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108201423410500
DOI 10.6846/TKU.2014.00305
論文名稱(中文) 陶瓷鶯歌–地方生活空間的材料構思
論文名稱(英文) Ceramic Ying-Ge: Rethinking of Local Materials in Living Spac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建築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2
學期 2
出版年 103
研究生(中文) 黃馨儀
研究生(英文) Hsin-Yi Huang
學號 60136002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4-06-16
論文頁數 10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珍誠
委員 - 施宣光
委員 - 游瑛樟
關鍵字(中) 陶瓷
地方
材料
感知
氛圍
單元
構築
關鍵字(英) Ceramics
Local
Material
Sensibility
Aura
Units
Fabric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的起始動機來自於研究者成長於鶯歌的記憶,以及對於鶯歌快速發展的質疑。基於這樣的起始點,輔以在成長過程中累積的身體經驗,進而延伸出本論文。透過深入的基地觀察發掘出刻劃在生活中的痕跡,包含了人與人、人與物、還有人與土地的互動。

本研究試圖結合陶瓷工藝與地方精神,研究的過程分為兩個部分:單元分析與材料實做。在單元分析的部分,探討單元模矩的邏輯與可行性。由二維的平面拉伸到2.5維的向度,並延伸到三維的空間裡,在複製的相同單元中,找到具有變化的組合方式,創造出有趣的紋理與空間。材料實作的部分,則是以數位製造的方式生產陶瓷模型與模具,並以陶瓷實際製作出宜蘭綠色博覽會參展的作品,並檢討在製作過程中所發生的誤差與校正。

在設計發展的階段,再發展中的鶯歌裡尋找消失的印象,並加以延伸,將設計分為六個系列。配合基地現有的狀況,以及透過地方精神氛圍的再現,因此每個設計呈現的特質並不相同。研究者將設計的性質分為「視覺性」、「互動性」、「時間性」三個面向,並發展出各個分類的特性。

藉由本研究對於陶瓷材料生產方式的探討以及鶯歌地方印象轉化的過程,除了初步了解到鶯歌陶瓷工業的生產流程,也藉由研究過程中思考數位設計與製造技術加入陶瓷工業後,產業新發展的可能性。希望藉由本研究的初步嘗試,提供後續研究者發展新陶瓷的觀念於建築設計中。
英文摘要
The motivation for this study comes from the author’s memory of growing up in Ying-Ge and her concern about its rapid development.  From this starting point, the paper extends to incorporate personal experiences.  Through in-depth local observations, the details of life are discovered, includ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people and people, people and objects, and people and the land.

This study attempts to integrate ceramic art with local spirit.  It consists of two parts: unit analysis and material fabrication.  Unit analysis investigates the logic and feasibility of unit molds.  The 2D plane is extended to 2.5 dimensions and further into 3D space.  Combinations with variations are found from duplicated units to create interesting textures and space.  In the second part, ceramic models and molds are made through digital fabrication and the resulting ceramic artwork is exhibited at the I-Lan Green Expo, 2014.  Mistakes during the fabrication process are examined and corrected.

At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stage, disappeared images are searched for in Ying-Ge and are further extended, creating a design consisting of six series.  In an effort to reproduce local atmosphere based on the current conditions, each series of design exhibits different featu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designs a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aspects: visually, interactivity, and temporality.  Each design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oup it belongs.

