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107201715545300
DOI 10.6846/TKU.2017.00361
論文名稱(中文) 探討新產品的創新擴散歷程-以A公司的通訊產品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Exploring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diffusion of new product─Evidence from A company’s communication product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資訊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5
學期 2
出版年 106
研究生(中文) 黃沛妤
研究生(英文) Pei-Yu Huang
學號 60404003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7-06-15
論文頁數 8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意文(137186@mail.tku.edu.tw)
委員 - 李育憶
委員 - 張敬珣
委員 - 陳意文
關鍵字(中) 新產品
創新擴散理論
通訊產品
關鍵字(英) New Product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Communication Product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智慧型手機普及之後,人們使用智慧型手機上網的頻率大幅上升,對於行動通訊數據傳輸的需求也增加。本研究旨在以A公司之新通訊產品為例,探討創新擴散理論應用於新產品之擴散過程,並透過A公司之個案了解該公司如何利用創新擴散理論擴散該公司之產品,藉此建立該公司此後之產品推廣模式,往後當公司有新的產品推出時,可以參考本研究所紀錄之歷程,將這樣的模式應用於新產品的推廣。
研究結果共有四點發現:(一)A公司之通訊產品運用創新擴散歷程在認知階段、說服階段以及決策階段進行新產品的資料蒐集與推廣,在認知階段找出潛在目標客群瀏覽的平台網絡與平台的經營方式;在說服階段使用突顯產品優勢的手法增加潛在目標客群之好感;在決策階段了解潛在目標客群採用該創新之決策因素;(二)採用者之採用意願會受決策單位特性中的人格特質、溝通管道中的意見領袖以及創新的認知屬性中的相對優勢、複雜度、可觀察性以及品牌等因素影響;(三)在說服階段強調A公司產品與傳統電話比較的優勢性,透過相對優勢吸引潛在採用者,並藉由降低複雜度、提高可觀察性降低採用者對創新的不確定性;(四)當潛在使用者對推廣新產品之品牌抱有負面觀感,可以在說服階段最一開始先不讓潛在使用者知道該產品之品牌,避免在認識該產品前即抱有成見。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diffusing process of A company’s communication product and to understand how the company uses the theory of innovation diffusion to spread the company's products through this paper’s results. When the company has a new product to launch, this model will be applied to the promotion of new products.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presented as below: (1) A company's communication product applies the knowledge, persuasion and decision phase of Innovation Decision Process to collect information and promote the new product. In the knowledge phase, A company tries to find which social network platform will target audience engage and find how social network platform operate. In the persuasion phase, A company tries to highlight the advantages of the new product to increase the potential target audience. In the decision phase, A company tries to understand what kind of factors will affect the potential target audience to adopt the new product. (2) Personality variables, leader of opinion, relative advantage, complexity, observability, and brand of new product will affect target audience’s willing to adopt the new product. (3) In the persuasion phase, A company can emphasize the new product’s advantage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telephone and use the advantages to appeal potential target audience. A company also can lower the complexity and enhance the observability to reduce potential target audience’s uncertainty of the new product. (4) When potential target audience has a negative perception of the brand, A company can conceal the brand of the new product during the persuasion phase to avoid potential target audience having bias to the new produc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 1
第二節、研究動機 3
第三節、研究目的 4
第四節、研究問題 4
第五節、研究流程 5
第二章、文獻探討 7
第一節、新產品開發 7
第二節、創新擴散理論 11
第三章、研究方法 20
第一節、研究設計 20
第二節、資料蒐集方式 22
第三節、資料處理與分析 25
第四章、個案研究 26
第一節、公司與產品介紹 26
第二節、導入辦公室通訊系統擴散歷程 30
第五章、研究發現與討論 68
第一節、認知階段 68
第二節、說服階段 70
第三節、決策階段 72
第六章、研究結論與建議 75
第一節、研究結論 75
第二節、實務建議 78
第三節、未來研究建議 80
第四節、研究限制 81
參考文獻	82
附錄 87
附錄一 訪談大綱 87

圖目錄
圖 1-1 連網民眾最常使用的連網設備 1
圖 1-2 研究實施流程圖 6
圖 2-1 依照市場與公司新穎度分類的新產品類型 10
圖 2-2 定義創新的三個面向 12
圖 2-3 創新決策過程五大階段模式 14
圖 2-4 以創新性為基礎的採用者分類 16
圖 4-1 A公司之組織架構 28
圖 4-2 Mr. PM網站首頁頁面 31
圖 4-3 Mr. PM網站文字雲 32
圖 4-4 Inside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首頁頁面 33
圖 4-5 Inside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網站文字雲 34
圖 4-6 Inside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粉絲專頁最常使用文字 35
圖 4-7 Inside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粉絲專頁活躍粉絲關係圖 36
圖 4-8 T客邦網站首頁頁面 37
圖 4-9 T客邦網站文字雲 37
圖 4-10 T客邦粉絲專頁最常使用文字 38
圖 4-11 T客邦粉絲專頁活躍粉絲關係圖 39
圖 4-12 粉絲專頁文章標題文字雲 39

表目錄
表 3-1 A公司訪談名單 23
表 3-2 其他公司訪談名單 24
表 4-1 A公司歷史演進 27
表 4-2「找無人」篇之問題篇腳本 40
表 4-3「找無人」篇之解決篇腳本 43
表 4-4「做不完」篇之問題篇腳本 48
表 4-5「做不完」篇之解決篇腳本 52
表 4-6「出國貴松松」篇之問題篇腳本 56
表 4-7「出國貴松松」篇之解決篇腳本 59
表 4-8 懶人包問題整合 63
表 4-9 決策單位特性 65
表 4-10 創新的認知屬性 66
參考文獻
壹、中文參考文獻
一、碩博士學位論文

