮元校勘:《尚書正義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79),收入《十三經注疏》。
(清)翁方網:《復初齋文集》,卷四{志言集序>(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
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陳書錄:《儒商文化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14)。

二、近人論著(依出版時間排序)


方濬師編纂:《隨園先生年譜》(上海:大陸書局,1933)。
顧遠薌:《隨園詩說的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楊鴻烈:《袁枚年譜》(臺北:牧童出版社,1976)。
梁啟超:《粱啟超論清學二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
吳宏一:《清代詩學初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
傅毓衡:《袁枚年譜》(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
司仲敖:《隨園及其性靈詩說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陳建華:《中國江浙地十四至十七世紀社會意識與文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
王英志:《袁枚和隨園詩話》(台北:萬卷樓發行,1993)。
張仲謀:《清代文化與浙派詩》(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朱自清:《詩言志辨》(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
王英志:《袁枚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2002)。
徐有富:《詩學原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2月初版二刷)。
羅以民:《子才子—袁枚傳》(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王標:《城市知識分子的社會形態,袁枚及其交游網路的研究》(上海:上海三
聯書店,2008)。
石玲、王小舒、劉靖淵著《清詩與傳統一以山左與江南個案為例》(濟南:齊魯
書社,2008)。
沈玲:《隨心隨性隨情隨緣一袁枚詩學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
朋尼維茲:《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
布爾迪厄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與結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
嚴迪昌:《清詩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2011)。
王文生:《詩言志釋》(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


鄭幸《袁枚年譜新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12)。
嚴明,陳清雲編著:《袁枚研究學術檔案》(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
張兵:《文化視域中的清代文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張伯英:《(民國)黑龍江志稿)卷五十七,民國二十一年鉛印本。

三、期刊論文(依出版時間排序)

(一)台灣地區

楊淑玲:〈袁枚自挽詩及友人和作之自傳書寫與集體建構〉,《雲漢學刊》,19期,200907,頁73-92。
黃聖松:〈遙承袁枚的清末詩論家錢振鍠〉,《樹德通識教育專刊》,2期,200804,頁237-255。
朱振藩:〈《隨園食單》今解,《歷史月刊》〉,248期,200809,頁124-129。
朱振藩:〈《隨園食單》今解〉,《歷史月刊》,249期,200810,頁101-105。
朱振藩:〈《隨園食單》今解〉,《歷史月刊》,250期,200811,頁112-117。
王標:〈美食中的友情--《隨園食單》人物考〉,《中國飲食文化》,5卷2期,2009,頁45-86。
張健:袁枚的讀書詩,《中國語文》,104卷4期總號622,200904,頁45-51。
王怡云:〈此心安處即吾鄉—論袁枚詩中的安頓之道〉,《雲漢學刊》,19期,200907,頁93-115。
楊淑玲:〈袁枚自挽詩及友人和作之自傳書寫與集體建構〉,《雲漢學刊》,19期,200907,頁73-92。
劉振琪:〈論隨園女弟子的創作取向與袁枚之關係—以《隨園女弟子詩選》為分析對象〉,《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98期,200911,頁33-55。
陳盈妃:〈袁枚在女性墓志銘中所反映的思想〉,《彰化師大國文學誌》,19期,200912,頁255-280。
