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106201017104600
DOI 10.6846/TKU.2010.00328
論文名稱(中文) 找尋公共領域在台灣的實踐—以「節能減碳」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Looking for the practice of public sphere in Taiwan-a case study of "Energy Saving and Carbon Reduct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2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胡育堃
研究生(英文) Yu-Kun Hu
學號 69605001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0-05-28
論文頁數 14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許傳陽(093663@mail.tku.edu.tw)
委員 - 魏玓(tiwei@mail.nctu.edu.tw)
委員 - 紀慧君(098302@mail.tku.edu.tw)
關鍵字(中) 公共領域
市民社會
國家
媒體
中產階級
關鍵字(英) Public Sphere
civic society
state
media
middle clas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為期四十餘年,台灣走過了漫長的國民黨威權統治,隨著戒嚴令的解除,進入了歷史嶄新的一頁。在這嶄新的階段,人們期待一個由人民依據自身需求主動集會結社,以及監督在上位者的施政表現,即俗稱的「市民社會」,以及一個能自由公開,為公共性議題理性辯論的討論空間,即俗稱「公共領域」這兩者能夠隨著新時代的來臨而綻放光采。
一個國家的民主化程度可以由媒體的自由度作為參考的依據:從「第四權」的角度來看,由於媒體是獨立於三權之外的監督者,以作為公權力的制衡機制;再由型塑議題、開放討論的可能性而言,實有達到「公共領域」的理想條件。然而,台灣媒體在過去威權時期的統治之下,作為黨國機器收編人民意識形態的工具,因而具有其特殊的侍從性格;再者,在一套成熟的市場機制與公民素養均尚未形成之前,就開放了媒體市場,彷彿打開的潘朵拉的盒子一般,亂象頻生。
二○○八年五月二十日,隨著馬英九總統的上任,「節能減碳」政策也隨之開跑。在全球暖化的背景之下,台灣亦加入了環保的行列,最首當其衝的即是台灣能源產業結構的轉型問題,以及其中所涉及到與社會間分配公平正義的問題,某種程度來說,環保議題絕對不會僅指涉到環境,而是關乎整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議題,而在這樣的情況下,絕不能只由少數人來決定整個政策的走向,而是社會大眾都要充分與積極的參與其中,而大眾媒體更應擔任其溝通的重要角色。
為探討媒體在節能減碳政策推動的表現,本文採內容分析法,抽樣對象為《聯合報》與《中國時報》,自二○○八年四月起,及馬政府上任前一個月開始,至二○○八年年底的報導分布情況。其次,為了解其數字背後的意義與原因,再選定四名NGO團體的代表做深度訪談,探究造成台灣社會中,媒體亂象的癥結點何在。
本研究發現,新聞的報導方式以「純淨新聞」為主,且多呈現「社會高層」與「官方」說法,而在「觀念教育」與「國際反應」比例上明顯偏低。由於台灣報業在先天上有威權統治的歷史因素,因此不論在發言的機會,或是媒體的近用上,都較一般民眾有利;然而,當前更為嚴重的問題則是在於市場導向的新聞義理,導致將閱聽人的身分由「公民」轉為「消費者」,進而在內容的提供上也由「人們應該知道的事」轉為「人們有興趣的事」。最後,市民社會在台灣難以發展的原因仍需回歸在過去政治力對於社會的控制影響深遠,例如二二八事件或是白色恐怖軋傷了人民間空開討論的風氣,也影響了後來中產階級的性格。
總結來說,台灣深受過去威權統治的影響,因此不論在市民社會或是公共領域的發展都與西方民主社會有很大的落差,欲檢視媒體亂象,不能單純由「觀眾喜歡看腥羶色所以媒體就提供」的邏輯視之,而必須由台灣的歷史脈絡與政經結構方能加以做更為完善的解釋。是故,本文以「節能減碳」為例,試圖從中找尋台灣媒體走向更為開放、理性之契機。
英文摘要
After the ruling of KMT for 40 years, Taiwan had come into the new page of history when the order of martial law was dismissed. In this new era, people looked forward to a so-called “civil society”, which people are able to actively form associations, in order to supervise the performance of government, and try to comprise a “public sphere”, which people could solve public issue with reasonable discuss.
