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106202020010600
DOI 10.6846/TKU.2020.00267
論文名稱(中文) ARCS結合APPs融入會計學教學對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the effect of integrating ARCS with APPs o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in accounting instruction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E-Learning Executive Master's Program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8
學期 2
出版年 109
研究生(中文) 呂秋慧
研究生(英文) Chiu –Hui Lu
學號 70674021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20-06-01
論文頁數 12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何俐安
委員 - 張循鋰
委員 - 王怡萱
關鍵字(中) ARCS動機模式
應用程式
學習動機
學習成效
關鍵字(英) ARCS motivation model
application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outcome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ARCS結合APPs融入高職會計學,對進修部高職三年級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表現。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設計,進行每週四節課、為期六週的實驗教學活動。研究者以臺北市某高職進修部三年級二個班級(一班為實驗組,另一班為對照組)作為研究對象,實驗組的學生人數為27人,對照組的學生人數為32人,共計59名學生。實驗組進行ARCS結合APPs融入會計學課程,對照組實施傳統講述法之會計學教學。研究工具為會計學學習動機量表及會計學學習成效測驗,以描述性統計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與成對樣本t檢定分析進行量化分析,研究結論如下所述:
一、在學習動機方面:分析結果實驗組顯著優於對照組,證實ARCS結合APPs
融入教學,能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
二、在會計學學習成效方面:分析結果實驗組顯著優於對照組,證實ARCS結合APPs融入教學,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三、ARCS結合APPs融入教學優於傳統講述法。
依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以供教學設計、會計學教學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aims to examine how ARCS combining APP's has affected the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night school senior students in their accounting curricula. Designed to be a research experiment, this study targets four teaching periods in six weeks. A total of 59 students from two senior night school classes of a vocational high school in Taipei city were the research targets. The number of the stud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is 27, and the number of th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is 32. For the experiment group, instructions integrated with ARCS and Apps was provided in their accounting lessons. As for the control group students, their accounting lessons were taught traditionally. The research instruments included the Accounting Learning Motivation Scale and the Accounting Learning Effectiveness Test, which a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independent-sample t-test and two-sample t-test. The conclusions are:
1.In terms of the motivation to learn the accounting curricula, the experiment group students are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students, which proves that ARCS combining App’s can better motivate students.
2.In terms of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in the accounting curricula, the experiment group students are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students, which proves that ARCS combining App’s can increase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3. ARCS combining App’s is superior to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Based on three conclusions, we hereby offer our suggestions in terms of teaching design, accounting teaching, and any other relevant research.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次
謝  誌   Ⅰ
中文摘要	Ⅱ
英文摘要	Ⅲ
目 次	IV
表  次	VI
圖  次	VII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ARCS動機理論與教學設計	10
第二節 行動學習與應用程式APP	19
第三節 ARCS與APP融入教學之相關研究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3
第二節 研究設計	36
第三節 研究場域及對象	3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0
第五節 研究流程	52
第六節 教學實施	55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5
第一節 ARCS結合APPS融入會計學教學對學生學習動機之影響	65
第二節 ARCS結合APPS融入會計學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	7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0
第一節 結論	80
第一節 建議	82
參考文獻	85
壹、中文部分	85
貳、英文部分	94
附錄一 學習動機調查表	97
附錄二 會計學學習成效前測	99
附錄三 會計學學習成效後測	104
附錄四 實驗組教學活動設計	110

表  次
表2-1- 1 四要素的意義	11
表2-1- 2  ARCS動機運用之教學策略	13
