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108201007515000
DOI 10.6846/TKU.2010.00334
論文名稱(中文) 再織的城市空間- 以竹圍觀海極品社區開放空間與周邊街巷空間的連結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Refabricating Urban Space - Case study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open space and street space of Zhu Wai Guan Hai Communi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建築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2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許鈞翔
研究生(英文) Chun-Hsiang Hsu
學號 69736018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0-06-23
論文頁數 14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瑞茂(mao.isle@msa.hinet.net)
委員 - 曾旭正
委員 - 林曉薇
關鍵字(中) 再織
開放空間
周邊街巷
支應性
街道芭蕾
關鍵字(英) Refabricating
Open space
Surrounding Street
Affordance
Street Ballet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提出「城市空間」的「再織」,作為探討城市中各時期闢建的都市實質空間所拼貼的混雜現象。主要是以「開放空間」、「支應性」與「街道芭蕾」作為都市空間描述與分析的工具,並且選擇台北都會區周邊高密度快速發展的竹圍地區作為研究的對象。

    快速發展的竹圍地區,原本填充在市街空間中的工業區在房地產發展中開發成為新的住宅大廈,大量的人口與大尺度的都市空間改變了竹圍地區的都市風貌。依據開放空間獎勵辦法所留設出來的「開放空間」往往不去回應周邊既有的空間設施,視覺化的花台阻隔了法定的開放空間與街巷空間整合的可能性。

    針對竹圍舊街區的市集空間與所緊鄰的開放空間作為研究基地,大樓基地抬高約有一公尺以階梯相接,成為攤販的擺置依靠與置物空間;車道成為街道從早到晚是竹圍人的主要購物逛街所在。在這個沒有管理的空間中天天上演同樣的生活劇碼。透過活動的行為紀錄,集體生活所建構的空間的狀態,「支應性」概念提供對於這些行為與空間的關聯性討論,確實可以看到人們對於空間使用的意圖。也相對的,看到開放空間的品質與設施,經常會影響人們的使用喜好,像是戶外的階梯、扶手欄杆和座位等,也都能支應人們的活動行為,建構了生活場景。

     市集街道一天時序回應了不同的生活需要,自成邏輯的空間調整滿足了竹圍的生活一天所需。「亂得有魅力」,那些公共與私有空間已經被混雜的穿透,街道空間顯得彈性又多元,且有豐富的意義。「街道芭蕾」的描述同時說明這樣的生活空間的特質,同樣「城市空間的再織」,也指出環境改造的目標,也就是將不同生活者的生活路徑交錯的各式各樣的活動,互相匯集起來,進而使用相同的公共空間及設施,並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融洽的關係。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brings up the “refabricating” of urban space to investigate the mingle phenomenon of city which bulids real spaces in different period. Here, we take “Open Space,” “Affordance,” and “ Street Ballet” as the analyzed tool and describe the urban space through them. Furthermore, we choose the high-speed developed community ---Zhu Wai---which is near Taipei city as the example. 

  Zhu Wai had been a industrial zone until recently it becomes the rapid developed area that filled with dwellings. Numerous population and large-scale urban space change the feature of Zhu Wai. According to the open space reward means, the buildings set up the open space which is not connected with the surrounding condition. Ornamental balconies obstruct the posibilities to integrate the prescriptive open space and street space. 

  In connection with the market space of old block and the close open space as the study case, the building base raise about 1 meter to extend with the stairs to be the display space for vendors and the placement. Traffic lane becomes the street for residents to shop day and night, and the orderless condition without organization is easy to see everyday. Through the activities of behavior record to know the condition of the space built by group life, the concept of affordance provides the connected discussion to these behaviors and space. Indeed, we can see the intention people
have toward space uses. Comparatively, the quality and facility of open space could influence people the use preferences such as the outdoor ladder, handrails, seats and so on. All of them also afford the activity behavior of residents , and futher to build up the life scene.