蔡明哲:〈寄寓於諧—袁枚《新齊諧》中狐故事的表現手法及其諷諭主題〉,《雲科漢學學刊》,8期,200912,頁195-210。
李德偉:〈論袁枚《隨園女弟子詩選》呈現之詩學觀及其在清代文學史上之意義〉,《東華漢學》,10期,200912,頁187-225。
盧世達:〈衝撞與維護—論袁枚《子不語》的言己異特質與近代思想轉型之交涉〉,《中國文學研究》,29期,201001,頁221-225+227-251。
桑希薇:〈R6habilitation de l'art Culinaire Comme Facteur de Socialite et de D~veloppement Durable〉,《真理大學人文學報》,9期,201004,頁79-101。
盧世達:〈衝撞與維護—論袁枚《子不語》的記異特質與近代思想轉型之交涉〉,《中國文學研究》,29期,201001,頁221-225+227-251。
閔秋英:〈泊然於聲華馳逐之外—從[(明)徐禎卿,高叔嗣撰:(清)王士禎刪錄]《二家詩選》看王士禎的神韻詩學〉,《興大人文學報》,46期,201103,頁1-30。
簡文志:〈析袁枚《隨園詩話》的詩論趣向與侷限〉,《真理大學人文學報》,10期,201104,頁19-36。
張健:〈袁枚的懷古詩〉,《中國語文》,109卷3期總號651,201109,頁35-50。
劉子維:〈框架之外,一片性靈:重探袁枚詩作之性靈詩論實踐,〉《建中學報》,17期,201112,55-77。
余崇生:〈袁枚的飲食美學—以《隨園食單》為例〉,《國文天地》,27卷8期總號320,201201,頁15-19。
王學玲:〈香奩情種與絕句一家—陳文述及其作品在日本明治時期的接受與演繹〉,《東華漢學》,15期,201206,頁213-248。
廖美玉:〈後世變的詩人述作空間—同榜異軌的沈德潛與袁枚〉,《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53期,201207,頁33-64。
歐麗娟:〈《紅樓夢》之詩歌美學與「性靈說」—以袁枚為主要參照系〉,《臺大中文學報》,38期,201209,頁257-307。
傅及光:〈隨園三妹詩作探析〉,《臺北大學中文學報》,12期,201209,頁103-120。
黃一農:〈袁枚《隨園詩話》中涉紅記事新考〉,《清華學報》,43卷期,201309,頁525-553。
黃一農:〈袁枚《隨園詩話》編刻與版本考〉,《臺大文史哲學報》,7期,201311,頁35-82。
黃淑汝:〈從書寫治療論袁枚傷親詩〉,《輔仁國文學報》,38期201404,頁149-175。
黃永順:〈範於才性,歸於融合—袁枚與章學誠文論內部比較〉,《雲漢學刊》,29期,201408,頁276-298。
王怡云:〈三唐兩宋攝其德—論《隨園詩話》中的唐宋詩調和論〉,《中央大學人文學報》,58期,201410,頁225-265
張健:〈袁枚的詩歌〉,《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6卷1期,201412,頁67-77。
黃淑汝:〈由袁枚詩探其飲食習性〉,《遠東通識學報》,9卷1期總號16,201501,頁107-126。
蔣寅:〈袁枚《隨園詩話》與清詩話寫作之轉型〉,《嶺南學報》,復刊l/2,201503,頁193-211。
張壽安:〈清儒的“知識分化‘與“專門之學”萌芽〉,《嶺南學報》,復刊1/2,201503,193-211。
賴玉樹:〈袁枚詠史詩中女性書寫淺析〉,《萬能學報》,37期,201507,頁145-160。
李鵬:〈觀念、知識與西方形象的建構:以乾隆三大家為例〉,《澳門理工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8卷3期總號59,201507,頁 162-171+206。
何繼文:〈翁方網在詩歌批評方面對金正喜的影響〉,《人文中國學報》,21期,201510,頁51-58。
張慧珍:〈袁枚傳記文作品之探討〉,《中國語文》,118卷4期總號706,201604,頁51-58。
葉倬瑋:〈文物之光下的話語建構與不朽追求--論翁方綱的金石詩〉,《政大中文學學報》,28期,201712,頁103-139。
楊志遠:〈明、清時期江南士人的飲食觀—以明末之際李漁《閒情偶寄•飲饌部》及清代袁枚《隨園食單》為例的分析〉,《嘉大應用歷史學報》,3期,201802,頁119-143。

(二)大陸地區

松下忠 ,盧永璘:〈袁枚“性靈說”的特色——主張“性靈的性情”〉,《文藝理論研究》,1981。
王英志:〈袁枚的詩才論—“性靈說”內涵新探之一〉,《學術月刊》,1982。
王英志:《袁枚“性靈說”探源》,《昆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
胡明:〈論袁枚詩性靈說〉,《文學評論》,1982。
陸海明:〈袁枚的文學批評論〉,《文藝理論研究》,1983。
王英志:〈袁枚的真情論—“性靈說”內涵新探之一〉,《浙江學刊》,1983。
王英志:〈袁枚的個性論—“性靈說”內涵新探之一〉,《湖南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
鍾賢培:〈論袁枚的反理學思想及其詩文創作〉,《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
劉世南:〈論袁枚思想及其性靈詩〉,《江西師範大學學報》,1996。
祝德順:〈袁枚與“揚州八怪”比較研究—兼談清初的詩歌與繪畫〉,《東南文化》,1987。
王英志:〈袁枚性靈派在近代的影響〉,《文史哲》,1998。