Through studying the fabrication of ceramic material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image of Ying-Ge, the fabrication process in the ceramics industry can be understood.  The addition of digital design and fabrication techniques may offer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industry.  The initial attempt made in this study provides future researchers with a reference for integrating ceramic art into architectural desig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1章 緒論	- 1 -
1-1 研究動機	- 2 -
1-1-1 個人對於鶯歌的地方體驗	- 2 -
1-1-2 近十年鶯歌發展的快速變遷	- 2 -
1-1-3 本土材料與構築之實驗	- 3 -
1-1-4 陶瓷材料特性與建築實作現況	- 3 -
1-1-5 參數化設計與數位製造的經驗	- 4 -
1-2 研究目的	- 5 -
1-2-1 在地人與觀光客的認知地圖差異	- 5 -
1-2-2 地方氛圍的圍塑與再現	- 5 -
1-2-3 陶瓷材料於建築應用的可能性	- 6 -
1-2-4 陶瓷單元的設計與製造	- 6 -
1-2-5 演算法技術與陶瓷製作的結合	- 7 -
1-3 相關領域	- 7 -
1-4 研究流程	- 8 -
1-5 預期成果	- 8 -
第2章 相關知識與參考文獻	- 9 -
2-1 陶瓷設計相關案例	- 10 -
2-1-1 Ceramic Wall / EKWC / 2007	- 10 -
2-1-2 Penrose 2 / David Celento / 2009	- 11 -
2-1-3 Ecooler / Studio Kahn / 2010	- 12 -
2-1-4 Planter Wall Tiles / Maruja Fuentes / 2011	- 13 -
2-1-5 Sky Garden / Tactile Goods / 2011	- 14 -
2-1-6 Machine Botany / Del Harrow / 2012	- 15 -
2-2 建築設計相關案例	- 16 -
2-2-1 Spanish Pavilion of Aichi Expo / Foreign Office Architects / 2005	- 16 -
2-2-2 Santa Caterina Market / EMBT Arquitectes / 2005	- 17 -
2-2-3 Nembro Library / Archea / 2007	- 18 -
2-2-4 Martinet Primary School / Mestura Arquitectes / 2007	- 19 -
2-2-5 Casalgrande Ceramic Cloud / 隈研吾 / 2010	- 20 -
2-2-6 Lisbon Aquarium New Extension / Campos Costa / 2013	- 21 -
2-3 陶瓷傳統製作工法	- 22 -
2-4 數位製造技術	- 23 -
2-4-1 《Digital Fabrications: Architectural and Material Techniques》	- 23 -
2-4-2 《Moulding Assembling Designing - Ceramics in Architecture》	- 24 -
2-5 小結	- 26 -
第3章 陶瓷模矩設計發展	- 27 -
3-1 陶瓷單元分類	- 28 -
3-1-1 單元形體差異	- 28 -
3-1-2 單元連結差異	- 29 -
3-1-3 單元機能差異	- 30 -
3-2 2-D與3-D圖形模矩	- 31 -
3-2-1 Erwin Hauer	- 31 -
3-2-2 多單元模矩	- 35 -
3-2-3 Minimal Surface	- 37 -
3-3 實際陶瓷操作	- 41 -
3-3-1 正六邊形不規則面	- 41 -
3-3-2 柱狀不規則面	- 42 -
3-3-3 宜蘭綠色博覽會 – 蔓延 / Minimal Surface	- 43 -
3-3-4 實際陶瓷製作誤差	- 47 -
3-4 小結	- 48 -
第4章 地方精神與認同感	- 49 -
4-1 地方與地方精神	- 50 -
4-1-1 地方	- 50 -
4-1-2 地方精神	- 50 -
4-1-3 感知與認同感	- 50 -
4-2 鶯歌發展簡介	- 51 -
4-3 地方的共同記憶	- 52 -
4-3-1 看不見的鶯歌石	- 52 -
4-3-2 看不見的大漢溪	- 53 -
4-3-3 看不見的火車鐵道	- 53 -
4-3-4 看不見的老街	- 54 -
4-3-5 看不見的窯場	- 55 -
4-3-6 看不見的手工	- 56 -
4-4 小結	- 56 -
第5章 設計發展	- 57 -
5-1 設計基地位置	- 58 -
5-2 轉動系列	- 59 -
5-2-1 百頁護欄	- 59 -
5-2-2 支應柵欄	- 63 -
5-3 流動系列	- 66 -
5-3-1 流水柱	- 66 -
5-3-2 摺疊鐵皮	- 68 -
5-4 疊影系列	- 70 -
5-4-1 重曝窗	- 70 -
5-4-2 剪影門	- 74 -
5-5 推動系列	- 76 -
5-5-1 杯子牆	- 76 -
5-5-2 透氣牆	- 78 -
5-6 敲擊系列	- 80 -
5-6-1 喧鬧天花	- 80 -
5-6-2 順手欄杆	- 82 -
5-7 覆蓋系列	- 84 -
5-7-1 沉沒腳踏	- 84 -
5-7-2 碎片花園	- 87 -
第6章 結論	- 90 -
6-1 論文回顧與心得	- 91 -
6-1-1 看不見的鶯歌意象	- 91 -
6-1-2 陶瓷串聯生活空間	- 91 -
6-2 論文探討主題	- 92 -
6-2-1 視覺性	- 92 -
6-2-2 互動性	- 93 -
6-2-3 時間性	- 93 -
6-3 論文操作回顧	- 94 -
6-3-1 模型製作	- 94 -
6-3-2 電腦繪圖軟體輔助	- 95 -
6-4 後續研究建議	- 96 -
6-4-1 陶瓷材料特性的熟悉度	- 96 -
6-4-2 地方精神之再現	- 96 -
6-4-3 非視覺的空間體驗	- 97 -
6-4-4 立面轉換空間與複合媒材	- 97 -
第7章 參考文獻與附錄	- 98 -
外文書目	- 99 -
中譯書目	- 99 -
參考論文	- 99 -
參考網站	- 100 -
附錄	- 101 -


