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103200916174000
DOI 10.6846/TKU.2009.01261
論文名稱(中文) 張之洞與癸卯學制
論文名稱(英文) Zhang Zhidoing and Guimao Educationl System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漢語文化暨文獻資源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ese Linguistics and Document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1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徐韶君
研究生(英文) Shao-Chun Hsu
學號 69228008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1-12
論文頁數 10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王樾
委員 - 胡衍南
委員 - 陳仕華
委員 - 王樾
關鍵字(中) 癸卯學制
張之洞
湖北學制
關鍵字(英) Zhang Zhidoing
Guimao Educationl System
Hubei Educationl System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張之洞是清代最通曉學務的大臣之一,傳統士人出身,基本思想為忠君愛國,但在時代的波瀾下,不得不思考向西方學習借鏡。有別於一般大臣,張之洞推廣教育著力最多,由地方性的「湖北學制」開始並成功,促使他有機會著手規劃全國性的學制。
    「癸卯學制」是清代第一個政府頒布並實行的學制,它代表著中國教育由傳統走向現代。而「癸卯學制」的主要規畫者張之洞,參考日本學制、融合張百熙的「壬寅學制」,架構起三段七級且重視實業教育、師範教育的教育體系。
    「癸卯學制」體現了張之洞中體西用的思想,張之洞如何在中學的基礎上發展西學,所面臨的侷限與實踐,及其學制對後世的影響,也在本論文中探討。
    過去對於張之洞的相關研究大多從政治、經濟、軍事等大範圍探討。本研究就張之洞最初的「湖北學制」與張百熙的「壬寅學制」,至最後的「癸卯學制」,拉出作統合比較,藉此三個學制呈現張之洞中體西用的實踐與學制本身的價值。
英文摘要
Zhang Zhidong is the most thoroughly understands education minister in the Qing Dynasty.
He rose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his base thought on loyal his emperor and country. 

    As times change He could not but study the Western civilization. Different other ministers, Zhang spread the new education try most much. Since the local education─ Hubei Educational System success , let him have the chance to plan the central educational system.

    Guimao Educational System was the first one policy for Qing Government, that represents the Chinese education 
move toward the new age. Guimao Educational System of the major planner─Zhang Zhidong, he referred the Japanese education system, united the Renyn Educational System brought by Zhang Baexi, built the three levels and seven grades system that values the business and normal education.

    Guimao Educational System manifested the Zhang’s thoughts of making western things serve for China. This thesis discuss the Zhang Zhidong how to develop the western education based on China , what limitation he faced and the influence for the future age.

    Before related thesis focus on politics, economy and military more. Through this thesis analyses Zhang Zhidong’s Hubei Educational System . Zhang Baexi’s Renyn Educational System and the last Guimao Educational System to present Zhang Zhidong how to make western things serve for China and the merit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 by the three educational system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2
    第三節  研究步驟………………………………………………………………4
   
第二章  張之洞的生平………………………………………………………………7
    第一節  生平教育………………………………………………………………7
        一、家庭教育的影響………………………………………………………7
        二、傳統教育與西學的接觸………………………………………………10
        三、對西學的認識與深入…………………………………………………12
    第二節  政治經歷與思想…………………………………………………… 14
        一、尊清大義的正統時期……………………………………………… 14
        二、內聖外王的經世時期……………………………………………… 15
        三、西學與中學的調和和轉化期……………………………………… 16

第三章  張之洞的教育思想……………………………………………………… 23
    第一節  中法戰爭前………………………………………………………… 23
    第二節  中法戰爭後………………………………………………………… 24
    第三節  甲午戰爭後—「中體西用」時期………………………………… 25
    第四節  癸卯學制的形成背景.............................................................................27
        一、洋務運動與維新運動時期 ………………………………………  27
        二、湖北學制…………………………………………………………… 37
        三、 一九○二年《壬寅學制》………………………………………  46
        四、 張百熙與張之洞的「癸卯學制」………………………………  51
    第五節  癸卯學制的目標及架構…………………………………………… 53
一、以「中體西用」為綱領、日本學制為骨架……………………..  53
        二、 從縱向與橫向看三段七級的癸卯學制 …………………………  55
        三、 遊歷與留學 ………………………………………………………  59
    第六節  癸卯學制對後來學制的影響……………………………………… 62
一、對體育教育與實業教育的影響…………………………………… 62
        二、對往後學制的啟發………………………………………………… 69

第四章  新式教育中張之洞中體西用之實現與侷限…………………………… 71
    第一節  中體西用的實踐…………………………………………………… 71
        一、仿效日本…………………………………………………………… 71
        二、中學西學的融合及侷限…………………………………………… 72
        三、我國教習與外籍教習……………………………………………… 76
    第二節  師資培育及教科書問題…………………………………………… 77
        一、師資的培養與速成………………………………………………… 77
        二、教材的選用原則…………………………………………………… 79
    第三節  留學生問題………………………………………………………… 82
        一、獎勵與約束………………………………………………………… 82