    The degree of democracy of one state can be estimated by the reporting freedom of media. From the point of “the fourth right”, media is a supervisor who are independent form the public authority. On the other hand, constructing issue and capacity of widely discussion are the ideal conditions of “public sphere.” However, under the control of KMT, the press was used to transmit government’s ideology. Furthermore, it was like opening the Pandora’s box that the media market was opened without any regulation, which resulted in lots of social problems.
    In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 Taiwan launched "Energy Saving and Carbon Reduction" policy which include lots of society issues, such as politic, economy, and culture. In certain degree, it is not just an environmental issue, but a political economic one which involves each member of the society. As a result, the public should actively get involved in this campaign, and media ought to be the rule of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find how the policy is presented, this research uses content analysis, and chose United Daily News and China Times as samples from April 1st of 2008 to the end of the year. Then, the research interviews the representatives of NGO groups to 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the analysis.
    In the conclusion, this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clean news take the most part of the reports, especially from the source of high society and official statements;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ports of education and international reaction are relatively low. It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Taiwan history, which government controlled the press and suppressed the channels of public discussion. Next, the potential problems behind the situations are that people are seen as customers rather than citizens when the press turns to market-driven orientation. Finally, it is the authority of control by KMT in the past that make civil society hard to happen.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will try to find the possible way to light up the chaos of media industry in Taiwa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6
第三節 論文架構-------------------------------------------------------------------------------7
第四節 研究流程-------------------------------------------------------------------------------8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全球暖化-------------------------------------------------------------------------------9
第二節 市民社會------------------------------------------------------------------------------25
第三節 公共領域與大眾媒體---------------------------------------------------------------32
第四節 小結------------------------------------------------------------------------------------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41
第一節 內容分析法---------------------------------------------------------------------------42
第二節 深度訪談法---------------------------------------------------------------------------64

第四章 研究分析------------------------------------------------------------------------------67
第一節 國內報紙對「節能減碳」報導的分佈情形---------------------------------------67
第二節 國內報紙對「節能減碳」報導之交叉分析---------------------------------------75
第三節 媒體第四權之討論與台灣公民社會---------------------------------------------90
第四節 小結----------------------------------------------------------------------------------113


第五章 結論-----------------------------------------------------------------------------------115
第一節 研究發現----------------------------------------------------------------------------115
第二節 研究限制----------------------------------------------------------------------------121
第三節 研究建議----------------------------------------------------------------------------122