圖目錄
【圖 1-1 1】發展中的鶯歌。	- 2 -
【圖 1-1 2】Glenn Murcutt輕巧地將在地材料構築在土地上。	- 3 -
【圖 1-1 3】參數化設計。	- 4 -
【圖 1-1 4】數位製造。	- 4 -
【圖 1-2 1】老煙囪舊窯場。	- 5 -
【圖 1-4 1】論文研究流程架構圖。	- 8 -
【圖 2-1 1】陶管的尺寸與空間的通透性。	- 10 -
【圖 2-1 2】各種陶管單元。	- 10 -
【圖 2-1 3】製作過程。	- 10 -
【圖 2-1 4】拼接效果與紋理質感。	- 11 -
【圖 2-1 5】Penrose圖形。	- 11 -
【圖 2-1 6】CNC銑出石膏模。	- 11 -
【圖 2-1 7】連結細部與光影效果。	- 12 -
【圖 2-1 8】設計概念。	- 12 -
【圖 2-1 9】石膏模具灌漿製作中空單元。	- 12 -
【圖 2-1 10】花盆機能結合面磚形式。	- 13 -
【圖 2-1 11】各種天花板機能結合面磚形式。	- 14 -
【圖 2-1 12】中空薄殼結構的	- 14 -
【圖 2-1 13】參數化的漸變形式。	- 14 -
【圖 2-1 14】模擬植物生長形式。	- 15 -
【圖 2-1 15】3D數位模擬。	- 15 -
【圖 2-1 16】利用CNC製作石膏模具的模具。	- 15 -
【圖 2-2 1】橘紅黃黑色系立面。	- 16 -
【圖 2-2 2】背面的金屬結構。	- 16 -
【圖 2-2 3】六種單元組成一個模矩。	- 16 -
【圖 2-2 4】波浪狀的巨大屋頂配色。	- 17 -
【圖 2-2 5】機器大量切割生產單元。	- 17 -
【圖 2-2 6】貼覆面磚方式。	- 17 -
【圖 2-2 7】陶板轉動的角度形成的立面效果。	- 18 -
【圖 2-2 8】以鋼構作為支撐。	- 18 -
【圖 2-2 9】不同色彩形成不同的空間氛圍。	- 19 -
【圖 2-2 10】中空陶瓷磚與建築物結構的關係。	- 19 -
【圖 2-2 11】不同轉動角度形成多層次的空間結構。	- 20 -
【圖 2-2 12】金屬結構。	- 20 -
【圖 2-2 13】不同的單元塑造成空間的穿透性。	- 21 -
【圖 2-2 14】單元連結。	- 21 -
【圖 2-4 1】Santa Caterina Market屋頂。	- 24 -
【圖 3-2 1】Erwin Hauer設計 三圍交錯曲面。	- 31 -
【圖 3-2 2】Erwin Hauer 圖形分析。	- 31 -
【圖 3-2 3】二違漸變圖形。	- 32 -
【圖 3-2 4】拉昇圖形。	- 32 -
【圖 3-2 5】重疊圖形。	- 33 -
【圖 3-2 6】扭結錯位圖形。	- 34 -
【圖 3-2 7】正方形模矩。	- 35 -
【圖 3-2 8】正六邊形模矩。	- 35 -
【圖 3-2 9】正六邊形模矩。	- 35 -
【圖 3-2 10】正八邊形模矩。	- 36 -
【圖 3-2 11】正八邊形模矩。	- 36 -
【圖 3-2 12】四個正六邊形模矩。	- 36 -
【圖 3-2 13】六個正六邊形模矩。	- 36 -
【圖 3-2 14】4/12單元發展。	- 37 -
【圖 3-2 15】4/24單元發展。	- 37 -
【圖 3-2 16】6/12單元發展。	- 37 -
【圖 3-2 17】4/12單元變化。	- 38 -
【圖 3-2 18】4/24單元變化。	- 39 -
【圖 3-2 19】6/12單元變化。	- 40 -
【圖 3-3 1】正六邊形不規則面繪製過程。	- 41 -
【圖 3-3 2】模具與模型製作過程。	- 41 -
【圖 3-3 3】柱狀不規則面繪製過程。	- 42 -
【圖 3-3 4】模具製作過程。	- 42 -
【圖 3-3 5】模型製作過程。	- 42 -
【圖 3-3 6】設計成果預想圖。	- 43 -
【圖 3-3 7】單元發展。	- 44 -
【圖 3-3 8】單元原型製作。	- 44 -
【圖 3-3 9】翻模製作的陶瓷單元。	- 44 -
【圖 3-3 10】單元組裝流程。	- 45 -
【圖 3-3 11】單元組裝方式。	- 45 -
【圖 3-3 12】整體組裝過程。	- 46 -
【圖 3-3 13】成品置入植栽效果。	- 47 -
【圖 3-3 14】單元間的誤差。	- 47 -
【圖 3-4 1】各種傳統花窗。	- 48 -
【圖 4-2 1】舊時鶯歌窯場煙囪林立。	- 51 -
【圖 4-3 1】從平交道仰看鶯歌石 / 由鶯歌石俯瞰鶯歌	- 52 -