The time in a day on the street market responds the different life need, and the space which has its own logic satisfies the requirements in daily life. The description of the area “ Chaos but charming” makes us see the space of public and private have mingled, also the street space seems flexible and multiple, and are full of abundant meaning. “Street Ballet” also explai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fe space. Similarly, urban space refabricating points out the goal to improve the enviroment. In other words, it converges all kinds of activities interlaced by different residents, and make them use the same open space and facility to build up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in daily lif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序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 研究議題與範圍	3
1-3 研究方法	7
1-4 研究流程	8
第二章 文獻與相關理論回顧	9
2-1支應性理論	9
2-1-1 支應性的概念	9
2-1-2 支應性其他相關研究	14
2-2 開放空間理論	17
2-2-1 開放空間之意涵	17
2-2-2 開放空間的功能	18
2-2-3 開放空間的形態	20
2-2-4 戶外活動的類型	22
2-3 竹圍之相關研究	24
第三章 竹圍地區與研究基地概述	27
3-1竹圍歷史發展概述	27
3-2 竹圍住居型態分布	31
3-3 竹圍街區的開放空間類型	34
3-3-1 舊有街區地理環境	34
3-3-2 觀海極品現況	45
第四章 環境支應性的發現與討論	57
4-1 行為導向的實例	57
4-1-1 物件導向	57
4-1-2 身體導向	60
4-2 環境棲位的景象	62
4-3 環境設計的多樣性	64
4-3-1 多元設計	64
4-3-2 隨機創意	65
4-4 支應活動與行為需求之不同	67
4-4-1 孩童的活動探索	67
4-4-2 老人的行為模式	68
4-5 小結	70
第五章 活動行為與開放空間之綜合分析	71
5-1 新、舊空間並存之氛圍	71
5-1-1 地區的生活脈絡	71
5-1-2 彈性、多元的空間使用	74
5-2 街道芭蕾的演員們	76
5-3 空間的開放性重思	78
5-3-1 非用之用─空間的衝突	79
5-3-2 開放中的「不開放」	81
5-3-3 街道保全─公共監視	82
5-4 小結	84
第六章 結論	86
參考文獻	88
附錄	91
附錄A-1  「竹圍捷運站前」現況調查(早)	92
附錄A-2  「竹圍捷運站前」現況調查(中)	95
附錄A-3  「竹圍捷運站前」現況調查(晚)	98
附錄B-1  「民生路16、52巷」現況調查(早)	101
附錄B-2  「民生路16、52巷」現況調查(中)	104
附錄B-3  「民生路16、52巷」現況調查(晚)	107
附錄C-1  「竹圍福德宮」現況調查(早)	110
附錄C-2  「竹圍福德宮」現況調查(中)	114
附錄C-3  「竹圍福德宮」現況調查(晚)	116
附錄D-1  「觀海極品社區」現況調查(早)	118
附錄D-2  「觀海極品社區」現況調查(中)	121
附錄D-3  「觀海極品社區」現況調查(晚)	125
附錄E  竹圍創意聚落工作坊  資料及問卷	128
附錄F  竹圍創意聚落工作坊  受訪者生活經驗分享	133
附錄G  竹圍創意聚落工作坊  分組討論、結論	138
附錄H  竹圍創意聚落工作坊  總結報告	143


圖片目錄
【圖1-1】高空鳥瞰竹圍地區 ………………………………………………………3
【圖1-2】工業區變高層住孛大樓 …………………………………………………4
【圖1-3】高聳植栽遮蔽視線 ………………………………………………………5
【圖1-4】花台當成座椅 ……………………………………………………………5
【圖1-5】空間相接卻不連續 ………………………………………………………5
【圖1-6】研究範圍 …………………………………………………………………6
【圖1-7】研究流程圖 ………………………………………………………………8
【圖2-1】開放空間形態……………………………………………………………22
【圖3-1】古早的竹圍………………………………………………………………27
【圖3-2】五十年代的竹圍…………………………………………………………28
【圖3-3】漁業生活…………………………………………………………………28
【圖3-4】初級工業發展的竹圍……………………………………………………28
【圖3-5】初級工業發展的竹圍……………………………………………………28
【圖3-6】工業與電子業發展的竹圍………………………………………………29
【圖3-7】當時的飛歌電子公司……………………………………………………29
【圖3-8】現今的竹圍………………………………………………………………30
【圖3-9】高層集合住孛林立………………………………………………………30
