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107200517153400
DOI 10.6846/TKU.2005.00168
論文名稱(中文) 古蹟再生的新文化現象:文化消費的觀點
論文名稱(英文) The New Culture Phenomenon of Reuse of Historic Building : The Point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建築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3
學期 2
出版年 94
研究生(中文) 蔡佳峰
研究生(英文) Chia-Feng Tsai
學號 69230077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5-06-10
論文頁數 9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米復國
委員 - 葉乃齊
委員 - 黃瑞茂
關鍵字(中) 古蹟
再生
再利用
消費
文化現象
文化消費
文化產業
關鍵字(英) historical building
recycled
Reuse
consumption
culture phenomenon
cultural consumption
cultural industr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文針對台北市當前再生古蹟的新現象,以文化消費的觀點,分析台北光點、台北故事館和西門紅樓三者,作為文化產品、文化消費與體驗的埸域新文化現象。在時間上,個案選擇1999年11月台北市文化局成立以後,首任局長龍應台任內推動的再生個案。研究理論基礎為布希亞的消費社會,核心的觀點包含新消費工具、文化消費、體驗消費三者,目的在於描繪當前台北市再生古蹟和消費者意象。本文的研究架構與內容,分為以下三方面:

1.歷史與再生研究:歷史意義與再生背景、古蹟空間特色、經營團隊與理念、以及再生空間與活動分析。

2.消費埸所研究:分析埸所的面貌、感性與理性特質,探討再生古蹟吸引消費者的原因。在埸所的面貌方面,內容包含,主要機能、附加機能、設計形象及品牌形象;在埸所的感性與理性特質方面,內容包含可控制性、可自明性、可預期性、可計算性和空間魅惑。

3.消費者研究:消費者的性別、年齡、居住地、職業、消費目的與原因,以及消費體驗的感受。

最後,本文提出當前再生古蹟的趨勢與特徵,以及消費者意象,其次論述當前再生古蹟與歷史書寫的故事。
英文摘要
This text directs against the new phenomenon of the present recycled historical building in Taipei, with
the view of the cultural consumption, analyse SPOT-Taipei Film House, Taipei Story House and Red Teahouse Playhouse three, as the new culture phenomenon of space of cultural product, 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experience. On time, chose November of 1999 after the cultural bureau of Taibei was established in case, the recycled case which the first chief Yin-Gtai Long promoted during the term of office. 
It is a consumption society of Baudrillard to study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he key view includes New Consumption Tool, Cultural Consumption with Experience Consumption three, the purpose lies in describing the present recycled historical building of Taipei and consumer's image. Research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this text, are divided into three following respects: 

1.History and recycled space are studied:historic significance, course that the historical building is recycled, Characteristic of the original historical building, the management idea and group of the recycled historical building and recycled space activity analysis. 

2.Consume space study:Analyse the form of the space , perceptual and rational speciality, study the reason attracted consumers by the historic ruins of recycling. In the form of space, including main function, add the function, the design and trade mark image. In perceptual and reason of the space, can expecting, can calculating, Self-evident , expected , Calculate and attraction space.

3.Consumers study: Sex, age, residence, job, consumption purpose and reason of consumers, and consume the impression experienced. 

Finally , this text proposes the trend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present recycled historical building , and 
consumers' image, secondly describe the story that present recycled historical building and history wrot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本文目錄	Ⅰ
表目錄	I
圖目錄	Ⅳ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與理論回顧
一、文獻回顧	2
二、理論探討	3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對象
一、研究內容	11
二、研究對象	12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一、研究方法	14
二、研究流程	15

第貳章 個案研究一:台北光點
第一節 台北光點的歷史與空間特色
一、歷史意義與再生背景	16
二、歷史空間的特色	16
第二節 台北光點的再生
一、經營團隊與理念	22
二、再生空間與活動	23
第三節 台北光點的消費埸所特質
一、埸所的面貌構造	27
二、埸所的魅惑特質	29
第四節 台北光點的消費者與消費體驗
一、消費者	34
二、消費體驗	34
第五節 台北光點的消費現象分析
一、場所面貌的分析	37
二、埸所魅惑的分析	39
三、消費者意象分析	39