第六章  結論……………………………………………………………………… 86
    第一節  存古學堂的出現…………………………………………………… 86
        一、存古學堂的動機與內容…………………………………………… 86
        二、存古學堂對新學的影響…………………………………………… 91
    第二節  科舉制度的落幕…………………………………………………… 92
    第三節  新學對中國革命的影響…………………………………………… 94
    第四節  結語………………………………………………………………… 95

參考書目及引用資料……………………………………………………………… 97

圖表目次


表一:《勸學篇》與《江楚會奏變法三折》比較表…………………………… 21
表二:京師同文館分年課程表……………………………………………………28
表三:洋務運動時期學堂一覽表…………………………………………………30
表四︰光緒二十五年張之洞新設及改革書院、學堂……………………………37
表五︰光緒二十八年湖北省學制圖……………………………………………… 39
表六︰湖北學制學堂概要…………………………………………………………42
表七︰《壬寅學制》(欽定學堂章程)圖………………………………………… 50
表八︰《癸卯學制》各學堂教學目標……………………………………………56
表九︰《癸卯學制》(奏定學堂章程)圖………………………………………… 58
表十︰《奏定學堂章程》實業教育整理表………………………………………67
表十一︰癸卯學制新式學堂出身對照表…………………………………………75
表十二︰國內外獎勵出身等職……………………………………………………84
表十三︰湖北存古學堂經學門分年功課表………………………………………88
表十四︰湖北存古學堂史學門分年功課表………………………………………89
表十五︰湖北存古學堂詞章學門分年功課表……………………………………90
參考文獻
一、相關史料

王學珍/張方倉編,《北京高等教育文獻資料選編1861~1948》,北京 : 首都師範大  
    學出版社,2004年。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制中心,《清內府檔案稿本癸卯學制》,新華書店北京發行
    所,2005年。

一、張之洞遺著、年譜
				
(清) 張之洞著,《勸學篇》,據清光緒袁昶輯刊漸西村舍彙刊本影印,台灣藝文
    出版社,出版日不詳。		
王樹柟編,《張文襄公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	
許同莘,《張文襄公年譜》,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年。

二、專書文集

瞿立鶴,《清末西藝教育思潮》,,中國學術著作委員會,1971年。
關曉紅《晚清學部研究》,廣州 : 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黎仁凱/鍾康模,《張之洞與近代中國》,保定:河北大學版社,1999年。
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
蘇雲峰,《張之洞與湖北教育改革》,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76年。
李細珠,《張之洞與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
河北炎黃文化研究會/河北省社會科學院,《張之洞與中國近代化》,北京:中華    
    書局,1999年。
謝放,《中體西用之夢 : 張之洞傳》,成都 :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陳鈞,《儒家心態與近代追求 : 張之洞經濟思想論析》,武漢: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0年。
彭友元,《末代名臣 : 張之洞》,台北 : 漢欣文化,1994年。
張家珍,《舊朝新聲張之洞》,台北 : 理得出版,2004年。
張家珍,《巧宦愚忠 : 張之洞》,台北 : 久大出版,1992年。
唐浩明,《張之洞》,台北 : 遠流,2002年。
陳山榜,《張之洞勸學篇評注》,大連 : 大連出版社,1990年。
何少康	,《張之洞先生教育思想之研究》,臺中縣霧峰鄉 : 省府教育廳,1972年。
姜書閣,《中國近代教育制度》,上海書店,(據商務印書館1933年版影印)。	
周予同,《中國學校制度》,上海書店,(據商務印書館1933年版影印)。
金忠明/李若馳/王冠主編,《中國民辦教育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2003年。
馮開文,《中國民國教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謝[  ]晃,《中國民族教育史綱》,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
楊榮春	,《中國封建社會教育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5年。
江萬秀 / 李春秋,《中國德育思想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商奇,《中國高等教育思想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畢誠,《中國古代家庭教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毛禮銳/瞿菊農/卲鶴亭編,《中國古代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6年。
王越/楊榮春/周德昌主編,《中國古代教育史》,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
熊承滌編,《中國古代教育史料系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孟憲承等編,《中國古代教育史資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
池小芳,《中國古代小學教育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喻本伐/熊賢君,《中國教育發展史》,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周洪宇主編,《中國教育的傳統與變革叢書》,漢口市: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6年。
毛禮銳/沈灌群主編,《中國教育通史》(第1-6卷),濟南:山東教育出,
    1985-1989年
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中國教育年鑑(第二次)》,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
劉德華等編,《中國教育管理史》,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梅汝莉主編,《中國教育管理史》,北京:海潮出版社,1995年。
薛人仰,《中國教育行政制度史略》,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3年。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制度發展史編寫組編,《中國教育制度發展史(初稿)》,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69年。
李國鈞/王炳照主編,《中國教育制度通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高明士,《中國教育制度史論 》,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
郭秉文,《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
孫培青主編,《中國教育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王鳳喈	,《中國教育史》,台北:國立編譯館,1977年。
胡美琦著,《中國教育史》,台北:三民書局,1978年。
陳東原,《中國教育史》,台北:台北商務印書館,1980年。
陳愚川	,《中國教育史比較研究(近代部分)》,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5年。
陳學恂主編,《中國教育史研究》,上海:東華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周德昌主編,《中國教育史研究(明清分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5年。
任時先	,《中國教育思想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郭家齊,《中國教育思想史》,台北:五南,1990年。
孫培青/李國鈞,《中國教育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伍振鷟,《中國教育思想史》,台北:師大書苑,1987年。
陳學恂主編,《中國近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年。
陳學恂/田正平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彙編(留學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
    版社,1991年。
潘懋元/劉海峰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彙編(高等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 
    版社,1993年。
朱有巘主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彙編(教育行政機構及教育團體)》,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
陳元暉主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彙編(學制演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1991年。
璩鑫圭/童富勇/張守智,《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彙編(實業教育,師範教育)》,上
    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
陳元暉主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彙編(鴉片戰爭時期教育)》,上海:上海教
    育出版社,1990年。
陳元暉主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彙編(洋務運動時期教育)》,上海:上海教
    育出版社,1992年。
朱有巘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上海:東華師範大學出版社,1983年。
王雷,《中國近代社會教育史》,不詳:人民教育,2003年。
劉秀生/楊雨青,《中國清代教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鄭劍順,《晚清史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
王繼平,《近代中國與近代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王炳照,《中國私學、私立學校、民辦教育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2年。
湯奇學,《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國慶,《中國近代社會轉型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胡逢祥,《社會變革與文化傳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郭漢民,《中國近代思想與思潮》,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
尚小明,《清代士人游幕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尚小明,《學人游幕與清代學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高曉芳,《晚清洋務學堂的外語教育研究》,商務:北京印書館,2007年。
崔東泉,《中國近代體育史話》,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王炳照/徐勇主編,《中國科舉制度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陳國慶主編,《晚清社會與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李兵,《書院與科舉關係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張業群,《科舉革廢與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的轉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
    2005年。
王倫信,《清末民國時期中學教育研究》,上海:東華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劉海峰等,《中國考試發展史》,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臧云浦/朱崇業/云度,《歷代官制、兵制、科舉制表釋》,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7年。