【圖3-10】竹圍地區主要生活機能分佈 …………………………………………33
【圖3-11】騎樓下販賣早點 ………………………………………………………34
【圖3-12】天橋上化緣的出家人 …………………………………………………35
【圖3-13】天橋下臨時的攤販 ……………………………………………………35
【圖3-14】天橋下發送傳單人員 …………………………………………………35
【圖3-15】腳踏車鎖於柵欄上 ……………………………………………………35
【圖3-16】人行道上停放機車 ……………………………………………………35
【圖3-17】捷運旁的星巴克 ………………………………………………………36
【圖3-18】店內聊天、討論的人們 ………………………………………………36
【圖3-19】河岸旁的開放空間 ……………………………………………………36
【圖3-20】涵洞旁的自行車道 ……………………………………………………36
【圖3-21】晚間商家燈火通明 ……………………………………………………37
【圖3-22】晚間待轉民族路的機車族 ……………………………………………37
【圖3-23】天橋上的婦女及學生們 ………………………………………………37
IX
【圖3-24】天橋上行乞的遊民 ……………………………………………………37
【圖3-25】16與29巷互通的店家 ………………………………………………38
【圖3-26】29與16巷互通的店家 ………………………………………………38
【圖3-27】16巷內的服飾店………………………………………………………38
【圖3-28】服飾店運用鐵桿等吊掛衣服 …………………………………………38
【圖3-29】利用支應性吊掛衣飾 …………………………………………………39
【圖3-30】格子網架吊掛商品 ……………………………………………………39
【圖3-31】52巷裡的迷你攤販 ……………………………………………………40
【圖3-32】漫畫店前的年輕族群 …………………………………………………40
【圖3-33】花台上休憩的阿伯 ……………………………………………………41
【圖3-34】石墩上置放貨品 ………………………………………………………41
【圖3-35】準備打烊的攤商 ………………………………………………………41
【圖3-36】福德宮內的空間與設施 ………………………………………………42
【圖3-37】福德宮門前的活動柵欄 ………………………………………………42
【圖3-38】鐵皮屋頂圍繞福德宮 …………………………………………………42
【圖3-39】前往二樓活動中心的居民 ……………………………………………42
【圖3-40】居民對宗教的亯仰與寄託 ……………………………………………42
【圖3-41】黃昏市場人潮活絡 ……………………………………………………43
【圖3-42】活動中心休憩的居民 …………………………………………………43
【圖3-43】黃昏後的福德宮 ………………………………………………………44
【圖3-44】忙著叫賣的攤商們 ……………………………………………………44
【圖3-45】廣場中嬉戲的孩童們 …………………………………………………44
【圖3-46】觀海極品社區空照圖 …………………………………………………46
【圖3-47】觀海極品社區量體圖(四座量體九棟建築物) ………………………46
【圖3-48】開放空間有效陎積示意圖 ……………………………………………47
【圖3-49】觀海極品社區正門 ……………………………………………………48
【圖3-50】社區中庭廣場 …………………………………………………………48
【圖3-51】社區中庭開放空間 ……………………………………………………48
【圖3-52】社區內、外部開放空間 ………………………………………………51
【圖3-53】營業中的早餐店 ………………………………………………………52
【圖3-54】騎樓中堆放物品 ………………………………………………………52
【圖3-55】準備早市的攤商 ………………………………………………………52
【圖3-56】市場人潮逐漸聚集 ……………………………………………………52
【圖3-57】花台前聊天的婦女 ……………………………………………………52
【圖3-58】咖啡店前的休憩空間 …………………………………………………53
【圖3-59】弧形空間休憩的人們 …………………………………………………53
【圖3-60】廣場空間販售商品 ……………………………………………………53
【圖3-61】年長者在花台上歇息 …………………………………………………54
【圖3-62】廣場中舉辦書展活動 …………………………………………………54
【圖3-63】廣場前的景觀水池 ……………………………………………………54
【圖3-64】散步逛街的居民 ………………………………………………………54
【圖3-65】熱鬧的黃昏市集 ………………………………………………………54
【圖3-66】忙著採購的人們 ………………………………………………………54
【圖3-67】家長帶孩童用餐 ………………………………………………………55
【圖3-68】水池內嬉戲的孩童 ……………………………………………………55
【圖3-69】露天咖啡歇息的居民 …………………………………………………55
【圖4-1】物件導向的行為-掛 ……………………………………………………57
【圖4-2】物件導向的行為-曬 ……………………………………………………58
【圖4-3】物件導向的行為-置放 …………………………………………………58
【圖4-4】物件導向的行為-張貼 …………………………………………………59
【圖4-5】身體導向的行為-坐 ……………………………………………………60
【圖4-6】身體導向的行為-傾靠 …………………………………………………61
【圖4-7】身體導向的行為-遊戲 …………………………………………………61