參考文獻---------------------------------------------------------------------------------------123
中文書目---------------------------------------------------------------------------------------123
英文書目---------------------------------------------------------------------------------------128

附錄---------------------------------------------------------------------------------------------131
附錄一 馬政府的環境政策----------------------------------------------------------------131
附錄二 內容分析編碼表-------------------------------------------------------------------133
附錄三 編碼原則表-------------------------------------------------------------------------137
附錄四 訪問題目----------------------------------------------------------------------------138

表次
表 3-1-1 信度檢定結果表--------------------------------------------------------------------45
表3-2-1 受訪人員及訪問時間地點一覽表-----------------------------------------------66
表4-1-1 節能減碳政策刊登報紙報導數量分布表---------------------------------------67
表4-1-2 節能減碳政策各月報導數量分佈表---------------------------------------------68
表4-1-3 節能減碳政策新聞報導類型數量分佈表---------------------------------------69
表4-1-4 節能減碳政策新聞報導主題數量分佈表---------------------------------------71
表4-1-5節能減碳政策新聞消息來源數量分佈表----------------------------------------72
表4-2-1 刊登報紙與節能減碳政策刊登月分交叉分佈表------------------------------75
表4-2-2 刊登報紙與節能減碳政策新聞報導主題類目交叉分佈表------------------76
表4-2-3 刊登報紙月分與節能減碳政策新聞報導主題交叉分佈表------------------78
表4-2-3 刊登報紙月分與節能減碳政策新聞報導消息來源交叉分佈表------------80
表4-2-5 刊登報紙月分與節能減碳政策地方跟進交叉分佈表------------------------81
表4-2-6 刊登報紙月分與節能減碳政策事件影響交叉分佈表------------------------83
表4-2-7 事件影響與節能減碳政策新聞報導方向交叉分佈表------------------------85
表4-2-8 宣傳配合單位與節能減碳政策響應形式交叉分佈表------------------------87

圖次
圖 1-4-1 研究流程圖--------------------------------------------------------------------------8
圖 2-1-1 地球大氣層長期輻射平衡情況-------------------------------------------------10
圖 2-1-2 能源供給結構圖-------------------------------------------------------------------14
圖 2-1-3 我國燃料燃燒各部門二氧化碳排放趨勢-各部門含電力排放----------15
圖4-1-1 節能減碳政策刊登報紙報導數量分布圖---------------------------------------67
圖4-1-2 節能減碳政策各月報導數量分佈表---------------------------------------------68
圖4-1-3節能減碳政策新聞報導類型數量分佈圖----------------------------------------69
圖4-1-4 節能減碳政策新聞報導主題數量分佈圖---------------------------------------71
圖4-1-5節能減碳政策新聞消息來源數量分佈圖----------------------------------------73
圖4-2-1 刊登報紙與節能減碳政策刊登月分交叉分佈圖------------------------------76
圖4-2-2 刊登報紙與節能減碳政策刊登月分交叉分佈圖------------------------------77
圖4-2-3 刊登報紙月分與節能減碳政策新聞報導主題交叉分佈圖------------------79
圖4-2-4 刊登報紙月分與節能減碳政策新聞報導消息來源交叉分佈圖------------80
圖4-2-5 刊登報紙月分與節能減碳政策地方跟進交叉分佈圖------------------------82
圖4-2-6 刊登報紙月分與節能減碳政策事件影響交叉分佈圖------------------------84
圖4-2-7 事件影響與節能減碳政策新聞報導方向交叉分佈圖------------------------86
圖4-2-8 宣傳配合單位與節能減碳政策響應形式交叉分佈圖-----------------------88
參考文獻
一.	書籍
王石番(199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天下雜誌編輯部(2001)。〈看電視後 焦慮 心煩 沒前途〉,《天下雜誌》,251:144-150。
《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出版年鑑》(1998)。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何明修(2006)。《綠色民主:台灣環境運動的研究》。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李天任、蘭莘譯(1995)。《大眾傳播研究》。台北,亞太圖書出版。(原書Wimmer, R. D., & Dominick, J. R. [1995].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李金銓(1983)。《國際傳播的挑戰與展望》。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李茂政(1987)。《當代新聞學》。台北:正中書局。
李茂政(2005)。《新聞學新論》。台北:風雲論壇出版有限公司。
沈清松(2001)。《台灣精神與文化發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孫治本(2004)。《個人化與生活風格族群》。台北市:唐山出版社。
陳光興(2006)。《去帝國—亞洲做為方法》。台北:行人出版社。
陳芸芸、劉慧雯譯。(2001)。《最新大眾傳播理論》。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原書Denis McQuail [2000].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
許志義、陳澤義、周鳳瑛(2000)。《溫室效應與永續發展》。台北:俊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錦華(1994)。《媒介文化、意識形態與女性:理論與實例》。台北:正中書局。
彭  芸(1998)。《國際傳播新焦點—媒介全球化、區域化與本土化》。台北:風雲論壇出版有限公司。
彭  芸(2001)。《新媒介與政治》。台北:五南。