三、學位、期刊論文

周漢光,《張之洞與廣雅書院》,珠海書院中國文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
    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1年。
周建高,〈晚清癸卯學制之前學校中的世界史教育〉,《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4期,2004年12月。
曲鐵華/梁清	,〈我國近代學制發展嬗變及啟示〉,《邢台職業技術學校學報》,第
    20卷第4期,2003年8月。
易棉陽/萬曉紅,〈張百熙與近代教育〉,《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第1卷
    第2期,2002年6月。
彭平一,〈張百熙與晚清教育改革〉,《船山學刊》,2002年第1期,2002年。
張希林,〈張百熙與兩個章程—20世紀初中國近代教育改革辨析〉,《新疆師範大
    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20期,2004年6月。
翟慕華,〈張之洞與中國教育近代化〉,《江西科技師範學院學報》,第6期,2004
    年12月。
車磊,〈試析張之洞的癸卯學制〉,《涪陵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第6期,2003
    年11月。
李細珠,〈張之洞與清末新學制的制定〉,《河北學刊》,第22卷第6期,2002年
    11月。
劉業玲、胡世剛,〈張之洞與癸卯學制〉,《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0
    卷第4期,2000年8月。
王海燕,〈張之洞與癸卯學制的制定〉,《文科基地班學生文選》。
朱海龍、胡晶君,〈張之洞與癸卯學制〉,《大連民族學院學報》,第6卷第6期,
    2004年3月。
劉虹,〈癸卯學制百年簡論〉,《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第6卷第1
    期,2004年1月。
汪巧紅,〈簡論癸卯學制 〉,《保山師專學報》,第21卷第6期,2002年11月。
王華倬,〈論我國近代癸卯學制時期體育課程的主要內容與特徵〉,《西安體育學
    院學報》,第21卷第4期,2004年7月。
郭洪娟、馬乃欣,〈從重文輕武到文武兼備〉,《江西社會科學》,2003年第4期,
    2003年。
廖承琳、吳洪成,〈近代中國學制演變與職業教育發展〉,《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
    文社會科學學報)》,第30卷第2期,2004年3月。
祇新生、張秀明,〈從中國近代學制的演變看現代實業教育〉,《河北青年管理干
    部學院學報》,第2期(總第62期),2004年6月。
蘇肖,〈學制變遷與實業教育的發展—癸卯學制、壬子癸丑學制與1922年新學制
    中實業教育之比較〉,《河南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2
    年第6期,2002年。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