【圖4-8】立即棲位的選擇…………………………………………………………63
【圖4-9】花台上歇息的人們………………………………………………………64
【圖4-10】護欄空間讓行人方便進出 ……………………………………………64
【圖4-11】隨機創意〆狹縫空間的工作者 ………………………………………65
【圖4-12】大小不一的招牌竪立在電線桿上 ……………………………………66
【圖4-13】孩童騎自行車穿梭巷道 ………………………………………………67
【圖4-14】年輕族群於漫畫店觀覽 ………………………………………………67
【圖4-15】孩童群聚嬉戲 …………………………………………………………67
【圖4-16】孩童跑、跳、追逐 ……………………………………………………67
【圖4-17】老人的休憩模式 ………………………………………………………68
【圖4-18】老人的感知〆煙蒂桶、警示牌、日曆等支應物 ……………………68
【圖5-1】竹圍生活脈絡區域………………………………………………………71
【圖5-2】時間軸的生活地圖………………………………………………………72
【圖5-3】居民蔡小姐描述之生活地圖……………………………………………73
【圖5-4】居民潘先生描述之生活地圖……………………………………………73
【圖5-5】福德宮街廓圖 …………………………………………………………74
【圖5-6】攤販利用商家未開業前做生意…………………………………………75
【圖5-7】多元的空間使用…………………………………………………………75
【圖5-8】„紅線‟內營生的商家 …………………………………………………75
【圖5-9】「固定」的攤販 …………………………………………………………76
【圖5-10】流動的攤販 ……………………………………………………………77
【圖5-11】選擇性活動之行徑 ……………………………………………………78
【圖5-12】必要性活動之行徑 ……………………………………………………78
【圖5-13】被佔用的騎樓空間 ……………………………………………………79
【圖5-14】騎樓變更為住家使用 …………………………………………………79
【圖5-15】雜物佔據公共空間 ……………………………………………………79
【圖5-16】攤販與機車佔用公共空間 ……………………………………………80
【圖5-17】攤販與汽、機車佔據道路 ……………………………………………81
【圖5-18】杒絕外人進入的大門 …………………………………………………82
【圖5-19】社區之開放空間標示牌,綠色部分表示開放空間 …………………82
【圖5-20】民生路16巷現況………………………………………………………83
表格目錄
【表2-1】Gibson與Norman的支應性之差異比較………………………………17
【表2-2】開放空間形態……………………………………………………………21
【表2-3】環境空間品質與各類活動發生頻率……………………………………24
【表2-4】竹圍與卲祥孝公共空間比較……………………………………………25
【表3-1】竹圍地區近十年人口統計表……………………………………………32
【表3-2】觀海極品社區各項資料…………………………………………………45
【表3-3】「觀海極品」社區各開放空間區域之觀察 ……………………………50
【表4-1】孩童與老人活動類型整理表……………………………………………70
【表4-2】環境元素性質與行為導向關係…………………………………………70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John, Zeisel
    1996 〈研究與設計─環境行為研究的工具〉關華山譯,台北:田園城市。
Jan, Gehl
    1991 〈交往與空間〉何人可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
    1996 〈戶外空間的場所行為-公共空間使用之研究〉陳秋伶譯,台北:田園
          城市。
    2003 〈公共空間.公共生活〉湯羽楊等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
Jane, Jacobs
    2007 〈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吳鄭重譯,
          台北:聯經出版。
Kevin Lynch
    1978  〈開放空間的開放性 The Openness of Open Space〉譚俊發、王春
          起譯,逢甲建築:16,p12-26
Pu, Miao 
    2007 〈亞太城市的公共空間─當前的問題與對策〉司玲司然譯,北京:中
          國建築工業。
Rowe, Colin
    1982  〈都市空間〉李端成譯,台北:六和。
Roger, Trancik
    1996 〈找尋失落的空間-都市設計理論〉謝慶達譯,台北:田園城市。
Rapoport, Amos
    1996 〈建築環境的意義-非語言的交流途徑〉施植明譯,台北:田園城市。
五十嵐祐紀子
    2009 〈完美城市空間的盲點-從「極普通的淡水竹圍」審視「優質住宅區
          吉祥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維仁、鍾宏亮
    2010 〈Refabricating City A Reflection 思考 再織城市〉,香港:牛津大學。
李威儀
    1994  〈使用者本位的環境設計─做為都市所在的公共開放空間〉空間雜誌
          ,67期,p81-85。
余采真 
    2009 〈非用之用─環境支應性之觀察與分析〉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
          文。
