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107200619162100
DOI 10.6846/TKU.2006.00253
論文名稱(中文) 網路超文本的閱讀理解歷程之探討
論文名稱(英文) Web-based Hypertext Reading Comprehension Process Stud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4
學期 2
出版年 95
研究生(中文) 呂芸樺
研究生(英文) Yun-Hua Lu
學號 69310032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6-06-12
論文頁數 13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施如齡(juling@mail.tku.edu.tw)
委員 - 高熏芳(kittykao@mail.tku.edu.tw)
委員 - 須文蔚(wwhsiu@mail.ndhu.edu.tw)
關鍵字(中) 網路超文本
閱讀理解歷程
閱讀行為
關鍵字(英) Web-based Hypertext
Reading Comprehension Process
Reading Behavior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在資訊融入教學的推動下,網路閱讀素養成為數位學習的關鍵能力。閱讀是從文字解碼轉換成認知概念的歷程,面對網路龐雜的資訊,讀者必需運用網路閱讀的能力來閱讀網路超文本輔以圖像、動畫、聲音等文本資料的內容,以進行閱讀理解。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以網路閱讀素養為概念下的網路超文本閱讀歷程,並整理出網路閱讀的方法,最後歸結出教學性質的網路超文本設計之重點。
本研究根據相關文獻及觀察訪談所得,以閱讀行為、閱讀理解歷程、網路學習三個面向討論網路超文本閱讀的實際閱讀理解過程。接著以哥倫比亞大學的超文本模組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為例,立意抽樣四位具英文系背景、電腦網路科技使用之研究所在學生為個案觀察對象。從觀察訪談資料、概念構圖歸納讀者之閱讀策略。
研究結果發現在網路超文本的閱讀理解模式方面,讀者普遍運用「交互作用」與「建構統整」兩種模式,在閱讀過程中利用超鏈結來蒐集閱讀相關資訊,進而產生放射型的樹狀或網狀閱讀路徑,從事各種直線閱讀、比較閱讀、尋找閱讀,呈現文本的互文交涉,以達到閱讀理解。其閱讀理解過程,部分與整體的詮釋循環持續發生,也造成其前理解與前設被修正,在視域的融合過程中,也產生認知上及行為上的修正。影響網路超文本閱讀理解的因素包括超鏈結數量、內容深度、個人背景經驗、閱讀素材和讀者本身的興趣相符度、舊有經驗的偏見、書本的閱讀習慣、語言文化的限制等。
最後,基於研究結果,提出幾個網路超文本設計之重點資為未來研究者與設計師的參考。
英文摘要
As technology is integrated into instruction, online reading literacy becomes one of the key competencies of e-learning. Reading is the progress when people recognize words and transform them into cognitive concept. When encounter huge amount of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readers have to apply reading ability to peruse hypertexts contained graphics, animations and sounds before r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This paper aims to examine the web-based hypertext reading comprehension process with online reading literacy theories and investigates readers’ online reading strategies, and finally generalizes key points of designing educational web-based hypertext.
Based on theoretical reviews, observations of readers’ reading behavior, and interviews this study discusses readers’ comprehension process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reading behavior,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web-based learning. Take Columbia University’s multimedia study environment on the article “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as an example, this research selects four students with English major in college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mphasis in graduate school to be the research targets. From interview data and concept maps, the paper gives indepth descriptions of different reading strategies in different readers.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readers commonly use interactive model and construction-integration model in web-based hypertext reading comprehension process. They collect relevant information using hyperlinks, and then develop axial-structured, tree-structured, or network-structured reading path afterwards. Through reading sentence by sentence, comparing a paragraph with another, and find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ontexts to reach full comprehension. In this process, parts-and-whole hermeneutical circle continues to lead readers to modify their pre-understandings and presumptions. During the fusion of horizons, cognition and behaviors are modified as well.
Factors that effects readers’ understanding of web-based hypertext reading are the numbers of hyperlink, depth of content, reader’s background, personal interests, nature of reading materials, bias from previous reading experiences, reading habits, limitation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so forth.
