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106202023080000
DOI 10.6846/TKU.2020.00270
論文名稱(中文) Educoco社群平臺融入問題導向學習對七年級學生閱讀動機與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the Effect of Integrating Educoco Community Platform with Problem-based Learning on Reading Motivation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for Seventh Grader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E-Learning Executive Master's Program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8
學期 2
出版年 109
研究生(中文) 莊佳霖
研究生(英文) Chia-Ling Chuang
學號 70674005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20-06-01
論文頁數 17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何俐安(lianho@mail.tku.edu.tw)
委員 - 張循鋰
委員 - 王怡萱
關鍵字(中) educoco社群平臺
問題導向學習
閱讀動機
閱讀理解能力
關鍵字(英) educoco community platform
problem-based learning
reading motiv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論文提要內容:
閱讀,是各種學習的基礎,也是學習新知不可或缺的能力。本研究旨在探討educoco社群平臺融入問題導向學習對七年級學生閱讀動機與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本研究採取準實驗研究法,研究對象為臺北市一間明星國中,七年級兩個班學生共57人,進行每週1節課,為期六週之實驗教學研究。研究設計上,實驗組進行educoco社群平臺融入問題導向學習教學法之閱讀課程,對照組進行傳統閱讀教學法。研究工具包括「閱讀理解能力測驗」及「閱讀動機量表」,於教學前後進行施測。資料分析包括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及成對樣本t檢定。研究結果如下:
一、在閱讀動機方面:分析結果為實驗組顯著優於對照組,證實educoco社群平臺
融入問題導向學習教學法,能提升閱讀動機。
二、在閱讀理解能力方面:分析結果為兩組後測成績均顯著優於前測,但實驗組與對照組沒有顯著差異。
三、educoco社群平臺融入問題導向學習教學法在閱讀動機上優於傳統教學法,在閱讀理解能力上,兩種教學方法都有其成效。
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建議閱讀課程之教師可依自己的資訊能力選擇其教學方法是否需融入社群平臺。然而若重視學生學習之動機,建議閱讀課程以問題導向結合社群平臺工具來進行。
英文摘要
Abstract:
Reading is the foundation of all kinds of learning and is indispensable when it comes to learning new knowledg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educoco community platform integrated with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teaching method on reading motivation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for seventh graders. This study adopts a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 The contributors in this research are 57 seventh graders from two different classes in a star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City. There is a reading class for 45 minutes for six weeks for both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conducted PBL teaching on the educoco platform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conduct a traditional reading teaching method. Research tools include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st" and "Reading Motivation Scale", which are tested before and after teaching. Data analysis include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and paired sample t test.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In terms of reading motivation, the experimetnal group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shows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PBL teaching method with educoco 
  community platform can enhance the motivation of reading.
2. In term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post-test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a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pre-test, which means both of the  