【圖 4-3 2】形似老鷹的鶯歌石。	- 52 -
【圖 4-3 3】被壓縮的大漢溪。	- 53 -
【圖 4-3 4】鐵路與道路之間的護欄。	- 53 -
【圖 4-3 5】舊時工廠老街 / 現今觀光老街。	- 54 -
【圖 4-3 6】平日的老街。	- 54 -
【圖 4-3 7】煙囪天際線 / 大樓天際線。	- 55 -
【圖 4-3 8】舊時陶瓷工廠的日常。	- 56 -
【圖 5-1 1】基地範圍。	- 58 -
【圖 5-1 2】基地位置。	- 58 -
【圖 5-2 1】平交道。	- 59 -
【圖 5-2 2】傳統平交道形式。	- 59 -
【圖 5-2 3】旋轉陶片單元。	- 60 -
【圖 5-2 4】設計發想。	- 60 -
【圖 5-2 5】陶片單元可旋轉的最大角度。	- 61 -
【圖 5-2 6】由平交道看鶯歌山。	- 61 -
【圖 5-2 7】鶯歌石。	- 61 -
【圖 5-2 8】不同風速產生不同紋理。	- 61 -
【圖 5-2 9】陶片轉動模擬。	- 62 -
【圖 5-2 10】使用中的柵欄。	- 63 -
【圖 5-2 11】各種鐵道柵欄形式。	- 63 -
【圖 5-2 12】柵欄支應性。	- 63 -
【圖 5-2 13】旋轉陶片單元。	- 64 -
【圖 5-2 14】設計發想。	- 64 -
【圖 5-2 15】各種不同的固定角度。	- 64 -
【圖 5-2 16】不同的支應使用方式。	- 65 -
【圖 5-3 1】鶯歌火車站月台。	- 66 -
【圖 5-3 2】設計發想。	- 66 -
【圖 5-3 3】包裝柱子配置。	- 67 -
【圖 5-3 4】不同的邊界連接。	- 67 -
【圖 5-3 5】不同角度的穿透性。	- 67 -
【圖 5-3 6】鐵皮巷弄。	- 68 -
【圖 5-3 7】透明浪板與鐵皮。	- 68 -
【圖 5-3 8】吸水後的素燒坯體。	- 68 -
【圖 5-3 9】不同摺疊密度。	- 69 -
【圖 5-3 10】兩向度摺疊。	- 69 -
【圖 5-4 1】火車車廂內部。	- 70 -
【圖 5-4 2】隔熱貼的視覺效果。	- 70 -
【圖 5-4 3】不同解析度的舊照片。	- 70 -
【圖 5-4 4】以圓圈做為單元。	- 71 -
【圖 5-4 5】以方格表現不同解析度的影像。	- 72 -
【圖 5-4 6】方形陶管。	- 73 -
【圖 5-4 7】方格與真實景象重疊。	- 73 -
【圖 5-4 8】一樓店面。	- 74 -
【圖 5-4 9】透天厝一樓。	- 74 -
【圖 5-4 10】設計發想。	- 75 -
【圖 5-4 11】看出門外/看進門內。	- 75 -
【圖 5-5 1】磚造入口。	- 76 -
【圖 5-5 2】杯子牆單元。	- 76 -
【圖 5-5 3】全景模擬圖。	- 76 -
【圖 5-5 4】安裝杯子牆流程。	- 77 -
【圖 5-5 5】販賣陶瓷的店面。	- 78 -
【圖 5-5 6】不同角度的穿透性。	- 78 -
【圖 5-5 7】透氣牆單元。	- 79 -
【圖 5-5 8】安裝透氣牆流程。	- 79 -
【圖 5-6 1】鐵橋下方通道。	- 80 -
【圖 5-6 2】上方鐵路與下方馬路的關係。	- 80 -
【圖 5-6 3】設計發想。	- 80 -
【圖 5-6 4】鐵橋振動時引起陶管相互的撞擊。	- 81 -
【圖 5-6 5】橫跨鐵軌的天橋。	- 82 -
【圖 5-6 6】從天橋上觀看鐵軌。	- 82 -
【圖 5-6 7】使用模擬圖。	- 82 -
【圖 5-6 8】欄杆被填滿的過程。	- 83 -
【圖 5-7 1】住宅與河道。	- 84 -
【圖 5-7 2】入口處階梯。	- 84 -
【圖 5-7 3】單元內部不同的分割方式。	- 85 -
【圖 5-7 4】沉沒水中的變化。	- 86 -
【圖 5-7 5】安全島上的紋路。	- 87 -
【圖 5-7 6】水泥加入陶瓷碎片。	- 87 -
【圖5-7 7】單元變化。	- 87 -
【圖 5-7 8】不同單元變化的效果。	- 88 -
【圖 5-7 9】模擬覆蓋在花圃上的效果。	- 89 -
【圖 6-2 1】視覺性。	- 92 -
【圖 6-2 2】互動性。	- 93 -
【圖 6-2 3】時間性。	- 93 -
【圖 6-3 1】模具與模型製作。	- 94 -
【圖 6-3 2】委外製作陶瓷成品。	- 94 -
【圖 6-3 3】電腦繪圖軟體。	- 95 -
【圖 6-3 4】電腦3D模型與實際製作模型。	- 95 -
		