第參章 個案研究二:台北故事館
第一節 台北故事館的歷史與空間特色
一、歷史意義與再生背景	40
二、歷史空間的特色	42
第二節 台北故事館的再生
一、經營團隊與理念	46
二、再生空間與活動	47
第三節 台北故事館的消費埸所特質
一、埸所的面貌構造	52
二、埸所的魅惑特質	53
第四節 台北故事館的消費者與消費體驗
一、消費者	58
二、消費體驗	59
第五節 台北故事館的消費現象分析
一、場所面貌的分析	61
二、埸所魅惑的分析	61
三、消費者意象分析	62

第肆章 個案研究三:西門紅樓
第一節 西門紅樓的歷史與空間特色
一、歷史意義與再生背景	63
二、歷史空間的特色	64
第二節 西門紅樓的再生
一、經營團隊與理念	67
二、再生空間與活動	69
第三節 西門紅樓的消費埸所特質
一、埸所的面貌構造	73
二、埸所的魅惑特質	74
第四節 西門紅樓的消費者與消費體驗
一、消費者	76
二、消費體驗	76
第五節 西門紅樓的消費現象分析
一、場所面貌的分析	78
二、埸所魅惑的分析	78
三、消費者意象分析	79

第伍章  結論
第一節 古蹟再生的新面貌
一、再生古蹟的經營	80
二、古蹟再生的意象	81
三、古蹟再生的形象	82
第二節 古蹟再生的新消費者意象
一、藝遊族的成形之女孩當道	84
二、空間美學享受、學習與差異性體驗	84
三、空間負面線索被消除	85
第三節 古蹟再生與歷史:大家說故事
一、說他想說的故事,忘記他不想記的故事	86
二、故事的開端,是他決定或是她	87
三、說別人,也說自已的故事	88

參考文獻	90

附錄	94

表目錄
表1-1 文化消費與傳統消費比較表	5
表1-2 消費物品的邏輯演變	10
表1-3 台北市古蹟再生案例名冊	13
表2-1台北光點的歷史與再生年表	17
表2-2 台北光點領事館時期與再生現況名稱用途比較說明表	24
表2-3 光點電影院之影展活動	24
表2-4 台北光點消費者特性表	34
表2-5 經營團隊再書寫的場所面貌分析表	37
表2-6 台北光點空間產品消費額分析表	38
表2-7 台北光點的埸所魅惑特徵表	39
表2-8 台北光點消費者與消費體驗分析表	39
表3-1 台北故事館歷史年表	41
表3-2 故事館再生空間使用現況	48
表3-3 故事館的活動項目表	49
表3-4 故事館的消費者特徵表	58
表3-5 故事館經營團隊再書寫的場所面貌分析表	61
表3-6 故事館的埸所魅惑的特徵表	62
表3-7 故事館-消費者與消費體驗分析表	62
表4-1 西門紅樓的歷史與再生年表	64
表4-2 紅樓經營管理之相關單位表	68
表4-3 紅樓電影戲院時期與現況名稱用途比較說明表	70
表4-4 紅樓消費族群特徵表	76
表4-5 西門紅樓經營團隊再書寫的場所面貌分析表	78
表4-6 西門紅樓埸所的魅惑特質分析表	78
表4-7 西門紅樓-消費者與消費體驗分析表	79
表5-1 古蹟再生個案之機能與活動比較表	80
表5-2 古蹟再生個案之設計形象與品牌比較表	80
表5-3 埸所理性與感性吸引分析表	81
表5-4 視覺感性吸引比較表	82
表5-5 當前古蹟再生空間(新消費埸所)的面貌特徵表	83
表5-6 古蹟再生個案之消費者屬性分析表	84
表5-7 古蹟再生個案之消費者意象分析表	85
表5-8 古蹟再生個案之歷史價值與機能分析表	86
表5-9古蹟再生個案之文化局長龍應台與再生經營者的再生想像表	89