表2-3- 1  ARCS動機模式融入教學活動之相關研究表	27
表2-3- 2 國內APP融入教學之相關研究表	30
表3-2- 1 準實驗研究法-不等組前後測設計	36
表3-3- 1 班級樣本人數與男女生比例統計表	38
表3-4- 1  NEARPOD各使用者比較	41
表3-4- 2  ARCS學習動機量表各向度與題號對照表	48
表3-4- 3 會計學學習成效測驗修正表	50
表3-6- 1  ARCS動機模式會計教學設計歷程	57
表3-6- 2  ARCS動機模式引導策略	59
表3-6- 3 實驗教學實施期程	63
表4-1- 1 會計學學習動機量表整體總量分析	66
表4-1- 2 實驗組與對照組引起注意各題目分析摘要表	67
表4-1- 3 實驗組與對照組切身相關各題目分析摘要表	68
表4-1- 4 實驗組與對照組建立信心各題目分析摘要表	69
表4-1- 5 實驗組與對照組獲得滿足各題目分析摘要表	70
表4-2- 1 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會計學學習成效前測分析	75
表4-2- 2 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會計學學習成效後測分析	76
表4-2- 3 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會計學學習成效前後測成對樣本T檢定摘要表	77

圖  次

圖2-1- 1 個人、教學設計與學習成果的關係模式	12
圖2-1-2  KELLER之倒U函數圖型	16
圖2-1- 3 ARCS學習動機設計程序流程圖	18
圖3-1- 1 研究架構	33
圖3-4- 1  NEARPOD	40
圖3-4- 2  KAHOOT	40
圖3-5- 1 研究流程圖	52
圖3-6- 1 實驗教學流程圖	55
圖3-6-2 實驗教學步驟圖	56
圖3-6- 3 學生輸入PIN碼	60
圖3-6- 5 呈現課程內容目標	61
圖3-6- 6  KAHOOT遊戲	62
圖4-1- 1 會計學學習動機量表之整體總量與各向度分析	71
圖4-2- 1 會計學學習成效測驗之整體量表與各組分析	78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子華、楊凱悌(2015)。有效行動學習課程教學模式之設計與效益評估-以評量為中心的設計。課程與教學,18(1),1-30。
王玉玲(2014)。全民國防教育之學習動機、教學品質、學習環境與學習滿意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臺南市市某高中學生為例。南臺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論文,臺南市。
王怡萱(2016)。探究Kahoot雲端即時反饋系統輔助高中國文學習之效益。教育
  傳播與科技研究,(115),37-57。
王珩(2005)。從ARCS模式探討英語學習動機之激發策略。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19(2),89-100。
王彩鈴(2005)。學習動機提昇教學方案融入英語科教學對國中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王媁玉(2016)。以kahoot線上評量融入六年級社會領域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竹市。
王誠健(2016)。運用Nearpod與學生進行互動教學活動【教城電子報】。取自:
  https://www.hkedcity.net/goelearning/resource/56319291316e83aa46010000。
方淑姿(2015)。平板電腦APP導入理化科教學之研究:以國中電化學與磁學單元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科技發展與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田華年(2014)。以ARCS動機模式融入高職生涯規劃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興趣量表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
朱莉菁(2018)。ARCS動機模式融入地理科教學對國中生的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影響之探討。吳鳳科技大學應用數位媒體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江宜春(2018)。STAD應用即時回饋App提升國中生地理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1-162。
江秀鳳(2018)。以數位原生學生行為特徵及學習特質為考量設計智慧型行動裝置及合作學習融入九年級音樂課程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江妤欣(2016)。淺談行動學習:翻轉「學習力」的突破與困境。臺灣教育評論月
  刊,5(12),5-8。
江盈潔(2013)。智慧型手機遊戲APP在英語學習的成效研究:以英語動名搭配
  詞學習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吳旭雲(2014)。課堂式平板電腦教學輔助系統之研製。中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市。
吳思琦(2016)。ARCS動機模式融入視覺藝術教學對國小學生學習動機與創意表現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吳靜慧(2015)。行動載具融入國中生物科教學對學生合作學習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康寧大學數位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李文瑞(1990)。介紹刺激學習動機的阿課思(ARCS)模式教學策略。臺灣教育,479,22-24。
李任軒(2018)。使用Kahoot!平台對高中生地理科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高雄市。
李志豪(2017)。行動學習融入高職數學指數與對數單元之行動研究-以新北市某高職一年級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應用數學系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李淑君(2019)。數位平台應用於高職會計學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沈于楟(2015)。探討線上評量對國中生歷史科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以Kahoot平台為例。虎尾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學位論文,雲林縣。
沈璐儀(2016)。運用英語學習APP提升高職生英語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之實驗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周映汝(2015)。探討採用傳統紙筆測驗與Kahoot網路平台測驗對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表現與態度之影響-以學生命題為基礎。虎尾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學位論文,雲林縣。
周楷蓁(2013)。翻轉教室結合行動學習之成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
  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吳雨潔(2018)。Quizlet融入補習班英語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動機與專注力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科技發展與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佘業軒(2013)。無所不在的遊戲式學習-以作業系統課程為例。中原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林加振(2016)。全國教育APP市集-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9年9月,取自
