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107201215201400
DOI 10.6846/TKU.2012.00412
論文名稱(中文) 蒲公英的旅行見聞── 旭日國小發展學校特色課程與課程領導之敘事探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Journey of Dandelion: A Narrative Inquiry of Featur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Curriculum Leadership at Sunrise Elementary School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Leadership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0
學期 2
出版年 101
研究生(中文) 李家鳳
研究生(英文) Chia-Feng Lee
學號 69772025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2-06-11
論文頁數 24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薛雅慈
委員 - 歐用生
委員 - 游家政
關鍵字(中) 特色課程
課程發展
課程領導
敘事探究
關鍵字(英) feature curriculum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urriculum leadership
narrative inquir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有四個,首先瞭解旭日國小發展特色課程的背景與脈絡,再來探究該校推行特色課程的歷程與理念,然後探討該校發展特色課程的策略與成效,最後將我的所見所聞透過敘說的方式進行省思與對話,檢視在研究的過程中,身為課程教學實踐者、教育政策與領導系所研究生以及特色課程觀察者的我覺知到了什麼。
本研究以文件分析、觀察與訪談為研究技巧,與學校前後二任校長、四位主任、二位教師進行訪談,發現:旭日國小於二十二年前面臨廢校危機,發展特色課程是時勢所逼,由於教育改革思維開化的早,因此在九年一貫課程推行之初即獲得「九年一貫標竿學校」的殊榮,學校發展特色課程是時勢所趨,化被動為主動。
旭日國小學校願景為自然、體驗、學習、生活,並且以愛為核心,堅守教育本質──以學生為主體,善用學校自然環境優勢彌補校地有限之劣勢,發展特色課程是以學生學習為出發點。此外旭日國小成員間默契良好、氣氛和諧,秉持傳承與創新的使命來經營學校,合署辦公環境有助成員溝通、協調與合作。校長、主任、教師皆有課程領導的能力與作為,課程的評鑑乃以家長的回饋及學生能力的展現為依歸,尤其是學生成長之後的表現。
在這裡,我看到旭日國小校長、主任、老師們為了學生的學習,不惜付出許多時間與心力發展學校特色課程,彼此相互支援,不會計較誰做得多或少,「累在其中,也樂在其中」,使我對於過去自身所見的偏誤產生省思與對話的機會,我……也從中得到成長了!
英文摘要
The study will be mapped out into four sections. Firstly, the school’s background of  featur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hall be illustrated. Also, it is essential to learn the motif in implementing the policy of featur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oreover, both of the strategy and efficacy of featur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re about to be discussed in detail. For the last section, I would like to demonstrate my journey by narration including reflections as well as dialogues. As a consequence, I “realized” what I learned through the journey.
With the help of documentary analysis,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ing as well as the interviews among the latest two principals, four chiefs, and two teachers, I find out that the feature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s a compulsory reform because the school in question is on the verge of being closed 20 years ago. Due to the pioneering advocacy of the education reform, Sunrise elementary school unexpectedly has even been awarded the prize for “Leading School” at the beginning of Grade 1-9 Integrated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Sunrise elementary school in essence is student-oriented. And, the school’s vision not only lies in experiencing, learning and living with nature, but also focuses on the value of “Love.” Along with the student-oriented cultivation, Sunrise elementary school also knows how to balance out the value between “strength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weakness (limited campus space).” In addition, the harmonious or innovative aura among the faculty is effective in managing Sunrise Elementary School.  It is believed that no mission is impossible to this school.


“Office under One Roof” is another method in enforcing communication,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The principal, chiefs, and teachers all have the ability of curriculum leadership to frame learning programs. Mostly important, the students’ performance, particularly the post-learned performance, and parents’ feedback are top priorities. 
At Sunrise eementary school, nothing is self-centeredness but generous devotion to students’ learning, even to develop features curriculum. “Ardent teaching and joyful learning” are what Sunrise Elementary School has represented. Without Sunrise elementary school, I may not be able to escape from the bias of in-depth confusion and sense of powerlessness against education. I’ve really grasped a lot beyond the pric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篇  「我」─沒有根的蒲公英	1
第一章 故事與我,我與故事 	3
  第一節 那些年,背著書包上學去 	3
  第二節 立身,環顧教育脈絡 	5
  第三節 探尋,除了看,還要看見 	12
  第四節 定錨,喔!可以再靠近一點 	13

