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107201121284600
DOI 10.6846/TKU.2011.00355
論文名稱(中文) 從「一個馬來西亞」政府轉型計劃看馬來西亞族群關係之未來
論文名稱(英文) The Futures of Malaysia’s Ethnic Relations: The Case of “One Malaysia” Government Transformation Pla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未來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Futures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2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林方凱
研究生(英文) Fang-Khai Lim
學號 69870019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6-09
論文頁數 12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紀舜傑
委員 - 李美賢
委員 - 陳建甫
委員 - 紀舜傑
關鍵字(中) 族群認同
國家認同
馬來西亞
多元文化公民權
「一個馬來西亞」轉型計畫
因素分層分析
情境分析
關鍵字(英) Ethnic Identity
National Identity
Malaysia
Multiculturalism Citizenship
“One Malaysia” Government Transformation Plan
Casual Layered Analysis
Scenario Analysi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一個馬來西亞」轉型計劃出現的原因在於2008年的308選舉之後,這場選舉被稱為馬來西亞「政治海嘯」,雖然國陣依然贏得中央政權,但卻是馬來西亞的執政黨巫統從1969年以來首次失去三分之二國會下議院的絕對多數優勢。本研究主要使用族群認同、國家認同及多元文化公民權,在馬來西亞獨立前後及「五一三」事件後的政策影響,探討「一個馬來西亞」轉型計畫對馬來西亞族群關係的影響。並利用「因素分層分析」找出「一個馬來西亞」轉型計畫的深層隱喻,並用情節分析找出馬來西亞未來可能的情節發展。本研究發現馬來西亞政府目前所執行的轉性計劃有利於改善族群間的關係,並且發展出「異中求同」、「馬來族一致化」、「漸進式歸化」及「因不合而分離」四種情境。
英文摘要
“One Malaysia” Gorvernmant Transformation Plan appear after March 2008 general election in Malaysia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as a political “tsunami”, athought Barisan National(BN) won the election, but still lost its two-thirds majority in the national Parliament. This research base on Ethnic Identity, National Identity and Multiculturalism Citizenship through the Malaysia policies’s effect, to examine the impact on the Malaysia ethnic relations. Also used the Cuasal Layered Analysis(CLA) and  Scenario Analysis as research method to find out “One Malaysia” metaphor and the future scenarios of Malaysia. This article find out at the moment of the Tranformation Plan advantageous to change ethnic relationas in Malaysia, and also depicted four possible scenarios of the future Malaysia as “For Harmoney through Difference,” “Malay Conformity,” “advance gradually’s naturalization,” and “Multiculture but separat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壹、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研究範圍........................................4
   第三節、研究問題........................................6
   第四節、研究方法........................................8
貳、理論研究與文獻回顧....................................17
   第一節、族群認同及及國家認同之探討.....................17
   第二節、多元文化公民權之探討...........................24
   第三節、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公民權之關係探討.............35
叁、馬來西亞社會的形成與轉變..............................40
   第一節、馬來半島殖民時代族群關係.......................40
   第二節、五一三事件及其後影響...........................55
   第三節、獨立至物一三事件後的族群認同及政府政策之總結...64
肆、「一個馬來西亞」轉型計劃轉型計劃之分析................74
   第一節、「一個馬來西亞」轉型計劃之形成.................74
   第二節、CLA之分析與情境發展............................90
   第三節、「一個馬來西亞」轉型政策對馬來西亞未來族群關係之影響.....................................................101
伍、結論.................................................105
附錄一:參考書目.........................................110

圖目次
圖 1:國家轉型計劃圖.................................................3
圖 2:CLA金字塔層級圖..............................................11
圖 3:情境分析架構圖................................................13
圖 4:本研究流程圖..................................................15
圖 5:族群形成之要素圖..............................................19
圖 6:馬來西亞各族群收入差異比例圖..................................32
圖 7:馬來西亞族群的國家認同及族群認同之差異圖......................67
圖 8:馬來西亞族群階層化之結構圖....................................68
圖 9:馬來人在有限公司擁有的股權比率圖(1970年-2008年)...............84
圖 10:馬來西亞未來發展之圖像圖....................................100

表目次
表 1:2010年馬來西亞全國公民人口統計表...............................6
表 2:族裔認同變遷之模型............................................22
表 3:1891~1947年馬來半島族群人口組成表.............................49
表 4:馬來西亞政策方針與策略先後對照表..............................83
表 5:「一個馬來西亞」轉型計劃之CLA分析表............................95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
王國璋(1997)。《馬來西亞的族群政黨政治(1955~1995)》,台北市:唐山出版社。

方金英(2001)。《東南亞「華人問題」的形成與發展-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案例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