 http://webnas.bhes.ntpc.edu.tw/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6/05/Nearpod.pdf
林芳如(2019)。擴增實境融入自然科教學對國中三年級學生之學習成效與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屏東大學多媒體動畫碩士在職學位學程碩士論文,屏東縣。
林邵珍(2003)。運用ARCS動機設計模式之生活科技教學。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6(4),52-59。
林宜真。(2012)。國中及高中職教師對12年國教看法的問卷調查結果。「2020教
  育願景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怡資(2014)。以ARCS動機模式與資訊科技融入國中地理科教學對國中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林秋斌、蘇怡慈、李美萱(2012)。電腦輔助合作學習於分數概念教學之研究。數位學習科技期刊,4(1),1-15。
林根煌(2015)。行動載具結合探究教學之學習成效研究-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巧妙的施力工具」單元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與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林聰毅(譯)(2011)。巴菲特投資學:超越價值、結合成長與管理的投資學(原 作者:Prem C. Jain)。臺北市:財信文化。(原著出版年:2010)
阮美蘭(1979)。影響師專學生英文學業成就之心理因素。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26,4-11。
施彥安(2014)。整合QR-Code到PowerPoint教材對學習動機的影響-以ARCS動機模式為基礎。國立虎尾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縣。
柯文容(2011)。以ARCS動機模式與互動式多媒體圖畫書融入國小數學教學之
  成效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何琦瑜、賓靜蓀、張瀞文(2012)。十二年國教新挑戰:搶救「無動力世代」。
親子天下,33,136-143。
高千媚(2012)。無所不在?行動載具採用意願之研究─以即時新聞與運動賽事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高台茜(2001)。未來教室學習-以無線網路應用為基礎的認知學徒制學習環  
  境,台大教與學第九期。
張名榕(2017)。探究以ARCS動機模式為基礎之學習引導提示機制於桌上遊戲開發以國小平面圖形概念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張佳賢(2013)。從ARCS動機模式探討互動式電子白板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動機之影響。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高雄市。
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建原(2016)。行動學習運用在高職課程教學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高雄市。
張淑惠、蔡銘修(2019)。讓教室變成遊戲室─以即時回饋系統輔助技能檢定學科模擬測驗。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4),98-102。
張霄亭、朱則剛、張鐸嚴、洪敏琬、胡怡謙、方郁琳、胡佩瑛(1997)。教學原
  理。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張靜儀(2005)。國小自然科教學個案研究-以ARCS動機模式解析。科學教育學
  刊,13(2),191-216。
教育部(2016)。高中職行動學習推動計畫。2019年7月,取自http://mlearning.ntust.edu.tw/TeachMode.aspx
郭子瑜(2018)。行動學習融入高中生物實驗活動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大學資訊科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縣。
郭孟倫、楊叔卿(2015)。挑選平板電腦應用程式以協助英語低成就學習者之研究。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12,19-39。
許芳菊(2011)。新學習時代的4大變革。親子天下,21期,128-133。
許淑玫(1999)。ARCS動機設計模式在教學上之應用。國教輔導,38(2),
  16-24。
許惠雯(2014)。教師使用APP融入教學之科技接受度研究 —以新北市國民小學為例。華梵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陳光晋(2017)。應用科技學科教學知識(TPACK)理論架構與ARCS動機模式發展擴增實境融入化學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國中有機化學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暨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陳怡蓉(2014)。利用ARCS動機模式融入數位學習環境之研究─以大同大學資訊素養課程為例。大同大學資訊經營學系(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尚宏(2015)。行動學習融入高中地球科學對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之影響。國立屏東大學資訊科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縣。
陳昱靜(2015)。行動裝置APP遊戲對於英文學習動機與學習投入之影響。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彰化縣。
陳玟臻(2016)。行動載具融入校園生態校本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大學
  資訊科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縣。
陳郁雯(2018)。ARCS動機模式融入國一地理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嘉義縣。
陳景蔚。(2006)。無所不在的運算環境與進化中的行動學習。嘉義大學通識學報,(4),17-45。
陳俊宇(2017)。行動載具融入國小六年級數學課程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胤君(2017)。ARCS動機模式融入國小高年級學生環境教育課程多媒體教材設計與開發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祺祐、林弘昌(2007)。行動學習在教育上的應用與分析。生活科技教育月
  刊,40(5),31-38。
陳嘉華(2014)。使用Line軟體對學習英文字彙之動機和成效的影響。國立虎尾
  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縣。
黃仲毅(2019)。ARCS動機模式對排球運動學習動機與技能表現之影響。明道
  大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黃芳蘭(2015)。教育新趨勢:學生自備行動載具融入教學。教師天地,194,55-58。
黃健泉(2012)。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中學生自然科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的影   
  響-以磁場與電流磁效應單元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