第二章 理論與實務的交織 	15
  第一節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內涵 	15
  第二節 旭日國小發展學校特色課程相關政策脈絡與內涵	25
  第三節 課程領導相關概念	39
  第四節 發展學校特色課程之相關研究回顧 	52

第三章 腳本開麥啦 	59
  第一節  敘事,探究 	59
  第二節  探究,場域 	63
  第三節  場域,架構 	72
  第四節  架構,訊息 	74
  第五節  訊息,敘事. 	78


第二篇  小小蒲公英─乘著風兒去旅行	83
第一章 轉角遇到它─散發光芒的旭日	85
  第一節 蒲公英的成長	85
  第二節 啟動旅程	90
  第三節 好多好多問號	96
  第四節 發現旭日	102

第二章 發現天地有大美	107
  第一節 出現危機拉警報	107
  第二節 知道自己哪裡好	109
  第三節 理念傳承很重要	113

第三章 旭日的守護者	119
  第一節  愛在蔓延,緋寒櫻	119
  第二節  鑑往知來,臺灣樟	125
  第三節  高瞻遠矚,二葉松	130
  第四節  任重道遠,香潤楠	137

第四章 一呼百諾向前衝	145
  第一節 從特色課程看主任的課程領導	145
  第二節 從特色課程看教師的課程領導	152
  第三節 從特色課程看校長的課程領導	158

第五章 未來教育不是夢	175
  第一節 你所不知道的草山遊學	175
  第二節 交流活動成功攻略	181
  第三節 課程,始終來自於人性	189
  第四節 小小種子萌芽了	195
  第五節  經營成效?聽聽家長怎麼說	200


