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103201408362600
DOI 10.6846/TKU.2014.00275
論文名稱(中文) 音樂串流表演空間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pace of a stream concert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建築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2
學期 1
出版年 103
研究生(中文) 汪長青
研究生(英文) Chang-ching Wang
學號 69736006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4-01-13
論文頁數 6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鄭晃二
委員 - 蔡仁惠
委員 - 陳貞誠
關鍵字(中) 網際網路
空間
串流
音樂表演
關鍵字(英) internet
stream
space
concert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音樂與串流媒體結合的表演形式與空間:

  本研究探討在音樂表演與網際網路串流媒體相互結合之下,是否有機會產生新的音樂表演形式以及相對應空間形式於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網際網路壓平了許多可以透過數位重製、複製的各種信息的價值,但卻也重新認定了音樂表演現場的不可取代性。 此外,網際網路串流技術也引起開發商投⼊入⾳音樂表演現場與網際網路即時串流的新商業模式之探討。

  因此,在未來網際網路技術建構的音樂表演與串流機制的結合,對音樂表演而言, 除了不同現場之間透過網際網路連結與信息交換,或許更可將音訊的傳輸路徑視為一種音訊效果器的延伸。假使將演奏者也透過網際網路分離,音樂形式與表演空間的形式,會以甚麼可能的方式呈現?

  為了達成本研究之目的,在硬體技術的應用方面主要可分為網際網路串流媒體設備與燈光音響設備來構成,網際網路通訊本身具有延遲效應, 因此,兩者之間結合的關鍵則以如何有效的在音樂演出中掌握音樂串流信息之間相互疊合時間控制。另一方面,串流媒體也同時具備影像傳輸能力,視覺在表演現場中普遍是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所以不同現場之間透過視訊的結合,也是感知即時串流的重要元素之一
透過網際網路串流媒體的意義在於,一次性的音樂表演,可能因為網路的連結使不同的現場也能參與原本無法分割的表演形式。 在真實演唱會中,為了有效實驗出串流音樂表演如何構成,第一部份以其本質---節奏,和聲與絃律---以性質來分割樂器類型,並透過串流重組,以測試疊合的結果。第二部份是節點彼此之間的交互作用,以節點的位置與參與者的組成,探討可能的地方效應與互動模式。

  最後,由於音樂與串流媒體結合的表演形式具有別於以往的設備環境要素,本論文也同時探討如何在⾳音樂會空間中建構串流系統,並嘗試運作於個別現場中,如何創建以不同時間次序而產生個別且獨立的表演內容,討論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英文摘要
A performances from combining music concert and streaming media.

This research explores when the musical performances combined with the Internet streaming media, the opportunities of development possibility and to generate new musical forms and the corresponding spatial form.

Internet media squeezed the value of many kinds of information that can be copied via digital form. But also to re-identify the music concert can not be replaced by internet. In addition, Internet streaming technology have caused developers to explore how to combined the music concert with Internet live streaming into a new business model.


Therefore, in the futur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mechanisms of Internet stream-based technology and musical performances will be forming. Then between different streams nodes, in addition to real-time audio transmission over the Internet, perhaps the transmission path can be seen as an extension of the audio effects interface. If the musicians are separated Internet, in the form of musical forms and performance space, will show in to what mod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n the application of hardware technology can be divided into streaming media devices and audio equipment. Internet communications are inherently delays, the key combination is how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audio between different nodes in the music performances through streaming superimposed time. on the other hand, also have video streaming media transmission capacity, the visual scene in the show is an integral part of, so different scene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video, but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elements of the perception of live streaming.

  In a real concert,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test the streaming music what constitutes, The first part of its essence --- rhythm, harmony and melody --- with nature to split instrument type, and through streaming reorganization to test results superimposed. The second part i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ach node to node location and composition of the participants to explore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local and interactive mode.