  method do good to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However, the post-test score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hav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3. The integration of PBL teaching on the educoco community platform is superior to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d in reading motivat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suggests that teachers can choose whether their teaching should use educoco platform according to their technology ability and their teaching goals. For those who want to increase students’ reading motivation, it is recommanded that reading courses should adopt problem-based teaching method and community platform tool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4
第一節 閱讀理解相關理論	14
第二節 問題導向學習	31
第三節 數位學習	40
第四節 相關實證研究	4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8
第二節 研究場所與對象	61
第三節 研究設計	64
第四節 研究流程	66
第五節 研究工具	69
第六節 教學設計	79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9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95
第一節 educoco社群平臺融入問題導向學習對閱讀動機之影響	95
第二節 educoco社群平臺融入問題導向學習對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	13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38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40

參考文獻	144
附錄一  閱讀理解能力測驗前測	159
附錄二  閱讀理解能力測驗後測	164
附錄三  閱讀動機量表	169
附錄四  教學活動內容—第二~六單元題目	172

表次
表2-1-1   學者對閱讀的定義	15
表2-1-2   Jeanne S. Chall的閱讀發展階段	20
表2-2-1   PBL的四種教學模式與國中閱讀教學的適用性…………..………….35
表2-2-2   問題導向學習的運作形式………………..…………………………….36
表2-2-3   傳統的教學模式與PBL的教學模式比較……..…………………….…37
表2-2-4   問題導向學習的實施—工作要點歸納表……………………..……….38
表2-3-1   數位學習與傳統課堂教學特性之差異比較	40
表3-1-1   研究實驗變項表…………………..…………………………………….59
表3-2-1   性別人數統計表…………………..…………………………………….63
表3-3-1   不等組前後測設計…………………………………..………………….64
表3-4-1   實施程序表…………………………………..………………………….66
表3-5-1   閱讀理解能力測驗之面向分類與題項細目表………………………...75
表3-5-2   閱讀動機量表之面向分類與題項細目表……………..…..…..……….77
表4-1-1   實驗組與對照組閱讀效能各題目分析摘要表.	..96
表4-1-2   實驗組與對照組閱讀挑戰各題目分析摘要表……..……………….....96
表4-1-3   實驗組與對照組閱讀逃避各題目分析摘要表……………………...…97
表4-1-4   實驗組與對照組閱讀好奇各題目分析摘要表………………...……....98
表4-1-5   實驗組與對照組閱讀投入各題目分析摘要表……………..….………99
表4-1-6   實驗組與對照組閱讀的重要性各題目分析摘要表…………….…....100
表4-1-7   實驗組與對照組競爭各題目分析摘要表…………………..…...……101
表4-1-8   實驗組與對照組認同各題目分析摘要表……………………...…..…102
表4-1-9   實驗組與對照組成績各題目分析摘要表…………………..….…..…103
表4-1-10  實驗組與對照組社會因素各題目分析摘要表………..……….…..…103
表4-1-11  實驗組與對照組順從各題目分析摘要表………………....…….……104
表4-1-12  實驗組與對照組閱讀動機之量表構念描述性統計表………...…..…106
表4-1-13  閱讀動機量表分面向描述性統計表 (對照組) ……..……...…...…...107
表4-1-14  閱讀動機量表分面向描述性統計表 (實驗組) ……………………...108
表4-1-15  閱讀動機三大量表構念與後測總分之獨立樣本t檢定…………...…111
表4-1-16  閱讀動機量表之能力及效能信念各分面向後測之獨立樣本t檢定...111
表4-1-17  閱讀動機量表之成就價值及目標各分面向後測之獨立樣本t檢定...112
表4-1-18  閱讀動機量表之社會分面向後測之獨立樣本t檢定………...………113
表4-1-19  實驗組與對照組閱讀效能各題目之成對樣本t檢定……….……..…113
表4-1-20  實驗組與對照組閱讀挑戰各題目之成對樣本t檢定………….…..…114
表4-1-21  實驗組與對照組閱讀逃避各題目之成對樣本t檢定………….…..…116
表4-1-22  實驗組與對照組閱讀好奇各題目之成對樣本t檢定…………...……117
表4-1-23  實驗組與對照組閱讀投入各題目之成對樣本t檢定……….….……118
表4-1-24  實驗組與對照組閱讀的重要性各題目之成對樣本t檢定……..……119
表4-1-25  實驗組與對照組競爭各題目之成對樣本t檢定………….….…....…119
表4-1-26  實驗組與對照組認同各題目之成對樣本t檢定……………..…....…121
表4-1-27  實驗組與對照組成績各題目之成對樣本t檢定……………...…...…122
表4-1-28  實驗組與對照組社會因素各題目之成對樣本t檢定……………...…122
表4-1-29  實驗組與對照組順從各題目之成對樣本t檢定…………………...…124
表4-1-30  實驗組與對照組閱讀動機之量表構念成對樣本t檢定…….….....…125
表4-1-31  實驗組與對照組能力及效能信念之成對樣本t檢定……….….....…125
表4-1-32  實驗組與對照組成就價值及目標之成對樣本t檢定………..…....…126
表4-1-33  實驗組與對照組社會之成對樣本t檢定…………….….................…127
表4-2-1   實驗組與對照組閱讀理解能力描述性統計摘要表….…................…132
表4-2-2   實驗組與對照組閱讀理解能力測驗前測獨立樣本t檢定..................133
表4-2-3   實驗組與對照組閱讀理解能力測驗後測獨立樣本t檢定..................134
表4-2-4   實驗組與對照組閱讀理解能力測驗成對樣本t檢定..........................134

圖次
圖2-1-1  閱讀理解的構成圖	17
圖3-1-1  研究架構圖	59
圖3-2-1  實驗組教室座位安排	62
圖3-2-2  對照組教室座位安排	62
圖3-4-1  研究流程圖	67