林彬暉:〈袁枚抒情詩淺論〉,《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
陽曉儒:〈試論袁枚詩論的理論體系〉,《社會科學家》,1988。
姚文放:〈論袁枚的詩文美學〉,《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
張實:〈袁枚的生活、思想與創作〉,《長沙水電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
楊勝寬:〈郭沫若與袁枚詩論的比較研究—兼評《讀〈隨園詩話〉劄記》〉,《郭沫若學刊》,1990。
陽曉儒:〈袁枚美學理論之我見〉,《遼寧大學學楊勝寬:〈郭沫若與袁枚詩論的比較研究—兼評《讀〈隨園詩話〉劄記》〉,《郭沫若學刊》,1990。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
周舸岷:〈有寄無求與無求有得—袁枚晚年生活心態與事業述評〉,《浙江師大學報》,1991。
陽曉儒:〈袁枚詩歌理論評述〉,《社會科學家》,1992。
暴鴻昌:〈袁枚與乾嘉考據學〉,《史學月刊》,1993。
王振忠:〈袁枚與淮、揚鹽商——十八世紀士、商關系的一個考察〉,《鹽業史研究》,1993。
王英志:〈袁枚與《袁枚全集》〉,《蘇州大學學報》,1993。
王英志:〈關于《袁枚全集》〉,《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
王英志:〈關于《袁枚全集》〉,《中國典籍與文化》,1994。
王英志:〈不相菲薄不相師—袁枚對王士禛的評價〉,《古典文學知識》,1995。
錢仲聯、嚴明:〈袁枚和陳衍──論詩壇盟主對清詩發展的積極影響〉,《江海學刊》,1995。
松下忠,喬力:〈袁枚的性靈說〉,《武陵學刊》,1995。
李劍波:〈試論袁枚性靈說的歷史意義〉,《中國韻文學刊》,1995。
關玉林:〈評袁枚《隨園詩話》論杜詩〉,《重慶電大學刊》,1996。
王英志:〈山水的性靈化—論袁枚的山水詩〉,《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
任公偉:〈我不覓詩詩覓我──淺談袁枚論作詩全憑天分說〉,《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
王英志:〈袁枚大弟子孫原湘論—性靈派研究之一〉,《安徽大學學報》,1997。
王英志:〈袁枚與蔣士銓—袁枚紀事之一〉,《文史知識》,1998。
王英志:〈論袁枚的散文創作〉,《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
王成:〈袁枚“性靈說”論略〉,《淮北煤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
石玲:〈袁枚研究的回顧與思考〉,《蘭州大學學報》,1999。
石玲:〈袁枚詩歌的美學特徵〉,《蘭州大學學報》,2000。
顧農:〈“詩境甚寬”:袁枚論詩的基點和策略〉,《青海師專學報》,2000。
王英志:〈袁枚為庶起士與外放考述〉,《陰山學刊》,2000。
樊美筠:〈袁枚美學思想管窺〉,《廣東社會科學》,2000。
朱則傑:〈袁枚蔣士銓訂交考〉,《蘇州大學學報》,2000。
王英志:〈袁枚求學受業考述〉,《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
王英志:〈袁枚家族考述〉,《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
王英志:〈袁枚京城應試考述〉,《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
王英志:〈袁枚於乾嘉詩壇的影響〉,〈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
崔秀霞:〈從袁枚到龔自珍看清代文壇個性思想的發展和推進〉,《德州學院學報》,2001。
王英志:〈袁枚辭官考述〉,《古典文學知識》,2001。
沈金浩:〈論袁枚的男女關系觀及婦女觀─兼談兩者與其文學活動、文學創作間的關系〉,《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
魏鵬舉:〈興會與剎那──比較袁枚與佩特的詩學觀〉,《呼蘭師專學報》,2001。
王英志:〈袁枚性靈詩的藝術特徵〉,《江蘇社會科學》,2001。
錢競:〈袁枚詩論與明清學術思想史的關系〉,《文學評論》,2001。
王英志:〈袁枚“一造三改”隨園考述〉,《中國典籍與文化》,2001。
王英志:〈袁枚與蔣士銓交遊考述〉,《江淮論壇》,2001。
周新道:〈袁枚文論初探—兼論與桐城派的關系〉,《江淮論壇》,2001。
王英志:〈袁枚初歸隨園考述〉,《錦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
王英志:〈袁枚與清代詩學批評〉,《文藝研究》,2001。
王英志:〈袁枚提攜後學考述〉,《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
王英志:〈袁枚七載縣令考述〉,《蘇州大學學報》,2001。
石玲:〈承遞與開啟:袁枚詩歌的過渡意義〉,《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
王英志:〈袁枚批評浙派〉,《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
王英志:〈袁枚神交張問陶〉,《古典文學知識》,2002。