The meaning of  streaming concert space that, a one-time music performances, as a combination of streaming media, so that the original performances can not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stage in the field can participate and costarring form. In the final part, due to the form of a performance combining music and streaming media devices with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how to construct a concert streaming system in space and try to operate at the individual site, how to create in order to produce a different time and independent individual performances content, discuss the possibility of future developmen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音樂表演空間發展過程 --- 2
          1-2-1 音樂表演空間 --- 2
          1-2-2 音樂與媒體的交互作用 --- 3
          1-2-3 廣義形式的音樂構成 --- 3

     第三節 網路技術應用 --- 5
          1-3-1 網際網路發展背景 --- 5
          1-3-2 傳播媒體發展過程 -- 5
          1-3-3 網際網路時代媒體應用案例研究 --- 5
          1-3-4 音訊串流系統建構與操作 --- 5

     第四節 --研究流程 --- 6

第二章 網際網路時代 --- 7

     第一節 網際網路 --- 7
          2-1-1 電腦網路 --- 7
          2-1-2 無線網路環境 --- 8
           2-1-3 網際網路的資訊應用技術用與展現型式—多媒體展現 --- 10
           2-1-4 小結 --- 10

     第二節 網際網路串流 --- 12
          2-2-1 網際網路+電腦=多媒體 --- 12
          2-2-2 網際網路串流媒體 --- 13
           2-2-3 即時串流/隨選串流- -- 15
           2-3-4 小結 --- 20
 
第三章 音樂傳播與媒體 --- 21

     第一節 音樂傳播路徑 --- 21
          3-1-1 音樂現場 --- 21
          3-1-2 音樂空間 --- 22
          3-1-2 小結 --- 24

     第二節 音樂傳播媒體 --- 25
          3-2-1 廣播媒體 --- 25
          3-2-2 儲存媒體時代 --- 28
          3-2-3 公開場合的音樂播放 --- 29

     第三節 音樂信息「接收端」與「生產端」對應空間 --- 30

     第四節 「音樂生產端」結合傳播媒體的創作概念案例 --- 31
          4-3-1.實驗搖滾經典「Zaireeka」1997.--- 31
          4-3-2「in b flat project」達倫·所羅門 2009. --- 32

第四章 音樂串流表演空間 --- 33

     第一節 設計概念: 結合網際網路串流技術的音樂傳播空間 --- 33
         4-1-1 網際網路串流式音樂演奏會 --- 34
         4-1-2 設計概念圖說 --- 34
          4-1-3 媒體展演形式現場化 --- 38

     第二節 第二節 主要課題界定 --- 39
          4-2-1 核心系統建置 --- 39
          4-2-2 系統運作邏輯與音訊界面 --- 41

     第三節 第三節 設計操作 --- 44
          4-3-1 器材組構與測試 --- 44
          4-3-2 網路連線測試記錄 --- 46
          4-3-3 音訊時間差控制技術 --- 49
          4-3-4 小結 --- 51

     第四節 音樂串流表演空間 --- 52
         4-4-1 音樂串流表演空間中的視覺呈現 --- 52
          4-4-2 串流空間適應性 --- 54
          4-4-3 串流空間節點 --- 56
          4-4-4 串流音樂表演中的觀眾互動 --- 58