第三篇  蒲公英的新發現	209
第一章 旅行的收穫	210
  第一節 句點	211
  第二節 逗點	215

第二章 旅行的意義	221
  第一節 蒲公英的感動	221
  第二節 蒲公英的感謝	222
  第三節 蒲公英的感知	223
後記	225

參考文獻 	227
壹、中文部分	227
貳、英文部分	234
附錄 	237
表   次
表1-2-1 發展學校特色課程相關研究整理表	54
表1-3-1 觀察資料蒐集時序表	75
表1-3-2 訪談資料蒐集時序表	76
表1-3-3 資料編碼示意表	77
圖   次
圖1-3-1 旭日國小親師生圖像	67
圖1-3-2 旭日國小發展學校特色課程與課程領導之研究流程圖	71
圖1-3-3 旭日國小發展學校特色課程與課程領導之研究架構圖	73
圖2-1-1 旭日國小濕地生態教學看板解說牌	104
圖2-2-1 旭日國小學校願景圖像	115
圖2-3-1 工友伯伯種樹	136
圖2-3-2 六年級畢業生種樹	136
圖2-4-1 學生體驗牛踏層活動	163
圖2-4-2 完工後的濕地	163
圖2-4-3 學生溪流設計並發表之一	163
圖2-4-4學生溪流設計並發表之二	163
圖2-4-1 旭日國小學校願景圖像	173
圖2-5-1學生觀察水生植物	194
圖2-5-2學生觀察濕地豐富的生態	194
圖2-5-3 學生在小溪旁發現豆娘幼蟲	195
圖2-5-4 夜鷺也來訪濕地	195
圖2-5-5 旭日國小課程內部評鑑架構圖	203
圖2-5-6 旭日國小課程外部評鑑架構圖	204
圖2-5-7 旭日國小家長意見回饋統計圖	205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九把刀(2011)。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臺北:春天。
戈曙宇(1996)。田園教學實驗發展。現代教育論壇,1,112-115。
方永泉(2001)。小班教學的基本理念與精神。載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學程中心(主編),教育改革的微觀工程,3-34,高雄:復文。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敘說分析(原作者:C. K. Riessman )。臺北:五南。
王麗雲(2000)。自傳∕傳記∕生命史研究在教育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法,265-306。高雄:麗文。
白雲霞(2003)。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模式。臺北:高等教育。
白雲霞(2003)。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模式。臺北:高等教育。
何怡君(2003)。交織一片藍天-我與一位女校長投入課程改革的生命史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五南。
吳明清(2006)。學校領導策略:以校長為領導者的整合架構。現代教育論壇,14,9-14。
吳明清(2008)。學校特色的構思、營造與展現─兼談認證標準與程序。2012年5月1日,取自http://creativity.psjh.tyc.edu.tw/psjh_www/psjh_learning/9708041.ppt
吳清山(2011)。學校革新研究。臺北:高等教育。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小辭書。臺北:五南。
李素貞(2011)。學校特色課程治理網絡建構過程之研究─以埔心國小二十四節令鼓為例。開南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李新鄉(2003)。國小校長轉型中的課程領導-理念到實際間的初步檢視。教育研究月刊,113,30-44。
李曉博(2011)。有心靈動的課堂:教師專業知識的敘事探究。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周家祥(時間不詳)。大陸漂移說的細節。2011年10月22日,取自http://www.teacher.aedocenter.com/mysite-gw/gw-03.htm
林秀珍(2007)。經驗與教育探微: 杜威 (J. Dewey)教育哲學之詮釋。臺北:師大書苑。
林佩璇(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評鑑。臺北:學富。
林清江(1998)。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規劃專案報告。臺北:教育部。
林寶山(譯)(1989)。民主與教育(原作者:Dewey, J.)。臺北:五南。
洪詠善(2004)。美學探究在本土課程研究應用之初探。中等教育,55(3),112-123。
范信賢(2005)。敘說課程實踐的故事─一種敘事性觀看教師經驗的方式。教育研究月刊,130,45-55。
孫孔懿(1998)。學校特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孫蓉萍(2010)。林育群:我不是暴紅,我準備了十年。刊載於今周刊,2011年12月11日,取自http://www.nownews.com/2010/05/22/91-2605066.htm
秦夢群(2005)。教育領導新理論與研究取向之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36,106-118。
翁開誠(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載於翁開誠(主編),主體性的探究與實踐,23-69。臺北:五南。
高又淑(2010)。教師於營造學校合作文化中的領導角色。教育科學期刊,9(1),143-161。
高新建(1999)。建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推展情境。載於臺灣藝術學院(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之(一)九年一貫課程理想的詮釋與對話研討會論文集,32-49。臺北:臺灣藝術學院。
高新建(2000)。邁向成功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國立編譯館館刊,29(2),293-317。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原作者:Maxwell, J.A.)。臺北:心理。(原著出版年:1996)
商業週刊(2009)。百大特色小學。2010年10月1日,取自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event/2009/school/about_taipei.php
張子超(2001)。環境教育課程設計。臺北:臺灣師範大學。
張子超(2009)。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數位學習課程的建置與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80,18-27。
張明輝(1999)。企業組織的革新對學校組織再造的啟示。教師天地,98,10-16。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師大書苑。
張嘉育(2002)。學校本位課程改革。台北:冠學。
張榮輝、游家政、陳佩芝(2008)。區域遊學課程的發展與實踐—以北海岸課程策略聯盟為例。教育研究月刊,176,53-66。
張銀瓶(2009)。山湖分校特色課程發展與實踐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教育部(1998)。教育部發展「小班教學精神」計畫研習手冊。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教育基本法(1999年6月23日公布)。2011年11月31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20045
教育部(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基本理念與實施策略。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教育部補助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畫作業要點。2011年10月30日,取自http://www.esdtaiwan.edu.tw/index_c_context.
asp?Display=auto&id=15
教育部(2004a)。91年標竿一百─九年一貫推手國小篇。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b)。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畫。臺北:教育部。
莊明貞(2001)。九年一貫試辦課程實施:問題與因應策略之分析。教育研究月刊,85,27-41。
莊明貞(2003)。校長課程領導的理念與實踐對話。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15,50-70。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莊明貞(2005)。敘事探究及其在課程研究領域之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30,14-29。