圖3-4-2  研究時程甘特圖	68
圖3-5-1  educoco社群平臺的創設概念	70
圖3-5-2  educoco註冊流程圖	70
圖3-5-3  educoco個人資料設定介面	71
圖3-5-4  educoco建立班級圈圈介面	71
圖3-5-5  educoco分派任務介面	71
圖3-5-6  educoco任務步驟圖	72
圖3-5-7  educoco閱讀議題分類圖	72
圖3-5-8  educoco學習管理介面圖	73
圖3-5-9  educoco平臺功能圖…………………………………….…...…………...73
圖3-6-1  實驗組教學設計圖	81
圖3-6-2  對照組教學設計圖	82
圖3-6-3  教學流程圖	92
圖4-1-1  閱讀動機總分圖	109
圖4-1-2  閱讀動機量表構念之能力及效能信念圖…………………………...…109
圖4-1-3  閱讀動機量表構念之成就價值及目標圖……………………………...110
圖4-1-4  閱讀動機量表構念之社會圖……………………………….…..………110
圖4-1-5  閱讀動機之總量表與量表構念分析……………………….…..………128
圖4-2-1  閱讀理解能力成績折線圖……………...………..……….……..…...…133
圖4-2-2  閱讀理解能力測驗分析………………………………….……..………135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educoco新手教師操作指南(2015)。educoco聯結合作啟發你的教學。取自http://online.fliphtml5.com/etko/pena/#p=4
王千倖(1999)。「合作學習」和「問題導向學習」─培養教師及學生的科學創造力。教育資料與研究,28,31-39。
王元駿(2011)。網路問題導向學習應用於防震災教育課程對國中生問題解決能力與地震防災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勝瑞(2019)。國中教育會考國文試題研究(103年~107年)(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瓊珠、洪儷瑜、陳秀芬(2007)。低識字能力學生識字量發展之研究─馬太效應之可能表現。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2(3),1-16。
任怡霏(2012)。「問題本位學習」應用於高中國文科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朱紋羲(2015)。運用數位學習平臺融入視覺藝術教學對國中生美感素養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朱偉薺(2014)。社群網路合作學習對低成就學生自然科學習狀態之影響-以Facebook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江玳嫻(2015)。國中綜合活動領域實施「問題本位學習」對九年級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何佳純(2014)。心智圖法教學對國中生閱讀理解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市。
何新梅(2012)。讀報教育融入國中閱讀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尚庭、陳五洲(2011)。社群媒體網站對體育輔助教學之應用—以Facebook 粉絲專頁為例。臺灣體育論壇,2,1-10。
吳承瑋(2010)。問題導向學習運用於國中生活科技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玫樺(2017)。臺北市立國民中學學生數位閱讀行為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吳訓生(2001)。國小低閱讀理解能力學生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效果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5,頁180。
吳清山(2002)。問題導向學習。教育研究月刊,97,120。
吳耀明(2005)。問題本位學習在國小自然科之應用研究。新竹教育大學學報,21,35-73。
呂茂芳(2012)。我國問題導向教學法相關論文(1999-2012) 後設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李宗薇(主編)(2010)。數位學習創新應用:2010數位學習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欣憶(2006)。問題導向學習應用於高中地理海岸環境議題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譯)(2002)。組織行為學(原作者:S.P. Robbins)。臺北市:華泰文化。
李逸文(2014)。心智圖法促進國中文言文閱讀理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嘉燕(2018)。智慧教室內的閱讀教學行動研究 ─以臺北市某國小二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沈素妙(2014)。即席演說融入國文範文教學對國中生閱讀理解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兒福聯盟(2019)。2019年台灣女性生育意願和育兒現況調查報告。取自:https://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67/1525
兒福聯盟(2012)。2012年兒少網路行為調查報告。取自https://www.children.org.tw/news/advocacy_detail/354
卓家良(2012)。Live@edu雲端教學平台輔助國中中文閱讀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幸曼玲(2010)。用策略培養A2小孩(頁15)。臺北:財團法人臺灣兒童閱讀學會。
幸曼玲、陸怡琮、辜玉旻(2010)。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手冊。臺北:教育部。
林一志(2005)。PBL策略應用於網站架設之線上教學研究──以異質性團體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巧敏(2013)。由數位閱讀偏好探討公共圖書館館藏發展。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30(4),25-44。
林生傳(1999)。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林珊如(2010)。數位時代的閱讀: 青少年網路閱讀的爭議與未來。圖書資訊學刊,8(2),25。
林羿妏、陳昭秀(2012)。大專院校生的批判思考意向與Facebook特性對其資訊驗證行為的影響。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8(1),17-36。
林振春(2001)。閱讀方法與閱讀能力的培養。社教雙月刊,101,4-5。
