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107201813110100
DOI 10.6846/TKU.2018.00309
論文名稱(中文) 從區位理論探討行動裝置、電腦與傳統電視影音內容收視之市場競爭-從閱聽人資源角度分析
論文名稱(英文) A Niche Analysis on the Competition among Mobile device, Computer and Traditional TV: a study on Taiwan's video watching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6
學期 2
出版年 107
研究生(中文) 王孟傑
研究生(英文) Meng-Chieh Wang
學號 60405007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8-06-19
論文頁數 11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玉鈴
委員 - 陳怡妃
委員 - 湯允一
關鍵字(中) 區位理論
影音內容
行動裝置
電腦
傳統電視
關鍵字(英) niche theory
video content
Mobile device
Computer
Traditional TV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影音內容從電視的問世開始,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休閒娛樂的主要管道之一。電腦與網際網路的出現,更將影音內容的收視帶入一個新的世紀。近年來,行動裝置開始普及,閱聽人在收看影音內容時又多了一種媒介選擇,行動裝置的出現改變了閱聽人的收視習慣,隨時隨地能輕鬆收看的短片逐漸受到閱聽人的青睞。然而,在三種影音內容收視媒介共存的現代,閱聽人對影音內容收視媒介的選擇為何,三種媒介的互動關係為何,是本研究想探討的主要目標。
  本研究援引Dimmick(1993)從組織生態學中發展出來的區位理論,作為影音內容收視市場競爭之研究工具。本研究從區位理論中的閱聽人資源角度出發,利用區位理論中的區位寬度、區位重疊度以及區位優勢等測量方式,針對影音內容收視的三種媒介管道-行動裝置、電腦與傳統電視的競爭情形進行分析。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為本研究的資料蒐集方法,對於三種影音內容收視管道有使用經驗的閱聽人進行調查。本研究正式問卷於2018年4月4日發放,共回收490份有效問卷。
  從本研究對三種影音內容收視媒介的閱聽人滿足獲得因素分析中發現,行動裝置、電腦與傳統電視所使用的閱聽人資源為「工具性」、「娛樂性」和「社交性」三種資源面向。
  研究結果發現,電腦的整體區位寬度最寬,行動裝置次之,最窄的則是傳統電視。行動裝置與電腦屬於通才取向,傳統電視則是偏向專才。從區位重疊度可以發現,行動裝置與電腦之間的區位競爭最為激烈,兩者佔用的使類似的閱聽人資源,屬於互為替代品的關係;傳統電視則為其它兩種媒介的互補品。在區位優勢方面,電腦是最具有區位優勢的媒介,其次是行動裝置,最劣勢的是傳統電視。
  整體而言,在目前的影音內容收視市場中,行動裝置並未威脅到電腦的生存,電腦是最具有生存優勢的媒介。而傳統電視正面臨著極大的挑戰,行動裝置和電腦對傳統電視都具有極大的威脅,傳統電視需重新檢視所需求的閱聽人資源,才能在影音內容收視的市場環境中生存。
英文摘要
When Television come out in The last century, watching video became one way of relaxing in people life. However, people have more choices in media of watching video in recent years while computer, Internet and Mobile device be invented one after another.
  This study adopted the niche theory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investigate the competition among three types of audiovisual media: Mobile device, Computer and Traditional TV. An online survey was used to collect data for this study and 490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obtained.