許勝寶、陳立偉、楊志文(2000)。田園教學十年回顧─校外教學篇。載於許勝寶(主編),田園教學十年回顧,32-49。臺北:作者。
郭瓊瑩主編(2006)。草山永續校園改造成果彙編。臺北:作者。
郭騰展 (2007)。學校領導的新典範─教師領導。學校行政,49,150-175。
陳立偉(2009)。打造文化與生態的學校特色。教師天地,158,43-46。
陳向明(2010)。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伯璋(2001)。新世紀課程改革的省思與挑戰。臺北:師大書苑。
陳伯璋、許添明(2002)。學校本位的經營與實務。臺北:高等教育。
陳佩正(1995)。鄉土教學的迷思。國民教育,36(1),42-47。
陳幸仁、余佳儒(2011)。一所國小學校特色課程發展之微觀政治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103,143-172。
陳美如(2005)。後現代課程─實踐與評鑑。載於游家政、莊梅枝(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20,113-124。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陳美如、郭昭佑(2003)。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理念與實踐反省。臺北:五南。
陳靜宜(2006)。如履薄冰或大步邁進-一位國小教務主任課程領導的自我敘說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單文經、游家政、高新建、蔡清田、張明輝、王麗雲等譯(2002)。革新的課程領導。臺北:學富。
彭富源(2003)。國內「課程領導」學位論文之分析─現況與前瞻。教育研究月刊,113,45-60。
曾祥榕、游家政(2001)。地方層級課程發展之探討以宜蘭縣國民中小學鄉土教學活動課程為例。花蓮師院學報,12,133-156。
游家政(2000)。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的理念與架構。教師天地,102,34-41。
游家政(2003)。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的任務與策略。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15,71-94。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游家政、許籐繼(2003)。校長轉型課程領導的角色與任務,教育研究月刊,108,119-132。
游家政(2004)。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發展背景與理念。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理論基礎(一),45-78。臺北:教育部。
華視新聞(2012)。國小社會創意題,不考試記更牢。2012年5月17日,取自http://news.cts.com.tw/cts/life/201205/201205171004929.html
黃月美(2005)。敘事探究─一種理解課程與教學的新途徑。教育研究月刊,130,30-44。
黃旭鈞(2003)。課程領導: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臺北:漢文。
黃嘉雄(2000a)。序言。載於黃嘉雄(主編),國立北師實小九年一貫課程方案。臺北:國北師實小。
黃嘉雄(2000b)。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學校領導策略。現代教育論壇,6,140-147。
黃嘉雄(2002)。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省思與實踐。臺北:心理。
楊平世、李蕙宇(1998)。悠游自然:校園生態教材園操作手冊。臺北:行政院環保署。
楊冠政(1997)。保育教育的目標及內涵。環境教育季刊,34,2-6。
楊朝祥(1999)。精心打造國民教育願景。小班教學通訊,11。臺北: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葉國煇(2005)。一位校長領導學校建構學校本位特色課程之個案研究─以北市興華國小「深度閱讀」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解志強(2007)。以教師敘事進行質疑性探索。臺北:文景。
熊召弟(2001)。環境教育融入學校課程的理念與實務。國民教育,42(1),7-12。
甄曉蘭(2001)。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困難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85,42-53。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1995)。徜徉田園追求成長─臺北市郊區九所國民小學田園教學專輯。臺北:作者。
劉汶琪(2006)。國小初任校長課程領導任務之研究-以北區四縣市為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劉美嬌(2005)。鄉土教育融入學校本位特色課程設計之研究─以宜蘭縣新南國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劉顯榮(2008)。家長參與學校特色課程與地方產業發展結合之影響因素探討─以有機米種植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歐用生(1996)。開放教育的課程設計。教師天地,81,14-25。
歐用生(2000a)。課程改革。臺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0b)。轉型的課程領導及其啟示。國民教育,41(1),2-9。
歐用生(2002)。快樂學習或安樂死─體驗學習的批判教育學意涵。課程與教學季刊,5(4),107-124。
歐用生(2003a)。課程典範再建構。高雄:麗文。
歐用生(2003b)。課程領導的理論與實踐(陳世修特約專訪)。教育研究月刊,113,5-13。
歐用生(2004)。課程領導議題與展望。臺北:高等教育。
歐用生、游家政等著(2004)。課程領導與有效教學。臺北:臺灣海洋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歐用生(2010)。課程研究新視野。臺北:師大書苑。
潘慶輝(2003)。課程,走在亂序叢林中的動感。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15,196-210。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潘慧玲(2007)。學校教育與革新。臺北:心理。
蔡清田(2002)。透過行動研究,實施九年一貫課程,進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教育研究月刊,93,51-67。
蔡清田(2005)。課程領導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五南。
蔡清田(2007)。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新猷與教務課程領導。臺北:五南。
鄧運林(1996)。現代開放教育。高雄:復文。
盧安來(2004)。一所藝術學校小學部藝術特色課程設計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盧美貴(1996)。開放教育的班級經營─以國內外的學校實踐為例,學生輔導,45,60-71。
賴忠和(2009)。「小小茶博士」─學校特色課程發展之個案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龍玉珊(2007)。應用達竿統整課程設計模式於國小特色課程發展─以臺北市潭美國小低年級陶藝教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薛雅慈(2011)。打造新式的學習天空:體驗學習的理念與另類學校的實踐。另類教育,1(1),93-126。
薛曉華(1996)。台灣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國家與社會的分析。臺北:前衛。
薛曉華(2004)。尋覓後山海芋的春天─一個家長參與田園小學中與批判教育學及另類教育的對話。台灣本土經驗再出發。創新與創造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
顏國樑(2000)。小班教學的基本精神及其具體作法。國教世紀,191,17-22。
魏千妮(2007)。轉型課程領導之道德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龔淑芬 (2000)。臺北市田園教學的理念、作為、困境與前瞻。田園教學十年回顧,7-30。載於許勝寶(主編)。臺北:作者。