At last, this study analyzes implications of hypertext readings, and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researcher and designer for web-based hypertext in the futur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緖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一、網路社會現象	1
二、網路閱讀與終身教育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一、研究範圍	6
二、研究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超文本與網際網路	8
一、文本與超文本	8
二、網際網路的媒體特性	15
三、小結	18
第二節 網路超文本	19
一、台灣的網路超文本	20
二、網路超文本與教學應用	27
三、小結	30
第三節 閱讀理解能力	31
一.閱讀素養與閱讀模式	31
二、網路閱讀	39
三、小結	44
第四節 網路學習理論與網路閱讀	45
一、網路學習理論	45
二、成人閱讀學習與閱讀理解評量	48
三、小結	5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5
第一節 研究方法	55
一、內容分析法	55
二、觀察法	56
三、焦點訪談法	57
四、詮釋觀點	58
第二節 研究設計	61
一、研究設計	61
二、案例觀察及焦點訪談之設計	61
第三節 研究步驟	67
第四節 研究案例的選擇	69
一、網路超文本的介紹	69
二、參與讀者的介紹	70
第五節 研究資料的蒐集與處理	71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結果	76
第一節  起始閱讀型態、回溯類型與超鏈結點選	77
第二節  讀者的閱讀行為與理解	82
第三節  超鏈結內容的閱讀深度	86
第四節  閱讀理解歷程與概念構圖	89
一、小銘的閱讀路徑與概念圖	90
二、小玟的閱讀路徑與概念圖	94
三、小皓的閱讀路徑與概念圖	97
四、小妤的閱讀路徑與概念圖	100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06
第一節 結論	106
第二節 建議	115
參考書目	119
附錄資料	126

表 目 錄
表2-2-1:文本型式分類表	26
表3-5-1:編碼符號說明	75
表4-1:網路超文本的閱讀情形整理表	76
表4-4-1:小銘的第一次閱讀路徑紀錄	90
表4-4-2:小玟的第一次閱讀路徑紀錄	94
表4-4-3:小皓的第一次閱讀路徑紀錄	97
表4-4-4:小妤的第一次閱讀路徑紀錄	100

圖 目 錄
圖2-1-1:軸狀結構超文本	12
圖2-1-2:樹狀結構超文本	13
圖2-1-3:網狀結構超文本	13
圖2-2-1:數位化文本-熾天使書城《紅樓夢》	22
圖2-2-2:網路文本-優秀文學網小說作品頁面	24
圖2-2-3:互動詩作品《追夢人》	25
圖2-2-4:網路超文本-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網頁	26
圖2-3-1:Gagne閱讀歷程模式	33
圖2-3-2:Rumelhart的閱讀模式圖	37
圖3-2-1:研究流程圖	66
圖3-2-2:研究歷程	68
圖3-2-3:軸狀結構網路超文本模組介面	69
圖4-4-1:小銘的概念構圖	93
圖4-4-2:小玟的概念構圖	96
圖4-4-3:小皓的概念構圖	100
圖4-4-4:小妤的概念構圖	102
參考文獻
中文
王仁宏 (2004)。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補校成人學生閱讀理解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王先霈等 (2000)。文學批評原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王健華 (2003)。從數位學習談國內教育科技的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16,5-14
尹玫君 (2001)。資訊融入國小各科教學的實施模式。載於洪碧霞等主編:九年一貫課程新思維,195-209。台北:翰林。
中時教育網 (2005)。台灣人上網時間全球冠軍。2006年03月12日,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ExteriorContent/Educate/Educate-main/0,4277,content+17060102+172005062900727,00.html  (2005,6月29日)
朱元鴻等譯 (1994)。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北:巨流。
行政院 (2002)。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總體規劃書。台北:行政院。
江蕙茹 (2002)。新的教育代理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教育趨勢導報,2。2006年03月12日,取自http://www.exam-point.com.tw/htm/EDU/0002/a/a10.pdf
朱俊豪 (1997)。超媒體教材之知識建構與分析。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朱國光 (1998)。網路輔助學習系統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吳芝儀、李奉儒譯 (1998)。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幸宜譯(1994)。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北:心理。
吳美娟 (2001) 網路知識管理及教育之因應。論文發表於國立東華大學主辦之「知識管理與教育革新發展」研討會。花蓮。
吳俞民 (2000)。網路教學技術應用分析。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汪榮財(1995)。國小學生之後設認知與科學文章閱讀理解。國民教育集刊,1,81-83。
李連珠 (1992)。早期閱讀發展之一-閒談家庭閱讀活動。幼兒教育年刊,5,109-126。
