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108201513360400
DOI 10.6846/TKU.2015.00275
論文名稱(中文) 胡錦濤時期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及其功能之研究(2003-2013)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tudy on the Organizations and Functions of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in President Hu’s Era.(2003~2013)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3
學期 2
出版年 104
研究生(中文) 林立偉
研究生(英文) Li-Wei Lin
學號 60127009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5-06-19
論文頁數 11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家麟(earsla@ms22.url.com.tw)
委員 - 張五岳(wu-yen@mail.tku.edu.tw)
委員 - 潘錫堂(panhsitang0613@hotmail.com)
關鍵字(中) 全國政協
結構功能
統一戰線
關鍵字(英) CPPCC
Structure Functionalism
United Front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為探究中共領導下的統一戰線組織「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以下簡稱「全國政協」)從成立後一至九屆至中共第四代領導人胡錦濤執政十年間的「全國政協」第十屆至十二屆組織及其功能是否有產生改變?改變原因為何?試圖透過結構功能及新制度的途徑與文獻分析及比較的方法來檢視胡錦濤執政時期的與執政前的關於「全國政協」的相關文獻來回答造成組織功能改變變因為何。

    研究結果發現,胡錦濤執政時「全國政協」組織及其功能改變的變因為:1.經濟發展下的社會結構改變,政協組織作為政府與社會的中介橋樑為適應新型態的社會結構亦會做出符合當時的社會結構,而結構的改變必然導致組織功能的改變。2.政協組織同時又作為中共領導下的統一戰線組織,在胡錦濤執政時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體系及「科學發展觀」的意識形態指導下,政協組織的行為必定會隨中共所制定的方向進行改變,以作支撐中共政權穩定性的來源,因而意識形態影響亦成為組織功能改變的變因。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abilities between the 1st to 9thand the 10thto 12th when the decade of the Hu’s presidency of 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What are the causes? This research is using structural capability& new way, and document analysis& comparing to review the causes of changing the abilities of organization in Hu’s presidency.

    This research concluding and analyzing, the causes of the change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abilities of 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in Hu’s presidency are, 
1’ The changes of social composition under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is the bridge of government and society and it will turn into a new style in order to conform the new social structure. 2’Simultaneously, 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is being the united front organization which is under the system of developing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and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n Hu’s presidency, and it will stand to the policies which are made by the China government in order to support the resource of the China authority stably. Then, the affection of ideology becomes the cause of the change of the function of organiza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	12
第五節 研究流程與研究架構	13
第二章 「全國政協」的淵源與建構	15
第一節 「全國政協」的設立淵源	15
第二節 中共建政初期「全國政協」組織構想	19
第三節 「全國政協」組織的破壞與再建構	22
第三章 胡錦濤主政時期「全國政協」組織及活動	26
第一節 胡錦濤主政時期「全國政協」的組織架構	26
第二節 胡錦濤時期「全國政協」的性質	40
第三節 胡錦濤主政時期「全國政協」的活動	47
第四章 胡錦濤主政時期「全國政協」的功能	63
第一節 「全國政協」的傳統功能	63
第二節 胡錦濤時期「全國政協」的功能轉變	74
第三節 比較	82
第五章 胡錦濤主政時期「全國政協」功能變遷之因素	85
第一節 擴張的「全國政協」組織結構	85
第二節 意識形態與強化統一戰線	90
第三節 累積中共合法統治基礎	96
第六章 結論	104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04
第二節 研究意義	109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10
第四節 後續研究及建議	110
參考文獻:	113

圖目錄

圖1-1:研究流程圖(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3
圖1-2:研究架構圖(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4
圖3-1:新政協會議組織架構圖本研究自行整理	27
圖3-2:本研究參考上述文獻自行繪製	30
圖3-3:根據第七屆全國委員會決議全國政協專門委員會設置情況作者自行繪製	34
圖3-4:第10-12屆全國政協組織架構圖	35
圖3-5:全國政協提案數及立案數變化圖(2003-2013)	54
圖3-6:全國政協提案內容類別圖2003-2010	54
圖3-7:2003-2012反映社情民意折線圖	56
圖4-1:系統分析模型	68
圖4-2:全國政協提案數與立案數變化圖(1993-2013)	78