黃祝華(2016)。翻轉教室應用於高職會計教學之行動研究 -以會計學IV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會計系碩士論文,雲林縣。
黃啟順(2012)。資訊科技融入ARCS動機教學模式對國中數學低成就學生進行補救教學成效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黃喜美(2015)。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臺南市國小教師對於行動學習之使用意願與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科技發展與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黃莘丰(2015)。「行動學習載具」教學創新推廣歷程之研究─以新北市某私立
小學為例。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黃富順(1996)。增強成人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成人教育,34,2-8。
黃國禎(2012)。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發展與應用。國家文官學院T&D飛訊,
  141,1-16。
楊子慧(2010)。ARCS動機教學模式對科技大學學生學習動機及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以「資訊科技與社會」學科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楊玉蘭(2010)。傳統戲曲數位典藏網站以ARCS動機模式融入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對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楊明娟(2014)。行動學習融入寫作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在寫作態度與寫作學習成效的影響。康寧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楊啟明(2014)。行動學習與數位閱讀。教師天地,193,12-13。
楊詠喬(2016)。臺中市某私立中學高一學生行動學習與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楊淑芬(2018)。運用ARCS動機模式融入遊戲數學社團教學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論文,花蓮縣。 
楊凱婷(2012)。結合ARCS動機模式及多人線上遊戲學習系統之研究。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市。
楊曉芬(2016)。運用QR Code於校園植物行動學習之研究-以桃園市某國小為例。中國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資訊科技應用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葉丙成(2015)。為未來而教:葉丙成的BTS教育新思維。臺北市:親子天下。
溫雅婷(2008)。以ARCS動機模式與資訊科技融入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國
  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劉宗彥(2015)。結合電子繪本與APP軟體應用於行動載具在國小三年級學童成語教學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資訊科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縣。
劉怡玲(2015)。電子教科書APP融入教學於國小四年級數學領域學習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竹市。
趙玉嵐(2013)。ARCS動機模式取向數位學習對高職特教班學生單位換算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蔡育陞(2012)。將ARCS動機學習策略融入數學補救教學探討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蔡欣晏(2015)。翻轉教學運用於高職會計學對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蔡易伶(2014)。以ARCS理論檢視行動學習融入國中視覺藝術課程之影響:以龍山寺文化之旅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
蔡霈如(2017)。行動學習融入飲料調製科目學習-以某高職觀光科二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勤益科技大學流通管理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蔡銘修(2014)。教學App了沒?推行與不行。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2),157-160。
鄧瓊慧(2018)。ARCS動機模式融入個案國小高年級美感教育之研究─以長福國小為例。嶺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盧思羽(2015)。行動載具融入國三英語課對學生學習成效與科技模式接受度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潘玉龍(2017)。智慧型手機的行動學習在體育教學應用之探討。臺灣教育評論
  月刊,6(8),177-206。
魯哲瑋(2015)。基於ARCS學習動機理論之情境化行動英語學習系統。淡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蕭逸揚(2015)。高職機械科課程融入行動學習動機提升與學習成效之研究-以氣壓實習課程為例。佛光大學傳播學系碩士論文,宜蘭縣。
賴志忠(2018)。以ARCS動機模式融入探究教學提升不同學業成就國中生科學知識、學習動機與探究能力。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彰化縣。
賴佩珊(2018)。以ARCS動機模式融入八年級國文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嘉義縣。
賴睿成(2017)。以ARCS動機模式融入高職全民國防教育課程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謝鎔襄(2010)。應用ARCS動機教學策略於網路教學平台之行動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魏瑋珊(2016)。ARCS動機模式在企業數位學習課程之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嚴致榮(2014)。運用學習動機理論 ARCS於數位邏輯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數位學習科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蘇照雅(2005)。行動學習─開創學習的新里程碑。生活科技月刊,38(7),
  1-2。
蘇宏穎(2017)。教師運用行動學習的優勢與阻礙。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9)。
  319-323。
蘇宏穎(2017)。教學App的開發原則及挑選上之建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9),88-95。
龔旭陽、黃菁雅、鐘文凱(2006)。行動學習評量與成效分析─以高職電腦軟體乙
  級課程為例。資訊科學應用期刊,22,1-20。
 
貳、英文部分
Alyahya, S., & Gall, J. E. (2012, June). iPads in education: A qualitative study of 
  students’ attitudes and experiences. In EdMedia+ Innovate Learning (pp. 1266-
  1271).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mputing in Education (AACE).
