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106201016462600
DOI 10.6846/TKU.2010.00327
論文名稱(中文) 誰的Live House - 解讀Live House之空間、音樂及參與者文化
論文名稱(英文) Whose Live House - Exploring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Live House Spectacle, Music and Its Participant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2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楊銘宸
研究生(英文) Ming-Chen Yang
學號 69605020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0-05-28
論文頁數 13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吳怡國(ykw888@ms33.hinet.net)
委員 - 魏玓
委員 - 楊明昱
關鍵字(中) Live House
樂團
音樂季
非主流音樂
獨立音樂
關鍵字(英) Live House
band
music festival
Non-mainstream music
Indie music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這是一篇從文化觀察者和參與者的角度出發,探討國內Live House的空間場景、音樂展演與其參與族群文化的研究。由於近年來隨著樂團風潮的盛行,足見「獨立音樂」、「獨立樂團」這兩個名詞,成為大眾普遍耳聞與使用的字彙,更是頻繁地出現於各式報章雜誌之上。然而此現象的背後存在著一個更需受到大家關注的議題,也就是孕育出無數音樂好手的Live House空間,以及默默投身其中的參與者們。

經過研究後發現,Live House族群的參與動機主要分為追星、人際關係的維持與拓展、Live House店家偏好為考量要點。同時,受訪者對於Live House意象的陳述趨於多元且正面,間接地反映出國內對於音樂展演行為的接受,以及個人音樂素養的提升。國內Live House與大型音樂季活動這2種音樂展演場地的增加,雖然一方面提供了非主流音樂表演者們更多的表演舞台,其背後的藝人回流以及商業性排名機制對於音樂展演場地和音樂整體生態仍有著負面影響。

整體而言,綜觀Live House文化有著正面的成長,其他因素卻也彰顯了國內Live House文化尚不成氣候,以及非主流音樂和獨立音樂體系在如今社會尚須深耕的困境。
英文摘要
This is a research discussing the sphere, live music, and its participants of domestic Live House industry, which based on the view of being a cultural observer and its participant. Nowadays, due to the raised wave of bands on News and magazines, we are getting familiar with the terms, “Indie music,”and “Indie band.” However, there is one more issue everyone should have noticed behind the fad, that is, Live House, and its sphere and participants.

After the research, we can realize that the motives of Live House participants could be concluded into 3 aspects, which are Singer warship oriented, maintaining and exploring relationship, the favor of sphere of Live House. In the meantime, when it talks to the image of Live House, interviewers’ statements imply the bright side of it. All of these materials somehow regard to the Live Music performing is much more acceptable to peopl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usic literacy.

Furthermore, The increase of domestic live music stage, Live House and music festival, definitely offers Non-mainstream music performers more stages in one hand, but there are some potential negative influences behind the Live House and music festival in the other hand, such as return of the mini-concert of famous singer in Live House and the ranking of music festival. 

In a nutshell, the development of Live House culture now is admirable,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oppressed elements honestly inform us the immature of Live House culture, and the difficult situations of Non-mainstream music and Indie music.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論文章節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二節	Live House文化崛起及發展現況.....…………………………………4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探討………………………………………………………9
第一節	音樂與文化消費………………………………………………..……10
第二節	消費空間與符號…………………………………………………..…13
第三節	生活風格……………………………………………………………..18
第四節	台灣音樂產業相關文獻……………………………………………..26
第五節	研究問題與流程……………………………………………………..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36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擇……………………………………………………..36
第二節	Live House樣本選擇…….…………………………………………..39
第三節	訪談對象選取………………………………………………………..4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51
第一節	誰的Live In House………………………………………..…………51
第二節	Live House整體意象呈現…………………………………………...61
第三節	唱自己的歌…………………………………………………………..8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4
第一節	本文脈絡……………………………………………………………114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123