圖目錄
圖1-1 研究流程圖	15
圖2-1 1926年台北光點位置圖	18
圖2-2 2001年台北光點配置圖	18
圖2-3 1926年台北光點一層平面圖	18
圖2-4 1926年台北光點二層平面圖	18
圖2-5 台北光點斜屋頂	18
圖2-6 台北光點外觀特徵	19
圖2-7 2001年台北光點剖面圖	19
圖2-8 2001年台北光點一層平面圖	20
圖2-9 2001年台北光點夾層平面圖	20
圖2-10 2001年台北光點二層平面圖	21
圖2-11 台北光點組織圖	22
圖2-12 台北光點現況圖	25
圖2-13 台北光點現況圖	26
圖2-14 台北光點經營理念示意圖	27
圖2-15 台北光點經營團隊組織圖	30
圖2-16 台北光點庭園咖啡座	31
圖2-17 台北光點庭園的旗幟	31
圖2-18 台北光點電影院出入口或庭園裡的大型看板	32
圖2-19 台北光點室內併貼巨型海報圖像	32
圖2-20 台北光點樓梯間的電視牆	32
圖2-21 台北光點夜景照明與電影看板	33
圖2-22台北光點戶外的露台與電影沙龍餐廳	33
圖2-23 玻璃走廊與光線格柵圍籬	33
圖3-1 陳氏於故事館下午茶照	42
圖3-2 故事館東向舊照片	42
圖3-3 故事館西向舊照片	42
圖3-4 臺灣神社遙對故事館	42
圖3-5 故事館1904年位置圖	43
圖3-6 故事館1999年配置圖	43
圖3-7 故事館1914年一樓平面圖	43
圖3-8 故事館1914年二樓平面圖	43
圖3-9 故事館西側照片	44
圖3-10 故事館北側照片	44
圖3-11 故事館西南側照片	44
圖3-12 故事館1999年南北向剖面測繪圖	45
圖3-13 故事館1999年東西向剖面測繪圖	45
圖3-14 故事館經營團隊分工圖	46
圖3-15 故事館再生現況一樓使用說明圖	50
圖3-16 故事館再生現況二樓使用說明圖	51
圖3-17 故事館的蝴蝶標誌	53
圖3-18 故事館大型看板、圍牆式看板與櫥窗	56
圖3-19 故事館夜景照明	57
圖3-20 童畫故事館活動的作品	57
圖3-21 故事館庭園上的戶外咖啡座	57
圖3-22 故事館茶坊屋頂上戶外咖啡座	57
圖3-23 故事館陽台的布幔	57
圖3-24 故事館庭園的雕塑品	57
圖4-1 西門市場配置圖	65
圖4-2 西門市場復原圖	65
圖4-3 紅樓橫帶裝飾	66
圖4-4 紅樓老虎窗	66
圖4-5 紅樓一樓平面復原圖	66
圖4-6 紅樓二樓平面復原圖	66
圖4-7 紅樓剖面復原圖	66
圖4-8 紅樓經營團隊組織圖	67
圖4-9 紅樓現況一樓平面圖	70
圖4-10 紅樓現況二樓平面圖	70
圖4-11 紅樓現況剖面圖	71
圖4-12 紅樓一樓展示與咖啡吧	71
圖4-13 紅樓八角柱鑄鐵水池	71
圖4-14 紅樓咖啡廳	71
圖4-15 紅樓百寶格	71
圖4-16 紅樓展示區	71
圖4-17 紅樓二樓劇場	72
圖4-18 紅樓之紅色的鋼桁架	72
圖4-19紅樓鋼桁架下方座位區	72
圖4-20 紅樓大使圖	73
圖4-21紅樓咖啡與戶外座椅	74
圖4-22 紅樓燈光與櫥窗	75
圖4-23 紅樓招牌與旗幟	75
圖4-24 紅樓的廁所鏡像與入口螢幕	75
圖4-25 海報圖像與玻璃水族	75
參考文獻
丁榮生
2002 〈熱愛老房子,陳國慈再當俠女〉《中國時報》91年12月05日。
丘博舜
2002 〈賦新古蹟化腐朽為神奇〉《文化視窗》37。
王銘鴻
2000 《論媒介正當性與資本主義文化邏輯》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志弘
2003 〈台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學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2:121-177。
台北之家
2003 《台北之家92年度營運報告書》未出版。
2004 《地方文化館台北之家提案企劃》未出版。
http://www.spot.org.tw
台北故事館
2002 《圓山別莊經營管理企畫書》未出版。
2003a 《台北故事館開館展覽企劃》未出版。
2003b 《台北故事館遊客問卷調查》未出版。
http://www.storyhouse.com.tw
林會承
2002 〈文資無罪分類有理-現行文化資產保存法分類體系之檢討〉《文化視窗》37。
林秋芳 
2003 〈古蹟再生與文化行銷-以台北故事館為例〉《2002公私立博物館資源整合座談會會議集》未出版,頁34-37。
李宜君
2004 《台灣的再生空間》台北:遠足文化。
李永豐
2003 〈紅樓劇場的經營與管理〉《2003:全球思考 臺灣行動》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4 《劇場開門紅樓有夢 : 紅樓劇場古蹟再利用執行報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乾朗
1997 《台北西門紅樓調查研究》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朱庭逸
2004 《創意空間:開創城市新地理學》台北:典藏。
紅樓劇場
2004 《紅樓劇場營運報告書》未出版。
http://www.redplayhouse.com.tw