林泰安(2009)。問題導向學習輔以網路合作模式應用於石門水庫集水區地理環境教育成效評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博涵(2014)。到底讚不讚:Facebook使用者按「讚」心理歷程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林嘉慧(2011)。以Intel 創新思考工具應用於國小六年級社會課程問題導向學習活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慧玲(2012)。語文閱讀教學策略(51-52頁)。臺北市:秀威。
姚書璇(2011)。運用社群網站輔助合作學習之成效與動機研究─以傳播史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施柏成(2006)。網路輔助問題本位學習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中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柯華葳(1993)。語文科的閱讀教學。載於李吟詠(主編),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307-349頁)。臺北:心理。
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67-81頁)。臺北:天下雜誌。
柯華葳(2009)。教出閱讀力2:培養Super小讀者(15-34頁)。臺北:天下雜誌。
柯華葳(2010)。閱讀理解教學。載於王瓊珠、陳淑麗(主編),突破閱讀困難理念與實務(167-177頁)。新北市:心理。
柯華葳(2018)。培養孩子網路上的自學力。親子天下,97。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5968
洪榮昭(2006)。問題導向學習課程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師大書苑。
洪榮昭、林展立(2006)。問題導向學習與專題導向教學模式比較。載於洪榮昭、林展立(主編),問題導向學習課程發展理論與實務(1-25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洪福源(2010)。高中教師與學生團體凝聚力、集體效能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海洋技術學院學報,3(1),93-110。
紀閔中(2016)。提問教學法促進七年級學生國語文閱讀理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范雅婷(2013)。印度大學華語教育市場對行動學習之接受分析與發展建議─以金德爾全球大學華語文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孫春在、林珊如(2007)。網路合作學習:數位時代的互動學習環境、教學與評量。臺北:心理。
徐筱茜(2018)。翻轉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均一平臺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南市。 
徐詩涵(2016)。運用問思教學提升國小三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表現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袁愛玲(2013)。數位閱讀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與閱讀興趣影響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袁維敏(2015)。運用行動載具與合作學習於童軍戶外分站實作教學對學習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中三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高至豪(2013)。傳統教育的受害者-對傳統教育忽略人性需求的指控。12年國教:學習的革命(20-32頁)。臺灣:凱信企業管理。
張同廟(2009)。大學校院學生社團參與動機對社團凝聚力之影響─以組織承諾為中介變項。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6(1),1-32。
張佑安(2017)。行動數位學習平臺研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張杏妃(2000)。國小生態問題導向學習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臺北:東華。
張美玲(2011)。問題導向學習對六年級學童的閱讀學習與批判思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張恭就(2014)。問題引導學習法對七年級學生批判思考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與班級氣氛影響之研究-以社會領域公民與道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16-25。
張凱皓(2012)。線上「問題本位學習」模式對國小學童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自我導向學習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張惠娟(2016)。運用educoco社群平台提升國小六年級寫作動機與寫作表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張慧卿(譯)(1985)。如何閱讀一本書(原作者:Alfred Adler)。臺北市:桂冠圖書。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教育部,臺北。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語文領域-國語文。教育部,臺北。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46/pta_15908_6926716_67382.pdf
教育部(2018)。國語辭典簡編本。取自http://dict.concised.moe.edu.tw/cgi-bin/jbdic/gsweb.cgi
教育部(2019)。國中教育會考。2019年10月8日,取自https://cap.nace.edu.tw/index.html
梁雲霞(2012)。多元智能。教育大辭書。[Online]. Available: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453804/
梁繼權(主編)(2008)。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師手冊。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
許淑玫(1998)。閱讀理解教學-交互教學法。國教輔導,37(6),31-39。