林喬龍
    1994 〈建築物開放空間環境機制與改良方案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
          碩士論文。
洪金江
2005 〈地景耙梳---竹圍高灘地計畫〉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志宏
    2007 〈高齡者對公園支應性感知與休閒動機、休閒活動及幸福感關係之研
          究〉逢甲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後藤武 等
    2008  〈不為設計而設計=最好的設計:生態學的設計論〉黃友玫譯,台北:
          漫遊者文化。
郭瓊瑩 等
    1994 〈都市開放空間與都市美學〉,台北:藝術家。
郭瓊瑩
    1995 〈台北市都市開放空間系統之建立暨規劃原則之研究〉,台北:台北
          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陳明竺
    1977 〈都市設計〉,台北:創興。
陳菁徽
    2006 〈開放空間邊界使用行為之研究-以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為例〉逢甲
          大學景觀與休憩研究所碩士論文。
桂竹文史研究室
    2001 〈桂竹山水─尋找淡水鎮竹圍仔的角落〉,台北:桂竹文史研究室。
常懷生
    1995 〈建築環境心理學〉常懷生編譯,台北:田園城市。
張益銘
    2005 〈「非」公共空間之探討─以台北市為例〉淡江大學建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賀士麃
    1988 〈從設計與使用觀點探討綜合設計鼓勵辦法開放空間設置之研究─以
      台北市為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
    1991 〈你我的都市空間〉,台北:時報文化。
黃郁然
    2006 〈住宅社區外部空間規劃設計與使用者地方依附之關係研究〉成功大
         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景衡
    1996 〈台灣飲食文化系譜〉,台北:結構群文化。
鄭建科
    2003 〈都市公共開放空間之環境品質與社會生產─台北西門町地區之個案〉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佳美
    2006 〈以支應性理論探討環境屬性與使用者行為關係之研究〉中興大學園
         藝系碩士論文。
劉奇蒼
    2009 〈應用大眾運輸導向發展理念於都市計畫工業區再開發之研究─以竹
         圍工業區為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Gibson, J.J.
    1979 〈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Boston:
Houghton-Mifflin Company.
Heckscher, August
    1977 〈Open Space-The Life of American Cities〉New York Harpr &
          Row.
Koffka, K.
    1993 〈Principle of Gestalt Psychology〉London:Kegan Paul,Trench
          Trubner.
Lang, J.
    1987 〈Creating Architectural Theory〉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
McGrenere,J. & Ho,W.
    2000 〈Affordances:Clarifying and Evolving a Concept〉Proceedings of
          Graphics Interface 2000.Montreal.May 2000.
Norman, D.A.
    1999 〈Affordance, Conventions and Design〉Journal of interaction.
          6(3):38-43
Ohno, R.
    2000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In Environment-Behavior Research〉
          “In Wapner,S. & Demick,J. & Yamamoto, T & Minami, H.(Eds.)”
          A Hypothetical Model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151-152.
          New York: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

網站資料
    2005 〈發現竹圍仔的角落〉
          http://163.20.52.71/stu635/cwpspage/jwps/ago.htm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延後至2010-09-19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延後至2010-09-19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