《內安法令:國家安全高於個人利益》(2008),馬來西亞新聞局出版。

兰林友(2003)。〈論族群與族群認同理論〉,《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5(3),頁26-31。

石滄金(2005)。〈試析二戰後馬來西亞華人社團與華文教育發展的關係〉,《南洋問題研究》,2005(4),頁57-63。

丘昌泰(2008)。〈族群、文化與認同:連鎖關係的再檢視〉,《國家與社會》,2008(5),頁1-35。

李國鼎(1963)。《認識馬來西亞》,台北市:非洲及拉丁美洲資料中心。

李謀榮(2002)。《公民權理論之研究─以Kymlicka理論為中心》,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李恩涵(2003)。《東南亞華人史》,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美賢(2003)。《新加坡簡史》,南投縣:暨南東南亞研究中心。

李美賢(2010)。〈「民主化」?「再遲到的現代性」與馬來西亞的「308事件」--馬華知識青年個案初探〉發表於「2010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

何美琪(2009a)。〈第十大馬計劃-轉型邁向先進國〉,收入何美琪主編《新希望》,馬來西亞: Jambatan Penerangan,2009(2),頁4-6。

何美琪(2009b)。〈第十大馬計劃-轉型邁向先進國〉,收入何美琪主編《新希望》,馬來西亞: Jambatan Penerangan,2009(3),頁4。

阮金之(2009)。〈功能异化的马来西亚「内部安全法」〉。《東南亞研究》,2009(4),頁33-39。

林友順(2009)。〈大馬進入納吉時代強勢再現〉,《亞洲週刊》,頁14-15。

林友順(2010)。〈大馬經濟轉型成敗在公平〉,《亞洲週刊》,頁32-33。

周大鳴(2001)。〈論族群與族群關係〉,《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2),頁13-25。

施正鋒(1998)。《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2004)。《台灣客家族群政策與政治》,台北市:韓蘆圖書出版公司。

候政宏(2002)。《馬來西亞華人政治參與之研究-兼論華人政治上的地位與角色》,新北市: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

胡春艷(2009)。〈民族社會學視角:制度規約下的馬來西亞族群關係〉,《世界民族》,2009(5),頁19-25。

紀舜傑(2006)。〈美國國家認同的新實驗〉,《台灣國際研究季刊》,2(3),頁73-90。

紀舜傑(2007)。〈比利時的國家認同〉發表於台灣國際研究學會主辦「瞭解當代比利時民主政治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外交部外交領事人員講習所國際會議廳。2007年10月14日。

紀舜傑(2008)。〈愛爾蘭的國家認同〉,《台灣國際研究季刊》,4(4),頁71-91。

孫笠麒(2010)。〈第十大馬計劃-轉型邁向先進國〉,收入孫笠麒主編《新希望》,馬來西亞: Jambatan Penerangan,2010(2),頁4-5。

唐蘇民(1959)。《馬來亞華僑志》,台北市:華僑志編纂委員會。

拿督士里馬哈迪醫生(1981)。《馬來人之困境》,劉鑑銓 譯,馬來西亞:世界書局有限公司。

高偉濃 & 萬曉宏(2003)。〈東南亞華僑華人政策的變化及華人社會經濟概觀—東南亞華人情況2002年回顧與2003年前瞻之一〉,《東南亞縱橫》,2003(5),頁38-45。

高源(2007)。〈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青海民族研究(社會科學版)》,18(3),頁8-11。

葛永光(1991)。《多元文化主義與國家整合:兼論中國認同的形成與挑戰》,台北市:正中書局。

張友國(2008)。〈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和諧何以可能〉,《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頁150-153。

許德發(2007)。〈華人、建國與解放:馬來西亞獨立50週年的再思考〉,《思想》,2007(6),頁233-246。

許德發(2008)。〈馬來西亞:原地主義與華人的「承認之鬥爭」〉,《思想》,2008(10),頁29-47。

陳乔之(1989)。《戰後東南亞國家的華僑華人政策》,中國:暨南大學出版社。

陳建甫(2003)。〈邁向多元族裔社會的教育願景與情境分析:外籍新娘與其下一代所面臨的同化迷失〉,《教育研究月刊》,2003(110),頁135-143。

陳中和(2006)。《馬來西亞伊斯蘭政黨政治-巫統和伊斯蘭黨之比較》,馬來西亞:新紀元學院馬來西亞族群研究中心。

陳硯棻(2009)。〈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爭議(1946-1948)〉,《政大史粹》,2009(16),頁73-104。

黄瑾(2009)。〈關於族群與族群認同的討論〉,《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頁71-74。