連啟舜(2002)。國內閱讀理解教學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可薰(2016)。探討數位學習融入國文分組合作學習之成效—以國中八年級木蘭詩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育達科技大學,苗栗縣。
陳志銘(2012)。問題導向學習。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8753
陳李綢(1995)。「學習策略訓練方案」對國中生閱讀理解學習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28,77-98。
陳昭智(2014)。運用心智圖法對國中生國語文閱讀理解影響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陳美玲(2014)。結合學習共同體概念與心智圖於七年級學生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哲銘、張政亮、余政賢、李欣憶(2008)。問題導向學習的理論與應用。載於張政亮(主編),創意教學的理論與實務-以社會學習領域為例。臺北市:鼎茂。
陳舜德、李燕秋、李正吉(2014)。建構於移動環境下之互動式數位教學平臺。國家圖書館館刊,103:1,19-34。
陳綺華(2006)。問題導向學習教學策略應用於國中生活科技課程之學習成效研究-以製造科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傅怡郡、鄭秀芬、趙泓一、楊銘賢(2012)。社群網站行銷對線上使用者的吸引力-以Facebook 粉絲團為例。「第23屆國際資訊管理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123-137。國立高雄大學,高雄市。
曾琪淑(1991)。兒童閱讀指導探析。書香季刊,8,45-48。
温小慧(2015)。問題本位學習對國中七年級學生國文科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程遠茜(2017)。放下課本,開啟少年深閱讀。親子天下,86,84-87。
程遠茜、許家齊、王韻齡(2018)。 國中會考全科目分析:跨學科、領域,重知識應用,往108新課綱素養教學邁進。親子天下。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4644
黃少彥(2010)。運用線上組織圖發展閱讀教學之研究-以臺北縣國小五年級某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建成(2013)。以PBL教學方式進行大學生奈米科技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黃郁婷、徐顤倩(2016)。閱讀與數位科技的結合:淺談數位閱讀。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5),105-107。
黃國珍(總編輯)。(2017)。為什麼閱讀成為素養?國文快遞,85,2-7。
黃國禎、蘇俊銘、陳年興(2012)。數位學習導論與實務。臺北市:博碩文化。
黃淑芳(2018)。Facebook社群與影片融入教學對國中歷史科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雲林縣。
黃敬恆(2017)。社群媒體與教學平臺對輔助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塗絲佳(2004)。國中國文「閱讀」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楊坤原、張賴妙理(2005)。問題本位學習的理論與教學歷程。中原學報,33,215-235。
溫純如(2018)。國小五年級學童運用「因材網」學習國語文議論文段落閱讀理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雷由禮(2018)。數位遊戲題材融入國文科教學對閱讀理解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廖怡茹(2012)。大學生學習風格與英語字彙學習策略在Facebook上之應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趙維玲(2001)。Booktalk 對國小學童閱讀動機和閱讀行為之成效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趙鏡中(2010)。提昇閱讀力的教與學:趙鏡中先生語文教學論集。臺北市:萬卷樓。
劉思辰(2010)。圖像組織運用於國小一年級學生繪本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苑辛(2016)。電子繪本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閱讀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歐宗智(2013)。推展閱讀教育,提升國民文化素養。商業職業教育,130,12-18。
歐秋坊(2012)。運用概念構圖融入問題導向學習於八年級地理科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某都會型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潘月珍(2016)。行動閱讀成效之研究-以嘉義縣某國小高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蔡依芳(2010)。閱讀動機量表的信效度研究-以Wigfield的閱讀動機量表(theMotivationforReadingQuestionnaire,MRQ)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蔡家文(2008)。如何促進低學業成就學生的學習:以網路為本的問題導向式學習及自主學習的設計實驗(未出版之博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蔡銘津(1997)。學童閱讀能力的測驗與評量。特殊教育季刊,65,23-28。
談麗梅(2002)。兒童閱讀運動中教師推行信念、學校策略與兒童閱讀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鄭圓玲(2013)。有效閱讀:閱讀理解,如何學?怎麼教?(22-23頁)。臺北:天下雜誌。
閱讀(無日期)。天火字典。取自http://cdict.info/query/%E9%96%B1%E8%AE%80
閱讀(無日期)。萌典。取自https://www.moedict.tw/%E9%96%B1%E8%AE%80
盧伊瑩(2017)。問題引導學習(PBL)融入國中歷史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蕭梨梨(2002)。國民中學教師應用問題導向學習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賴坤弘(2017)。影響中學學生閱讀素養個人及學校因素之研究~以PISA 2015臺灣資料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薛雅慈(2014)。國中教師以學習共同體啟動新學習型態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9(1),101-140。