 
表目錄
【表 2-3 1】傳統搪瓷製作工法。	- 22 -
【表 2-4 1】六種數位製造的方式。	- 23 -
【表 2-4 2】數位製造輔助陶瓷製作。	- 25 -
【表 3-1 1】單元形體差異。	- 28 -
【表 3-1 2】單元連結差異。	- 29 -
【表 3-1 3】單元機能差異。	- 30 -
【表 6-2 1】十二個設計的分類與探討方向。	- 92 -
參考文獻
外文書目
Armelle Tardiveau
  2006 《Moulding Assembling Designing: Ceramics in Architecture 》;ASCER。
Erwin Hauer
  2007 《Erwin Hauer: Continua》;Chronicle Books Llc。
Lisa Iwamoto
  2009 《Digital Fabrications: Architectural and Material Techniques》;Chronicle Books Llc。

中譯書目
Paul Rado
  1974 《建築技術概論》;宋光梁譯,臺北:徐氏文教基金會。
Cultural Geography
  2003 《文化地理學》;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臺北:巨流圖書。
Christian Noberg-Schulz
  1980 《建築意向》;曾旭正譯,臺北:詹氏書局。
    1994 《實存‧空間‧建築》;王淳隆譯,臺北:臺隆。
  2003 《場所精神 – 邁向建築現象學》;施植明譯,臺北:田園城市。

參考論文
張恭領
  2009 《陶質建築織理性之建構與研究》,博士論文,淡江土木工程研究所。
陳敏傑
  2007 《包裝淡水》,碩士論文,淡江建築研究所。
陳逸珊
  2009 《生活在壯圍 – 地方生活情境氛圍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建築研究所。
謝昆達
  2013 《書寫淡水 – 以中國文字發展空間組織型態》,碩士論文,淡江建築研究所
 
參考網站
ArchDaily
  http://www.archdaily.com/
ErwinHauer
  http://www.erwinhauer.com/
Del Harrow
  http://www.delharrow.net/
The Casting Floor
  http://thecastingfloor.wordpress.com/
Ecooler
  http://ecooler.yolasite.com/
David Celento
  http://celentohenn.com/david/celento
Moriko Kira Architect
  http://www.morikokira.nl/en/projects/ceramic-wall/
鶯歌陶瓷博物館
  http://www.ceramics.ntpc.gov.tw/
陶瓷學院
  http://academy.ceramics.ntpc.gov.tw/zh-tw/Home.htm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