參考文獻……………………………………………………………………………128
附錄…………………………………………………………………………………134
論文圖表目錄

圖2-3-1:生活風格變數觀念圖……………………………………………………...25
圖2-5-2-1:研究流程…………………………………………………………………35
表3-1-1:質性研究的類型和總體策略……………………………………………...37
圖3-2-1-1:女巫店入口處……………………………………………………………39
圖3-2-1-2:女巫店內部………………………………………………………………39
圖3-2-2-1:地下社會入口處…………………………………………………………41
圖3-2-2-2:地下社會內部……………………………………………………………41
圖3-2-3-1:河岸留言入口處………………………………………………………....43
圖3-2-3-2:河岸留言內部……………………………………………………………43
圖3-2-4-1:這牆The Wall入口處……………………………………...…………….44
圖3-2-4-2:這牆The Wall內部………………………………………………………44
圖3-2-5-1:海邊的卡夫卡入口處……………………………………………………46
圖3-2-5-2:海邊的卡夫卡內部……………………………………………………....46
表3-3-1-1-1:受訪之樂團成員基本資料……………………………………………49
表3-3-1-2-1:受訪之消費者基本資料………………………………………………50
圖4-2-2-2-1:這牆The Wall實體舞台照…………………………………………....74
圖4-2-2-2-2 河岸留言實體舞台照…………………………………………………74
圖4-2-2-2-3:女巫店非實體舞台照…………………………………………………75
圖4-2-2-2-4:地下社會非實體舞台照………………………………………………75
圖4-2-2-2-5:海邊的卡夫卡非實體舞台照…………………………………………75
圖4-3-2-2-1:2009海洋音樂季場景………………………………………………..101
圖4-3-2-2-2:這牆The Wall店內場景……………………………………………..101
表5-1-2:Live House內/外意象呈現……………………………………………..116
圖5-1-1:Live House、音樂、參與者示意圖………………………………………..119
圖5-1-3-1:Live House音樂展演文化之解讀……………………………………..121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寧(2001)。《消費社會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王慧倫(2008)。〈墾丁春天吶喊  挺身正名〉。聯合晚報。2008年4月1日。
李正賢  譯(2006),Catherine Marshall & Gretchen B. Rossman著。《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台北:五南出版社。
李美華等  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時英出版社。(原書:Earl Babbie[1996] .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Eighth edition, Belmont.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別蓮蒂(2001)。〈2002年成年消費者生活型態族群描述〉,《動腦》,128(1):28-38。
林志明  譯(1997)。《物體系》。台北:時報。(原書:Jean Baudrillard[1968]. Le Systeme Des Objects. Paris, Gallimard.)
林文琪  譯(2004),Woodward K.等著。《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台北:韋伯。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遠流。
夏鑄九 (1993)。《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
孫治本(2001)。〈生活風格與社會結構的研究〉,《東吳社會學報》,11:79-111。
高宣揚(2006)。《流行文化社會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孫智綺  譯(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城邦文化。(原書:Patrice Bonnewitz[1997]. Premières leçcons sur La sociologie de Pierre Bourdieu.)
孫憶南  譯(2004)。《流行音樂的文化》。台北:書林。(原書:Andy Bennett[2001]. Cultures of Popular Music.)
眭凱玲(2007)。《Lounge Bar的空間符號對消費者之影響-一個體驗行銷的觀點》,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逸凡(2008)。《地下好樂》。台北:書泉。
陳曉偉(2002)。《台北非創作職業樂團之音樂空間建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君(2004)。《從生活風格觀點探討年輕人對台灣偶像劇的觀賞》。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惠婷(2002)。〈未來之聲的本土游擊:台灣獨立音樂產業的政治經濟結構樣態分析〉。淡江大學2002年國際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
郭政倫  譯(2000)。《搖滾樂的再思考》。台北:楊智文化。(原書:Peter Wicke[1987]. Rock Music: Culture, Aesthetics and Society.)
郭良文、林素甘(2001)。〈質化與量化研究方法之比較分析〉,《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7(4):1-14。
曾慧佳(1998)。《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台北:桂冠。
張容瑛(2001)。《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網絡、創作系統與空間》。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釗維(2001)。〈音樂如何成為進步運動的一部分〉。《文化研究月報》第十期。
張春興(1985)。《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鐵志(2004)。《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台北:城邦文化。
張君玫、黃鵬仁  譯(2006)。《消費》。台北:巨流。(原書:Bocock[1996]. Consumption.)
張協昇、張菁雅(2010)。〈禁用擴音器 街頭藝人抗議〉。自由時報。2010年4月13日。
黃俊英(1999)。《企業研究方法》。台北:東華書局。
黃恆正  譯(1988)。《符號社會的消費》。台北:遠流。(原書:Jeremy Rifkin[2000]. The Age of Access: the new culture of hypercapitalism, where all of life is a paid-for experience.)
黃哲斌(2010)。〈地下社會 何東洪的文創實驗室〉。中時電子報。2010年2岳20日。
楊璨羽(2008)。《音樂產業與文化政策:一個獨立音樂視野的探討》,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龍彥(2001)。《台灣唱片思想起1985-1999》。台北:博揚文化。
劉維公(2001)。〈何謂生活風格-論生活風格的社會理論意涵〉,《當代雜誌》,167:20-27、168:10-25。
劉維公(2001)。〈當代消費文化社會理論的分析架構:文化經濟學、生活風格與生活美學〉,《東吳社會學報》,11:113-136。
葛祐豪(2010)。〈《高雄孩子的堅持》傅鉛文 大港開唱幕後推手〉。自由時報。2010年3月16日。
蔡宜剛  譯(2005)。《次文化風格的意義》。台北:巨流。(原書:Dick Hebdige[2003]. Subculture: The meaning of style.)
鄭凱同(2004)。《主流與獨立的再思考:文化價值、音樂產業與文化政策的思辨與探討》,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景雯(2006)。《貢寮  獨立音樂  海洋音樂季》,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峻宏(1998)。《誠品書店空間的形成因素與形式分析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文化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光萍(2006)。《誰在那裡聽自己的歌-台北live house樂迷與音樂場景》,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佩君、張志宇  譯(2005)。《劍橋大學搖滾與流行樂讀本》台北:商周。(原書:Frith, Simon, Will Straw and John Street[1996].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Pop and Rock.)
簡妙如(2002)。《流行文化,美學,現代性:以八、九○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歷史重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
羅悅全(2000)。《秘密基地;台北的音樂版圖 SINCE”90》,台北:城邦出版社。
蘇勤惠(2002)。《都市休閒空間的民族誌研究:以台南市PUB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份:
Bourdieu, P.(1977).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台北:雙葉(翻印)。
Bourdieu, P.(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translated by Nice, R.,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innegan, R.(1989). The Hidden Musicians: Music-Making in an English Tow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rith, Simon(1981). Youth, Leisure, and the Politics of Rock’n Roll.
Frith, Simon(1993). “Popular Music and the Local State”. In Tony Bennet, Simon Frith, Lawrence Grossber, John Shepherd and Graeme Turner(eds). Rock and Popular Music. London: Routledge.
Frith, Simon(1996). Performing Rit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Holbrook, M. B.(1987). The Study of Signs in Consumer Esthetics, An Egocentric Review in Umiker-Sebeok, D. J. (Ed.), Marketing and Semiotics: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Signs for Sale(pp. 73-121). Mouton de Gruyter: Berlin. 
Jackson, Robert(1997). Making Special Events Fit in the 21st Century. IL Sagamore Pub.
Lash & Urry(1994). Economies of Signs and Space. London: Sage.
Lury, P. K. & Livingstone, S. M.(1992). Consumer Culture. Oxford: Policy Press.
Lury, C.(1996). Consumer Culture. New Brunswick, NJ: Rutger University Press.
Negus, Keith(1996). Popular Music in Theory: An Introduction. Oxford: Blackwell.
Storey, J.(1999). 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 London: Arnold.
Wallis R. and K. Malm(1984). Big Sound from Small People. London: Constable.