謝玖娗(2015)。圖書資訊領域教師使用社群媒體進行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佩妤(2016)。開放式線上閱讀環境使用QRAC策略之閱讀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謝進益(2011)。電子書包導入雲端技術之未來教學趨勢。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4(5),19-32。
鍾靜(主編)(2010)。問題導向學習與數學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韓惠雅(2015)。線上閱讀測驗融入國小六年級閱讀教學對閱讀態度及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高雄市。
藍偉瑩(總編輯)。(2018)。閱讀理解季刊,21,106-111。
顏惠君(2011)。閱讀教育探究:香港與臺灣經驗之比較。教育研究月刊,210,36-48。
蘇筱喻(2013)。運用社群網站輔助合作學習之學習成效評估─以理財線上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貳、英文部分
Ahn, J. (2011). The effect of social network sites on adolescents' social and academic development: Current theories and controversi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2(8), 1435-1445.
Baker, L., & Wigfield, A. (1999). Dimensions of children’s motivation for reading and their relations to reading activity and reading achievement.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34(4), 452-477.
Barrows, H.S., & Tamblyn, R. B. (1980).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 approach to medical education. New York , NY: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Becker, M., McElvany, N., & Kortenbruck, M. (2010).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reading motivation as predictors of reading literacy: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02(4), 773-785.
Blanchard, A. L., & Markus, M. L. (2002, January). Sense of virtual community-maintaining the experience of belonging. In Proceedings of the 35th Annu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pp. 3566-3575). IEEE.
Carron, A.V. (1982). Cohesiveness in sport group: Interpretations and consideration.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4, 123-138.
Carver, R. P. (1973). Reading as reasoning: Implications for measurement. In W. H. MacGinitie (Ed.), Assessment problems in reading. Newark, D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Chall, J. S. (1996). 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 (2nd ed.). Orlando, FL: Harcourt Brace& Com. Introduction & Chpt 2.
Chang, C. Y., Sheu, J. P., & Chan, T. W. (2003). Concept and Design of Ad Hoc and Mobile Classrooms.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9(3), 336-346.
Crook, C., Fisher, T., Harrison, C., Logan, K., Luckin, R., Oliver, M.,& Sharples, M. (2008). Web 2.0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 the current landscape –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tensions. Retrieved from http://dera.ioe.ac.uk/1474/1/becta_2008_web2_currentlandscape_litrev.pdf
Deci, E.L., & Ryan, R.M. (2000).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4), 227-268.
Delisle, R. (1997). How to use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uch, B. J. (2001). Models for problem-based instruction in undergraduate courses.In B. J .Duch, S. E. Groh, & D. E. Alen (Eds.) The power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A practical”How to ”for teaching undergraduate courses in any discipline. Virginia, Sterling: Stylus Publishing, LLC.
Duffy, G. G., & Roehler, L. R. (1993). Improving classroom reading instruction: A decision-making approach. New York: McGraw-Hill.
Fogarty, R. (1997).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other curriculum models for the multiple intelligences classroom. Illinois, Arlington Heights: IRI/SkyLight Training and Publishing, Inc.