吳洋
2000 《圓山情事-圓山別莊環境重塑》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佳燕
2002 〈台北之家-國際電影文化交流之窗〉《台北畫刊》417:42-43。
莊麗莉 
1995 《文學出版事業產銷結構變遷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星野克美 
1988 《符號社會的消費》黃恆正譯,台北:遠流出版社。
張瑞峰
2004 《空間再生與觀眾互動:博物館學的觀點》國立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光興
2002 〈台灣消費社會形成的初步思考〉《文化研究月報》第二期。
陳坤宏
1995 《消費文化理論》台北:揚智。
1996 《消費文化與空間結構–理論與應用》台北:詹式書局。
陳國慈
2004 〈古蹟再生,台北故事館的故事〉《2004年博物館館長論壇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頁44-58。
2005 《故事裡的故事-再生古蹟台北故事館》台北:天下雜誌。
陳家詡
2003 〈台北故事館-跟你搏感情〉《書香遠傳》八月第參期。
陳育慧
2002 《體驗行銷之探索性研究-統一星巴克個案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文英
2003 〈台北-電影主題館營運的現實面〉《文化創意產業地方巡迴論壇》文化建設委員會。
黃俊銘 
1999 《台北市立美術館藝術家聯誼中心(圓山別莊)調查研究與修復再利用委託規劃報告書》台北市立美術館。
黃寶萍
2003 〈台北故事館-懷舊活化空間〉《民生報》92年08月16日。
詹宏志
1992 〈城市觀察〉台北:遠流。
楊裕富
1996 〈一種文化保存技術與實務的詮釋〉《社區總體營造、街區保存與傳統文化建築》文化建設委員會。
楊佳勳
2004 《新消費工具在台灣---以星巴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銀釧
2003 〈台北故事館-陳國慈另一個家〉《民生報》92年08月17日。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2004 《文化創意產業實務全書》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http://www.rivers.com.tw
賴朝俊建築師事務所  法國OL規劃團隊
2001 《三級古蹟前美國駐台北領事館再利用工程規劃總結報告》台北市文化局。
賴素玲
2003 〈台北故事館-翻開台北人共同的記憶史頁〉《台北晝刊》427:55-60。
2004 《老房子受寵台北故事館進一步分享》《民生報》93年03月04日。
劉維公
2001 〈何謂生活風格?論生活風格的理論意涵〉《當代》168:10-25。
2003 《台北市文化產業發展現況與振興政策調查研究》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Baudrillard, Jean. 
1988  Selected Writing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物體系》林志明譯,台北:時報文化。
Bourdieu, P.
1984 “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Boston.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1990 《建築意向》曾旭正譯,臺北:胡氏圖書出版社。
Featherstone, M. 
2000 《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劉精明譯,南京:譯林出版社。
Hannigan, John.
1998  Fantasy City: Pleasure and Profit in the Postmodern Metropolis.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Hirsch,P.
1991 “Processing Fads and Fashions”, Rethinking Popular Culture.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olbrook, M. B. 
2000 “The Millennial Consumer in the Texts of Ourtimes:Experience and Entertainment”, Journal of Macromarketing. 20(2):178-192.
Pine, Joseph & Gilmore, James 
2003 《體驗經濟時代》夏業良、魯煒譯,台北:經濟新潮社。
Ritzer, George.
1999 “Enchanting a Disenchanted World : Revolutionizing the Means of Consumption”, Thousand Oaks.Calif:Pine Forge Press.
2001a 《社會的麥當勞化》林佑聖、葉欣怡譯,台北:弘智。
2001b “Explorations in the Sociology of Consumption—Fast Food”, Credit Cards and Casinos. London:Thousand Oaks.
Storey, J. 
2001 《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張君玫譯,台北:巨流。
Throsby, David
2003 《文化經濟學》張維倫等譯,文化建設委員會。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