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107200623243500
DOI 10.6846/TKU.2006.00256
論文名稱(中文) 海上繁華夢─王安憶小說中女性的現代化嚮往
論文名稱(英文) The prosperous dream of Shanghai─ Pursuing modernization of female of Wang An-Yi's fiction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4
學期 2
出版年 95
研究生(中文) 王麗美
研究生(英文) Li-Mei Wang
學號 69100015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6-06-15
論文頁數 12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呂正惠
委員 - 胡衍南
委員 - 蘇敏逸
關鍵字(中) 王安憶
女性
現代化
想像
商品化
傳統的
關鍵字(英) Wang An -Yi
Female
modernization
Imagination
Commercialization
Traditional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以王安憶小說中女性對於現代化的嚮往與追求為主題,試從女性的角度討論現代化一議題,討論九0年代以來現代化以強大的力量改變人們的生活,隨之而來的改變與影響成為重要的課題。透過王安憶的小說試圖探討現代化對女性的吸引之大,除了傳統社會給予女性的束縛得以在現代化城市中解除,現代化城市更是提供女性的空間發展自我,成為女性前進現代化城市的動力。論文首先說明女性對於情愛與現代性的想像。王安憶筆下的女性對於現代化生活主動追求的形象,翻轉自古以來女性是被動的角色,成為主動積極的自我主體。但女性對於現代化生活不甚了解,只憑著她們對現代性的想像,急欲突破現狀,最終是不自覺地又依附於男性之下。女性自覺到該主動追求現代化生活,但是資本體制的強大力量使得這些女性身陷其中而不自覺,成為資本化社會中的商品之一。伴隨現代化而來的商品化現象,除了使人容易淪為商品之一,也讓懂得掌握時尚流行趨勢的女性,創造所謂的流行趨勢,讓她們在現代化城市中找到自己的舞台。當王安憶為追求現代化生活女性找到明亮的出口時,商品化帶來的重複與單調,讓她感嘆現代化對傳統生活形式的侵蝕,也同時表達出她對現代化的懷疑與焦慮,她便將焦點轉移至淳樸的農村生活裡。但王安憶自知她無法抵擋現代化所帶來的改變,所以她才會一面批判現代化生活,一面又想讓女性在現代化生活裡有所發展,導致她徘徊現代與傳統之間。
英文摘要
The topic of this thesis is that females pursue modernization in Wang An -Yi’s fictions and discusses modernization changes human’s life from 90’s. So modernization becomes an important issue. Females get more freedom and express them through Wang An -Yi’s fictions. First, this thesis begins from females’ imagination of love and modernization. These female characters written by Wang An -Yi become initiate selves. However, females don’t realize modern life, they pursue the life with imagination. Females are aware that they should pursue modernization but they aren’t aware that they have become commodity of capitalism. By the following question of commercialization, human are sunk to be the commodity. In addition, females can control fashion and know how to create the fashion so called. Wang An Yi opens the window to modernization for females. At the same time, Wang An -Yi shows her doubt about modernization. Wang An -Yi hesitates between modern and traditional life because she knows she can’t resist modernization coming.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序論  ………………………………1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章   前人研究成果 ……………………………………………………5
第三章   研究架構分析 ……………………………………………………11

上篇   城市:你讓女人墮落/再生  ………………………………13
第一章   從愛出發 ………………………………………………………14
第二章   唐吉訶德式的現代性追求 ………………………………………21
第三章   以身體進軍城市 …………………………………………………29
第四章   悲慘命運的上演 …………………………………………………38
第五章   情愛經驗中的互惠法則 …………………………………………46

下篇   最終的回歸?絢爛還是平淡  ………………………………61
第一章   尋找新方向  ……………………………………………………63
第二章   走入城市 …………………………………………………………77
第三章   進場出場於現代化城市 …………………………………………87
第四章	 再見城市?-前進或返回 ………………………………………96