黃皓榮(2005)。《公共新聞學:審議民主的觀點》。台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楊孝嶸(1995)。《傳播社會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楊孝嶸(1996)。《傳播研究方法總論》。台北:三民書局。
經濟部能源局(2005)。《2005年能源科技研究發展白皮書》,經濟部能源局。
潘明宏、陳志瑋譯(2003)。《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原書Nachmias, C. F. & Nachmias, D. [2003].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瞿海源、王振寰(2008)。《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第二版)》。台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三民。
羅文輝(1991)。《精確新聞報導》。台北:正中書局。
Klaus Bruhn Jensen(2005),陳玉箴譯,《媒介與傳播研究方法指南》。台北,為博文化國際出版社。
Michael Crichton(2005),洪蘭譯,《恐懼之邦》。台北,遠流出版社。
Peter Steven(2006),孫億南譯,《全球媒體時代:霸權與抵抗》。台北,書林出版社。

二.	期刊論文

王姝琇(2003)。《新聞專業與商業利益的衝突與妥協:以《自由時報》消費版新聞為例》。台北,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振寰(1989)。〈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 71-116。
王菲菲(1995)。《媒體建構的中產階級形象之研究:以《天下》雜誌為例(1981-1994)》。台北,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世民(2007)。〈氣候變遷與環境永續〉,《凱達格蘭會訊》,15:20-23。
尤淑燕(2005)。《台灣廣播媒體與公共領域之討論—以TNT寶島新聲為例》
任啟桂(2005)。《從公共價值觀點探究高雄市公民意識形成中報紙媒體之角色與功能》。高雄,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丁讚(1997)。〈公共論述、社會學習與基進民主:對『食物中毒』現象的一些觀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5:1-32。
李丁讚(2004)。〈市民社會與公共領域在台灣的發展〉,《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台北,桂冠。
李哲明、唐志宏 (2002)。〈網路商業化與網路民主:資訊政治經濟學下的討論〉,《資訊社會研究》,3:251-268。
何凱凌(2003)。《以名牌精品消費考察台灣消費社會(1970-2004)》。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芳如(2002)。《消息來源、新聞框架與媒介真實之建構;以政黨輪替後》之核四爭議案為例。台北,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怡螢(2004)。《環境風險、環境運動與媒體:以台灣焚化爐政策爭議的媒體再現為例》。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能暉(2007)。〈面對全球暖化危機與轉機〉,《凱達格蘭會訊》,15:8-9。
林斯凱(2001)。《台灣工業環保新聞分析—以新竹科學園區的報導為例》。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昆逸(2005)。《應用虛擬題庫於文字系列完成作業探討歸納能力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邱碧婷(2007)。《全球暖化下新興的媒介議題內容分析與意見領袖傳播行為之研究—以「京都議定書」為例》。台北,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碩士論文。
段旭銘(2000)。《台灣高科技產業發展之政治經濟分析—以半導體產業為例》。台北,台北大學財政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紀駿傑(1998)。〈我們沒有共同的未來:西方主流「環保」關懷的政治經濟學〉,《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1:141-168。
洪煌佳(2003)。〈大眾傳播媒體與運動商品化的省思〉,《台東大學體育學報》,1:211-223。
余世章(2003)。《環境保護運動對政治變遷的影響----以1980_2002年中華民國為例》。台北,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金耀基(1993)。〈台灣的個案研究—後儒學文化中的民主探索〉,《二十一世紀》,17:152。
夏春祥(2004)。〈尋找公共領域:論台灣社會中的新聞論述〉,《公共領域在台灣》。台北,桂冠。
高景宜(2007)。《2001-2005年新能源媒體議題興起之研究》。台北,世新大學廣播電影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嘉宏(2002)。《台灣民主化下國家與媒體關係的變遷之研究》。高雄,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良文、林素甘(2001)。〈質化與量化研究方法之分析比較〉,《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7卷4期:1-13。
馬耀祖(2009)。《政府宣導節能減碳傳播效能之探討—以優仕網受訪民眾為例》。台北,世新大學廣報電視電影學所碩士論文。
葉淑鈴(1989)。〈中產階級的分化與認同〉,《變遷中台灣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
張國龍(2007)。〈從全球暖化看台灣環境之永續發展〉,《凱達格蘭會訊》,15:31-32。
許傳陽(1992)。《大眾傳播媒介與社會運動:一個議題傳散模式的初探—以宜蘭反六輕設廠運動之新聞報導為例》。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乃綺(2010)。《政府推行節能減碳之媒介議題內容分析—以國內主要報紙電子資料庫(2008年5月~12月)為例》。台北,世新大學廣報電視電影學系(所)碩士論文。
陳世敏(2005)。〈媒體的監督與改造〉,周典芳、陳國明編,《媒介素養概論》,p421-436,台北,五南。
陳光璞(2009)。《媒體報導的風險議題與風險溝通-以全球暖化議題為例》。台北,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碩士論文。
陳怡如(2009)。《從生活風格觀點探討樂活族之日常生活資訊行為》。台北,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陳重信(2007)。〈面對全球暖化,台灣環保部門作為〉,《凱達格蘭會訊》,15:13-14。
陳美娜(2004)。《美國反全球化運動:環保主義之衝擊》。台北,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寧(1999)。《公民文化與地方發展之初探》。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靜茹(2008)。《全球暖化與京都議定書議題之研究—以分析2001-2007年紐約時報新聞為例》。台北,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碩士論文。
郭承天(2009)。《政治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張宏林(2007)。〈不可不知的全球暖化影響〉,《凱達格蘭會訊》,15:29-30。
張銘坤(2005)。〈民進黨團列電視新聞九大亂象 籲媒體自省〉。中央社。
張曉春(1989)。〈中產階級與社會運動〉,《變遷中台灣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