  The data analysis shows that there is a strong competition between Mobile device and Computer, both of which occupied better positions in terms of niche breadth than Traditional TV. According to the data from niche overlap,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Mobile device and Computer was the strongest, while Traditional TV and the other two media were more complementary than competing. According to the data from niche superiority, Computer is the most superior media, and Traditional TV is the last.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threat of Mobile device to Computer haven't emerged, but Traditional TV is now in a difficult situa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理論依據與研究目的	3
第貳章 文獻回顧與探討	5
第一節 影音內容收視媒介的變遷	5
一、傳統電視發展歷程	7
二、電腦與網際網路發展歷程	11
三、行動裝置發展歷程	16
四、小結	20
第二節 組織生態學	21
一、生態學的意義	22
二、生態學中的族群	24
三、生物性環境	25
四、小結	28
第三節 區位理論	28
一、區位與資源	29
二、區位面向	30
三、區位寬度	32
四、區位重疊度	33
五、區位優勢	34
六、使用與滿足	35
七、區位理論相關研究	36
第四節 研究問題	39
第参章 研究方法	41
第一節 研究設計	41
一、資料蒐集方法	41
二、研究對象	43
第二節 問卷設計	43
第三節 操作型定義	49
第四節 資料分析與區位測量方法	51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Descriptive)	51
二、成對樣本t檢定(paired t-test)	51
三、區位測量公式	51
(一)區位寬度公式	51
(二)區位重疊度公式	52
(三)區位優勢公式	54
第肆章 資料分析與解釋	56
第一節 研究樣本描述	56
一、研究樣本結構分析	56
(一)性別	56
(二)年齡	57
(三)教育程度	57
(四)職業	58
(五)平均收入	59
(六)小結	60
二、媒介使用狀況	60
(一)最常收看影音內容的管道	61
(二)最常收看的影音內容類型	61
(三)收看影音內容的頻率	63
(四)平均每次收看影音內容花費的時間	63
(五)近半年來最常收看影音內容的場所/地方	64
(六)小結	65
第二節 信度檢定	66
一、整體信度檢定	66
二、資源面向的信度檢定	66
(一)工具性面向	67
(二)娛樂性面向	67
(三)社交性面向	68
四、小結	68
第三節 描述性統計分析	68
一、工具性面向	69
二、娛樂性面向	71
三、社交性面向	72
四、影音內容類型	74
五、各影音內容收視媒介管道實際依賴之閱聽人資源	75
第四節 從區位理論分析不同影音內容收視媒介之競爭	76
一、區位寬度	76
(一)工具性資源	77
(二)娛樂性資源	78
(三)社交性資源	78
(四)小結	79
二、區位重疊度	80
(一)工具性資源	81
(二)娛樂性資源	81
(三)社交性資源	82
(四)小結	83
三、區位優勢	83
(一)工具性資源	85
(二)娛樂性資源	85
(三)社交性資源	86
(四)小結	86
四、區位寬度、區位重疊度和區位優勢之整體分析	87
第伍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8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89
第二節 研究討論	93
一、學術層面	93
二、實務層面	94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96
一、研究限制	96
二、研究建議	96
參考文獻	97

圖表目錄
圖2-1 區位面向間的關係	31
圖3-1 區位寬度計算公式	52
圖3-2 區位重疊度計算公式	53
圖3-3 區位優勢計算公式	54
表2-1 國內區位理論相關研究表	37
表3-1 使用經驗題項來源表	44
表3-2 工具性滿足題項來源表	45
表3-3 娛樂性滿足題項來源表	46
表3-4 社交性滿足題項來源表	47
表3-5 影音內容類型題項來源表	48
表3-6 基本資料題項來源表	49
表3-7 操作型定義表	50
表4-1 男女次數分配表	57
表4-2 年齡次數分配表	57
表4-3 教育程度次數分配表	58
表4-4 職業次數分配表	59
表4-5 平均收入次數分配表	60
表4-6 收看影音內容的管道次數分配表	61
表4-7 最常收看的影音內容類型次數分配表	62
表4-8 收看影音內容的頻率次數分配表	63
表4-9 平均每次收看影音內容花費的時間次數分配表	64
表4-10 近半年最常收看影音內容的場所次數分配表	64
表4-11 整體量表信度分析表	66
表4-12 閱聽人資源面向之信度係數表	67
表4-13 工具性面向滿足獲得分數表	70
表4-14 娛樂性面向滿足獲得分數表	71
表4-15 社交性面向滿足獲得分數表	73
表4-16 影音內容類型滿足獲得分數表	74
表4-17 各影音內容收視媒介管道實際依賴之閱聽人資源分數表	75
表4-18 三種影音內容收視媒介之區位寬度	76
表4-19 三種影音內容收視媒介之區位重疊度	80
表4-20 三種影音內容收視媒介之區位優勢	84