結論 …………………………………………………………………104

附錄一   王安憶作品年表 ………………………………………………………110
附錄二   參考書目 ………………………………………………………………115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	王安憶作品集
1.《母女漫遊美利堅》,香港:三聯書店,1986年。
2.《小鮑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初版,2002年2版。
3.《雨,沙沙沙》,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88年。
4.《流水三十章》,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
5.《叔叔的故事》,台北:業強出版社,1991年。
6.《逐鹿中街》,台北:麥田出版社,1992年。
7.《紀實與虛構》,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8.《重建象牙塔》,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7年9月。
9.《憂傷的年代》,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10.《心靈世界-王安憶小說講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第3刷。
11.《接近世紀初》,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年2月第2刷。
12.《獨語》,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13.《妹頭》,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14.《富萍》,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15.《上種紅菱下種藕》,台北:一方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5月。
16.《男人和女人  女人和城市》,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17.《香港情與愛》,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5月。
18.《我讀我看》,台北:一方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19.《剃度》,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20.《尋找上海》,台北:INK印刻出版公司,2002年。
21.《小說家的13堂課》,台北:INK印刻出版公司,2002年。
22.《我愛比爾》,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10月2版。(台灣譯為「處女蛋」)
23.《隱居的時代》,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10月2版。
24.《米尼》,台北:INK印刻出版公司,2003年2月。
25.《海上繁華夢》,台北:INK印刻出版公司,2003年4月。
26.《現代生活》,台北:一方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4月。
27.《閣樓》,台北:INK印刻出版公司,2003年6月。
28.《流逝》,台北:INK印刻出版公司,2003年。
29.《長恨戨》,上海: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8月。
30.《桃之夭夭》,台北:INK印刻出版公司,2004年1月。
31.《兒女英雄傳》,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1月。
32.《荒山之戀》,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年1月。
33.《小城之戀》,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年1月。
34.《錦繡谷之戀》,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年1月。
35.《崗上的世紀》,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年1月。
36.《王安憶的上海》,香港:三聯書店,2004年8月。
37.《化妝間》,台北:二魚文化,2006年4月。


二、	中文書籍
于醒民、唐繼無:《上海:近代化的早產兒》,台北,久大文化公司,1991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8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6月。
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4月二刷。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10月。
王德威:《現代中國小說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任一鳴:《中國女性文學的現代衍進》,香港:青文書屋,1997年。
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第6刷。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2年。
李小江主編:《性別與中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6月。
李歐梵:《新感覺派小說選》,台北:允晨文化有限公司,1988年。
李歐梵:《徘徊在現代和後現代之間》,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
李歐梵編:《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年。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3年。
柳鳴九 主編:《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施叔:《理想主義者的剪影》,台北:新地出版社,1990年。
施叔:《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出版社,1997年。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概說》,香港:青文書屋,1997年。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5年。
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徐坤:《雙調夜行船:九十年代的女性寫作》,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
張小虹:《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張京媛:《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1月。
張京媛:《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張京媛:《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張鍾主編:《中國當代文學概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編:《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1999年。
盛英:《中國新時期女作家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年。
盛英主編:《二十世紀中國女性文學史》上下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盛英:《中國女性文學新探》,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
陳丹燕:《上海的風花雪月》,台北:爾雅出版社,1999年。
陳丹燕:《上海的金枝玉葉》,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年。
陳引馳:《彼岸與此境》,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1997年。
陳信元:《從台灣看大陸當代文學》,台北:業強出版社,1989年。
陳思和:《還原民間-文學的省思》,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陳思和主編:《當代大陸文學史教程(1949-1999)》,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
陳惠芬:《神話的窺破:當代中國女性書寫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年。
陳曉明選編:《中國新寫實小說精選》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年。
陳曉明選編:《中國女性小說精選》,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
劉慧英:《走出男權傳統的藩籬:文學中男權意識的批判》,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
錢理群主編:《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7月。
蕭紅:《小城故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
戴錦華:《猶在鏡中 : 戴錦華訪談論 》,北京:知識出版社,1999年。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2000年。


三、譯著
Fredric Jameson 詹明信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合志文化出版,1994年三版。
Dreiser , T.德萊塞 著,潘慶舲譯:《嘉莉妹妹》,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1月。
龍文佩、莊海驊編譯:《德萊塞評論集》,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年9月。
Terry Eagleten 泰瑞•伊果頓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4月二版。
Thomas Hardy 哈代著,宋碧雲譯:《黛絲姑娘》,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月。


四、學位論文
洪士惠:《上海流戀與憂傷書寫─王安憶小說研究(1976~1995)》,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6月。
黃淑祺:《王安憶的小說及其敘事美學》,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6月。