常市訚(2009)。《異中求和:當代西方多元文化主義政治思想研究》,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陳國華(1999)。〈未來研究的預測與研究方法〉,《社會未來學》,林志鴻、董娟娟 編著,台北市:華泰文化事業公司,頁119-157。

楊建成(1971)。《華人與馬來人之建國一九四六年-一九五七年》,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楊建成(1982)。《馬來西亞華人的困境-西馬來西亞華人華巫政治關係之探討》,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楊慶南(1989)。《馬來西亞,文來華僑概況》,台北市:中正書局。

齊順利(2008)。〈馬來西亞民族建構和馬來文化強勢地位的形成〉,《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5(4),頁79-83。

廖小健(2010a)。〈馬來西亞「513事件」與「308政治海嘯」的比較-兼論「308政治海嘯」後馬來西亞的政治發展〉,《東南亞研究》,2010(5),頁9-14+21。

廖小健(2010b)〈馬來西亞納吉政府華人政策調整述評〉,《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0(4),頁10-16。

劉文榮(1988)。《馬來西亞華人經濟地位之演變》,台北市:世華經濟出版社。

劉阿榮(2006)。《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台北縣: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駱莉(2010)。〈國族塑造與族群認同-二戰後東南亞民族國家建構中的華族身份認同變化〉,《東南亞研究》,2010(4),頁75-80+96。

謝國斌(2007)。〈比利時的族群政治〉發表於台灣國際研究學會主辦「瞭解當代比利時民主政治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外交部外交領事人員講習所國際會議廳。2007年10月14日。

顏清湟(2005)。〈一百年來馬來西亞華社所走過的道路〉,《南洋問題研究》,2005(3),頁48-58。

蕭高彥(1998)。〈多元文化與承認政治論〉,收入蕭高彥、蘇文流主編《多元主義》,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龐金友(2007)。〈族群身份與國家認同:多元文化主義與自由主義的當代論爭〉,《浙江社會科學》,2007(4),頁69-74。

Isaacs, Harold R.(2009). Idols of the tribe: Group identity and political change. 鄧伯宸 譯,台北:立緒。

Kymlicka, Will(1995). 《多元文化公民權:一種有關少數民族權利的自由主義理論》,楊立峰 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Kymlicka, Will(2004). 《少數群體的權利: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義與公民權》鄧紅風 譯,台北縣:左岸文化。

英文資料
Arasaratnam, Sinnappah.(1970). Indians in Malaysia and Singapore. Kuala Lumpu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pstein, A.L.(1978). Ethos and Identity. London: Tavistock Publications.

Esman, Milton(1994). Ethnic Politic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Geertz, Clifford(1968). The New Integration Revolution: Primordial Sentiments and Civil Politics in New States, in Geertz, ed., Old Societies and New States(Glencoe, I11.: Free Press, 1968)

Glazer, Nathan & Moynihan, Daniel(1963). Beyond the Melting Pot. Cambridge: M.I.T. Pre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eans, Gordon P.(1976). Malaysian Polities,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Heng, P. K. & Sieh, M. L.(2000). The Chinese Business Community in Peninsular Malaysia, 1957-1999. K. H. Lee & C. B. Tan, eds., The Chinese in Malaysi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123-168.

Horowitz, Donald L.(1985). Ethnic Groups in Conflict, Berkeley, Los Angeles &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nayatullah, Sohail(2002). Questioning the Future. Taiwan: Tamkang University.

Inayatullah, Sohail(2004). The Causal Layered Analysis(CLA) Reader. Taiwan: Tamkang University.

Inayatullah, Sohail(2007). Questioning the Future: Methods and Tools for Organizational and Societal Transformation. Taiwan: Tamkang University.

Kymlicka, Will(1989). Liberalism, Community and Cul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ymlicka, Will(2001). Politics in the Vernacular: Nationalism, Multiculturalism and Citizenship.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e, Hock Guan(2005). Affirmative Action in Malaysia. Southeast Asian Affairs 2005, pp. 211-228.

Roff, William R.(1980). The Origins of Malay Nationalism. 2nd ed.. Kuala Lumpur: University of Malaya Press.

Rush, J.(1991). Placing the Chinese in Java on the Ev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Role of the Indonesian Chinese in Shaping Modern Indonesian Life. Ithaca, NY: Cornell Southeast Asia Program, pp. 13-24.

Singh, Bilveer(2009). The Elections That Broke the Tiger’s Back. Asian Survey, 49(1), pp. 156-165.

Taylor, Charles(1997). Nationalism and Modernity, in McMahan and Mckim eds., The Morality of National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31-55.