網站部份:
iNDIEVOX 獨立音樂網
http://www.indievox.com/ 
(上網日期:2009年10月7日)
jeph:音謀筆記
 http://jeph.bluecircus.net/ 
(上網日期:2009年10月25日)
@我的Live House(2009):Bob Dylan跨世代的一場春夢
http://hhsin5.pixnet.net/blog/post/27248382 
(上網日期:2009年11月28日)
小時(2008):獨立音樂圈的限制
http://smallmusic.blogspot.com/2008/07/blog-post_24.html 
(上網日期:2010年3月24日)
吳欣澤&西尤樂團官方網站
 http://www.wretch.cc/blog/seeyouband 
(上網日期:2009年11月3日)
拍謝少年
http://sorryyouth.blogspot.com/ 
(上網日期:2009年11月28日)
美味星球食癒系創意團隊官方網站
http://www.everyplanet.tw/ 
(上網日期:2009年9月30日)
紅花樂團
http://www.facebook.com/RedFlowerBand 
(上網日期:2009年11月2日)

粉紅吉他與拖比兔
http://www.wretch.cc/blog/PINKGUITAR 
(上網日期:2009年10月9日)
逆時針樂隊
http://tw.streetvoice.com/profile/home.asp?sd=386814 
(上網日期:2009年12月5日)
留聲機工廠
http://www.wretch.cc/blog/musicplant 
(上網日期:2009年12月16日)
【聽音辨位】翁嘉銘部落格
http://blog.chinatimes.com/wonwon 
(上網日期:2009年9月30日)
張鐵志(2007):Joe Strummer的「未定之天」
http://blog.chinatimes.com/soundfury/archive/2007/12/04/223118.html 
(上網日期:2009年9月30日)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