五、期刊
王向東:〈向人類生命本質和生存本義的逼近-王安憶人性、人生小說論〉,《唯實》,2000年第1期。
王如青:〈自覺的嬗變與自我的超越-評王安憶的小說創作〉,《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3期。
王苹:〈由欲到義-評王安憶九十年代小說中的愛情書寫〉,《當代文壇》,2003年第3期。
王雪瑛:〈生長的狀態─論王安憶九十年代的小說創作〉,《當代作家評論》,2001年第2期。
王曉明:〈從「淮海路」到「梅家橋」-從王安憶小說創作的轉變談起〉,《文學評論》,2002年第3期。
方克強:〈王安憶論─親子間離情結與命運觀〉,《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2年第10期。
朱國昌:〈尋找快樂的家園-讀王安憶長篇小說《上種紅菱下種藕》〉,《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11月第9卷第6期。
成秀萍:〈都市話語與城市女性的孤獨漂泊感寫作-張愛玲、王安憶小說文本比較〉,《江蘇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
宋文壇:〈游移•迷戀•徘徊-對王安憶90年代以來創作的一種解讀〉,《文學理論與評論》,2004年9月第5期。
李文波:〈慣看海上繁華夢,江山依舊枕寒流-王安憶的悲劇意識分析〉,《小說評論》,1997年第2期。
汪云霞:〈一篇長恨有風情-讀王安憶的長篇小說《長恨戨》〉《名作欣賞》,2000年第2期。
李玉新:〈精神世界的遊牧民族-讀王安憶中篇小說《我愛比爾》〉,《伊犁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12月第15卷第4期。
李平:〈女性話語的別一路徑:90年代王安憶的女性寫作〉,《山東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第9期。
李芳:〈從城市到鄉村-王安憶小說創作風格的轉變〉,《內江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
李潔非:〈王安憶的新神話─ 一個理論的探討〉,《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11期。
李懋:〈論王安憶小說的命運主題〉,《喀什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6月第21卷第2期。
周新民、王安憶:〈好的故事本身就是好的形式-王安憶訪談錄〉,《小說評論》,2003年第3期。
邵文實:〈女人與城市  漂泊與尋找-王安憶小說創作二題〉,《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
俞潔:〈上海城市的當代解讀-評王安憶的兩個長篇:《長恨戨》與《富萍》〉,《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
南帆:〈城市的肖像-讀王安憶的《長恨戨》〉,《小說評論》,1998年第1期。
馬超:〈都市裡的民間型態-王安憶《長恨戨》漫議〉,《天水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徐雁:〈王安憶的危機〉,《淮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
倪文尖:〈上海/香港:女作家眼中的「雙城記」-從王安憶到張愛玲〉,《文學評論》,2002年第1期。
畢紅霞:〈王安憶九十年代以來幾部長篇小說的女性人物形象之比較〉,《瓊州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
唐曉丹:〈解讀《富萍》,解讀王安憶〉,《當代文壇》,2001年第4期。
孫桂芝:〈對女性命運本體的追問-重讀王安憶《我愛比爾》〉,《昌吉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
陳建忠:〈歷史創傷、精神危機、自我救贖/放逐-論朱天心與王安憶的都市書寫〉,收入《兩岸現代文學發展與思潮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10月29日、 30日。
梁君梅:〈一個重視心靈的作家─談王安憶的小說立場〉,《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
張志忠:〈王安憶小說近作漫談〉,《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2年第10期。
張志忠:〈半邊風景:女性文學的散點掃描(下)〉,《文藝評論》,1997年第5期。
張兵娟:〈論新時期女性文學創作中女性意識的演變〉,《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7年第2期。
張雅秋:〈都市時代的鄉村記憶-從王安憶近作再看知青文學〉,《小說評論》,1999年第6期。
張彩虹:〈論李昂、王安憶的性愛小說〉,《中州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
喬麗華:〈尋找城市的根-讀王安憶新作《富萍》〉,《名作欣賞》,2001年第2期。
曾恆源:〈從女性立場看王安憶《三戀》中的女性〉,《國文天地》,1994年6月第109期。
焦桐:〈小說戲劇性的消解與回歸-王安憶近期小說評價〉,《當代作家評論》,1997年第6期。
黃田子:〈有故事的人  有故事的城-是論王安憶近期小說的創作〉,《理論與創作》,2003年第5期。
董兆林:〈我愛比爾,那米尼呢?-王安憶近作的嬗變〉,《文學自由談》,1996年第4期。
趙改燕〈現代都市與女性生存的兩種詮釋-王安憶、張梅都市小說比較分析〉,《韶關學院學報》,2002年第5期。
趙曉珊:〈女性意識:時尚與鏡像-王安憶小說女性形象分析〉,《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
蔣濤湧:〈現代化的一個寓言-王安憶近作《上種紅菱下種藕》析〉,《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
劉影:〈王安憶小說研究評述〉,《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
劉敏慧:〈城市和女人:海上繁華的夢-王安憶小說中的女性意識探微〉,《小說評論》,2000年第5期。
劉傳霞:〈化腐朽為神奇-評王安憶的《香港情與愛》〉,《丹東師專學報》,1998年第7期。
劉傳霞:〈商業化的兩性遊戲與古樸的人間情義-評王安憶《香港情與愛》〉,《煙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期。
還學文:〈王安憶的小說和她的創作理念─偶讀王安憶有感〉,《當代》,70期,2001年10月。
譚解文:〈是自我超越,還是自我迷失─王安憶創作歷程透視〉,《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2年第1期。
羅崗:〈找尋消失的記憶-對王安憶《長恨歌》的一種疏解〉,《當代作家評論》,1996年第5期。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