Thomas B. Pepinsky(2009). The 2008 Malaysian Elections: An End to Ethnic Politics? Journal of East Studies 9, pp. 87-120.

Vasil, R. K.(1980). Ethnic Politics in Malaysia. New Delhi: Radiant.

Wallerstein, Immannel(1960). Ethnicity and National Integration in West Africa. Cahiers d’é¬tudes africaines 3.

Wang, Gung Wu(1992). Community and Nation: China, Southeast Asia and Australia. Kensington, Australia: Asian Studies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in association with Allen & Unwin.

Yen, C. H.(2000). Historical Background. K. H. Lee & C. B. Tan, eds., The Chinese in Malaysi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1-36.

Young, Iris Marion(1990).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網路資料
光明日報(2008年4月13日),網址為,http://www.guangming.com.my/node/24486(2011年1月10日)。

星洲日報(2007年2月19日),網址為,http://opinions.sinchew-i.com/node/1314?page=1(2010年6月24日)。

星洲日報(2008年2月23日),網址為,http://www.sinchew-i.com/sciWWW/node/7993?tid=48(2011年5月26日)。

星洲日報(2008年2月25日),網址為,http://www.sinchew-i.com/sciWWW/node/8397?tid=48(2011年5月26日)。

星洲日報(2008年4月15日),網址為,http://opinions.sinchew-i.com/node/5287?page=32(2011年5月26日)。

星洲日報(2009年3月31日),網址為,http://www.sinchew.com.my/node/108276(2011年2月15日)。

星洲日報(2010年12月13日),網址為,http://www.sinchew.com.my/node/185463(2010年12月15日)。

星洲日報(2011年5月13日),網址為,http://www.mediachinese.com/node/27678?tid=26(2011年5月24日)。

馬來西亞財政部(2010年10月25日)。2000至2009年馬來西亞GDP,網址為,http://www.treasury.gov.my/pdf/ekonomi/dataekonomi/2010/timeseries/GDPbysector2000_2009.pdf(2011年2月20日)。

馬來西亞首相署經濟策劃部(2010年11月20日)。2010年馬來西亞全國公民人口統計表,網址為,http://www.epu.gov.my/html/themes/epu/images/common/pdf/eco_stat/pdf/1.2.5.pdf(2010年12月21日)。

Ravichandren(2008年3月9日). MALAYSIA:GENERAL ELECTION 2008...HISTORIC VICTORY FOR THE OPPOSITION. 網址為,http://asocialistmalaysia.blogspot.com/2008/07/malaysia-general-election-2008historic_20.html(2011年3月22日)

中文報章資料
中興日報(1956年3月9日)。

即時新聞(2009年10月13日)。納吉:人民支持「一個馬來西亞」概念。

星洲日報(2008年3月)。

星洲日報(2009年7月9日)。英語教數理廢除。

星洲日報(2009年12月18日)。一個馬來西亞概念的基本原則。

星洲日報(2010年3月9日)。

星洲日報(2010年7月7日)。獲公共服務局國內外獎學金。

星洲日報(2010年9月1日)。

星洲日報(2011年2月2日a)。2005年至2001年全國獨中學生人數,頁18。

星洲日報(2011年2月2日b)。應準增建或復辦獨中,頁18。

星洲日報(2011年2月6日a)。團結未必要單元教育,頁1。

星洲日報(2011年2月6日b)。大馬宗教人口比率,頁3。

星洲日報(2011年2月6日c)。種族兩極化改善,頁3。

南洋商報(1957年7月5日)。

南洋商報(2009年7月12日),納吉規劃6國家關鍵指標領域。

南洋商報(2009年7月27日)。一個馬來西亞即人人平等。

南洋商報(2010年1月29日a) 。政府轉型計劃路線圖精裝中文版問答錄,頁2。

南洋商報(2010年1月29日b),〈轉型計劃分三階段〉,頁W6。

南洋商報(2010年3月31日a)。「一個大馬」理念如屋頂,頁A3。

南洋商報(2010年3月31日b)。確保目標群體受惠,扶助政策增援Bumiputra,頁 A3。

南洋商報(2010年3月31日c),八大主張落實經濟轉型,頁A3。

南洋商報(2010年6月11日a)。第10大馬計劃2011-2015。

南洋商報(2010年6月11日b)。提供更新地契、維修房子貸款,頁A2。

南洋商報(2010年10月26日)。永續與包容性增長,頁G3。

南洋商報(2010年12月4日)。國家轉型計劃圖。

南洋商報(2010年12月7日)。獨中生可申請師訓,頁A3。

南洋商報(2011年2月25日)。國民登記運動推展至今,頁A3。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延後至2021-12-31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延後至2021-12-31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