王英志:〈袁枚與揚州八怪交誼考述〉,《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
王英志:〈袁枚的生死觀〉,《錦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
王英志:〈三分孔孟二分莊──袁枚的思想基礎〉,《齊魯學刊》,2002。
趙秀娟:〈袁枚詩論及其評價〉,《貴州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
王英志:〈袁枚的生死觀〉,《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02。
王英志:〈袁枚批評理學與佛教〉,《蘇州大學學報》,2002。
王英志:〈袁枚與趙翼交遊考述〉,《徐州師範大學學報》,2002。
王英志:〈寫于《袁枚評傳》殺青之後〉,《博覽群書》,2002。
王進駒:〈袁枚研究的重要成果—讀《袁枚評傳》〉,《蘇州大學學報》,2002。
王英志:〈我寫《袁枚評傳》〉,《古典文學知識》,2002。
王英志:〈袁枚的古文觀〉,《江海學刊》,2002。
蔣艷,方百壽:〈李漁與袁枚的飲食觀比較及其現實意義〉,《九江師專學報》,2003。
李哲理:《袁枚“性靈論”探微〉,《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
王進駒:〈袁枚研究的又一成果—評介《袁枚評傳》〉,《中國圖書評論》,2003。
許伯卿:〈解識袁枚是此傳—讀王英志《袁枚評傳》〉,《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
車振華,王芳:〈試論袁枚的傳記文創作〉,《棗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4。
徐豐梅:〈袁枚、杭世駿交遊考論〉,《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4。
黃愛平:〈袁枚經學觀及其疑經思想探析〉,〈清史研究〉,2004。
袁世碩:〈走進袁枚的精神世界—讀石玲《袁枚詩論》〉,《東嶽論叢》,2004。
石玲:〈袁枚詩與白居易詩之“貌類”及內在成因〉,文學評論,2005。
黃紅日:〈對袁枚詩論批評方法的反思〉,《理論界》,2005。
馬傑,龔建平:〈袁枚個性思想對性靈說的影響〉,《求索》,2005。
黃紅日:〈絕地通天一枝筆,請看依傍是何人—論袁枚性靈詩論特徵〉,《蘭州學刊》,2005。
孫紅梅:〈淺談莊子的生死觀和人格定位對袁枚的影響〉,《綏化學院學報》,2005。
範潔:〈袁枚思想的叛逆色彩〉,《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杜貴晨:〈“為天強派作詩人”—袁枚散館外放的“前因”及其婉拒乾隆臨幸隨園考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
範潔:〈袁枚詩論的影響〉,《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範潔:〈新時期袁枚研究引發的啟示〉,《山西煤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5。
汪龍麟:〈20世紀後20年袁枚研究述評〉,《蘇州大學學報》,2005。
沈玲:〈袁枚的王學批判述論〉,《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
馬傑:〈袁枚“性靈說”的詩藝追求〉,《石家莊學院學報》,2006。
黃紅日:〈學古與著我—試論袁枚詩論關於繼承與革新的辯證觀〉,《麗水學院學報》,2006。
沈玲:〈袁枚的詩歌采錄標準探究〉,《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
梁結玲:〈淺談袁枚的詩才論〉,《社科縱橫》,2006。
王錚:〈淺談袁枚的詩才論〉,《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
馬傑:〈顏元與袁枚的“性靈說”〉,《邵陽學院學報》,2006。
鄭麗霞:〈論袁枚的女性觀〉,《龍巖學院學報》,2006。
沈玲:〈隨任性情的私語化創作——論袁枚的詩歌創作風格〉,《雲夢學刊》,2006。
梁結玲:〈袁枚詩歌的生命意識〉,《學術探索》,2006。
顧震:〈袁枚判牘論析〉,《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6。
王文捷:〈袁枚山水旅遊詩歌與山水審美探析〉,《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
陳國雄:〈袁枚園林美學思想研究〉,《理論月刊》,2007。
鄧偉龍:〈淺談章學誠對袁枚的批評〉,《中國文學研究》,2007。
張紹華:〈為問所以然,一真黜百假——論袁枚思想的批判精神〉,《文學前沿》,2007。
林香娥:〈袁枚遭謗的背後:道德價值觀念之爭〉,《浙江學刊》,2007。
鄭艷玲、麻玉霞:〈袁宏道與袁枚的“性靈”之異〉,《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
餘群:〈論袁枚對“情”範疇的拓展〉,《上饒師範學院學報》,2008。
鄭幸:〈袁枚佚劄四通考述—兼及袁枚、楊芳燦交遊考〉,《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