表4-21 手機(平板)、電腦與傳統電視之整體區位比較表	87
參考文獻
王嵩音(2007)。〈網路使用之態度、動機與影響〉,《資訊社會研究》,12:57-85
王一(2014)。〈淺析Netflix的高端自製戰略〉,《今媒體》,2014-4:97-100
朱錦忠(2007)。《環境生態學》,台北:新文京開發
吳文俊(2004)。《從區位理論探討我國數位有線電視頻道規劃與使用者滿意度》,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吳統雄(1984)。《電話調查:理論與方法》。台北:聯經出版
吳世豪(2014)。〈什麼樣的電視?不是電視?〉,《廣播與電視》,37:113-126
吳品儀、李秀珠(2011)。〈檢視台灣電視產業模仿同形現象-以綜藝談話性節目為例〉,《廣播與電視》,33:66-88
李秀珠、彭玉賢、蔡佳如(2002)。〈新傳播科技對台灣新聞媒體之影響:從新聞內容之區位談起〉,《新聞學研究》,72:27-54
李秀珠(2002)。《新傳播科技與媒體市場之經營管理》。台北:廣電基金
李世清(2006)。《從區位理論探討全國電台、地方電台及網路電台之市場競爭情形—由閱聽人資源角度分析》。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岳昇(2011)。《以區位理論探究印刷雜誌、數位雜誌與行動數位雜誌之市場競爭情況─從閱聽人資源角度分析》。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翔(2014)。〈視頻網站自製節目的內容特色與生存之道〉,《新媒體》,2014(1):82-84
李政忠(2016)。《以「競合」與「區位建構」的觀點重新檢視區位理論的媒體資源階層架構》,中華傳播學會2016年年會論文。
周桃、徐明(2015)。〈論視頻網站自製節目發展走向--以愛奇藝《奇葩說》為例〉,《新媒體》,2015(9):56-58
林維國(2015)。〈103電視使用行為及滿意度調查〉,《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上網日期:2017年4月14日,取自https://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3359&is_history=0&pages=0&sn_f=32090
卓美玲(2013)。〈101年度電視使用行為及滿意度調查〉,《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上網日期:2017年4月14日,取自https://www.ncc.gov.tw/chines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2955
東方線上(2015)。〈行動影音,如何能像電視購物一樣讓人衝動?〉,《數位時代》,上網日期2018年3月1日,取自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38074/BN-2015-11-27-172738-84
金嵐、王振堂、朱麗秀、張月娥、盛連喜編(2003)。《環境生態學》。台北:科技圖書
胡元輝(2007)。《媒體與改造》。台北:商周出版
洪平峯(1994)。《電視生態學》。台北:黎明文化
陳怡安、陳俞霖(2002)。〈「網路文化特性」討論脈絡與內容摘要〉,《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21
陳萬達(2012)。《媒體企劃:跨媒體行銷趨勢與傳播策略》。新北市:威仕曼文化
陳昌鳳(2014.03)。〈媒體融合的核心-傳播關係轉型〉,《中國記者》,每月評論。
陳弘軒(2016)。《多平台時代下台灣電視頻道業者的競爭優勢與策略:以資源基礎觀點分析》,中華傳播學會2016年年會論文。
許琦雪(2015)。〈OTT競爭下有線電視產業的危機與轉機─跳脫傳統電視框架〉,《行政院國家資訊通信發展推動小組》,上網日期:2016年12月22日,取自http://www.nici.ey.gov.tw/News_Content.aspx?n=E4CEAAAB64CE197E&sms=D246A66CD88B8C27&s=EEC8E19B4DD26DBA
張玉佩(2004)。〈閱聽人概念的探索:從網路經驗出發〉,《中華傳播學刊》,5:37-71
張昀峰(2012)。《電影院、電視頻道與線上收看平台作為動畫電影觀賞管道之區位分析─閱聽人資源角度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舒斐(2016)。《新媒體內容產製之研究:以中國大陸視頻網站為例》,中華傳播學會2016年年會論文。
張卿卿(2016)。〈線上影音接收、傳散與產製上傳 行為探討:多元動機之觀點〉,《中華傳播學刊》,30:61-107
張宇涵(2016)。《YouTube、Dailymotion及愛奇藝線上影音分享平台市場之競爭區位分析-以閱聽人資源角度探討》。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玉賢(1999)。《從區位理論探討網路購物與電視購物對台灣店鋪購物的影響-由消費者角度分析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彥傑(2009)。〈淺談智慧型手機〉,《國立台灣大學計算機及資訊網路中心電子報》,0008。上網日期:2018年1月11日,取自http://www.cc.ntu.edu.tw/chinese/epaper/0008/20090320_8004.htm
黃厚銘、曹家榮(2015)。〈「流動的」手機:液態現代性的時空架構與群己關係〉,《新聞學研究》,125:39-81
黃品慈、李秀珠(2013)。〈不同類型IPTV之市場競爭:從區位理論檢視PPStream、土豆網與Youtube之競爭〉,《中華傳播學刊》,24:207-241