表目錄

表3-1:政協人員的提案工作上的規範性要求	36
表3-2:其餘「全國政協」辦公室工作機構專職內容	37
表3-3:第10-12屆全國政協界別	39
表3-4:第10-12屆全國政協人數	39
表3-5:政協的主要職能	48
表3-6:第10屆-11屆全國政協會議	50
表3-7:第10屆-11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委員人數	50
表3-8:2004-2011「全國政協」組織學習人次、期表	52
表3-9:2003-2011年間「協商辦理座談會」及「調研」次數表	55
表3-10:2003-2011年「全國政協」組織出訪及接待團變化表	57
表3-11:2012年全國政協委員視察、考察工作一覽表	60
表4-1:胡錦濤執政前出台關於政協委員活動規則	73
表4-2:胡錦濤執政時期通過的規章制度	81
表4-3:各時期政協組織結構-功能比較表	83
表5-1:中共建政後四個統一戰線內容比較表	91
參考文獻
一、專書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年鑑 2004》,(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年鑑 2005》,(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年鑑 2006》,(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年鑑 2007》,(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年鑑 2008》,(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0)。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年鑑 2009》,(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1)。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年鑑 2010》,(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年鑑 2011》,(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3)。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年鑑 2012》,(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年鑑2003》,(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Alan C.Isaak著、朱堅章主譯/黃紀、陳忠慶合譯,《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台北:幼獅文化,1991)。
Andrew Heywood著,楊日青、李培元、林文彬、劉兆隆譯,《最新政治學新論》,(台北:韋伯文化,2002)。
Colin Hay著、徐子婷譯/國立編譯館主譯,《政治學分析的途徑批判導論》,(台北:國立編譯館與韋伯文化,2008)。
David Marsh、Gerry Stoker等作、陳義彥、陳景堯、林妤虹、吳宜璇、何景榮、任雲楠譯,《政治學方法論與途徑》,(台北:韋伯文化,2007)。
Flemming Christiansen, Shirin M. Rai著 潘兆民 黃烈修譯,《中國政治與社會》,(台北:韋伯文化,1998)。
Jan-Erik Lane、SvanteErsson 著、何景榮譯,《新制度主義政治學》,(台北:韋伯文化,2002)。
上海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政治研究中心編,《中國政治發展進程(2007)》,(時事出版社,2007)。
上海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政治研究中心編,《中國政治發展進程(2008)》,(時事出版社,2008)。
上海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政治研究中心編,《中國政治發展進程(2009)》,(時事出版社,2009)。
上海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政治研究中心編,《中國政治發展進程(2010)》,(時事出版社,2010)。
上海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政治研究中心編,《中國政治發展進程(2011)》,(時事出版社,2011)。
上海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政治研究中心編,《中國政治發展進程(2012)》,(時事出版社,201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
中共中央統戰部、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編著,《中國統一戰線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辦公廳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屆全 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辦公廳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屆全 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辦公廳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屆全 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毛澤東著,《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毛澤東著,《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毛澤東著,《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王佐書著,《參政議政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王邦佐著,《中國政黨制度的社會生態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朱光磊著,《中國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朱光磊著,《當代中國政府過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何清漣著,《中國現代化的陷阱》,2006年9月德國漢堡研究所出版的德文版翻譯所據的最後修改稿。
吳定編,《公共政策詞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7)。
呂亞力著,《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1986)。
宋林飛著、林端校訂,《社會學理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
李允熙著,《從政治協商走向協商民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李英明著,《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5)。
李景治著,《鄧小平政治體制理論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1999)。
肖存良著,《中國政治協商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易君博著,《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84)。
林淑馨著,《質性研究 理論與實務》,(巨流圖書,2012)。