朱文伶(2010)。行動電話擴散研究之模型選用及驅動因子分析(博士論文)。取自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8388/1/59506101.pdf

江梓桐(2007)。企業導入新資訊科技應用之探索性研究─台灣企業導入網路電話Skype為例(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5NTUS5121013)

林君儒(2007)。網路行銷創新採用因素之研究-以生鮮蔬果為例(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5THMU8457010)

陳柏宏(2003)。從創新擴散理論的角度探討影響台灣中小企業採用新事物之因素分析─以IP-VPN為例(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1NCTU0376014)

彭怡翔(2016)。探討Beacon在台灣的創新擴散歷程 - 以燦坤作為創新先鋒為例(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5NCCU5769005)

黃亮樺(2003)。市場導向、新產品開發策略與新產品創新程度之關係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1TIT00117013)

二、書籍、期刊

司徒達賢(1995)。策略管理。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李一靜、樊台聖、王炯傑(2015)。行動社群使用意願之影響因素探討【專論】。電子商務研究,13(4),403-430。

李仲彬(2013)。政府創新的類型與分佈:我國地方政府1999-2010年間的觀察【專論】。公共行政學報,44,73-112。

李振登(2004)。新產品開發。臺北市:偉明。

吳亞穎、郭庭魁、張永翰、郭思妤(譯)(2007)。創新管理與新產品開發(原作者:Trott, P.)。臺北市:臺灣培生教育。(原著出版年:2005)

周文賢、林嘉力(2001)。新產品開發與管理。臺北市:華泰文化。

尚榮安(譯)(2001)。個案研究法(原作者:Yin, R. K.)。臺北市:弘智文化。	(原著出版年:1994)

唐錦超(譯)(2006)。創新的擴散(原作者:Rogers, E. M.)。臺北市:遠流。	(原著出版年:2003)

許士軍(1983)。現代行銷管理。臺北市:商務印書館。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張益誠、劉籹君、張馨文(2016)。企業採用雲端運算之因素【專論】。中華民國資訊管理學報,23(3),305-334。

鈕文英(2012)。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曾志弘、林志潔、鐘招正(2014)。創業精神對企業營運績效之影響─從行動積極性的角度【專論】。創業管理研究,9(2),77-103。

蔣永明(譯)(2002)。新產品開發管理(原作者:小島敏彥)。臺北市: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原著出版年:1996)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三、網際網路

A公司(2015)。A公司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取自https://static.acer.com/up/Resource/AcerGroup/Sustainability/Reports_Certificates/20170419/Acer_CR_Report2015_CH.pdf

Inside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2016)。取自https://www.inside.com.tw/

Mr. PM網站(2016)。取自http://mrpm.cc/

T客邦(2016)。取自http://www.techbang.com/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6)。行動通信業務客戶統計數。取自http://www.ncc.gov.tw/chinese/show_file.aspx?table_name=news&file_sn=47933

資策會FIND(2017年3月13日)。臺灣已有八成上網民眾採智慧手機進行連網。取自https://www.find.org.tw/market_info.aspx?n_ID=9053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15)。2016中小企業白皮書。取自http://book.moeasmea.gov.tw/book/doc_detail.jsp?pub_SerialNo=2016A01268&click=2016A01268#
 
貳、英文參考文獻
一、書籍、期刊

Bart, C. K. (1991). Controlling new products in large diversified firms: A presidenti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8, 4-17. doi: 10.1111/1540-5885.810004.

Booz, Allen & Hamilton. (1982). New product management for the 1980’s. New York: Booz-Allen & Hamilton, Inc.

English, P. (2016). Twitter’s diffusion in sports journalism: Role models, laggards and followers of the social media innovation. New Media & Society, 18(3), 484-501. doi: 10.1177/1461444814544886.

Freeman, R. N. (1997).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ccounting earnings and security returns for large and small firms. 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 9, 195-228. doi: 10.1016/0165-4101(87)90005-X.

Keegan, W. J. (1989). Global marketing management.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Kuczmarski, P. (1988).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and control.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Inc.

Moore, G. A. (2002). Crossing the chasm. New York: Harper Business.

Rogers, E. M. (1995).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

Ryan, B. & Gross, N. C. (1943). The diffusion of hybrid seed corn in two Iowa communities. Rural Sociology, 8, 15-24.

Sampson, P. (1970). Can consumer create new products. Journal of the Marketing Research Society, 12(1), 40-52.

Sands, S. & Warwick, K. M. (1977). Successful business innovation: A survey of current professional view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0(2), 5-16. doi: 10.2307/41164747.

Schneider, J. & Yocum, J. (2004). New product launch : 10 proven strategies. Illinois: Stagnito Communnication.

Souder, W. E. (1987). Managing new product innovations. Massachusetts: Lexington Books.

Tidd, J., Bessant, J. R. & Pavitt, K. (1997). Managing innovation: Integrating technological, market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Chichester, England: Wiley.

Waheed, M., Kaur, K., Ain, N., & Sanni, S. A. (2015). Emotional attachment and multidimensional self-efficacy: extension of 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 in the context of eBook reader. Behaviou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34(12), 1-13. doi:10.1080/0144929X.2015.1004648.

二、網際網路

IC Insights. (2016, Nov 9). Smartphone Unit Shipments Forecast to Grow at Single-Digit Rates Through 2020. Retrieved from http://www.icinsights.com/news/bulletins/Smartphone-Unit-Shipments-Forecast-To-Grow-At-SingleDigit-Rates-Through-2020/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