     第五節 小結 --- 6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63

附錄 --- 65
參考書目 --- 66
參考網站 --- 66


圖目錄

圖1-1 研究流程圖 --- 6
圖2-1 Wi-Fi 網路覆蓋模式 --- 8
圖2-2 多媒體界面 --- 12
圖2-3 儲存媒體與串流媒體 --- 13
圖2-4 網際網路串流分配方式 --- 14
圖2-5 串流進行的程序 --- 15
圖2-6 串流技術與音樂傳播結構 --- 15
圖2-7 視訊會議  --- 15
圖2-8 youtube網站主要頁面功能 --- 16
圖2-9 soundcloud網站主要頁面功能 --- 16
圖2-10 discovr APP 主要頁面功能 --- 17
圖2-10 ejammong 軟體主要頁面功能 ---17
圖3-1 音樂現場發展過程 --- 21
圖3-2 音場音量控制 --- 23
圖3-3 音場控制方式 --- 23
圖3-4 音場控制設備 --- 24
圖3-5 媒體與音樂傳播 --- 25
圖3-6 儲存媒體發展過程 --- 26
圖3-7 媒體音樂空間  --- 29
圖3-8 音樂信息生產空間 --- 30
圖3-9 音樂信息接收空間 --- 30
圖3-10 Zaireeka唱片播放模式  --- 31
圖3-11 in b flat project 音樂串流界面 --- 32
圖4-1 一般現場形式 --- 34
圖4-2 現場重新分配 --- 35
圖4-3 不同現場透過網路連線 --- 36
圖4-4 現場連線狀況 --- 36
圖4-5 串流延遲控制 --- 37
圖4-6 不同現場與氛圍 --- 37
圖4-7 主要課題界定 --- 39
圖4-8 音樂串流基本單元圖說 --- 41
圖4-9 音樂串流基本單向運作模式 --- 41
圖4-10 音訊介面功能說明 --- 42
圖4-11 音訊介面管理軟體--- 42
圖4-12 即時串流壓縮處理軟體 --- 43
圖4-13 總體設備系統需求 --- 43
圖4-14 錄音界面 zoom Q3 --- 44
圖4-15 串流運行路徑 --- 44
圖4-16 串流運行路徑2 ---45
圖4-17 透過手機3g上網串流音訊 --- 46
圖4-18 透過校園wifi上網串流音訊 --- 47
圖4-19 透過實體網路20M/5M上網串流音訊 --- 47
圖4-20 不同網路環境比較 --- 48
圖4-21 pd音訊時間控制程序 --- 49
圖4-22 音訊時間控制圖說 --- 50
圖4-23 pd系統運作位置 --- 50
圖4-24 音樂串留空間設備系統 --- 51
圖4-25 視訊導入音樂串流空間 --- 52
圖4-26 音樂串流空間圖 --- 53
圖4-27 音樂串流空間節點 --- 56
圖4-28 串流節點分布 --- 57
圖4-29 串流節點與觀眾 --- 58
圖4-30 串流音樂表演形式主要活動結構 --- 59
圖4-31 互動界面與模式 --- 60
圖4-32 串流節點視覺延伸 --- 61

表目錄

表2-1 台灣網路速率實測表 --- 19
表2-2 串流實務特性表 --- 20
表3-1 儲存媒體發展沿革 ---28
表4-1 核心系統構成要項雨操作要點 --- 39
表4-2 主要環境相關設備 --- 40
表4-3 觀眾與表演移動關連性分析表 --- 59
表4-4 視訊會議音樂表演形式參與者與參與形式變因之關係表 --- 62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Douglas E. Comer 編註,鄭王駿,鄧姚文編譯 2005《電腦與網際網路 第四版》 台北: 全華科技圖書。
Karlhans Weisse著,馮忠譯。1972《室內聲學》 台北: 天同出版社。
吳心惠,2005《流動的影⾳音科技消費與複製--從錄影帶到光碟》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李敦恆 2005 《三維音場系統之理論、實作與藝術性應用》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
李傳亮,2001《TCP/IP網路實驗程式設計》 台北: 全華科技圖書。
拓墣產業研究所 2012《移動互聯網發展趨勢》拓墣科技出版社。
和碩科技編輯部 2000《網路技術與協定》和碩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周永富,1994 《音場空間等化處理》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電信研究所。
姚世澤,1999《從現代音樂教育哲學觀論--「藝術與人文」的教改理念。「藝術與⼈人⽂文」全人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79-84。
陳榮貴 2012《專業音響實務秘笈》 台北:麥書出版社。
陳慧珊,2012 《現代音樂美學新論》 台北: 美樂出版社。
黃少華 2003《論網路空間的社會特性》蘭州大學學報。
梁友梅,975《歌唱發聲與吐字》 台北:天同出版社。
頂瑞祈,1994《錄音播音建築聲學設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曾遂今,2010 《音乐传播链上的音乐表演空间与文化创意》 北京: 中國傳播大學,音乐传播編輯部。
葉恒健譯,1987《建築環境聲學》 台北: 明文出版社。
程繹勒,972《建築聲學》 台北: 天同出版社。
詹森仁、郭秋田、王頌平、顏春煌、楊永仁、周國傑,2013《多媒體導論與應用,第四版》 台北: 旗標出版社。
潘力,2007 《新廣播媒體研究系列叢書.新廣播媒體經典案例剖析》,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鄭秀玲,1980《奇妙的聲音》 台北: 三民出版社。
鄭明萱,1997 《多向文本/Hypertext》 台北: 揚智文化。
蕭文龍,林松儒著 2005《電腦網路概論與實務》 台北: 碁峰資訊。

參考網站
建築聲學發展簡史: www.ling.fju.edu.tw/phonetic/arch_acoustics_index.htm
ejamming官方網站:www.ejamming.com
維基百科:www.wikipedia.org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