俞可平著,《中國政治體制》,(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1)。
胡筱秀著,《人民政協制度功能變遷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徐久剛、馮進成、劉潤民 等著,《中國民主政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浦興祖主編,《當代中國政治制度》,(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馬立秦著,《社會學理論》,(台北:五南出版,2013)。
高華著,《紅太陽是怎麼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
張明軍、吳新葉、李俊等著,《當代中國政治社會分析》,(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梁麗萍著,《政治社會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2009)。
郭瑞華著,《中共對台工作組織體系概論》,(台北:展望與探索雜誌社,1996)。
陳永發著,《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
陳永發著,《中國共產黨革命七十年(上、下冊)》,(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
陳家剛著,《協商民主與當代中國政治》,(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彭懷恩著,《比較政治學新論》,(台北:風雲論壇,2011)。
彭懷恩著,《政治學k比較的觀點》,(台北:風雲論壇,2000)。
彭懷恩著,《政治學方法論Q&A》,(台北:風雲論壇,1999)。
楊中美著,《中共新領袖胡錦濤》,(台北:時報出版,2002)。
楊光斌著,《中國政府與政治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7)。
楊開煌、魏艾 編著,《中國大陸研究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2)。
楊開煌著,《新政—胡錦濤時代的政治變遷》,(台北:海峽學術,2007)。
楊愛珍著,《當代中國政黨制度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楊緒盟著,《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結構與價值》,(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7)。
劉勝驥著,《方法論I 方法之建立》,(台北:巨流圖書,2011)。
潘世偉主編、林尚立等著,《政治建設與國家成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2008)。
潘世偉主編、林尚立等著,《政治建設與國家成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
鄧小平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北京: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1984)。
鄧小平著,《鄧小平文選》第 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鄧小平著,《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年)。
薛曉源、陳家剛 主編,《全球化與新制度主義》,(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7)。
謝慶奎主編,《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二、學術論文
史家瑋,「中國大陸人民政協組織功能之研究--實權化之探索」,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民國97年12月。
李孔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定位變遷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民國92年6月。
林佳蓁,「對江澤民、胡錦濤執政時期黨外人士參政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民國101年06月。
林祐斳,「胡錦濤的『和諧社會』理論與中共改革開放政策」,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民國100年1月。
陳彥宇,「中國大陸多黨合作制下民主黨派之功能分析」,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民國96年06月。
溫慶裕,「改革開放後的中國人民政協之研究(1979-2005)」,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民國94年6月。
趙相明,「當前中共「人民政協」政治角色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民國82年7月。
三、期刊論文
王信賢,《傾斜的三角-當代中國社會問題與政策困境》,(中國大陸研究,第51卷,第3期,2008年9月)。
王貴秀,從革命黨到執政黨—中國共產黨政治成長中的地位轉變與角色轉換,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8年9月17日)。
肖存良,《政治吸納、政治參與、政治穩定——對中國政治穩定的一種解釋》,(政治學研究,江蘇社會科學,2014年第4期)。
胡佛、徐火炎,《結構性的政治文化:概念類型及面向之探討》,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主編)第三次社會指標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胡慶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憲政體制與人權保障實況」,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21期。
郭瑞華,《中共對台工作組織體系概論》,(台北:展望與探索雜誌社,1996)
趙春山,《論中共的多黨合作制度》,(台北:東亞季刊,第27卷第2期,1995)
關於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的一組文獻,中共黨史資料,2008年第2期。

四、網路資料
人民政協網,http://www.cppcc.gov.cn/zxww/zxww/zxwx/index.shtml。
人民網,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619/c40531-21896910.html。
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http://www.zytzb.cn/。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
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
兩會全國政協專題報導,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13cppcc/。
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2/25/content_743656.htm。
《中共中央關於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摘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中華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中華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中華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