鄧瑞全,張振利:〈袁枚論考據——從《神仙不解考據》說起〉,《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08。
喻學才:〈袁枚的造園思想和造園實踐〉,《華中建築》,2008。
劉芳亮:〈袁枚與日本江戶漢文學——以與廣瀨淡窗詩論的比較為中心〉,《晉陽學刊》,2008。
張紹華,張友君:〈懷佳人兮不能忘:由袁枚吟詠女性詩作看其性靈思想的性別指向〉,《中國韻文學刊》,2008。
李瑞豪:〈不一樣的“性情”——洪亮吉與袁枚“性情”觀的差異〉,《文藝理論研究》,2008。
王英志:〈《文心雕龍》與袁枚性靈說〉,《文學評論》,2008。
王英志:〈袁枚集外文《十三女弟子湖樓請業圖》二跋考——兼訂正其兩次湖樓詩會時間的誤記〉,《中國典籍與文化》,2008。
王英志:〈清乾嘉時期日朝對袁枚詩學的批評〉,《文藝研究》,2008。
鄭幸:〈上海圖書館藏袁枚家譜及其文獻價值〉,《圖書館雜志》,2008。
寧夏江,魏中林:〈袁枚的“詩”“學”觀〉,《貴州文史叢刊》,2009。
武維春:〈“雍乾盛世”江南文人的生存方式—以揚州八怪、袁枚、吳敬梓為例〉,《書屋》,2009。
謝永芳:〈略論乾隆詞壇的詞學面貌——以袁枚詞學活動考論為中心〉,《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
陸德海,李學辰:〈章學誠與袁枚詩學差異發微〉,《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趙厚均:〈袁枚集外手劄七篇考釋〉,《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9。
梁琨:〈袁枚詩歌中的女性意識〉,《語文學刊》,2009。
杜桂萍:〈論袁枚與乾嘉戲曲作家的交往〉,《學習與探索》,2009。
鄭家治:〈張問陶與袁枚詩文交往論考——兼論張問陶的詩學淵源〉,《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
鄒華秀:〈芻議袁枚的詩才論〉,《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
王正兵:〈從《子不語》看袁枚的重情思想〉,《社會科學輯刊》,2009。
陳聰發:〈試論袁枚的審美理想〉,《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
範學亮:〈商盤與性靈派袁枚關系考〉,《名作欣賞》,2010。
鄒鵬:〈張問陶與袁枚詩派傳承關系之慎論〉,《求索》,2010。
孔菁菁、孔錦宇:〈袁枚藝術技巧論—讀《隨園詩話》〉,《宜賓學院學報》,2010。
王亞峰:〈論《隨園詩話》中袁枚對唐宋詩的態度〉,《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王英志:〈袁枚新傳〉,《文史知識》,2010。
崔日義:〈韓國朝鮮後期詩壇接受袁枚詩學之狀況〉,《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
趙厚均:〈袁枚集外書劄十九通考釋〉,《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0。
王正兵:〈袁枚詩歌真情論〉,《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
胡賢林:〈從兩次論辯看袁枚的漢學觀〉,《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徐萍:〈紅妝也操觚——袁枚與女性文學〉,《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
梁結玲:《袁枚的詩歌創新理論》,《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
雷娜,胡慧榮:《袁枚性靈說的詩學價值》,《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
耿傳友:〈艷詩該如何對待—由袁枚、沈德潛之爭談中國艷詩的歷史命運〉,《文藝理論研究》,2011。
梁結玲:〈乾嘉學派與袁枚的詩學觀念〉,《文藝評論》,2011。
張紹華:〈各有心情在—由袁枚山水詠物詩看其性靈說的自然旨趣〉,《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1。
代亮:〈袁枚詩歌中的書齋趣味〉,《哈爾濱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
王英志:〈袁枚是這樣“富裕”起來的〉,《文史月刊》,2011。
趙丹琦:〈從袁枚的金陵詩探秘袁枚的金陵“深度遊”〉,《前沿》,2011。
程美華:〈乾嘉之際詩風的異動—以孫原湘與袁枚關系為例〉,《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
楊遇青:〈章學誠的袁枚批評考述—以乾隆六十年至嘉慶三年為中心〉,《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
王煒:〈沈德潛、袁枚的交往及詩學觀略論〉,《長江學術》,2011。
鄭幸:〈隨園藏書考略〉,《中國典籍與文化》,2012。
鄭幸:〈袁枚駱綺蘭交遊考訂〉,《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
胡賢林:〈論袁枚《隨園詩話》的編輯特色〉,《編輯之友》,2012。
耿傳友:〈關於《隨園集外詩》的真偽問題〉,《文獻》,2012。