Frank, Hatt. (1976). The reading proces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and description. Condon : Clive Bingley.
Gagné, E. D., Yekovich, C. W. & Yekovich, F. R. (1993).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New York, NY: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Gettys, C. M., & Fowler, F. (1996, November). The relationship of academic and recreational reading attitudes school wide: A beginning stud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South Reg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Tuscaloosa, A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02568)
Gooding, K. (2002). Problem based learning online. In S. McNamara and E. Stacey (Eds), Untangling the Web: Establishing Learning Links. Proceedings ASET Conference 2002. Melbourne, 7-10 July. Retrieved from http://www.ascilite.org/conferences/aset-archives/confs/2002/gooding.html
Levin, B. B. (2001). The Charter school and problem-based learing. Energizing teacher education and proffessional development with problem-based learing (pp. 73-86).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iv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inda, K. (1993). Uncovering cognitive process in read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Reading Conference. (ERIC DoucumentReproduction Services No. ED 364 842)
Maehr, M. L., & Meyer, H. A. (1997). Understanding motivation and schooling: Where we’ve been, where we are, and where we need to go. Education Psychology Review , 9(4), 371-409.
McKenna, M. C., Kear, D. J., & Ellsworth, R. A. (1995).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 reading: A national survey.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30(4), 934-956.
Mokhtari, K. & Reichard, C. (2002). Assessing students’ metacognitive awareness of reading strategi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4(2), 249-259.
National Reading Panel [NRP] (2000). Teaching children to read: An evidence-based assessment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literature on reading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reading instruc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ichd.nih.gov/publications/pubs/ nrp/documents/report.pdf
OECD (2000). Literacy in the information age:final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Adult Literacy Survey. Retrieved from http://www.oecd.org/education/innovation-education/39437980.pdf
Patall, E.A., Cooper, H. & Robinson J.C. (2008). The effects of choice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related outcomes: a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finding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4(2), 270-300.
Pearson, P. D., & Johnson, D. D. (1978).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New York, NY: Holt, Rinehart & Winston.
Prensky, M. (2001). 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 part 1. On the horizon, 9(5), 1-6.
Rovai, A. P. (2002). Building sense of community at a distance. 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3(1).
Rumelhart, D. E. (1977). Toward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reading. In S. Dornic(Ed.), 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IV (pp. 573-603).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Schellings, G., Aarnoutse, C., & Leeuwe, J. V. (2006). Third-grader's think-aloud protocols: Types of reading activities in reading an expository text.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16(6), 549-568.
Schiefele, U., Schaffner, E., Möller, J., & Wigfield, A. (2012). Dimensions of reading motivation and their relation to reading behavior and competence.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47(4), 427-463.
Schlager, M. S., Farooq, U., Fusco, J., Schank, P., & Dwyer, N. (2009). Analyzing online teacher networks: Cyber nerworks require cyber research tool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60(86), 86-10.
Show, C. (2002). Reading for understanding: Toward 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inreadingcomprehension. Santa Monica, CA:RAND.
Smith, M. C. (1990).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of reading attitude development  from child to adulthood.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3(4), 215-219.
Snow, C. E.&Sweet, A. P. (2003). Reading for comprehension. In A. P. Sweet&C.E. Snow (Eds.), Rethink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pp. 1-11). New York:Guilford Press.
Swaby, B. E. (1989). Diagnosis and Correction of Reading Difficulties: ERIC.
Wellman, B. (1996, April). For 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f computer networks: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n collaborative work and virtual community. In Proceedings of the 1996 ACM SIGCPR/SIGMIS conference on Computer personnel research (pp. 1-11). ACM.
Wigfield, A. (1996). A Questionnaire Measure of Children's Motivations for Reading. Instructional Resource No. 22.
Wigfield, A. (1997). Children’s motivation for reading and reading engagement . In J.T. Guthrie & A. Wigfield (Eds.), Reading engagement: Motivating readers through integrated instruction (pp. 14–33). Newark, D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Wigfield, A., & Guthrie, J. T. (1997). Relations of children’s motivation for reading to the amount and breadth of their read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9(3), 420-432.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