李順興 (1998a)。網路文學。2005年9月10日,取自http://140.120.152.249/~garden/a-def.htm
李順興 (1998b)。網路詩三範例 (載於1998/09/24中國時報開卷版網路閱讀區)。2005年10月19日,取自 http://140.120.152.249/~garden/hyp-cr it/hyp-3examples.htm。
李順興 (1999) 網路文學形式與「讀寫者」的出現。文訊。162  (40-2):2005年9月10日取自http://benz.nchu.edu.tw/~garden/hyp-crit/hyp-mil o.htm
李順興 (2000)。超文本形式美學初探。2005年9月10日,取自http://fargo.nchu.edu.tw/intergrams/002/002-lee.htm
李順興 (2001a)。觀望存疑或一「網」打盡──網路文學的定義問題。《台灣歷史與文學研習專輯》。台中:國立台中圖書館。100-112。2005年9月10日,取自http://benz.nchu.edu.tw/~sslee/papers/hyp-def2.htm
李順興 (2001b)。超文本閱讀空間之評析──兼論非線性敘事議題。2005年9月10日,取自http://benz.nchu.edu.tw/~intergrams/intergrams/031/031-lee.htm
李麗美 (2002)。松年大學學員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汪榮才 (1995)。國小學生之後設認知與科學文章閱讀理解。國民教育集刊,1,頁81-83。
周慶華 (2004)。文學理論。台北,五南。
林秀美 (1995)。從學習理論談課程軟體設計,視聽教育,(6),50-53。
林奇賢 (1998)。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應用。資訊與教育雜誌,67,頁34-50。
林淇瀁 (2001a)。春花「望露」:在網路中閃爍寒光的文學。2005年10月19日取自http://sunmoonstar.myweb.hinet.net/crib_7.htm
林淇瀁 (2001b)。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麥田,頁217。
林淇瀁 (2004)。超文本、跨媒介與全球化:網路科技衝擊下的台灣文學傳播。中外文學,33 (7),103-128。
林淑萍 (2002)。成人閱讀素養相關因素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施如齡 (2004)。 虛擬世界的跨文化傳遞——口語、文字與數位科技。第一屆兩岸外語大學校院學術研討會暨多媒體教學研習,2004年10月22日。高雄:文藻外語學院。
柯淑芬 (1998)。網際網路虛擬實境中使用者行為與設計議題之初探性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柯華葳 (1993)。語文科的閱讀教學。輯於李咏吟主編,學習輔導,307-349。台北:心理。
柯華葳 (1999)。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國民小學四、五、六年級。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特殊教育工作小組印行。
洪月女譯(1998)。談閱讀。台北市:心理。
洪淑苓(1998)。九0年代台灣童話的語言遊戲。論文發表於國立台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主辦「台灣地區1945年以來現代童話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東市。
孫建中(2000)。電子讀物與兒童的認知能力,中國電子出版,6, 44-45。
涂志豪 (1998)。網路超文本環境中新聞敘事結構與寫作歷程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殷鼎 (1990)。理解的命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郝明義 (2001)。閱讀的風貌。載於張惠菁主編閱讀的風貌(頁23),台北:網路與書。
高宣揚 (1999)。後現代論。台北:五南。
張世宗 (1998)。電腦多媒體在視覺藝術教育之角色定位。視覺藝術教育專輯Ⅳ, 75-85。
張春興 (200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國恩(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72,2-9。
張智君 (2000)。當前人-機交互作用研究的若干人因素問題,浙江大學學報理學版,27(3),454-458。
張智君 (2001)。超文本閱讀中的迷路問題及其心理學研究,心理學動態, 102-106
張鈿富、林淑萍(2002)。成人閱讀素養內涵與相關研究。教育研究月刊,(96)。75-86。
張漢良 (1986)。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張錦華等譯(1995),John Fiske著。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
畢恆達 (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之實例,27-39。台北:巨流圖書。
雅虎新聞網(2006)。台灣小學生閱讀時數偏低。2006年1月13取自http://tw.news.yahoo.com/060111/43/2r319.html (2006,1月11日)
許百華,錢江(2001)。超文本設計中的人的因素問題,人類工效學,7(4),38-40
連啟舜 (2002)。國內閱讀理解教學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向明 (2004)。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伯璋 (199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
陳佩宜 (2004)。原住民數位學習之研究。龍華科技大學商學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班,未出版,桃園。
陳和琴 (2001)。Metadata與數位典藏之探討。大學圖書館,5(2),1-10。