殷潔潔:〈袁枚《隨園詩話》簡論〉,《北方文學(下半月)》,2012。
鹿苗苗、謝德勝:〈清代郭麐與姚鼐、袁枚交遊及早期文學思想形成考論〉:《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
段宗社:〈“性靈”說與詩法論——論袁枚詩學的綜合向度〉,《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
聶廣橋:〈論袁枚“性靈說”之流變〉,《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
孫紀文:〈袁枚“性靈說”的文化意蘊〉,《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萬攀:〈性靈派研究—袁枚性靈思想成因淺析〉,《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
李淑巖:〈袁枚序法式善詩集考——兼論袁、法二人的忘年之誼〉,《文藝評論》,2012。
韋麗華:〈試論袁枚與佛教的關系——以《小倉山房詩集》為例〉,《欽州學院學報》,2012。
張紹華:〈鬱鬱懷古心 浩歌寄惆悵—由袁枚詠史懷古及人際交遊詩作看其詩意個性〉,《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錢燁寧:〈袁枚和尹似村交遊考〉,《美與時代(下旬)》,2013。
郗韜:〈關于袁枚對王士禛“才力薄”評價的辯證分析〉,《湖北社會科學》,2013。
魏世民:〈桂樹黃鳥兩相依——論袁枚與程晉芳的交誼〉,《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3。
潘務正:〈庶起士外放與袁枚性靈詩學的形成〉,《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
黃曉丹:〈章學誠與袁枚的“婦學”論爭及其經學背景〉,《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
蔣寅:〈袁枚詩學的核心觀念與批評實踐〉,《文學遺產》,2013。
張作棟:〈論袁枚駢文文論思想〉,《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
祁秋娟:〈清代袁枚的文學造詣與貢獻〉,《蘭臺世界》,2013。
路海洋:〈袁枚駢文主張與駢文創作藝術〉,《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
蔣寅:〈袁枚性靈詩學的解構傾向〉,《文學評論》,2013。
趙厚均:〈袁枚集外詩文十九篇考釋〉,《文獻》,2013。
孫紅梅:〈由山水詩作觀袁枚之真性情〉,《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4。
陳隴芳:〈幽憂民生情 諷喻寄惆悵—袁枚諷喻詩的情感觀照〉,《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
劉青山、劉月輝:〈袁枚佚詩二首與佚劄一通考述——兼及袁枚與法式善之交誼〉,《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4。
龐雯予:〈再論章學誠對袁枚的批判——以女性觀為中心〉,《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
饒玉群:〈袁枚旅桂交遊考〉,《青年文學家》,2014。
陳洪兵:〈袁枚山水旅遊詩歌與山水審美探析〉,《作家》,2014。
王英志:〈袁枚作品新發現及對新編《袁枚全集》的意義〉,《河北學刊》,2014。
唐愛明:〈論章學誠以《隨園詩話》為中心的袁枚批評〉,《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
王國彪:〈朝鮮詩家對袁枚及其詩論、詩歌的接受與批評〉,《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
林潔:〈隨園老人袁枚的《隨園記》及其造詣〉,《蘭臺世界》,2014。
孫新梅:〈袁枚說史〉,《史學史研究》,2014。
楊鳳琴:〈清代文人袁枚的婦女觀及對當代文學創作的影響〉,《蘭臺世界》,2014。
蔣文燕:〈英國漢學家亞瑟•韋利的袁枚研究〉,《人文叢刊》,2014。
何建木:〈袁枚與地域詩人交遊交往實證研究——以徽州婺源詩人為中心的考察〉,《地方文化研究》,2014。
華田元:〈淺析袁枚的人格特徵〉,《安徽文學(下半月》),2015。
路瑞芳:〈論袁枚的女性觀〉,《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
王燕玲:〈公安三袁與袁枚性靈說比較研究〉,《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
王國明:〈袁枚與何道生交遊考述——兼辨袁枚集外書劄考誤一則〉,《國學學刊》,2015。
石瀟:〈清代詩人袁枚的婦女觀及其教育觀考證〉,《蘭臺世界》,2015。
蔣寅:〈袁枚《隨園詩話》與清詩話寫作之轉型〉,《嶺南學報》,2015。
李琳:〈袁枚對孔子《詩》說的批評與改造〉,《詩經研究叢刊》,2015。
孔燕君:〈從《隨園詩話》看袁枚的詩藝追求觀念〉,《大眾文藝》,2015。
李琳:〈袁枚對孔子《詩》說的批評與改造〉,《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