黃晶琳(2016)。〈OTT來台/內容為王頻道自製戲劇迎敵〉,《聯合新聞網》,上網日期:2016年12月22日,取自http://udn.com/news/story/7240/1530989-OTT%E4%BE%86%E5%8F%B0%EF%BC%8F%E5%85%A7%E5%AE%B9%E7%82%BA%E7%8E%8B-%E9%A0%BB%E9%81%93%E8%87%AA%E8%A3%BD%E6%88%B2%E5%8A%87%E8%BF%8E%E6%95%B5
創市際(2017)。〈創市際雙週刊第九十一期 20170731〉,《創市際》,上網日期2018年1月9日,取自http://www.ixresearch.com/reports/%E5%89%B5%E5%B8%82%E9%9A%9B%E9%9B%99%E9%80%B1%E5%88%8A%E7%AC%AC%E4%B9%9D%E5%8D%81%E4%B8%80%E6%9C%9F-20170731/#more-13545
程予誠(2003)。《網際傳播-對網路、人、組織未來的影響》。台北:五南
資策會MIC(2015)。〈2015上半年數位影視於電腦與行動裝置收看時間分析〉,《MIC AISP情報顧問服務》,上網日期:2018年2月22日,取自https://mic.iii.org.tw/aisp/ReportS.aspx?id=CDOC20150424001
資策會(2015.07)。〈係”驚”?!全臺行動族群半年內激增170萬人 熟齡族躍升主力族群 hTC擊敗Samsung奪回手機愛牌美名 現逾1,600萬人每天滑滑滑!!!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上網日期2018年2月9日,取自https://www.iii.org.tw/Press/NewsDtl.aspx?nsp_sqno=1560&fm_sqno=14
資策會(2016.07)。〈資策會FIND:I.D.E.A.S.五大趨勢掌握創新創意的實踐法則串聯顧客、群聚及產業鏈共創服務新商機〉,《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上網日期:2016年12月22日,取自http://www.iii.org.tw/Press/NewsDtl.aspx?fm_sqno=14&nsp_sqno=1755
資策會(2016.11)。〈線上跨螢勢不可擋互動、影音、行動購物應用正夯資策會與KKTV、Yahoo、三立、藝悅傳媒共探新媒體視野〉,《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上網日期:2016年12月22日,取自http://www.iii.org.tw/Press/NewsDtl.aspx?fm_sqno=14&nsp_sqno=1874
葉乃靜(2015)。〈大學生觀看線上影音節目之隨興休閒資訊行為研究〉,《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41-2:106-126
詹子君(2015)。《從「區位理論」探討線上新聞平台─Yahoo!奇摩、Facebook與LINE─之間的競爭》。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長林、黃榮華、梁曉芳(2008)。〈最適化電視節目排程之研究〉,《廣播與電視》,29:135-164
趙希婧(2015)。《台灣大學生手機電視期望價值與使用及滿足研究》,中華傳播學會2015年年會論文。
劉幼琍(1997)《多頻道電視與觀眾:九○年代的電視媒體與閱聽人收視行為研究》。台北:時英
劉倚帆(2011)。《初探智慧型手機如何改變社會時空經驗》,中華傳播學會2011年年會論文。
蔡琰(1995)。〈生態系統與控制理論在傳播研究之應用〉,《新聞學研究》,51:163-185
蔡佳如(1999)。《從「區位理論」探討網路電子報對台灣新聞媒體產業之影響-由閱聽人資源角度分析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念中、張宏源(2005)。《匯流中的傳播媒介》。台北:亞太圖書
蔡念中、江亦瑄、劉敦瑞(2010)。《數位媒體匯流》。台北:五南
蔣薇(2015)。〈Netflix自製劇《紙牌屋》的成功及其對傳統電視業的影響〉,《青春歲月》,16:73
鄭和燦、蔡立武、張淑貞、葛煥元、王麗琇(2015)。〈OTT影視服務系統介紹〉,《電工通訊》,2015(4):29-34
賴祥蔚(2015)。〈大數據趨勢下的收視行為研究〉,彭芸(編)《大數據、新媒體、使用者論文集》,頁339-354。新北市:風雲論壇
顏理謙(2017)。〈「1-3分鐘的直立式影音是未來趨勢!」專訪C Channel副社長三枝孝臣〉,《數位時代》,上網日期:2018年2月22日,取自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45273/c-channel-coo-saegusa-takaomi

蘇鑰機(1992)。〈從生態學觀點探討傳媒的共棲和雜交現象〉,朱立、陳韜文(編)《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成立廿五周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49-167。香港:沙田
蘇文彬(2014)。〈Google:YouTube影片瀏覽近4成來自行動裝置〉,《iThome》,上網日期2018年3月2日,取自https://www.ithome.com.tw/news/89257
羅文輝、李郁青、施盈廷、楊秀娟(2005)。〈網路採用、使用與獲得之滿足〉,《新聞學研究》,83:127-165
Alba, Joseph, John Lynch, BartinWeitz, Chris Janiszewski, Richard Lutz, AlanSaywer, and Stacy Wood.(1997). Interactive home shopping: Consumer, retailer,and manufacturer incentives to participate in electronic marketplace. Journal of Marketing 61 (July):38-53.