陳俞妏 (1995)。淺討資料的數位轉換。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28(2),3-12。
陳思齊 (1999)。超文本環境下敘事文本類型與超文本結構對閱讀之影響。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珮慈 (1996)。成人閱讀之研究─以台北市立圖書館永春讀者為例。圖書與資訊學刊,18,41-61。
傅耀珍 (2004)。超文本文學的美學探討與未來危機-以台灣超文本文學為例。國文天地,20 (4),105-111。
曾登標 (2003)。九年一貫課程資訊融入教學平台之發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曾陳密桃 (1990)。國民中小學生的後設認知及其與閱讀理解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游梓翔、吳韻儀譯(1994)。人類傳播史。台北:遠流。
須文蔚 (1997)。邁向網路時代的文學副刊:一個文學傳播觀點的初探,收錄於王慶麟,陳義芝主編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51-279。
須文蔚 (1998)。1998文學上網的觀察,收錄於台灣數位文學論。台北,二魚文化。255-267。
黃波、何志均 (1998)。增強超媒體系統的導游功能。軟件學報,9(12),899-903。
黃明玉 (2004)。成人學習者自我導向學習傾向、班級學習氣氛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富順 (1997)。成人心理與學習。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 (2002)。成人學習。台北:五南。
黃健琪 (1996)。電腦網路遠距學習環境中學生學習策略之效果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黃雅萍 (2004)。數位學習產業人才培育之內涵與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18,108-119。
黃羨文 (1997)。紙本書與電子書之比較研究。台北:漢美。
黃鳴奮 (無日期)。非線性傳播與文學的歷史發。2005年9月10日,取自http://www.frchina.net/forumnew/viewthread.php?tid=9600&fpage=1&sid=JhXL cw
黃學碩 (1998)。網際網路公共傳播內容的分析─以交大BBS站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曉地 (1996)。多媒體、超文本和超媒體的教育應用及其發展趨勢。外語電化教學,59,48-50。
黃瓊儀 (1996)。相互教學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後設認知能力與閱讀態度之影響。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楊芷芳 (1993)。國小不同後設認知能力兒童的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理解策略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楊孟麗、謝水南 (2003)。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台北:心理。
鄒川雄 (2005)。生活世界與默會知識—詮釋學觀點的質性研究。載於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21-56。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溫世仁、莊婉華 (1999)。媒體的未來。臺北市:大塊文化。
翟本瑞 (2001)。網路閱讀與行為模式改變的社會學考察(初探),2005年12月18日取自www.nhu.edu.tw/~society/E-J/14/14-3.htm
劉仁增 (無日期)。超文本閱讀帶給我們的教學思考。2005年9月10日,取自http://www.pep.com.cn/200406/ca439869.htm
劉惠如 (1999)。整合式網路教學之教學設計與評量。國立中山大學資管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諸葛俊元 (2001)。略論網路文學創作之現況。國文天地,16 (10),100-105。
蔡源煌 (1998)。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
鄭明萱 (1997)。多向文本 Hypertext。台北:揚智文化。
鄭毓霖 (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與批判思考表現之關係。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鄧天中 (2005)。超文本支持的大學英語語篇教學。外語電化教學CAFLE,105,37-41。
賴明貞 (2004)。國小社會科教科書可閱讀性分析與高年級學童閱讀理解情形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錡寶香 (1999)。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分析。國教學報,11,100-133。
鍾宜智 (2001)。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對非同步遠距學習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未出版,高雄。
謝孟潔 (2003)。英語閱讀理解策略之探討-以三位國中生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嚴淑女 (2000)。網際網路與兒童文學創作空間之研究。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英文
Bagley, C. & Hunter, B. (1992), Restructuring, constructivism, and technology: For going a new relationship,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2(7), pp.22-27.