 
貳、英文部分
Bell, L. & Stevenson, H. (2006). Education policy: Process, themes and impact. New York: Routledge.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 (2000). Narrative inquiry: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
Craig, C. (2010). Research on the boundaries: Narrative inquiry in the midst of organized school reform.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03, 123-136.
Delors, Jacques(2006). 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 Retrieved November 26, 2011, from http://www.unescobkk.org/fileadmin/user_upload/apeid/delors_e.pdf
Elliott, J. (1998). The Curriculum Experiment: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social change.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Finn, J. D., Pannozzo, G. M., & Achilles, C. M. (2003). The “why’s” of class size: Student behavior in small classe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3(3), 321-368.
Fullan, M. G. and Miles, M. B. (1992). Getting reform right: What works and what doesn't. Phi Delta Kappan, 73, 744-752.
Fullan, M. (2002). The change leader.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9(8), 16-20.
Glatthorn, A. A.(2000). The principal as curriculum leader, (2nd).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Greene, M. (1978). Landscapes of learning.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Henderson, J. G. & Hawthorne, R. D. (2000). Transformative curriculum leadership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Lincoln(1995). Emerging Criteria for Quality in Qualitative and Interpretive Research. Qualitative Inquiry, 1(3): 275-289.
Little, J. W. (2003). Constructions of teacher leadership in three periods of policy and reform activism. School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23(4), 401-419.
Marsh, C. J. (1992). Key concepts for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London: Flamer Press.
OECD (2011, Oct).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ublished in 1979.Retrieved from.http://www.oecd.org/newsearch/0,3766,en_2649_201185_1_1_1_1_1,00.html?q=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sa=Search&cx=012432601748511391518%3Axzeadub0b0a&cof=FORID%3A11&ie=UTF-8
Sergiovanni, T. J. (1990). Adding value to leadership gets extraordinary result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7(8), 23-27.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1993). Report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1992 Rio de Janeiro, Brazil) .NY: Author.
Young, M. (1998). The curriculum of the future: From the new sociology of education to a critical theory of learning. London: Falmer Press.
Zepeda, S. J., Mayers, R. S., & Benson, B. N. (2003). The call to teacher leadership. New York: Eye On Education.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