Austin, B. A. (1986) The Film Industry, Its Audience, and New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In B. Austin (Ed.), Current Research in Film: Audiences, Economics (Vol.2). Norwood, NJ: Ablex Publishing Corp., pp.80-116.
Barnes, S.S. (2002).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Human-to-human communication across the internet (pp.3-26).Bobson:Allyn&Bacon.
Bennett, J., Strange, N., Kerr, P., &Medrado, A. (2012).Multiplatform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role of UK digital and TV independents. (AHRC Report No. AH-H0185622-2). London: 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 University of Sussex, London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Retrieved February 22, 2016, from http://eprints.bournemouth.ac.uk/21021/1/bennett-strange-kerr-medrado-2012-multiplatforming-psb-industry-report.pdf
Bomans, J. (2004). Cross-media [Electronic Media Reporting].ACTeN,8, 12-3.
Bondad-Brown, B. A., Rice, R. E., & Pearce, K. E. (2012). Influences on TV viewing and online user-shared video use: Demographics, generations, contextual age, media use, motivations, and audience activity.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56(4), 471-493.
Dimmick, J. W., & Rothenbuhler, E.(1984a). Competitive displacement in the communication industries: New media in old environments. In R. Rice (Ed.), The new media (pp. 287-306). Beverly Hills, CA: Sage.
Dimmick, J. W., & Rothenbuhler, E.(1984b). The theory of the niche: Quantifying competition among media industrie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4(4), 103-119
Dimmick, J. (1993). Ecology, economics, and gratification utilities, media economics:Theory and practice, 135-156.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Dimmick, J. W. (2003).Media competition and coexistence: The theory of the niche.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DiMaggio, P. J., & Powell, W. W. (1983).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8, 147-160.
Feaster, J. C. (2009). The repertoire niches of interpersonal media: Competition and coexistence at the level of the individual. new media & society, 11(6), 965-984
Katz, E. et al.(1974). Utilization of Mass Communications, pp.19-32. Beverly Hills, CA.: Sage
Kotler, P. (1998).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9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Levinson, P. (2004). Cellphone: The story of the world’s most mobile medium and how it has transformed everything.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Loebbecke, C., Huyskens, C., &Jarvenpaa, S.L. (2008).Adoption of Mobile TV Services Among Early Users: Convergence of Familiar Technologies and Emergence of Technology Induced Paradox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obile Business. ICMB'08.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Hongkong.
Matthew Pittman, Kim Sheehan(2015)。〈Sprinting a media marathon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of binge-watching television through Netflix〉,《First Monday》,20 (10)
Postman, N. (2006). The humanism of media ecology. In C. M. K. Lum (Ed.), Perspective on culture,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The media ecology tradition (pp. 61- 70). New York, NY: Hampton Press.
Palmgreen, P., et al. (1988). The Motivational Framework of Movie Going: Uses and Avoidances of Theatrical Film.” In B. Austin (Ed.), Current Research in Film:Audiences, Economics (Vol. 4). Norwood, NJ: Ablex Publishing Corp., pp.1-23.
Richardson, I. (2008). Pocket technospaces: The bodily incorporation of mobile media. In G. Goggin (Ed.), Mobile phone cultures (pp. 66-76). New York, NY: Routledge.
Shapiro, Mitchell E. & Biggers, Thompson. (1987) Emotion-Eliciting Qualities in the Motion Picture Viewing Situation and Audience Evaluations. In B. Austin (Ed.), Current Research in Film:Audiences, Economics (Vol.3). Norwood, NJ: Ablex Publishing Corp., pp.1-11.
Townsend, A. M. (2001). The internet and the rise of the New Network Cities, 1969-1999. Environment and Plannig B: P1anning and Design, 28(1), 39-58.
Webster, James G.(1989). "Television Audience Behavior: Patterns of Exposure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In J. L. Salvaggio &J. Bryant, eds. Media Us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Emerging Patterns of Adoption and Consumer Use.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