曾子旂(2005)。《環境議題中的階級呈現 以高雄地區中產階級的環境組織為例》。嘉義,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秋芳(2007)。《TVBS撤照事件的再思考 -政治經濟脈絡的新聞報導》。台北,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雅芳(1998)。《台灣漫畫文化工業初探》。台北,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楊苑青(2003)。《職業運動網站之互動性功能研究》。台北,體育學院體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意菁(2001)。《公共∕眾、民意與媒體再現:以民調報導與談話性節目為例》。台北,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
黃傳榜(1997)。《政治資訊津貼對新聞內容的影響—以「省府組織調整」爭議為例》。台北,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黃肇松(1995)。〈報業的危機與轉機:傳播新科技對報紙編採和經營的影響與前瞻〉,「好峽兩岸報業經營研討會」論文。台北,世新大學。
蔡欣怡(2005)。《台灣媒體論述中的美國形象—以九一一相關新聞為例》。嘉義,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淑惠(2002)。《電視娛樂新聞之產製與表現研究—以台灣電視之晚間新聞為例》。台北,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旻禎(2004)。《從環境政治觀點論地球暖化現象之防制 -以1997年京都議定書為例-》。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系碩士論文。
蕭新煌(1988)。《華人地區發展經驗與中國前途》,〈台灣社會的發展經驗:從殖民主義到資本主義〉。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蕭新煌(1989)。《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羅世宏(2008)。〈自由報業誰買單?新聞與民主的再思考〉。《新聞學研究》,95:213-238。
蘇  衡(1995)。〈消息來源與新聞價值-報紙如何報導「許歷農退黨」效應〉。《新聞學研究》,50:15-40。
蘇蘅、牛隆光、黃美燕、趙曉南(1990)。〈台灣報紙轉型的問題與挑戰—提供作者更好的選擇?〉。《新聞學研究》,64:1-32。
三、英文部分
Bagdikian, B. (1990). The Media Monopoly. Boston: Beacon.
Bagdikian, B. (1997). The Media Monopoly. Boston: Beacon. 5th ed.
Bagby, Mary Alice (1991). Transforming newspapers for readers. Presstime, April, pp. 18-25.
Baker, C. E. (1994). Advertising and A Democratic Press.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aker, C. E. (2002). Media, Markets, and Democrac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erstein, C. (1992, June 21). Feeding and “idiot” culture. San Jose Mercury News. pp. lc, 4c.
Bogart, L. (1991). Preserving The Press: How Daily Newspapers Mobilized to Keep Their Reader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Bogart, L. (1995). Commercial Culture: The Media System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New York an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ss.
Dahlgren, P. (1995). Television and The Public Sphere: Citizenship, Democracy, and The Media. London: Sage.
Denton, F. & Kurtz, H. (1993). Reinventing the Newspaper. A Twentieth Century Fund Paper.
Elias, N., (1978). The History of Manners. New York: Pantheon.
Fairclough, N. (1995). Media Discourse. London and New York: Arnold.
Gaunt, P. (1990). Choosing the News: The Profit Factor in News Selection.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Habermas, J. (1989[1962]).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Sphere, by Tomas Burger.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Halline, D. C (1994). We keep America on the top of the world-television journalism and the public sphere. London: Routledge. 
Ingle Hart. (1990). Culture shift in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Johnstone, W. C., Slawski, E. J. & Bowman, W. W. (1976). The News People,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onis. Pp. 86-87.
Main, R. S. & Baird, C. W. (1981). Elements of microeconomic, 2nd edit. St. Paul, MN: West.
McManus, J. H. (1994). Market-driven journalism: let the citizen beware? Thousand Oaks: Sage.
McManus, J. H. (1995). A market-based model of news production. Communication Theory, November, pp. 318-338. 
McNair, B. (1999). News and Journalism in The UK. 3rd edit,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Underwood, D. & Keith Stamm (1992). Balancing business with journalism: News room policies at 12 West Coast newspapers. Journalism Quarterly, 69(2): 301-317.
Weaver, D. H., & G. Cleveland Wihoit (1986). The American Journalist: A Portrait of U.S News People and Their Work. Bloomington: Indian University, pp. 71-77.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