Crompton, H. (2013). A historical overview of mobile learning: Toward learner-
  centered education. In Z. L. Berge & L. Muilenburg (Eds.), Handbook of mobile 
  learning (pp. 3-14). London, UK: Routledge. doi:10.4324/9780203118764.ch1 
Darling-Hammond, L., Zielezinski, M. B., & Goldman, S. (2014). Using technology to support at-risk students’ learning. Stanford Center for Opportunity Policy in Education, 1, 17.
Delacruz, S. (2014). Using Nearpod in elementary guided reading. groups. TechTrends, 58(5), 62-69.
Dörnyei, Z. (2001). New themes and approaches in second language motivation 
  research.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21, 43-59.
Dunbar, L. (2016). Embedding technology and assessment into the music classroom 
  with Nearpod.General Music Today,29(3), 33-37.
Enriquez, A. G. (2010). Enhancing Student Perfermance Using Tablet Computers. College Teaching, 58(3), 77 - 84.
Garate, J. V., & Iragui, J. C. (1993). Bilingualism and third language Acquisition 
  (available: ERIC, ED 364118). Gardner, AM Masgoret, J.
Georgiev, T., Georgieva, E., & Smrikarov, A. (2004, June). M-learning-a New Stage 
  of Е-Learning.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ystems and 
  technologies-CompSysTech (Vol. 4, No. 28, pp. 1-4).
Huang, Q., Davison, R. M., & Gu, J.(2010). The impact of trust, guanxi orientation and face on the intention of Chinese employees and managers to engage in peer to peer tacit and explicit knowledge sharing. 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 21(6), 557-577
Jean, S., & Amy, P. (2002). A report card on handheld computing.    
    Technology & Learning, 22(7), 24-36.
Keller, J. M.(1983). 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 In C. M. Reigeluth(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 An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arlbaum Associates.
Keller,J. M. (1987a). Strategies for stimulating the motivation to learn.Performance+ Instruction,26(8),1-7.
Keller,J. M. (1987a).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ARCS model of instructional. design.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10(3),2.
Keller, J. M. (1987b). The systematic process of motivational design.Performance+. Instruction,26(9‐10), 1-8.
Keller, J. M.(2010). Motivational Design for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 the ARCS 
  Model Approach. Boston, MA : Springer.
Klopfer,E., Squire, k., & Jenkins, H.(2002).Environment detectives:PDAs as a window into a virtual simulated world. In 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95-98.
Kucirkova, N., Messer, D., Sheehy, K., &; Fernández Panadero, C. (2014). Children's engagement with educational iPad APPs: Insights from a Spanish classroom. Computers &; Education, 71, 175-184.
Lan, Y. F., & Sie, Y. S. (2010). Using RSS to support mobile learning based on media 
  richness theory. Computers & Education, 55(2), 723-732.
Lyttle, D. (2018, June). Using Nearpod in teaching. In Jisc Connect More 2018.
Manuguerra, M., & Petocz, P. (2011). Promoting student engagement by integrating 
  new technology into tertiary education: The role of the iPad.
McClean, S., & Crowe, W.(2017). Making room for interactivity: using the cloud-based audience response system Nearpod to enhance engagement in lectures.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364(6).
Mindy, K. K. (2015). Technology and Classroom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Solutions. New Teacher Advocate,22(4), 8-9.
Moreira, F., & Oliveira, L. (2016). Wearable devices in education: trends and 
  challenges. Symposium conduc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10th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Conference, 6092-6099. doi: 
  10.21125/inted.2016.0445
Perry, B. D. (2001). Curiosity: The fuel of development. Early childhood 
  today, 15(6), 22-24.
Slavin, R. E.,”Educational psychology:Theory and practioc,”Boston:Allyn & Bacon,1994.
Unesco(2012).Policy guidelines for mobile learning. Retrieved from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1/002196/219641e.pdf
West, D. M. (2014). Going Mobile: How Wireless Technology is Reshaping Our 
  Lives.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Zhang, H., Song, W., & Burston, J.(2011). Reexami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vocabulary learning via mobile phones.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TOJET, 10(3), 203-214.
Zhang, Y. & Li, Y.(2013).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and analysis of Big Data in MOOCs and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Tsinghua Journal of Education, 34(4), 22-24.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