楊齊:〈袁枚與吳鎮的後期交往及論爭考辨——兼及乾嘉文壇的詩學理論和儒佛信仰之爭〉,《北京社會科學》,2015。
楊勇軍:〈袁枚與裕瑞交往考略——寫本文化研究的一個實例〉,《中國典籍與文化》,2015。
龍野:〈論王昶對袁枚詩學的批評——兼及乾嘉之際詩壇傳統與新變的矛盾〉,《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
趙厚均:〈袁枚集外手劄二十二通考釋〉,《文獻》,2016。
鄭家治:〈試論李調元《雨村詩話》對袁枚的評價〉,《地方文化研究輯刊》,2016。
李瑞豪:〈考據學氛圍中的袁枚〉,《中國語言文學研究》,2016。
梁結玲:〈袁枚與乾嘉滿洲詩壇],《民族文學研究》,2016。
龐雯予:〈袁枚的女性觀及其影響〉,《蘭臺世界》,2016。
萬寧寧,劉亞璋:〈李方膺與袁枚的交往研究〉,《美與時代》,2016。
趙元皓:〈袁枚與席佩蘭交遊補考——以《上隨園先生求作詩序》為中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6。
張兆勇,陸楠楠:〈袁枚性靈說的重估與批判〉,《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
嚴麗麗:〈淺析袁枚偶作詩〉,《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
葉曄:〈論袁枚的“以棋喻詩”說及其源流〉,《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
黃文翰:〈袁枚詩歌的佛學好尚〉,《運城學院學報》,2017。
蔣寅:〈袁枚詩學的歷史意義及對清代詩學的影響〉,《古典文學知識》,2017。
衛宏偉:〈翁方綱與袁枚論詩之爭考辨〉,《河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
馬昕:〈袁枚的詠史詩批評觀念與風格追求〉,《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
潘務正:〈姚鼐與袁枚詩學關系考論〉,《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
林子雁:〈袁枚的心機:17世紀女性詩會雅集圖——《十三女弟子湖樓請業圖》研究〉,《中國書畫》,2018。
馬昕:〈袁枚的詠史詩創作與性情人生〉,《文藝研究》,2018。

四、學位論文
(一)台灣地區

王紘久:《袁枚詩論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72。
張簡坤明:《袁枚與性靈詩論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5。
吳玉惠:《袁枚<<子不語>>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8。
張慧珍:《袁枚小品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9。
周佩芳:《袁枚詩論美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8。
張瓊分:《乾嘉士人鬼神觀試探---以紀昀、袁枚為中心》,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1999。
王鐿容:《傳播.聲譽.性別──以袁枚《隨園詩話》為中心的文化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2。
林純禎:《袁枚詩中「趣」的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3。
張正良:《性靈詩人與志怪小說家的自我觀照:袁枚生死書寫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2004。
吳佼融:《袁枚的思想探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所,2006。
陳幼君:《袁枚《續詩品》論詩歌創作》,佛光大學文學系,2006。
黃建功:《袁枚的學術思想》,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2007。
陳靜慧:《袁枚《隨園食單》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2007。
李志桓:《袁枚性靈詩說詮釋》,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2007。
陳佳琳:《袁枚的婦女觀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所,2008。
賴亮吟:《袁枚《隨園食單》與盛清江南飲食文化》,東吳大學歷史學系,2008。
王怡云:《安居隨園-袁枚詩中所映現的生命向度》,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08。
蘇宗毅:《袁枚中歲以降居遊與行遊之書寫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2008。
林容榆:《袁枚隨園詩話中的女性群像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
陳靖怡:《風月與風教:李漁與袁枚小說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2009。