Bolter, J. D. (1991) Writing Space: The Computer, Hypetext, and the History of Writing. 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Ehri, L. C. (1982). Learning to read and spell. Paper presented at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Washington, DC.
Evans, S. S., Evans, W. H., & Mercer, C. D. (1986). Assessment for instruc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Inc.. Newton, MA: Allyn and Bacon.
Gadamer, H.  (1989). Truth and method  (2nd ed.). New York: Crossroad.
Hillman Daniel C. A., Deborah J. Willis, and Charlotte N. Gunawardena, (1994)“Learner-Interface Interac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 An Extension of Contemporary Models and Strategies for Practitioner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Vol.8, No.2.
Joyce, M. (2000) Othermindedness: The Emergence of network Culture. Ann Arbor: U of Michigan P.
Kintsch, W. (1998). Comprehension:A paradigm for cognition.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oore, M. G. (1993) Three types of interac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Vol.3, No. 2.
Reynolds, K. E. and Barba, R. H. (1996 ). Science, interactivity, and mediated communication. Science Scope, 19(6), 12-15.
Rumelhart, D. E. (1977). Toward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reading. In S. Dornic (Ed.), 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6., (Pp.573-603). Hillsdale, NJ: Erlbaum.
Ryan, M.L. (1994). Interactivity: Virtuality and Literary Theory. Postmodern Culture. 5.1  (September).  Retrieved October 26, 2005, from http://jefferson.village.virginia.edu/pmc/text-only/issue.994/ryan.994
Swaby, B. E. R. (1989). Diagnosis and correction of reading difficulti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2003). Reading Literacy Retrieved October 26, 2005, from http://www.pisa.oecd.org/dataoecd/38/52/33707212.pdf
The 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 (2001) Student Proficiency in Reading Literacy Retrieved October 26, 2005, from http://isc.bc.edu/pirls2001i/pdf/p1_IR_book.pdf

網站
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網址:http://ccnmtl.columbia.edu/projects/mmt/jameson/
中山網路大學,網址:http://cu.nsysu.edu.tw/
台灣現代詩網路連盟,網址:http://come.to/wwsu
全國博碩士論文檢索系統,網址: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
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網址:http://digimuse.nmns.edu.tw/index.jsp
亞卓市,網址:http://www.educities.edu.tw/
珍.奧斯汀(Jane Austen)作品網站,網址:http://www.pemberley.com/janeinfo/pridprej.html
高雄師大遠距教學,網址:http://nu.nknu.edu.tw/
熾天使書城,網址:http://www.angelibrary.com/
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系網路學園,網址:http://wm.et.tku.edu.tw/
探路者虛擬學校,網址:http://pathfinder.ntntc.edu.tw/
新詩電電看,網址:http://dcc.ndhu.edu.tw/trans/poem/tpoem/011.htm
搜文解字,網址:http://words.sinica.edu.tw/title1.html
教育部國語辭典網站,網址:http://140.111.34.46/dict/?open
學習加油站,網址:http://content1.edu.tw/index.do
優秀文學網,網址:http://www.yoshow.com.tw/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