黃東陽:《袁枚《新齊諧》諷喻手法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2010。
郭佳燕:《袁枚詩論之實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10。
劉興仁:《袁枚古體詩研究》,佛光大學文學系,2010。
吳秋美:《袁枚〈仿元遺山論詩〉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2011。
廖芫培:《明清文人的兩難─以李贄、李漁、袁枚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所,2011。
楊淑玲:《袁枚贈答詩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
許欣如:《袁枚的園林美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文系,2012。
楊玉如:《袁枚詩研究-以社會關懷、品藝題畫及生命觀照詩作為主》,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13。
梁惠茹:《勸懲與教化:袁枚《新齊諧》鬼神喻世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2014。
張豔:《論袁枚詩歌中的自我觀看與書寫 ──以〈不飲酒〉組詩、「鏡」詩及〈落花〉組詩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17。
郭安妮:《袁枚詠史詩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2017。
陳麗文:《袁枚《子不語》滑稽智慧探析》,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7。
張秀蓉:《性靈的追求:袁枚的隨園與詩論陳冠垣》,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研究所,2018。

(二)大陸地區

林彬暉:《真情、靈機與個性的展現—論袁枚詩歌創作的特色》,湖南師範大學,1997。
張軍剛:《袁枚的反傳統思想初探》,內蒙古大學,2000。
鄭艷玲:《公安三袁與袁枚性靈說的比較研究》,新疆大學,2002。
周新道:《袁枚文論初探》,南京師範大學,2002。
張麗華:《論袁枚的性靈散文》,內蒙古師範大學,2003。
封萬超:《春墨寫性靈一袁枚的人生與詩學》,山東大學,2004。
車振華:《論袁枚散文》,山東師範大學,2004。
趙波良:《析袁枚論“性情”》,西北大學,2004。
孫紅梅:《論袁枚的山水詩》,中央民族大學,2005。
沈玲:《袁枚詩學思想述論》,揚州大學,2005。
鄒華秀:《袁枚性靈說之美學研究》,湖南師範大學,2006。
朱述超:《袁枚“性靈”美學思想研究》,重慶師範大學,2006。
宋燕:《袁枚兩性關系觀與女性觀研究》,首都師範大學,2007。
晏萌芳:《社會批判與游戲筆墨一袁枚《子不語》研究》,湘潭大學,2007。
高月英:《袁枚詩論研究》,青海師範大學,2007。
王璐:《袁枚旅游研究》,上海師範大學,2008。
楊倩:《袁枚《子不語》研究》,山東師範大學,2008。
肖桃:《太平風景供詩才一論袁枚筆下的民俗與文學》,南京大學,2008。
羅剛:《論楊萬里和袁枚詩歌的相近性及其文學史意義》,北京師範大學,2008。
楊海鳳:《袁枚《子不語》研究》,揚州大學,2008。
鄭幸:《袁枚年譜新編》,復旦大學,2009。
高歌:《試論袁枚的婦女觀及其女子教育實踐》,中央民族大學,2009。
李秋霞:《袁枚與唐宋詩關系研究》,江西師範大學,2009。
于洪江:《袁枚性靈說之“真情”觀探幽》,曲阜師範大學,2010。
張慧姝:《袁枚與飲食文化研究,袁枚與飲食文化研究》,2010。
孔燕妮:《袁枚詩歌理論與實踐研究》,復旦大學,2011。
周靜:《袁枚《子不語》研究》,東南大學,2011。
潘偉偉:《性靈與休閑—袁枚自在生命的審美超越》,浙江大學,2012。
楊大為:《“當時之藥石,后世之攻錯”—袁枚詩歌批評研究》,華中師範大學,2013。
李秋霞:《異端與才子—袁枚詩歌研究》,南京師範大學,2013。
尚雯:《清代“才識”論研究一以葉燮、袁枚、章學誠為中心》,吉首大學,2013。
朱曰辰:《袁枚詩歌的世俗化傾向》,南京師範大學,2014。
賈海靜:《袁枚詩歌創作與性靈說的離與合》,湖南師範大學,2014。
陳琳:《論袁枚的園林文學》,山東師範大學,2014。
李昱珂:《袁枚批評文體研究》,東華理工大學,2016。
常怡君:《袁枚詠物詩研究》,華中科技大學,2016。
趙萌:從《《隨園詩話》看袁枚的《詩經》觀》,天津師範大學,2016。
孔敘仁:《袁枚隨園研究》,浙江大學,2016。
彭艾英:《袁宏道與袁枚性靈文學思想比較研究》,湖南大學,2016。
王弘遠:《袁枚園林批評研究》,山東大學,2016。
蔣永嵋:《袁枚《子不語》研究》,青島大學,2017。
向玲:《從袁枚女性詩歌的評選與創作探討其詩學的創新性表現》,湖南師範大學,2017。
萬寧寧:《隨園流芳——以袁枚為中心的書畫圈交游生態研究》,揚州大學,2017。
冉金靈:《袁枚與張問陶詩論比較研究》,四川師範大學,2017。
李杭:《袁枚閑適詩研究》,安徽師範大學,2018。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